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錯是什麼,世界上真的有對錯么
本來就沒有什麼對錯,它可能只是一種感覺罷了。想想看我們的是非觀一直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朋友、社會大環境,就連我們的「道德觀」從獨尊儒術開始它不就帶有一種少數人甚至個人意願的色彩么,雖然這么說有些偏激,其實主要意思是具有這樣價值觀的「我」也可能是另一個「我」,由我們接收了哪些東西決定。我們現在做的我們認為對的事可能在以後便不被認同或者被自己否定,那麼對對錯錯還有意義么?有!有人告訴我有!她說人是活在當下的。
我覺得有道理,當下的是非觀。也許在當下人們很浮躁,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受我們認可的現象,我們困惑、不能理解,但是我們至少在抱怨,這至少說明我們在評判,有所謂主流的是非觀存在著。那麼,如果我們選擇活在當下那麼只要符合了主流我們就容易被接受,其實做到這里就夠了。
但是在認識上我們可以再向前的,比如我可以問你「你為什麼做或想做你覺得對的事情(這里不是相對於「錯」說的「對」)?」細細想想,為了自我肯定的滿足感?為了得到贊賞(還是滿足感)?為了自我實現(還是滿足感)?······每件事背後都有其動機,有的有意而為有的自己也不曾認識到。也許雷鋒本不崇高牛頓並不偉大,但人類也許只有自欺欺人才能夠活得好些吧?
鄙陋見解,獻丑。
Ⅱ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對錯不是絕對的,不同的立場會產生不同的判斷標准,再正確的觀點也只能在特定時代,特定文化背景,特定人的角度是合理的。說的誇張點,此時此刻此分此秒,在此地點有一被稱做真理的東西,也許過一秒鍾,往前走一步,情況就會有變,剛才的真理就可能變成謬誤。再想想,即使是今天全世界都認為是真理的東西,明天可能就會由於某些變化被人置疑或否定,或為了應對新情況而被重新審視。 其實在生活中,所謂的對錯就是指某件事,某個計劃的可行性或合理性,從歷史上看,只要最終達成目標,理論得以實踐即為正確。 所以,思想沒有絕對的正誤,很多問題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是出於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范圍,而未來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可以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所以不一定所有問題都要達成共識,按自己的思維方式放心大膽地想,按自己想的放開手去做,當然在做的過程中要講方法,講戰術,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Ⅲ 對錯是什麼
對錯的意義不是絕對的,不是一定的,沒有絕對的黑也沒有絕對的白,要根據事情的情況及立場上決定,不同的立場,判斷一件事對錯方也不同,可能在你的立場上來說你是對的,可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說你就是錯的,哪怕站中立場的,在一些事情上也有覺得兩方都有理或兩方都有過錯,所以對錯不絕對
Ⅳ 什麼才是對錯,好壞
沒有絕對 的對,也沒有絕對 的錯,大眾眼裡的對或錯,是衡量一個人好壞的標准,僅管不那麼准確,但這就是一個大致的歸類。就像別人說不是別人壞,只是你沒有人家壞,你才會說某某如何的壞。
Ⅳ 什麼是對錯,
什麼是對與錯,其實世界上本並沒有什麼對與錯,只是成年人已經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是非觀念,而這套是非觀念是建立在社會形成的共識上,共識就是法律和道德。
是非觀念是與知識、真知真識相反的事物和價值觀,是價值觀的核心。要著重在紀律規矩上樹牢正確的是非觀。古語雲,「欲知方圓,則必規矩,欲知平直,則必准繩。」
樹牢正確的是非觀,必須把嚴守紀律規矩擺在重要位置。特別要不斷強化「四個意識」,自覺做紀律規矩的「踐行者」和「推動者」,切實把自身言行約束在紀律規矩之下,做到「紅燈停、綠燈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是非觀的重要性:
1、價值觀的核心部分。而人生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是人的生活實踐對於社會和個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選擇什麼樣的人生目的,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如何處理生命歷程中個人與社會、現實與理想、付出與收獲、等一系列矛盾,人們總是有所取捨、有所好惡。
2、一個人自覺地追求著自己認定的人生目的,是因為他對自己選擇的生活作了肯定的價值判斷,認為這樣的生活具有價值或者能夠創造價值。回答「怎麼樣」的問題,即人生態度問題,同樣要以對人生的價值判斷為根據。
3、是非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Ⅵ 對與錯的定義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對與錯的定義常常是很絕對的,你做的這件事情,往往都是先去定義他是對的還是錯的。例如你現在需要給老闆打一份文件,你定義這是對的,你就會努力的去完成它。可是,如果你是去偷東西的話,去做一件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事情的話,你會定義它是錯的, 這就是我們對生活中對與錯的定義。其實我覺得對與錯並不是絕對的,完全只是一個定義的問題,就像我們常說的1+1=2一樣,1+1也可能等於3,但是卻是在算錯的情況下,但是這個「錯」的定義也是很多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定下的規矩罷了,試想如果當時把2和3顛倒過來,3代表的是兩個數,2代表的是3個數,就是說1+1=3就相當與1+1=2,我們把3讀成2不是一樣的嗎? 所以對與錯只是一個定義問題,當然,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全世界已經通用的阿拉伯數字,這種運算規律,我只想說,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生無常。錯與對的定義完全在於自己,當然,可能你認為對的事情在眾人看來有可能是錯誤的,愚蠢的,但是不要被別人影響到,在這個社會上,就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要麼我們影響別人,要麼被別人影響,即使影響不了別人,也不要被別人影響到,可以接受好的影響,但絕對不要接受壞的影響。 對與錯,不是很絕對,關鍵就在自己 參考資料: http://zooye.bokee.com/viewdiary.15321725.html
Ⅶ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對與錯只不過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 想法不同 可能你做了一件自己認為是對的事 如果有的人和你想法一致那在他眼裡人你這么做就是對的 反之 如果有的人和你想法沖突 不一致的話 那在他眼裡你這么做就是錯的。
對錯的意思
其實關於對的人與事,錯的人與事我們心中都有定義,只是難在取捨罷了。對的人與事是一場相互舒服的相對相守,是一場正能量的,給人力量、溫暖、愛、激勵人勇於前行的存在關系。
錯誤的人與事是一種否定的、消極的、消耗的、讓人懷疑人生或否定自己的糾纏的存在,如食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讓人痛苦、糾結的就是不對的人與事。
Ⅷ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人生中很多事是沒有唯一的評判標準的,每個人價值觀不同,認定的評判標准也不同,因此半段對錯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錯誤就像一個扎在人類生存中的參天大樹,數萬年來,我們一直避免犯錯,卻從來不敢說不犯錯,因為我們知道,犯錯不可避免。正因為知道了不可避免,「原諒」這個詞就出現了。不錯,就是講犯錯與原諒之間的一些有趣現象。
我們在理性的去迴避一些事情,或者根本不想去發現,懶得去理論,在「正常」的觀念下掙扎生存,不理會這世上發生的不理性的東西,淺顯的認知自己知道的去知道,所以,還是那句話,看不懂的多去看書,雖然,看書也沒什麼作用。
對錯的道德意義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等。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故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從觀念上來講,道德是人類在發展中總結出來的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行為約束。是人類之於這個社會所應有的社會生存准則,所有的人是應當遵循道德的,違背道德就是違背了其他人的認可,眾矢之的。
Ⅸ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本來就沒有什麼對錯,它可能只是一種感覺罷了。想想看我們的是非觀一直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朋友、社會大環境,就連我們的「道德觀」從獨尊儒術開始它不就帶有一種少數人甚至個人意願的色彩么,雖然這么說有些偏激,其實主要意思是具有這樣價值觀的「我」也可能是另一個「我」,由我們接收了哪些東西決定。我們現在做的我們認為對的事可能在以後便不被認同或者被自己否定,那麼對對錯錯還有意義么?有!有人告訴我有!她說人是活在當下的。
我覺得有道理,當下的是非觀。也許在當下人們很浮躁,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受我們認可的現象,我們困惑、不能理解,但是我們至少在抱怨,這至少說明我們在評判,有所謂主流的是非觀存在著。那麼,如果我們選擇活在當下那麼只要符合了主流我們就容易被接受,其實做到這里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