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南京龍潭監獄里的真實生活
我在龍潭監獄三年多,那裡16年之前是全省最差的監獄,監房條件差,水供應不足,伙食狗都不吃。洗澡上千號人一起洗不足50平方的小水池,一個星期輪一次,我從來不洗,都是回監房夜裡洗冷水澡。太臟了。之前吃飯,風吹日曬都是蹲在大操場上吃,2013年最熱烈日當頭42度,地面能煎雞蛋,也是這樣吃飯。一下雨,鞋子都是濕的,沒辦法裡面生活用品有限。這些生活條件不算什麼,關鍵是獄警黑暗。明著問犯人要錢,讓犯人用手機打給家人,給獄警送錢。我所在監區有個叫殷麟的獄警,警號是3217979,每年都會收很多錢,我知道的就不下二十人給他送過錢。然後家裡送點生活用品和吃的,他就給帶進來一小部分,大部分自己貪了。我家裡人也被他索要了幾萬元。然後他還會故意刁難裡面的犯人,讓你不得不給他送錢。這種警察竟然還能陞官,做了副教導員,又做了科長。真是很可笑。也不知道有沒有給他送過錢的能看到我的回復
Ⅱ 原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
原始人的群居生活 ——北京人的一天生活 由於當時的環境十分惡劣,北京人僅憑個人的力量很難生存。他們過這幾十人在一起的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共同享有勞動成果。北京人的重要發掘者、著名專家賈蘭坡曾經這樣描寫過一群北京人的一天生活:「早晨,紅日東升,秋風送爽,一群北京人由岩洞里走了出來,他們中間有老有小、有男有女。雖然已是深秋了,但是天氣還不怎麼冷,只是由於昨晚落了一場雨,稍稍感到一些寒意。他們身上什麼都不穿,連一條獸皮也不披。他們的相貌是怪模怪樣的。你說他們象人,可是他們的前額很低,發際向前,眉骨粗大,嘴巴前突,鼻子扁平,再加上頭部多少有些向前微傾,又有些象猿,特別是他們身上那層松軟的細毛……你說他們是猿,可是他們直立行走,特別是他們的一舉一動,是任何動物所不能做到的,又可斷定他們是人。 走出洞口,圍攏在一堆火的旁邊。洞口附近的地面被踏的很堅實,連雜草都不生;可是地面上是亂七八糟,遍地堆積著亂柴和吃剩下的獸骨。在這一群人的中間,有人在說什麼,話說得直忡忡的,又怕別人聽不懂,還一邊用手比劃著。
Ⅲ 古代老百姓怎麼生活的
古代人們的分工是男耕女織,男子負責耕地,勞作等一些重體力勞動,婦女一般在家織布,漢代諺語有雲「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意思就是一個男子不耕種家裡就可能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家裡就可能受寒。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當時小農經濟的主要經營方式。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中這樣記載」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首詩的意思是: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來搓麻繩,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兒童不明白怎麼耕耘,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這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方式延續了幾千年,只到近代才逐漸消失。
毫無疑問,古時的農民生活是極為疾苦的,首先是生產力的低下,沒有先進的生產工具,種地全憑人力畜力,需要靠犁,耬等工具來耕作,當時已經有鋤頭了,陶淵明曾寫道「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個壯年人每天也就能耕幾畝地,但是草是長得很快的,所以也就是自給自足的水平,這還是在豐年,如果在荒年,天大旱或者大澇,就得餓死不少人,還有蝗災等災害。
而除此之外,還得交納賦稅,服兵役,歷朝歷代都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控制農民,強迫他們服役。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曾說過這種情況,孔子也曾感嘆「苛政猛於虎「
(3)龍潭人以前是怎麼生活的擴展閱讀:
古代盛世百姓的吃:
一:兩漢時代
漢朝盛世年間,普通自耕農家常吃麥子做的干餅「糗」,另外還有「湯餅」麵食。因為當時沒有發酵技術,所以這類主食都是口感堅硬。還有大米或小米做的干飯。稍有點錢的人家,能吃上加甜棗的米飯。
日常蔬菜主要是冬葵和蔓菁,大豆從西域傳入後,也是火熱受歡迎。大豆的鮮葉干枝,當時全是西漢農民的菜。而《鹽鐵論》以及各類西漢壁畫證明,雞肉以及豬肝等畜類下水,西漢平民逢年過節時,也能吃得上。
二:盛唐時代
盛唐的農業生產,發達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天寶年間唐朝官倉儲糧高達九千六百萬石。唐朝百姓的食品種類,自然也更豐富:主食有「煎餅」「胡餅」「蒸餅」「稻米飯」各類,「蒸餅」更是唐朝各階層大愛。
漢朝時還非常珍貴的芹菜韭菜,唐代時已經遍及大江南北。瓜果的種類也更多,櫻桃梨杏都能吃到。比起漢朝百姓年節常吃雞肉來,唐朝百姓過節卻能吃上豬肉,《北戶錄》等史料里唐朝百姓過節吃豬肉的橋段,寫得十分熱鬧。
三:兩宋年間
現代人熟悉的煎炒烹炸手藝,宋代時也終於成型,老百姓的家常菜餚,種類也是更多。一線城市的肉類消費也激增。《東京夢華錄》統計,每天深夜在汴京南熏門接受檢驗的豬肉販子,人數就多達上萬。
汴京城裡面向普通市民的小吃店林立,包子肉餅鵝鴨乳酪全都有,總數多達上萬家。不少小吃店都成了百年字型大小。「舌尖上的大宋」,味道就是這么豐富。
Ⅳ 龍潭村的歷史人文
龍潭「四平戲 」:陳氏第五世陳馬朝公媽學「四平腔」,馬朝之子陳志顯、陳志現兄弟精通「四平戲」始演戲酬神。至清初陳姓興盛,開始自籌戲班。清乾隆間陳姓戲班被邀到周邊及外鄉演出,而且備辦戲衣、鑼鼓樂器等行頭。於是打出班名「開祥雲」,並到臨縣古田、寧德演出。據乾隆十七年(1752年)沈宗良增修的《屏南縣志》記載:「元旦,拜祖先尊長,鳴鑼放鞭炮,十一、十二起,縣民演劇慶贊」。又據乾隆五年(1740年)任知縣沈鍾修纂的《屏南縣志》載:「山頭奶宮,在城東門外東山上,昔有孝女為父訟冤至此歿焉,或雲神戴姓,邑人於六月初一演劇慶贊」。至此,龍潭「四平戲」戲班正式走向民間。
到了清嘉慶至道光、咸豐年間,龍潭村人又陸續組建「老祥雲」、「新祥雲」、「賽祥雲」等「四平戲」戲班。清咸豐年間貢生黃正紳,因慕龍潭「四平戲」,特地攜兒從舊城所在地雙溪鎮,翻山越嶺步行幾十里來到龍潭村看戲,並留下一首《龍潭村觀劇贈陳陶川茂才》詩:「到門溪水響潺潺,一榻全收四面山。佳景乍經當駐足,幫人相見況開顏。歡筵雞黍叨元伯,舞榭釵裙訝小蠻。喜得從行二三子,歸途也學唱刀環」。可見「四平戲」唱腔、表演是很有特色而引人入勝的。「四平戲」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原來的精華。「四平戲」這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受到國家的重視,並申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Ⅳ 最早的原始人是怎麼生活的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 農業出現以前的人類基本上依附於自然生存生活,因此自然環境不僅是其生存環境,同時也是其日常的生活環境。由於缺乏工具或僅利用一些簡陋的原始工具,他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 只能被動地去利用自然,而無法改變、改造自然為其所用,同時由於缺乏取暖、保暖的設施和技術(如建築、衣物和人工取火技術等),早期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自然條件的嚴格限制,因為只有滿足生存要求的自然環境,才有可能成為其日常的生活環境。
Ⅵ 原始社會人們是怎麼生活的
1,吃
最開始時候,原始人民根本不會耕種,他們只能靠天吃飯,通過打獵、捕魚、採摘山林里的野果來維持生活。後來慢慢的學會了用火,這才開始吃熟食。
2,住
最開始只能住在野外,因為經常會受到野獸與天氣的影響,這才搬到了樹上或者是洞穴里。直到學會使用工具以後,他們慢慢的開始去搭建房子,他們的房子很簡單,就是用一些茅草與樹木搭建而成,能遮風避雨就完事了!
3,穿
一開始是使用天然的纖維織一些簡單的布料以此來做衣服。後來又學會了養蠶,用蠶吐出的絲來做衣服。
(6)龍潭人以前是怎麼生活的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的工具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具有雙重功用,大部分為武術兵器同時也是生產勞動工具。例如木棍,在當時不僅是一種最常用的生產工具,而且還是一種最常用的格鬥兵器。其屬性主要依據其用途而定。當將採集狩獵的生產工具用於同人的搏殺時,它就被當作兵器了。
原始人最先學會使用的是自然界常見且經過初步加工而帶有鋒利邊緣的石塊和木棒。到舊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復合工具。例如在木棒上裝上石制的矛頭而製成的矛,在木柄上裝上石刃的刀,這是技術發展中的重要進步。
舊石器時代晚期各式各樣的復合工具則更多了,不少還與堅硬的骨頭相結合,如骨鏃、骨矛頭、骨魚叉等,這些復合工具的殺傷力較大。
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人類掌握了磨製、鑽孔等更為高明的加工技術,出現了更為復雜的專門用於戰爭的兵器。這一時期的石器、骨器做工細致而精美,甚至可與現代的一些石器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