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活與生存的關系是什麼
自從我踏上工作崗位以後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不得不承認
比起同齡人我的確是早熟
可能是家庭原因
也可能是學校原因
亦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
當別人看見我因為一點點小事甚至是一個一點都不好笑的笑話而沒心沒肺的仰天大笑的時候
也只有我自己知道
自己到底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笑
以往有一些時候
我總是對人家說
我最討厭表面一套背地裡有一套的人
兩個字:虛偽
可是學校畢業以後的這兩年
我後悔了當初說的這句話
或者說
我不得不像虛偽的面具低頭
當自己被社會的教育而逼迫一點點帶上這面具之後
突然有一天發覺自己是多麼的可怕
夜晚
躺在床上的時候
我總是在想
我現在的一切到底是不是我所想要的
我總是不滿足
不滿足現在的生活狀態
不滿足現在的經濟狀態
不滿足很多很多
直到上個月公司因為要裝網通的網線而遇到一個初中同學後
我改變了想法
他給了我一個班級的群
最初進去的時候我並沒有說話
我看見了他們自己所說的如今的生活
有的還在讀書
有的和我一樣在工作
有的待業專心談戀愛
而當我說第一句話以後
就有一大堆人問我
現在在幹嘛?有男朋友沒?工作怎麼樣?
當我一一回答之後再反問他們的時候
大多的女生都是沒有工作只有男朋友用爸媽的錢
而恰恰這些人都是當初老師眼裡的好學生
那一刻我覺得好諷刺
當年總是被留下來挨訓的我不被看好的我
現今反而是這群人里活的最有自我的
然後發現
原來不是自己的生活過的不好
而是自己對自己的生活要求提高了
我的工作
可以接觸到很多各個不同階層的人
領導、公務員、大老闆、暴發戶、小資等等
別看這些人在人面前活的光鮮亮麗不愁吃不愁穿
背地裡的生活滋味真的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做人難,做好人更難
領導
你做的太正
人家說你不講情面
稍微有點歪門邪道
人家又會說你昏官
難
公務員
在常人的眼裡是多麼誘人的一份工作啊
可是真的做到了那一步才會知道
這份工作真的太無聊
難
大老闆
每天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安排
晚上還要和客戶觥籌交錯
弄的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工資少發點可能還會被員工說成吝嗇
難
暴發戶
就更難了
不說也知道
整天在想自己的資產會不會因為一個錯誤的投資而弄的傾家盪產
小資
在這個社會里處於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
也是難
我以前總是說
我不喜歡那些拿著人民的錢還在人民面前耀武揚威的人
而那天的一件事
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幼稚
下班的路上
遇上了一個三叉路口
車流量很多
沒有紅路燈
我停下來等
看見馬路對面有一老爺爺推著自行車,車上有一幼兒,應該是他的孫子
再看看他的表情
很無奈
看來是等了很久也沒有穿過馬路
這時來了一個輔警
他一邊攔車一邊替老爺爺推車
不過一分鍾
若大的一個三叉路口就過去了
老爺爺還沒有來得及感謝
那輔警已經消失在車流里的
當時的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因為我總喜歡罵那些個輔警無聊攔人然後罰款接著拿提成
直到那時才發現
這並不無聊
只是他們的工作而已
只是工作
生活其實就是這樣
不斷的被人輿論也輿論別人
然後把酸甜苦辣全部嘗遍
不管自己願不願意
還是得把面具裝上
不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我
接著再給自己裝上刺
不讓別人傷害自己也不去傷害別人
然後就想著
怎麼賺錢
怎麼享受
怎麼忘掉痛苦
怎麼給自己快樂
怎麼比別人活的更好
哎,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最簡單卻又最復雜的定義。
❷ 什麼是生活什麼是生存生存生活哪者先有為何
生活是什麼?這個簡單的問題,要給它一個准確的定義或完好的解釋,可能要用上一些比較復雜的語句。當然,對於具體到每個正常的人來說,他或她都有權利回答,並且用自己的語言來高度概括自己的生活體會或對生活的感悟,這樣或許一點也不會覺得復雜。
簡單的是生活,復雜的是人。生活就是一日三餐,就是衣食住行,就是早上送你出門、晚上迎你回來的那個家。可是,家是不是生活呢?在我的意識里,家是生活的歸依,是承載生活酸甜苦辣的一個私密場所,它容不得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侵犯,也就容不得任何人無緣無故地來打擾。對於家,我常常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和危機感,對每一個敲響家門的人,「貓眼」會幫助我識別熟人生人好人壞人和決定是否開門。否則,一不留神或稍有疏忽,我平靜的生活抑或幸福的生活往往就會因為陌生人的擅自闖入而陷入不安與焦慮之中。
幾乎是在每天,我的生活從家裡開始,又在家裡結束,如此循環往復。而家門之外廣闊的天地是生活的延伸、拓展及生活的演出舞台。我始終認為,一個人所有精彩生活的表演,無不與家緊密關聯。復雜的人,就是在家門的進進出出中,有意無意間把簡單的生活演繹成一場異彩紛呈的人生悲喜劇,生活也因此而變得多姿多彩。
記憶中的孩童生活是在一片濃密榕蔭下度過的。那時我居住在鄉村,對鄉村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家家幾乎不鎖門,對生活最真實的記憶就是一日三餐總吃不飽。在那個年代,生活簡單,人也簡單,家更簡單,簡單得沒有多少東西可以成為記憶的內容。那也是一個用不著備加防範的年代,物質的貧乏和思想的單純讓人過著一種近乎沒有追求不懂享受失去幻想的生活,大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野牧歌式的鄉村生活看上去很美,卻朴實而蒼白。孩子們則聚集在榕樹下,在沒有玩具的天地里,上樹可以摘果子,下地可以捉迷藏,常常玩得天昏地暗,不到飢餓不回家,生活簡簡單單,朴實無華。那個時代,簡單生活,簡單做事,簡單成家,也簡單做人。
後來,我走進城市,重新安家。卻發現,現代都市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家也越來越豪華。可是,有些人、有些生活卻與家越離越遠,人也不是那個人,家也不是那個家,生活也不是那種生活。有的人未富先奢,有的人不富也奢,有的人富而極奢,把家和生活過成一種對立面,追求享受人生,渴望富貴榮華,擁有金屋藏嬌,一顆心永遠不懂得滿足,一個人永遠不知道珍惜。我不知是簡單的人把生活復雜化了,還是簡單的生活把人復雜化了,生活是什麼,常常給我以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就像現在要給它一個完好的回答,十分的不容易。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我,卻總是為生活是什麼而困惑。生活究竟是什麼?是早上上班經過街口吃上一碗雲吞面後的心滿意足嗎?是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餘坐下喝一杯熱茶後的心情舒暢嗎?是在晚餐前推掉一切應酬回家與家人共進晚餐的心花怒放嗎?是在閑暇時間陪伴親人散步公園的心寬體胖嗎?還是下班後去市場買菜大聲地與菜農討價還價的身心俱累?是中午休息時坐在電腦前全神貫注地玩網路游戲而不知疲倦?是晚飯後匆匆出門去拜訪領導走動關系的無可奈何?是夜深了還不回家在電話里慌說應酬實為幽會情人的意亂情迷?又或者是一種心情?一種情緒?一種狀態?一種思想?一種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藕斷絲連?----小小助理!
❸ 生活、生存的關系
生活:人生下來就要活下去。主要針對一個活著的水平。生存:人生下來的存在。主要針對人為了存在而存在有形和無形的競爭
❹ 如何看待生命生存生活的關系
對我們來說,生命應該是第一位的,我們有一個鮮活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使我們能夠經歷一切,是我們能夠感受一切,這是我們最本質的需求,生命是最美好的,在生命的基礎上,我們就是需要進行生存,存活下來,我們才能維持好我們的生命,這是不言而喻的,而要生存下去,我們就必須要融入生活中,因為我們永遠是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生活當中去生存的,生活是我們生存的基礎,而生存是我們生命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這就是三者的一般的關系,所以說生命最高,但生活又是最重要的,因為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生活的點滴之中
❺ 生命,生存和生活之間的關系
生命 人的一生 只有一次 因此 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生存 是人 都要存活下去 生存也是人的最本能的要求
生活 人生的各種活動總合 包括吃飯 睡覺 娛樂等等各種活動 有一定的空間
❻ 什麼是生存關系
第一,以發展求生存是人的生存區別並高於動物的生存的根本標志。生存是泛指一切生命的存在,然而不同種類的生命使其得以延續的方式是根本不同的。動物只能以一種本能的活動方式來求得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而實現其生命的延續。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發展」,人同動物一樣都要接受自然法則的支配。這一點從當代人類生存危機中得到了充分證明。但人又與動物不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人不僅生產自己本身,而且「再生產整個自然界」,「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馬克思,第50-51頁)「正是通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實際上確定自己是類的存在物」,「並且在他們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實現「人的自我創造」。也就是說,人作為類的、社會的存在物,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雙重對象化活動,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創造」,使生命得以延續。這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象化活動,並使人得到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的活動,就是我們所理解的發展。為此,人們接受的就不僅僅是自然法則,更重要的是由人自己創造的社會法則,相對於生存而言這種社會法則本質上就是發展的法則。人只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才能真正得以生存,否則將會被歷史所淘汰。馬克思恩格斯在批評費爾巴哈忽視工業生產時明確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只要它哪怕只停頓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費爾巴哈)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沒有了」。(馬克思恩格斯,第40頁)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也就是一部人類生存史。
第二,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是決定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關系的客觀依據。發展不僅使人把自己從動物界中提升出來,而且人遠離動物界的程度也完全取決於人自身的發展能力,「人離開狹義的動物越遠,就越是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74頁)當今時代,工業文明發展導致的生存危機,確實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惡性掠奪,其程度遠遠超過自然環境的可承受范圍和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從而遭到自然界的強力報復而導致的生存危機。但能否由此認為,當代的生存危機不是發展能力不足的危機,而是發展能力過盛和過強的危機呢?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的確,較之於過去那種人只能成為自然的奴隸、依附於自然過日子,或只能聽天由命、靠天吃飯的漁獵文明和農業文明時代,當代人類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是大為提高了。但這種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是相對的:就整個工業文明而言,無論是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勞動工具還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都是極其有限的;工業文明所走的仍然是以采礦、冶煉和製造業為主的粗放的、高能低效的發展路子。工業文明使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加深,最後導致人的生存危機,固然有發展觀上的問題,但本質上還是發展能力不足的危機。正是人類生存需求的日益增長與工業文明形態所固有的發展能力相對不足的矛盾的不斷加深,將導致能夠以最少的自然資源而獲得較大發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態即知識文明形態的出現。這種新型的文明形態的到來,將會使人的生存狀態得到巨大的改善。
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不僅規定著人的生存狀況,而且還規定著人的生存關系。人的生存決不是孤立的,人的生存總是社會關系中的生存。人在特定生存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生存關系的改變,都是由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所決定的。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8頁),而且認為這是一個公認的原理。在當今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中,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生存競爭,說到底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當代世界生存危機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而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實質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處的不同層次的發展形態之間的沖突而導致的危機,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從工業文明走向知識文明,而發展中國家還正在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這種發展形態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盡快地發展,提高自己的發展能力和水平,這種危機還將進一步加深。與其說當今發展中國家所缺少的是生存權,不如說更缺少的是發展權。
第三,發展實踐是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展示和實現的現實基礎。注重發展、注重實踐,尤其是注重發展與實踐的統一,而不僅僅局限於本體論的視角去談論生存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生存論與傳統的和其他的生存論根本區別的關鍵所在。人的生存價值之所以要通過發展實踐來體現,這是因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2頁),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同上,第56頁),同時人又總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同上,第73頁)。如果把發展實踐理解為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一種積極的、有效的、進步的對象化活動,那麼,人的生存價值正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這種雙重的雙向的對象化活動而得以實現的。人要生存,必然有生存與再生存的各種需要和追求。自然、社會作為人賴以生存的對象,固然可以從不同方面來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但自然和社會並不會自然而然地、隨隨便便地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人們只有根據時代的要求,通過反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象化活動的發展實踐才能使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實現。當今時代正處於發展形態的重大轉型時期,發展實踐的背景、條件和活動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說面對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人們應當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敢於創新,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富有成效地進行發展實踐,使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實現。
二
困惑之二,關於生存與發展矛盾的性質。既然人類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是通過發展形態的依次更替而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而人類的生存不同於動物之處又在於人類是以發展求生存的,生存是伴隨著發展而得以延續的,這樣發展與再發展的矛盾、新舊發展形態的相互沖突,就必然表現為生存與發展的沖突。問題在於人們不能主觀和任意地擴大這種矛盾沖突的性質。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沖突是間接的、暫時的、過渡性的、局部的、可以協調的。
第一,從發展的特定形態上看。任何一種具體的發展形態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歷史過程。當這種發展形態處於上升乃至尚未步入衰落之前的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時,生存與發展作為人類自身活動的兩個不同層面的反映或生命活動的兩極,由於各自的特性不同,二者雖然也有矛盾和沖突,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協調的;生存與發展互為目的、互為動力、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這一發展形態向更高的歷史階段上演進。只有當這種發展形態的合理性逐漸喪失,發展已經難以為繼甚至陷入危機時,生存與發展,確切地說是人類的再生存需要與原有形態上的發展,才會表現出明顯的沖突。自工業革命開始的200多年來,工業文明給人類所提供的生存空間,即從狹小的地域到全球化,從地球到星際;對人的生存質量的提高,如人的壽命不斷延長、生活營養的日益豐富、文化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交通通訊的高度發達等等,足以證明生存與發展並非是根本沖突的。而當代生存與發展的沖突,也只是工業文明發展到極限或陷入危機時的產物。這種沖突是由工業文明形態本身的發展與再發展的矛盾沖突而折射出來的,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沖突,而且這種沖突從整個發展形態來講,也只是一種暫時的歷史現象。如果把這種生存與發展的沖突加以擴大,視之為生存與發展的普遍性、根本性沖突,就必然會導致對生存與發展矛盾性質的錯誤判斷。
第二,從發展形態依次更替的歷史過程上看。「文明雖然是持久的,但它們也在演變。文明是動態的:它們興起又衰落,合並又分裂;而且正如所有歷史研究者所了解的,它們也會消失,掩埋在時間的沙丘之中。」(亨廷頓,第27頁)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必須由具體的形態來體現,而「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7頁)。既然具體的發展形態相對於整個人類歷史過程都是一種「暫時階段」,那麼當這種具體發展形態陷入危機時反映出來的生存與發展的相互沖突,就更是一種暫時的、過渡性的現象,是發展形態更替中的一種特殊表現。隨著舊的發展形態被新的發展形態所取代,生存與發展這種暫時性、過渡性的矛盾沖突,將在融入新的發展形態時得到有效的克服和解決。在當代世界,工業經濟過多地掠奪了自然資源,造成自然資源的嚴重不足、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使人類的生存陷入危機,導致工業文明的發展與當代人類生存之間的相互沖突。工業文明造成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反映出隨著工業文明自身的發展,人類的發展能力已大大提高,較之於農業文明時代有了相當強的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暴露出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發展能力仍然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知識文明就是由此應運而生的。隨著知識文明時代的到來,反映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這種工業文明發展與人類生存的矛盾沖突將通過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得到有效的解決,在新的條件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三,從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上看。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兩個層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生存是發展著的生存,而發展是生存的歷史延續和超越。當然生存與發展作為生命活動的兩個不同層面,二者又是有區別的:生存著重強調的是人自身的存在,這種存在的低限是生命不至於死亡,但不能把生命的存在僅僅理解為生命的存活。人的生存需求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人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質量都是隨著人類的歷史演進而日益擴大和提高的。而發展著重強調的是人自身的運動和變化。生存較為注重的是人當下的需要,而發展較為注重的是長遠的需要。生存突出體現的是自身的享用,而發展突出體現的是自身的建造。因此,在確定的條件下,要想生存得好點,就不能不以犧牲一定的發展要求為代價;而要想發展得快點,又不能不以犧牲一定的生存要求為代價。就此而言,生存與發展也有一定的沖突,但如果從動態的、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過程看,這種互為代價就成了互為動力。人要以發展求生存,發展也能滿足人的生存要求。發展會使生存陷入危機,發展也能擺脫生存危機,這是人類自身的本性。如果把生存與發展的沖突看成是根本性的沖突,那就意味著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是一種對抗性矛盾,而對抗性的矛盾只能採用外部沖突的方式來解決,只能採用非人類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的自身矛盾,其後果是不可想像的。人類發展到今天從來都是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而且是把它作為同一個問題來解決的;人類不僅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當代生存與發展問題,也有能力解決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三
困惑之三,關於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從生存與發展的悖論走向生存與發展的循環論,原因還是在於沒有把發展與發展形態區分開來。因為如果沒有發展形態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生存與發展悖論中所出現的三個發展概念的具體含義,或三種發展狀況的相互關系。而如果把發展形態分析法引入對生存與發展悖論的理解,就會發現生存與發展的矛盾運動並不是一種歷史的循環,而是歷史的進步。生存與發展總是具體形態中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生存與發展悖論中的第一個發展理解為是某種特定的、上升性形態上的發展,這個時候生存與發展是相互協調的。而第二個發展所指的就是這種形態走向衰落歷史階段上的發展,發展導致生存危機就是這種具體形態中的危機,這時候生存與發展就表現為相互沖突。第三個發展便是取而代之的新形態上的發展,要擺脫生存危機必須發展,這顯然不是原有形態上的發展,而是從原有形態中孕育起來的能夠擺脫危機的新形態上的發展,這時候生存與發展又在新形態上回歸於本來的協調。生存與發展的悖論所反映的正是發展形態的自身演進和依次更替的客觀的辯證過程,正是生存與發展矛盾統一體由相互協調走向相互沖突,又在新形態上實現相互協調的上升性、前進性的運動趨勢。
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它直接關系著如何認識和解決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問題。如果不是把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理解為一種歷史循環,而是理解為歷史的進步,那麼在當代這種進步趨勢不是別的,正是取代工業文明的知識文明。這樣以再發展來擺脫生存危機,就不是以工業文明來擺脫由工業文明自己造成的生存危機,而是由新發展形態的知識文明來擺脫工業文明造成的這種生存危機。事實上首先步入知識文明的發達國家,就是通過加速知識文明的歷史進程,而較好地解決了由工業文明所造成的許多生存危機問題。那麼尚未實現工業化的後發國家是否也要用知識文明來解決自身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問題呢?答案應當說是肯定的,因為當今時代已由過去的區域化走向全球化,全球化進程還在日益加快,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已經與整個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融為一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如何解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時深刻闡明了這個問題:「對於某一國家內沖突的發生來說,完全沒有必要等這種矛盾在這個國家本身中發展到極端的地步。由於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進行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競爭,要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第73頁)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也只有立足於知識文明的發展形態,才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危機問題。這就是要實行跨越發展戰略。跨越發展並不僅僅指的是經濟的快速增長,或激進發展、跳躍發展,而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形態處於重大轉型時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世界普遍交往時期,後發國家和地區依據發展形態轉型而出現的雙重目標和雙重任務的客觀要求,採取以高級形態帶動低級形態、以低級形態促進高級形態,實現不同發展形態的結構重組,從而加速發展進程、提升發展形態的一種積極的、富有特色的後發型發展方式。正是立足於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到來,世界已經出現發展形態的轉型這樣一個客觀背景,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作出了關於「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的偉大戰略,黨的十六大又進一步作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決策。這一跨越發展戰略對於我國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❼ 「生存、生活、生命」,人生三態之間有怎麼樣的關系呢
三者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先後角度來講:首先得有生命,沒有生命,後兩者就談不上了;其次是生存;再次是生活。生命是一切物質的開頭;生存是物質形式的存在,就是說你只有吃飽了飯,暖和了身體,你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而生活是一種精神上的生存,你的追求和你的成就就註定了你生活的品質。所以,提問者對我的答案贊同嗎?若贊同,給好評哦!
❽ 如何看待生命生存生活的關系
我覺得,「生命」、「生存」、「生活」,這三個詞是遞進關系,也就是「生命」的內涵少於「生存」,「生存」的內涵少於「生活」。
生命是起碼的,每個人具備的,不可侵犯的,就是「生命」這個詞的意義在於,不可侵犯性,人的生命應當保障安全。
生存是可持續性的,是生命得以維持,就是不斷提供生存資料,使生命保持完好。
生活是生存的質量,各種生活資料的滿足,體現生命的物質價值,各種精神追求的成功,體現生命的精神價值。
我不知道你是出於什麼角度提這個問題,我就從我個人的理解這么說吧。
❾ 生存關系成長理論指的是什麼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生存關系實質上就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鏈與生物鏈之間、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比如,食草類動物為了避免被吃掉,會全力始逃避、反抗食腐類動物的捕食,即努力提高自己的防止被利用成為其它動物生存資料的能力;而食腐類動物為了能吃到可口的食物,也要努力追趕逃跑的食草類動物,即努力提高自己獲取生存資料的能力。
生存關系是建立在生存基礎上的相互依賴關系,生存力決定生存關系。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認為,生存力決定生存關系,生存關系反作用於生存力;生存知識是第一生存力。生存之道決定自然選擇的規律,生存方式決定自然選擇的標准,生存力決定自然選擇的結果,生存關系決定自然選擇的形式。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