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喇家遺址生活的什麼人

喇家遺址生活的什麼人

發布時間:2022-10-31 18:02:17

1. 2002年青海喇家遺址出土了什麼

2002年青海喇家遺址出土了小米做成的面條,由於喇家遺址的年代距今約4000年左右,這是迄今最早的面條遺存。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喇家遺址是史前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10米、深3~4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600米、寬200米,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

至今已發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圓形灶坑,房內有2~14人,還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2002年發掘中,在20號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條狀遺物。據發掘該探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介紹,當時出土時,紅陶碗倒扣於地面上,碗里積滿了泥土,在揭開陶碗時,發現碗里原來存有遺物,直觀看來,像是面條狀的食物。

但是已經風化,只有像蟬翼一樣薄薄的表皮尚存,不過面條的捲曲纏繞的原狀還依然保持著一定形態。面條全部附著在後來滲進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來,陶碗倒扣,因此有條件保存下來。
根據有關專家的鑒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狀遺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條。由於喇家遺址的年代距今約4000年左右,這是迄今最早的面條遺存。

2. 青海喇家遺址之謎是什麼

青海省民和縣官亭盆地,范圍約20平方公里,以黃河的三級階地為主體,周圍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盆地內有新石器與青銅時代遺址數十處,是理想的人類聚居地。

喇家遺址,就位於盆地的中部,距今4000年左右,面積20萬平方米。遺址區的田間和溝渠里,甚至泥牆上都可以發現大量陶、石、玉器的碎片,令人置身其間,彷彿進入幾千年前的世界。在時空隧道中穿行。

遺址內不但出土了豐富的遺物,而且探尋到寬大的圍村壕溝、中心廣場和幾十座窯洞式建築以及烤制食物的壁式烤爐與面條等地域性文化遺存,此外還有大量的窖穴及奠基坑、殺祭坑、墓葬等。廣場位於遺址的一片民居中間,地面平整、寬闊,有明顯的長期踩踏痕跡,在它的周圍發現腿骨被折斷的人骨及大量燃燒過的灰燼,表明這里還是當時人們進行祭祀活劫的一個重要場所,是聚落的中心。喇家遺址還出土了被譽為「黃河磬王」大石磬,長近1米,寬60多厘米,厚4厘米,與傳統所見的弓背形或曲尺形石磬不同,它的形狀仿製齊家文化流行的石刀。呈長方形,邊緣還有象徵性的刃部,稱刀形石磐。磬上有琢制的穿孔,以便於懸掛,是同時代最大的石磬。石磬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禮樂器,喇家遺址出土的大石磬,形式構成符合黃金律,有較強的美感。按照古代禮制的標准,這樣大型的磬應稱為「特磬」,是特權階層專用的樂器,只有王室和諸侯才能使用。喇家遺址出土了帶有祭祀特徵的廣場和高等級的特磬,表明它已經不是原來所認定的普通原始村寨,而是一個中心聚落乃至一個古國城堡。

喇家遺址最突出的看點是遺址東北部高地上發掘出來的數座房址。它們在形式上都是齊家文化中比較平常的居址,、白灰面半地穴式建築,保存有不太高的牆壁,但與眾不同的是,在這些殘破的房址內卻發現大量的人類遺骸。特別是4號房址內,在面積只有14平方米的室內,發現人骨多達14具。人骨呈不規則姿態一組組地分布在居住面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側卧一旁,有的相擁而死。中心灶址處有一個成年人兩手高舉過頭頂,雙腿為弓步,死亡時身體還未完全著地,像是要托起即將倒塌的房頂的樣子。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處,其中4個是年少的兒童,另外一個年長的成年人似在用雙手護衛著身下的4人,5人或坐或倚或側。頭顱聚攏在一起。在7號房址內。室內西側還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下肢骨,而上肢骨骼在門道內。在室內中部還有一副兒童骨架,也俯卧於地面上,骨架被向下壓平。室內東壁和西北角都保存了大量本為完整的陶器,皆被壓成了碎片。

最讓人震驚的是幾座房址中幾對「母子」形象。3號房址中的一對「母子」在房址的東牆邊,母親雙膝跪地,用雙手摟抱著幼兒,幼兒依偎其懷中,雙手也緊摟著母親腰部,顯示出十分恐懼的樣子。母親臉部向上,頷部前伸,像是在向蒼天祈求生路。4號房址內的母親屈膝倚牆坐在地上。懷中緊緊抱著孩子,臉頰緊緊貼著孩子的頭,孩子同樣用雙手緊緊抱著母親的腰。7號房址中,也發現一對「母子」,位於靠近門道的地方,俯身於地,骨骼因受壓而緊貼地面,成人骨架折曲成V字形,兒童骨架位於成年人身體與手臂下面,像是大人護著小孩向屋外逃脫不及而死於室內。

經過鑒定,在房址內抱著孩子的長者都是女性,年齡都在30歲上下。最小的孩子只有2歲。3、4號房址的16人中男性只有3人,其中2人都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1人年過40,屬於典型的幼弱婦孺群體。然而人骨DNA的鑒定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中兩對成年人與兒童卻並非母子關系!

這么多未成年人,顯然不是出自同一個家庭。是臨時集中到了這些房子里,而從人骨呈現的不規則姿態上看,都是意外死亡。可見當時確實發生了某種大的災難,使得這些尋求避難的人們終於在劫難逃。

究竟是什麼災難在4000年前的某一天降臨到了這里呢?研究人員通過遺骸上覆蓋的棕紅色黏土找到了初步的答案。這些黏土形成於流水作用,都夾有較多的細小波狀沙質條帶,具有「漫洪沉積」的特徵,與當地河流泛濫時洪水帶來的堆積性質相近,是黃河泛濫的產物,由此可推斷是洪水泛濫時,洶涌的洪峰沖上河邊台地,也涌進了當時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里,用泥沙淹埋了滯留在房子中的全部婦女兒童。因此黃河異常洪水是喇家遺址毀滅的主要原因。

然而接下來的研究卻表明,情況卻不這么簡單,簡直是禍不單行,因為在洪水之前還發生了強烈地震以及山洪暴發等自然災害。在喇家遺址附近,地裂縫、沙管和地面變形等古地震遺跡分布特別多,地裂縫有數十處,最大的一條寬0.5米,深1.5—2米,長約40米。覆蓋人骨的棕紅色黏土中也發現了大小不等的棕黃色粉沙團塊,也屬於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跡象。根據這些地裂縫,沙管、沙堆的形狀和分布特徵及粉沙團塊形成特點,可以肯定在洪水到來之前的幾個小時到一天的時間里地震已經將喇家人的房屋建築全部摧毀了,把村裡人都埋在裡面。而且在地勢較低的遺址南部土層里,研究人員還找到很多沙質「透鏡體」,包含齊家文化的陶、骨和玉器等殘片,屬於古山洪堆積,表明在地震之後、洪水來臨之前山洪又沖毀了部分村落。因此關於喇家遺址史前災難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就是:首先遭受地震攻擊,房倒屋塌,然後受山洪侵襲,最終到黃河異常漲水、漫上台地,將整個遺址完全淹沒。

喇家遺址的史前災難遺跡,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國外也很少見於報道,是震驚世界的考古重大發現,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它有世界末日般的壓抑氣氛,但更多的是透射出無比高尚的真情和愛心,體現了災難來臨之時,人們護佑幼小、相互友愛的情景,彰顯了一種原始的人性美。它是一幕封存了4000多年的人類悲劇。也是歷史發展的精確定格,對於探討西北地區古代文化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3. 2002年青海喇家遺址出土了

面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葉茂林研究員,在主持發掘我國著名的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遺址時,在齊家文化的文化層中發現了一隻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保存有面條,長約50 cm,直徑約0.3 cm,粗細均勻,顏色鮮黃,與現在的拉麵形態相似,提供了我國先民在4000年前已經製作面條的最直接的證據。

相關信息:

由於喇家遺址距今約四千年,專家認為,這是迄今最早的面條遺存。從形態上看,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像拉麵,斷面近似圓形,但還不能肯定這就是拉麵。蔡林海說:「估計這個面條可能是用某種簡單的工具壓制而成的。」考古研究顯示,喇家遺址是中國罕見的史前多種災難並發遺址,這里曾經發生了地震和洪水災害,瞬間的災難,使得一些少見的遺物能夠保存下來。

從另外的資料記錄看,面條是裝在一個倒置的碗中的,所以它才得以保留下來。專家研究認為,這一實物則屬於4000年前用穀子和黍子混合做成的面條。面條長約50 cm,直徑約0.3 cm,粗細均勻,顏色鮮黃,與現在的拉麵形態相似。這碗面條系用生麵粉做成,也許是主人還沒來得及煮食,滅頂之災就頃刻發生了,於是它得以留存到了今天。

4. 喇家遺址的介紹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1999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

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10米、深3~4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600米、寬200米,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

己發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圓形灶坑,房內有2~14人,還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遺址是史前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遺址博物館,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約4000年前突發地震場面的遺存完整保留下來。

(4)喇家遺址生活的什麼人擴展閱讀:

大河家是一處黃河渡口,位於甘肅與青海南緣邊界。街頭處有大河家集,店鋪簇擁,人馬擁擠,只有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楊樹的梢頭,十多座,遠近能看見。出集上百步,便看到不太咆哮的黃河。從這里往青海走,就可以到達民和的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曾被形容為東方的龐貝,因為考古人員在這里發掘出一處4000年前的災難現場。

1999年秋,社科院考古所甘青考隊在喇家村進行小規模的試探性發掘,意外發現一處前所未見的有寬大環壕的齊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在清理四座齊家文化房址時,發現大量有可能是意外死亡的人類遺骸。

比如14平方米左右的4號房址,門朝北開,中心有圓形灶址,14具人骨一組組地呈不規則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心灶址處一成年人兩手舉過頭頂,雙腿為弓步,死亡時身體還未完全著地。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處,多為年少的孩童。

東牆壁下的一對母與子更令人感傷,母親倚牆跪坐地上,右手撐地,左手將一嬰兒摟抱在懷中,臉頰緊貼在嬰兒頭頂上,嬰兒雙手緊摟著母親的腰部。

北京大學環境考古學專家夏正楷教授分析認為,幾座房址內都充填有大量棕紅色黏土層,中間夾有波紋沙帶,這都是黃河洪水泛濫的產物。洶涌的洪峰沖垮了河邊台地,涌進了當時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淹埋了滯留在房子中的婦女兒童。

而整個官亭盆地在4000-3000年前處於洪水多發期。夏先生以「東方的龐貝」來強調這次發現的意義。現在的看法是,也許是突然的地震引發了洪水,洪水來得非常兇猛,人們甚至來不及反應,滅頂之災已經降臨……

如今這處遺址已經建成了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我們可以在兩處房址的現場看到4000年前的那場災難來臨時每個人臉上絕望的表情。除了災難現場,大眾談論最多的是這里保存下來的一碗面條。

在此之前,按照常識,我們認為中國的面條只有2000歲上下的年齡,而喇家遺址,將它的年齡又增加了2000年。

5. 喇家遺址有一位「母親」懷抱了孩子四千多年,是真的嗎

6. 喇家遺址有什麼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
1999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10米、深3~4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600米、寬200米,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發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圓形灶坑,房內有2~14人,還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遺址是史前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2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遺址博物館,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約4000年前突發地震場面的遺存完整保留下來。

7. 青海喇家遺址出土了什麼

青海喇家遺址出土了面條。
中國雖不是面條的最早發源地,卻是人類現存至今最早面條的發現地。
4000多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毀了中國西北部的一個村莊,緊隨其後的洪水又將其封凍。2002年考古學家們在青海喇家村裡,發現了裸露在岩層中長約50厘米、寬約3毫米的面條。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因與龐貝古城相似均毀於地震,所以被稱為「東方龐貝」。
喇家遺址佔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是官亭盆地齊家文化時期的一個中心聚落。據發現的面條分析,它以種植業(粟)為主要經濟來源,有發達的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業,更有製作精美玉器的作坊。這里絲綢之路上的商貿活動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很發達了。
更多關於青海喇家遺址出土了什麼,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7154711654128221.html查看更多內容

閱讀全文

與喇家遺址生活的什麼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