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梅花鹿習性特徵
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 。
梅花鹿群居性不是很強,成年雄性往往是獨自生活,夏季和冬季會做短距離的遷移,有一定的領地意識,特別是繁殖季節。發生爭端時,常以鹿角和蹄子作為主要武器 。
(1)梅花鹿的生活習性有什麼擴展閱讀:
梅花鹿的寓意:
梅花鹿是中國古代吉祥物的化身,由於鹿和祿的發音類似,而祿則代表著富裕,所以梅花鹿也被認為是富裕的代名詞。如果蝙蝠和梅花鹿同時出現,那就代表著福祿雙全。
此外梅花鹿還帶著地位和權貴,我們常說的逐鹿中原指的就是爭奪權位,因此梅花鹿的寓意中還有權位和榮譽。在古代還有將鹿作為瑞獸的傳統,傳言白鹿可以活上千年,在滿五百歲之後的鹿才會變為白色,因此鹿還代表著長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梅花鹿 (鹿科哺乳動物)
⑵ 簡單描述梅花鹿的樣子和生活習慣
梅花鹿圓圓的腦袋上長著一對樹杈形的鹿角,鹿角下面藏著喇叭似的耳朵,像在偷聽周圍的動靜,隨時准備逃命似的。梅花鹿身體的兩側生著整齊而明顯的白色圓斑,遠看好像一朵朵梅花,這花斑一到冬季便漸漸地消失了。
⑶ 簡單描述梅花鹿的樣子和生活習慣
梅花鹿體長125至145厘米,尾長12至13厘米,肩高70至95厘米,體重70至100千克。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
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3)梅花鹿的生活習性有什麼擴展閱讀:
梅花鹿的分布范圍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主要分布在是俄羅斯東部、日本和中國。中國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亦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
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立陶宛、馬達加斯加、紐西蘭、菲律賓、波蘭、烏克蘭、英國和美國等地區已引進梅花鹿,但在韓國,梅花鹿已經滅絕,朝鮮和越南的種群也面臨著可能滅絕的風險。
⑷ 梅花鹿的生活習性
梅花鹿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姿態優美瀟灑,能在灌木叢中穿梭自如,或隱或現。
⑸ 梅花鹿有哪些生活習性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⑹ 梅花鹿生活習性是怎樣的,有哪些特點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的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它的體形勻稱,體態優美,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在陽光下還會發出絢麗的光澤,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插圖號:00000142.jpg" />
梅花鹿體形勻稱,體態優美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差不多,藉以隱蔽自己。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權和眉權距離較大,位置較高,故人們往往以為它沒有次權,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是其生存斗爭的有力武器。
插圖號:00000143.jpg" />
梅花鹿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梅花鹿根據體形大小、頸部鬣毛的多少、白斑的大小和清晰程度等,共劃分為7個亞種,有6個分布在我國,但其中華北亞種和山西亞種已經滅絕,台灣亞種在野外也已經在20世紀40年代消失,僅在高雄、台東等地有人工飼養的種群,其餘各亞種的數量總和僅有1000隻左右。東北亞種僅有少量殘存,華南亞種尚存於安徽、浙江、江西和廣西等地,其中江西彭澤有150~200隻,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散布著100餘只,數量最多的是分布在四川北部和甘肅南部等地的四川亞種,它也是惟一一個生活在高山地區的亞種,數量約有500隻。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叢中,因為不利於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間的棲息地有著明顯的差異,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叢較為深密,並與其體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這樣可以較早地發現敵害,以便迅速逃離。它的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梅花鹿的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連續大跨度的跳躍,輕快敏捷,姿態優美瀟灑,能在灌木叢中穿梭自如,或隱或現。
插圖號:00000144.jpg" />
梅花鹿的集群性很強,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梅花鹿的生活區域還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梅花鹿的集群性很強,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1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兇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斗,頭上的兩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斗」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梅花鹿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梅花鹿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偶蹄目、鹿科、鹿屬。鹿科全世界大約共有17屬、42種,是偶蹄目中較大的一個類群,分布於除非洲和澳大利亞外的世界各地。體形大、中、小均有,最小的鹿類體重僅有10千克左右,最大的駝鹿體重可達400多千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具有完整的眶後條;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以標記領地;蹄間、後足等處有臭腺;沒有上門齒,有短小的臼齒;胃具4室,反芻;沒有膽囊;毛較短;前後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跖骨癒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僅有殘跡;蹄發育良好,沒有腳墊,直接觸地;角的差別很大,有的沒有角,有的只有雄獸有角,有的雄獸和雌獸均有角,通常每年脫落1次。角的形狀和分叉的數目也常常大不相同,所以常以此作為區分種類的一個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