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睢縣易家生活超市是賣什麼的

睢縣易家生活超市是賣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11-07 11:37:31

Ⅰ 足力健老人鞋是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品牌

足力健老人鞋產品專業,他們找到了老人穿鞋才會遇到的12個獨特問題。針對擠腳的問題,老人鞋單獨設計鞋楦;針對磨腳的問題設計了「U型跟」,足力健的鞋子,每個細節都符合用戶對一雙專業老人鞋的期待,除了讓更多老人的雙腳得到專業呵護外,足力健還做到了直接對話用戶,真正把老年人作為溝通的主要對象。

Ⅱ 想問下足力健老人鞋如何在眾多老齡用品品牌中脫穎而出

他們家堅持做更懂用戶的老人鞋,找到了老人穿鞋才會遇到的12個獨特問題,設計了專門針對老人腳型的鞋,除了讓更多老人的雙腳得到專業呵護外,品牌還做到了直接對話用戶,真正把老年人作為溝通的主要對象,在老年人心裡建立起更有價值的品牌資產。

Ⅲ 請問在我國歷史上的好官有什麼

中國古代十大清官譜
【狄仁傑】
(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包拯】
(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況鍾】
(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寇準】
寇準罷宴
相傳在宋淳化年間,青年時代的寇準,得到宋太宗的信任,提升為參知政事。不久太宗又親自為寇準主婚,與趙匡胤宋皇後的幼妹、邢國公宋準的幼女宋娥成親。新婚期間,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準與宋娥正在歡宴,門官報說寇準的家鄉人要見,寇準忙讓來人進來。不一會,門官領來一個衣著破爛的老漢,寇準一看,十分驚慌,原來是自己的舅父趙午來到,寇準忙拉夫人宋娥上前拜見,侍女們忙搬來椅子讓老人上坐。老人坐定以後,兩眼發呆,隨即又大哭起來。寇準急問家中出了什麼大事。問了半天,老人才長嘆一口氣,叫著寇準的小名,說:「牛娃子,我進了這相府,見你這么榮華富貴,又聽人說你整日歌舞酒宴,叫我不由得想起了我那可憐的老姐姐,她一輩子受苦受難,沒過一天好日子。」寇準聽舅父說起母親,慌忙跪倒在地,說:「都是外甥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親早年的苦楚。」
趙老漢擦了擦了眼淚,拍著寇準的肩膀說:「牛娃子,那年你爹去世,你才十歲,你娘晝夜紡線織布,供你讀書,我送你上華州會試,你穿的藍布袍子補丁褲子。你現在當了大官,又招了皇姨,從地下到天上了,歡樂幾天就是了。可你天天作樂,夜夜飲宴,你娘受過的苦,百姓們受的艱難你全忘光了嗎」
寇準忙給舅父叩頭,說:「舅父指教,甥兒得益不淺,母親去世時,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兩全,是甥兒終生憾事。不過,母親的苦楚,甥兒實不敢忘。甥兒今為國家大臣,誓以上報宋王、下撫黎民為己任。」說罷,忙和宋娥勸舅父入席用飯。
老漢看著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卻指著宴席說:「這一席飯夠咱家鄉一家人過幾個月哩你在京城裡吃得這么好,可知道咱華州、同州今年大旱,顆粒未收,一斗米價漲到一千錢。現在還沒過年,已鬧起了飢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餓死多少人呢想到這里,我怎麼能吃下這樣好的飯呢」
寇準也曾聽說過家鄉有旱情,可是從地方官的奏摺里,卻看不出災情的嚴重程度。聽舅父這么說,頓覺自己失職,愧對鄉里。他安排舅父住下,急忙回到大廳,吩咐撤了宴席,並以此為戒,永不夜宴。
第二天早朝,寇準將故里旱情如實奏給太宗,並請旨回陝西督賑和詢察民情。太宗准奏,他回到陝西以後,為家鄉人民辦了不少好事,還把關中的稅賦免徵三年。

另一種說法: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對好官稱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對好官一般不稱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機構的國家,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就出現了對官僚的類型化評價。好官的標準是什麼?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標准。到了\'獨尊儒術\'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難考核,從三國未年開始,根據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正式的為官標准化,清官也就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封建社會的清官,其實都是統治階級的代表,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只是,比之於貪官而言,他們畢竟對人民有益,為人民做過一些好事,對社會歷史起過一定的作用,也更為人民所稱道;他們廉潔奉公、公正執法的一面,對今天的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仍不乏學習、借鑒意義.古往今來,在我國歷史上有過不少清官廉吏,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為官清正、廉潔自好的美德,歷來受到人們的贊頌。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從歷史上看,清官終極上干不過貪官,清官雖然誓死與皇帝一心,可到臨界點上皇帝與清官卻不一條心。人的慾望永遠大於實際上能把它填滿的填充物,這意味著在自然狀態下(即在沒有有效監督機制下),清官不可能比貪官多,清流的力量不可能比濁流的力量大。中國那麼多代王朝,貪官下馬雖多,但是最後都是濁流毀滅了這個王朝,而不是清流拯救了這個王朝。所以清官與貪官的關系根本上講是獨虎對群狼的局面,勢單力薄,處於隨時可能被毀滅的情勢里。清官的最大力量源泉是朝廷,可是十個貪官好歹能讓一個朝廷成其為朝廷,一個清官卻絕對支撐不了一個朝廷。這就意味著皇帝不可能完全違背十個貪官的意志而為一個清官撐腰。從理論上講,皇帝也是人,他對享受的要求更高更多,貪欲更大,因而皇帝的氣味與貪官更接近。這意味著,清官的矛頭最 後必然刺向皇帝,也就是說,如果任由清官作為,最後必定傷及皇帝。如果皇帝完全由著清官,皇帝則損失多多,從本質上講,清官與皇帝不是同路人,不是利益共同體;中庸點講,清官是朝廷平衡權力的一條腿,極端的講,清官是皇帝之敵。人有人格,國有國格。格是什麼?格是取向,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格是規范,是規矩,是為人之本,是立身之道。而我又一直以為,在諸色人等之格中,「官格」當屬首重之列。

《論語》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又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都在講做人之道,當然,儒家學說更是歷代為官之道之圭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國人為人為官的信條,成為國人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無論是屈原、包拯、文天祥,還是范仲淹、諸葛亮,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歷史上的清官、廉官、勤官、績官、能官,都是講求官德官格的模範,他們以自身的愛國、為民、勤政、重義、忠誠等高格美德,在歷史的「凌煙閣」上鐫刻下了不朽的名字,他們為當時的人民奉獻了真誠和心血,他們為歷史的前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Ⅳ 棒棒椒是什麼辣椒

棒棒椒是像棒子形狀的辣椒
陝西蒲城辣椒以型好味香辣為特色,量大遠銷南方市場及新福等各大市場深受消費者認同,現已陸續大量上市,辣椒類有棍棍椒,二炮椒及羅絲椒,其次還有大白菜,干蘭茄子西葫蘆等,敬請各界商家光臨,財富熱線***

交易須知
貨品多為機器分級,每類產品或規格都有不同的合格率/損耗率,下單前請跟賣家確認。蔬菜在裝卸和運輸過程中有輕微損耗和掉秤屬正常現象,若出現貨不對板、少件、不合格率或損耗率超過約定范圍等情況,請在到貨後24小時內拍攝驗貨照片/視頻並聯系賣家處理(鮮貨原則上不支持退換貨,優先補償),售後方式另有約定的,以買賣雙方約定為准,約定方式包括但不限於賣家商品詳情頁售後說明、聊生意、電話約定等。
如雙方多次協商無法達成一致,可申請平台客服介入處理。

價格說明
1、劃線價格:指惠農網平台內經營者建議參考價,並非原價。由於產品更新時間、行情波動等原因,該價格可能會跟下單時有差異,僅供購買時參考。

2、未劃線價:指當前產品的價格,具體成交價格根據商品參加活動、或使用糧票、優惠券等發生變化,最終以訂單結算價格為准。

商品編號:4513764
推薦貨品
山東費縣線椒、山東產地批發價格、批發市場、電商、超市、
保 線椒、山東產地批發價格、批發市場、電商、超市、
保證金2000元
24小時發貨
¥0.30/斤
成交2940元
山東青州市線椒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
線椒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
¥2.50/斤
河南通許縣線椒,3號線椒,黑線,黃線都有
保 線椒,3號線椒,黑線,黃線都有
保證金1000元
48小時發貨
¥3.20/斤
陝西蒲城縣線椒 精品大量供應,量大從優
保 線椒 精品大量供應,量大從優
保證金2000元
72小時發貨
¥2.80/斤
山東費縣山東省費縣萬畝精品鮮辣椒大量上市中線椒蕪湖椒3O1螺絲椒等,
山東省費縣萬畝精品鮮辣椒大量上市中線椒蕪湖椒3O1螺絲椒等,
¥1.00/斤
福建南靖縣紅線椒
紅線椒
¥3.55/斤
河南睢縣天氣熱無情,辣椒暖人心!小米辣
保 天氣熱無情,辣椒暖人心!小米辣
保證金2000元
72小時發貨
¥4.40/斤
成交3621元
重慶酉陽重慶陽起小米椒現摘新鮮辣椒朝天椒紅辣椒批發
保 重慶陽起小米椒現摘新鮮辣椒朝天椒紅辣椒批發
保證金2000元
48小時發貨
¥3.50/斤
成交3120元
河南夏邑縣青泡椒 河南夏邑大棚301辣椒大量上市 品類全 產地發貨
保 青泡椒 河南夏邑大棚301辣椒大量上市 品類全 產地發貨
保證金2000元
24小時發貨
¥0.50/斤
成交1.4萬元
河南睢縣小米椒 ,天氣熱無情,辣椒暖人心!
保 小米椒 ,天氣熱無情,辣椒暖人心!
保證金2000元
72小時發貨
¥4.60/斤
成交594元
山東費縣薄皮椒、蘇椒五號、泡椒、蕪湖椒、產地批發價格、實力代收
保 薄皮椒、蘇椒五號、泡椒、蕪湖椒、產地批發價格、實力代收
保證金2000元
24小時發貨
¥0.50/斤
成交5503.8元
山東費縣小皺皮辣椒、青皺皮椒、山東費縣產地批發價格
保 小皺皮辣椒、青皺皮椒、山東費縣產地批發價格
保證金2000元
24小時發貨
¥0.40/斤
山東蘭陵縣黑長茄 綠茄子,燒烤茄,長茄,線茄
實地 黑長茄 綠茄子,燒烤茄,長茄,線茄
深度認證
¥0.50/斤
福建南靖縣線茄,現采現發新鮮保質,長期大量供應,
線茄,現采現發新鮮保質,長期大量供應,
¥1.15/斤
新疆庫爾勒市【疫情封控】新疆庫爾勒有機西紅柿,新疆水果番茄
保 【疫情封控】新疆庫爾勒有機西紅柿,新疆水果番茄
保證金2000元
72小時發貨
部分包郵
¥55.00/箱
成交7654元
四川米易縣大紅西紅柿 攀枝花沙瓤西紅柿4/7斤裝細沙口感 濃郁
保 大紅西紅柿 攀枝花沙瓤西紅柿4/7斤裝細沙口感 濃郁
保證金2000元
48小時發貨
部分包郵
¥24.00

Ⅳ 求古文翻譯。。。。

劉慶孫在太傅府,於時人士多為所構,唯庾子嵩縱心事外,無跡可間。後以其性儉家富,說太傅令換千萬,冀其有吝,於此可乘。太傅於眾坐中問庾,庾時頹然已醉,幘墮幾上,以頭就穿取。徐答雲:「下官家故可有兩娑千萬,隨公所取。」於是乃服。後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謂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翻譯:

劉慶孫(劉輿)在太傅府任職,當時的名士有很多被他編織(罪名)陷害,只有庾子嵩胸懷曠達超然世外,沒有留下什麼可以利用的把柄。後來劉慶孫就利用庾子嵩生性節儉家中富有,勸說太傅司馬越索錢千萬,希望庾子嵩有吝惜的表現,這時就可以乘機陷害他。

太傅在眾人聚會時問起庾子嵩這事,庾當時已經酩酊大醉,頭巾落到幾案上,他把頭靠過去頂上頭巾,慢慢回答:「下官家裡確實能有兩三千萬,您隨便拿去用。」劉慶孫這時才心悅誠服。後來有人對庾子嵩說了這事的原委,庾敳說:「劉慶孫這可以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是都符合史實。

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Ⅵ 歷史上的張姓偉人有哪些

張 飛:三國時蜀漢大將,河北涿縣人。曾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為後世留下一
段佳話。

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蕭
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
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南召縣人。他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
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 傷寒雜病論》,造
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
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還有張作霖,

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天師,字輔漢,又名張陵,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東漢建武十年農歷1月15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籍又稱其名為張陵。

張道陵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

張 讓:(公元?~189年),潁川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漢宦官。

張讓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其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漢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趙忠等一起殺害何進。不久,在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張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肅酒泉)。著名東漢書法家。

張芝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

張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陽泉村人(今山西陽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學者。

張穆雖然只活了四十四歲,但他的著作疊起來足有三尺來厚。他出身在書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時,勤奮好學,才華橫謚。

張 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著名唐朝文學家。

張 載:(生卒年待考),字孟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載性格閑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明朝人張溥把張載和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張 華:(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的後裔。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張 協:(公元?~307年),字景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協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為征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晉永嘉初,復征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錄張協有集四卷,已失傳。明人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張孟陽·景陽集》。

張 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初,後改天如,號西銘,蘇州太倉人(今江蘇蘇州)。

張溥師從徐光啟,少時嗜學,所讀書必手抄。詩文敏捷,與同里張采齊名,號「婁東二張」。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集江南諸社合為「復社」,倡復古學,以嗣「東林」自詡。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庶吉士,乞歸葬親。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主「復社」虎丘大會

張 魯:(生卒年待考),字公旗,沛國豐縣人(今江蘇豐縣)。

張道陵之孫,繼祖父在蜀地傳道。後到漢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權,自稱師君,下設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設「義舍」,置「義米、義肉」,任往來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斗米,又稱「五斗米道」。

曹操進入漢中後投降之。

張 綉:(公元?~27年),武威祖厲人(今甘肅靖遠西南部),漢朝董卓部將張濟之侄。

在李傕、郭汜之亂中,張濟的地位和李傕、郭汜相等。張濟逝世後,張綉領其軍,屯兵於宛城(今河南南陽)。後降曹操,不久又叛。操征袁紹時再降曹,為揚武將軍,在官渡之戰中有功。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於征討烏桓途中。

張 頜:(公元?~231年),字儁義,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北部)。

初從韓馥鎮壓黃巾,後歸附袁紹,任寧國將軍。官渡之戰後降曹操,授左將軍。魏明帝時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部)大破蜀將馬謖。

諸葛亮於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出兵攻魏,回師時在木門(今甘肅天水境內)設伏。張頜追蜀軍至木門,中箭身亡。

張 遂:(公元673~727年),一行和尚,魏州昌樂人(今河南濮陽南樂)。著名唐朝天文學家。

張遂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代到長安拜師求學,研究天文和數學,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

張 旭:(生卒年待考),字伯高,一字季明,世稱張長史,唐朝吳縣人(今江蘇蘇州)。著名唐朝書法家。

張旭在唐開元年間曾來常熟任縣尉,據史籍《唐國史補》等史書所記,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後呼叫狂奔,然後揮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沾著墨汁疾書,灑醒後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態,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以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沉「醉尉街

張師德:(生卒年待考),字尚賢,開封襄邑人(今河南睢縣)。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辛亥科狀元。張師德為北宋第二位狀元張去華之子,在父親奪魁五十年後,張師德又金榜題名第一,為世人艷羨。張師德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耀州,遷為秘書省著作郎、集賢校理,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曾上疏請求赦免因貧苦無力還債之人,獲准。一次,張師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時事問之,師德回答詳備,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時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後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說:「張師德可用」,而契丹、高麗使者來朝,又大多讓張師德接待。

宋天禧初(公元1O17年),張師德安撫淮南時染病,改判司農寺,擢右正言,知制誥。判尚書刑部,出知潁州。遷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為群牧使。再遷為吏部郎中。因病,知鄧州,徙汝州,拜左諫議大夫,罷知制誥。張師德孝謹有家法,不結交權貴,但體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遷,並逝於任上。張師德著有文集十卷,傳世。

張邦昌:(公元1083~1127年),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今河北部)。著名南宋賣國賊。

張邦昌舉進士,歷任禮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職。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圍攻東京(今河南開封)時,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對金投降。次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他附金建立了傀儡政權,曾自稱「楚帝」月余。

宋高宗即位後,張邦昌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長沙)處死,終年四十四歲。

張 觀:(生卒年待考),字思正,絳州絳縣人(今山西絳縣)。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甲寅科狀元。張觀年少時,即以嚴謹好學聞名鄉里。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解州。宋仁宗即位,遷太常丞,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出知杭州。還朝後,進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累遷左司郎中,以給事中權御史中丞。時遇災異,宋仁宗詔求直言,張觀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條陳知人、嚴禁、尚賢、節用四事。河北發大水,又上疏建議:「導積水以廣播種,緩催久以省禁錮,寬刑罰以振淹獄,收逃田以募歸復,置工役以先急務,止配率以阜民財,通商旅以濟艱食。」復知審官院,遂拜同知樞密院事。

張唐卿:(公元1010~第十卷37年),字希元,山東青州人(今山東淄川)。

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逝世於宋仁宗景佑四年。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科狀元。張唐卿十七歲,曾以詩文拜謁韓琦,韓琦對其才華甚為推重。中狀元後,張唐卿通判陝州。期間,處事干練,決斷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後逝世,後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親時,此人恨母親不能與父親同穴,遂掘墓盜屍,將母親屍骨與父親同葬一處。事發,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張唐卿復審,言:「不過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釋放此人。不久,張唐卿父親病逝,因悲痛過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僅二十八歲。時人對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韓琦含淚為其撰寫了墓誌銘。

張之翰:(公元?~1296年),字周卿,晚號西岩老人,邯鄲人。著名元朝清官。

元中統初任名磁路知事。至元中,拜行台御史,按察福建行省。不久稱病辭官。因居官清正,朝中人望,紛紛向朝廷推薦他復職,復任戶部郎。至元末,升翰林侍講學士。請補外任,拜授松江知府。他上任後,減汰運往朝廷漕米的耗損虛數年十萬擔,防止了官吏貪污,減輕了人民負擔;倡導教育,增設各類學校。當地百姓為紀念其善政,將其《檢荒詩》刻在石上,傳昭後人。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死在任上,歸葬邯鄲,著有《西岩集》三十卷。

張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因為他善用熟地,有人稱他為「張熟地」,會稽人(今浙江紹興)。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

張非木:(公元1494~1544年),字體周,邯鄲人。著名明朝清官,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舉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進士。任河南延津縣令時,適逢災荒,以賑災濟糧的政策平息民亂,受到百姓愛戴。民間流傳「前有長(清)張父,後有邯鄲張母」的歌謠。

後升任南京河南道御史,清正廉潔。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病逝,終年五十歲。

張國彥:(公元1525~1598年),字熙載,號弘軒,邯鄲人。著名明朝萬曆朝兵部、刑部尚書。

明嘉靖進士。授襄陵知縣,後升兵科給事中。再遷山西參政、陝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政績斐然,於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升順天府尹。以後奉召守關有功,遷戶部侍郎,不久為都御史,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遷兵部尚書,後任刑部尚書等職。其子張我繼、張我繩、張我續均為明朝官僚。張我續官至戶部尚書、太子太傅,一門父子兩尚書。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江陵人。著名明朝政治家。

明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海內稱治。逝世後謚號「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大千:(公元1899~1983年),原名權,改名爰,宇季爰,號大千,齋名大風堂。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近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書法家、文學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

張大千以其深厚的文化學養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文化名人。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今廣東曲江),世稱張曲江。著名唐朝詩人、初唐詩壇大家,和張說並稱「二張」。

張九齡和張說一樣出名,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詩篇傳世。張九齡早年得張說賞識並推薦,唐中宗年間中進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書令。後受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的詩作前期溫婉淡雅,後期質朴遒勁,雄渾剛健。其詩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懷遠》傳誦久遠。

張 紘:(公元151~210年),字子綱,廣陵人。東吳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

孫策平定江東時親自登門邀請,張紘遂出仕為官。後來,張紘至許都為孫策求官,至此就在留在了許都,任會稽東部都尉。但孫權繼位時張紘又返回了東吳,任長史之職。

張紘後來在公元210年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孫權正在准備遷都時張紘逝世,終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張紘還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許都時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見過一面,張紘稱陳琳的文章寫得好,陳琳說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來,就好比小巫見到大巫一樣。」成語「小巫見大巫」也由此而來。

張 湯:(公元前?~前115年),杜陵人(今陝西長安東南部)。

張湯早年專門學習律令,曾任長安吏、茂陵尉等職。後經丞相田推薦,補授侍御史。審理陳皇後巫蠱一案時,他窮治黨羽,漢武帝劉徹很贊賞他的能力,升遷其為太中大夫。後又與趙禹一起編,定《越宮律》和《朝律》。

當時漢武帝陽儒陰法,張湯投其所好,審辦大案必附會《春秋》、《尚書》等古義,並猜摹漢武帝的意向辦理。武帝想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苛的屬吏去辦;武帝想開釋的,他就交給執法輕平的屬吏去辦。審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反叛案,他都窮究根本,由是漢武帝對他信任益專,加官遷至御史大夫。

漢朝屢次對匈奴用兵,山東水旱災又頻仍,以致國庫空虛,他秉承漢武帝意旨,請求改革幣制,鹽鐵官營,算緡告緡,以排斥富商大賈,鏟除豪強兼並之家,形成了「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的局面,因此也受到一些人對他的嫉妒憎恨,屢有人舉發他;至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丞相府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共同揭發張湯的陰私事,漢武帝令趙禹責問,張湯遂自殺。後來武帝知道張湯的家產不過五百金,皆為俸賜所得,遂盡誅三長史,當時的丞相也羞愧自殺。

張 昭:(公元156~第二第十卷三6年),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蘇徐州)。

少年時好學,擅長隸書,治《左氏春秋》,博覽群書,著名於時。

漢末社會大亂,徐州士民多避難揚州,張昭也隨著南渡。孫策創業江東,任張昭為長史,撫軍中將,以管仲視之;孫策臨終時,以弟孫權託付之。

張昭對孫權時常正色直諫。孫權常說:「我與張公談論,不敢妄言。」全國憚之。吳置丞相,眾共推張昭,孫權說:「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益也。」乃用顧雍。

孫權稱帝後,封張昭為婁侯。張昭在家無事,著《春秋左氏傳注》、《論語注》。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逝世,孫權素服臨吊,謚號「文侯」。

張惠言:(公元?~年)。著名東漢易學家。

張惠言以治《易》學名家。他以傳《春秋》之法治《易》,「求其條貫,明其統例,釋其疑滯,信其亡闕」,對東漢末今文《易》學家虞翻學說系統闡發,成為一代《易》學大家。

張世傑:(公元?~1279年),范陽人(今河北涿縣)。著名南宋抗元將領。

張世傑行伍出身,因戰功升都統制。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曾收復浙西諸城,又在焦山(今江蘇鎮江)江中大戰,但失利。元軍進迫臨安時,他和文天祥主張力戰到底,為丞相陳宜中所阻。次年臨安失守,他率軍由海路至福建,與文天祥、陸秀夫等立端宗,堅決抵抗。兵敗後,仍率水軍在廣東沿海堅持。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宋端宗死,又立趙為帝,任少傅、樞密副使,奉居山(今廣東新會南部)。後與元將張弘范在海上決戰,兵敗突圍,遇台風溺死。張世傑與文天祥、陸秀夫被稱為「宋亡三傑」。

張弘范:(公元1238~1280年):字仲疇,涿州定興人(今河北涿州)。

其父張柔(漢軍八萬戶之一)也是蒙古名將。他早年輔佐其兄張弘略掌管順天路事,公元1262年授行軍總管,受命征討叛將李璮於濟南。張弘范扎營在城西險地,李璮出軍突擊諸將的營寨,唯獨不向他進攻。弘范說:「我的營寨在險地,李璮示弱於我,必會以奇兵來襲,他肯定以為我還未醒悟。」遂築長壘,在內伏甲士,在外挖壕,開東門。當夜又令士卒把壕挖得更深更寬。李璮不知道,第二天果然帶飛橋來攻,士兵都陷在壕中,能跨壕而上突入門內的,都被伏兵殺死,並迫降兩名敵將。

公元1269~1271年以萬戶參與襄陽、樊城之戰。他率軍千餘駐萬山,斷宋軍援兵;又獻割斷襄、樊兩城連兵,獻先破樊城,後取襄陽之策,為主帥阿術採納,公元1274~1277年以先鋒隨從丞相伯顏率兵沿漢水入長江,進占建康,直取宋都臨安,因功授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公元1278年授蒙古漢軍都元帥,統率水陸軍兩萬,分道追擊南宋殘部,俘宋丞相文天祥於五坡嶺。次年初,他率水師追至厓山,遇宋水軍結船固守,遂控扼海口,長期圍困,斷其退路,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對進,並以遮障防矢石,勇登宋艦搏戰,大破宋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宋臣陸秀夫負幼帝趙昰赴海死,宋遂亡,他立石碑記功。公元1280年正月病重,他沐浴更衣,由人扶至中庭,面對朝廷方向再拜,然後坐下,命上酒奏樂,與親友道別。又取出忽必烈所賜劍甲,交給嗣子張珪說:「你父親靠這些立功,你不要忘記了。」說完端坐而死。

張守皀:(公元?~739年),陝州河北人(今山西平陸)。

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為瓜州刺史,連敗吐蕃,穩定了西部邊境。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徙幽州長史、河北節度副大使、輔國大將軍等,屢敗契丹,為「開元盛世」的繁榮穩定做出了貢獻。

但他後來生活腐敗,冒功報捷遭貶,更主要的是他提拔重用了安祿山。當然,這是他無法預料的後事,更不能怪他助長了安祿山的反叛氣焰,是歷史給了安祿山一次機會。

張九鉞:(公元1721~1803年),字度西,號紫峴。潭縣人(今湖南湘潭)。清時湘潭昭潭書院山長。

生於康熙六十年,十二歲補博士弟子員,十三歲登採石太白樓賦詩。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拔貢,充正紅旗官學教習。乾隆二十七年舉順天鄉試,屢試禮部均不第,後以明確通榜進士分發江西,歷峽江、南昌知縣,升蓮花同知,改發廣東歷知始興、保昌、海陽等縣,後以捕盜不力落職。此後,遍遊河南嵩、洛、偃、鞏間,寄情節吟詠,詩風要見雄奇。過武昌時,總督畢沅重其詩名,迎入節署,集名流紀念蘇軾生日,飲酒賦詩,張九鉞即席為長歌,四座驚嘆。

張九鉞雖只是一縣令,但吟嘯諧談,瀟灑自得,達官貴人樂與交遊,稱為紫峴先生。晚年回湘潭主講昭潭書院十餘年。清嘉慶八年逝世,終年八十二歲。

張九鉞有《陶園詩集》、詩餘二卷、《歷代詩話》、《晉南隨筆》、《峽江志》等。《沅湘耆舊集》收其古體詩九十七首,近體詩一百四十六首,世稱「陶園詩老」,與新化「遼東詩老」歐陽輅並稱。

張九鉞詩有家學。其祖父文炳,為詩「排宋入唐,追蹤老杜」。父輩中如埴、垣、坊等,均工於詩古文詞。從兄弟中,九鐔以詩名。自文炳以下五世,第三第十卷餘人各有詩文別集。代湘潭張氏一門,以文學顯名於世。

張 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號南軒,亦號樂齋,張浚子,四川綿竹人。著名南宋理學家,嶽麓書院山長。

宋紹興三年生。南宋高宗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浚謫居永州,張栻隨父學。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張栻再隨父徙居永州,負笈至南嶽從容不迫胡宏問河南程氏之學,凡八年。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以蔭補官,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宣文字,除直秘閣。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居父喪,時劉珙知潭州,重建嶽麓書院,栻主其事,並撰《潭州嶽麓書院記》,主講其間,由是嶽麓書院名盛一時。

宋乾道三年朱熹聞知張栻得衡山胡氏之學,自閩來訪,與張栻討論中庸之道。張栻邀請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同游南嶽。三人唱和詩多達一百四十九首,編為《南嶽倡酬集》行世。

宋乾道六年奉詔入朝。次年冬被排擠落職,還長沙,主講嶽麓書院。與朱熹、呂祖謙為講學之友,時稱「東南三賢」。宋乾道八年劉珙復知潭州,修嶽麓書院,張栻主教事。翌年,辟嶽麓書院教授。為學宣揚「禮者天之理」,主張「明理居敬」等理學思想。

宋乾道十年詔除舊職,知靜江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從此離潭州。宋淳熙七月年(公元1180年)逝世,終年四十七歲。

張栻居長沙,其故宅在妙高峰之陽,後人即其地建城南書院,今長沙第一師范學校即其遺址。

張 綱:(公元108~143年),字文紀,著名漢朝大臣。

張綱為人剛正不阿,為忠義之臣,以德行服眾,深為人民愛戴。漢順帝漢安元年,身為光祿大夫的張綱等八人被遣巡行州郡,以察賢奸。其中張綱一人年紀最輕、官位也最小。張綱才出洛陽都亭幾里許,便慨然嘆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意即:禍國大盜正在那兒當道呢!何必去抓小偷啊!於是他即日毀車返都,並上書彈劾權傾一時的內戚大將軍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朝廷為之震動。後有廣陵張嬰殺太守聚眾數萬,乃舉張綱為廣陵太守。後張綱曉諭大義,使張嬰投降,散其眾。張綱安治廣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張綱病逝,滿城百姓慟哭。

張 儉:(公元115~198年),字元節,山陽高平人(今山東鄒縣西南部)。

張儉在漢桓帝時任山陽郡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家在山陽郡,其家屬仗勢在當地作惡,張儉曾上書彈劾侯覽及其家屬,觸怒侯覽。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黨錮禍起後,侯覽誣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共為部黨。朝廷下令通緝,張儉被迫流亡。官府緝拿甚急,張儉望門投止,許多人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直到黨錮解禁才回到家鄉。

張 角:(公元?~184年),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張角初奉事黃老,依《太平經》部分內容創「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當時漢朝政治黑暗,土地兼並劇烈,民不聊生。張角以符水咒說為民治病,發展徒眾,十餘年間達數十萬,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漢靈帝中平元年甲子歲(公元184年)揚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時起事,自號「天公將軍」,以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部眾皆著黃巾以為標幟,故稱「黃巾」。後張角病逝於軍中,張寶、張梁先後戰敗被殺。

張 寶:(公元?~184年),張角之弟,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寶同張角聚集貧苦民眾五十萬舉義反漢,稱「地公將軍」。同年張梁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部)戰逝世後,他率軍在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部)抗擊漢將皇甫嵩,後被部將嚴政刺殺於陽城。

張 寶:(公元1763~1832年),字仙槎、梅痴,江蘇上元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詩人、畫家及旅行家。

張寶在二十歲時即絕意功名,載筆浪遊四十餘年,足跡遍及當時中國十四個省。他每遇名勝美景便繪圖畫景,並題詩其上,一時王侯公卿、學者、釋道婦孺及外國使節爭相藏、贈。他曾五游嶺南,與當地名士多有交往。

張寶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曾游歷澳門,作有《澳門遠島》,圖坐西向東,正面臨澳門內港北灣,為澳門西側隔海對面山所見的澳門全景,形象較真確,富有史料價值。還有《泛槎圖》六集刊行。

張 梁:(公元?~184年),張角之弟,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隨兄起義,稱「人公將軍」。曾與張角擊退北中郎將盧植、東中郎將董卓的進攻。後東漢政府派左中郎將皇甫嵩往攻,他率軍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部)反擊,後遭漢軍夜襲,兵敗戰死。

Ⅶ 開辟是什麼意思,"開辟"的漢語解釋

開辟是指打開通道;開拓擴展。開辟強調從無到有地打通、創建。

具體釋義:

1、打開,打通,開創(場地、道路、局面等)

2、亦作「 開辟 」。指宇宙的開始。古代神話,謂 盤古氏 開天闢地。

3、開發;開拓。

4、開創;創立。

5、開啟。

6、打開通路。

(7)睢縣易家生活超市是賣什麼的擴展閱讀

開辟近義詞

一、開采[ kāi cǎi ]

挖掘(礦物):開採石油。開采地下資源。

二、啟迪[ qǐ dí ]

開導;啟發:啟迪後人。

三、開荒[ kāi huāng ]

開墾荒地。

四、開拓[ kāi tuò ]

1、開辟;擴展:拓市場。拓處女地。這一年短篇小說的創作道路~得更廣闊了。

2、採掘礦物前進行的修建巷道等工序的總稱。

五、拓荒[ tuò huāng ]

開荒:拓荒者。

Ⅷ 河南省有哪些城市

1、鄭州市

鄭州,簡稱「鄭」,古稱商都,是河南省省會、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6個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千米。

2、開封市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州、汴梁、汴京,是河南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旅遊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5個區、4個縣,總面積6266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51平方千米。

3、洛陽市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千米,南北寬約168千米。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4、平頂山市

平頂山,河南省轄地級市,別名鷹城,中原經濟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也是豫中地區的中心城市 。現轄2市4縣4區,面積7882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520.77萬。

5、安陽市

安陽,河南省地級市,古稱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彰德等,簡稱殷或鄴,位於中國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東接濮陽,西臨長治,南接鶴壁、新鄉,北臨邯鄲。截至2019年,安陽市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轄4個區、1個縣級市、4個縣,常住人口519.22萬。

Ⅸ 什麼是詩歌

詩歌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rl],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

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 「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

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

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連翩的佳作。

(四)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

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 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嚮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六)白樸《天凈沙·秋》賞析

一提到「秋」,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那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作)。殊不知,元曲當中寫到關於「秋」的作品甚多,最為傳神的當屬白樸的《天凈沙·秋》。如果說,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祖」的話,那麼,白樸應義不容辭地被推為「秋意之聖」。本曲首二句白樸用如椽之筆,在不著一個謂詞的情況下,巧妙地並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

第二句,則是在前兩句描摹的大范圍中的一角特景。

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隻大雁,飛下地面。這一動態的驟然出現,打破了靜景的觀感,使人心為之一動。「一點」說明「飛鴻」的距離之遠,「影下」更顯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傳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視角上的遠近結合,遠處是秋山和秋水,並且具有特徵的色彩——青與綠;近處是秋天的植物:草、葉和花,白、紅、黃更是和諧烘托,五彩紛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之畫卷」,渲染了秋景,傳達了濃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個「秋」字而處處見「秋意」,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綜觀全曲,其結構新穎別致,即「鋪排靜景——中介飛鴻動景——鋪排靜景」,規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動靜結合,變化而不單調;再次,如果說此曲前兩句秋景不免顯得清寂、清冷,那麼到了第三句,則意境轉換,更顯清疏、清和了。這些足見作者的高超的煉意本領和構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賞析

郭沫若的詩一向以強烈的情感宣洩著稱,他的《鳳凰涅》熱情雄渾;他的《天狗》帶著消滅一切的氣勢;他的《晨安》《爐中煤》曾經讓我們的心跳動不止。但這首詩卻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詩人作這首詩時正在日本留學,和那時的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他心中有著對祖國的懷念,有對理想未來的迷茫。詩人要藉助大自然來思索這些,經常在海邊彷徨。在一個夜晚,詩人走在海邊,仰望美麗的天空、閃閃的星光,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詩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於是他在詩中將這種理想寫了出

來——那似乎是天國樂園的景象。

詩人將明星比作街燈。點點明星散綴在天幕上,那遙遠的世界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街燈則是平常的景象,離我們很近,幾乎隨處可見。詩人將遠遠的街燈比喻為天上的明星,又將天上的明星說成是人間的街燈。是詩人的幻覺,還是詩人想把我們引入「那縹緲的空中」?在詩人的心中,人間天上是一體的。

那縹緲的空中有一個街市,繁華美麗的街市。那兒陳列著很多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是人間的珍寶。詩人並沒有具體寫出這些珍奇,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可以將它們作為我們需要的東西,帶給我們心靈寧靜、舒適的東西。

那不僅是一個街市,更是一個生活的場景。那被淺淺的天河分隔的對愛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織女,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還在守著銀河只能遠遠相望嗎?「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詩人這樣說。在那美麗的夜裡,他們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滿目的街市上閑游。那流星,就是他們手中提著的燈籠。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顛覆了流傳千年的神話,化解了那悲劇和人們嘆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這首詩風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語言、整齊的短句、和諧優美的韻律,表達了詩人純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節奏也是緩慢的,如細流,如漣漪。但就是這平淡的意境帶給了我們豐富的想像,讓我們的心靈隨著詩歌在遙遠的天空中漫遊,盡情馳騁美好的夢想。

詩歌的由來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慣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古詩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萬萬,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牙、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士、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詩經·有駢》"振振鷺、鷺於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於苞桑"四言詩之始。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 卷耳》"我姑酌彼金(三個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詩之始。《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 "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這始。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Ⅹ 關於花與老人詩句

1. 花形容老人健康的詩句

1、雖慵興猶在,雖老心猶健。

——唐·白居易《早夏遊宴》【全詩】雖慵興猶在,雖老心猶健。昨日山水游,今朝花酒宴。

山榴艷似火,玉蕊飄如霰。榮落逐瞬遷,炎涼隨刻變。

未收木綿褥,已動蒲葵扇。且喜物與人,年年得相見。

2、趁取老來猶健,登臨莫放杯空。——宋·周紫芝《朝中措》【全詩】西湖煙盡水溶溶。

一笑與誰同。多謝湖邊霜菊,伴人三見秋風。

兩高南北,天教看盡,吳越西東。趁取老來猶健,登臨莫放杯空。

3、殘年所幸身猶健,閑事惟求耳不聞。——宋·陸游《獨坐閑詠》【全詩】深掩柴荊謝世紛,南山時看起孤雲。

殘年所幸身猶健,閑事惟求耳不聞。4、老去身猶健,秋來日自長。

——宋·陸游《小室》。

2. 歲月不看鬢發滿

宋代張師錫,襄邑人(今河南睢縣),進士出身,官至侍郎,享年八十餘歲。

他父兄均為狀元,自幼生活在文學氣氛濃厚的家庭環境中,有較高的文學造詣。他追次唐代路德延《小兒詩》韻,和成《老兒詩》。

詩中寫道:「鬢發盡皤然,眉分白雪鮮。無病常供粥,非寒亦衣綿。

貌比三峰客,年過四皓仙。喚方離枕上,扶始到門前。

耳聾如塞纊,眼暗似籠煙。頭搖如轉旋,唇動若抽牽。

骨冷愁離火,牙疼怯漱泉。膠睫干眵綴,黏髭冷涕懸。

披裘腰懶系,濯手袖慵揎。看經嫌字小,敲磬喜聲圓。

食罷羹流袂,杯餘酒帶涎。觀瞻多目眩,舉動即頭旋。

拘急將風夜,昏沉欲雨天。既感桑榆日,常嗟蒲柳年。」

寫老人狀態,歷歷如繪,非親身感受不能為此。

3. 與老人有關的詩句

登樂游原 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步出夏門行 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江畔老人愁樂府 江南年少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口.青溪口邊一老翁,鬢眉皓白已衰朽.自言家代仕梁陳,垂朱拖紫三十人.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疊鼓乘朱輪.父兄三葉皆尚主,子女四代為妃嬪.南山賜田接御苑,北宮甲第連紫宸.直言榮華未休歇,不覺山崩海將竭.兵戈亂入建康城,煙火連燒未央闕.衣冠士子陷鋒刃,良將名臣盡埋沒.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縱橫填白骨.老人此時尚少年,脫身走得投海邊.罷兵歲余未敢出,去鄉三載方來旋.蓬蒿忘卻五城宅,草木不識青溪田.雖然得歸到鄉土,零丁貧賤長辛苦.采樵屢入歷陽山,刈稻常過新林浦.少年欲知老人歲,豈知今年一百五.君今少壯我已衰,我昔年少君不睹.人生貴賤各有時,莫見羸老相輕欺.感君相問為君說,說罷不覺令人悲.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

4. 關於老年人 的詩句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 /hot/chongyang.htm 賞菊登高祈長壽 人共菊花醉重陽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重陽節亦稱」登高節」,秋高氣爽、遍地黃花時節,登山游覽,欣賞深秋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重陽節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還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壽含義,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所以重陽登高特別受人重視,尤其是受老人們的重視.1989年國家將重陽定為"老人節",於是老人們有了自己的節日。

§關於重陽: [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起源地] [重陽節起源] §重陽傳說: [重陽節的傳說] [吃重陽糕的傳說] [重陽節歌謠]------------------------------------------------------------------------------------------------------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牡丹待放 姚王魏後上春台,羞澀紅顏半未開。俗子安能窺艷色,芳心只待檀郎來。

註:姚王魏後:唐時姚崇家種植有黃色牡丹,稱為「牡丹之王」;魏徵家種植有紫色牡丹,稱為「牡丹之後」。檀郎:有情之人。

與歸夢老人酬唱 (限用杯、才、開字作韻) 天公賜我一交杯,節日情懷杜牧才。去歲未經此門過,玫瑰今日為誰開?(歸夢老人) 含笑拈花且縱杯,騷人心慕薛濤才。

一觴一詠幽情暢,喚起嬌柔玫瑰開。(白草屋主) 桃源夢獲夜光杯,欲步當年五斗才。

未肯東籬荷鋤去,仍歸網上覓花開。(歸夢老人) 一拍一呼一酌杯,大驚夢老溢詩才。

謫仙借與生花筆,跌宕風雲景象開。(白草屋主) 剛在電視里看了有關葡萄溝的戲,因而得句,白兄別笑話:葡萄溝里攝魂杯,美酒佳人聚巨才。

莫問東籬千菊面,天山花市為君開。

5. 描寫老年人的詩句

1、醉中真·不信芳春厭老人

宋代:賀鑄

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余春,惜春行樂莫辭頻。

巧笑艷歌皆我意,惱花顛酒拼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譯文:

我不相信春天會討厭老年人,老年人還能送走幾個殘春?盡情地惜春行樂吧。且不要嫌沉溺行樂太多太頻。美麗的笑容,艷情的歌曲,都特別符合我的情味。我愛花愛酒簡直要愛得發狂,也不怕你嗔怪責備。因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純真實惠。

2、戲問花門酒家翁

唐代:岑參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瓮花門口。

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譯文:

老人七十了還在賣酒,無數個酒壺和酒瓮擺放在在花門樓口。路旁的榆莢好似那成串的銅錢,我摘下來用它買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3、戲題湖上

唐代:常建

湖上老人坐磯頭,湖裡桃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

譯文:

一位老人獨坐磯頭上垂釣,湖面的桃花隨著溪水緩緩流去。竹竿隨風輕輕擺動,煙波浩渺一望無際,不知道哪一條魚會上鉤?

4、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代: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譯文:

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一邊。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5、清平樂·朱顏漸老

元代:白樸

朱顏漸老,白發添多少?桃李春風渾過了,留得桑榆殘照。

江南地迥無塵,老夫一片閑雲。戀殺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譯文:

青春的容顏逐漸衰老,鬢角又增添了多少白發?桃李、春風就這么全都過去了,只剩下夕陽的余暉映出桑榆長長的影子。

再次來到江南,無一絲煙火之氣,自己就像是一片飄逸的閑雲。我留戀這青山,不想離開,青山卻不一定能永遠留在欣賞的人。

6. 關於老人的詩詞有哪些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邊高冢卧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這個詩文出自於作者唐·杜甫《曲江》

詩文解釋:

每一片春花飛落,春隨花落而漸去。風吹落花萬點,煞是愁人。且看飛花隨風飄去,不要因感傷太多而厭酒。江邊的明堂上有翡翠築巢。芙蓉苑邊,有石麒麟卧在墓道旁。細細想來,還是應該及時行樂,人生何必為浮名所累。每天退朝歸來,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邊舉杯暢飲,盡醉而歸。因賒酒太多,處處留有酒債。人生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就不多。蝴蝶在花叢中穿行,時隱時現。蜻蜓緩緩飛動,時而點著水面。我要對春光說,請與蝴蝶、蜻蜓一同流轉。須得片刻欣賞,莫誤時機

注釋:

(1)曲江:河名,在陝西西安市東南郊,唐朝時候是游賞的好地方。(2)減卻春:減掉春色。(3)萬點:形容落花之多。(4)且:暫且。經眼:從眼前經過。(5)傷:傷感,憂傷。巢翡翠:翡翠鳥築巢。(6)苑:指曲江勝境之一芙蓉花。冢:墳墓。(7)推:推究。(8)物理:事物的道理。(9)浮名:虛名。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處,原為漢武帝所造。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環列。其南有紫雲樓、芙蓉苑;西有杏園、慈思寺。是著名游覽勝地。

第一首寫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稱「賞心樂事」了,但作者卻別有懷抱,一上來就表現出無可奈何的惜春情緒,產生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他一沒有寫已經來到曲江,二沒有寫來到曲江時的節令,三沒有寫曲江周圍花木繁饒,而只用「風飄萬點」四字,就概括了這一切。「風飄萬點」,不止是客觀地寫景,綴上「正愁人」三字,重點就落在見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風飄萬點」,這對於春風得意的人來說,會煞是好看,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對的是「風飄萬點」,那「愁」卻早已萌生於前此的「一片花飛」,因而用跌筆開頭:「一片花飛減卻春!」歷盡漫長的嚴冬,好容易盼到春天來了,花兒開了。這春天,這花兒,不是很值得人們珍惜的嗎?然而「一片花飛」,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別珍惜春天的詩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兒上的一個花瓣。因一瓣花兒被風吹落就感到春色已減,暗暗發愁,可如今,面對著的分明是「風飄萬點」的嚴酷現實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沒有概念化的毛病,簡直力透紙背。

「風飄萬點」已成現實,那尚未被風飄走的花兒就更值得愛惜。然而那風還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飄走,眼看即將飄盡了!第三句就寫這番情景:「且看欲盡花經眼。」「經眼」之花「欲盡」,只能「且看」。「且」,是暫且、姑且之意。而當眼睜睜地看著枝頭殘花一片、一片地被風飄走,加入那「萬點」的行列,心中又是什麼滋味呢?於是來了第四句:「莫厭傷多酒入唇。」吃酒為了消愁。一片花飛已愁;風飄萬點更愁;枝上殘花繼續飄落,即將告盡,愁上添愁。因而「酒」已「傷多」,卻禁不住繼續「入唇」啊!

7. 贊美老人的詩句

發白如雪

那是歲月滄桑灑下的鮮花

彎軀是弓

那是時間老人積蓄的能量

手如槁木

那是神農賜予不斷收獲的碩果

睛若黃珠

那是上蒼賜予五彩繽紛的顏色

歲月的觸角爬滿額頭

時間的河流趟過血管

穿越雪白血紅

我們在成長

而白雪紛飛

您是風雪中最後一片

斑駁的紅葉

而生命將盡

您是星空中最後一顆

流星的眼淚

您的頭發白了,是雪

您的身軀彎了,是弓

那雪花是歲月滄桑為您灑下的鮮花

那弓是時間老人為您儲蓄的力量

您的雙手鈍了是播種機

您的眼睛花了是攝相頭

那播種機是神農賜予您不斷收獲的碩果

那攝相頭是上帝賜予您五彩繽紛的世界

當歲月的觸角爬滿您的額頭

穿過你的白發,我在長大

當歲月的河流趟過您的血管

穿過您的全身,我在長大

在白雪紛飛時,是誰做最後一片紅葉

在生命將盡時,是誰想把你留下來多看一眼

8. 描述老年人的詩句

描述老年人的詩句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 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 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6. 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7. 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8.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9. 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義大利諺語)

10. 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11. 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12. 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13. 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俗語)

14.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15. 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茹貝爾)

16. 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馬卡連柯)

17. 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馬卡連柯)

18. 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俗語)

19.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印度諺語)

20. 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馬卡連柯)

21.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22. 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泰國諺語)

23. 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馬克思)

24.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25.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9. 關於老人的詩詞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白居易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

紅顏未老恩先斷,獨倚熏籠到天明。----白居易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辛棄疾

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唯覺酒多情。----韋庄

除夜對酒贈少章

宋·陳師道

晚歲身何托,燈前客未空。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

發短愁催白,衰顏借酒紅。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老夫聊發少年狂,----辛棄疾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

縱筆·蘇軾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縱筆·蘇軾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十年身世各浮萍,白首相逢淚滿纓。----韋庄

莫道人生五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閱讀全文

與睢縣易家生活超市是賣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