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也產生過錯覺,產生錯覺的原因
錯覺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性、心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錯覺的產生常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感覺條件差。如視力不足、光線不足、聲音模糊等。
二,情緒因素。在伴有強烈的恐懼和期待情緒時,可出現草木皆兵的錯覺。
三,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也可影響感知的清晰度而產生錯覺。
四,意識障礙。如譫妄狀態時可出現大量的錯覺。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產生錯覺的,不用過於擔心。錯覺產生的原因有好多種,1、眼動理論我們在知覺幾何圖形時,眼睛總在沿著圖形的輪廓或線條作有規律的掃描運動。當人們掃視圖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時,由於周圍輪廓的影響,改變了眼動的方向和范圍,造成取樣的誤差,因而產生各種知覺的錯誤。根據這種理論,垂直一水平錯覺是由於眼睛作上下運動比作水平運動困難一些,人們看垂直線比看水平線費力,因而垂直線看起來長一些。2、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錯覺具有認知方面的根源。人們在知覺三維空間物體的大小時,總把距離估計在內,這是保持物體大小恆常性的重要條件。當人們把知覺三維世界的這一特點,自覺、不自覺地應用於平面物體時,就會引起錯覺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錯覺是知覺恆常性的一種例外,是人們誤用了知覺恆常性的結果。3、神經抑製作用理論這是從神經生理學水平解釋錯覺的一種嘗試。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網膜內的側抑制過程改變了由輪廓所刺激的細胞的活動,因而使神經興奮分布的中心發生變化。結果,人們看到的輪廓發生了相對的位移,引起幾何形狀和方向的各種錯覺,如波根多夫錯覺等。我們總是認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是眼睛看到的真的一點欺騙都沒有嗎,有時候錯覺就會蒙蔽你的雙眼。例如有名的繆勒萊耶錯覺,取兩條一樣長度的直線,在直線的兩端分別加上兩條向外的直線,和兩條向里的直線,從視覺感官上來看,我們會覺得前者直線的長度會比後者直線的長度要長。還有許多我們覺得奇怪的現象,都是由錯覺造成。
想要知道錯覺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必須先了解知覺是什麼,心理學中將知覺定義為是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在大腦中的反映,也就是對一個物體感覺的結合。通過感覺和知覺是可以認識事物的表面,卻不能認識事物的內在本質。
錯覺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對於客觀事物,形成的歪曲的知覺。外界物體作用於人們感覺器官,受到物體本身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加上人們生理以及心理的作用,對其形成了錯誤的物像,就會與現實和實際產生不符合判斷性的知覺誤差。可以引起錯覺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外界客觀刺激不清晰、感知的環境不良、情緒變化的影響、個體的想像和暗示,以及生理和心理原因等,都可能引起錯覺的產生。個體在病理的狀態下,也會出現錯覺的現象。
只要說具備了錯覺的條件,錯覺是必然就會產生的,主觀上是無法改變和克服的。錯覺的種類有很多,不能用一些原因解釋所有錯覺,例如對於是視錯覺的產生還沒有具體的解釋。生活中錯覺既可以讓我們廣泛的去應用,也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我們應該避開它消極的影響,而要去放大它的優點,供人們所使用。
2. 誰知道人為什麼會產生視覺錯覺
你很容易被自己的視覺系統所欺騙。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能以同樣的清晰度看清楚視野內的任何東西,但如果我們的眼睛在短時間內保持不動,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只有接近注視中心,才能看到物體的細節,越偏離視覺中心,對細節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視野的最外圍,甚至連辨別物體都困難。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之所以顯得不明顯,是由於我們很容易不斷移動眼睛,使我們產生了各處物體同樣清晰的錯覺。此外還有許多可以讓眼睛產生錯覺的圖案,如讓眼睛產生「錯覺輪廓」的卡尼莎三角等。 發生在視網膜上和大腦皮層細胞在簡單圖形的加工過程中的影響.這種螺旋效應可能由這些區域的方位敏感性細胞造成.例如,連續的視覺效果是V1視皮層上"相似"細胞之間的水平連接.成對細胞間交叉相聯的模式並非完全固定不變的,隨者環境的變化而稍微改變.細胞間相互影響,使視網膜上形成的簡單的連續的線由於方向性單元格而傾斜,造成錯覺.
視覺是大腦的一個功能,產生錯覺原因不一:傳導神經受到麻痹或干擾;外界不良刺激的突然襲擾;用眼疲勞,工作時間過長;大腦迷糊的時候;大腦感官分析錯誤;還有一些專門會產生視覺錯誤和幻覺的圖片(挺有意思的);再有就是一些特殊的原因,估計用不上. 錯覺是歪曲的知覺,也就是把實際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為與實際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常見的錯覺包括:
(1)錯視:如把掛在衣架上的大衣看成是躲在門後的人;一個安裝在天花板上的吸頂燈看成是掛在天花板上的人頭等。這都是錯覺的例子。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錯覺是幻想性錯覺,意思是病人把實際存在的事物,通過病人自己的主觀想像作用,錯誤地感知為與原事物完全不同的一種形象,如病人把天上的彩雲,通過想像感知為飛舞的仙女的形象;有的病人把牆上的裂紋,通過想像錯誤的感知為一些美麗的圖案或張牙舞爪、面目猙獰的凶惡怪獸。
(2)除錯視外,還有錯味、錯觸、錯嗅、錯聽和內感性錯覺。
錯覺常見於癔症、精神分型症、各種物質中毒所致精神疾病、腦器質性精神疾病以及伴有輕度意識障礙的病人。同時,錯覺也能見於正常人,如幻想性錯覺就可見於想像豐富的健康人,也可見於癔症、精神分裂症等;人在過度緊張、虛弱情況下也可以出現錯覺。如通常說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就是錯覺;風聲鶴唳就是錯聽;如一長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將輸液器看成是一條欲爬向病人的長蛇,這也是一個錯視的例子。 心理學對錯覺的定義是:「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通常所說的錯覺是指錯視覺。錯視覺是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視知覺。大部分心理學教材都要提到錯視,但對其發生的機制尚無科學的、統一的解釋。
錯視覺主要有幾種:
1.幾何圖形錯視
幾何圖形錯視是幾何形和線形的組合產生了特殊的環境,致使視覺發生錯誤。有一些是「由於對周圍事物對比的相對大小造成的」(〔美〕E.R.希爾加德等《心理學導論》上冊),正常的直線發生了不真實的彎曲感,這一規律雖然可以在設計中應用,但更多的時候是設法避免發生此類情形。古希臘建築中使用的「視覺校正法」,避免使大型建築因錯視而彎曲。器皿造型有時也需要校正,肩腹微凸即可避免直線形的凹陷。另一種情況則是「假定圖形是投射在三維空間中」的「多義空間」,視覺對圖形的判斷會閃爍不定。著名的「內克爾立方體」是瑞士博物學家內克爾在1832年設計的,意在說明視覺對透明立方體的透視關系可以作不同的理解,畫有斜線的面既可在最前面,也可在最後面。還有「音叉錯視」的圖形似乎是立體的,但卻是不現實的。當我們注視音叉的右端時,它是個方框;而注視左端時,則成了三根圓柱。這些原理在現代平面設計中都得到應用和發展。
2.色彩錯視
色彩錯視主要因色彩的對比和色彩的空間混合而產生。所謂色彩對比因不同性質的色彩並置而影響視覺的准確性。如明亮色的擴張和深色的收縮,會使同面積的色彩顯得不一樣大。正因為如此,法國國旗的三色寬度必須做成不同的尺寸。而同一色彩放在不同的環境中,明度感也會不同。其他如補色對比、冷暖色對比也會產生錯視。色彩的空間混合錯視則是不同色彩的點、線並置,在一定距離外會被看成第三色,如電視機的彩色由紅、藍、綠三種光點混合而成;印刷的色彩則由黑。藍、紅、黃四種網紋混合而成。這種空間混合,早已被點彩派繪畫所利用。
3.利用知覺常性的錯視
知覺常性是指我們對一些熟悉、常見的事物,有一種持久、穩定的知覺,往往不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如暗房中紅燈下的照相紙,誰也不會誤認為不是白色。它使平面設計在形式上可追求多樣性和趣味性,又保證正確性。如文字的變化有時很大,單看一個字容易誤讀,但上下文字相連時,利用知覺常性即不難識讀。
3. 人為什麼會產生視覺錯覺
人的氣質在很大程度上來自遺傳。胎兒在母體內就已經開始感受外面的世界,母親的喜怒哀樂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將來的發展。胎兒脫離母體的剎那間體會最深的便是孤獨和焦慮。這種情緒將伴隨人的一生,尤其在人的生活遇到波折、不幸的時候,人時常會變得非常憂郁。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調節,長期處於憂郁情緒的控制下,人就可能患上憂鬱症,難以自拔。患有憂鬱症的人由於在行動中不可能表達自己,他便會產生絕望、夏詈妥雲�南敕ǎ�醯糜幸恢植豢商穎艿謀浠媚�獾納衩亓α俊⒁恢殖瀆�跤艉屯純嗟哪ЯΓ�賈嶄�孀潘�U庵幟Я�潭�訝送迫刖���腿繽�囈�艘惶躋醢檔乃籃���庵志���庖徊講鉸�淶餃說哪諦納畲ΑK�胝踉����諦牡耐純嗪捅��叢誆歡仙仙���以嚼叢角苛搖S謔牽���紀純嗟仄淼唬�巧�渴撬潰慷加�詹荒堋U饈焙潁�嗣腔蛐砘崴擔骸八�睦肀涮�恕!鋇�率瞪喜⒉皇欽餉醇虻ァN頤敲扛鋈說哪諦納畲Χ即嬖謖庵幀氨涮�蜃印保�徊還�廡┮蜃釉菔泵揮斜患せ睿�蛘咚擔�罷�5娜恕敝徊還�悄切┥性諛持幀熬�瘛北誒葜信腔駁拿糟�娜耍��壞┏��;さ慕縵擼�塗贍薌尤搿安√�鋇男辛小6�蠖嗍�巳詞欽飭街秩酥械撓衛敕腫印?
憂郁的情緒和睡眠有很大關系。一般說來,憂郁的人常常難以入睡;而當人睡不著的時候——或者是徹夜不眠,或者是夜間醒來的短暫時刻,人往往會感到無以言說、無以名狀的痛苦和憂郁。在談論人為什麼會憂郁這個課題前,我們先來談談人的睡眠問題。
人為什麼要睡覺?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只知道人的大腦在工作一斷時間後會感到疲勞,因此它需要休息。睡眠是大腦休息的最佳方式。但睡眠和大腦既是朋友,又是敵人,它們如何才能和諧共處,目前在科學界尚無定論。
睡眠在人的生活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睡不好覺會引起神經方面的疾病,長期缺覺甚至會導致神經紊亂,讓人發瘋而死。很久以前,英國有一種非常殘酷的刑法,他們讓囚犯立正,睜大眼睛,不讓囚犯睡覺。再強壯的男子也耐不過10天,即使不死,也會神情恍惚,處於癲狂狀態。
睡眠不足特別影響人的情緒。晚上睡不好覺,白天就會無精打采,精神恍惚,心情煩躁不安,勢必影響到人的工作和學習。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你不想歇斯底里,最好去及時求助心理醫生。一般說來,人的正常睡眠時間為每天8個小時,但也有些人每天只睡4~5個小時就夠了。彼得大帝的睡眠時間就很少,難怪營建新都彼得堡時,他每天都能親自巡視到深夜。人老睡眠少,倒不是說人老了,所需睡眠也少,而是說人老了,他能夠睡著的時間少了。睡眠不斷減少是人衰老的重要標志之一。睡的時間越長,人越健康這種觀念也是不對的。因為睡眠不僅要講求時間的長短,更要注意睡眠的質量。
人失眠的原因很多。面臨家庭生活的不和、工作學習中的不如意,人的神經會處於高度緊張或過度疲勞的狀態,夜裡就往往難以入睡。另外有一些人在臨睡前觀看刺激的電視或小說興奮得無法入睡。還有一些人讀書讀到深夜,心想第二天起晚些也可以睡足,不料他已錯過了最佳睡眠時間。即使睡足了8小時,也起不到相應的效果。因此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不僅有益於健康,而且會給你帶來好的心情。
夜到深處人孤獨。夜裡,當人獨自遙望星空時,往往會感到莫名的哀傷。一方面,你白天或許心緒不佳;另一方面,月色對人生理和心理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眾所周知,強烈的太陽光紫外線輻射是皮膚癌發病率增高的罪魁禍首。殊不知柔和恬靜的月光會把人引誘到憂郁哀傷的王國。月圓之夜,印度人出門頭上都要戴白色的飾物,以反射月光,減少月光對人的傷害。夜裡睡覺時,他們會緊閉窗簾,遮擋月光。因為滿月的光線輻射力最強,它會擾亂人的神經,引發人處於癲狂的狀態。經醫學界的研究證明,月光給人帶來的壓抑鬱悶很難醫治,嚴重時會導致月夜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夢游症。美國有一個叫吉姆的男孩,夜裡常常奔出家門,朝村頭的小河跑去。爸爸、媽媽試圖去追他,但小吉姆跑得飛快,在彌漫著霧氣的河面踏波而行,不一會兒就消失在茫茫月色之中。第二天清晨,人們才在蘆葦叢中發現熟睡的小吉姆。吉姆醒來對昨晚發生的事一無所知,疑惑不解。曾經風行全球的神秘學這樣解釋道:「人作為宇宙空間的實體,當受到月光(不排除星光)的輻射時,身體細胞的振動特性便會改變,因此夢游的人能像幽靈一樣失去重量,輕飄飄地奔行,並獲得神奇的能力。」俄羅斯科幻小說家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在他的作品《康愛齊屋》、《天王一衛》中多處描述過人在月光神秘的召喚下的催眠狀態。蘇聯著名神經系統病理學專家弗拉基米爾·別赫捷列夫通過月光對人神經系統影響的研究,提出獨特的催眠學說,並把它廣泛應用於醫學。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曾經說過,夢的研究是到心理分析的捷徑。在原始時代,人們以為人的精靈在夢中可以和鬼神感通,所以夢中見聞都是神鬼的詔命。《舊約》中說,埃及國王有一次夢見七枝瘦麥穗把七枝肥麥穗吞咽下去了,約瑟替他解釋說這是七個豐年之後有七個荒年的預兆。國王聽了他的話,儲蓄了七年的穀子。後來果然有七年是荒年,人們積了谷才免受了飢荒。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夢,做夢有益於健康,它對人白天煩惱的壓力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如果經常做噩夢,或常常從夢中驚醒,則對健康有很大危害。人在夢中時常會出現幻覺,睡眠中的感官刺激也易引起幻夢。睡夢中人的想像力最活躍,一個零碎的錯覺,可以成為一段復雜情景的中心。許多心理學家就人的知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對情緒的影響作過系統的調查研究,發現視覺對人情緒的影響最大。所以精心設置居室色彩搭配漸漸成為一門學問,並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夜裡你站在涼台上或許會有惆悵失落的感覺,千萬不要呆得太久,因為此時憂郁國王正在施展它的魔力。月光刺激你的視神經,進而會讓你感到莫名的哀傷。
月光不僅能影響人的神經系統,還會作用於其他非生物物體。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把磨利的軍刀放在滿月下的一塊青石板上,結果發現,軍刀經過一夜的照射,鋒利的刀口竟然變鈍了。
4. 人為什麼會產生視覺錯覺大家可以隨便回答
視覺是大腦的一個功能,產生錯覺原因不一:傳導神經受到麻痹或干擾;外界不良刺激的突然襲擾;用眼疲勞,工作時間過長;大腦迷糊的時候;大腦感官分析錯誤;還有一些專門會產生視覺錯誤和幻覺的圖片(挺有意思的);再有就是一些特殊的原因,估計用不上了,就不扯了
5. 人為什麼會出現錯覺一般是什麼原因
錯覺是一種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現象,比如,月亮走我也走。錯覺是一個很奇妙的感覺,接下來我就根據人會什麼會出現錯覺和你們進行討論,希望對你們有用。
人出現錯覺的原因
1.眼動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我們在知覺幾何圖形時,眼睛總在沿著圖形的輪廓或線條作有規律的掃描運動。當人們掃視圖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時,由於周圍輪廓的影響,改變了眼動的方向和范圍,造成取樣的誤差,因而產生各種知覺的錯誤。
根據這種理論,垂直一水平錯覺是由於眼睛作上下運動比作水平運動困難一些,人們看垂直線比看水平線費力,因而垂直線看起來長一些。
同樣,在繆勒一萊爾錯覺中,由於箭頭向外的線段引起距離較大的眼動,箭頭向內的線段引起距離較小的眼動,因此前者看上去長一些。
眼動理論聽起來頗有道理,有些研究也發現,在眼動的范圍和繆勒—萊爾錯覺的大小之間有某種關系。但另一些事實說明,這種理論是不能成立的。例如,用很快的速度呈現刺激圖形,使眼動無法產生,或者用穩定圖像的技術,使圖形的網膜映像固定不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照樣會出現圖形錯覺。這說明,眼動不是造成錯覺的真正原因。為了克服眼動理論的困難,以後人們提出了傳出准備性假說 (Efferent Readiness Hypothesis)。這種理論認為,錯覺是由於神經中樞給眼肌發出的不適當的運動指令造成的。只要人們有這種眼動的准備性,即使眼睛實際沒有運動,錯覺也要發生。這種假設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事實證明。
2.神經抑製作用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有人根據輪廓形成的神經生理學知識,提出了神經抑製作用理論。這是從神經生理學水平解釋錯覺的一種嘗試。這種理論認為,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網膜內的側抑制過程改變了由輪廓所刺激的細胞的活動,因而使神經興奮分布的中心發生變化。結果,人們看到的輪廓發生了相對的位移,引起幾何形狀和方向的各種錯覺,如波根多夫錯覺等。
神經抑製作用理論在解釋錯覺時和現代神經生理學的思想聯系起來,這是好的,但這種理論只強調網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錯覺現象和神經中樞的融和機制的關系。例如,在波根多夫錯覺圖形中,如果給一隻眼睛呈現傾斜線,給另一隻眼睛呈現兩條平行線,人們仍然看到了位移的錯覺,這是用網膜上的抑製作用無法解釋的。
3.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錯覺具有認知方面的根源,人們在知覺三維空間物體的大小時,總把距離估計在內,這是保持物體大小恆常性的重要條件。當人們把知覺三維世界的這一特點,自覺、不自覺地應用於知覺平面物體時,就會引起錯覺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錯覺是知覺恆常性的一種例外。是人們誤用了知覺恆常性的結果。以潘佐錯覺為例,由於兩條輻合線提供了線條透視,夾在它們中間的兩條橫線在深度上被分開了,上方的線段應該比下方的線段遠些。而畫面上的兩條線段實際相等,它們在視網膜上的投影也相等。按照大小距離不變假說,人們在知覺物體大小時估計了物體的距離,因而把“遠處”的線段看的長一些。
常性誤用理論把錯覺和知覺恆常性聯系起來。在大小知覺的場合,當距離改變時,視網膜投影的大小也相應發生改變,而知覺到的大小卻不發生改變,這是知覺恆常性。當環境提供了深度線索使平面圖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開,也就是使他們的顯現距離發生變化時,而視網膜的投影大小不變,人們由於錯誤的利用了知覺恆常性的特性,就會把“遠處”的物體看得大些,而把“近處”的物體看得小些,因而出現大小錯覺。這種理論強調了深度線索在錯覺產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論。
錯覺的介紹錯覺是人們觀察物體時,由於物體受到形、光、色的干擾,加上人們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誤認物象,會產生與實際不符的判斷性的視覺誤差。錯覺是人在特定的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扭曲的知覺,也就是把實際存在的事物扭曲為與實際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錯覺的分類心因性錯覺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錯覺,叫做心因性錯覺。電影《紅樓夢》中的紫鵑丫環,見賈寶玉和林黛玉兩個人老是時吵時好,她不清楚寶玉待黛玉究竟是不是真心,於是編造了一個“明春家裡來接姑娘”的謊言試探賈寶玉。寶玉聽後信以為真,頓時傻了眼,還將花園湖中的石舫錯當成是來接林妹妹的船,於是大呼:“把船開回去,把船開回去。”將不會移動的石舫,錯當成接林黛玉的船,這種錯覺帶有明顯的心理因素,所以是心因性錯覺。
一個熱戀中的人,在電影院門口等待著戀人。還有一二分鍾電影即將開映,而戀人卻尚未到達。此時華燈初上,光線昏暗,他很容易將某個匆匆行走的路人錯當成是自己的戀人而迎上去打招呼,這也是心因性錯覺。 文章 開始部分列舉的三個 成語 ,都具有明顯的心理因素,所以均屬於心因性錯覺。
生理性錯覺
生理性錯覺,是錯覺地感知了體內某種生理性活動。例如有位婚後三年未孕卻又迫切希望懷孕的婦女,服了許多“送子丸”、“賜子湯”等秘方後,有一個月的“例假”超期數日未來,她以為懷孕了,十分高興。丈夫、公婆也自然很興奮。婆婆問她是否想吃酸食,有沒有惡心。果然,次晨起床刷牙時出現了惡心,看見油膩食品不想吃,喜歡吃“話梅”,還出現了偏食。她不僅體重增加,而且還感到了胎動,於是來到婦產科醫院檢查。奇怪的是,醫生經過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查和B超檢查後證實她並沒有懷孕,而是得了一種叫“精神性懷孕”的疾患。精神性懷孕就是假孕症。由於精神因素,造成了功能性閉經。在別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下,使心理矛盾變成了軀體症狀,出現了生理性錯覺,將早晨刷牙時咽喉部受到刺激出現的惡心,當成了妊娠反應。在別人提示“是否想吃酸食”的暗示下,出現了“愛吃話梅”的現象,將生理性的腸蠕動,錯覺成胎動;將肥胖,錯覺成“子宮增大、腹隆”,這一切,都是生理性錯覺。
病理性錯覺
6. 人為什麼會產生錯覺
幻覺一般有視幻覺,聽幻覺,色幻覺,嗅幻覺等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視幻覺和聽幻覺!幻覺是在特定的狀態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精神高度集中,一種是半清醒狀態)使大腦發出錯誤指令的心理活動!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時信息傳輸的頻率超出了大腦在正常狀態下所能承受的范圍!使大腦超負荷工作發出錯誤指令!在半清醒的時候,大腦降低了接受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樣也會發錯錯誤指令~!當這些錯誤指令發送給相應的功能區域,就會產生幻覺!比如,大腦把錯誤指令發送給視覺神經,就會產生視幻覺!
7. 為什麼人會產生錯覺
顧名思義,錯覺就是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錯覺是一種特殊的知覺,其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外界的客觀刺激,因而不是通過主觀努力就可以糾正的。錯覺不存在個體差異。
最常見的錯覺是視錯覺.
除了視錯覺,還有聽錯覺(利用儀器使左邊來的聲波先進人右耳,會覺得聲音是從右邊來的)、嗅錯覺(把一種氣味聞成另一種氣味,如把杉木氣味聞成油漆味)等。上面列舉的都是發生在同一感覺通道間的錯覺,還有發生在不同感覺通道間的錯覺,如形重錯覺(例如,一公斤鐵和一公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們用手以比較時會覺得一公斤鐵比一公斤棉花重得多)、視聽錯覺(看著台上作報告的人會覺得聲音是從前邊傳過來的,閉上眼睛就發現聲音是從旁邊的擴音器中傳來的)等。
8. 經常會有種錯覺 ;明明是正在發生的事,印象中卻好像之前就有經歷過一樣。這是什麼原因
這是一種叫什麼「即視現象」 的心理學現象。
查Wiki網路,介紹的很簡單,只有一句話,如下:
即視感: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
查心理書,有如下:
Deja-vu
n. 似曾相識的感覺
I'm getting a deja vu. 好像在哪見(聽)過。
(記得電影《黑客帝國》中,Neo看見一條黑貓,接著又看到了一條一摸一樣的黑貓走了過去,立刻說了句 deja vu)
以前讀到的一篇關於即視現象的文章,抄錄如下:
Deja-vu現象,原文為法語dé jà vu,中文翻譯為「即視感」,簡單而言就是「似曾相識」,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而且有一首英文歌,就叫Deja-vu。「When you see familiar faces, But you don』t know where they』re from, Could you be wrong?/ When you』ve be particular places, That you know you』ve never been before, Can you be sure?/ 『Cause you know that this happened before, And you know that this moment in time is for real, And you know when you feel deja-vu./ Feel like I』m been here before…/ Ever had a conversation, That you realize you』ve had before, Isn』t it strange?/ Have you talked to someone? And you feel you know what』s coming next. It feels pre-arranged./ 『Cause you know that you』ve heard it before, And you feel that this moment in time is for surreal. 『Cause you know when you feel deja-vu. 」這歌詞已經很形象的解答了Deja-vu現象為何。可是現代科學里解釋這一現象成因的理論卻遠未讓人滿意。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像力的人越可能經歷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感覺(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在托爾斯泰或哪位文學巨匠的著作中經歷過獨特的感受)。調查還顯示,「似曾相識」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重復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反倒降低了。一個世紀以前,當弗洛伊德理論還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識」解釋成潛意識矛盾沖突的體現。但是現在心理學家提出,「似曾相識」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沖突基礎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感覺。而且,人們在疲憊和壓力狀態下時很容易出現這種感覺。此外,它還可能會與「jamaisvu」相伴出現,即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時卻一時間什麼都回憶不起來的感覺。心理學家還指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熟悉感會來源於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當你遇到已經忘記的小說描寫的情形時,可能會把它當作自己前世的記憶。或者,當身處了曾經看過電影的真實場景時,雖然表面上已經完全忘記了這部電影,但腦子里還是會勾起驚心動魄的回憶。心理學家還指出,人們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製造一種熟悉的感覺。
剔除先入為主的所謂科學觀,還有以下諸種解釋:
1、人的大腦時刻在虛構各種情景,主要是潛意識活動,當你遇到現實中近似的情景時,就會與你記憶中以前大腦虛構的情景相呼應,加上心理強化的作用,你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人在睡眠中,大腦仍在對現實中的一些參數運算,得到許多種結果。似曾相識的情景是大腦運算的結果之一。
2、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某個印象早已潛藏在做夢者的潛意識里,然後偶然再在夢里顯現出來,也有些研究指出這種現象和另一種超越時空的潛意識有關。另一方面,有些大腦活動研究專家指出這種現象也有可能是我們的大腦某半邊處理訊息的速度稍為快過另半邊所做成的。
3、這是時空隧道的碰撞或對夢的記憶。在夢里已經看到了將要發生的場景,只是記不清夢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會覺得好象那裡經歷過。其實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記憶,對夢的記憶。
4、這個在醫學上還有一種解釋是大腦皮層瞬時放電現象,或者叫做錯視現象,也可稱為視覺記憶,經常會發生在你身處於非常熟悉的環境時。我們的大腦有一個記憶緩存區,當你看見一見東西或者遇見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先把記憶存儲再緩存區。之所以會發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經經歷過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在記憶存儲的時候發生了錯誤,把它存在歷史記憶中去了,在看著眼前的事情的時候你又從歷史記憶中把它找出來,你就覺得好像以前已經發生過了。在大腦疲勞的時候會比較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
5、生死意識流動的差異。死/^^^^\生\____/死。這是人的意識流動圖。人出生有了意識,到死之前這個意識一直是平坦的流動。到死了之後,人的意識會按照曲折的路線回到出生時,從而一直往復。因為死後的路線曲折,致使生時的記憶被分段的記錄,只有處在接點的記憶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識絞纏,就會出現deja-vu現象。至於為什麼年輕人和老人會有這一現象,也很好解釋。年輕人的正常的意識形態還再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腦的記憶回述功能較強。而中年人由於生活壓力過大,而經常忽視這種感覺,而不是不存在。
6、物理學上稱這樣的現象是時光倒流,也就是在速度大於光速後時空交錯,四維空間偶爾發生混亂的特殊人體感覺。當發生某個場景的時候,人的控制神經(中樞神經一部分)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傳送於記憶神經,這時大腦的反應還沒有傳達到記憶神經,所以當大腦的反應傳到記憶神經的時候,就會讓人感到以前發生過一樣。有科學家猜測,這時控制神經和記憶神經的傳輸速度會大於光速。這是對相對論的一個巨大挑戰,當然現在這個理論並沒有得到證明,只是猜想階段。
7、雖然正統派的科學者們拒絕談論靈魂的有無,或是毫無餘地地否定這一觀點,但是高能物理學及一些其他的邊緣物理學對這個問題的牽涉是不可否認的。首先,是探討靈魂的構成物質。有一些異端物理學者提出靈魂的本質是一種高能粒子(物理學上有很多推測得來的證據,因為雖然人類可以依賴物理法則和規律預言它的存在,但人類的科技力量不足無法驗證,包括很多種高能粒子等),本身攜帶巨大的能量,可以突破時間及空間的障礙,就是說可以在時間及空間中進行移動。這種推論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的特異性質在於它可以作為信息的載體進行無序性時空移動。我們頭腦中所有的記憶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稱之為信息,雖然現在還無法搞清信息的本質是什麼,但卻可以肯定腦電波對它有一定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考或是腦內意識活動。而這種粒子平時就大量散播在我們周圍的空間,當然也存在於我們的腦內。正因為它的特性,我們才可以接收到外來信息進行思考、記憶、回憶,還有遺忘。所謂遺忘就是一部分帶有信息的粒子游離開我們腦部的意識空間。遺憾的是至今都沒有搞清楚是什麼原因誘發這種粒子間的吸力和斥力的,或許與我們的腦電波及其他腦內化學物質有關。但是,當我們的腦死亡後就會有大量的粒子游離開我們腦中的記憶區。由於尚不清楚這種粒子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也就無法解釋和推算它們的游離比率。在機率很低的情況下,這種粒子在游離之後仍然保持著它在原來在人腦中的排列性狀,換言之也就是保持著這個人(已經死亡)的基本人格和記憶。當它們在遇到新的結合目標(另一個人的腦)並結合之後,在這個人是新生兒(沒有已經形成的記憶的情況下)就會發生人格的轉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輪回或奪舍。但也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比如在結合後保持著潛伏狀態到一定時間才突然覺醒,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突變現象.(也存在於記憶已經形成的人身上結合後覺醒,使其喪失原有人格的情況) 。事實上,我們是無時無刻都會與這種粒子結合,比如我們突然冒出個怪想法,腦子里突然出現一些詞句……甚至是做夢和預言等現象也都可以用這種理論解釋。即視感也可以這樣解釋。
8、時空錯亂。舉個例子:你需要一個工具,但滿屋子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但過了一會兒或一段時間,這個工具明明擺在平時放它的地方。用愛因斯坦的觀點解釋,就是這個世界有很多時空,每個時空都按照一般的規律運行著,他們是平行的,一般不會有交叉,只是有時間的先後,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出現時空交叉,即時空錯亂,這是就會發生工具消失的情況,例如一把鉗子沒了,轉眼它又在哪兒了,也就是誰說,鉗子暫時到其他的時空轉了一圈,這個時候正讓你碰上,當然,這樣的巧合還是很少的。人也一樣,如果碰巧你存在的時空和未來的時空交叉,也就是說,你有很短暫的時間進入了未來時空,很快又回來了,假如你在未來時空用鉗子修了一輛自行車,你回到現在的時空後,還要進行同樣的動作(修自行車),但你的記憶里已經存儲了這件事情,所以你就感覺這件事,這個景象好像在哪裡經歷過。這和年齡與其他經歷沒什麼關系。
行文至此,說實話,我還是對deja-vu不甚了了。我也只能就自己的感情傾向選一個解釋,或者說認定一個。時間的溫度變化無端,我們只能無奈的看著時間流逝,卻無能抓住,這不僅是人生的殘酷,同時也是人生的幸福——我們慢慢變老,如果兒孫還能記得你,這就是你在這個時空唯一的遺跡了呢。或者,這是祖先崇拜的意義呢。
9. 錯覺的成因
圖為人的視覺成像經過。當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帶著物體表面的信息經過角膜、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內部,經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物象(圖一)。物象刺激了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這些感光細胞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著視神經傳入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即大腦皮層的枕葉部位,在這里把神經沖動轉換成大腦中認識的景象(圖二)。這些景象的生成已經經過了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體感」等協同工作,並把圖像根據攝入的信息在大腦虛擬空間中還原,還原等於把圖像往外又投了出去(圖三)。虛擬位置能大致與原實物位置對准,這才是我們所見到的景物(圖四)。當我們看某個物體時,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盡管我們現有的關於視覺系統的知識量很龐大,已經有了視覺心理學、視覺生理學和視覺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等學科,但對如何看東西我們確實還沒有清楚的想法,對視覺過程仍然缺乏清晰、科學的了解。
你可能對自己如何看東西有了一個粗略的想法。比如認為每隻眼睛就像一部微型電視攝像機,把外界景象聚焦到眼後一個特殊的視網膜屏幕上,每個視網膜有無數的光感受器,對進入眼睛的光子進行響應。然後,把由雙眼進入大腦的圖象整合到一起,這樣就可以看東西了。但實際上,這把如何看東西想得太簡單了,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完全錯了。
為了研究「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看所涉及的任務及頭腦內完成該任務的生物裝置。
動物需要視覺系統去尋覓食物、躲避天敵和其他危險,交配、撫養後代等等也離不開視覺系統。進入眼睛的光子僅能告訴我們視野中某個部分的亮度和某些波長信息,但我們需要知道
的是那裡有什麼東西,它正在做什麼和可能去做什麼。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看物體、物體的運動和它們的「含義」。但僅僅是這些還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做到「實時」,在這些信息過時之前,足夠迅速地採取行動。所以,必須盡快地提取生動的信息。因此,眼和大腦必須分析進入眼睛的光信息,以便獲得所有這些重要的信息。
| 對於視錯覺,迄今仍未有確切的解釋。
克里克曾給出的三點評述:
1、你很容易被你的視覺系統所欺騙;
2、我們眼睛提供的視覺信息可能是模稜兩可的;
3、看是一個構建過程。
你很容易被自己的視覺系統所欺騙。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能以同樣的清晰度看清楚視野內的任何東西,但如果我們的眼睛在短時間內保持不動,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只有接近注視中心,才能看到物體的細節,越偏離視覺中心,對細節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視野的最外圍,甚至連辨別物體都困難。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之所以顯得不明顯,是由於我們很容易不斷移動眼睛,使我們產生了各處物體同樣清晰的錯覺。
我們的眼睛提供給我們的任何一種視覺信息通常都是模稜兩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們對現實世界中的物體給出一個確定的解釋。事實上,經常會有多種可信的不同解釋。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時刻只能有一種解釋,不會出現幾種解釋混合的奇特情況。對視覺圖象的不同解釋是數學上稱為「不適定問題」的例證。對任何一個不適定問題都有多種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條件下,它們同樣都合理。為了得到真實的解,需要使用數學上所謂的「約束條件」。視覺系統必須得到如何最好解釋輸入信息的固有假設。我們通常看東西時之所以並不存在不確定性,是由於大腦把由視覺景象的形狀、顏色、運動等許多顯著特徵所提供的信息組合在一起,並對所有這些不同視覺線索綜合考慮後提出了最為合理的解釋。
看是一個構建過程,大腦並非是被動地記錄進入眼睛的視覺信息,而是主動地尋求對這些信息的解釋。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填充」過程,如和盲點有關的填充現象。盲點是因為聯結眼和腦的視神經纖維需要從某點離開眼睛,因此在視網膜的一個小區域內便沒有光感受器。但是,盡管存在盲區,我們的視野中卻沒有明顯的洞。這說明大腦試圖用准確的推測填補上盲點處應該有的東西。
俗話說「眼見為實」,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東西,就該相信它確實存在。然而克里克對此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你看見的東西並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腦認為它存在。在很多情況下,它確實與視覺世界的特性相符合,但在另一些情況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導致錯誤。看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你的大腦可根據先前的經驗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信息作出最好的解釋。心理學家之所以熱衷於研究視錯覺,就是因為視覺系統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為揭示該系統的組織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線索。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視覺呢?顯然,我的頭腦種似乎有一幅面前世界的「圖象」,但很少有人會相信在大腦的某處有一個真正的屏幕,它產生與外部世界相對應的光模式。如果考察一下計算機是如何處理圖象的,就會知道計算機存儲的是圖象的符號化表示,通過這些記憶的符號可以產生圖象。那麼,我們的大腦為什麼沒有一個符號化的屏幕呢?假使屏幕由一個有序排列的神經細胞陣列組成,每個細胞對圖象中的特定「點」進行操作,其活動強度與該點光強度成正比。若該點很亮,則該細胞活動劇烈;如果無光,則細胞停止活動。這樣,表象就會是符號化的。難道不該是這樣的碼?
這種排列的毛病是除了每個小光斑之外,我們不能「知覺」任何物體,我們不能將光斑組成有意義的東西。我們的大腦可以輕易地識別出一幅圖象中的某一具體物體,比如識別出一付面孔。因此大腦不可能只是一群僅僅表示在什麼地方具有光強類別的細胞集合,它必須產生一個較高層次上的符號描述,大概是一系列較高層次上的符號描述。這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因為它必須藉助以往的經驗找到視覺信號的最佳解釋。因此,大腦需要構建的是外界視覺景象的多水平解釋,通常按物體、事件及其含義進行解釋。由於一個物體(比如面孔)通常是由各個部分(如眼、鼻、嘴等)組成的,而這些部分又是由其各個子部分組成,所以符號解釋很可能發生在若干個層次上。
這些較高層次的解釋已經隱含(implicit)在視網膜上的光模式之中。但僅僅如此還不夠,大腦必須使這些解釋更明晰(explicit)。一個物體的明晰表象是符號化的,無需進一步加工。隱含的表象已經包含了這些信息,但必須進行深入的加工使其明晰化。
一旦某個事物以明晰的形式符號化之後,該信息就很容易成為通用的信息。它既可以用於進一步加工,又可以用於某個動作。用神經術語來說,「明晰」就是指神經細胞的發放必須能較為直接地表徵這種信息。因此,要「看」景物,我們就需要它的明晰的、多層次的符號化解釋。
對很多人而言,說我們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種符號化解釋是難以接受的。因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真實的東西」,其實,我們並不具備周圍世界各種物體的直接知識。這只不過是高效率的視覺系統所產生的幻覺而已,因為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我們的解釋偶爾也會出錯。
錯覺理論
1,眼動理論:我們在知覺幾何圖形時,眼睛總在沿著圖形的輪廓或線條作有規律的掃描運動。當人們掃視圖形的某些部分時,由於周圍輪廓的影響,改變了眼動的方向和范圍,造成取樣的誤差,因而產生各種知覺的錯誤。(有些實驗證明了眼動不是造成錯覺的真正原因)
2,神經抑製作用理論:這是從神經生理學水平解釋錯覺的一種理論,認為: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網膜內的側抑制過程改變了由輪廓所刺激的細胞活動,因而使神經興奮分布的中心發生變化,結果引起幾何形狀和方向的錯覺。(該理論忽略了錯覺現象和神經中樞的融合機制的關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錯覺具有認知方面的根源,人們在知覺三維空間物體的大小時,總把距離估計在內,這是保持物體大小恆常性的重要條件。當人們把知覺三維世界的這一特點,自覺、不自覺地應用於知覺平面物體時,就會引起錯覺。可以說錯覺是知覺恆常性的一種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