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洗清罪惡,怎樣得到救贖
罪惡的判定始終源自於自己,如果認為自己無罪,姦淫擄掠亦無悔恨,淺顯來說,比如劫富濟貧;如果認為自己有罪,即是慈悲聖人,整日也兢兢業業,妄以慈悲脫去此身罪孽,例子是信奉耶穌教條:人生即原罪。的牧師神父。洗清罪孽的方法,說起來也不難,將自己的「惡業」設定出一個數值,然後整理出自己認可的「善業」(善事)不斷去事件,每件「善業」也設定出一定分值,每完成一件善事,就從惡業值中扣去,當惡業值清零時,自然就解脫了,重點是,所有的設定都是發自內心的主觀意識,沒有人監督評價,你要是願意,什麼事都不做都能把惡業清零,那也是你的本事,關鍵在於你自己怎麼想
2. 請問外國懺悔室的神父可以向警方匿名舉報不法懺悔者么理論上應該不能否則怎麼還會有人去懺悔呢 可是挽
這有嚴格的規定,別人告解的內容,不可對外泄露。終生不許。
如果神父不幹了,不當神父了,還俗以後,那也不可以說。
對於平信徒,有許多宗教規定。
對於神父,也有許多宗教規定。
不要誤認為:當了神父,就成了幹部,就可以管理信徒了。恰恰相反,那是為信徒服務的。
也不要誤認為:當了神父,就可以偷聽他人的隱私了。恰恰相反,那是讓人悔改罪惡的。
3. 神父的介紹
蓋普·金頓是一位年輕英俊充滿活力的神職人員,他滿懷拯救社會中人們心靈的神聖職責,來到一個環境混亂、人心散漫的典型的英國工業小城鎮。這個混亂的小鎮居民素質低落,教化困難,心煩意亂的蓋普時常去同志酒吧消磨時光,借酒消愁。這天,他與一男子葛瑞漢相識,一夜激情過後,蓋普對他仍滿是眷戀。不久,在與葛瑞漢約會時,他倆在車內接吻被巡警查獲,並發現蓋普是神職人員,此事經報紙披露,頓時嘩然…… 年輕的英國神父心中對神子的愛和對同性的愛激烈交戰使這部同性戀電影具有了不一般的美麗與重要性……影片細致刻畫了一位年輕的神父的信仰危機,人世間的罪惡與無奈,使神父意志消沉,白天他在教堂中從事宗教活動,夜間則頻頻進出男同性戀者聚集的場所,尋找真愛。
4. 神父的職責是什麼
一、神父的身份
神父是基督的代表,羊群的牧人。耶穌說:「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如同你認識我,我認識父一樣,我並且為我的羊舍掉性命。」(若10:14-15)耶穌善牧熱愛自己的羊,平時與它們共呼吸,共甘苦,親密無間,如同「父與子」一樣;必要時還為它們舍掉自己的性命。神父管理自己的教友,在行神職過程中,不可脫離群眾,而是關心群眾,與他們合作,手牽手,心連心。
二、神父的作用(天主救靈魂的工具)
天主的救恩計劃是人救人。耶穌通過神父進行他的救恩工作,天主的恩寵是通過神父行聖事,分施到教友靈魂上去的。所以神父的作用好比電線一樣,電線輸送電,必須一頭緊接電源,另一頭緊接電燈泡,使它發光。有關神父的作用,聖保祿宗徒闡述得精確,他說耶穌是天主和人類的中保,神父是天主與他所領導的教友之間的中保,所以神父傳教救靈,一方面要與天主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緊密聯系群眾,為他們服務。神父與天主緊密結合需要有聖德,與教友群眾緊密聯系,為他們服務,這要作自我犧牲。他說:「因為天主只有一個,天主與人類的中保也只有一個,即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弟前2:5)他又說:「每位大司祭都是從民間選出奉派為代表,專務一切與天主來往之事,奉獻禮物和贖罪。」(希5:1)
三、神父的職責
神父的職責主要是按照教會規定,正確和認真執行三大任務:1.對天主要虔誠,對教會要忠實;2.行聖事與管理教務,舉行各種宗教活動;3.對教友要身教言教,為教友作示範,作天國的帶路人.
四、愛的真諦
1.愛的內涵.傳教救靈是愛主愛人的工作,要記住:愛的基礎是自我犧牲,沒有自我犧牲,愛情便是假的、空洞的、騙人的。母親愛兒子,樂意扶養兒子,情願作各種犧牲;耶穌愛人,甘願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派遣宗徒們傳教,把他們比作地上的鹽,世上的光,目的是要他們光榮天主和救人靈魂,要像蠟燭那樣,甘願毀滅自己,照亮別人。愛的內涵是舍已為人,犧牲自己,為別人作有益的事。愛的死敵是自私,它的意思是損人利己,唯利是圖。要修愛德,必須斗私,愛與私在屬靈斗爭中,成為反比例。私減少一分,愛就增加一分;私減少兩分,愛就增加兩分。待私減少到接近零時,人就成了聖人。相反,私增加一分,愛就減少一分;私增加兩分,愛就減少兩分,私字當頭,人就成了活魔鬼。
2、愛的具體要求:由於愛與私的斗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神父救人靈魂,既然以愛主愛人工作為已任,他就必須斗私,剋制私意和私利。這不僅是工作需要,而且是神職人員身份的必要條件。A、剋制私利要求神父為人處事,要把天主光榮和教會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利益放在次要位置;在公與私發生矛盾時,無條件地服從教會利益。因此,神父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過高地計較個人得失、工作條件、生活環境等。B、剋制私意要求神父遵守紀律,耶穌傳教時,時時處處承行天父的旨意。神父代替耶穌領導教友,也應以耶穌的福音教導和教會各級神長的命令為意志。不可任性散慢,以致目無天主十誡和教會法典。
五、牧靈工作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梵二公會議題為《勞動工具》的訓導文對神職人員的神修和工作作了許多寶貴的指示,其中有兩點為我們效益很大。1、一條大意是:由聖神所選拔的神職人員所擔負的神職,是屬神的工作,遠超人的能力所及,因此,基督的忠實職員,應當明了自己的軟弱無能,全心依靠聖神的德能,謙遜盡職。2、另一條:神修對每個神父來說,是聖化身份的和工作,並賦予生命力的核心,沒有神修,牧靈工作便失去基礎。
針對神父身份、職責、工作要求以及梵二公會議的訓導,我們可以把神父牧靈工作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歸納為以下三點:
1、全心信徒聖神的德能。救人靈魂作傳教工作是天主聖神的聖化工作,遠超人的能力所能勝任,神父傳教工作只不過是聖神的工具,因此,神父在作傳教工作時,不可自作聰明,妄行自恃,一定要謙遜謹慎,誠心依靠天主恩寵和聖母的助佑。
2、勉勵修德成聖。人的本質卑微,又罪惡多端,人能接近至尊無對的並為聖天主供職,唯一資格和條件是他的聖德,神父缺少了聖德就缺少了一切。
3、重視神修。神修是聖化神職人員身份和工作的核心,又是牧靈的基礎。神修作得好與壞,與牧靈工作有切實的關系。神修要求有兩個:A、祈禱。聖德簡單地說,就是人與天主密切結合,它與祈禱密不可分。神父忽視祈禱是帶災難性的錯誤。聖經上耶穌以身作則教導我們:「人應當祈禱,不要灰心。」(路18:1)他又告誡說:「醒悟祈禱吧!免陷於誘惑,心神固然切願,肉體卻是軟弱的。」(瑪26:41);因此,神父即使在百忙中,也不可借故忽略日課,做默想省察,拜聖體,念玫瑰經等。B、自我犧牲,愛與私的斗爭和魔鬼、世俗的誘惑在神父的生活和工作中,隨時隨地出現。屬靈的斗爭是長期的、復雜的、尖銳的和痛苦的,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自我犧牲,神父要想為教友以身作則,作走天國的帶頭人,那是寸步難行。所以,靈修進步要求神父多作自我犧牲。耶穌說:「誰願跟隨我,應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路9:23-24)聖保祿宗徒說:「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所以我生活而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
5. 神父每天做什麼
:一次,去看望一位生病的老教友。看望病人,自然免不了閑聊幾句。 你們每天都沒有事做吧?一個人在堂里呆著,多可憐!沒事多陪陪我們吧!老人家說道:在我們這里多住幾天多好! 神父無事可做這是許多老教友的觀點。所以呢,神父自然應該像這些退休養老的人一樣,有許多空閑;有太多打發不出去的時間。記得還有一個教友說過:神父多好啊!不像我們:六天工作,一天休息。你們是一天(星期天)上班,六天休息。 我可以理解這些委婉的怨言。因為他們的確需要神父的陪伴與幫助。有哪個宗教像我們天主教這樣,把信仰依賴於神職人員身上呢?缺乏神父的地方,教會就停滯不前了,甚至會消失。教友們已經養成了一種靈魂上的依賴性:像一個嬰兒似的:不把靈性的食糧喂到嘴裡,自己餓死都不肯動一個指頭。好像自己的信仰就是神父的事。神父不給我講道,我才不看教會的書刊呢!神父不來看望我們,我們才不去找神父呢!神父不給我們舉行聖事,我們才不聚會祈禱呢!神父不強制管理,我們才不讀聖經呢可是那裡有那麼多神父呢?神父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地里長出來的。在這個追求享受與自由的時代里,大家一味地指責不負責任的神父們,誰還把自己的孩子奉獻出來讓他受那個罪呢?雖然大家都覺得神父好不愁吃不愁穿的就是好可是讓自己的孩子去出家修道當神父,就心疼了。 是啊!神父做完彌撒後,行完聖事後,能有什麼事呢?他們不過是沒有知覺、沒有理想的行聖事的機器。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教會可真就慘啦!誰去關心那些冷淡迷失的教友呢?誰會在意那些不進堂的教友呢?誰看到教會停滯不前會更焦急呢?誰看到教友立惡表最難過呢?誰會關心那些願意尋找真理而沒有人宣講的外教人呢?誰在彌撒中聽到手機鈴聲、孩子哭鬧聲更心煩呢?誰看到教友拉不起來更著急呢?誰最希望人們把天主的話記在心裡呢難道不是神父嗎? 你以為他們真得沒有感覺嗎?真得無事可做嗎?誰更能注意到教堂里臟了,卻沒有人收拾?是誰看到教堂里漏雨了而急得上火?誰看到一個冷淡教友回頭了更高興?誰看到外教人領洗更滿足?是誰掛念著那些常年不來望彌撒的教友?又是誰會在深夜裡會為教會祈禱?又是誰在講道台苦口婆心地講勸心不在焉的聽眾?可愛的教友們哪!其實你不了解神父!當神父到你家看望你的時候,並不在意你做什麼好吃的,而是希望你能打開心門,談論信仰中遇到的困難。當他抱怨你們舉行婚姻聖事之前不通知他的時候,並不是在意你的失禮,而是怕你失落了信仰,不珍重婚姻,得不到祝福! 在過教會的節日之前,你也許不知道神父在多久之前已經開始准備了!其實你不知道,神父比你更願意好好過一個瞻禮而不要到了最後一天,教友們才來到教堂里,一個接一個地辦告解。你不懂得聽告解是件多麼累心的事!因為我們不能代替你真正悔改,更不能代替你寬恕仇人,遠離罪惡。也許你不知道每一台彌撒,神父是多麼希望輔祭的、唱經的、讀經員、領經員提前到位,把禮儀舉行的神聖而隆重。可神父只有一個。他哪裡有那麼多精力,在准備道理、靜心祈禱的同時,又能把歌本放到你們每個人的手裡、把聖經放在你們每個人眼前、把那麼多抱著孩子來教堂的父母安排到位、把所有進堂的教友集中到最接近祭台的地方有時候,我們真得很累。 其實有許多教友需要看望的,不只是你一個。很多人渴望聽我們講福音的,卻聽不到!所以你不要不珍惜聽道的機會。其實整個世界都是他的責任區,他宣講福音的地方並不限於我們這一個小堂口。其實神父是為所有渴望真道的人獻身的,並不只是為了你一個人。其實他的時間不是屬於他自己的,他不像你想的那樣可以到處遊山玩水。他有許多事情要做:不斷學習各種知識、想辦法怎樣才能把福音傳給別人、怎樣才能讓冷淡的回頭、怎樣才能使那些信德薄弱的堅強起來其實不管他在哪裡,他的心裡總是裝著你們因為他做神父的初衷就是為你們服務! 神父的肩上,有你看到不到的重大使命;在他的心裡,有你不知道的痛苦與煩惱。真正理解他們的也許只有主耶穌了。也許他們並不都是優秀的,但是畢竟都奉獻了一生;不是每個神父都能讓人稱心如意,可是他們畢竟不是為自己出家的;也許他們有些墮落的和不稱職的,但他們畢竟為教會付出過許多 神父雖然不下地種田,可是他們總是播種主的聖言;雖然他沒有世俗的煩惱,卻也有靈性的勞苦;雖然他們不上班工作,可是他們一直在為你無私祈禱、行聖事。何況有的神父也下地幹活,比如說我 不要想神父的生活中所有的只是孤單與寂寞,其實他們常常因教友們的回頭改過而開心;看到教堂里祈禱的人群時總是感覺欣慰;但最開心的時候還是看到教友們熱心祈禱、靜靜地聽道、和平相處。 不知道為什麼,一說起這個話題來會寫這么多。也許是有些累了,想要得到一些精神的施捨吧。其實我們不是聖人,也不會法術,不會因為祝聖成了神父而搖身變成神仙。我們也需要理解。其實我們對每個教友的關心都是很感激的。其實我們真得好希望每個教友在靈性生活與世俗生活上都能過得很好!我們雖然不可能對每個人照顧周到,其實每個人我們都很在意不做神父你是不會明白的。 說到最後:我最想說的是不要把我們當做救世主,其實我們與你們一樣,都常常活在誘惑與考驗中,甚至生活在罪惡的束縛中我們同樣是需要被拯救的。所以就讓我們彼此祈禱,在主內共同勉勵吧!
6. angels of death最後一集窗戶上的血跡是怎麼回事
我個人是認為最後是一種象徵,在象徵的場景中,扎克是真的越獄了並且來找瑞伊,窗戶是由外向內破壞的,這點佐證了並不是瑞伊打破的窗子,間接證明了扎克的到來,而不是瑞伊的幻想。
這里牽扯到神父的意願,神父最早是為了觀察人性,從而達到了解神的目的,所以神父建了大樓把自己當做神,找了一些「天使」,來審判或救贖「罪人」,天使的選擇條件是「只為了自己殺人」,神父可能認為只為了自己就不會被任何利益誘惑,從而達到一種「公正的審判」但是後來瑞伊和扎克的行為打破了神父的原本的計劃和平衡神父在觀察扎克和瑞伊的時候意識到,即便是「天使」也有一段人類的過往,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純粹的人,神父意識到正是由於他一開始的錯誤認知或者說想法,使得原本有可能做回人類的扎克他們徹底墮落成惡魔(扎克他們進入大樓的時候應該是變態還不深,比如瑞伊只是精神失常,防衛過當,而進入大樓後才真正殺人,不論對錯,只要進入大樓就殺掉,所以一定程度上神父助長了扎克他們變態的情緒,使他們徹底黑化)所以神父最終選擇幫助扎克和瑞伊逃脫,是因為神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發現扎克又變得像人了,某種程度上神父希望可以挽救自己的過錯,讓這個大樓里還存有人性的倖存者活下去,有機會變得像正常人一樣,不再是只會殺人,毫無人性。
瑞伊的窗戶是有鐵柵欄的(我應該沒看錯)扎克出現的時候手裡有了另一把鐮刀,有人說是神父給的,因為第一把就是神父給的,所以應該是神父幫助扎克越獄。(神父一看就很牛,應該沒死)如果是神父幫助越獄的話,根據上文對神父的分析,神父是希望扎克和瑞伊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所以他們應該跑掉了,但這個觀點我不是很贊同,因為神父既然希望他們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自然不會想他們一輩子生活在逃命中,扎克變態也就是精神障礙,就算是判刑也不會很久同時應該也會接受教育和治療,瑞伊也在接受精神治療,他們有彼此作為精神支持,他們不用再靠殺人來彌補心靈的空虛,所以結局我個人偏向於是一種象徵意義,即在神父的幫助下瑞伊和扎克逃脫了多年的精神束縛(瑞伊的精神療養院和扎克的監獄)或許殺人的罪惡(警車警察)還會時不時出現(正常人會有罪惡感的),但他們自由了,不再痛苦甚至為了擺脫痛苦殺人,不再孤獨,不再害怕,自然不需要匕首保護他們,匕首就永遠留在了精神牢籠里
7. 我該怎樣消除心中的罪惡感呢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每個人都曾經做錯過,也都曾經後悔過 --- 後悔做過的事,後悔沒做的事,後悔該做而沒做的事。
你認知自己的錯誤,真誠的懺悔,矯正自己的錯誤,以後不再犯錯,已經非常難得了。你把懺悔的感覺持續惡化下去,在你的內心裡形成了一種罪惡感,你不斷的背負著過去的罪惡,不斷的自我責備,自我傷害,這樣的結果只會造成殘酷的自我懲罰與自找苦吃,你的人生就會非常痛苦。那又何必呢?
你要明白曾經發生的事情是不能夠改變的,也不能夠說忘記就能夠忘記。你心中後悔的感覺是不能夠完全消失的,這就是因果呀!你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情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後悔的感覺,但是千萬不要將之形成為罪惡的感覺。每當你想起以前的事情,後悔的感覺仍然會存在,但是這個感覺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但是不會完全消失。
如果你要減低心中的罪惡感,你就要先寬恕自己:
(1) 你要告訴自己,你要建立一顆平靜的內心,要寬恕自己的錯誤,找回一顆平靜安詳的內心,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照顧你的妻子,不會忘記你的人生目標,不會一蹶不振,把你的罪惡感化為一種慈悲正面的力量,用這個力量好好愛護你的妻子。你提到自己會好好珍惜自己,愛護自己,好好疼愛你的妻子,表示你已經知道什麼才是最正確的道路,你已經找到了你的平衡點。
(2) 任何事情、任何現象都有著不同的角度。所有事情的發生都帶著某種積極與正面的價值,就算最壞的事情發生了,都有它正面的一面。雖然這次發生的事情代價可能很大,甚至令你產生了罪惡的感覺,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的話,這件事情已經成了你的老師,讓你學習了人生的道理,改變你的思想,也許是一件壞事之中的好事呢?你要把這次發生的事情當作是一種人生的學習,訓練,改變自己的過程,讓你以後能夠更加正面更成熟的面對人生,尤其是你的妻子。
(3) 從佛教的「空無」概念去分析你的罪惡感,一切皆是空,錯不一定在你,對也不一定在你。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物都是一張巨大的網,每一個人都是互相依存,交錯著人,而非獨立自主的,就好像蝴蝶效應一樣,蝴蝶在北京拍拍翅膀,會造成微小的天氣變化,經過一段時間,最後可能會影響到溫哥華的天氣形態。
就拿一碗飯來說,只是一碗飯,你認為一碗飯復雜嗎?一碗飯,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就是一碗飯,可是一碗飯燒好了,放在你面前,到底要經過多少過程?從農夫到工廠,然後到百貨公司,然後到你的家,然後被煮,整個過程經過多少人的手?我們生命所需要的任何東西,無一不是來自他人的供給,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我們可以說是完全活在與人相關、互相合作的世界中,別人是你不可或缺的依賴。
同樣的道理,一件壞事的發生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非常復雜的。例如:國家甲侵略國家乙,可是失敗了,很多人都會覺得國家甲的領袖是一個獨裁者,極壞的人,還連累人民受苦。國家甲的領袖是否是唯一的罪人呢?答案是:不是。為什麼?因為其他國家都要為這件事情負責,例如:那些提供武器的國家,那些提供軍隊的國家,提供軍隊訓練的國家,等,如果沒有了這些國家,國家甲根本沒有實力去打仗,其他國家也協助了他進行這樣的侵略,不是嗎?如果我們繼續分析事情的發生,我們會想到事情的復雜,不會單單看到事情簡單的一面。
互為因緣的核心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以一種深不可測,但確實具體的方式互相聯系的,最終,所有的事物都是互相依賴著彼此的。我們全都身陷在因羅網中。這個可能因為那個,而那個發生可能是因為這個。。。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也許你能夠寬恕自己的錯誤,消滅心中的罪惡感。
以上說了一些能夠幫助你減低罪惡感的要點,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完全消滅心中的罪惡感,我想你必須坦白告訴你的妻子,得到你妻子的寬恕,要不然你的罪惡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的。你要做好心理准備,一旦你的妻子知道了事情的發生,你要真心向她懺悔,我想她會原諒你的。
如果你暫時不想告訴她,而罪惡感還是不斷折磨你的內心,你可以到教堂找神父,真心向天主懺悔,天主會原諒你的。懺悔的習俗在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是非常通行的。佛教的贖罪方法通常都是念經,真誠懺悔,直到你找回平靜的內心為此。
一切皆由心,只要真心悔過,已經足夠了。放下屠刀,就能夠立地成佛!你也不必太過自責了。
8.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神父)
《悲慘世界》是一部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它自問世起就深受大眾喜愛,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和戲劇。
我多年前就看過電影版的《悲慘世界》,苦役犯冉阿讓多舛的命運、少女芳汀悲慘的人生、冷酷執著的警察沙威、貪婪惡毒的流氓德納第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著是一部100多萬字的鴻篇巨制,我遲遲沒有勇氣讀下去,由於閱歷不夠也沒有能力讀懂它。
直到不久前,我再次把這套買了20多年的名著從書櫥上拿下來,平心靜氣的一頁一頁看下去。
我看進去了,迷進去了,看到了很多電影里看不到的細節內容,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作家高屋建瓴的思想。對人生對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文中有大量關於法國政治政體方面的議論和敘述,這部分我不是很明白和理解,關於這方面我就按下不表了。
《悲慘世界》里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上百個,冉阿讓是貫穿始終的大主角,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圍繞他展開,下面我就用我的視角和理解,以冉阿讓為中心把幾個主要人物做一下梳理:
01 莫里哀主教
在電影里神父的鏡頭並不多,一帶而過,但在原著開篇第一部第一卷全篇都是描寫莫里哀神父。神父的感化是冉阿讓逆襲人生的關鍵要素。
莫里哀主教正直、誠實、公平、聰明、謙虛、樂善好施、樂於助人。他一生中的每天都是被祈禱、上祭、布施、安慰受苦人、種花、實行仁愛、節儉、會客、克己、學習、寫書、勞動這些事兒給填滿。
「他經過的地方就像是過節,我們可以說他一邊走路,一邊就在散布著溫暖和光明。老人與孩子跑到大門口,就像迎接太陽般的迎接他。他祝福大家,大家也為他祝福。他總是把地址指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他為人們送去信仰,想方設法的撫慰絕望的人,使他們望向光明,使俯視墓穴的悲痛轉為仰望星光的悲痛。
莫里哀主教經常做出一些偉大、果敢、輝煌的行為:
他為死刑犯做祈禱,陪同犯人一起走上斷頭台,令他感受上帝的教誨,使罪人良知復甦、靈魂升華。
他抱著宗教熱誠,孤身進入匪患橫行的山區,為牧民傳道解惑、啟發民智。莫里哀無私忘我的崇高精神感化了強盜,使他們主動將偷盜來的教堂器物交給了他。
他時常告誡人們:「永遠不要害怕盜賊和殺人犯。這些都是身外的小危險而已。我們害怕的應該是自己。對別人有企圖才是真正的盜賊,不良的習慣才是真正的殺人犯。真正的危險都是藏在我們自己的心裡,我們不必去擔心什麼會傷害到我們,而應該想什麼東西威脅著我們的靈魂。」
莫里哀神父就是這樣一個對人仁愛寬厚,對己要求嚴格的人。他用自己高貴的靈魂拯救了無數的迷途羔羊,使他們棄惡從善沐浴上帝的光輝。苦役犯冉阿讓就是他救贖的人之一。
當我們的主人公苦役犯冉阿讓被四處排擠、飢寒交迫、無處安身時,受到好心人的指引他來到了主教的門前,受到了主教大人的熱情款待。
莫里哀神父讓他坐在火爐邊,為他擺上一副新的刀叉,為他點燃招待貴客的銀燭台,請他喝自己都不捨得喝的好酒,為他鋪上白床單,將他安頓在自己的隔壁。主教坐在他身邊,輕輕撫摸他的手,對他說「阿爾比斯山裡的夜寒風刺骨。先生,您大概凍壞了吧?」
這一連串溫暖貼心的動作,怎能不讓人感動,苦役犯冰冷的心開始慢慢融化。
但多年惡劣罪惡的環境影響還是促使他偷了神父的銀餐具,當警察把冉阿讓抓住帶到主教面前,主教卻請求將他釋放,說東西不是他偷的是送給他的,並且把銀燭台也送給了他。
神父對他說「請永遠記得,您對我們的承諾,您說要重新做好人的。」,「冉阿讓,我的兄弟,您已經再不是惡人了,您現在是好人。我把您的靈魂贖回,從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精神里把它救出來,我把它交還給上帝。」
這一切令冉阿讓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振動,他的人生走向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
9. 讀《牛虻》:亂世中無處安放的靈魂
昨天看完了《牛虻》的時候已經有些晚了,所以也沒有寫下點什麼。當然,更因為讀完之後心裡百感交集全都堵著悶著,一時也不知從何說起。一開始,並不是很喜歡這本書,但是大概看到三分之二,突然就有了感覺。當牛虻說要去冒險並且可能無法倖免於難時,心裡是挺不好受的。這部作品可能經常被冠以「紅色讀物」的標簽,如果我一開始也看到了這幾個字,估計也會束之高閣。不管作者的用意如何,作為文學作品它成了流傳於後世的經典。它與雨果的《九三年》的感覺很像。如果一味謳歌革命、新世界,那會讓人有距離感;但是經典的作品中必然夾帶一些跨時代的東西,讓之後任何世紀的讀者都能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接下來我以下面幾個方面來談一談對這本書的感想;
一、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
(一)故事發生的背景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在拿破崙征服了義大利之後,將義大利進行了「分割處理」,而義大利最為富饒的區域倫巴第和威尼斯則被奧地利佔領。故事中牛虻所參加的青年義大利黨,便是救國救民的革命黨派。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蒙泰里尼所代表的教派,與牛虻所在的黨派,雖然同樣所屬義大利甚至其間還有許多血脈相連,但是卻針鋒相對,最終更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正是外強侵略且內部爭斗的時期,人們愚昧地接受統治,在各種斗爭摩擦中尖叫或祈禱。這樣一個亂世中,亞瑟經歷了各種磨難——一個純真的靈魂本就飄飄盪盪無處安放,卻不斷被驅逐、鞭笞,最終投入革命的烈焰,獲得安寧。
(二)三個主要人物
1.牛虻
主角是「牛虻」,他的本名叫「亞瑟」。故事一開始,便告訴了讀者他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早逝,而母親也於去年因病而亡。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們雖然對他還算客氣,但是只是給予經濟上的幫助而沒有親情上的關愛,而他的一個嫂子更是經常刁難他們母子倆。所以在這樣的家庭中,亞瑟是十分壓抑的。他的生活中,幸好還有讓他感覺溫暖的人——為他講解知識並開導他迷惑的神父蒙泰尼里,以及青梅竹馬的女孩瓊瑪。
關於牛虻最開始的狀態,也就是他還叫「亞瑟」的時候,他也和大家一樣將生命的意義投在信仰上。他的母親「做了一輩子奴隸,直到臨終那一天,還在遭受你哥哥和他妻子的欺侮、煩擾和羞辱」,亞瑟也生活在這樣一種親密的壓迫中,他的靈魂如果不是神父蒙泰里尼的引導、對上帝虔誠信仰之中浸淫,必然會變得逼仄、陰暗、惡俗。但是他在故事一開始卻是非常的激進樂觀的。他懷抱偉大的夢想:「現身於義大利,幫助它擺脫奴役和痛苦,幫助它趕走奧地利人,讓它成為一個自由地共和國,沒有國王,只有基督」,並且認為可以無畏一切,「既然我已經收到了上帝的指示,我就要為它而獻身。」他這個時候是充滿歸宿感與使命感的,他有上帝所代表的正義作為自己強大的精神後盾,所以理直氣壯無所畏懼。似乎,他之前那樣缺乏關愛的生活都不值一提,當明白了自己降臨這個世界的目的之後,只需聽從上帝的旨意完成自己的任務即可。這時的亞瑟,和之後的牛虻,是決然不同的。亞瑟相信上帝,相信正義是掌握在這個無所不能的主的手中,自己可以為了這信仰赴湯蹈火;而牛虻清楚宗教使人愚昧,人們毫無批判全然將自己的身心交託給上帝,所以才使得革命畏畏縮縮,不能大刀闊斧地對敵人進行討伐。這樣的覺醒,當然不是別人三言兩語便可規勸的。必須經歷一番痛苦,將自己的信仰打碎,才能拼湊出自己的信念。就像瓊瑪在內的那些青年黨人,在最開始都是對牛虻那樣激烈針對宗教有些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宗教並沒有那樣大的過錯。可是在這個故事的結尾,要注意——「瓊瑪的袖子高高捲起,腰上系著布圍裙,正站在桌邊,摞起准備分發的一盒盒彈葯」,他們已經改了之前的行事作風,變得更加直接、暴力。將最後的依賴偉大力量的慵懶踩碎,他們現在才是真正的革命者,直面血淋淋的現實而無畏戰斗的革命者。
2. 蒙泰里尼
在故事中,亞瑟親生父親其實正是蒙泰里尼。這個真相的揭發發生在亞瑟遭受誤解(被瓊瑪打了一巴掌)之後,也成為了亞瑟走向痛苦人生的致命一擊。對於蒙泰里尼而言,這件事是一份罪惡,所以他面對上帝時無法釋懷;對於亞瑟而言,這件事更是一種恥辱,他潔白的心靈實在接受不了這樣的污染。其實我們也可以將蒙泰里尼看作「宗教」、「父輩」亦或是「傳統」的代表。他愚昧,將全部的信仰投注於一個不能與他實際交流的上帝,生活在自我猜擬的精神世界中。現實的苦痛被他用自我安慰的方式麻痹,身為傳教士卻犯下那樣的過錯,雖然每一次的懺悔都讓他痛苦,但是又給了他一條贖罪的路好來繼續苟活下去。但是在現實中,痛苦不止「傳教士卻有了兒子」,而是牽扯到國家存亡。正是人們對於上帝全身心地信任與崇拜,也緩解了現實對他們的傷害,從而使得他們竟能容忍外來侵略者對自己國土的霸佔卻不加以反抗。
蒙泰里尼又是十分軟弱的。在一開始,雖然知道亞瑟參加了青年黨會十分危險,但他也不敢向其透露兩人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作為旁人婉言相勸。他沒有勇氣打破當下平靜的生活,哪怕心裡已經有了「上帝已經開始懲罰我了」的預感,也沒有為了自己的孩子而挺身而出。在最後,更是為了所謂的大局而放任犧牲自己的兒子。在這里,不免讓人察覺出神父猶豫不決左右為難之中的狠心。他將所有都奉獻給了自己的信仰,甚至連人性中那些牽掛。宗教安慰迷路人的心,讓他們的彷徨有的放矢,逐漸趨於平淡釋然。只是在解除痛苦的同時,也把各種痛苦的根源——人性剝離了。黑暗與光明,幸福和痛苦,都被驅逐流放。在牛虻心裡,宗教最大的罪惡便是讓信徒只臣服於主,眼中心裡只有主。而與世俗無關,哪怕他的孩子在俗世中輾轉反側。懦夫躲藏在宏偉的幻想之下。
但是,父終究是父,那是帶著血緣關系的傳統,那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由來。所以在結尾,作者還是選擇了原諒。雖然傳統中的父輩因為愚昧與懦弱使得孩子遭受了太多傷害,可是最後還是獲得了覺醒的機會——讓蒙泰里尼大聲痛斥那些可憐又可恨的人民。只是這清醒又是十分微弱渺茫的,因為蒙泰里尼也被殘忍殺害。
蒙泰里尼與牛虻這對父子之間,除了長相之外,性格也是十分相似。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固執。在最開始,蒙泰里尼想要勸阻亞瑟參加青年黨,但是亞瑟固執地一意孤行;而在結尾,亞瑟想要說服蒙泰里尼跟著自己離開教會,投靠青年黨,蒙泰里尼也是固執地不聽勸告。固執,使得他們最終傷害了彼此。他們就像一棵大樹上面盤繞著一株藤蔓。不斷想要糾正對方的姿態,又不想離開彼此。大樹膨脹著身體想要將藤蔓撐直,藤蔓越纏越緊想要把大樹擰彎。最後,它們都往著天際蔓延自己的靈魂。
3. 瓊瑪
有人說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是,從一開始,瓊瑪就表現出非凡的決斷力。最初亞瑟和瓊瑪在秘密機會上交談時,瓊瑪如此評價青年黨應有的做法:「就是這個部分我不喜歡。他把我們應該怎麼想、怎麼感覺、應該成為什麼樣子,等等,說得天花亂墜,可是隻字不提我們應該做哪些實事。」對於宗教,她當時比亞瑟看得更清楚,而且更具主見,「人需要的並不只是耐心——而是挺身而出,捍衛他們自己」。當她因為亞瑟的死而背上懺悔的痛楚,亞瑟便永遠住在了她的心裡,而且更加完美又脆弱。跟牛虻相處,如果沒有亞瑟在其身上的投射,瓊瑪心中能激起的也是同志之間的關愛情感。牛虻對瓊瑪有愛,只是這愛被壓抑得深沉。它夾雜在童年友情、同志之情,甚或是物是人非所過濾而成的親情之中。但是不可否認,故事中的瓊瑪很像一根標桿或是一面旗幟。當亞瑟意氣奮發投身上帝照耀下的偉大革命時,瓊瑪的冷靜與他的浪漫形成鮮明的對比;當牛虻瘋狂不羈發狠報復時,瓊瑪的穩重又更烘托出他這些特點。
二、亂世中無處安放的靈魂
亞瑟成長在一個動盪不安的世界之中。從小,他的童年雖然衣食無憂,生活富裕,但是卻沒有得到該有的親情溫暖。尤其當他的母親患病之後,在大嫂的尖酸刻薄的言語之下苟活,一定更是讓他抑鬱排斥。幸而,他可以把所有的煩惱傾訴給神父,任由神父引領他在上帝的膝下尋求解脫。所以,這時候他的靈魂是安逸的。安逸可以促使純凈,當他接觸到青年黨這樣激情而富意義的人群時,單純的他自然會被強烈吸引。「我——在我看來,沒人能夠幫我——即使是您或者母親都幫不上我。我必須自己從上帝那裡得到答案。您知道的,這是關繫到我的一生和整個靈魂的事啊。」他的靈魂在尋求得以紮根生長的沃土。所以,亞瑟時期投入青年黨,是靈魂的萌芽。只是,隨之而來便是新神父對他的欺騙,這個事情對於亞瑟而言是非常殘酷的。「亞瑟默默地掉轉了頭。牆壁上懸掛著一尊巨大的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木雕像,亞瑟的目光慢慢移向雕像面部,但他的目光里沒有祈求的意思,只有一種不甚分明的亦或:這位姑息的上帝對出賣懺悔人的傳教士為何不加以雷擊的懲罰呢?」於此開始,信仰破裂。而緊接著又得知自己的神父居然是親生父親,那無疑直接導致他信仰土崩瓦解。人生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他所效忠的正義而萬能的上帝所做的事情,讓他憤怒,並無法原諒。靈魂開始飄盪。直到,身體遭受了許多難以承受的痛苦,人格承受許多不能釋懷的侮辱,他才重新體味到生命。亞瑟重生成為了牛虻。牛虻是偏激的。因為他強大的戰鬥力源自於滿腔的憤怒與怨恨。他熱衷革命,並隨時等待奉獻自己的生命。如果他的犧牲可以為這個閉塞麻木的世界敲開一扇窗,讓星光照射進來,那便是最大的價值。這個可憐的人,無法與時間和解原諒自己所愛的人給自己的傷害,也無法在空間上讓自己的父親與自己緊緊依靠。其實,除了就義,他還能以怎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左右為難的人生,還能尋找到怎樣的歸宿來收容這個無處安放的靈魂呢?
據說,小說題名《牛虻》,是取自蘇格拉底處以死刑前的一段話:「真正意義的行為是不應當考慮生命危險的,我被神排到這個城市裡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
書中這樣寫道「牛虻就這樣壯烈地犧牲了,但他的死似乎為人們帶來了覺醒。人們義憤填膺,紛紛走上街頭,向這吃人的宗教發起了堅決的反擊!」只是,在這結局之中,我似乎又看到了那個為了拯救人類而犧牲了自己的聖子的身影……
10. 鮑思高神父的平生故事
若望·鮑思高(San Giovanni Bosco, 1815年8月16日—1888年1月31日),義大利天主教神父,也是慈幼會的創辦人。天主教聖人。若望鮑思高於1815年8月16日,出生在離義大利都靈城約16英里的小鎮碧基。在鮑思高兩歲時,他的母親瑪加利大就做了寡婦,要撫養3個孩子:安多尼、若瑟和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