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啟生活於哪個地方

啟生活於哪個地方

發布時間:2022-10-09 15:29:11

1. 邵陽蔡鍔江啟生活在哪個時代

邵陽蔡鍔江啟生活在民國時代

2. 愛新覺羅家族現在生活在哪

國內哪個地方都有,主要還是集中在北京。

除了個別人還堅持用「愛新覺羅」這個姓外,民國後大部分人逐漸改用漢姓,主要使用「金」,改姓「王」「關」也不少,別的漢姓也有.如趙,劉,陳等等.

當年辛亥革命時,曾提出「驅除靼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成功後,滿人都惟恐說自己是滿人,那些皇族更惟恐說自己是愛新覺羅。後來當局者也認為這一口號有些局限性,又提出要五族共榮,形勢緩和了一些,但解放後,那些愛新氏,仍避諱說自己是愛新覺羅,怕別人說他們對已經滅亡的舊社會、舊勢力,舊天堂念念不忘。到了文化大革命,只要說自己姓愛新覺羅,那自然就是封建餘孽,牛鬼蛇神,人人避之惟恐不及。文革後落實民族政策,少數民族不再受歧視,甚至吃香了,於是又出現以姓愛新覺羅為榮的現象。

家族輩分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就是「啟」字輩。

目前台灣馬英九的中葯幕僚金溥聰也是其中之一。

3. 炎帝黃帝堯舜禹大致生活在什麼時間,從黃帝到啟我國社會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炎帝黃帝大概生活在4000多年前
黃帝和炎帝都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原始社會後期,是兩個部落的首領.當時,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居住在現在陝西省境內的黃河邊上.後來,又先後沿黃河兩岸向東部遷移.為了爭奪一塊土地,炎帝族同住在中國東部的九黎族發生了戰爭.九黎族的首領蚩尤打敗了炎帝族.炎帝族向黃帝求援,他們聯合起來打敗了蚩尤.九黎族失敗後,一部分逃到了南方,另一部分加入了炎黃二族.後來,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沖突,炎帝族失敗後,加入了黃帝部落,黃帝族的力量就更大了.從此,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黃河流域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他們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使這里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從此,這些原來不同部落的居民,都認為自己是黃帝和炎帝的後代,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y2o)、舜(sh)n)、禹(y().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堯很節儉.他住在茅屋裡,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裡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於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黃帝到啟,社會的經濟,農業等科技都發生了巨大的改善.

4. 好像知道100年前的姚姓是生活在撒地方

一、 出自舜帝後裔 :山海經《海外西經》所載"三身國"亦見於《大荒南經》"三身之國";《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山海經·海外西經》:「三身國在夏後啟北,一首而三身。」三身國應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貴州一帶。相傳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另外,據鄭樵說舜「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可推斷舜還姓媯,因此姚姓也出自媯姓。但以《山海經》中的圖騰而論,姚姓的歷史更早。「三身國」應為金烏族與華胥族中獸族聯姻產生的後裔。使四鳥,即使喚熊等獸類,也是炎帝族具有的特徵。以字形而論,這無疑是一個母系氏族。姚之甲骨文十分類似三個人並立在一起,可能是「三身」國的來由。「姚」姓圖騰可能發展為後來的「一首三身」形象。
二、出自媯姓是五帝之一舜的後裔,出自媯姓。舜所屬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歷史上稱他為虞舜。後來堯接受了四岳的推舉決定由舜接替自己,擔任首領,並且把自己的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據《堯典》記載舜在位期間命後稷根據使節播灑鍾植百穀;挖溝開渠,興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根據各人不同的才能,讓他們擔任不同的官職,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因此舜在位期間,使上古時期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記》對此的評價是:「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傳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至於姚墟的確切位置,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位於今河南省范縣南,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引用《括地誌》的記載:「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另一種說法是位於今山東省荷澤縣東北一帶。
另外,據鄭樵說舜「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可推斷舜還姓媯,因此姚姓也出自媯姓。
二、出自子姓
據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後代,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為姚氏。
三、源於各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西晉末年,羌族首領姚弋仲在亂世中崛起,自稱虞舜之後,合族改為姚姓。《晉書》中記載:「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赤亭(在隴西縣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於西戎,世為羌酋。其後燒當雄於洮罕之間。」 可見,姚弋仲本是漢代西羌燒當氏的後人,由於他出自南安郡,故由他而興的這支姚姓被稱為「南安姚」。後來,他的兒子姚萇建立後秦政權,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姚氏也因為有了這支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
2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岳佳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耀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岳佳部,滿語為Yaogiya Hala,世居葉赫,後多冠漢姓為姚氏。
3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族禹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禹爾氏,世居阿魯科爾沁。後有滿足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u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姚氏。
另外,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時期即改為漢姓姚氏。
明朝時期,有蒙古族人饒五十,因有功於朝廷,被賜予漢姓姚氏,改稱「姚名智」,其厚意子孫世代稱姚氏至今。
4源於德昂族,出自明朝時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屬於漢化為氏。
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族拉耐氏族,有名無姓。在明朝萬曆年間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時,被歸入為雲南副總兵鄧子龍所轄姚營兵,駐扎在姚安,因此取漢姓為姚氏,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農歷6月,曾參與著名的「姚營兵變」。
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壯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為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的漢姓,亦有漢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各民族聯姻後帶入的漢姓。

5. 禹的兒子啟繼任王位意味著什麼

雨絲和大夥一樣都知道,夏朝以前中國帝位的繼承是禪讓制,如堯讓位給孝順的舜,舜讓位會治理大水成功的大禹,但是到了大禹以後,大禹的兒子啟卻取得了王位,結束了禪讓制,開始了王位的家天下,那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聽雨絲慢慢道來。事情還要從大禹的父親鯀說起,鯀是個治水的能人,但畢竟當時的條件有限,所以沒有能夠成功,後來鯀實在沒辦法向首領舜交待,他偷偷地跑到天上,偷了一種叫「息壤」的神土下凡,這「息壤」有個神通,就是能夠自已生長,據傳,只要哪裡被水淹了,鯀就在那個地方放一點「息壤」,那裡就會重新變成平地。當時的首領舜看到鯀雖然沒有治水成功,但也算是想到了一種可行的辦法,也就沒有因鯀治水不利而責怪於他。鯀自己知道他偷天帝的「息壤」,早晚會被天帝知道,他想著天下的百姓還會受到洪水的禍害,而自己也會在不久受到天帝的懲罰,於是把一身治水的本領傳授給了兒子大禹,希望大禹將來能夠把天下的洪水治理好。不久之後,正如鯀所料,天帝發現「息壤」被偷,十分生氣,派天兵把鯀變成了黑熊,投入到羽淵,讓鯀一生一世受洪水之苦。鯀變成黑熊以後,天下就沒有能夠治水之人了,但洪水還是一如既往,舜於是找來大禹,要他繼承先父遺志,繼續治水。禹受命於舜,開始了他長達十三年的治水,在這十三年中,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曾化作黑熊劈山開路,期間取了妻子塗山氏,還碰到了傳說中見之可做國王的九尾天孤,當然也有了自己的長子啟。禹治水成功以後,舜帝很開心,賞給了大禹一塊由九德之氣所化的「元硅」,還把大禹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並讓大禹代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職權。又過了幾年,舜帝死在了巡視的蒼梧,為他治下的人民付出了最後一點力氣,大禹繼位稱帝,就是禹帝。禹登位以後,覺得自己功勞很大,領地也很多,所以決定集天下銅鐵之器,打造了代表自己治理下九個州的九鼎,這就是傳說中的代表天下王權的九鼎,這個九鼎後來經夏商一直傳到周。大禹造好九鼎以後,為了炫耀武力,還特意召集天下的諸侯前來觀賞。話說隨著時間的流失,大禹年紀越來越大,再加上以前治水的時候,身體長年浸泡在大水中,大禹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大禹覺得應該是考慮傳位的問題了,其實在前面,大禹是有過接班人的,那就是傳說中刑法界的祖師爺皋陶,皋陶其實自堯帝開始就掌管天下的刑法,後來又經舜帝,皋陶的威望很高,年紀也比大禹大很多,所以皋陶死在了大禹的前面。後來,眾諸侯又推薦了大禹治水時的主要助手伯益為大禹的接班人,因為伯益不但協助了大禹成功治水,還教會了老百姓很多本領,伯益因此成為了僅次於大禹的二號人物。大禹心裡其實是不想傳位給別人的,因為這個時候的中華,首領們的生活已遠比平民百姓的生活過得好太多,大禹想到自己如果傳位給別人,自己的兒子們將來就過不上現在這種好日子了,但是禪讓制卻是自古就留下來的規矩,大禹雖然是首領,卻也改變不了。大禹絞盡了腦子,終於想到了一個法子,可以讓自己的首領地位能夠傳位於啟。大禹先是承認了伯益繼承人的地位,但同時,他把治理天下的權力給啟,讓啟代自己管理天下,這樣,只要啟有能力,把天下治理得好好的,百姓自然歸附於他,到時候,等自己老了,伯益雖然是繼承人,但沒有人跟他,天下自然就是啟的了。沒幾年以後,大禹也像舜一樣,死在了巡視天下的路上。大禹死後不久,消息傳到了王城,也傳到了伯益耳中,伯益於是趕到王城繼承帝位,但他一到王城,坐上帝位,卻發現自己根本支使不了這些大臣,而天下的百姓也只聽從啟的。伯益很是氣憤,他決定把屬於自己的東西奪回來,他召來了自己在東夷的部隊,把啟抓住並關了起來,同時,他還昭告天下,說帝位是禹帝傳給自己的,而啟不聽從父親的命令,搶走自己的帝位,現在自己要執行法律,處死不聽從舜帝命令的啟。在王城的大臣和百姓一聽到伯益要處死啟,不樂意了,一方面啟是大禹的兒子,百姓們還記著禹帝治水的恩情,另一方面啟代大禹行使了這么多年治理天下的職權,老百姓在啟的治理了,生活富足,舒心愜意,老百姓也感恩啟的好,於是他們紛紛向伯益求情,希望他不要殺啟。伯益看到啟這么高的聲望,殺啟的心思更重,他覺得這樣的人如果留在世上,哪怕自己坐上了帝位,也坐得不安穩。也是啟命該當天子,在王臣的監獄里,牢頭正是啟小時候的一個玩伴,小時候,他們兩個還一起在河裡洗過澡,後來大禹當了天子,啟也跟著進了王宮,他們就再也沒見過面。牢頭偷偷地把啟放了出來,要他趕快逃命。啟從牢獄里出來以後,自然是沒有逃命的,因為大禹已經給他留了後路,王城裡的軍隊只聽大禹和啟的,別的人根本指揮不了。啟於是帶著王城的軍隊,打敗了伯益的軍隊,抓住並殺死了伯益,還殺死了伯益的支持者,繼承了帝位。啟繼承帝位以後,馬上就召開諸侯大會,讓諸侯們承認自己的地位,還讓諸侯們承認自己帝位只能父傳子,子傳孫。因為啟多年治理天下的威望以及啟底下的軍隊遠超其它諸侯,諸侯們只能承認了啟制定的世襲制度,中國歷史從此開啟了家天下的時代。大禹並不想傳位於別人,但迫於傳統,只能假傳於伯益,然後事先玩弄手段,使得伯益空有繼承人的名號,而無治理天下的實權,要是沒有大禹的事先安排,啟繼承帝位的機率幾乎為零,不過隨著財富的不均,首領地位漸漸貴重,家天下只是遲早的事情,不是夏啟,可能就是張三或者李四,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擋不住。(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史路雨絲原創,史料參考《話說中國歷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6. 堯舜禹生活在哪個歷史時期

夏朝之前。距今約4500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堯、舜是上古「五帝」的最後兩個,而禹是繼舜之後的氏族首領。禹的兒子啟就是夏朝的開國君主。

7. 誰是中國第一個帝王 禹還是啟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黃",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黃帝的玄孫。由於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稱為「大禹」。他的父親治水不成而被殺,禹接替治水的工作,採取疏導的方法,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後繼舜為帝。稱國號「夏後」,故稱「夏禹」。他在塗山大會諸侯,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禹鑄造九鼎,象徵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於會稽山。

啟 在位29年
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寒浞攻打他,相被殺。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遺腹子。當寒浞之子澆派人去追殺少康時,少康逃到了有虞氏,當了有虞氏庖正(廚官)。舜的後人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又給了少康土田和眾人,少康才站住了腳。
在寒浞代後羿、政局混亂之時,他收撫逃散人眾,整頓隊伍。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在位44年
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兒子。
發 在位11年
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發的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暴虐嗜殺,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終於被商湯所滅,結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
商湯 在位30年

商湯,姓子名湯。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商湯時建都於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後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外丙 在位3年
外丙,商湯的兒子,在位3年卒。
仲壬 在位4年
仲壬,商湯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襲是先弟後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湯長孫,太丁的兒子。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被伊尹放逐於桐宮,三年後改過復立,成為有成之君。這就是「桐宮悔過」的故事。
沃丁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
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開始衰弱。
太戊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
仲丁 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後遷都於囂。
外壬 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 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遷都於相。
祖乙 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後遷都於庇,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朝又興盛起來。
祖辛 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 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 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 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遷都於奄(今山東曲阜)。
陽甲 在位7年
陽甲,祖丁子。「帝陽甲時,殷衰」。
盤庚 在位28年
盤庚,祖丁子,陽甲弟。盤庚遷都於殷,商朝自此稱殷商。遷都後,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殷都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 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盤庚弟。商復衰。
小乙 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興,他年幼時,曾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的艱難。他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齣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祖庚 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 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廩辛 在位6年
廩辛,祖甲子。
庚丁 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廩辛弟。
武乙 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兒子。他在位4年被雷電擊死。
太丁 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時,周侯季歷(姬昌的父親)聲威較鎮,太丁忌憚,殺之。
帝乙 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時,商朝更加衰弱。以和親的方式與姬昌媾和。
商紂 在位33年
商紂,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紂相同,帝乙子。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於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西方周逐漸強大,終於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元前1097年登基
元前1046年去位
文王(姬昌)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1046年(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在位51年,姬昌即位後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後被釋放。他禮賢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輔佐,為以後滅商打下基礎。據傳文王死時97歲。 暫無.

元前1046年登基
元前1043年去位
武王(姬發)8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1043年(在位3年)
武王姬發,父姬昌。即位後大舉伐商,並於牧野,大敗商軍,紂王自焚,商亡。根據最新的斷代工程確定,武王伐紂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之後在商王畿設三監治理,並繼續派兵征討商朝各地殘余勢力。同時,分封了一批同姓宗室或異姓功臣.克商二年後,武王病重死。 武王死時54歲。 暫無.

元前1042年登基
元前1021年去位
成王(姬誦)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1021年(在位21年)
成王姬誦,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更(紂王子)叛亂,並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暫無.

元前1020年登基
元前996年去位
康王(姬釗)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996年(在位24年)
康王姬釗,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周王,康王即位之初,在召公、畢公輔佐之下,繼續推行成王的政策,進一步加強了統治,同時,先後平定東夷大反,北征略地,並且西伐鬼方。斬獲眾多,僅俘人即數以萬計,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史稱「成康盛世」。康王時,周朝較強盛。 暫無.

元前995年登基
元前997年去位
昭王(姬瑕)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997年(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於楚。 暫無.

元前976年登基
元前922年去位
穆王(姬滿)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922年(在位54年)
穆王姬滿,昭王子。穆王時作《呂刑》,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暫無.

元前922年登基
元前900年去位
共王(姬伊扈)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900年(在位2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暫無.

元前899年登基
元前892年去位
懿王(姬囏)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892年(在位7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時,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暫無.

元前891年登基
元前886年去位
孝王(姬辟方)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886年(在位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暫無.

元前885年登基
元前878年去位
夷王(姬燮)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878年(在位7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兒子。夷王時,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暫無.

元前877年登基
元前841年去位
厲王(姬胡)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827年(在位36年)
厲王姬胡,夷王的兒子。厲王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厲王橫徵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終於發生國人暴動。他竟被國人放逐。 厲王奔彘,

元前841年登基
元前828年去位
周,召(共和)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13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政。此二人均為宗周的大貴族。 厲王奔彘,

元前827年登基
元前782年去位
宣王(姬靜)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782年(在位45年)
宣王姬靜,厲王的兒子。即位後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他內修政事,外廣征伐,取得成功,史稱「宣王中興」。 宣王中興,

元前781年登基
元前771年去位
幽王(姬宮生)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771年(在位10年)
幽王姬宮生,宣王的兒子。貪淫無道,為博寵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戲諸侯」,從而亡國被殺。這就是「一笑傾國」的由來。 烽火戲諸侯,

元前770年登基
元前720年去位
平王(宜臼)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東遷於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而周室弱,齊、楚、秦、晉開始強大 暫無.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桓王(林)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孫,桓王三年,鄭庄公朝,桓王不禮。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就是史書說的「箭射王肩」。 暫無.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庄王(佗)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殺庄王而要立王子克為王。辛伯告發,庄王殺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 一鼓作氣(長勺之戰),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厘王(胡齊)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時,齊桓公開始稱霸. 齊桓公稱霸,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惠王(閬)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還有一子叫頹,而且很受寵。及惠王即位,頹聯絡眾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計劃召燕國、衛國的軍隊討伐惠王。惠王逃至鄭國。頹稱王。鄭國、虢國國君大怒。四年,鄭國和虢國發兵討伐,殺死頹,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時候,賜齊桓公為伯。 暫無.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襄王(鄭)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後生子叔帶,很受惠王寵愛,襄王也很畏懼他的勢力。三年,叔帶勾結戎、翟討伐襄王,襄王要殺叔帶,叔帶逃往齊國。齊桓公派管仲平滅威脅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滅威脅晉國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禮款待管仲。管仲拒絕.於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禮的款待,回國。九年,齊桓公卒。二十四年,晉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介子推與清明節,城濮大戰,崤之戰,

元前619年登基
元前613年去位
頃王(壬臣)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暫無.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匡王(班)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頃王子. 暫無.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定王(瑜)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的敵人,第二年經過洛邑,讓人問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讓王孫滿出使拒絕,楚兵退去。十年,楚莊王圍困鄭國,鄭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莊王死。 一鳴驚人,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簡王(夷)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簡王十三年,晉國國君厲公被殺,晉國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為悼公。 鄢陵之戰,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靈王(泄心)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簡王子.靈王二十四年,齊國崔杼殺死齊國君庄公。 暫無.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景王(貴)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23年)
靈王子. 專諸刺僚,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悼王(猛)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愛兒子朝,但景王死後.國人立長子猛為王.但被子朝殺死. 暫無.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敬王(丐)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殺猛後自立,但是晉國擁立丐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後,晉國率諸侯擁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齊",也就是從這起,齊國的國君不是姜子牙的後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 柏舉之戰(孫子滅楚),卧薪嘗膽,田氏代齊,孔子去世,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元王(仁)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暫無.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定王(介)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晉".這是春秋和戰國劃分的標志.. 三家分晉,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哀王(去疾)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長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這里就將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暫無.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考王(嵬)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職。桓公死後,兒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後,兒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兒子在鞏這個地方,號東周惠公。 暫無.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威烈王(午)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給與韓、魏、趙諸侯的身份. 吳起變法,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安王(驕)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這一年,楚國盜殺楚聲王 暫無.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烈王(喜)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暫無.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顯王(扁)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顯王五年,秦獻公稱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其後諸侯皆為王 商鞅變法,孫臏龐涓鬥智,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慎靚王(定)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顯王子. 秦滅巴蜀,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赧王(延)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靚王子.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孟子,伊闕之戰,田單火牛陣破燕,屈原之死,長平之戰,竊符救趙,
齊桓公
前685年即位,在位43年

齊桓公姜小白,齊國乃姜太公的封地,桓公是姜太公呂尚十二代孫,齊襄公弟。襄公死後,先公子糾回國即位,並用管仲為相,逐漸強國,是最早的諸侯盟主,在位43年,死於前643年。
晉文公(前698-前628)
前637年即位,在位9年

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晉國是周成王(周武王子)弟唐叔的封地,是周室宗親。重耳是晉獻公的次子,早年因怕被獻公殺出逃,周遊各國,嘗盡人間酸苦,直到前637年才回國即位,已經是62歲高齡了。他即位後注意發展農業,手工業,使晉國很快強盛起來。前632年在與楚國的城濮大戰中,大敗楚軍而名鎮天下,成為盟主,「退避三舍」的成語也出自這次戰爭。晉文公在位9年死,但晉國的霸業則長達80多年。
秦穆公
前659年即位,在位38年

秦穆公贏任好,前656年娶了晉獻公的女兒,與晉國結成秦晉之好,但秦國與晉國還是爆發了餚之戰,秦國打敗,穆公勵精圖治,用百里奚等人,終於於前624年打敗晉軍,遂霸西戎。
宋襄公
前650即位,在位13年

宋襄公姓子名茲父,宋國是商紂王兄微子的封地。襄公未即位就賢名原揚,即位後又一派盟主作風,號盟諸侯,單只有一些小國參加,襄公怒,發兵功楚,與楚國戰於「泓」,楚軍過河,宋將要半渡擊之,宋襄公不準,等楚軍過河後,列好隊,宋軍被楚軍大得大敗。宋襄公「以禮治軍」,貽誤戰機,被後人恥笑。
楚莊王
前613即位,在位22年
楚莊王姓羋名侶,楚穆王的兒子。庄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淫樂。後經大臣伍舉諫言,勤理政事,三年而霸,這就是「一鳴驚人」的來歷。他任孫叔敖為相,整頓吏治,興修水利,楚強。先後征服大小國二十多個,成為中原霸主
秦孝公(前382-前338)
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贏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20)
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為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事,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
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
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趙武靈王(-前295)

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元前247年登基
元前210年去位
秦始皇(贏政)8
出生:元前259年--去世:元前210年(在位37年)

秦始皇,姓贏名政,秦莊襄王異人的兒子。
從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天下。
統一全國後,自稱皇帝,他通過一系列的統一措施,建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重大的舉措。 秦滅韓趙,荊軻刺秦王,秦滅燕魏,秦滅楚,焚書坑儒,

元前209年登基
元前207年去位
秦二世(贏胡亥)
出生:元前230年--去世:元前207年(在位2年)
秦二世,姓贏名胡亥,始皇第十八子,始皇出巡死於沙丘,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賜扶蘇死。 秦二世即位後,宦官趙高掌實權,實行殘無人道的統治,終於激起了前209年的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二世胡亥於前207年被趙高殺死,時年24歲。 揭竿而起,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漢高祖(劉邦)8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漢高祖劉邦,字季,出身農民家庭,陳勝反秦起義,劉邦響應,自稱「沛公」,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後又與項羽爭天下,經4年,打敗項羽。與前202年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劉邦在位12年,死於前195年,時年62歲。 垓下之戰,白登之圍,

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惠帝(劉盈)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劉盈,劉邦的兒子,母呂後(雉)。劉盈為人軟弱,呂後專權。在位8年,死於前188年,時年24歲。 暫無.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呂後(呂雉)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呂後,姓呂名雉,劉邦妻子。她是劉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劉邦死後,惠帝立,呂後掌權,她手段殘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後,她先後選立劉恭,劉弘為帝,自己掌握實權,又大封呂氏家族。她死於前180年,時年62歲。死後,呂氏家族就被陳平,周勃一網打盡 暫無.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文帝(劉恆)8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劉恆,劉邦第四子。前202年,呂後死,劉恆即位。即位後削弱諸侯勢力,減輕農民賦稅,重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漢文帝還是一位十分節儉的皇帝,自己穿粗製絲綢,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

8. 夏朝主要有哪些異姓方國分別生活在哪裡最終的結局如何

夏朝除了12個核心同姓方國之外,還有不少異姓方國,下面分別來介紹一下,當時方國很多,據說有上萬個,要知道西周初年,參與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天下諸侯就有800多個,而在夏朝和商朝,天下諸侯國或者方國的數量更多。

1、塗山氏

塗山氏是大禹的妻族,大禹治水時期,娶了塗山氏的女子為妻,生下了啟,大禹治水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塗山氏就獨自承擔起撫養啟的重任。

塗山氏所在地一直有爭議,有四個說法:一是浙江紹興會稽,二是渝州,今重慶市,三是濠州,今安徽蚌埠,四是當塗,今安徽當塗,一般以安徽蚌埠說最為普遍

在安徽蚌埠發現了雙墩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期遺址,對應著夏朝,蚌埠現在還有禹王廟會存在,這是文化流傳的結果,這里還有很多與大禹有關的地名,比如禹會村、禹會區,所以安徽蚌埠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採用安徽蚌埠說,則塗山氏屬於東夷集團,大禹娶塗山氏女子為妻,也是與東夷聯姻的政治行為,塗山氏是當時勢力比較強的方國,其首領是皋陶,大禹當政後,皋陶受到重用,擔任夏朝的刑官。

後來劉累沒有龍給孔甲吃,於是逃到了魯地(今河南魯山縣),這時彭姓的豕韋氏又復國,就同時存在了劉姓與彭姓兩個豕韋氏,到了商朝時期,彭姓豕韋氏被商王武丁所滅亡,這個時候劉姓豕韋氏再一次取代彭姓豕韋氏。

彭姓是大宗,劉姓是小宗,彭姓兩次被劉姓所取代,豕韋氏在夏朝與商朝也是多次滅亡並復國,根據《左傳》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大夫范氏的祖先就是豕韋氏,范氏為晉國六卿之一,其在晉國權力斗爭中失敗,逃到了齊國。

其後代演化為范、士、劉三個姓,據說劉邦是晉國范氏的後人,以劉為姓。

11、岷山氏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了夏桀在位時,曾經攻伐岷山氏,岷山氏戰敗,於是獻了兩個美女給夏桀,一個叫琬,一個叫琰,這兩人沒能為夏桀生育子女,但夏桀仍然非常喜歡,還把她倆的名字刻在美玉上。

岷山氏在今四川岷山一帶,可見夏朝的勢力在當時已經擴張到了蜀地,後來的事跡史書就沒有再記載了。

12、葛氏

葛氏的始祖是皋陶的兒子伯益的長子,名字叫大廉,皋陶是黃帝的長子,伯益則是黃帝的孫子,同時還是大禹治水的助手,禹繼帝位後,曾想把帝位禪讓給伯益,伯益推辭,而禹的兒子啟則奪取帝位。

為了表示招撫,啟封伯益的長子大廉在葛地,建立葛國,所以叫葛氏,賜姓嬴姓,其封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這里出土了葛城遺址,據說是當年葛國的遺址,葛國是夏朝的方伯。

到了夏朝晚期,因為葛國與商人的都城亳離得很近,葛國被商湯所滅亡,到了西周時期,重新分封了葛國,是魯國的附庸,後來被宋國所滅亡,其後裔以葛、嬴為姓,流傳下去。

除了這12個方國之外,夏朝還有很多很多的方國,但是史書大多沒有記載,並不表示不存在,關於夏朝的考古研究也不斷發現了眾多的遺址,只是不能把這些遺址與史書記載的方國對應上,還需進一步考古研究,這只是時間問題。

9. 啟城(東帝城)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廊坊

樓盤名稱:廊坊啟城(東帝城)

公交線路:938路西段:上店村路口站,覓子店路口站,香河鑫義公司站,安平道口站,香河高氏公司站
武清1路:安平道口站
938路空調:上店村路口站,覓子店路口站,香河鑫義公司站,安平道口站,香河高氏公司站
826路:馬朱路口站
810路:上店村路口站,武興路口站
938路:上店村路口站,覓子店路口站,香河鑫義公司站,安平道口站
938路支:上店村路口站
938路東段高峰:上店村路口站,覓子店路口站,香河鑫義公司站,安平道口站,香河高氏公司站

其他交通方式:緊鄰京津高速、京塘高速,距城鐵八通線僅20分鍾車程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39255.05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免費

周邊配套:小區周邊成熟配套應有盡有,規劃餐飲、超市、健身等多種業態,充分滿足社區業主的不同需求。距中信天下第一城僅50米。餐飲、娛樂、休閑一應俱全。重點實驗二小學距啟城一站可達。郵局、銀行、等生活配套一應俱全,能滿足日常生活的所有需要。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10. 關於夏啟繼位建立夏朝的經過

在禹死後,啟立即發動了對法定繼承人的攻擊,奪取了領袖的職位。關於這場斗爭的經過,有記載說: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

或說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幾經波折,叛亂的姒啟曾遭益的有力反擊,一度處於劣勢,甚至被拘禁。

終於因有姒禹的經營和培植,夏後氏根基更深、實力更強,在擁護者的支持下,夏後氏及其擁護者聯合起來對益發動戰爭,終於殺益,使啟奪得領袖的權位。

(10)啟生活於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啟奪得領袖職位後,在今河南禹縣舉行盟會,通報聯合體內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爭取支持者,以確立自己的統治,這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啟有鈞台之享 。

但是姒啟破壞傳統習俗的篡奪行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滿,尤其是那些實力雄厚,同樣覬覦聯盟最高權位的部落首領,以有扈氏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從姒啟作新的領袖,從而發生了姒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

閱讀全文

與啟生活於哪個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