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楊絳靠什麼生活

楊絳靠什麼生活

發布時間:2022-10-18 10:06:07

1. 作家楊絳的生平簡介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作家楊絳的生平簡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絳(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據人民日報李舫、發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於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

楊絳生平簡歷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

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

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43、1944年,楊絳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1956年,作品《吉爾·布拉斯》經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第一版。

1965年1月,《堂吉訶德》第一部翻譯完畢。

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

1981年發表的《幹校六記》,已有三種英語、兩種法語和一種日本譯本。

1984年,她寫的《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隱身衣》出版了英語譯本。

1986年,她出版《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鍾書與圍城》。

1992年2月,法譯本《洗澡》及《烏雲的金邊》在巴黎出版。

1997年,雜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頭子」》,《十月》發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錢鍾書去世。

2001月,出版《從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們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

2011年,百歲老人楊絳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舊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從不間斷,晚上一點半睡覺。

2013年7月17日,楊絳102歲生日。

2015年7月17日,楊絳先生迎來104歲生日(如按照楊絳先生自己的虛歲演算法,是105歲),身體依舊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楊絳趣事

不打擾父親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父親就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

勇敢說穿高底鞋

楊絳在北京出生,還不到100天,就跟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後根,而是位於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後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答:「要!」

懂事撿飯粒

楊絳六歲,進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裡。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作家楊絳的語錄

1.你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2.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3.靈魂的美惡,不體現在肉體上。

4.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5.故人笑比中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

6.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後來就真的堅強了。

7.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柞。

8.你的問題在於讀的'太少而想的太多。

9.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

10.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奮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

11.靈性良心人人都有。經常憑靈性良心來克制自己,就是修養。

12.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

13.醜人照鏡子,總看不到自己多麼丑,只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美。

14.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15.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6.名聲,活著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17.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18.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

19.慚愧常使人健忘,虧心和丟臉的事總是不願記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記憶的篩眼裡走漏的一干二凈。

20.愛情是不由自主的,得來容易就看得容易,沒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覺得稀罕珍貴。

21.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22.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23.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24.「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見她之前,從未想結婚;娶她之後,我從未後悔。

25.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我們的愛情到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來。

26.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27.人能夠凝煉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28.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29.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30.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31.「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32.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

33.一個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謊言說過三次就自己也信以為真的。

34.人類並不靠天神教導,人的本性里有靈性良心。在靈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於物質的要求。

35.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

36.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朴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37.假如「心如明鏡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塵埃。

38.「我只怕人不如書好對付。他們會看不起你,欺負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負又嫉妒…」

39.「假如說,人事有靈性、有良知的動物,那麼,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於禽獸無異。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呢。」

40.據說,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誤解的基礎上。戀愛大概也是如此。

41.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

42.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43.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

44.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聲未響,電光先照透了烏雲。

45.肉體包裹的心靈,也是經不起炎涼,受不得磕碰的。

46.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

47.可惜能用粗繩子纏捆保護的,只不過是木箱鐵箱等粗重行李;這些木箱、鐵箱,確也不如血肉之軀經得起折磨。

48.再過幾天是默存虛歲六十生辰,我們商量好:到那天兩人要吃一頓壽面慶祝。再等著過七十歲的生日,只怕輪不到我們了。

49.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50.所謂窮,無非是指不置辦家產,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沒有保障的,不僅病不得,老不得,也沒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干自己喜歡或專長的事。

2. 楊絳:樸素過日子,是一種智慧

作者:周樵夫

曾幾何時,我們青春年少,在意氣風發中一路向前。

每個人都懷著這樣的期待,希望通過一番努力後,在有生之年裡,能夠把握許多的精彩,擁有很多的物質, 似乎唯有如此,才不會辜負此生

殊不知,當一個人,有了豐富的閱歷後,許多的觀念,都會隨之改變了。

尤其,跨過中年的門檻後,真正聰明的人,他不僅能夠在現實面前,挺起高傲的頭,也能在生活當中,逐漸學會低頭,做一個低調樸素的人。

直到此時,大才會深刻意識到,能夠漫長的餘生里, 守住一份歲月靜好,不會在患得患失,迷失人生的方向 ,這樣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當我們,既能在收獲面前,保持謙遜的態度,也能在人生低谷,保持平和的心態,那麼想要擁有安好的人生,就不再是難事了。



一直以來,喜歡楊絳先生的文字。

那些看起來,沒有華麗色彩的詞句,卻能讓人在樸素中,感受到一份人生的精緻;也能讓人,藉助這些文字,一而再地進行自我洗滌。

用先生的話來說,「 簡朴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

不僅在文字中,楊絳先生坦言,喜歡簡單的活著。

現實生活里,她也堅持簡朴生活的理念。

在其晚年的時光里,居室擺設簡陋,但是無論水泥地面,還是淡雅的花草,都在渲染著濃濃的書香氣息。

有了豐富的閱歷後,一個人能夠化繁為簡,過著簡朴的生活,不失為一種智慧。而楊絳先生,也被錢鍾書評價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生活中總是如此,有舍棄才會有所得

當我們選擇了在樸素中過日子,這樣,可以避開人際的煩擾、少一些紅塵的瑣事,才能把握住有限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讀書、寫字等,做興趣之內的事情,才能讓一個人,少一些盲目的煩躁,多一些真正的圓滿。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人是否幸福,不在於他獲得多少東西。

要知道,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不會因為得到了某些東西,便會就此滿足。

相反的,內心渴求的東西越多,反而會讓人 在「得不到」中,產生患得患失的念頭 ,反而與幸福背道而馳了。

人生百歲後,楊絳先生在其百歲感言中,這樣寫道:

步入職場後,大家揣著夢想,憑著一股拼搏的勁頭,希望能夠把握住展示自己的舞台,期待著能夠成為最矚目的那個人,從而獲得更多的回報。

而當有了足夠多的智慧後,我們才會明白,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不如意的事。

與其計較眼前的得失,與其在乎別人的眼光, 倒不如接受自己的平凡,做好眼前的事情 ;當你選擇簡單的活著,就會計較的少了。

同時也會意識到,做一個低調的人,才能爭取更多成長的機會。

那個,用平常心對待得失,從不刻意顯擺的人,反而能在簡單的待人處事中,成為大家認可的對象,反而能夠迎來更多的幸運。



當一個人,對物質生活,有過多期待的時候,就容易在生活中,被牽著鼻子走。

靜下心來,我們會意識到, 所有物質方面的需求,都不是持久的

因為物品是有質量年限的,在光陰的推移中會損耗,也會在時間的流逝里,逐漸被舍棄,追求物質的結果,終究不是長久的。

我們追求物質的時候,就容易在患得患失中,影響自己的心境, 就沒有更多的心思,用在精神層面上 ,畢竟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

而那些,用簡朴方式,去對待生活的人。

他們懷著一顆質朴的心,不會被物質所干擾,而是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明白自己的需求,並且追求真正需要的東西。

用簡單的方式對待生活,大家才會有「 一花一世界 」的感悟,才能用入微的方式,在簡朴中,迎來更多的頓悟,把握住醍醐灌頂的機會。

否則,我們很容易被物質左右,在得失中,變得猶豫不決起來,從而丟失了內心的那份通透和自然。



能力不足的時候 ,大家都會期待著,能夠早日獲得身邊人的認可。

可是,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智慧,在生活中經歷沉浮後,他才會理解這樣的事實,其實無論你的成就大小,還是你的得失成敗,與別人壓根兒沒有什麼關系。

所以,聰明的人,不會為了他人而活。

在人生的旅途中,真正有智慧的朋友,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會在他人的言語中,改變自己的初衷,因為這些人, 內心一直是充實而豐盈的

恰恰因為如此,這些人能夠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提升的速度,反而能夠用另外一種方式,成為大家所矚目的對象。

做一個樸素的人,並不代表從此無欲無求, 而是在生活中學會做減法 ,那麼你的內心世界,就會因此提升到新的層次。

朋友無須多,身邊有三兩個志同道合的人,就足夠了。

話語不多說,在行動中將承諾變成現實,比任何語言都有力量。

當一個人,能夠做到,用簡單方式過生活的時候,將會有這樣的發現,日子過得簡單了,快樂也就更多了。



簡單過日子,是一種智慧,多少人卻不懂。

走出校園後,許多人就揣著一腔的夢想,一腳踏入紛擾的紅塵中。他們在尋尋覓覓中,逐漸迷失了方向,迎來人生中年,卻發現忙忙碌碌許久,依舊一事無成。

而那些懷著樸素心態的人, 他們看似沒有什麼野心 ,卻會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在腳踏實地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巧。

在低調中,這些人為自己爭取逆襲的機會,不斷成就自己,不覺中就成為了行家裡手,在潛移默化中,攀登到新的人生高峰。

3. 楊絳的身世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

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3)楊絳靠什麼生活擴展閱讀: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4. 楊絳的人物事跡材料

楊絳的人物事跡材料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事跡材料到底怎麼擬定才正確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楊絳的人物事跡材料,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絳的人物事跡材料1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自在的大家,最才的女子

楊家世居無錫,是當地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學養深厚,早年留日,後成為江浙聞名的大律師,做過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辛亥革命前夕,楊蔭杭於美國留學歸來,到北京一所法政學校教書,就在這年7月17日,楊絳在北京出生,父親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楊絳是蘇州振華女學校的畢業生,振華女學校是江蘇省蘇州十中的前身,1939年蘇州淪陷期間,振華搬遷到上海,楊絳擔任了振華校長。

1928年,楊絳十七歲,她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奈何清華在南方沒有招收女生的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求學時老師給楊絳的批語是「仙童好靜」,在英才濟濟的東吳大學,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楊絳是班上的「筆桿子」,東吳大學1928年英文級史、1929年中文級史,都由她「操刀」。她還喜歡音樂,能彈月琴,善吹簫,工崑曲。大學期間,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時的夫人為師,學了一口後來清華教授梁宗岱稱贊不已的法語。

求學清華時,一貫愛好文學的楊絳開始自己創作,備受任課教師朱自清的欣賞,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腳印》跟第一篇小說《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薦至《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發表。楊絳在清華沒能拿到碩士學位,後陪錢鍾書西方游學,也未攻讀任何學位,但她一路旁聽,一路自修,坐擁書城,遍讀喬叟以降的英國文學,還不時跟丈夫展開讀書競賽。兩人回到家中無事,便對坐讀書,還常常一同背詩玩兒,發現如果兩人同把詩句中的某一個字忘了,怎麼湊也不合適,那個字準是全詩中最欠貼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楊絳的翻譯生涯最早追溯到清華讀研時,一次錢鍾書的老師葉公超請她到家裡吃飯,飯後拿出本英文刊物,讓楊絳譯出其中一篇政論《共產主義是不可避免的嗎?》。她當時心想:莫非葉先生是要考考錢鍾書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雖棒,也從未學過、做過翻譯,但也只得硬著頭皮「應考」。交稿時葉公超卻連連稱贊「很好」,推舉發表到《新月》雜志。從此楊絳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譯的道路。她翻譯的47萬字的法國小說《吉爾·布拉斯》,受到朱光潛的高度稱贊:我國散文(小說)翻譯「楊絳最好」。

1958年,47歲的楊絳,利用大會小會間隙,開始自學西班牙語,1978年4月,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出版。1986年10月,西班牙國王專門獎給75歲的楊絳一枚「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勛章」,以表彰她的傑出貢獻。

楊絳的作品中特別引起國內外關注的是楊絳在國內率先出版的幾部描寫極「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識分子命運的散文集跟小說,胡喬木評價《幹校六記》:「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198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洗澡》堪稱是楊絳的文學創作的頂峰。施蟄存評價《洗澡》是:「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並說「(楊絳)運用對話,與曹雪芹有異曲同工之妙」。楊絳自謙道:「《洗澡》是我的試作,我想試試自己能不能寫小說。」楊絳的一切都是「試」,從散文、翻譯到劇本、小說,而每試即拔頭籌。這個「試」是一種從容不迫的平常心,沒有一絲跳著跑著爭名奪利的浮躁。

最賢的妻,感人至深我們仨

「錢鍾書夫人」是楊絳的終身職務跟最響亮的稱號。在錢楊的人生結合中,楊絳一直站在錢鍾書身後,是錢鍾書口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由於楊絳不願意增加老父親的經濟負擔,也不願意跟丈夫分開來求學,所以她在牛津只是一個旁聽生,學習之餘,楊絳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做飯制衣,翻牆爬窗,無所不能。錢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麼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鍾書痴人痴福。」

錢鍾書有今天的著作面世,既是楊絳擔負了大多數家庭瑣事,更直接的還是楊絳拚命保存了錢鍾書許多重要手稿。從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孤島時期,楊絳在日軍傳喚她時,拚命地把錢鍾書《談藝錄》手稿藏好。錢鍾書《圍城》創作也正是在楊絳創作的啟發下動的念頭。為此楊絳節衣縮食,辭退保姆,自任「灶下婢」,讓錢鍾書減少教課時間全心創作。錢鍾書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能保存出版是因為「此稿本曾由楊絳女士在兵火倉皇中錄副,分藏兩處」,書出版後錢鍾書用英文寫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名言:「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錢鍾書」。對此,楊絳認為:「三者應該是統一的。夫妻該是終身的朋友,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該是能做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

錢鍾書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能保存出版是因為「此稿本曾由楊絳女士在兵火倉皇中錄副,分藏兩處」,書出版後錢鍾書用英文寫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名言:「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錢鍾書」。錢鍾書先生跟女兒錢瑗去世後,楊絳整理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錢鍾書英文跟中文手稿,特別是錢鍾書英文手稿,還蘊含著錢鍾書先生想寫而未能完成的英文《管錐編》。楊絳寫出了一家人感人至深的散文集《我們仨》,這個書題原來是女兒錢瑗准備寫而未能完成的。楊絳把這個稱之為:我們仨失散了,留下我獨自打掃現場,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超然的隱士,通透的智者

楊絳有篇散文名為《隱身衣》,文中直抒她跟錢鍾書最想要的「仙家法寶」莫過於「隱身衣」,隱於世事喧嘩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生活中的她的確幾近「隱身」,低調至極,幾乎婉拒一切媒體的來訪。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跟誰都不爭、跟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備走了。」

北京三里河的國務院宿舍區,是楊絳居住了37年的地方。她的家是院子里唯一一戶沒有封閉陽台的。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前會長劉長琨住在楊絳家對門,有一次問楊絳:「為什麼不把陽台封起來呢?」楊絳回答得很乾脆:「為了坐在屋裡能夠看到一片藍天。」

屋裡,是水泥地跟白石灰牆,四壁樸素。辦公桌的後面有一排暖氣,熱氣已把牆壁熏出一道道黑印來,有一年春節前打掃衛生時,保姆想把黑印擦掉,結果反而越擦越臟,只好作罷。單位多次提出為她裝修跟粉刷房屋,她總是婉言謝絕,說自己住慣了。

「她的家裡藏書不多,但是字典很多,各種語言的都有,上面被她跟錢鍾書先生寫得密密麻麻,因為他們在不斷糾正字典里的差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虹說。

無數媒體想拜訪楊絳,都未果。她的保姆吳女士說:「她現在年紀大了,聽力不太好,家裡的'電話都由我來接聽,媒體的拜訪也都免了。」能見到她的人,只有錢家幾位近親,外文所跟出版社相交數十年的學生與老友,每每見面,也只有十來分鍾。由於聽力原因,她與他們「筆談」。「錢鍾書先生在時,他們夫婦就常年生活在這種狀態里。」朱虹說:「很難把他們同整天跑這個會那個會,到處演講的『專家』聯系起來,他們跟這些事一點關系都沒有。」

然而,隱身於世並不等於她『兩耳不聞窗外事』。從2004年到2016年的十多年間,從93歲到105歲,楊絳先生從未停止過思考跟對文字的筆耕,先後出版《楊絳文集》、《楊絳全集》等作品集。與《楊絳全集》同時出版的,還有一部中篇小說《洗澡之後》。這是楊絳給自己1988年的長篇小說《洗澡》寫的續作。她98歲動筆,幾易其稿,直到今年4月才決心拿出來發表。楊絳解釋了續寫的原因:「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現在趁我還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於是,在《洗澡之後》的結尾,楊絳特意再說了一句:「故事已經結束得『敲釘轉角』。誰還想寫什麼續集,沒門兒了!」

除了寫作,楊絳先生還堅持做慈善事業。2001年,她跟清華大學簽訂協議書,將錢鍾書跟她當年上半年所獲稿酬72萬元及其後他們發表作品獲得的報酬,全部捐獻給母校,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幫助愛好讀書的清寒子弟完成學業。目前,「好讀書獎學金」本金已累計達1400萬元,已獎勵了400多名清華學子。而且,楊絳還會跟獲得獎學金的「小友」「讀書的種子」見面聚談。

這就是楊絳,她靜悄悄地隱身,又在靜悄悄地影響著這個時代。

晚年的楊絳在與老、病、忙的斗爭中回憶、思索、筆耕不輟,平靜而執著地尋返皈依之路。楊絳對死生之道的參悟,使她確信靈魂的不朽,從而坦然面對生命的盡頭,不曾停頓的是探究生命意義的步伐。楊絳譯介蘇格拉底臨刑前與弟子的談話錄——《斐多》提到:「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是學習死,學習處於死的狀態。」楊絳的文字,帶給我們許多對生命根本問題的思考。

楊絳以「回憶」為生命的本質,在於能與親人在永恆的時光隧道里相聚相守。在她獨自尋返精神家園的歸途中,始終伴著含淚微笑的溫馨緬想。她用緬想之火,悲憫而幸福地點亮寂寂的歸途。這歸途與緬想之火,沒有炙可熔鋼的沸點跟熱力,而是鉛華落盡的溫熱,烘烤著楊絳柔弱而堅韌的晚年生命,閃耀著真淳成熟的光華。

柯靈說,楊絳的笑是用淚水洗過的,所以笑得明凈,笑得蘊藉,笑里有橄欖式的回甘。楊絳含淚淡笑,用生命跟一枝纖筆為這個雖有缺陷卻不失可愛的世界——「罩上一層柔跟的金光」,也為我們尊貴的生命傾注進一分真誠的關愛跟守護。

2011年,楊絳說:「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楊絳對「回家」安之若素,既無所求,亦無所懼,只感到內心的充盈,可稱平跟的幸福。

而今,楊絳先生,這位超然的隱士、通透的智者,文壇中自在的大家、「最才的女」,錢鍾書先生的朋友、情人、「最賢的妻」「回家」了,洗盡一生鉛華,回家跟「他們仨」團圓了。

楊絳給年輕人的寄語

1、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4、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5、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准備斗爭。你要跟別人跟平共處,就先得跟他們周旋,還得准備隨時吃虧。

6、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8、我是一位老人,凈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跟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9、我跟誰都不爭,跟誰爭我都不屑。簡朴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楊絳的人物事跡材料2

五月二十七日晨,在協和醫院送別楊絳先生。先生容顏安詳、平和,一條藍白小花相間的長款絲巾熨帖地交疊於頸下,漾出清新的暖意,讓人覺得她確已遠行,是回家了,從「客棧」返回她心窩兒里的家。

2014年夏末秋初,《楊絳全集》九卷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二百六十八萬字,涵蓋散文、小說、戲劇、文論、譯著等諸多領域,創作歷程跨越八十餘年。其時,楊絳先生剛剛安靜地度過一百零三歲生日。

這套讓人欣喜的《楊絳全集》,大氣,典雅,厚重,嚴謹,是熱愛楊絳的出版人對先生生日最莊重的祝福,也是跨東西兩種文明之上的楊絳先生,以百餘歲之不倦的創造力和智慧心,獻給讀者的寶貴禮物。現在是20xx年的7月,我把《楊絳全集》再次擺放案頭開始慢讀,我願意用這樣的方式紀念這樣一位前輩。這閱讀是有聲的,紙上的句子傳出楊絳先生的聲音,慢且清晰,和楊絳先生近十年的交往不斷浮上眼前。

作為敬且愛她的讀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機會十餘次拜訪楊絳先生,收獲的是靈性與精神上的奢侈。而楊絳先生不曾拒我,一邊印證了我持續的不懂事,一邊體現著先生對晚輩後生的無私體恤。後讀楊絳先生在其生平與創作大事記中寫下「初識鐵凝,頗相投」,略安。

20xx年x月x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楊絳先生見面。在三里河南沙溝先生家中,保姆開門後,楊絳親自迎至客廳門口。她身穿圓領黑毛衣,銹紅薄羽絨背心,藏藍色西褲,腳上是一塵不染的黑皮鞋。她一頭銀發整齊地攏在耳後,皮膚是近於透明的細膩、潔凈,實在不像近百歲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鮮氣,笑著看著我。我有點拿不準地說:我該怎麼稱呼您呢?楊絳先生?楊絳奶奶?楊絳媽媽……只聽楊絳先生略帶頑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楊絳姐姐?」

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鬆的歡悅已在心中,我和楊絳先生一同笑起來,「笑得很樂」——這是楊絳先生在散文里喜歡用的一個句子。

那一晚,楊絳先生的樸素客廳給我留下難忘印象。未經裝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牆壁,靠窗一張寬大的舊書桌,桌上堆滿了文稿、信函、辭典。沿牆兩只罩著米色卡其布套的舊沙發,通常客人會被讓在這沙發上,楊絳則坐上旁邊一隻更舊的軟椅。我仰頭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燈的地方有幾枚手印很是醒目。楊絳先生告訴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歲時她還經常將兩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後演雜技似的蹬到上面換燈管。那些手印就是換燈管時手扶天花板留下的。楊絳說,她是家裡的修理工,並不像從前有些人認為的,是「塗脂抹粉的人」,「至今我連陪嫁都沒有呢。」楊絳先生笑談。後來我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描述過那幾枚黑手印,楊絳先生讀了那篇文章說:「鐵凝,你只有一個地方講得不對,那不是黑手印,是白手印。」我趕緊仰頭再看,果然是白手印啊。歲月已為天花板蒙上一層薄灰,手印嵌上去便成白的了。而我卻想當然地認定人在勞動時留下的手印必是黑的,盡管在那晚,我明明仰望過客廳的天花板。

我喜歡聽楊絳先生說話,思路清晰,語氣沉穩。雖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邊上」,但情感和視野從未離開現實。她讀《美國國家地理》,也看電視劇《還珠格格》,知道前兩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還會告訴我保姆小吳從河南老家帶給她的五穀雜糧,這些新鮮糧食,保證著楊絳飲食的健康。

跟隨錢家近二十年的小吳,悉心照料楊絳先生如家人,來自鄉村的這位健康、勤勉的中年女性,家裡有人在小企業就職,有人在南方打工,亦有人在大學讀書,常有各種社會情狀自然而然傳遞到楊絳這里。我跟楊絳先生開玩笑說,您才是接「地氣」呢,這地氣就來自小吳。楊絳先生指著小吳說:「在她面前我很乖。」小吳則說:「奶奶(小吳對楊絳先生的稱呼)有時候也不乖,讀書經常超時,我說也不聽。」除了有時讀書超時,楊絳先生起居十分規律,無論寒暑,清晨起床後必先做一套錢鍾書先生所教的「八段錦」,直至春天生病前,彎腰雙手可輕松觸地。

我想起楊絳告訴我錢先生教她八段錦時的語氣,極輕柔,好像錢先生就站在身後,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更是一種從未間斷的想念,是愛的宗教。楊絳晚年的不幸際遇,喪女之痛和喪夫之痛,在《我們仨》里,有隱忍而剋制的敘述,偶爾一個情感濃烈的句子跳出,無不令人深感鈍痛。她寫看到愛女將不久於人世時的心情:「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著熱淚的眼睛」,送別阿圓時,「我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但是這一切並沒有摧垮楊絳,她還要「打掃現場」,從「我們仨」的失散到最後相聚,楊絳先生獨自一人又明澄勇敢、神清氣定地走過近二十年。這是一個生命的奇跡,也是一個愛的奇跡。

我還好奇過楊絳先生為什麼總戴著一塊圓形大表盤的手錶,顯然這不是裝飾。我猜測,那是她多年的習慣吧,讓時間離自己近一些,或說把時間帶在身邊,隨時提醒自己一天里要做的事。在《我們仨》中楊絳寫下這樣的話:「在舊社會我們是賣掉生命求生存,因為時間就是生命。」如今在家中戴著手錶的百歲楊絳,讓我看到了雖從容卻嚴謹的學者風范。而小吳告訴我的,楊絳先生雖由她照顧,但至今更衣、沐浴均是獨自完成,又讓我感慨:楊絳先生的生命是這樣清爽而有尊嚴。

楊絳的人物事跡材料3

自她之後,世上再無人能擔得起「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一聲譽。——題記

她是一代才女,出身於開明的書香門第,自小父親對她的教誨不多,只僅有三條:不虛假做人,不做高官,從心而行。這三條教誨伴她度過105年的亂世歲月,但她在亂世中仍那麼寵辱不驚,淡然優雅,活出自己的風采。她的靈魂散發著優雅的書香,她的骨肉流露著細膩的才情。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是鍾書與世人給她的聲譽。她的賢惠靜雅,滿腹詩書是在暢游書海後內心深處的沉澱與思考,正是這樣的閱讀,成就了這個嫻靜的她。一輩子她歷盡滄桑,唯有書籍在她欣喜時、悲痛時、無奈時一直陪伴著她,支撐著她,堅強無畏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淡然世俗的不公與挫折,這是多麼高尚的境界。

「與君相識,猶如故人」這是她與鍾書的愛情,千萬人之中,得以有一雙梁祝,也許,這楊絳與鍾書就是千萬人之中少有的幸運,他們的愛情,經得起風花雪月與大風大浪,也耐得住平平淡淡,柴米油鹽。她為了鍾書,甘做「灶下婢」;鍾書為了她,情願放棄學業,是怎樣的愛情可以支撐起他們的幸福與擔當,兩個人的相伴,互相支持著,鼓勵著。他們一路走來,異地時書信往來,你儂我儂;同地時互相幫襯,相敬如賓。鍾書說:「她滿足了我對愛人的一切要求,既是我的情人,又是我的同學、摯友。」無數歲月里,他們的意志與性情將挫折苦難化為情意與驚喜,風塵中,他們的信任與尊重,理解與包容化為一縷縷暖陽射入心間,化為一陣陣春風吹拂心田,這是世人所向的愛情。他們是愛情的標桿,矗立在這世間。

她笑對浮生,跋涉世間,淡然如菊,安之若素。她曾在散文集中寫道「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她保持自己內心的自由與平靜,她跨越世紀的人生十分精彩,她對生活的態度一絲一毫的滲人她的文字中,令人不禁感慨,她是亂世中的溫柔的慰藉!她在歲月中,失去的只是年齡、稚嫩與容顏,不老的是她的優雅與人格的魅力,她總是一如既往的柔和淡雅,獨立在歲月的倒影之中,給予人們溫暖與力量。她好似一壇陳酒,濃厚朴實,歷久彌香,在歲月的打磨洗滌下留芳萬年。86歲高齡失去了愛女錢媛,87歲高齡又失去鍾書,她一人又耐住萬般凄涼孤寂,尋找昔時《我們仨》的溫暖與美好。縱使她已逝去,她靈魂的深情優雅,淡然清朗依舊在歲月的更替中流淌,歲月風塵依舊難掩她的風華,她在世間萬物的輪回中生生不息!

;

5. 楊絳的簡介

楊絳的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 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5)楊絳靠什麼生活擴展閱讀

楊絳主要著作譯作

散文類:《 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回憶我的姑母》等)、《雜寫與雜憶》(含《懷念陳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紀事》、《我們仨》、《我在啟明上學》、《走到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洗澡》;

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小陽春》、《大笑話》、《玉人》、《我們仨》

譯作類:《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

劇本類:《弄真成假》、《稱心如意》、《風絮》

論集類:《春泥集》、《關於小說》

6. 楊絳:充實自己,勝過羨慕別人

我們都喜歡讀楊絳的著作,因為他們的愛情故事朗朗上口,也詮釋了相濡以沫的感情真諦。

雖然他們的愛情朴實無華,沒有太多的浪漫滿屋,但充滿了詩情畫意般的嚮往。彼此都鼓勵做自己熱愛的事情,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共同參與努力奮斗。

我們學習他們對待生活的熱情,學習對待愛情的忠貞不渝。還有他們善解人意的相處模式,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唯美愛情,傳承的淋漓盡致。

他們的愛情是純粹的,是凈化心靈之後的雙向奔撲。對他們的愛情故事百讀不厭,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每次都能讓人心曠神怡。

他們真正意義上,默契配合成就了最終的靈魂伴侶。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們把愛情與親情完美的融合。帶給彼此的舒適感,簡直惟妙惟肖。

撬動思維,生活的豐富多彩。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事事以他人為先,從來不考慮自己的感受。總是因為別人的過錯,責怪自己做得不好。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一次次地貶低自己。

你處處考慮別人的感受,可直到身心俱疲以後,才發現自己在討好別人的過程中,早就已經迷失了自我。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羨慕別人,更不是取悅別人,而是豐富自己。不要拚命的去追逐那匹駿馬,你用追馬的時間去種馬最喜歡吃的青草。

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自然會有一群駿馬等你挑選。當你開始不斷地豐富自己,你想要的一切,都會因你的獨特魅力吸引而來。有位作家曾把人的大腦比作倉庫,裡面的貨物就是我們學到的知識。

一個不愛學習的人,倉庫里空空盪盪,整個人也會慢慢地頹廢。對自己的人生,也失去拼搏的意志。而不斷汲取知識營養的人,倉庫就會充實,人生也會越來越厚積薄發。

對於楊絳而言,讀書讓她的生活豐富多彩。我們都知道楊絳先生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名翻譯家。精通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楊絳的西班牙語完全是自學的。

1957年,有出版社決定翻譯出版《堂吉訶德》。因為楊絳的文筆好,就請她來當翻譯。

為了翻譯好這部作品,已經48歲的楊絳,決定自學西班牙語。她每天抱著字典從零開始,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記。許多時候,由於參考資料太多,她只能把它們一 本本攤在床上。

這樣苦苦學了四年,她徹底掌握了西班牙語。正是持續的學習,永遠不放棄提升自己,使得楊絳成為一代翻譯名家。

撬動思維,豐富學識,就如同一個人思想上的錨。有了這根錨,我們才有能力對抗海上的風浪,一起楊帆啟航馳騁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上。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充實自己的思維。你讀過的每一本書,學到的每一節知識,都將成為你乘風破浪的堅強底氣。

格局是體現在一個人所追求目標的高度,眼界的廣度;思維的深度,以及這個人身上所體現出的高尚品質。

我有位同事叫劉海濤,因為工作分歧的原因,和我產生諸多不同的意見。隨著隔閡的逐漸增多,我們開始拒絕交流。後來他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找遍了所有的親朋好友,無人問津他的苦衷。

我知道以後,不僅沒有冷嘲熱諷,反而主動伸出援手。從我並不富裕的家裡,拿出所有的積蓄,一解他的燃眉之急。

而且,我每個月都會持續的幫助,直到他渡過難關。現在人人都是靜坐常思自己過,閑時莫議他人非的生活狀態,我的幫助無疑是雪中送炭。

這使我想起以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正是因為這種博大的胸懷,使我選擇原諒曾經反對過我的人。最無人能理解的時候,還能保持一份豁達,一份涵養;一份風度,這才能真正看見你修養的真締。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讓眼光高瞻遠矚。不會拘泥於眼前的得與失。當你學會敞開胸懷,放開眼界站在高處去俯瞰生活時;你才能活得透澈,活得灑脫自如。

心懷生活的樂趣,才能豐富每天的生活細節。

人生在世於生活之中,難免會有枯燥和乏味的時刻。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卻總能不輸給時間,不輸給世俗。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活得精神充沛,活得樂趣無限。

楊絳和錢鍾書先生的生活就是如此,平淡而又豐富。創作繁忙的時候,同在一屋檐下,錢鍾書在那邊奮筆撰寫,楊絳就在一個角落裡安靜地閱讀。閑暇的時候,他們會互相理發,也常常一起出門去散步。

楊絳先生的《我們仁》一書,則記錄了很多一家三口的生活細節。一家三口愛去動物園,會一起探討各種動物的習性和特點。

錢先生眼睛近視,但女兒阿瑗耳聰目明,他們總能發現其他桌的客人,正在上演著怎樣的故事。

去公園一家人會輪流表演才藝節目,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抱怨;每天辛苦奔波,忙於工作和應酬,生活一天比一天枯燥無聊。其實,不是生活乏味,而是我們失去了喚醒它的感知力。

當我們越來越無奈,不願意折騰,不願意費盡心思去享受生活。那麼就日復一日地重復昨天的故事,也激發不出你任何的興趣。

只要你懂得,在日常的瑣碎中汲取美好,注入自己的思想和靈魂。那麼你的生活,自然就會越來越陽光燦爛。心裡藏著詩情畫意的人,永遠都能把生活過得絢麗多彩。

1997年楊絳的女兒錢瑗因病去世,不久以後,丈夫錢鍾書也離她而去。

曾經的我們仨,如今只剩下楊絳一個人。從那以後,楊絳先生就不再喜歡出門,在家閉門謝客。她把全部的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一邊整理錢鍾書的手稿,一邊進行自己的創作。

曾經有記者去采訪她,她幽默地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現在要做的事很多,那麼多的事情只有我一個人來做,我現在是絕代佳人。」

正是在這種豁達和超俗中,楊絳創作出了《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洗澡之後》,等一系列著名作品。

這時的楊絳,就像她的作品一樣,專注於精神探索,對外界的事情一切都淡然逝之。2004年《 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備籌劃作品研討發布會。

在生活中,她也越來越簡單樸素。衣著並不奢華,卻極為舒適得體。房間里從來沒有高端地擺設,卻只有滿屋的書香。

當你的內心變得充實強大,神情變得氣宇軒昂,自然就不會在意外界嘈雜的紛擾。簡單樸素的是生活,高尚儒雅的是境界。但是,豐盈高尚的卻是靈魂。

人活在世上,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是,卻可以豐富自己的寬度。用活躍的思維,去面對現實的挑戰。用廣闊的胸懷,去容納生命的風雨交加。用多彩的生活,去感受人生的美好。用豐盈的靈魂,去承載世間的萬生萬物。

人這一生,有無數美好等著與我們相遇。不斷地學習與汲取,才能讓自己變成獨一無二的存在。從今天起我們把討好別人的時間,用來豐富充實自己。願你我都能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不斷豐盈生命的底蘊,不負來這人間揮灑青春。

7. 楊絳晚年的生活誰在照顧

錢瑗,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1937年5月,錢瑗生於英國牛津。1997年3月4日,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終年59歲。

女兒去世後,楊絳便由保姆負責照顧。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楊絳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

如果說楊絳先前的作品關照的是世事,是社會,那她晚年的作品則是在關照自己。那些文字是對至親的、但不可再見之人的耳語,是她千千情結之心的獨白,因而更顯生命的沉重,也更顯思想的精邃和綺麗。

創作特點:

女性意識、儒家美學、動盪溫情、底層人物、沉鬱淡薄、含蓄深情、鄉土風情、焦點透視。

通讀楊絳散文,濃烈直白的抒情、冷嘲熱諷的鋒芒、有理有據的辯論、聲嘶力竭的宣洩並不多見,但細細品味會發現,鋒芒、宜泄、溫暖、激情隨處可見,這就是淡泊之中蘊藏濃郁的和諧。楊絳散文自然平淡,與周作人散文有幾分相似之處,但悲憤之情暗含於「淡泊名利中」,這突出表現在反映文革生活的文章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楊絳

閱讀全文

與楊絳靠什麼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