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維吾爾族有哪些生活習慣

維吾爾族有哪些生活習慣

發布時間:2022-10-09 20:39:25

① 維吾爾族的生活特點是什麼

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用的餐具主要為木製和陶器的碗、匙、盤等,但許多食物都愛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或"烏馬什"(玉米面粥),中午為面類主食,晚飯是湯面或饢茶。吃飯時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飯,在拿走餐具前,由長者作"都瓦"(禱告),然後離席 。

② 你還知道哪些民族他們有什麼風俗習慣選擇其中兩個民族說說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

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當西藏人見面打招呼時,他們點點頭,表示親切的問候。接受者應該微笑和點頭。一個客人來拜訪,西藏人在賬戶外等著歡迎客人。

當西藏人看到老人或受人尊敬的客人時,他們必須脫下帽子,45度脫帽。帽子放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看到平代,頭略低。帽子放在胸前以示禮貌。男人和女人坐在一起,習慣了男人坐在左邊,女人坐在右邊。

藏族人有禮貌地向客人提供奶茶、黃油茶和大麥酒。客人到了藏族人家的客人,主人要喝三杯大麥酒,客人若不喝,就要用無名指蘸。

如果客人不喝酒或不玩耍,主持人會立即拿起酒,唱歌、跳去勸酒。如果客人的酒量小,你可以喝一小口,然後把酒加進去。喝了兩杯後,主人把杯子裝滿,客人們喝了起來。

這樣,客人們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根據西藏的習俗,主人提供的是酥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有三碗是醉的。你喝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受歡迎。

黃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西藏桌旁,女主人在客人面前放一個有銀邊的小木碗,然後帶一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一碗黃油茶。主人和客人開始聊天;

當女主人再次舉起壺時,客人可以拿起碗,輕輕吹一圈,再喝一口,然後說些贊美茶的好話;當女主人第三次舉起壺時,客人又喝了一口酒;客人們准備走了,可以再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的底部必須留下一些酥脆的底部。

藏人最忌諱的是人們用手觸摸佛像、經、珠、護身符等聖物。他們認為自己違反了禁令,對人類和動物都不利。

2、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並連聲說:「您好」。

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卧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注意衛生,經常在水龍頭下洗手和洗臉。對於維吾爾族家庭的客人,進門前和飯前,女主人必須用水壺洗手,一般要洗手3次。習慣為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不更換。當第一次到茶杯時,在我面前,用之前給茶杯消毒。

當你坐在房子里,你必須坐在你的膝蓋上,避免伸展你的腿和面對別人。當老人吃完後被引導做「杜瓦」時,避免環顧四周或站起來。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和吃饢。我喜歡吃拉麵和饅頭,還有「燉羊」、「羊肉」、「羊肉串」、「牛羊鍋貼」。燒烤是全國最有名的小吃。禁忌吃豬肉、狗肉和桑肉。

衣服短,上衣一般在膝蓋以上,褲子到腳,多數避免戶外穿短褲。肉節、海鷗節是一個傳統的盛大節日,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四石小花。他們最喜歡的運動技巧是在高空走長繩。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

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並把哈達托著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後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你,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邊界。

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後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

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後,再上馬上車。如果蒙古包前左側縛著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說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辦,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眾性的盛大集會。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較重要的節日(大年就是春節,小年在臘月二十三)。

4、回族

回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回族約有1/3人口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回族人尊敬長者,禁止居室裡面放豬皮、豬鬃等製品。回族非常注意並尊重別人的自尊感,顧全別人面子,不喊外號。

「阿訇」是清真寺教務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們在祈禱,不能被打擾。忌用左手遞送物品。

禁止一切供人飲用的井、泉、牲畜用水,不準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衣服。喝水前先洗手。容器里的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人的日常飲食很衛生。在有條件的地方,他們必須在飯前和飯後用流水洗手。

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子、馬、貓,以及所有被非穆斯林屠殺的猛獸、死畜、牲畜,禁止吸煙和飲酒,並禁止用食物開玩笑。你不能用禁忌作為比喻(例如,你不能說某物像血一樣紅),等等。即使在談話中,你也不能使用「豬」或諧音;

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在背後誹謗他人、議論他人的缺點、放高利貸、賭博等。異族通婚一般在家庭內實行,但與兄弟姐妹的婚姻有限。茶和紅糖是回族的節日產品。

5、壯族

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雲南、廣東,貴州三省。壯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祖先崇拜佔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有的還信奉佛教。

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賽歌的「歌圩」盛會;壯族刺綉、竹芒編以及「干欄」建築藝術等名揚遠近。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愛吃胡蘿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

壯族人禁止帶著水桶和鋤頭或其他農具進入自己的家。火塘和爐塘是壯族最神聖的地方。禁止踩在火塘上的三腳架和爐台上。壯青年結婚,禁忌孕婦參加,孕婦尤其不能見新娘。孕婦不能進入產院。

如果你有母親,在門上掛上袖子或插刀以示禁忌。不小心進入母體的人,必須給嬰兒起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教父和教母。

壯族是水稻農業民族,非常喜愛青蛙。在一些地方,壯族有一種特殊的「青蛙樂器」。因此,在壯族地區,禁止殺蛙和不吃蛙肉。

6、滿族

滿族人大部分聚居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滿族非常重禮節。平時見面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要請安後才能說話,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一般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這個禮,表示親昵。

家裡一般都有「萬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貴,用來供奉祖宗,不能隨意去坐。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春節時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貼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節日氣氛。

它們以米粉為主食。肉以豬肉為主,常以白色烹調,如滿清名菜「白肉血腸」。在寒冷的冬天,沒有新鮮蔬菜,酸菜(即酸菜)往往是主要的蔬菜。用酸菜煮白肉,粉是滿族人冬天後常吃的一道菜。

在節日期間,吃「艾吉哥貝」(餃子),而在農歷新年前夕,則吃手工採摘的肉。他們還保留著少數民族的食物,如麵包、湯和薩奇馬。

滿族人接待客人,不迴避內部事務。家庭中的女性成員可以參加為客人准備的祝酒詞和其他活動。成對地招待客人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客人一旦接受了女人的祝酒詞,就必須把它喝乾。曼氏人最顯著的禁忌是不允許殺狗,禁止吃狗肉,禁止戴有狗皮的帽子。

滿族信仰薩滿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時,以豬和豬頭為祭品。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殺了,俗稱「領牲」。

7、朝鮮族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多聚居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他們在服飾妝扮、生活起居、文體活動等方面都獨具特色。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假日和喜慶日,朝鮮族群眾就會載歌載舞,歡騰雀躍。不論男女老少,不僅都能唱會跳,而且還都十分酷愛傳統體育活動。

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處處受到尊重。孫輩和孫輩都以照顧祖父母為榮。年青一代不能在長者面前飲酒或吸煙;吸煙時,年青人不得向長者借火,也不能接火,否則被視為不敬行為;和老人一起旅行時,年輕人必須跟在老人後面。

如果有緊急情況必須提前,他們必須恭敬地向老人解釋原因;在路上,當老人們面對面時,年輕人應該恭敬地站在路邊要求和讓步;年輕一代要對長輩講敬語,第一次見面時也要用敬語。

喜歡吃米飯,擅長做米飯,水、火都很講究。以米面製作的各種糕點、散餅、發餅、蛋糕、涼面等也是朝鮮人民的日常主食。香菜是不可或缺的日常菜餚。朝鮮泡菜做工精細,享有很高的聲譽。一種自釀的米酒,叫做「麥格力」,常用來招待客人。

在桌子上,湯匙和米湯有固定的位置。例如,湯匙應放在食客的右側,米飯在餐桌左側,湯碗在右側,湯菜在左側,菜餚在第二位,香料在中心等。

③ 新疆老百姓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呢真的是頓頓吃羊肉嗎

引言:可能有一些小夥伴們對於新疆非常的好奇,還有一些小夥伴們可能對新疆又會感覺很嚮往。那新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真的是頓頓都可以吃到羊肉嗎?

三、總結

看見這些之後,相信大家對新疆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小編當時對新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的葡萄,因為當時小編學了一篇課文,就是描寫的吐魯番的葡萄。學完這篇課文之後,小編覺得非常長,而且非常的想吃。那有機會之後,大家也可以去新疆看一看,同時也可以去那邊旅遊逛一逛。看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領略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而且新疆有很多的美食,包括烤全羊以及巴旦木等等。

④ 五十六個民族的生活習慣

1、達斡爾族 (dá wò ěr z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

達斡爾族禁忌較多,如不許用刀、剪子等銳器指點人;不許踏坐門坎和窗檯;不準在室內打口哨;忌在鼠日開犁種;在漁場不許拿著鞭子走;不用白樺和榆木蓋房子等。

2、獨龍族 (dú lóng zú)。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婦女曾經有崇尚紋面的習俗。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

獨龍族地區民風純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風至今猶存。不論何人,路上拾到東西,絕不會據為己有。糧倉大都建於房後,甚至離家較遠的山上或地邊。倉門上只橫插竹條或木棍,從無被盜之虞。即使離家外出,房門也是如此簡單處置,絕不會有人私自進入的。

女人地位高。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3、佤族 (wǎ z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佤族是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和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爛飯。其他地區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3餐,平時吃2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為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吃現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塊檳榔。

4、拉祜族 (lā hù z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無種植蔬菜的習慣,山野之中的植物,只要無毒無怪味,則隨手采來佐餐。有吃烤肉的習慣,用兩根竹棍把塗有鹽和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邊慢慢烤黃、烤香、烤脆後吃。玉米和旱谷都用木杵臼舂搗。

拉祜族的房屋建築結構簡單,低矮狹窄,陰暗潮濕。順山坡開挖地基,以土築牆,以茅草蓋頂,4~6棵木頭就蓋1間房子。房子兩邊的屋檐,一面迎著土坡,一面向著坡腳。女子均普遍將長發編成辮子後盤束於頂。已婚婦女用色布或染色編藤作發箍,箍上釘有銀泡。

5、羌族 (qiāng z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羌族一般由幾十戶聚寨而居,村寨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形如城堡,故名羌寨。羌族建築手藝高超,砌牆時不繪圖、不弔線,信手而成。壁面平整,稜角分明,結構勻稱。遠看似碉堡,故俗稱碉樓。

羌族有尚武的傳統,以往每戶至少有一名武裝男丁,一般裝備有:一把刀、一枝明火槍、一圈火繩、一個皮彈葯袋,還有一口袋燒饃、干肉等。羌族有保護森林的優良習慣,嚴禁砍伐。每座羌寨在冬季舉行吊狗(有的地方以草人或雞等代替)封山盟誓儀式。

6、撒拉族 (sā lā zú)。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男子頭戴無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寬,長衣窄。撤拉族婦女喜歡色澤艷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戴長串耳環、戒指、手鐲、串珠等首飾。

撒拉族人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彼此見面,互道「薩拉姆」問安。做客時,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饅頭時,要把饅頭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親」,認為「鐵出爐家,人出舅家」。牛羊頭蹄是撒拉族人普遍愛的一種肉食。

7、阿昌族 (ā chāng zú)。大部聚居在雲南。會街,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酒是白族人常年飲用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伴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筍、酸菜、酸肉,這是阿昌族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阿昌族都有嚼煙的習慣,嚼煙成了她們驅除疲勞、消閑解悶的好方式,以致成為嗜好和待客之道。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

8、畲族 (shē zú)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等地,與漢族雜居。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粉絲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

9、朝鮮族 (cháo xiǎn z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民間有五大節日: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

朝鮮族飲具器皿別具風格,一般一灶兩鍋,其鍋邦深底闊,特別鐵蓋,便於燜飯,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鍋飯、一鍋湯。桌中間一盆飯,一人一匙,並備有涼水。器皿講究衛生,女人用壇罐頂水。

狗肉是朝鮮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喪及節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節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復時為補養而殺狗。殺時將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臟做湯,肉加調料涼食,其味鮮美可口。

10、鄂倫春族 (è lún chūn zú)。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面。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鄂倫春族還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朴、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⑤ 維吾爾族的飲食特色是

飲食習慣
一日三餐
早餐吃饢喝茶或「烏馬什」(玉米面粥),中午為面類主食,晚飯是湯面或饢茶。吃飯時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飯,在拿走餐具前,由長者帶領大家作「都瓦」(祈禱),然後離席。
日常食品
維吾爾族的日常飲食以麵食和牛羊肉小吃為常餐,喜愛水果、蔬菜、奶製品與茶點心,愛喝熬煮的奶茶、茯磚茶和紅茶。待客、節日和喜慶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飯。維吾爾族的風味飲食主要有:

饢坑中的烤饢
饢是把發酵面團放進饢坑內用紅火炭烤制(也有的家庭用圓煎鍋烙制)成的大小厚薄不等的各種烤餅,有的還加入白糖、雞蛋、奶油或肉,美味可口。其種類有大饢、薄饢、油饢、肉饢等。

抓飯
抓飯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乾、洋蔥、大米做成的風味食品,也是節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維吾爾族人將「抓飯」稱為「帕羅」,意為用蔬菜、水果和肉類做成的甜味飯。

饢坑中的烤包子
烤包子維吾爾語稱「沙木沙」。用羊肉、羊尾油、洋蔥(皮牙子)等做成餡心。再用麵皮包成方形,放入饢坑烤熟即成。
還有帕爾木丁(類似烤包子)、皮特爾曼吐(薄皮包子)、炮仗子(辣椒面炒麵節)、胡修(羊肉丁核桃仁葡萄乾煮大米粥)、塔兒糖(高達尺余的白糖柬饃)、玉古勒(雞蛋鹽水擀制的銀絲面)、哈勒瓦(羊油麵粉甜攪團)、曲連(杏乾麵粉糊)、黃面(麵粉與蓬灰水制的抻面)、米腸(羊大腸中填實麵粉和羊肝等煮成)、面肺子(羊肺中擠入調好味的澱粉漿煮成)、托克遜炒麵等。
他們吃菜必須見肉,多為牛、羊、雞肉,烹調方法常用烤、煮、蒸、燜,習慣用胡椒、辣椒面、孜然、洋蔥等調料,還喜歡用黃油、蜂蜜、果醬、果汁、酸奶、馬奶等以提味增香,常輔以胡蘿卜配製。主要名菜有烤全羊、卡瓦甫(烤肉,包括整烤、串烤、鍋烤、餡餅烤)、烤疙瘩羊肉、羊肉丸子、羊肉羹、羊肉桃仁、手抓羊肉、手抓桃仁、烤南瓜等。維吾爾族日食三餐,早晨吃饢和各種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多吃米麵食品;晚餐一般吃饢、湯面之類。每餐飯量不求多,但求精細,口味與蒙古族近似,特別重視飲食衛生。
傳統的副食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雞蛋、魚等,特別是吃羊肉比較多。奶製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黃蘿卜、卡瑪古、洋蔥、大蒜、南瓜、蘿卜、西紅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調味品主要有孜然、胡椒、辣面子、藿香(平耐)、蕪荽(香菜)、黑芝麻(斯亞旦)、醋(斯日開)等。
維吾爾族人民長期重視園林生產,絕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都有自己的果園,因而有常年食用瓜果的習慣,果園成為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圍綠洲上的維吾爾族人的天然維生素寶庫。從5月份成熟的桑椹、6月份成熟的杏子開始,各種水果接連不斷,一年中有近七個月的時間能吃到新鮮水果。冬季常吃核桃、杏干、杏仁、葡萄乾、沙棗、紅棗、桃乾等乾果。不少家庭有儲存甜瓜、葡萄、蘋果、梨等水果的良好習慣。據估計,維吾爾人每年食用的干鮮瓜果可達一、二百千克。維吾爾族夏天常以瓜果代茶飯,以瓜果就饢吃,冬季常以核桃、杏仁、葡萄乾等就饢吃。還喜歡用葡萄乾、杏乾等做抓飯,用葡萄、桑椹、蘋果、海棠果、杏、梨 、草莓、無花果、櫻桃等做果醬。
日常飲品
維吾爾族傳統的飲料主要有茶、奶子、酸奶、各種乾果泡製的果汁、果子露、多嘎甫(冰酸奶,酸奶加冰塊調勻製成,是維吾爾族最喜歡的飲料)、葡萄水(從斷裂的葡萄藤中流出來的水,味酸,可做葯引)、穆沙來斯等。維吾爾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喜歡喝茶,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茶。茶水也是維吾爾族用來待客的主要飲料,無論何時去維吾爾人家裡做客,主人總是先要給客人敬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水和端上一盤香酥可口的饢,即使在瓜果飄香的季節里,也要先給客人敬茶。維吾爾人多喜歡喝茯茶,至今仍是維吾爾人最喜歡的傳統飲料。維吾爾族中年齡大的人喜歡在茶里放冰糖。北疆的維吾爾人多喜歡喝奶茶。在乳類中維吾爾人尤其喜歡喝酸奶,夏季常以酸奶就饢吃。在農村繁忙季節,農民們常常帶上酸奶、饢作為自己的午餐。家裡來了客人,好客的主人也會捧出一碗酸奶來招待。

餐飲器具
過去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用的餐具主要為木製和陶制的碗、匙、盤等,許多食物都愛用手抓食。現在維族使用餐具與其他穆斯林民族的餐具相似,主要有瓷盤子、碗、匙等。
節日食俗
主要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巴拉提節、茂魯德節、努吾若孜節和都瓦節等。這些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維吾爾族在節日及喜慶的日子裡舉行「麥西萊甫」等各種娛樂體育活動。

飲食禁忌及習慣
維吾爾族除嚴格遵守伊斯蘭教飲食禁忌外,南疆還禁食馬肉、鴿子肉、駱駝肉,多數人不吃醬油。另外還有一些逐漸形成的食規:客人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不可隨便揭看鍋盆等炊具,在屋內炕上坐下時,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應聽從主人的招待,不想吃東西也要嘗一口。要將落地的飯粒拾起放在餐布上。饢只准正放(即正面向上或向前),吃饢或饅頭時要將饢或饅頭掰開吃,不可整吃。吃完飯祈禱時,禁止東張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動。忌踩餐布或從餐布跨過。如有事要離席,必須從人身後走。

參考資料:天山網,中國清真網,亞心網

⑥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導讀:維吾爾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新疆每年節假日除了春節等節日,還有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擁有假期,這兩個節日也是維吾爾的傳統節日,除此之外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還有什麼呢?想知道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1、肉孜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它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第9月是頌降天啟「古蘭經」經文之月,是一年12個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個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吃喝、房事等。齋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為准。封齋的天數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齋期滿後,節日的凌晨,人們淋浴盛裝,聚集在禮拜寺舉行規模盛大的禮拜。隨節日禮拜的結束,從高高的喚禮塔上「納各拉」鼓和哨納聲驟然而起,人們走出禮拜大殿自發的踏著歡快的樂曲聲,跳起「薩瑪」舞,彼此握手道賀。一般維吾爾族婦女不參加聚禮。在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饊子、民族式點心、糖果、乾果、水果等。人們身著節日新裝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賀。在肉孜節期間民間有各種游藝活動,「巴扎」即市場非常熱鬧。  關於肉孜節的起源,維吾爾民間有這樣一個宗教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次鬧災荒,孩子們由於飢餓啼哭不止。母親們無奈,把拳頭大小的卵石放進鍋里煮,哄孩子們說:「媽媽給你們做『兄古提麻克』(一種飯食,用玉米面做成,形狀像窩窩頭,水煮,吃時帶湯)吃」並不時地用木棍戳一戳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們相信還沒有熟,還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一次又一次,孩子們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鬧著非要吃不可。母親們沒辦法,只好揭開鍋蓋還想用木棍戳給孩子們看。不料,木棍竟然戳了進去。母親們很驚奇,仔細一瞧,原來鍋里煮的卵石都變成了可以用來充飢的「恰瑪古」(即蔓菁)。人們相信這是神靈為了拯救他們而顯示的奇跡。人們奔走相告,彼此祝賀得救,載歌載舞,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以各種娛樂的方式歡慶,感謝真主的恩典。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以同樣的方式紀念,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2、冒路德節

冒路德節,又叫聖紀節。每年回歷三月二十日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日而舉 行的節日。伊斯蘭教徒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功德,在他誕生的那天舉行集會,以後逐漸演變為伊斯蘭教的節日。這個節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節日當 天,虔誠的穆斯林紛紛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們念經,贊頌聖祖穆罕默德的功績。還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圍的鄰居請到家裡舉行小形的聚會,並准備油餅,糖果和水果 等食物,正中間放一個盤子,盤子里放一些灑了香水的棉花,阿訇邊念經邊對著棉花吹氣,最後參加儀式的每一個人拿起一小團棉花聞一聞,便放進口袋裡。臨走時 還拿上一點糖果,回家後分給家裡人吃。

3、努吾若孜節

努吾若孜節也叫「撒拉哈特曼節」。「努吾若孜」一詞是波斯語借詞,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陰歷每年3月21日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等突厥語系各民族的共同節日。它從古代流傳至今,它的內容是辭舊迎新,希望春天能帶來吉祥幸福。在過節這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每一個村落的所有人集體做「庫節」即「努吾若孜飯」(幾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悅。做「庫節」一般用往年剩餘的糧食加大米、小麥等7種穀物在大鍋里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餘。此外,節日里,還舉行各種傳統的民間活動,比如,把一個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後,便脫掉棉衣,給他穿上單衣迎接春天的到來,同時還舉行麥西熱甫、賽馬、叼羊、拔河、摔跤、野遊、唱歌、賽歌、猜謎語、盪鞦韆、作游戲等各種娛樂活動。到了晚上,年青人帶著火把,唱著「努吾藝孜歌」挨家挨戶的祝福,節日一般持續三天,過節後開始春耕播種。至今很多地方的維吾爾族仍在過此節日,尤其最近5、6年以來無論是政府方面還是民間越來越重視這古老的節日,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舉辦規模宏大的努吾若孜節文藝晚會,使節日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4、巴拉提節

巴拉提節是維吾爾族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民間也叫「油葫蘆節」,多在「肉孜節」前45天舉行。在伊斯蘭教歷8月15日,在巴拉提之夜誦經、禮拜、祈求安拉恩賜、赦免。節日期間不舉行會禮,不互相拜年,最大特徵是通宵念經,炸油餅,到墓地祭祀祖先。晚上,各家都將油葫蘆拴在一根桿上,聚在一起高唱「巴拉提歌」,並點燃後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腳踏碎此油葫蘆,表示消災滅禍。現在大城市裡已見不到過此節日的維吾爾人,在農村可以見到。

5、白雪節

白雪節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情趣的娛樂節日,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時舉行。當下過初雪之後,幾個朋友經過商 量,聯名寫封雪禮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臨祝賀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後要求收信者以白雪節的習慣舉行一次娛樂晚會,並提出晚會活動的內容,請其中一個人直接 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在送信人離開之前,如主人沒有發現,就要按信上要求舉行初雪晚會。如果送信人當場被抓住,初雪 晚會就要在送信人家中舉行。晚會內容包括朗誦詩、唱歌、跳舞、音樂演奏等。

6、都瓦節

都瓦節,也叫「超度孽鬼節」,一般在各自的家裡請一些宗教人士和親朋友好一起念經祈禱,最後到墓地為死去的親人禱告。此節日規模不大,在喀什、和田等地過此節日,類似漢族的清明節。

7、古爾邦節

在肉孜節以後的第70天舉行。「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古爾邦節的那天早晨,幾乎每家都要宰羊,因此也叫宰牲節。宰殺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規定的部分送交寺院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招待客人和贈送親友。

8、庫爾邦節

庫爾邦節,在「肉孜節」後七十天舉行。「庫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獻物」或「血祭」,學術 界意譯「宰牲節」。庫爾邦節像肉孜節一樣對維吾爾族來說是一個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節日前人們准備各種年貨的同時預先買好作為「獻牲」的牲畜。家境稍好一 點的家庭都要宰一隻羊(宰牛、宰駝均可),節日當天早晨,人們首先進行沐浴「大凈」,然後潔衣盛裝到較大的清真寺,參加聚禮。節日禮拜結束後,人們直接上 麻扎爾(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並把墳頭上的枯木拔去,栽根新枝,這叫作「換哈達」。人們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宰羊。宰殺的牲畜肉不能出賣,但可以 給窮苦人「施捨」一部分,剩餘的用來招待客人。節日期間首先要給長輩拜年,然後和親朋好友相互登門賀節拜年,每家餐布單上擺滿各種節日食品,共餐同飲,吹 拉彈唱,大家一起娛樂。這個節日一般要歡度三天。關於庫爾拜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傳說:據說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 安拉(即真主),「啟示」他宰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作祭禮,以試他的虔誠。先知易卜拉欣醒來後將夢境告訴了兒子,伊斯瑪儀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對真主安拉 的忠誠和順從。當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兒子帶至米納小正要舉刀宰殺時,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公羊代替,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陰歷12月10日,此後, 阿拉伯人為了紀念安拉的顯靈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誠,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每年此日殺牲血祭,相沿成習。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繼承了這一風俗,並將伊斯蘭 教歷(即回歷)的12月10日定為「庫爾邦節」。

9、拜拉特節

又稱「油葫蘆」節, 在封齋前約半個月舉行。節日夜晚,居民多燒油葫蘆,因而形成滿村燈火的節日盛景;宗教人士則通宵念經。

維吾爾族介紹

維吾爾族總人口為10069346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維吾爾族人口8345622人,佔全國維吾爾族總人口的99.4%。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我國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繩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布。

⑦ 中國的維吾爾族生活方式是怎麼樣的[圖片]

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維吾爾」是維吾族的自稱,是「團結」或「聯合」的意思。歷代史書上的「袁紇」、「韋紇」、「回紇」「回鶻」都是維吾爾族的不同音譯。蒙古汗國以後,回鶻澤稱「畏吾爾」、「畏兀兒」。 民國二四年(一9三5年),新疆省政府定為「維吾爾」,沿用至今。 維吾爾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人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影響很大。 維吾爾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游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 喀什湖之間的「丁零」。後來「丁零」又被稱為「鐵勒」、「赤勒」或「敕勒」。由於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又被稱為「高車」。 吧世紀改回紇為「回鶻」。9世紀中葉,大部分遷到西域,西遷後定居西域的回鶻,既融合了兩漢以來移居這里的漢人,他們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於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 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 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古爾邦節:古爾邦節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晶,在伊斯蘭教歷的一二月一0日。「古爾邦」阿拉伯語,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節日清晨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育經、上墳、頃懷先人。節前,家家戶戶要搞衛生,趕毛制糕點、炸油饊子、烤饢、做新衣裳。做完禮拜後,回家開始殺牛宰羊,煮肉做飯,對來賓進行招待。整個節日載歌載舞,充滿歡樂氣氛。 維吾爾族有許多禁忌,這些禁忌是伴隨著維吾爾族的宗教信仰,及長期的生活習慣沿襲下來的。在飲食上,禁食*、狗、驢、騾肉和猛獸猛禽的肉,忌食未經殺而自死的動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動物的血。這些禁忌源於伊斯蘭教,現已演變為生活習俗。忌踐踏糧食、咸鹽及各種食物,否則據說會遭到報應,不是日後無果腹之食, 變成乞丐,就是雙目失明,永遠生活在黑暗裡;不能朝咸鹽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亞拉克」(倒泔水的地方), 認為這種地方有飯粒、饢渣和鹽水,而這些都是「聖物」,否則會帶來厄運,遭到各種磨難

⑧ 維吾爾族日常吃什麼

維吾爾族的傳統飲食以麵食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對較少。主食的種類很多,最常吃的有饢、抓飯、包子、拉麵等。

饢,是用小麥面或玉米面製成的,在特製的火坑內烤熟,為形狀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圓形餅。抓飯,維吾爾語稱「頗羅」,是用大米、羊肉、羊油、食油、胡蘿卜燜成的一種飯食,味道鮮美。

蒸包子,維吾爾語稱「曼它」;烤包子,維吾爾語稱「撒木薩」,用面做皮,用羊肉丁、羊油拌少許洋蔥做餡,皮薄肉多。另外有拉麵、炒麵、湯面、「納仁面」等。名菜有烤全羊、清燉羊肉、烤肉等。

(8)維吾爾族有哪些生活習慣擴展閱讀:

服飾

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

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

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頭上別有各式各樣的頭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

⑨ 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分別穿著什麼服飾和生活習慣

1,壯族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

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2,滿族

滿族的服飾,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發式。

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

古代滿族愛好歌舞,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入關後,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

喜慶宴會時,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以後,更多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在宮廷樂舞中,備有滿、蒙、漢,朝等族的舞蹈。

3,回族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一致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

4,苗族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

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

5,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

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

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頭上別有各式各樣的頭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

維吾爾族人路遇尊長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見要握手,婦女相見要互相擁抱,貼一下右臉,都以「撒拉木」問安,最後,雙手撫膝躬身道別。晚輩要先向長輩施禮,現在多以握手作為見面禮。

維吾爾族普遍認為賓客盈門是令人羨慕的事。通常客人如果同時到來,要分男女長幼進門,上炕入座,最尊貴及最年長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間主人特意鋪的褥子上。飯前飯後主人都會提著洗手壺為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沖洗三遍,客人不得將水亂甩。

主人先給每人斟一碗茶水,雙手敬上,然後在客人面前鋪開一張餐布,擺上各種點心、瓜果及美食,有條件的還要宰羊款待來賓,讓客人盡情享用。

閱讀全文

與維吾爾族有哪些生活習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