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東戰亂不斷的原因有哪些
中東(英語:Middle East,阿拉伯語:????? ??????‎,希伯來語:????? ??????‎)是一個歐洲中心論詞彙,意指歐洲以東,並介於遠東和近東之間的地區。為什麼中東戰亂不斷呢?以下就是我整理的中東戰亂不斷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中東戰亂不斷的原因
中東戰爭的表面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出賣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將他們的土地交給猶太人建立國家。而後以色列依靠美國地力量逐步侵佔了大片的阿拉伯領土。中東沖突是必然的,在《聖經》中,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給他一個孩子,由於他等不及,便和一女僕生了一個孩子叫以實瑪利(阿拉伯人的祖先),後來上帝賜給他一個孩子,起名以撒(以色列人的祖先)。由於以撒是上帝應許的,上帝應許把迦南地(即巴勒斯坦)賜給他的後代,他也對亞伯拉罕說:「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上帝對以實瑪利母親的應許是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甚至不可勝數。」並說:「你如今懷孕要生一個兒子,可以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因為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以實瑪利」就是「神聽見」的意思)。他為人必像野驢。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眾弟兄的東邊。」(創世紀16章10-12節),這也預言了中東將會戰爭不斷和以色列人終會得勝。
猶太人佔領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猶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可是這不是猶太人擁有巴勒斯坦的最根本理由,雖然他們數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但是《聖經》中上帝對雅各(以色列人的祖先)應許要把這塊地給他後人,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沙特國王曾經這樣說:「我們同情猶太人,可是他們建國要在我們的土地上割讓領土?歷史上誰在迫害猶太人?穆斯林嗎?既然德國人殺害猶太人就在德國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好了,為什麼要損害與猶太人的苦難毫無干係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簡單地說,中東戰爭主要由三個原因:石油、水、 文化 。
中東五次戰爭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在中東巴勒斯坦及其周圍地區進行的5次戰爭。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由來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猶矛盾在新條件下日趨尖銳,加上新、老殖民主義以及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對這一地區的爭奪,成為戰爭的主要根源。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在英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況下,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2)號決議,關於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委任統治;委任統治結束後2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當時阿拉伯國家堅決反 對聯 合國的分治決議,認為猶太人離開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於此已近1300年,怎麼能讓出家園,況且猶太人的苦難並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犧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讓猶太人復國。當時的沙特國王曾說:「誰迫害猶太人,就從誰的領土上劃出一塊給猶太人」。事實上阿拉伯人在二戰時對猶太人非常仗義。當時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總人口佔少數的猶太人獲得了55%的土地,而且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絕大多數的淡水資源,並且都是肥沃的平原。而總人口佔多數的阿拉伯人只分到45%的土地,並且都是貧瘠的丘陵,而且領土首尾被分成3塊。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10分鍾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後,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戰爭開始。也正是由於猶太人依靠聯合國建立自己國家的幻想破滅了,所以他們認識到只有用武力才能實現建國。1948年,猶太人開始驅逐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近30萬阿拉伯人逃離家園。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未與以色列簽訂)。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衛塞得港戰斗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曼、以色列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 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
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 措施 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侵佔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驕橫麻痹,疏於戒備。
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
10日,埃軍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越過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當埃軍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展開第2次大規模進攻時,以軍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 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首戰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氣為之大振。埃軍渡河之役顯示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表2)。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戰爭背景
黎以戰爭的起因,總的說來,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謀求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政權,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斗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__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覺得時機已到:首先,英阿馬島戰爭爆發,成為國際上關注的焦點;其次,兩伊戰爭繼續進行,兩國無暇他顧,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內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戰爭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敘利亞國內形勢不穩定,且巴、敘間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內的親以勢力——__武裝;第五,歸還西奈半島後,埃、以已達成和解,埃及不會介入戰爭。
猜你感興趣:
1. 中東戰爭的原因
2. 節能領域的國際趨勢與經驗
3.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
4. 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5. 英阿馬島戰爭簡介
❷ 巴勒斯坦地區原來是哪國的殖民地
英國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1020年至923年,猶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來王國。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後,多次鎮壓猶太人並將大部分倖存者趕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自此,阿拉伯人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約旦河以東稱外約旦,即現今的約旦哈希姆王國;約旦河以西,稱巴勒斯坦(即現在所稱的巴勒斯坦),包括現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
❸ 你支持巴勒斯坦人還是以色列人呢
支持巴以雙方和平共處是最佳選擇。因為這塊土地本來就是他們共同的祖先留給他們的,他們都應該有合法的繼承權。
要說清楚這個選擇的理由,需要了解猶太人與巴勒斯坦地區的淵源。
首先要明確一點:不是因為有了巴勒斯坦人才有了巴勒斯坦這個稱謂,而是因為有了巴勒斯坦這個稱謂才有了巴勒斯坦人。
猶太人回歸導致阿以矛盾:
猶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後,一直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以維持自己民族的獨立性,因此一直遭受歐洲基督教的排擠和迫害,處境十分不妙。從18世紀開始,猶太人開始嘗試回歸巴勒斯坦。
由於在商業和金融方面的天賦,各地的猶太人普遍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他們依靠這些財富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裡購買巴勒斯坦的土地,然後遷來這里定居。
猶太人的大量回歸,導致與生活在這里的阿拉伯人沖突越來越多。阿拉伯人認為這里是他們的家園,不容外人侵佔,而以色列人認為這里是他們的故土,他們有權回歸。二者都不肯相讓,於是流血沖突愈演愈烈。
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委任統治」的前一天,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國,首任總理本-古理安向阿拉伯聯盟呼籲和平相處。對於以色列建國的消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給予了積極回應,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等主要國家先後承認以色列,其他國家緊隨其後。
但是,阿拉伯國家聯盟早已准備好了進行戰爭,其中的極端主義者還公開號召要殺光異教徒,在英國撤出巴勒斯坦的第二天(以色列宣布建國隔天),由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伊拉克等國軍隊組成的阿拉伯聯盟軍從四面八方開始入侵以色列,企圖將這個新生的國家扼殺在搖籃里。
1964年5月28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宣告成立,其所屬的武裝組織「法塔赫」也隨之誕生。為了實現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夢想,法塔赫開始頻繁對以色列進行武裝襲擊。同時,阿拉伯國家聯盟也在醞釀對以色列新的戰爭,埃及、約旦、敘利亞簽署新的軍事合作協約,准備共同對以色列發難。
為了取得戰爭主動權,以色列決定先發制人,分三路展開大規模進攻,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結果,以色列再一次取得大勝,佔領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舊城,以色列控制的區域大大超過了巴勒斯坦的范疇。
在耶路撒冷老城,有猶太人的聖地「哭牆」遺址,這里被他們視為民族真正的起源地和故鄉,攻佔該地後,無數以色列士兵來到哭牆下痛哭流涕。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往前追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本是同宗同源,同為古代閃米特人的後代。根據《聖經》和《古蘭經》記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是亞伯拉罕,他生有兩個兒子,嫡幼子以撒是猶太人的祖先,而其庶長子以實瑪利則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活了近1300年,所以以色列說巴勒斯坦是他們的故鄉沒錯。阿拉伯人也在巴勒斯坦生活了近1300年,他們說巴勒斯坦是他們的家園也沒有錯。這塊土地本來就是他們共同的祖先留給他們的,他們都應該有合法的繼承權。
再形象一點兒,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對巴勒斯坦的爭奪就如同兩個兄弟爭奪祖輩的遺產,因此支持任何一方都會導致另一方受到傷害且不公平。所以支持巴以雙方和平共處才是最佳選擇。
以上內容參考巴以沖突 - 網路
❹ 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不是一個人種嗎
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族人。只是其中有些人信奉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人趕走了那片土地上的猶太人,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猶太人又想回到巴勒斯坦建國,建立成以色列,迅速發展成發達國家。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因為以色列的阻止和國內不團結,阿拉伯人經常用人肉炸掉形式襲擊無辜的猶太人,導致國際上還有部分國家無法認可巴勒斯坦。以色列剛建國時就遭到周圍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入侵,以色列採取報復,侵佔了其它阿拉伯國家的土地,就是這樣反復的戰爭,以色列獲得當今的領土范圍。
巴勒斯坦人是西亞阿拉伯民族。1948年前為巴勒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是主體民族。分布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及其他阿拉伯國家。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通用阿拉伯語文,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大多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1988年巴勒斯坦起義爆發,定都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建立,但是疆域未定。
❺ 請問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許多世紀以來,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遭到其他民族的排擠和迫害。19世紀初,歐洲一些猶太知識分子萌發了猶太民族解放的思想。
從19世紀後期起,歐美等地的猶太人資產階級極力鼓吹猶太復國主義,鼓動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定居,建立猶太人之家。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首先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1917年11月2日,英國政府發表《貝爾福宣言》,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並願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
美國政府對《貝爾福宣言》也表示贊同,並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提出巴勒斯坦應成為一個猶太國的建議。1920年 4月召開的聖雷莫會議,決定把巴勒斯坦交由英國委任統治。
1922年 7月國際聯盟正式批准這一決定。猶太復國主義者在英國統治當局庇護下,把大批猶太人遷入巴勒斯坦,用各種手段佔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
1933年以後A.希特勒的反猶暴行,更促使大量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這引起阿拉伯人的強烈不滿,兩個民族之間遂出現敵對情緒,形成巴勒斯坦問題。
(5)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多久擴展閱讀:
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關鍵及方案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關鍵是恢復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包括返回家園、民族自決和建立國家。
關於佔領問題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一些阿拉伯國家比較贊同以土地換和平的主張,即以色列必須撤出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阿拉伯領土。
包括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等;拆除佔領區的猶太定居點,允許巴勒斯坦人在這些地區自決。
在這些條件下,保證本地區所有國家的安全與和平。但是以色列拒絕無條件撤出上述地區,堅持要保留佔領區的猶太定居點,不同意在這些地區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
❻ 最早生活在巴勒斯坦的人是
第一次中東戰爭
———巴勒斯坦戰爭(1948—1949)
1948...歷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們在公元前約4000年從阿拉伯半島東部沿阿拉伯海一帶到這里定居。
http://www.youabc.com/western-asia-north-africa/palestine/culture/
❼ 巴勒斯坦人是誰的後裔
一、巴勒斯坦的歷史淵源
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都是古代發源於阿拉伯半島的閃米特人後裔。早在公元前3000年,來自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閃米特族部落的迦南人,就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定居,並建立迦南國,創造了著名的迦南文化。因迦南人信奉太陽神「巴勒」,故該地稱巴勒斯坦。迦南人是已知的古代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5世紀前後,另一支閃米特族游牧部落希伯來人,自幼發拉底沿岸移入巴勒斯坦,後因發生飢荒,這些人又遷往埃及,受到埃及法老的款待。公元前13世紀,曾有克呂特島和愛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移居該地。希伯來人在埃及居住了400多年,後因失寵受到迫害而逃至巴勒斯坦,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希伯來王國,定都耶路撒冷。
歷史上猶太人的國家曾被巴比倫人所滅,城池變成廢墟,居民被掠至巴比倫做奴役。
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變巴勒斯坦為帝國的一個行省的組成部分。不久,猶太人因鼓噪當時並不存在的「世界末日」的來臨而造反再一次淪落為「賤民」,遭遇被滅絕與流放的命運,耶路撒冷被夷為平地,猶太人的政治實體不復存在。至此後的200年間,約有100~150萬猶太人被殺,余者被驅逐出巴勒斯坦,遷至阿拉伯半島或西亞其它地區、北非及歐洲。總的說來,由於血緣與文化傳統的關系,當時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相處基本是友好的;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在傳教初期與猶太團體還有過友好的交往。
即使猶太復國主義政權建立至今,仍然有許多猶太人生活在葉門、伊朗、利比亞、摩洛哥,以及歐洲一些國家。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戰勝了東羅馬的拜占廷,巴勒斯坦成為後來地跨歐、亞、非的世界性帝國——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即使是從公元7世紀算起,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在巴勒斯坦繁衍生息了1300多年。但實際上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或遷徙於巴勒斯坦的歷史要遠遠長於這個數字。迄今,巴勒斯坦人、貝都因人(阿拉伯人中的游牧部落),還有其他一些居民如基督徒,始終是巴勒斯坦土地的主人。期間,巴勒斯坦地區還曾經歷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巴勒斯坦作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在相當長的歷史進程中曾經是世界文明的為數不多的中心之一。歐洲的十字軍還一度以宗教的名義前往那裡,野蠻殺戮當地的居民,掠奪他們夢寐以求的財富,但是後來以失敗而告終。
二、猶太復國主義與巴、以沖突的端倪
如果拋開19世紀末期不算,猶太人的復國行動主要開始於上個世紀伊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同法國簽定了處理戰後奧斯曼領土的《塞克斯——皮科爾協定》。協定除劃分兩國的勢力范圍之外,規定巴勒斯坦為「國際共管」,實質就是把巴勒斯坦變成它們的殖民地。說巴勒斯坦人同近、現代中國人有著類似的遭遇,原因在此。1917年11月,英國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貝福爾宣言》幾乎可謂是以後巴、以爭端的始作俑者;同期,英國軍隊入侵巴勒斯坦。1920年,當時所謂的「國際聯盟」(就是這個「國際聯盟」,在「一戰」結束後繼續支持殖民者侵佔中國的青島),給予英國以管轄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在英國的縱容下,猶太人開始大規模從歐洲遷入巴勒斯坦,佔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據統計,1917年《貝福爾宣言》發表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不超過5萬6千(占總人口的8%),佔有的土地不超過2%。1939年猛增到44.5萬多人,已近巴勒斯坦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猶太人憑借英國委任統治當局的庇護,在巴勒斯坦人已有的土地上建立了許多城市及居住點,而且還建立了秘密武裝,暗殺巴平民,從而使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的矛盾和沖突日益加劇。
結合自羅馬帝國以來猶太人在歐洲被喊打的歷史,人們就可以真正看清20世紀上半葉,歐洲的老牌帝國主義極力鼓動生活在歐洲的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的真實嘴臉。因此,就後來的希特勒在反猶的技術手段而言,他的貢獻恐怕僅僅在於創新了讓猶太人從歐羅巴消失的方式,或者說希特勒讓600萬猶太人以一種「高效」的野蠻方式,永遠失去了前往巴勒斯坦穿上以色列國防軍制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