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用好互聯網,過健康自主的網路生活
一、優化小學生網路生活環境,提高小學生網路生活幸福度
網路這把「雙刃劍」在開啟一種全新文化空間的同時,正以常人難以想像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小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面對網路的利弊,學校德育應興其利、去其弊,在優化小學生網路生活環境,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一、優化小學生網路生活環境,提高小學生網路生活幸福度
網路這把「雙刃劍」在開啟一種全新文化空間的同時,正以常人難以想像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小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面對網路的利弊,學校德育應興其利、去其弊,在優化小學生網路生活環境,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
1.硬軟環境兩手抓
由於小學生的網路生活場所主要是校園和家庭,因此我們首先做的就是通過著力抓軟環境建設,在教師、學生、家長三者的價值觀中實現兩個轉變,樹立新的網路觀。即網路既不是什麼「天使」,也不是什麼「魔鬼」,它只是人類科學發展的產物,是我們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工具,是師生學習的工具和手段,是我們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一個方面。只要我們信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恪守我們的道德和修養,牢記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勿忘小學生的品位與特質,就一定能做到文明上網,綠色上網,實現生命的健康成長。有了這樣的科學網路觀,教師和家長就能自覺地、有信心地為學生去營造一個生態的、和諧的網路生活環境,從而實現了從原本禁、堵為主的封閉式教育觀念轉到疏、導為主的開放式教育觀念,從被動「救火」型的教育方式轉到主動預防型的教育方式這兩個轉變。
如果說軟環境建設是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良好的網路生活氛圍,那麼硬環境建設則是讓學生真正體驗網路生活樂趣的實踐基地。因此學校應重點抓好學生網路生活的橋頭堡——「校園網」的建設,學校不但要經常向學生推薦優秀網路,如雛鷹網、科普網、中國兒童網、小精靈兒童網、中國公眾科普網等對青少年兒童有益的網站,日益完善校園學習、德育、休閑等網站資源,而且還要利用校園網路實現學校管理自動化,如建立基於Moodle平台下的年段、班級信息數字化管理,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成績、評語、獎懲記錄、身體發育等各方面成長軌跡在數字化管理系統中保存完好。學校做到班班有電腦,班班有班級管理網頁、學生個人博客,校園大廳、連廊增設數碼信息區的電腦數量,鼓勵學生在課余積極上網進行探究性學習實踐活動。學校分設校級和班級兩級管理員並有計劃地組織培訓,使學生不但能在校園網路資源庫中自由馳騁,還能參與校園網路自主管理,真正成為網路生活的小主人。
2.網路生活法制化
小學生年齡小,心智不夠健全,往往是沖動多於理智,這就意味著家長和教師在進行科學、文明網路生活引領的同時,還需要基本的強制性他律來規范其行為,需要把法制教育與加強管理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法治與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是小學生網路道德形成的基礎和起點,也是小學生網路生活幸福的保障。
學習機制:學校在信息技術課上加強對小學生網路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訓,開展網路小知識競賽、師生辨論,舉辦主頁設計、打字速度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網路知識,掌握網路技術,並懂得利用網路去獲取知識、搜索信息、促進創新。
誠信機制:學校應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學習《青少年網路公約》,宣讀《中國青少年綠色網路宣言》並進行百人橫幅簽字,開展綠色網路夏令營等活動,通過教育激發和喚起學生內心的誠信,學生有了誠信內驅力,加上教師、家長的引導和同伴的提醒督促,就能在網路生活中較好地踐行網路誠信,為網路的健康有序發展盡小網民應盡職責。
監控機制:學校可在校園網上構築信息海關,攔截危害小學生的垃圾信息,建立先進的網路監控技術,利用網路自身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強網路安全防範;學校還可以通過家校聯動,為學生網路生活建章立制,指導孩子接觸健康網路,現選擇有效信息,共同創建一個有良好監督引導機制的網路教育環境。
評價機制:平時學校通過家校聯合對學生上網行為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疏導、糾正,並建立相應的學生網路生活日常行為評價體系;期末學校可在學生成長手冊——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評價中,把以往「基礎知識」和「操作」兩項評價改成了「網德表現」、「知識掌握」、「操作規范」三項評價,前一項重點由教師、家長、同伴根據學生在學校、家庭的網路生活態度、行為表現進行自評、互評及綜合評議,後兩項則由信息技術教師根據學生日常課堂表現綜合評定。這樣對學生的信息能力綜合素養的評價顯得更科學、合理。
二、加強學校網路德育隊伍建設,提高自身素質和科學引領水平
網路德育隊伍是引領小學生網路生活的骨幹力量,是一支具有過硬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兼備熟練的網路技術的德育工作者隊伍。學校的網路德育隊伍一般由班主任、思品教師、信息技術教師組成。他們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採取有力的措施,積極控制、凈化信息資源,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網路,有責任地使用網路;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組織各種有益的活動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對網路善惡是非的判斷能力。
1.網路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提升
學校通過全員培訓及理論知識競賽、實踐操作比賽等途徑,促進教師先進網路技術和自身網路道德素養的提升,從而使德育工作者具備更強的信息技術能力,擁有更高的信息素養。有了這樣一支德才兼備的校園網路德育工作隊伍,就能以身垂範做學生網路生活的領路人。
2.網路德育工作者引領水平提升
在學校網路德育工作這支隊伍中,往往是班主任、思品教師擅長通過集體談話、個別談心、情景創設、行為辨析等方式對學生思想、心理上進行導航,而信息技術教師則側重從網路知識和技能方面對學生教育普及。為了提高網路德育工作者整體的育人水平,學校則更多的強調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融合,並以課題科研論壇的形式促進相互提升,從而能使網路德育工作者從網路中發現更多積極的因素,因勢利導,科學引領學生文明、規范上網,養成良好的網路生活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也能科學指導家長如何家校聯動,創設良好的家庭網路環境,督促孩子在閑暇時間的上網行為,從小培養學生的網路信息素養。
3.網路道德教育走上正軌
學校通過組建校園網路德育隊伍,通過科學、規范地有效培訓和引領,使得原本對學生網路信息素養不夠全面的局面得以徹底改觀。學校把網路道德教育納入學校的德育工作體系,並且藉助網路的先進技術創新德育模式,開辟德育新途徑,打開網路環境下學校德育新局面。學校對網路德育這一塊工作有計劃、有目標,並把班級學生的網路生活日常行為評價考核結果與網路德育隊伍教師引領效績考核掛鉤,這樣明確的工作方向就能極大地調動教師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校園網路道德教育走上正軌。
三、拓展教材隱性資源,開發學校網路德育課程
要上網先養德,這如同駕駛員要上路必須先考駕照一樣的道理,然綜觀現實,小學生觸網年齡在趨向低齡化,而相應的網路道德教育卻呈滯後甚至缺乏現象。為了清掃目前這一德育盲區,學校應在保證原有設置課程不影響的情況下,挖掘整理現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德育資源,研究信息技術課德育滲透策略,同時在德育類課程(品生、品社、班隊、晨間活動等)中充實網路道德素養教育,努力做到了學校網德教育進課堂。
當然,有條件的話,學校可以以「及時到位的德育關懷和正確引導」為口號,自編小學生網路生活引領教材,其內容體系涉及網路精神教育、網路學習教育、網路法紀教育、網路保健教育、網路休閑教育、網路交往教育、網路安全教育、網路禮儀教育、網路誠信教育、網路情感教育、網路語言教育等。這樣,在校的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接受較系統的網路生活科學引領。自編的網路德育教材內容應根據小學生不同年齡特點分層落實並逐步完善。
四、建立互聯德育立體網路,增強網路生活引領實效
學校利用互聯網路的快捷性、共享性等優勢,克服傳統德育網路聯系不便,溝通不及時,受時間、空間和人員條件制約、可操作性不強等弊端,使真正的開放式德育立體網路的建立成為可能。
1.建立家長網路學校,利用社區論壇BBS功能,聘請專家或有經驗教師擔任輔導員,定期上網與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心理。
2.開展網路心理輔導,開發BBS功能,利用E-mail開展網路心理輔導。
3.建立網路德育基地,開展網路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網上文明操作參與度,增強實踐體驗,提高德育實效。
4.建立健全學校、年級、班級的三級家長委員會,通過家校、警校、區校文明共建這樣「三位一體」的管理機制,相互協調,形成一個網路化管理整體,從而使學校、家庭周邊的網路環境得到優化。同時我們正在與中國移動通信公司合作建設的「校信通」管理平台,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通訊工具傳播和交流學生的學習信息、行為規范信息,構築學校與家庭和社區聯系交流的便捷通道,實現對學生的即時監控和信息反饋。
綜上所述,隨著網路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學校教育將進一步關注小學生的網路生活,研究一種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引領模式,本著科學的態度和人文情懷對小學生進行先進網路文化引領,並通過環境創設、實踐活動等讓小學生加強網路實踐體驗,增強網路德育內省,積極提升本校小學生「網商」,這是學校教育培養小學生網路生活品質的最終目標和歸宿。
2. 如何做好四有好網民文明上網 徵文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便捷,豐富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猶如虛假信息、網路詐騙、淫穢色情等負能量,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網路生態,擾亂了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損害了廣大網民的根本利益。
為此中國好網民活動,充分發揮了網路文化活動在網路社會治理中滋養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通過倡導文明健康的網路生活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網路行為規范,讓網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網上正能量,在互聯網上爭做「四有」中國好網民,推動網路空間進一步清朗起來。
當然,要做一個「四有」網民絕非很簡單。我國目前有超過6.4億的網民包括超過5億的移動端網友,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四有」?
從教育做起,建立健全全社會網路安全宣傳教育體系,促進網路安全宣傳教育機制化、常態化、長效化。推動網路安全知識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開展網路安全技能培訓、安全知識競賽、公益活動等,逐步使青少年重視網路安全、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培養良好素質,養成良好的網路行為習慣。青少年是互聯網的未來,從青少年開始,讓網路原住民擁有「四有」,讓網路空間清朗起來。
從我們自身做起,推動全社會參與。政府相關部門要完善政策、健全法制、強化執法、打擊犯罪,推動網路空間法治化;互聯網企業要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保護用戶隱私,保障數據安全,維護網民權益;網路社會組織要加強行業自律,推動網上誠信體系建設,有力懲戒違法失信行為;專家學者、新媒體代表人士、網路從業人員要發揮積極作用,增強網民「四有」意識,引導網民從自身做起、從生活點滴做起。在自己做「四有」好網民的同時,還要帶動家人、同事、朋友等,共同做到網路「四有」。
開創網路的美好空間,共同維護整個網路的安全,是每一位網友的責任和義務。那麼,就讓我們從培養客觀理性的上網心態開始,從培養更加獨立的價值判斷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在
3. 高一政治公民應如何利用網路參與政治生活
1 通過網路參與公共決策的討論,提出個人的意見、建議;
2 利用網路方式參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促進依法治國;
3 利用網路方式維護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4 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自己的網路行為,抵制網上違法現象。
4.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網民」的論文
寫作思路:首先闡述一下做一個合格網民的重要性和意義,然後詳細說明一下做一個合格網民的具體措施以及方法等等。
正文:
互聯網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迅猛的變化,它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現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互聯網,我們的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行。
《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佔比達92.5%。網民每天平均上網接近3.8小時。誠然,不管互聯網如何發展,它總歸是一種工具,是為人服務的,而作為一個網民,就應該成為一個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路素養、有守法的行為習慣、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的好網民。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就一定要遵守社會生活的規矩,否則,就會受到一定的不利後果。網民使用互聯網,也一定要成為一個守規矩的好網民。
第一,要成為網路規矩的踐行者。成為守規矩的好網民,必須要知曉使用網路有哪些規矩,大致來看,網路規矩主要有兩類,一是道德,二是法律。遵守網路道德主要是要文明上網,不說臟話,不辱罵他人,在公共聊天室使用文明用語,不瀏覽不健康不科學的網路內容;遵守網路道德主要是要嚴格遵守國家頒布的有關互聯網利用的法律法規,不觸碰網路法律的底線。在實際的網路活動中要積極利用好網路,嚴格遵守網路道德和法律,不違反網路道德和法律。
第二,要成為網路規矩的佈道者。網民在實踐中遵守網路規矩的同時也要成為網路規矩的佈道者,所謂佈道者,就是在利用網路時要積極宣傳網路規矩,特別是讓身邊的人也認真遵守網路規矩,增強規矩意識,養成遵守網路規矩的好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每個網民要率先垂範,充分發動身邊的資源如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然後以一帶十,以十帶百,發揮每個人的示範帶頭作用,影響更多的人遵守網路規矩。
總之,互聯網是每個網民生活的大家園,它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改革了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互聯網的發展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人講網路規矩、遵守網路規矩、踐行網路規矩,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從而把我們的互聯網建設得更加美好,把我們的生活創造得更加美好。
5. 網民作為網路傳播的參與者,網民的網上行為主要包括哪一些並具體說明
網民的網上行為包括很多,例如評論,發表意見還有點贊轉發等等。
6. 怎樣當一名網路志願者
志願服務的網路化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網路志願者的公民化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志。網路越普及,越需要網路志願者。網路志願者有助於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有利於四個文明的和諧建設,有利於減少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因此,要倡導志願精神,使有網路的地方就有志願者,讓具有理性和自由精神的網路志願者成為和諧社會的重要建設力量。
一、網路志願者概述
志願者(volunteer)是自願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計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人員。世界上志願者最早出現於慈善機構。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1946年,而中國網路的普及在90年代後期,所以廣義上網路志願者的出現不超過10年。網路志願者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前者指志願者通過網路在線形式為他人提供信息、解答問題、分享快樂等,遠程教育、博客就是很好的例子。後者指志願者通過網路結識及組織活動,從虛擬歸於現實的活動方式。現在網路志願者主要是通過網站、QQ組織,截至2008年4月31日,騰訊QQ注冊人數已超過7.834億,活躍帳戶超過3.179億。據第二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調查報告,截至2008年6月30日,中國網民數量達2.53億,網路正建構著「人人志願服務,共同奉獻愛心」的理念。所有的網路志願者都是網友自發組織的,是自下而上的民間組織,他們有兩件事可做——捐錢物和捐時間。網路志願者來自不同的職業,擁有不同的網名,但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網路志願者。
二、網路志願者的作用
1、有利於四個文明的和諧建設
物質文明,是指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狀況。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首先要實現生理需求,可見物質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基礎。我國正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政府關照的同時,網路志願者廣泛呼籲,在線捐款及組織捐款捐物,為弱勢和受災等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和諧社會與志願精神的本質是相同的,和諧社會指全體人民處於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狀態,志願精神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網路志願者廣泛傳播志願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網路已掌握了話語權,網路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如綠色網路志願者(原掃黃網)是一個由網友建立專門舉報不良網頁的網站,網路媽媽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各高校組織網路文明志願者行動等。除了弘揚高尚思想道德,他們還傳播科學文化,這一切都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契合。政治文明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和政治發展取得的成果,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制度文明發展的最重要成果。網路志願者傳播民主、自由、平等、正義、法治等政治價值觀,現在倡導的政務公開,政府在線解答等讓網友政治參與意識普遍增強,其中網路志願者代表主流民意並指引正確的政治方向。生態文明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如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網路志願者,以環保為主,該組織上傳的照片引起強烈反響。網友通過照片、文字等形式上傳分享生態真實現狀,打破了地域界限,形成輿論,從而給破壞者施壓以改善生態環境。
2、有利於減少成本、提高效率
網路上計劃、組織、討論、決策等一系列活動可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網路是現代最便捷的溝通方式,若是狹義上的服務,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幾份工作。以劉潤的捐獻時間為例,這是2005年成立的國內第一家藉助互聯網力量把志願者和需求者聯系起來的公益平台。每個公民可以捐獻時間並自由選擇需要幫助的人。網路志願者的組織具有擴散性和平行流動性。只需管理員發出一條信息,成員就可知曉。另外網路組織減少了管理的中間層,信息在成員之間共同分享,達到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3、有利於藉助網路平台,共享文明發展成果
可以分為物質上的共享和精神上的共享。網路志願者關心弱勢或受災等群體,為其提供物資援助,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人與社會的融合。減少壓力與沖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雙贏,達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另外網路志願者分享精神文明成果,如溫州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招募網路志願者,搜集文字及照片,共同建設溫州網路博物館。開展網上奧運導路,維護網路安全,堅持網路監督等都是「己所欲,施於人」的體現。
4、有利於建設和諧世界,構建和諧發展空間
弗里德曼的名著《世界是平的》中提出:「整個世界進一步萎縮,整個世界因為一台無所不包的電腦而被夷平。」 中國網路志願者行動是一項與國際接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向並軌的跨世紀事業。首先各網路志願者可跨地區跨國家參加組織及提供服務,時空線性化,地域一體化。其次各網路志願者可跨文化交流,借鑒先進經驗,結合實際發展。還可網路尋人或網路通緝等。再次網路志願者可促進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愛在網路中流動,實現天下大同,世界和諧。
三、網路志願者的發展趨勢
1、法制化
和諧社會的建設,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同樣重要。網路志願者本身是一種德的示範,而法制化可以對其做出規定和保障,起到一種尺度和底線的作用。法制化之一是國家立法,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全國性法律,志願者的統一法律還處於真空狀態。對網路志願者的立法可以設在志願者法之中,也可以單獨設立網路志願者的統一法。之二是地方法規,1993年團中央發起青年志願者行動,到1999年廣東通過我國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截至2007年5月,我國已有16個省市實施了志願服務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各地方應因地制宜地制定網路志願者的條例,但其中公共的名稱或概念要統一。之三是團體公約,每個組織制定加入公約,明確組織的職責和制度。
2、注冊化
2001年,團中央在全國率先推出「注冊志願者」概念,鼓勵志願者按照一定程序在一個基層團組織、志願服務組織注冊登記。2006年,團中央頒行《中國注冊志願者管理辦法》,將志願者注冊制度推廣到全社會。中國已建立了起一支管理型志願者、骨幹志願者與社會志願者相結合,專業志願者與通用志願者相結合,以青年為主體、覆蓋各個年齡階段,相對穩定的志願者隊伍。網路志願者注冊可分兩級,各組織統一注冊到中國網路志願者管理處,個人直接注冊到各組織。組織注冊可採取「車牌號」制度,對各組織編號管理。個人注冊可分為固定注冊和流動注冊,固定注冊適用於長期服務者,流動注冊適用於即時服務者。注冊採取自願方式,對姓名、年齡、服務時間、志願持續度嚴格考核,如實行志願者基本服務時限審批制度,試用期制度,長期不提供志願服務即可自動注銷等。
3、多元化
大同而小異即多元,正是如此才構成世界的豐富多彩。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與網路志願者服務結構單一的矛盾有待解決。服務內容上的多元,網友各有長處,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血緣、業緣、趣緣等形成專業分工,資源整合。另外由傳統服務項目轉向個性化服務,如劉潤的C2C(客戶對客戶)模式,很多人期待幫助,卻難以找到合適的志願者,有很多人願意提供幫助,但不知道是否有人需要。劉潤通過網路平台讓需求者與志願者自由匹配。時間地點的多元,志願服務與網路同步。個性注冊的多元,網路服務與和諧社會的交叉點要求尊重個性,個人可注冊真實姓名,也可利用網名,因為重要的是服務。跨國網路的多元,,如前所述,網路的普及將把世界各角落連接。
4、常規化
網路志願者要有一種服務的概念。個人除了參加組織活動,還應把志願活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轉變一陣風式的志願服務模式,可採取24小時輪崗等形式。定期分享經驗、網上或集中培訓、考核與獎懲掛鉤,建立日常激勵機制等,在靈活自主的基礎上達成有序,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建構常規的網路志願服務體系。
5、全民化
志願者要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服務網路體系。互聯網實現跨時空的人際互動,數字化生存形成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各網路志願組織。虛擬社區是網路志願者全民化的重要標志,虛擬社區是隱形的共同體,各種志願活動可以在虛擬社區中進行,這是精神交往的高級形式,也是志願精神的傳播陣地。另外,虛擬社區與實際社區互補,虛擬社區還原為實際社區時,為實際社區增加了新元素,擴充了志願服務的概念。人人為公益,世界更美麗。現行提供志願服務主要是青年志願者,而網路志願者將包括老年及少年,倡導全民參與。
志願服務的網路化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網路志願者的公民化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志。網路越普及,越需要網路志願者,網路志願者有助於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要倡導志願精神,使有網路的地方就有志願者,讓具有理性和自由精神的網路志願者成為和諧社會的重要建設力量。
7.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網民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電腦和互聯網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即使對於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說,網路也並不陌生。「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使自己逐步成為一個文明而優秀的網民,將這把利劍揮舞得瀟灑自如呢?
合理利用網路資源 進入大學,網路會逐步滲透到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如選課、提交作業、查找各類學習資料等)、生活、娛樂都將和網路緊密相連。把網路作為學習的平台,將為你的學習提供很大的便利。利用網路可以在諸如google、網路之類的搜索引擎上檢索到你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找到專業化的論文期刊資料庫,你還可以在校園論壇上和學長學姐在線交流信息、進行學術討論、發表感想。需要提醒的是要善於利用網路收集資料,但不能過分依賴網路,一味照抄照搬,從而失去了學習能力。
警惕網路陷阱,杜絕網路成癮 網路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很容易讓初涉網路的同學陷入其中。網路游戲成癮就是網路中最致命的陷阱,有的同學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翹課、玩通宵,導致學業荒廢甚至被勒令退學。同時,網路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對待網上信息要理性的分析,以免受到欺騙和誤導。在網上交友也要倍加謹慎,不要在網路中迷失自己。
做一個文明網民 網路是虛擬的,也是真實的。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論承擔責任,注意自己在網上的一言一行,爭取做一個文明上網的合格網民。
8. 大家對如何處理好網路生活與日常生活有些什麼好的意見呢越詳細越全面越好。
電腦網路對學生網民心理健康的影響
白雲霞
隨著電腦網路的迅速擴張和強力滲透,預計在不遠的將來,上網將象看電視一樣成為普通人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內容之一。電腦網路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工具,正在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並且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發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就目前情況來看,電腦網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涉及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情感宣洩、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提高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某些由電腦網路引發的心理障礙、情感沖突和安全焦慮等方面。
一、電腦網路對學生網民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一)擴大了人際交往圈子,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標准之一。相關實證研究也表明,人際關系與個體心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有助於個體心理健康。一個缺少朋友,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一定是心理不夠健全的人。不同學派的學者,無論是在心理疾病的原因探討還是心理治療技術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視人際關系的地位和作用。沙力文認為精神病包括人際關系中不適宜的整個領域,主要是由於患者的童年人際關系被破壞,從而產生嚴重的焦慮感,導致精神的分裂。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者那裡,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二者的關系問題更是被看作心理健康和治療研究的中心問題。他們認為,自我實現者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認知心理學傾向的學者們則主要從人際問題解決方面對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
人際關系冷漠是現代社會生活中日趨嚴重的一種社會病。人們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孤獨地出沒,急切需要快捷便利而又自由的交際方式。網路交往使得人們的交往空間擴大,人際溝通的時效性、便利性和准確性提高,有利於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並且對學生網民心理健康帶來積極的影響。在傳統交往方式下,個體的人際交往常常囿於實際生活中狹小的生活圈子。網路社會的人們卻可以跨越千山萬水,突破地域空間的限制,讓整個地球變成一個小小的村落,真正實現「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它可以讓人足不出戶在數秒之間找到多年摯友般的傾心感受,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試探、戒備和情感道義責任。同時,由於網路人際交往的匿名特點,學生網民間一般不發生面對面的直接接觸,使得網路人際交往比較容易突破年齡、性別、地位、身分、外貌美醜等傳統人際交往影響因素的限制,建立更為和諧、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
電腦網路不僅使一般的社交便利性提高,社會圈子擴大,而且解決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難和阻礙人們的社交問題。例如,今年北京的SARS橫行,中小學生在家中利用網路學習、交往、聊天談心。又如一個嚴重的面部燒傷病人,可能因為變形的面部使得很多人不願或不敢接近;一位行動不便者可能囿於一隅無法讓自己走入他人的生活圈子;邊防哨卡的士兵可能因為交通不便和職責原因,無法與外界溝通……,電腦網路為這些特殊的人們提供了人際交往的全新天地。
此外,電腦網路也可以作為某些社交恐怖症患者系統脫敏治療過程中的初級訓練工具。讓他們首先通過電腦網路與他人進行無須直接面對面的接觸和溝通,建立起人際交往的信心,隨後再進行現實的人際交往訓練。
(二)為個體不良情緒的宣洩提供了良好途徑
現代心理治療理論非常重視宣洩在心理健康維護和治療中的作用。心理咨詢和治療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受到壓抑的心理症結提供宣洩和釋放的渠道。但是,由於傳統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影響,很多國人在遇到各種煩惱和心理問題時, 往往沒有勇氣或不習慣找心理醫生,也不願意向身邊熟悉的人傾訴。這種忌「心病」現象和「家醜不外揚」的普遍心態顯然不利於個體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也不利於個體心理健康。電腦網路的匿名性特點為學生網民不良情緒的及時釋放和網民之間的情感幫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專業心理援助
目前互聯網上的心理健康站點主要包括高校心理學系主辦的站點或主頁、網路心理醫院站點或主頁、個人創辦的專業心理網站或主頁、心理學雜志社的站點或主頁以及其它網站的心理專欄等。其中,由國內高校心理學系主辦的站點或主頁,如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http://www.bnu.e)、華東師大心理學系(http://psy.ecnu.e.cn)等。國內網路心理醫院站點或主頁,如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北京醫科大學第六醫院 ,http://www.xinqiao.net)、中德心理醫院 (http://zhongde.363.net)等。國內以心理學為主題的個人主頁如(http://www shanghai window.com/shanghai/health/ psyche/, 舒偉潔醫師的個人主頁)心理健康特快、阿堯心理咨詢網\知心姐姐 (http://www.foreversister.com)等。
這些心理學的專題網站或主頁盡管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但它們都自覺擔負起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專業心理援助的責任。其主要內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狀況自測、網路方式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心理醫院和心理醫生的介紹及求醫預約、心理健康研究動態等。雖然由於經驗、人手和資金等諸多因素所限,這些網站或主頁的內容還不十分充足,質量也參差不齊,但是,由於它們既方便快捷而又具有較好的保密性,因而受到網民的廣泛青睞,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網民的心理健康輔導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提高學生網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有利於提高個體心理健康水平
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差異。低層次的心理健康指的是沒有心理疾病症狀,高層次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或「自我實現」。因此,即使是正常人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意味著個體各種心理素質和諧發展。網路生活有助於提高網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想像力、求知慾和創造性,不斷提升網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網上各電子網站的個人主頁為學生網民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新天地。如我校外貿專業的學生利用電腦網路設計的《班級特色專刊》受到專家的好評。很多學生網民都深深體會到網上創作帶來的樂趣。這種網上創作激發了學生網民的興趣和創造性,鍛煉了他們的能力,提高了許多學生的自信心,也出現了某些好的藝術作品和思想成果。
二、電腦網路對學生網民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由於網路正處於飛速發展的上升時期,存在著許多不成熟、不完善之處, 加之網路管理、網路文化發展的相對滯後,以及網民個人心理素質因素的差異,因而網路也難免會給網民的心理健康帶來一系列消極影響,這一現象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心理學界的足夠重視。
(一)電腦網路引發的各種心理障礙
1、網路成癮症
網路成癮症與吸煙、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癮行為有驚人的相似:一上網就興奮異常,上不了網就「網癮難耐」。其典型症狀是:整天沉溺於網路,甚至不吃不喝不睡,通宵達旦,導致體能下降、生物鍾紊亂、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低落、思維模糊、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應,嚴重者甚至「走火入魔」, 出現體能衰竭或精神異常。他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度過,對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現逃避現實的心理跡象,越來越願意呆在網上,和家人的關系出現問題。我校曾有一名學生,2000年開始上網時,僅僅是為了打發周末閑暇的時光。隨著在網上呆的時間越來越長,「黑客攻擊技術」、「色情圖片」、「網上聊天」 等逐漸讓其痴迷不己,於是便不分晝夜和網友聊天,下載各種攻擊軟體和「有趣圖片」。無法自拔的他,成績下降了,身體也不行了。上網咨詢心理專家得知這就是「網路綜合症患者」。類似的現象在其它地區也有過報道。心理衛生專家呼籲網民一定要注意上網心理衛生,同時也提醒家人和老師注意控制青少年的上網時間,以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2、人際關系障礙
由電腦網路所引發的人際關系障礙主要表現為網路孤獨症、人際信任危機和各種交際沖突。網路孤獨症與網路成癮症非常類似,只是前者更多表現出生理和認識方面的障礙, 後者側重於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網路成癮症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際關系障礙,網路孤獨症患者則不一定表現出明顯的生理障礙。網路孤獨症多發生在性格內向者身上,其典型症狀是:沉溺於網路,脫離現實,寡言少語,情緒抑鬱,社交面狹窄,人際關系冷漠。由於個體將注意力和個人興趣專注於網路,不僅不利於自己的心理,而且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影響畢業。
網路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際信任危機也有可能影響到學生網民的現實人際交往態度, 出現人際關系障礙。聊天室等虛擬社區以匿名或化名方式進行的網路交往既無法規范人們言論的真實性,甚至也公開承認或默許交往者的虛假言論。一個五大三粗的男子漢可以起一個甜蜜動人的女性化昵稱,扮演愛情天使。正如一個老師所言:「網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戲。在網上與你談情說愛的『純情少女』也許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光頭老者。」這種網路人際交往的虛幻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抱著游戲般的心態參與網上交際, 不僅自己撒謊面不改色心不跳, 對他人言行自然也是毫無信任感可言。這種網上的人際信任危機可能遷移到他的現實人際交往中,導致現實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真誠性的懷疑和自身真誠性的缺乏,進而影響與他人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3、人格障礙
網路人際交往還可能誘發各種人格障礙,比較突出的有攻擊型人格障礙、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網路人際交往具有匿名性特點。由於學生網民以為對自己的言行無須承擔任何責任,他們往往在言語上非常直接坦率。當一個人的某種行為習慣養成之後,可能轉換成個人的人格特質。學生在網路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攻擊性言行特點,可能強化其人格特質中的攻擊性因子,形成攻擊性人格。
雙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個人身上體現出兩種或多重人格, 在不同時間與地點交替出現。由於虛擬社區和聊天室普遍採用化名式的「 網名」,學生網民往往都有自己的虛擬身份,部分學生在網上交際時經常扮演與自己實際身份和性格特點相差十分懸殊甚至絕然相反的虛擬角色,有的學生還同時擁有多個分別代表著不同身份和性格特點的網名, 男扮女、女扮男的現象也非常普遍。一位 l7 歲的男學生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曾公開承認自己曾經用18歲女孩的身份在虛擬社區生活了近3年時間,結識了很多網友。最後他還不無遺憾地說,可惜以後不能再用這個網名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都經常面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或時而張三時而李四的多重角色差異和角色沖突。當多重角色之間的沖突達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轉換過頻時, 就會出現心理危機,導致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
(二)引發系列感情糾葛,導致各種情感問題
學生網戀、失戀、多角戀愛等都是網路生活中容易出現的情感問題。網上最熱門的話題就是網戀,生活中的網戀故事也多如牛毛。電腦網路在時刻忙於上演那成千上萬的愛情喜劇的同時,也在痛苦地吟誦不計其數的失戀故事和嘆息感傷。比較常見的情況是,當一方的愛情之火被撩發得愈燃愈熾時,點火者卻突然從網路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除此之外,「見光死」也是眾多網戀故事老套的結局。網路讓愛情發生的機會和頻率都大大提高,也讓失戀發生的機會和頻率都大大地提高了。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萌動狀態,失戀對他們來講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正如網戀可以讓人品嘗到如現實戀愛同樣的甜蜜一樣,「網戀」後的失戀也同真實的失戀一樣讓人寢食難安。
(三)安全焦慮
網路人際交往往往給人以虛假的安全感。學生以為呆在門戶緊閉的自家卧室里,坐在心愛的電腦前是最安全不過的了。這里既不可能被人發現, 也不可能被人偷窺, 更不可能受到侵犯。這種自以為是的安全感使得他們放棄了起碼的戒備心,給網路犯罪以可乘之機。事實上,這個貌似安全的地方卻隱匿了太多的不安全因素。不僅電子郵件隨時可能被人輕而易舉地偷看到, 連電腦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瀏覽或破壞。最近美國發生的一個網路偷窺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二十歲的美國女孩艾密在網上被偷窺達數年之久,犯罪者甚至以她的名字建立了網站, 還在網站上發表了關於艾密之死的故事。但這一切都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直至最後罪犯朝艾密的轎車撞去, 並且朝艾密的頭部連開數槍。一些心懷叵測之人還利用善良人們的信任,利用網路交際去物色和接近目標,繼而實施生活中的欺詐與暴力犯罪。另外,這種虛假的安全感也使得網路犯罪更加猖獗。一些網路罪犯或違規者出於不會被發現的僥幸心理瘋狂實施其犯罪陰謀。
隨著網路犯罪案例的增多,安全焦慮又成為籠罩在網民頭上揮之不去的一片陰影。人們時刻擔心自己的電腦被網路黑客所光顧,擔心自己的個人隱私被偷窺,擔心電子郵件背後的病毒,擔心從網上走到自己身邊的「熟悉的陌生人」。層出不窮而又形形色色的網路病毒、黑客和其它犯罪 -CIH病毒、HAPPY 病毒、梅梨沙病毒、宏病毒、千年蟲、愛蟲、黑手黨小子和最近的沖擊波等等搞得人們應接不暇、身心疲憊,給社會、組織和個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創傷。更有很多家長為子女的安全和心理健康成長感到擔憂。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說,武漢市41中初一女生袁某,瞞著父母出去約見網友,一直下落不明。武漢市一位叫梅子的女中學生被網友騙到住處姦汙。梅子遭強暴後自殺未遂,罪犯被抓獲歸案。本市某職高學生高某被網友約到廣州見面後,被逼使用假幣從事犯罪活動,當他拒絕後被打得遍體鱗傷棄置荒野,幸虧警察發現才救了他一命。另據中新網北京消息:最新調查顯示,有近3成新加坡中學生表示曾到訪色情網站,其中3%還是「常客」,他們瀏覽這類網頁的時間甚至比成人更多,但許多家長對此卻懵然不知。國內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電腦網路這個人們廣為依賴的「寵兒」彷彿一夜之間又變得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樣讓人惶恐與無所適從。
電腦網路對學生網民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啟示我們,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網路,養成良好的用「腦」和上網習慣,學會區分網路(真實和虛擬並存)和現實生活的界限,建立和完善網路規范,加強網路立法工作,特別要重視對學生網民進行有關於網路方面等心理衛生的宣傳教育。
9. 如何理性參與網路生活
想要理性參與網路生活,就要提高迷解素養,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重要的學習工具和交往平台,所以我們要提高媒介素養,積極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互聯網上有無限的信息?而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注意瀏覽,尋找與學習和工作有關的信息不應再無關的信息,前面停留不應在無聊的信息上浪費精力和時間,更不可沉迷於網路,要學會信息節食,我們要學會辨析網路信息,讓謠言止於智者,自覺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辨別網路的謠言,要注意信息的出處,看到駭人聽聞的信息後,先上網了解信息出處,看信息出處是否權威,關注官方信息,及時關注行業或部門發布的信息,行業和部門,發現有謠言會及時澄清的,對信息進行多方面的印證,上網搜索信息中的關鍵詞,從不同的信息源對信息進行多方面的驗證,辨識信息內容,瘋狂煽情駭人聽聞的消息往往不可靠,向他人求助,對於無法辨析真假的信息,可以向家長,老師和專家求助,網路無限自由,有借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師網路生活的基本准則,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製造和傳造謠言,不泄露他人隱私,不惡意攻擊他人,不喧是負面情緒,只有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負責任的網路參與者,我們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台,為發展,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我們可以通過網路平台就身邊一些公共事務向有關部門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表達我們的訴求,胃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讓網路成為匯聚民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渠道,我們要在網上傳播正能量,我們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路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讓互聯網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高揚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