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世紀生活有什麼變化

世紀生活有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2022-11-19 14:42:36

A. 從社會生活變遷角度看,21世紀有哪些新特徵

我從社會變遷角度看,21世紀最特徵就是現代化社會水平提高了。人們的互聯網的應用非常的廣泛。中國的發展也非常迅速,使世界關注的焦點。

B. 新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新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1、衣:由穿暖到個性化。近30年來,城鄉居民消費生活變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裝。不僅衣著數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著質量明顯提高,服裝功能也由過去的單純遮體禦寒演進為體現個性化的審美意識與塑造自我形象。人們的衣著原料和質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斷提高,購買原布自己動手做衣服的數量減少。

2、食:由吃得飽到吃得好。這一變化,首先表現在糧食消費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為吃飽而發愁。而在糧食消費內部構成中,對玉米、高粱、紅薯等粗糧消費明顯下降,而對大米、小麥等精細糧消費上升。在主食消費比重下降的同時,副食特別是動物性食品消費的比重明顯提高,在對原糧消費相對下降的同時,對加工食品特別是風味、療效、方便食品的消費上升。

3、住:由擁擠到舒適寬敞。住房的質量和配套性也不斷提高。人均住房面積中,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面積佔81%,住房質量不斷提高。

4、行:由閉塞受限到舒適快捷。隨著各種運輸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交通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地鐵通車里程不斷延伸,計程車隨叫隨到。這些都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條件,使居民的生活比過去舒適和快捷。

5、用:由物資緊缺到琳琅滿目。城鄉居民的用品消費,呈現出以非耐用消費品為主向以耐用消費品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資料為主向彩電、冰箱、空調、微機等發展和享受資料為主,以功能單一、低檔用品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檔用品為主轉化的趨勢。同時,城鄉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顯加快,經歷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轉換過程。

6、通訊:由鴻雁傳書到人遠天涯近。無論走到國內哪個大中城市,電話可以直撥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日常生活、醫療保健、文化教育等其他指標來看,我國目前許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指標已經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已經達到和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C. 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衣食住行的變化

1、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請部分同學談談自己「五一」假日旅遊的經歷)

(內容源於網路http://bbs.cri.cn/read.php?tid=499164

D. 20世紀人類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20世紀人類的生活發生了量的變化,從飢寒交迫逐漸走向溫保。

E. 20 -21世紀人類生活的變化.

機器人將開始接受訓練?

2005年,機械助手將呈現廣闊的市場--機器人將充當起真空吸塵器、剪草機、玩具的角色。今天由日本「索尼」公司研製的機器狗已經能踢球了。很可能,到2015年機器人將達到老鼠的智力水平,他們將能夠開門,摘下電話聽筒,收拾桌上的餐具。到2030年,機器人的智力將達到猴子的水平。到2050年,機器人將會在工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絕症能夠治癒嗎?

在下個10年內完全有可能發現與癌症、糖尿病和中風有關的基因。也許,再過5年我們完全能夠通過對糞便的分析,在腫瘤形成之前發現癌細胞並予以預防。醫學家們相信,下世紀頭10年,對冠心病和血液病的基因治療可能會獲得成功。

石油會枯竭嗎?

石油和天然氣儲備至少在今後50年內不會枯竭,煤的儲備也還夠用300年。可是問題就在於此。豐富的儲備使得我們今天燒起煤來慷慨無度,結果二氧化碳氣體大量湧入大氣層。專家們正在研究把過氫氧化物作為能源的問題,不排除下世紀它將成為汽車的主要燃料。

氣候會毀滅我們嗎?

事實上,自工業化開始以來,大氣溫度已經升高了半度。科學家的計算表明,到2010年大氣溫度將升高2一3度,這將導致海平面急劇升高,同時乾旱次數也更頻繁。還有一種觀點與之截然相反。認為由於溫度升高,墨西哥灣暖流將轉變方向,在亞速爾群島地區重又轉向南。10年後歐洲將再次被冰川覆蓋,溫度將降低8--10度。

人造骨骼?

下個世紀,用需要移植的機體的健康細胞人工培植器官將得到廣泛應用。恢復男人潛能將有新辦法:用從陽萎患者身上取下的細胞培育人造陰莖。人造骨頭和軟骨的培植也將取得成效。根據同樣原理還可以進行人工皮膚培植。21世紀治療脫發也將取得革命性突破。

命運由自己選擇?

未來人們可以提早安排自己的命運,不再受衰老和病痛的擺布。人可以積極健康地活到100歲,卻還像今天的40歲一樣。生命的極限已經不復存在,不管怎樣,至少目前科學家們還不能確定,很可能下個世紀人類壽命將超過125歲。

人類的文明何處去?

地球上的植物界和動物界面對文明的推土機還能抗拒多久?專家們都在期待,21世紀各國政府能夠以比今天更認真的態度對待上述問題。

一年只有一個季度

21世紀人類將不再是為了勞動而生活,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工作。社會學家們預言,再過10-15年假期將會延長2-3個月。維也納玻爾茲曼大學校長塞爾曼認為,後現代派時代人類主要想的將不再是職業,而是自己的自由時間。

未來世紀到太空旅遊將成為可能。休閑樂園和室內貿易中心將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不過,到2010年將只有1/3的人能夠完全支付得起娛樂開支。

「世界末日」將推遲到來?

今天我們地球上生活著60億人口。據聯合國專家計算,到2100年,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95億。英國托馬斯-馬爾薩斯在1798年就預言了人類的未來將是十分可怕的,食物耗盡的那一天就是人類的末日,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人口在不斷增長,而農業和工業也在不斷地發展,供養著這幾十億人口。悲觀主義者則警告說: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繁衍和遺傳只會推遲「世界末日」的到來。

人類將是試管嬰兒的產物?

到2030年男人和女人還會同床共枕,但性將逐漸失去意義,因為育齡婦女可以到實驗室根據對方的智力水平、長相和受教育程度自己選擇精液進行受精。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將在2025年通過無性繁殖克隆出第一個人,10年後男人將成為「非必要的個體生物」,人類的繁衍將只是婦女的事。

F. 19世紀和21世紀,人們生活的差異有什麼變化

人們的生活差異主要是早期的人沒有電沒有網路,主要靠報紙和見面了解社會和他人,而現代人都是通過手機,網路等現代工具進行聯絡,而且生活方式主要靠網路,可以足不出戶

G. 從社會生活變遷的角度看,21世紀具有有哪些新特徵

新特徵一速度21世紀速度時代第二多變速度導致了環境的巨變,職業的巨變,生活方式的巨變,第三,危機速度多變,導致了危機人人都在危機工廠下崗,企業的轉行,職業的消失,新職業的產生是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企業必然的重復,為了生存和發展適應社會,適應時代,必須學習學習改變,創造學習階段的書本知識,遠遠夠了社會要求,綜合人才,綜合素質,所以學習從現在開始終生學習終生學習終生學習

H. 新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寫作思路:比如不必再吃那難以下咽的食物,不必再穿那破敗的衣衫,不必再那泥濘的道路上前行等等。中心要突出,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避免平鋪直述。

正文:

「滴答滴答」隨著鍾面的指針在鍾面悄無聲息地滑過,每個人的心理卻是激動萬分。在指針在12這個數字走過的時候,我們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21世紀。

在這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很慶幸能夠享受著新時代的洗禮,我們不會遭受到20世紀的戰爭,貧窮,墮落。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享受,不必驚慌。我們的生活和以前相比變化很大,我們不會在寒風中戰栗,不會在烈日下煎熬。

在這個新時代,我們比以前更加的快樂,幸福。在這個新的時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向著朝陽前進,每天都會以充沛的精力,樂觀的態度對待這嶄新的一天,面對著這嶄新的時代,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新時代給予他們的快樂。

在這個時代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再吃那難以下咽的食物,不必再穿那破敗的衣衫,不必再那泥濘的道路上前行。我們隨時可以採摘路邊的鮮花,嗅一下鮮花的芬芳,可以坐上賓士的汽車,向著自己的目標前行,也可以足不出戶通過網路和朋友們進行心與心的交談。我們不必再愁生存二字,也不必為自己的生命安全所擔心,一切都早已妥當,讓我們盡情享受著新時代的生活。

晚上,到河邊走走,傾聽湖水的歌聲,坐在長椅上,觀看樹兒的搖擺。走出家門,欣賞別處的景色,看那奇形怪狀的巨石,看那威武雄壯的雕塑,看那波瀾壯闊的大海。一座座直插雲霄的摩天大廈,天空中航行的飛機,柏油馬路上的汽車,都讓我們有著自豪與驕傲。想當初,一個個低矮的平房,沒有路燈的泥濘小路,一到晚上傳出幾聲狗吠,變安靜下來了,只有月亮寂寞的在空中。

正如歌中唱的一樣:「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戰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新時代的生活多姿多彩,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新時代變得更好,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I. 跨世紀的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從政治上來看,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鴉片戰爭使國門大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主動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大變化.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新興進步力量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歷史性巨變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呈現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2)從生產力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火車、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影、輪船、打字機以及現在高科技領域的許多成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幫助;石油的發現和汽車、火車、輪船的普及則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後制定了三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如第三個遠景規劃擬在生物工程、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幾個最主要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從思想啟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來看,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對人們思想觀念、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工業文明對我國全方位的沖擊造成的,實質上體現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結果,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

J. 說一說改革開放40年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1、信息傳遞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人們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現代化的生活靠電力支撐。早些年夜生活還一直靠「煤油燈」過日子。如今通了電,電子競技,用手機視頻通話,娛樂方式從單一的打撲克發展到如今的多元娛樂。

2、家電的改變

過去家家戶戶沒有一件電器,如今太陽能路燈在村裡徹夜通明,液晶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家家戶戶接上了寬頻網路,看上了APTV。改革開放之初,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用蜂窩煤做飯。每到做飯高峰,樓道里就會充滿嗆人的煤煙味,廚房的牆壁也會被熏黑。短短幾十年,蜂窩煤爐子換成了煤氣罐,再換成了管道天然氣,電磁爐、微波爐等各種廚房電器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方便了。

3、農用工具的改變

以前村裡犁地用犏牛,每家每戶都要養上幾頭犏牛,一個農忙時節就得犁上幾天的地。現在好了,隨著科技發展,犁地用上了拖拉機,後面掛個犁耙,既省時又省力。地里的糧食也不用人背馬馱了,直接裝農用車拉到家門口。

4、衣著服飾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服裝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得絢麗多彩。如今,人們的衣著早已不再顏色單調、款式單一,服裝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工藝化,面料趨向高檔化。

5、交通出行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交通道路四通八達,不僅家用汽車步入尋常百姓家,居民出行還可以騎共享單車、叫網約車,出行更便捷。

6、住房條件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住房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展覽中,一張柱狀圖顯示,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為6.7平方米,到2017年增長到36.9平方米,增長了4倍多。

7、飲食條件的改變

改個前憑票才可以購買一塊點心或一碗小餛飩,小小糧票見證了人民生活從全面短缺到日漸豐富的轉變。吃得飽曾經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期望。而今天,國民的膳食結構從單一的吃飽,發展到既講究葷素搭配又注重粗細結合,食品更追求營養、健康。

閱讀全文

與世紀生活有什麼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