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生活中有哪些缺少人文素養的事件

生活中有哪些缺少人文素養的事件

發布時間:2022-11-06 15:03:17

Ⅰ 缺乏人文素養的教育,會是什麼結果

理解「人文素養」,遵循字面內涵表述組合意義就是最實際、最便利的途徑。「人文」,在這里當為確定的「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而「素養」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的。我看所謂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以人來對抗神,對抗任何試圖凌架於人的教義、理論、觀念、進行中事業及預期中目標,對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聖。
現實中,我們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等同使用。因為,如同具有「達標」的自然科學能力卻不見得具備「達標」的「科學精神」一樣,具有「達標」的人文科學的知識及處理人文活動的能力,也不見得同時具備「達標」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養的根本特徵。舉個例子: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許多受到主流社會迫害的中上層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來自下層社會群眾的同情和關照,這讓「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等被專政人士曾大發感激、感慨之情。而那些對落魄者不歧視不加害的「草民」,雖然缺乏人文科學素養,甚至不具備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碼的文化素養,但他們在那個把人文當垃圾的社會環境中,卻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
個人的人文素養的質量是個人健康發展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素養質量是一個社會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積累文明成果的結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
文明、進步的「發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違背、相脫離。否則,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總量的發展,軍事力量的發展,社團組織的發展……都會成為壓制、殘害甚至毀滅人類的野蠻力量,並且,這些東西發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製造出的痛苦和災難就越大。
社會在「持續」,生活在「繼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人文素養含量」被批量式「剔除」,或持續降低,那就和真正的發展毫無關聯。如果將此持續和繼續狀態稱之為「發展」,就需要為此定性:退步的「發展」,反動的「發展」,危險而恥辱的「發展」,朝著地獄方向的「進步」。
我予以好評的《人文素養與發展》這一作文題的提示語中,有這樣的話:「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必然會制約個人乃至社會、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這話也是人文素養欠缺的表現,應提出批評。這話錯在哪裡呢?這里不存在什麼「制約發展」的問題,它和「發展」根本無關。「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災難。
失落人文精神的「發展」,叫「發癲」。「發癲」硬是不講道理。我們社會的宣傳,把「發展」神化了,以至於讓許多人覺得,和「人文素養」脫鉤的「發展」也還是發展,或者,對這「發展」的不滿意之處,僅僅在於它是「有缺陷的發展」、「不盡人意的發展」。這種普遍的社會意識,又是一個失落人文精神的例證。

Ⅱ 人文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素養包括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人文素養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

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以人來對抗神,對抗任何試圖凌架於人的教義、理論、觀念、進行中事業及預期中目標,對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聖。



(2)生活中有哪些缺少人文素養的事件擴展閱讀:

人文素養的提現

現實中,我們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等同使用。因為,如同具有「達標」的自然科學能力卻不見得具備「達標」的「科學精神」一樣,具有「達標」的人文科學的知識及處理人文活動的能力,也不見得同時具備「達標」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養的根本特徵。舉個例子: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許多受到主流社會迫害的中上層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來自下層社會群眾的同情和關照,這讓「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等被專政人士曾大發感激、感慨之情。

而那些對落魄者不歧視不加害的「草民」,雖然缺乏人文科學素養,甚至不具備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碼的文化素養,但他們在那個把人文當垃圾的社會環境中,卻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



Ⅲ 大學生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養論文3000字

在當今社會上,隨著媒體的傳播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有關大學生道德缺失的現象和社會案例被公眾所了解,因此導致越來越多的公眾對於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出了質疑,同時他們逐漸形成一種意識即:如今的高校教育只注重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而忽略了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的培養。實際上這種意識是有點以偏概全的,但是正是公眾的這種質疑值得讓我們需要深思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缺失的本源。
首先,我們先通過一個案例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案例一、2002年2月23日是一個風和日麗、春意濃濃的星期六。北京動物園內熱鬧異常。下午1時10分左右,動物園熊山內突然傳來狗熊「嗷、嗷」的嚎叫聲。只見隨著水泥地上冒起的一股股白煙,兩只大黑熊躺在地上打起了滾。就在圍觀人群一陣騷動後,一名手拎食品袋,戴著眼鏡的男青年急匆匆地擠出人群向熊山外溜去。「抓住他,就是他給大黑熊投的毒。」喊聲未落,這名男青年撒腿就向動物園內獅虎山方向跑去。正在附近巡邏的動物園派出所民警、動物園保衛處的工作人員和熊山管理人員以及在場的群眾圍追堵截,齊心協力將這名男青年抓住,帶回了動物園派出所。經警方審查,這名男青年叫劉海洋,北京人。據劉海洋交待,因父母離異自己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1998年,自己幸運地考入了北京某名牌大學電機系,大學期間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已經通過了學校研究生考試。
對於為什麼要殘害動物,劉海洋說:「我曾經從書中看到過熊的嗅覺敏感,分辨東西能力特別強。但人們又總說『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驗證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這了滿足自己邪惡的「好奇心」,1月29日,劉海洋用事先准備好的一瓶飲料兌上從學校實驗室偷到宿舍的火鹼來到了動物園。他假意投喂黑熊並將摻有火鹼的飲料倒向正在與遊客戲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燒得滿地打滾,嗷嗷亂叫,僥幸逃脫的劉海洋並沒有感到滿足,而是昧著良心又醞釀著下一次罪惡行動。中午,劉海洋用一個白色紙袋裝著兩瓶飲料和一個平時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從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錢買了一瓶硫酸,分別兌進了隨身攜帶的飲料和塑料水杯內,而後乘公共汽車來到了動物園,又一次實施了他殘害動物的罪惡行徑。 北京動物園副園長王保強十分氣憤地說,從1月29日開始,北京動物園先後有3隻黑熊,1隻馬熊和1隻棕熊受到了劉海洋所潑的火鹼或硫酸的殘害。這5隻熊有的嘴被燒壞,進食困難;有的四肢被燒,無法行走;有的前胸、背部、臀部被燒壞,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
這個案例突出反映了某些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到了一種道德甚至人性泯滅的程度,這是讓人十分後怕的,根據許多教育心理家們的研究,我認為現階段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缺失的現狀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文史知識極度缺乏——優秀文化傳承斷層
根據許多報刊媒體的調查,現在的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對人文文化的理解狀況不容樂觀。部分大學生對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數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淺的表象化階段,有的甚至望文生義、憑空臆斷。比如說,當問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時,大部分大學生僅僅知道民主和專制相對,對其具體含義卻語焉不詳;由於近代以來歷次批孔批儒運動的影響波及至今,許多學生僅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禮」、「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義利之辨」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進性。現在的大學生已經遠離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思想熏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不到足夠的繼承和發揚。
(二)「傳統文盲」大量涌現——重外而輕內
隨著時代的進步,目前大學生中不懂電腦等現代科技的「現代文盲」越來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質,不知道祖國傳統的文史知識,不能正確讀寫文章的「傳統文盲」卻越來越多。現在很多學生不願意也沒有耐心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業余時間除了是對著電腦玩游戲就是盯著電視熒屏看沒完沒了的節目,不看書、少寫字,成為沒有讀寫技能的「無筆族」。另外,當今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受不到「慎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等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輕內」。
(三)心態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樂主義悄然蔓延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沖突矛盾也日益加劇,在這個大環境下,大學生對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處於發展階段,易產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據調查,95%以上致力於考研的學生目的都是為了將來找一個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熱愛自己的專業;部分大學生開口閉口談錢,人前人後說利,「學習只為求職」、「大學時代是修煉的時代」,成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座右銘。
在闡述出現階段大學生人文素養普遍缺失現狀後,我覺得對於這些現狀有必要對其出現的原因進行解析:
(一)從社會層面:市場經濟帶來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強
全球經濟發展迅速,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各種利益相互摩擦、斗爭,使當前部分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各種層次、性質的文化令大學生茫然失措,難以鑒別、吸收東西方優秀文化的精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市場經濟帶來的急功近利、網路快餐文化勢不可擋的蔓延趨勢以及考級、考證等就業實用主義的現實需要,使得大學生無暇估計人文素養的培育。
(二)從學校層面:應試教育,唯「考」獨尊
從小學到高中一以貫之的應試教育,使青少年從小就很少汲取人文教育的滋潤,沉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不知「人文」為何物。大學校園本是增加學識、提升修養、凈化心靈的場所,可是現在大學生看的書除了專業課本外,就只是外語、電腦、經濟類書籍和如何面試、社交方面的書,至於提高自身素質的人文類書籍則鮮有人讀。大學生讀書求職的心態非常「務實」,把讀書和求職緊密聯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他們考慮的是如何適應這個社會,因而急於掌握各種工具知識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經濟管理知識和人際交往知識。
(三)從家庭層面:望子成龍,期望值高
在當今社會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未來抱有一種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心理,在孩子身上寄託了過高的期望,望子成龍心切,積極配合學校的應試教育,孩子上大學之後迫切希望能出人頭地,在畢業後找到一份體面又薪酬豐厚的工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收回教育成本。因此,部分父母過於強調學生的在校分數,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及人文素養方面的塑造 。對這一類父母而言,只要能在考試中獲得高分、能在畢業後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勝利、自己的成功,至於其他,概不關心。
(四)從個人層面:沉醉於物質生活,忽略了個人精神文明的提升
由於社會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高科技產品越來越耀人眼球,服裝,飾品等方面都帶給人極大的物質享受,而大學生對此更是熱衷,這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自私,拜金,尋求刺激,排斥書本中的人文教育,同時這也導致了大學生暴力,同居,懷孕等不良社會現象的發生。
既然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問題所在,以及導致問題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必須盡快採取相應的措施去解決問題,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而且這個問題的解決時關繫到中國將來的現代化建設,因此如何解決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認為可以從內外因來討論:
首先,從大學生自身來看,(1)從書本中汲取人文精華,拓展知識面,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學,應該基本了解中國近代簡史,從中認識到自己現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通過熱血奮斗換來的,要懷著一顆感恩,熱忱的心去面對生活,從而使自己端正自我思想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相適應。同時,作為大學生還應該經常關注時事新聞,了解國內外的動態,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專業知識或者享樂中。只有認清本國國情,了解世情黨情,才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貢獻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2)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遠觀未來的同時牢記歷史,牢記傳統美德,在生活中多實踐,讓這些美好的道德情操滲透到我們骨子裡。此外,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堅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完善個人的素質。用先進的科學文化來武裝自己,主動遠離錯誤的觀念。比如在科學發展觀中,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就是發展。發展是一個很廣泛的范疇,整個世界都是處於一種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當中,發展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一種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體現了事物運動的上升性、層級性。大學生在學校裡面,其主要目的就是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想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就必須正視自身存在的缺點,通過發展的辦法去解決。
其次,從政府和公眾的角度來看:(1)不論是政府還是媒體,都應該加強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與教育,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反映了我國和諧社會所追求的價值尺度和文化觀念。價值觀是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核心和基礎,在當今價值觀多樣化、文化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期間,在社會中旗幟鮮明地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法制教育全過程,將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校這一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促使學生全面成長,深層次的影響廣大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使廣大大學生明辨是非,堅定信仰,明確責任。(2)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教育,重視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歷史,政治的教學地位,從小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深刻認識和感受到人文主義的熏陶。特別是在高校中,應將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放在同等的教育地位上,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舉旗幟,就是要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大學生,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更加堅定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遵循規律,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規律,遵循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也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有關愛國,科學發展等話題的活動更進一步地陶冶同學們的情操與修養。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良好人文素養的培育與提升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人人參與,為高素質人才的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優良的環境。高校大學生現今要做到的就是通過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作為今後行動的指導,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才可以塑造良好自我品格,才可以更好的成為國家的現代化的後備主力軍,才可以更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些迷茫徘徊中的大學生們也可以借著學習理論課的機會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迷途知返,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Ⅳ 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剖析及其培養重視與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21世紀人才競爭需要,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從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發展現狀來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還相對滯後。因此,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培養具有重要現實意思。一、人文素質內涵所謂人文素質,也稱人文素養,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等多種元素綜合而成一個人內在東西。人文素質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基本內涵:一是具有豐富人文科學知識,包括文、史、哲、藝術、科學技術史、倫理學;二是要有對個人、對國家、對人類社會責任感,要有愛祖國之***,愛人民之虔心,愛社會之善舉,愛家園之真切,愛自己之自尊;三是高尚人格要素與健康心理素質。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既應該保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精華,以民為本、仁愛、信義、平衡與諧、見賢思齊、自省、修身、謙讓禮儀等,同時還要注入現代意識,如人格獨立、思想解放、自由平等、博愛寬容、民主法制、公平競爭。二、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剖析目前,由於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欠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水平不高,有失社會公德。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一定延續性,它是確保社會與諧穩定,保障社會與個人與諧發展基本社會規范。大學生理應成為社會道德規范遵守者。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學生對優良道德品質還是非常看重,但是對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道德品質卻作出了消極評價。一些大學生基礎文明素質低,遵守社會公德自覺性不強。 2.主體意識增強,但有個人主義傾向,法律意識淡薄。雖然大學生主體意識逐漸增強,自我維權意識加強,但是為了個人私利,不惜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甚至出現了不惜損害國家、集體、他人合法利益思想傾向與行為。許多大學生往往漠視他人基本合法權益,無視法律存在,惡意攻擊對方,甚至侵犯他人合法權利,最終受到法律制裁。 3.專業知識豐富,但文化素養不高。近些年來,無論是理工科,還是文科畢業生,走向社會後表現大多是專業理論基礎比較好,而實際工作能力差。一部分理工科學生像個「工匠」。呆頭呆腦,口語表達能力差,文字能力低,寫文字材料難。而且語法不通,病句錯別字頻頻出現。最令人感嘆與費解是一些中文系大學生中國語文也沒學好,不會寫應用文,文辭學了不少,在實際中卻不會運用。三、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偏低原因剖析 1.教育體制不夠合理,教育觀念滯後。客觀上講,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普遍從高中階段開始分為文科、理科、藝術類教育,為了適應高考,在高考中取得較好考試成績,就會出現藝術類學生輕視文化課教育,文科學生輕視理科知識教育,理科學生輕視人文知識教育情況,這就必然導致大學生先天就存在發展不夠全面問題。 2.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缺乏誠信教育。誠信,是個人立德修身之本,是社會基本道德要求與交往准則,是現代市場經濟有序運行基礎保障。然而,大學校園中考試舞弊、貸款不還、簡歷注水等誠信缺失現象層出不窮。究其原因,除了社會大環境負面影響,很多高校依然存在著比較嚴重應試教育傾向,只注重文化成績、就業率、等級考試通過率,忽視了大學生道德品質教育。 3.環境氛圍尚未形成。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日新月異變化,人們對科學崇拜達到了一定高度,而對個人來說,掌握科學技術成為最終追求。「從根本上說是把科學看作一種實現目標手段,而不是獲得知識。」校園文化環境具有極強教育、導向功能,精神力量對學生感召與吸引是潛移默化

Ⅳ 有哪些事例能表現人文素養

。「人文」,在這里當為確定的「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而「素養」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的。我看所謂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人文素養的核心理念——大成模型由人格養成專家葉長強,因興趣使然結識眾多海內外文化大家、儒釋道等百家要人、社會精英人士及名人騷客。浸淫於浩若煙波的中華文化中,總結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補了國內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對往聖先賢人格發展的總結與提升,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人格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九個部分,以生命進化為前提,在外和內諧的格局內呈螺旋狀全息平衡地向道接近成長模型理解「人文素養」,遵循字面內涵表述組合意義就是最實際、最便利的途徑。「人文」,在這里當為確定的「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而「素養」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的。我看所謂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Ⅵ 大學生為什麼缺乏人文素養

自從大學擴招之後,大學生數量急速上升,素養下降是必然的

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 :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前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加深、社會信息化和網路化進程的加劇,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開始出現多元化取向,身處象牙塔內的大學生自然也難免免地受到波及和沖擊。一方面是課堂上書本中的集體主義、理想主義,一方面是社會中生活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學生陷入多重價值標准中不能自拔,在心智尚未發育成熟時,導致價值迷失和心理失衡。
當今社會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競爭日趨激烈,找工作難、買房難、買車難、結婚難,這是我國社會中的一大現實,也是大學畢業生必須面對的問題。隨著大學生的貶值,大學生就業時的低待遇高風險使得讀書無用論再次甚囂塵上。很多大學生對未來不自信,對前途迷惘,甚至少數學生對社會對人生充滿了悲觀失望的情緒。
以上因素深刻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利於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育,也使大學生難以安心地學習,成為大學生人文素養低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制度的弊端和大學現狀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人文素質教育在教材上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戰略安排,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學性與針對性。升學壓力使文科生的人文知識僅限於高考的要求,很難真正影響學生的內心,缺乏貫穿其中的人文精神,而理科生對人文知識的掌握不夠系統、不夠完善,甚至出現了人文知識的空白。到了大學,高校人文教育常常注重只是在課堂教學,而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重視不足。很多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在校期間往往只是埋頭做實驗、搞研究,缺乏最起碼的哲學思想、文學知識、藝術熏陶、法律常識,很多學生因為文字功底差,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甚至影響到了就業和工作後的個人發展。
孔子曰:君子不器。高中為了上大學而培養應試機器,大學為了能就業而培養工作機器,如果教育只是為了培養機器的話,那不如多造幾台電腦。大學校園本是增加學識、提升修養、凈化心靈的場所。大學教育應該培養的是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是具備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是心智成熟道德完備,具備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而現實是很多大學不將語文課作為必修課,不重視歷史、哲學、藝術等課程,而現在大學生閱讀的書除了專業課本外,就只是外語、電腦、經濟類等方面的書籍,至於提高自身修養的人文類書籍則鮮有人問津。大學校園的張貼欄里充斥著考研、四六級和留學的海報,以及槍手和辦證的廣告。很少有人會探討人生,探討理想,這樣的人甚至被視為異類,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求職是大學生們唯一的目的和導向。
(三)大學教師人文素養不足和學校領導的問題
現實中,中國大學的領導很多是行政幹部,不像原來的大學是「專家治校」,難免對國家政策貫徹有餘,而對學生需要了解不足。比如說,為響應教育部或者團委的號召,學校領導會組織很多活動,初衷都很好,但並不過多考慮學生的關注度、參與度以及對學生的實際影響和作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往往只是為了相應時事,或者單純圍繞學生的專業課和就業,缺乏人文教育方面的活動,和真正有意義的實踐。大學領導的關注和學生的需要之間出現了脫節。
(四)大學生自身的問題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都是80後90後,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對這一特殊群體,我們不能一味地褒或貶,而是要充分認識到他們的特殊性。他們生活在信息泛濫,計算機網路發達的時代,大多是獨生子,從小沒有吃過苦。造成獨立性與依賴性並存,並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膨脹的表現欲。進入大學,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心理年齡尚未成年,出現了心理和生理年齡的不同步。正如筆者所調查的那樣,他們易於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人生觀世界觀沒有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Ⅶ 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

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 文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為什麼需要文學?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我想,這就是文學跟藝術的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裡頭的人,那麼我們看見的、理解的會是什麼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而在《葯》里,我們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看人砍頭的父親或母親,就等著要把那個饅頭泡在血里,來救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村子裡頭最大的知識分子,一個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滿。 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裡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在《葯》里頭,你不僅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祝福》里頭,你不僅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粗鄙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後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如果魯迅的小說使你看見了現實背後的縱深,那麼,一首動人、深刻的詩,我想,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於「實」。空,是另一種現實。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 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 哲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歐洲有一種迷宮,是用樹籬圍成的,非常復雜。你進去了就走不出來。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彷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 就我個人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里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夜晚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里抬頭往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的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 兩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綠色的迷宮里,仰望滿天星斗,脫口而出這樣的問題。他問的是:天為什麼和地上下相合?12個時辰怎樣劃分?日月附著在什麼地方?28個星宿根據什麼排列?為什麼天門關閉?為夜嗎?為什麼天門張開?為晝嗎?角宿值夜,天還沒有亮,太陽在什麼地方隱藏? 基本上,這是一個3歲的孩子眼睛張開,第一次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天上這些閃亮的碎石子的時候所發出來的疑問,非常原始。因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對這樣的問題,無可迴避。 所以,如果說文學使我們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那麼哲學使我們能借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 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 我把史學放在最後。歷史對於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鑒往知來,認識過去才能預測未來,這話已經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試試另外一種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拿在手裡,是一蓬乾草,真正枯萎、乾的、死掉的草,很難看。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裡,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把水弄掉的話,它又會漸漸幹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個一年兩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裡,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對於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40歲之後,才發覺自己的不足。以前我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里,很醜,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40歲之後,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麼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評,而在於: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坐標里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坐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作批判。 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在比較成熟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光。重讀原典使我對自己變得苛刻起來。 有一個大陸作家在歐洲哪一個國家的餐廳里吃飯,一群朋友高高興興地吃飯,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離開餐館很遠了,服務生追出來說:「對不起,你們忘了付賬。」作家就寫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贊美歐洲人民族性多麼淳厚,沒有人懷疑他們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們中國的話,吃飯忘了付錢人家可能要拿著菜刀出來追你的。 我寫了篇文章帶點反駁的意思,就是說,對不起,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異的問題。這恐怕根本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比如說如果作家去的歐洲正好是二戰後糧食嚴重不足的德國,德國侍者恐怕也要拿著菜刀追出來。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體制結構的問題。 我想,文學、哲學跟史學的關系是:文學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在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素養跟知識有沒有差別?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東西。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 對人文素養最可怕的諷刺莫過於:在集中營里,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室。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

Ⅷ 堅守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方面還存在哪些差距

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現代人落入商品崇拜的泥潭中,人品人格也在逐漸失落,精神境界也在逐漸降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目前已成為教育中的一個熱門話題,針對教育改革和思政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為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新的視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了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家楊叔子先生曾說:「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
一、人文素質的內涵
人文科學,最早出自於拉丁文,即Humanita,系指人性、教養。在我國「人文」一詞最早見於《易經》、《周易.賁卦》中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確提出「人文」概念,「天文」指自然之理,「人文」指人事之理,也就是人性教化。關於人文素質的內涵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進行討論。人文素質是以文化為底蘊,以人為主體的、內在的、本質的社會文化綜合能力。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因此,人文素質的教育在當代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二、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養的必要性
(一)思想教育不深刻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大學生的價值體系、理想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較感性,深度不夠,思考問題較簡單,學生文化底蘊不足,缺乏做人做學問的根基,抵禦各種錯誤思想文化的能力也較差。此外,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不注重個人儀表,溝通不講技巧,舉止隨便。
(二)缺少對多元價值的挖掘
在高職學生的培養中過度重視技術的學習和掌握,缺少對多元價值的挖掘,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導致學生人文精神的薄弱。所以我們就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在大學教育期間就是建構仁義濟世、敬業樂群、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為其未來走向社會,擔負社會責任打下良好的精神文化基礎。
(三)思想教育中
偏重專業知識與技術,忽視人文知識學習,過於注重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忽視學生生活態度、情感、思想品德、價值觀等人文精神的培養。專業設置范圍相對狹窄,忽視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基礎單一,難以滿足社會所需的復合型、綜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過於注重社會價值,忽視個體價值,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改革發展的要求
由國家教育部制定,國務院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是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目標。
教育部在《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闡明了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明確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定位和內涵,指出當前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在人文素質教育」和「提高全體在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因此,當前我們所強調的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其核心始終是如何做人,包括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追尋,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探尋等。
三、發揮傳統文化功能,促進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一)課內外結合,豐富課程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若要實施素質教育,通過通識教育,拓寬基礎課程,精煉專業課程,擴大選修范圍。通過教學內容的更新,課程體系的調整,實現課程的綜合化,利用地方傳統文化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
傳統文化不僅廣泛地存在於社會生活中,歷史文化古跡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生動記載了中華文明演進的軌跡。學生通過班級活動、社團活動、探訪文化古跡、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來學習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發揮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通過觀摩 學習,不斷提高人文素養。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發揮榜樣和示範作用
具有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精神和高尚品格大學教師,其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行為方式,對其未來的人生發展成長成才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提高高職院校教師自身人文素質,是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根本基礎,提高整個學校文化品位。
(三)嚴格考核,廣泛開展傳統經典閱讀
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薄弱原因在於讀書少,學習習慣差,課余時間用於讀書的時間很少,閱讀的主要書籍類型是言情小說等,傳統經典著作涉及很少。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嚴格的考核要求,倡導經典閱讀,傳播文化精髓,或者是通過探討熱點問題,提高學生們的人文素質。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校園人文氛圍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在向上、文明、充滿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生活中,發自內心熱愛祖國文化,樹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通過組織書法、辯論、演講、歌唱、戲劇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對人文學科的興趣;通過舉辦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系列講座,營造學術氛圍,加強文化環境建設。
(五)通過傳統文化,加強學生禮儀的塑造
禮儀是一種日常生活的行為,是一種待人處世的態度,是一種素質涵養的體現。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在不同場合的禮節,學習關於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規范,在言行舉止上表現出較高的人文素質,達到內在文化修養與外在禮儀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用中華傳統文化中去引導,培養成為講文明有禮貌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塑造學生文明禮儀習慣,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對審美情趣追求,在潛移默化和不斷強化中培養個體綜合能力,實現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完美統一,從而更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

Ⅸ 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提高自身修養,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 增強自我約束,抵制誘惑,我們要以道德來約束自身的行為,提高自律能力。
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誘惑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如刺激而有趣的網路游戲和電子游戲、琳琅滿目而又價格昂貴的電子玩具、不可告人的黃色影像和書刊、魔力非凡的毒品等,這些誘惑使一些成人都迷戀其中,更不用說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學生了。作為一名學生,要努力增強自身的抵抗力,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2. 加強自我修養,杜絕不良行為
道德品格的提升,有利於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要注重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加強自身道德的建設,確保行為和思想與社會要求相適應。不做危害社會、集體和他人的事,尊重他人的合理訴求。
3. 增強自製能力,提高綜合自理能力
由個人思想觀念和意識的原因,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裡,有的人經不住誘惑,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雖然原因多種多樣,但關鍵是平時對自己缺乏約束。如個人不懂得在平時控制自己的某些壞習慣、壞毛病,就會使問題發展得越來越嚴重,直至違規、違法。所以,每個人在學習與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增強自製能力。

Ⅹ 你對人文素養有什麼初步認識

理解「人文素養」,遵循字面內涵表述組合意義就是最實際、最便利的途徑。「人文」,在這里當為確定的「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而「素養」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的。我看所謂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以人來對抗神,對抗任何試圖凌架於人的教義、理論、觀念、進行中事業及預期中目標,對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聖。現實中,我們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等同使用。因為,如同具有「達標」的自然科學能力卻不見得具備「達標」的「科學精神」一樣,具有「達標」的人文科學的知識及處理人文活動的能力,也不見得同時具備「達標」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養的根本特徵。舉個例子: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許多受到主流社會迫害的中上層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來自下層社會群眾的同情和關照,這讓「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等被專政人士曾大發感激、感慨之情。而那些對落魄者不歧視不加害的「草民」,雖然缺乏人文科學素養,甚至不具備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碼的文化素養,但他們在那個把人文當垃圾的社會環境中,卻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個人的人文素養的質量是個人健康發展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素養質量是一個社會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積累文明成果的結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文明、進步的「發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違背、相脫離。否則,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總量的發展,軍事力量的發展,社團組織的發展……都會成為壓制、殘害甚至毀滅人類的野蠻力量,並且,這些東西發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製造出的痛苦和災難就越大。社會在「持續」,生活在「繼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人文素養含量」被批量式「剔除」,或持續降低,那就和真正的發展毫無關聯。如果將此持續和繼續狀態稱之為「發展」,就需要為此定性:退步的「發展」,反動的「發展」,危險而恥辱的「發展」,朝著地獄方向的「進步」。我予以好評的《人文素養與發展》這一作文題的提示語中,有這樣的話:「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必然會制約個人乃至社會、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這話也是人文素養欠缺的表現,應提出批評。這話錯在哪裡呢?這里不存在什麼「制約發展」的問題,它和「發展」根本無關。「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災難。失落人文精神的「發展」,叫「發癲」。「發癲」硬是不講道理。我們社會的宣傳,把「發展」神化了,以至於讓許多人覺得,和「人文素養」脫鉤的「發展」也還是發展,或者,對這「發展」的不滿意之處,僅僅在於它是「有缺陷的發展」、「不盡人意的發展」。這種普遍的社會意識,又是一個失落人文精神的例證。

閱讀全文

與生活中有哪些缺少人文素養的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