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恐龍怎麼生活

恐龍怎麼生活

發布時間:2022-11-06 21:29:59

⑴ 恐龍的生活習性有哪些不同

草食性恐龍的習性

草食性恐龍為了取水、取食方便,所以,它們主要生活中靠近水源的森林裡。其中腕龍、梁龍、雷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草食性恐龍。它們都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特徵,那就是都有長長的脖子,長頸使得它們可以輕而易舉的取食大樹上的嫩葉。另外一些草食性恐龍喜歡廣大遼闊的草原,如劍龍、原角龍、三角龍、優甲龍等。當它們遇到危險時,它們就會群集向侵略者發出攻擊,以此來保障自己及群體的安全。這些就是草食性恐龍的基本生活習性。

雜食性恐龍的習性

雜食性恐龍一般很少有群居的,通常都是分布在各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龍是似鳥龍、始祖鳥、偷蛋龍等,偷蛋龍生活在極為深的山谷之中或是陰森的密林之中。始祖鳥、似鳥龍與它的生活類似。其生活於此的主要目的就是逃避傷害,而且,深谷與密林中大量的樹林、植物、雜草、昆蟲等都是較易取得的食物。

肉食性恐龍的習性

肉食性恐龍通常沒有固定的處所,就暴龍而言,它們有時生活中山林的洞穴中,有時則生活在濃密的叢林中,它們的捕獵方式以突襲為主,主要以粗大而有力的尾巴為武器,將其打昏後迅速沖過去一口咬住,此類恐龍的代表就是異特龍、泰氏龍、重爪龍等。迅猛龍是肉食恐龍中體型相對來說較小的,它們屬於群居型恐龍,不管是獵捕食物還是遷徙,它們都會一起行動,它們有著極快的速度,在獵食的時候,一般都是一起撲殺過去,進行群攻,讓獵物幾乎沒有逃生的機會,這也是一種極為殘暴的捕獵方式。還有一種是生活在水中的肉食性恐龍,如蛇頸龍、魚龍、蒼龍,它們主要獵捕對象是菊石、海螺、魚類。在空中飛翔的恐龍主要有翼龍、無齒翼龍等,它們的捕食方式就是以俯沖的姿勢獵捕水中的魚類,它們一般生活在沿海的高山洞穴里。

每一種恐龍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對於它們自己來說,都是最有利的。

⑵ 恐龍是怎麼生活的

恐龍生活在地球歷史的中生代,中生代分為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疊紀是指距今2.45~2.08億年前的一段時間;侏羅紀是指距今2.08~1.46億年前的一段時間;白堊紀是指距今1.46億年~6500萬年前的一段時間。 當時植物以蘇鐵、銀杏、針葉樹、蕨類等裸子植物為主體,動物則是形形色色的恐龍占著主導地位。所以,中生代又稱為「恐龍時代」。 恐龍大約出現在三疊紀的中期,到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非常繁榮,但到白堊紀末期突然從地球上全部消失,它們在地球上大約繁衍了1.6億年。 /╱筱゛筱| 回答時間 2008-03-03 21:41 檢舉 其他答案恐龍的種類及介紹 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做鳥龍類,一類叫做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只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胳化石的復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裡游的,有在陸上爬的。下面我們就來大概認識一下它們吧。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麼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體形巨大的翼龍是怎麼飛上天的?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一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一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藉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一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由於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一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這兩種觀點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目前還沒有結論,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在恐龍統治陸地的時候,海洋也同樣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動物佔領著。它們與陸地上的恐龍和空中的翼龍是近親,也用肺呼吸空氣,一般也產卵。它們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長著鋒利的牙齒,為的是捕食其他魚類。這些爬行動物多多少少長得有些像今天的魚類,有人就認為它們是魚變的,也有人認為今天的魚是它們變的。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種類,像我們今天有的鰻、龜、蛇、鱷等等,過去也都有相似的種類。如鰻龍,如蛇頸龍等等。薄板龍是最長的蛇頸龍,全長可達15米。它的脖子大約為軀乾的兩倍。像這條魚龍,簡直就和今天的魚一模一樣。 鰻龍是蛇頸龍的一種,在日本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經測量,它們的身長約7、8米。而且它們有鋒利的牙齒。 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做鳥龍類,一類叫做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只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胳化石的復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裡游的,有在陸上爬的。下面我們就來大概認識一下它們吧。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麼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體形巨大的翼龍是怎麼飛上天的?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一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一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藉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一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由於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一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這兩種觀點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目前還沒有結論,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在恐龍統治陸地的時候,海洋也同樣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動物佔領著。它們與陸地上的恐龍和空中的翼龍是近親,也用肺呼吸空氣,一般也產卵。它們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長著鋒利的牙齒,為的是捕食其他魚類。這些爬行動物多多少少長得有些像今天的魚類,有人就認為它們是魚變的,也有人認為今天的魚是它們變的。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種類,像我們今天有的鰻、龜、蛇、鱷等等,過去也都有相似的種類。如鰻龍,如蛇頸龍等等。薄板龍是最長的蛇頸龍,全長可達15米。它的脖子大約為軀乾的兩倍。像這條魚龍,簡直就和今天的魚一模一樣。 鰻龍是蛇頸龍的一種,在日本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經測量,它們的身長約7、8米。而且它們有鋒利的牙齒。

⑶ 恐龍的生活習性

恐龍有草食性、肉食性兩種,一般一些矮小的食草恐龍會站立後肢吃高處葉子,而肉食性恐龍則是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另外,暴龍類的恐龍常單獨行動,而大型草食性往往集體行動,以此抵禦外敵。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比較有名的恐龍。

恐龍的品種有哪些?

1.霸王龍(存活到最後的非鳥類恐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

2.易碎雙腔龍(已知的最大恐龍)

易碎雙腔龍是歷史上最長最重的恐龍,甚至最大體重比藍鯨還要大。它長達35米,和梁龍有近緣關系。

3.背甲龍(帶有裝甲的恐龍)

背甲龍體長可達10米,體寬、頸短;四肢粗短、強壯;腳短而寬,前腳有5指,後腳有4趾,指(趾)末端有蹄狀的爪子,適於陸地活動。背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始祖。它的特徵就是全身帶甲殼的身體和巨大的椎尾。

4.滑齒龍(肉食性海生恐龍)

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里短頸部的上龍亞目。

5.劍龍(帶刺的恐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由於它奇特的尾刺和骨板,劍龍是最好認的恐龍之一,是一種食草動物。

對於恐龍滅絕的原因和說法,在科學界的爭論一直很大。但是無論什麼原因,有一定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恐龍無法適應變化後的生存環境,從而造成了大滅絕。

⑷ 恐龍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代表三疊紀的典型紅色砂岩向我們表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那時的地球兩極並沒有陸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決定了各地的氣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較濕潤而草木茂盛,但是由於陸地的面積十分廣闊,使帶濕氣的海風無法進入內陸地區,大陸中部便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沙漠,所以陸地上的氣候相當乾燥,這進而使得較耐旱的蕨類品種及不過分依賴水繁殖的針葉樹逐漸在這些地工我取得了競爭優勢。

侏羅紀時代

侏羅紀時代的天空變得特別的明朗,氣候也變得溫和起來,雨水也漸漸充沛了,在雨水的滋潤下,沙漠在大量減少,成片成片的樹林長了出來,食草性恐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的食物。針葉林以及銀杏,成為大型食草性恐龍的主食。而那些低矮的蕨類植物則為小型的食草性恐龍提供了食物。

白堊紀時代

白堊紀恐龍生活在距離我們1.44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時間里,這漫長的八千萬年的景色當然也不一樣的。一些有花植物開始出現,其中包括原始的玫瑰、木蘭花和睡蓮,它們把這世界點綴得更為漂亮,原始的昆蟲們在花叢中往來飛舞,樹林是前所未有地豐茂。侏羅紀時期的針葉樹、杉葉樹、藻類生長得十分好,也成片成片地出現了高大的橡樹和山核桃樹。樹下,也不再是小蜥蜴們的世界了,負鼠這種小型的哺乳動物開始出現了,此時蠑螈與龜、蛇類和蛙類也作為中生代晚期的成員加入了進來。生活在史前這一階段的鱷魚數量超過了現在,已知的鱷魚中最大的,光它的頭顱就有1.8米長,現在的人把它稱為怖鱷。

近水的環境

恐龍的親戚蜥蜴是兩棲動物,既能在陸上生活,也能在水裡游泳。據科學發現證明,恐龍和蜥蜴一樣,也是能游泳的。恐龍生活的環境,河流、湖泊眾多。長有蜥蜴腳的恐龍,經常生活在水中。恐龍在水中是怎麼游泳的呢?原來,這些恐龍在水中通過它們的後肢輪流劃動,當然,前肢也是運動的,而且,身體其它部分也在運動,它們堅硬的尾以及強健的背上肌肉,幫助它們在水上漂游,當然,樣子不會太好看,可能和狗在水中游泳的姿勢差不多。

恐龍蛋所面臨的環境

專家們甚至認為,一些偷蛋的恐龍有可能成群結隊地去偷蛋,幾只做掩護,把母恐龍引開,其餘的則馬上偷蛋吃。同時,研究還表明,在史前時代,偷吃恐龍蛋的不光是恐龍,像蜥蜴,面對比自己的頭大幾倍的恐龍蛋,先用爪子敲個洞,然後吸光裡面所有的汁液。由此可見,在恐龍的時代里,恐龍蛋靜靜地躺在窩里時,就已經面臨了很大的危險。

⑸ 恐龍是怎麼生活的

在兩億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動物廣泛占據。那時的地球氣候溫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動物有足夠的食物,逐漸繁盛起來,種類越來越多。它們不斷的分化成各種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龜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鱷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蛇類和蜥蜴類,其中還有一類演變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動物。

恐龍是所有爬行動物中體格最大的一類,很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那時的空氣溫暖而潮濕,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幾千萬年的時間,但不知什麼原因,它們在6500萬年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只是那時留下的大批恐龍化石。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人們仍在不斷地研究之中。長期以來,最權威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一顆直徑7-10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如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

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今天,這種觀點似乎已成定論了。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恐龍死光了。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對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幾種,比較富於刺激性和戲劇性的「隕星碰撞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於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還有以下幾種:

一、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二、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四、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五、被子植物中毒說。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六、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並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斗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一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⑹ 恐龍的生活習性簡單

恐龍習性:

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斗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交配

築巢、產卵及照顧下一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內容之一。恐龍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後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泄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准它們的泄殖腔,然後公恐龍的陰莖進入母恐龍的泄殖腔進行交配。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陰莖,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一些鳥類一樣,通過噴出精液到母恐龍的泄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泄殖腔親吻」。

恐龍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尚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⑺ 恐龍是怎麼生活的

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的運動姿勢的最大特徵就是爬行,就像蜥蜴那樣。肚皮緊緊貼著地面,四肢由軀體下方向外面伸出來,匍匐著前進。它們這種運動方式不僅速度慢,而且相當費力。據研究證明,恐龍是站立著行走的。恐龍走路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用四足行走,一大類是用兩足行走。四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走起路來和大象、牛、馬等沒有什麼兩樣。恐龍,不論是四足行走,還是兩足行走,它們的身子都是直立的,而且與地面是垂直的。在恐龍大家族中,各種各樣的恐龍,它們走路的速度並不一樣。恐龍家族中走路速度最慢的是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每小時走的路最快也不過7千米多一點。四足行走的劍龍和甲龍的腿腳比蜥腳類恐龍厲害一些,走路也快一些,最快時每小時可以達到8千米。用四足走的恐龍,也有速度很快的。像角龍,如果它們追逐獵物時,使出最大的力,在短的時間每小時的速度達到近50千米。兩腳行走的鴨嘴龍每小時能走18.54千米,若遇到敵人,也能像馬跑那樣,快速離開危險區。

⑻ 恐龍的生活習性和外形

生活習性和外形主要有以下這幾點:

1.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2.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3.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8)恐龍怎麼生活擴展閱讀:

恐龍的發現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 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 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生長繁殖

築巢、產卵及照顧下一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內容之一。恐龍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後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泄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准它們的泄殖腔,然後公恐龍的陰莖進入母恐龍的泄殖腔進行交配。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陰莖,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一些鳥類一樣,通過噴出精液到母恐龍的泄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泄殖腔親吻」。

⑼ 恐龍是怎麼生活的

遠古時期的恐龍是如何生活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科學家,也困惑著全人類。目前,對於恐龍的形態、生活習性等也多是推測,在它們身上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我們去解開。對於這些困惑,我們還是通過資料來推定判斷吧。

恐龍科普第8期:遠古時期5種恐龍是如何生活的?

下面整理了5種恐龍,為大家科普學習一下。這可是家長給小朋友講故事的好素材哦!


1恐龍介紹:板龍

板龍_三疊紀_食草恐龍

恐龍名字:板龍

英文名字:Plateosaurus

板龍是三疊紀最著名的植食大型恐龍之一,也是歐洲最常見的恐龍之一,體長7-9.4米,體重估計有700公斤。

板龍生存的年代:距今2.22億年 ~ 2億年前的中三疊世

板龍是植食性恐龍,也叫食草恐龍,主要以植物為食,包括各種蕨類和樹葉。

板龍的體型:大型恐龍,體長7-9.4米

在目前已知的 774 種恐龍中,體型排在第275位。

與板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米拉加亞龍,包頭龍,比賽特甲龍,阿巴拉契亞龍,彎龍,短冠龍等。

板龍發現的地點在歐洲。


板龍的化石相關資料

板龍化石標本:完整的骨骼


2.恐龍介紹:彎龍

彎龍_侏羅紀_草食恐龍

恐龍名字:彎龍

英文名字:Camptosaurus

彎龍是生活在侏羅紀末至白堊紀初期的歐洲和北美洲的草食恐龍,體重1噸,身長5-7米。

彎龍生存的年代:距今1.45億 - 1.3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彎龍是植食性恐龍,也叫食草恐龍,主要以植物為食,包括各種蕨類和樹葉。

彎龍的體型:大型恐龍,體長5-7米

在目前已知的 774 種恐龍中,體型排在第275位。

與彎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米拉加亞龍,包頭龍,比賽特甲龍,阿巴拉契亞龍,短冠龍,埃德蒙頓甲龍等。

彎龍發現的地點在北美洲,美國,歐洲,英國。


彎龍的化石相關資料

彎龍化石標本:大部分完整的骨骼


3.恐龍介紹:甲龍

英文名字:Ankylosaurus

甲龍生存年代:距今7000萬-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

甲龍發現地點:美國,加拿大

甲龍體形:巨型恐龍,體長7.5-10.7米

甲龍生存的年代:距今7000萬-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

甲龍的體型:巨型恐龍,體長7.5-10.7米

在目前已知的 774 種恐龍中,體型排在第156位。

與甲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馬鬃龍,馬拉維龍,後凹尾龍,艾德瑪龍,戈壁巨龍,克拉瑪依龍等。

甲龍發現的地點在美國,加拿大。


甲龍的化石相關資料

甲龍化石標本:2具頭骨,3副部分的骨骼


另外,有趣的是,甲龍現在發現了保存比較完好的化石,其皮膚甚至能夠清晰可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科學家發現甲龍化石:全身皮膚清晰可見。
還有好多好多,就不一介紹了。

⑽ 恐龍是怎樣生活的

恐龍這些龐然大物

閱讀全文

與恐龍怎麼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