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泰戈爾生活在哪個時期

泰戈爾生活在哪個時期

發布時間:2022-11-17 05:16:47

⑴ 泰戈爾是那年出生是干什麼的

拉賓德拉納特 · 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他的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於與社會上的傳統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祝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員小的一個。就是在這個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輩中頗出了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由於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
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扳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他的知識主要來源於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廣泛閱讀。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十三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競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里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1905年以後,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庸,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斗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這是印度歷史上兩位巨人的會面。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系,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系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贊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他對美國一向沒有好感,那裡的民族歧視使他深惡痛絕。美國的報紙和偵探機關從輿論上和行動上也常常給他添些麻煩。他以後幾次訪問英國,都是不暢快的。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後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
1919年,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裡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雖然他對社會主義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嚮往這個嶄新社會,想把這個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間去。他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嚮往始終如一,在80歲生日述懷的文章中,還特別強調和贊揚蘇聯的成就.別人的攻擊並沒有影響他心目中蘇聯的美好形象。
1934年,義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他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真正的忠實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1]

2個人作品編輯
詩作[2]

《野花》(1875)
《林花》(敘事詩) 《詩人的故事》(1913)

詩集[3]
《心聲集》 《金帆船集》 《繽紛集》 《吉德拉星集》
《暮歌集》 《收獲集》 《塵埃集》 《幻想集》
《晨歌集》 《帕努辛赫詩抄》(1884) 《畫與歌集》(1884) 《剛與柔集》(1886)

《剎那集》(《瞬息集》)

《微思集》

《故事詩集》(1900)
《敘事詩集》

《祭品集》(1901) 《回憶》(《懷念集》) 《兒童集》 《渡口集》(1906)
《吉檀迦利》(1910) 《獻歌集》 《獻祭集》 《歌之花環集》
《妙曲集》 《新月集》(1913) 《飛鳥集》(1916) 《園丁集》
《童年的濕婆集》(1922) 《普爾比集》(1925) 《隨感集》(1926) 《穆胡亞集》(1929)

《森林之聲集》
《通俗讀物集》(1931) 《總結集》 《再次集》(1932)

《五彩集》(1933) 《最後的星期天集》 《小徑集》(1935) 《黑牛集》
《葉盤集》(1936) 《錯位集》 《兒歌之畫集》 《邊沿集》(1937)
《晚祭集》(1938) 《戲謔集》 《天燈集》(1939) 《新生集》
《嗩吶集》 《病榻集》(1940) 《康復集》 《生辰集》

《兒歌集》
《最後的作品集》(1941)

短篇小說[2]

《女乞丐》
《郵政局長》 《河邊的台階》 《還債》(1891)

《棄絕》 《素芭》(1893) 《人是活著,還是死了?》 《摩訶摩耶》(1892)
《太陽與烏雲》(1894)
中篇小說[2]

《科魯娜》(1877未完稿)
《四個人》(1916) 《兩姐妹》(1933) 《人生四幕》

《花圃》(1934)
長篇小說[2]

《王後市場》
《賢哲王》 《眼中沙》 《沉船》(1906)

、《天賜良緣》 《戈拉》(1910) 《家庭與世界》(1916) 《兩姐妹》(1932)
《小沙子》
劇作[2]
《蟻垤的天才》 《破碎的心》(詩劇) 《憤怒的濕婆》(歌劇) 《死神的狩獵》(歌劇)
《虛幻的游戲》(詩劇) 《根本錯誤》 《離別時的詛咒》 《馬麗妮》
《拜貢特的巨著》 《滑稽劇本集》(1907) 《秋天的節日》(1908) 《國王與王後》
《犧牲》 《國王》 《郵局》 《頑固堡壘》(1911)
《法爾袞月》 《古魯》 《無形珠寶》(1919) 《還債》
《摩克多塔拉》(1922) 《春天》(1923) 《遷居》(1925) 《獨身者協會》
《舞女的膜拜》 《報復心理》 《南迪妮》 《最後一場雨》
《人紅夾竹桃》(1926) 《舞王》(1927) 《最後的拯救》(1928) 《太陽女》(1929)
《新穎》(1930) 《禳解詛咒》(1931) 《時代之旅》(1932) 《昌打爾姑娘》
《紙牌王國》 《邦蘇莉》(1933) 《斯拉萬月之劇》(1934) 《花釧女》(舞劇,1936)

《昌打爾姑娘》(歌舞劇,1938)
《薩瑪》(1939)

演講[2]
《詩人的宗教》 《普及教育》 《韻律》(1933)
講話[2]

《羅摩·摩罕·羅易—印度的先驅》(1933)
《中國和印度》(1937)

論文和論文集[2]

《古代文學》
《現代文學》 《民間文學》 《文學》(1907)

《詞學》 《宗教》 《文學的道路》 《韻律》(1936)
《孟加拉語》(1938) 《路上的積蓄》(1939)
雜文集[2]
《幽默》(1907)

散文集[2]

《死亡的貿易》(1881) 《雜談》 《自己的力量》(1905) 《五彩繽紛》

《膜拜品德》(1907)

《國王與平民》(1908)
《繁多》 《祖國》

《社會》 《教育》(1908) 《孟加拉掠影》(書信集) 《積蓄》
《身份》 《照主人的意志辦事》 《訪日散記》(隨筆,1919) 《隨想》(1922)
《中國的談話》(1924) 《俄羅斯書簡》(1931) 《劃時代》(1936) 《世界的真相》(1936)
《瀛洲紀行》(游記,1936) 《他》(1936) 《學院的形式與發展》(1941)
現中小學課文[2]

《對岸》
《職業》 《金色花》

3文學特點編輯
作品主題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3]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在創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學的營養,又借鑒西方文化的優點,藝術成就頗高。特別是他的詩歌格調清新、詩句秀麗、想像奇特、韻律優美、抒情氣息濃郁,同時又飽含深邃的哲學與宗教思想、社會與人生理想,扣動著讀者的心弦。某些詩作,因受到《吠陀》與《奧義書》中宗教思想的影響而顯得神秘,但仍具獨特的藝術神韻。
風格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方法上能夠大膽創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於創造自由體詩。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4]
女性形象
泰戈爾作品中的女性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也有著不同的身份。如童養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單一呈現,或揉合紛雜,往往被塑造成傳統陋習的犧牲品、美滿愛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印度宗教社會造成的種種弊端的反映。泰戈爾以寡婦們獨特經歷的關注以及其中表露出的鮮明情感,化作犀利的筆刀,直接指向了充斥著童婚制、包辦婚姻、少女守寡、寡婦殉夫、嫁妝制度等種種不合理、不人道、歧視婦女的印度教傳統陋習,表現她們境遇的凄苦、經歷的曲折和反抗的無助,控訴這些傳統陋習的積弊和給廣大印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5]

4人物影響編輯

泰戈爾愛情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譜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
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6]
幾十年來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譯本和評介著作為數很多。1961年為紀念他的百歲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爾作品集》。[7]
其詩風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其中許多作品多次被譯成中文。[6] 泰戈爾的《飛鳥集》影響冰心,使她寫出了《繁星·春水》讓她在文學界上邁出了一大步。
據說當年凡是講孟加拉話的地方沒有人不日日歌詠他的詩歌的。然而他的詩是在他自己把它們譯成英文之後才獲得了世界性的贊揚;[8]

5社會評價編輯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爾因《吉檀迦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得獎之前

泰戈爾圖片(17張)
,瑞典科學院是經過一番爭論的。當時瑞典詩人瓦爾納-馮·海登斯塔姆大力推薦:「我讀了這些詩歌,深受感動。我不記得過去二十多年我是否讀過如此優美的抒情詩歌,我從中真不知道得到多麼久遠的享受,彷彿我正在飲著一股清涼而新鮮的泉水。在它們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顯示的熾熱和愛的純潔性中,心靈的清澈,風格的優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種完整的、深刻的、罕見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沒有爭執、尖銳的東西,沒有偽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時候詩人能夠擁有這些品質,那麼他就有權得到諾貝爾獎金。他就是這位泰戈爾詩人。」泰戈爾獲獎時,冰島小說家拉克斯奈斯才十五歲,這位到了一九五五年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追述當年泰戈爾的影響道:「這個奇異的、細膩的和遙遠的聲音立即進入了我年輕的精神耳朵的深處。從那時起,我時時刻刻在自己心靈的深處體會它的存在。[9]
吉爾伯特·默里教授是泰戈爾生前的朋友,他年過九十時還給《死亡之翼》的英譯本寫了個「前言」。教授在「前言」中追憶當年《吉檀迦利》、《新月集》等震動西歐詩壇的盛況,稱贊泰戈爾「是個真正的詩人,而且是個新型的詩人,他能使東方和西方的想像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10]

泰戈爾(5張)
周恩來:「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至今中國人民還以惦念的心情回憶著1924年泰戈爾對中國的訪問。」[11]
蔣介石:「耆賢不作,聲委無聞,東方文明,喪失木鐸,引望南鄰,無任悼念。」[11]
國際反侵略運動中國分會:「是歌頌自然的詩人,也是改革現實的健將;是東方精神的號兵,也是國際主義的旗手;是印度的兒子,也是亞洲文化的衛士、世界文明的前驅;他曾為印度不合作運動而忿怒,他曾為中國反侵略戰爭而吶喊,他曾為東方兄弟的命運而憂思,他曾為西方朋友的學術而賓士!」[11]
沈雁冰:「一個人格潔白的詩人」,「一個憐憫弱者,同情於被壓迫人們的詩人」,「一個鼓勵愛國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國帝國主義的詩人」。[11]

6人物思想編輯
梵我合一
泰戈爾自己曾經說過:「我覺得我不能說我自己是一個純粹的詩人,這是顯然的。詩人在我

泰戈爾(6張)
的中間已變換了式樣,同時取得了傳道者的性格。我創立了一種人生哲學,而在哲學中間,又是含有強烈的情緒質素,所以我的哲學能歌詠,也能說教。我的哲學像天際的雲,能化成一陣時雨,同時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裝點天上的筵宴。」
季羨林先生在他的研究著作中指出:盡管泰戈爾也受到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但他的思想的基調,還是印度古代從《梨俱吠陀》一直到奧義書和吠檀多的類似泛神論的思想。這種思想主張宇宙萬有,同源一體,這個一體就叫做「梵」。「梵」是宇宙萬有的統一體,世界的本質。人與「梵」也是統一體。「『我』是『梵』的異名,『梵』是最高之『我』。」「人的實質同自然實質沒有差別,兩者都是世界本質『梵』的一個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關聯。」泰戈爾以神或「梵」為一方,稱之為「無限」,以自然或現象世界以及個人的靈魂為一方,稱之為「有限」,無限和有限之間的關系,是他哲學探索的中心問題,也是他詩歌中經常觸及的問題。泰戈爾跟印度傳統哲學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點放在「人」上面,主張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認為只有在人中才能見到神。
季羨林先生還指出:「既然梵我合一,我與非我合一,人與自然合一,其間的關系,也就是宇宙萬有的關系,就只能是和諧與協調。和諧與協調可以說是泰戈爾思想的核心。」泰戈爾認為「完全的自由在於關系之完全的和諧」。泰戈爾從這種哲學觀點出發,宣傳愛的福音,認為「真正增強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進步的是協作和愛,是互信和互助」。不過,泰戈爾也並不否認矛盾的存在,他的思想里多少有些辯證法的因素,他承認自然、社會、人的思想都是在流轉變化的。在泰戈爾的思想中,『韻律』占極高的地位,這是他的最高理想,最根本的原理,是打開宇宙奧秘的金鑰匙。」[12]
詩與詩人關系
泰戈爾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風格的詩人,從詩歌創作的角度看,他特別關注詩與詩人的關系。1903年,泰戈爾讀了英國詩人丁尼生的傳記之後寫了「詩人的傳記」一文,主要討論詩人和他的作品的關系問

從左到右,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題。他認為,由於詩人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他的作品,詩人的作品能夠給我們一個他的真實形象,而詩人的傳記只是記錄了詩人的外部活動,因此,通過研究詩人的傳記不能真正認識詩人。他指出:「詩人不是用創作詩歌那樣的方式,創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詩」(第22卷:37)。泰戈爾並不否認詩人的生活與他的詩歌有著內在的聯系,但他認為只有但丁那樣的超凡出眾的詩人,才能同時在詩歌和生活實踐中展現自己的天才,「但丁的詩凝結著但丁的生活,如果我們把兩者結合起來讀,那麼我們將會更清己而不是他的客體對象」;「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表現人格,而不是抽象的和分析性的事物」。在「旅洲紀行」一文中,他認為只有作為藝術客體的創造者,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主體,指出:「只有在文學中人才是主體。也就是說,人是文學的標志和目的。……正是人與人交往的本性及其結果,才使得人成為文學的主體,因此,文學的標志和目的只能是作為人的『我』,絕不是被我看到了的一切外在的事物」(第19卷:270一72)。可見,具有主體性的人是泰戈爾詩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所謂主體性詩學就是在文學的性質和文學的各種關系中特別強調文學與人的關系,特別強調文學創作中作者的主體地位。主體性文學理論在東西方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但在西方,對文學主體性的認識和強調是從浪漫主義開始的。深受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並具有浪漫主義氣質的詩人泰戈爾,在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中體現出鮮明的主體性特徵,「詩人的傳記」一文可以說是他主體性文論思想的前奏。[13]
情感靈感
泰戈爾認為詩的基礎或關鍵不是詩人的才學和詩人的外部活動,他指出:「日常談吐、書信、交往、活動和教育不是詩的基礎,它的基礎是一個偉大感情沖動的傳播,好像它是偶然的,非人為而產生的——它是超越詩人的知識的」(泰戈爾第22卷:39)。這里強調了兩個因素,一是情感,二是靈感;也否定了兩個因素,一是知識,二是刻意的努力。類似於我國古代詩學家嚴滄浪所謂:「詩有別裁,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不同的是,嚴羽是在詩歌品評鑒賞基礎上的理論感悟,而泰戈爾是在長期、豐富的創作基礎上的經驗之談。
除了情感和靈感之外,泰戈爾還特別重視想像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他指出:「事實是,人的心不斷豐富著不清晰的感情,那些感情總用短暫的痛苦、短暫的感情、短暫的事,遮蓋著世界人類的巨大心靈的天空,然後在天空不斷盤旋著。某個詩人依靠富有吸引力的想像,把這些感情中的一束束情感,縛在自己的想像之中,使它們在人心面前清晰起來,由此我們獲得了歡悅。」又說:「人心的某個特殊面貌,聚集在某個詩人的想像里,通過美顯示出自己多彩多姿的驚人光彩,文學評論家應該就這個問題進行思考」(泰戈爾第22卷:116—117)。顯然,泰戈爾把想像作為詩歌創作和評論的基礎。[13]
主體詩學
泰戈爾認為傳記作家很少在意詩人豐富多彩的人格和內心世界,而詩人在他的詩中表現的比他的實際生活更真實,「瓦爾米基的讀者從瓦爾米基的詩里創造著詩人的生活傳記,那個生活傳記與瓦爾米基的實際生活相比更為真實」(第22卷:38)。總之,他認為詩人的生活傳記不如其作品更能表現詩人的自我,也就是說,詩歌是詩人的人格的表現,而不是詩人的生活的再現。這樣的具有主體性的詩學思想在他中後期的論著中有更深刻的表述。[13]
關於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他說:「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游戲,它建設、貯藏並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並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橡是從顯微鏡中看一塊布,它看起來像一張網,我們注視著那些大大的洞,由於想像而顫抖。但事實是,死亡並不是最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是死亡並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並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顏色一樣。」「在泰戈爾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令人心嚮往之。他在《吉檀迦利》的最後階段,用了20餘首詩歌贊死亡,抒寫在死亡中與神同一的過程。[14]
善惡觀念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著絕對的善發展的,堅信惡最終將轉化為善。詩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限,但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並不是最終的,歡樂亦是如此。因此,善惡且不是絕對的存在,但對於有限的我們來說卻是真實的,必須通過《薄伽贊歌》中的業溶血,也就是通過無私善行的實踐而與無限者的活動統一起來,以獲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說,「生活在完全的善中就是在無限中證悟了人生,這就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生觀,也就是我們通過內在的道德力量所能具有的對整個人生的看法。佛陀的教義是要把這種道德力量修煉至最高程度,要懂得我們的行動范圍不應束縛於狹小的自我領域內。」「當佛陀沉思使人類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途徑時,他已經達到了這種真理:即當人類通過把個別融合於普遍而獲得最高的目標時,人類就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正由於如此,泰戈爾對佛陀推薦備至,詩作無處不體現著這種從一切處去體會個體和整體的聯系。

⑵ 泰戈爾是哪個國家、哪個時代的人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曾赴英國學習文學和音樂,十餘次周遊列國,與羅曼·羅蘭、愛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畢生致力於東西文明的交流和協調。泰戈爾以詩人著稱,創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他又是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作曲家和畫家,先後完成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1500多幅畫和2000多首歌曲。天才的泰戈爾還是一位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泰戈爾以詩歌集《吉檀迦利》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15年,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新青年》)第2期上發表他譯的《贊歌》4首。作品中「信愛、童心、母愛」 的思想,博大仁慈的胸懷,獨具魅力的人格,贏得了無數中國讀者的敬仰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1924年,泰戈爾應孫中山先生之邀訪華,「泰戈爾熱」進入高潮。他在徐志摩家鄉時,「觀者如堵,各校學生數百名齊奏歌樂,群向行禮,頗極一時之盛。」他會見了梁啟超、沈鈞儒、梅蘭芳、梁漱溟、齊白石、溥儀等各界名流。1956年,周恩來總理回憶時說:「泰戈爾是對世界文學作出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他熏陶了一批中國最有才華的詩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響最深。郭沫若是中國新詩第一人,稱自己文學生涯的「第一階段是泰戈爾式的」。冰心是中國新文學女性作家第一人,她早期的創作受到了泰戈爾的明顯影響,特別是詩集《繁星》和《春水》。她說:「我自己寫《繁星》和《春水》的時候,並不是在寫詩,只是受了泰戈爾的《飛鳥集》的影響,把許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里而已。」郭沫若、冰心等人又以他們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 泰戈爾是中國讀者心目中最具地位的外國作家之一,能與其匹敵的大概只有莎士比亞一人。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集》。

⑶ 泰戈爾生平事跡 泰戈爾生平事跡介紹

1、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昵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板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13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 13歲以後,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

2、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3、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4、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里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5、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嚮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

6、1905年以後,印度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膺,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斗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7、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剎那集》5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里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8、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渡船》中有真實記錄。他另有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

9、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這期間還寫了象徵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同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奉獻集》里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10、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系,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系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贊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1、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後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

12、1919年,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13、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

14、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

15、同年5月18日,64歲壽辰。胡適、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協和大禮堂為他舉行了盛況空前的祝壽大會。梁啟超祝壽時,為泰戈爾起中文名——竺震旦。

16、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裡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

17、1934年,義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

18、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

19、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⑷ 泰戈爾是什麼時代的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的,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都是使用泰戈爾的詩歌。維爾弗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深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獻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也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沒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⑸ 誰有泰戈爾的生平簡介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聞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會名流。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為今日印度的國歌。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熱情歌頌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

1924年曾來過中國,泰戈爾回國後,撰寫了許多文章,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復雜的社會里,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准備戰斗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就這樣,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逝世,他一直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里,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游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制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爾與世長逝,享年81歲。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泰戈爾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 愛到痴迷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我不能說我愛你
而是 想你痛徹心脾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我不能說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
卻裝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 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樹枝無法相依
而是 相互瞭望的星星
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星星之間的軌跡
而是 縱然軌跡交匯
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瞬間便無處尋覓
而是 尚未相遇
便註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一個在天
一個卻深潛海底

⑹ 泰戈爾的資料簡介

泰戈爾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偉大人物,他曾經創作了《飛鳥集》等許多著名的作品,不僅在詩歌方面有著偉大的成就,而且還寫過許多劇本和小說,是個非常優秀的詩人、文學家。作為一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泰戈爾一生的經歷都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泰戈爾的資料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泰戈爾的資料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 · 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 民族主義 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泰戈爾的生平簡介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他的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於與社會上的傳統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視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員小的一個。就是在這個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輩中頗出了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由於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 傳統 文化 與 西方文化 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

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 教育 。

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扳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他的知識主要來源於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廣泛閱讀。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十三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競願赴英國 留學 ,最初學習 法律 .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 大學學習 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里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 自然 。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 國際 大學。

1905年以後,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 決定 ,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庸,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 意見 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斗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這是印度 歷史 上兩位巨人的會面。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系,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系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贊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 報告 .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他對美國一向沒有好感,那裡的民族歧視使他深惡痛絕。美國的報紙和偵探機關從輿論上和行動上也常常給他添些麻煩。他以後幾次訪問英國,都是不暢快的。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後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

1919年,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 社會主義 國家蘇聯.他在那裡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雖然他對社會主義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嚮往這個嶄新社會,想把這個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間去。他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嚮往始終如一,在80歲生日述懷的文章中,還特別強調和贊揚蘇聯的成就.別人的攻擊並沒有影響他心目中蘇聯的美好形象。

1934年,義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他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真正的忠實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泰戈爾的社會評價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爾因《吉檀迦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得獎之前,瑞典科學院是經過一番爭論的。當時瑞典詩人瓦爾納-馮·海登斯塔姆大力推薦:“我讀了這些詩歌,深受感動。我不記得過去二十多年我是否讀過如此優美的抒情詩歌,我從中真不知道得到多麼久遠的享受,彷彿我正在飲著一股清涼而新鮮的泉水。在它們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顯示的熾熱和愛的純潔性中,心靈的清澈,風格的優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種完整的、深刻的、罕見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沒有爭執、尖銳的東西,沒有偽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時候詩人能夠擁有這些品質,那麼他就有權得到諾貝爾獎金。他就是這位泰戈爾詩人。”泰戈爾獲獎時,冰島小說家拉克斯奈斯才十五歲,這位到了一九五五年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追述當年泰戈爾的影響道:“這個奇異的、細膩的和遙遠的聲音立即進入了我年輕的精神耳朵的深處。從那時起,我時時刻刻在自己心靈的深處體會它的存在。

吉爾伯特·默里教授是泰戈爾生前的朋友,他年過九十時還給《死亡之翼》的英譯本寫了個“前言”。教授在“前言”中追憶當年《吉檀迦利》、《新月集》等震動西歐詩壇的盛況,稱贊泰戈爾“是個真正的詩人,而且是個新型的詩人,他能使東方和西方的想像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

周恩來:“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至今中國人民還以惦念的心情回憶著1924年泰戈爾對中國的訪問。

蔣介石:“耆賢不作,聲委無聞,東方文明,喪失木鐸,引望南鄰,無任悼念。”

國際反侵略運動中國分會:“是歌頌自然的詩人,也是改革現實的健將;是東方精神的號兵,也是國際主義的旗手;是印度的兒子,也是亞洲文化的衛士、世界文明的前驅;他曾為印度不合作運動而忿怒,他曾為中國反侵略戰爭而吶喊,他曾為東方兄弟的命運而憂思,他曾為西方朋友的學術而賓士!”

沈雁冰:“一個人格潔白的詩人”,“一個憐憫弱者,同情於被壓迫人們的詩人”,“一個鼓勵愛國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國帝國主義的詩人”。

⑺ 泰戈爾簡介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創作 在長達近70年的創作活動中,泰戈爾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大量關於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還創作了1500餘幅畫和2000餘首歌曲,其中1首為印度國歌。
13歲以後 ,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嚮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剎那集》5 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里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和《渡船》中有真實記錄。他另有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 。這期間還寫了象徵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1910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 ,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里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進入另一創作高潮,發表詩歌《歌之花環》、《頌歌》、《白鶴》、《逃避》,中長篇小說《四個人》與《家庭與世界》。20世紀20 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30年代他又陸續出版長篇小說《兩姐妹》、《花圃》、《四章》;戲劇《時代的車輪》、《紙牌王國》 ;詩集《再一次》、《邊緣集》和政治抒情詩《禮佛》等。1941年4月 ,他寫下最後遺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機》,對英國殖民統治進行控訴,表達了對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

《泰戈爾作品集》中譯本

思想發展與藝術成就 泰戈爾生逢急劇變革的時代,受到印度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但他世界觀最基本最核心部分還是印度傳統的泛神論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繽紛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觀念。他對神的虔誠是和對生活、國家與人民的愛融合在一起的。但這使他的詩歌也蒙上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另外,他提倡東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質文明。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滿了矛盾而表現在創作上。綜觀泰戈爾一生思想和創作發展 ,可大體分3個階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後,他積極參加反英政治活動,歌頌民族英雄,宣揚愛國主義,提倡印度民族大團結。②隱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積極參加民族運動,愛國主義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內容強的詩歌被帶有神秘意味的詩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徵主義、唯美主義詩歌的影響,宣揚的是愛與和諧。③從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開始直至逝世,他又開始關心政治,積極投入民族解放斗爭,作品的內容又充滿了政治激情,視野也開闊了,對世界和人類都十分關心 。可以說 ,泰戈爾一生的創作既有「菩薩慈眉」,也有「金剛怒目」。他的詩歌受印度古典文學、西方詩歌和孟加拉民間抒情詩歌的影響,多為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和散文詩;他的小說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又有創新,特別是把詩情畫意融入其中,形成獨特風格。
泰戈爾與中國 泰戈爾一貫強調印中兩國人民團結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寫了《死亡的貿易》一文,譴責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發表談話,抨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動。1924年,他訪問中國,回國發表了《在中國的談話》。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以後,他屢次發表公開信、談話和詩篇,斥責日本帝國主義,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中國作家郭沫若、鄭振鐸、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創作,大多受過他的影響。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幾十年來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譯本和評介著作為數很多。1961年為紀念他的百歲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爾作品集》。

⑻ 泰戈爾簡介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創作 在長達近70年的創作活動中,泰戈爾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大量關於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還創作了1500餘幅畫和2000餘首歌曲,其中1首為印度國歌。
13歲以後 ,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嚮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剎那集》5 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里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和《渡船》中有真實記錄。他另有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 。這期間還寫了象徵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1910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 ,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里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進入另一創作高潮,發表詩歌《歌之花環》、《頌歌》、《白鶴》、《逃避》,中長篇小說《四個人》與《家庭與世界》。20世紀20 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30年代他又陸續出版長篇小說《兩姐妹》、《花圃》、《四章》;戲劇《時代的車輪》、《紙牌王國》 ;詩集《再一次》、《邊緣集》和政治抒情詩《禮佛》等。1941年4月 ,他寫下最後遺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機》,對英國殖民統治進行控訴,表達了對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

《泰戈爾作品集》中譯本

思想發展與藝術成就 泰戈爾生逢急劇變革的時代,受到印度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但他世界觀最基本最核心部分還是印度傳統的泛神論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繽紛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觀念。他對神的虔誠是和對生活、國家與人民的愛融合在一起的。但這使他的詩歌也蒙上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另外,他提倡東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質文明。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滿了矛盾而表現在創作上。綜觀泰戈爾一生思想和創作發展 ,可大體分3個階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後,他積極參加反英政治活動,歌頌民族英雄,宣揚愛國主義,提倡印度民族大團結。②隱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積極參加民族運動,愛國主義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內容強的詩歌被帶有神秘意味的詩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徵主義、唯美主義詩歌的影響,宣揚的是愛與和諧。③從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開始直至逝世,他又開始關心政治,積極投入民族解放斗爭,作品的內容又充滿了政治激情,視野也開闊了,對世界和人類都十分關心 。可以說 ,泰戈爾一生的創作既有「菩薩慈眉」,也有「金剛怒目」。他的詩歌受印度古典文學、西方詩歌和孟加拉民間抒情詩歌的影響,多為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和散文詩;他的小說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又有創新,特別是把詩情畫意融入其中,形成獨特風格。
泰戈爾與中國 泰戈爾一貫強調印中兩國人民團結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寫了《死亡的貿易》一文,譴責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發表談話,抨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動。1924年,他訪問中國,回國發表了《在中國的談話》。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以後,他屢次發表公開信、談話和詩篇,斥責日本帝國主義,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中國作家郭沫若、鄭振鐸、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創作,大多受過他的影響。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幾十年來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譯本和評介著作為數很多。1961年為紀念他的百歲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爾作品集》。

閱讀全文

與泰戈爾生活在哪個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