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李可染生活在什麼年代

李可染生活在什麼年代

發布時間:2022-11-21 20:28:28

『壹』 李可染生活背景時代

您好

1907年,李可染出生於江蘇徐州一個平民之家,排行第二,取名永順

李可染與李苦禪

1986年5月,」李可染中國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這是李可染在世近70年筆耕生涯的最後一次展覽,展出作品202件。

1987年,李可染為黃潤華、張憑、李行簡在日本舉辦聯合畫展寫《「苦學派」畫展前言》,提出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問題。7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李可染通訊院士榮譽稱號。

1988年,李可染捐贈作品《雨過瀑聲急》,以義賣所得4萬美元贈予國際修復長城、拯救威尼斯委員會。

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舉行「著名國畫藝術大師李可染先生為中國藝術節基金會捐款儀式」,表彰其捐款10萬美元以促進中國藝術事業發展。12月5日上午10時50分,心臟病猝發,享年82歲。

『貳』 李可染的故事

李可染(1907.3—1989.12)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平民之家,取名永順。父親是貧農,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魚為生,後來又做了廚師。母親是城市貧民。雙親均不識字。
▲耳聰
李可染的藝術世界充溢著大自然的萬籟音響,而這個萬籟奏鳴的世界在他童年時代已經潛入了他易感的心靈里了。
小時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聲音,是一個沿街賣藝求乞的盲琴師奏出的悲涼琴聲。此後,每當聽到那悠長的、凄心楚楚的曲調,他便怦然心動,幾乎落淚。常常,他暗隨琴師,聽他拉琴,默記弦音,深夜始歸。11歲的可染從此諳識不少民間曲調,還自製了一把小胡琴,並拉得一手好琴。
42歲那年,李可染畫過一幅現實題材的寫意人物畫《賣唱圖》。這幅畫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畫中顯得尤為特別。"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為女孩伴奏的盲琴師顫動的手指觸動著琴弦,似正傳出聲聲不斷、如泣如訴、萬分悲涼的琴聲。那種真情實感,當是畫家揉進了自己童年時代久已潛存的心音。
▲啟蒙
13歲那年,小學放暑假,可染在城牆垣道玩耍。靠城牆有一片園林建築,名曰"快哉亭",後室有幾位文人長者在作畫。他順城牆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觀看。從此一連數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著,戀戀不舍。一位長者見他對畫如此入迷,感嘆道:"後生可畏!"畫師們招呼他進去看畫,從此可染便成了老畫師們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著小桶到井邊汲水,研好墨,等著看長者作畫。回到家裡,他竟能把所見全幅山水大意背臨下來,這使畫師們大為驚訝,催促孩子拜山水畫家錢食芝為師,原來這里是"集益書畫社"活動的場所。
李可染正式拜師後,錢食芝為這個小學徒畫了一大幀山水,並寫了數十行跋文。附詩雲:"童年能弄墨,靈敏世應稀。汝自鵬捕上,余慚鷁退飛。"錢食芝預感這個少年弄墨的童子將會如同大鵬展翅,相較之下,自己則如同鷁鳥冉冉倒飛了。
▲一字銘
1929年,對於22歲的李可染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個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學歷,報考西湖國立藝術院首屆油畫研究生。由於他現場所作的巨幅人體油畫,畫風雄厚大膽,被慧眼識才的林風眠校長破格錄取。其實,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筆,還是同時前來報考的山東青年張眺臨陣教給他的。
可是,到了課堂上,他有點傻眼。他拿起從未曾拿過的炭條准備畫素描,卻不知從何下手。他自愧畫拙,總是扣放畫板,待教授來課堂指導時才翻正過來。畫板一角寫著一個"王"字,原來那是"亡"字的密碼暗示,暗示自己,畫不好素描勿寧死。
▲兄弟
"一八藝社"時期的青年李可染。1929年攝於杭州西湖"善福庵"住房前。左為摯友張眺,右為李可染,中為陳唯岑。
李可染的患難兄弟,就是那個臨陣教他油畫的青年張眺。張眺長可染五歲,與可染同時考入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部。因為他倆都是高個頭、穿長衫、留頭發;因為都是窮學生,同住在月租最廉的破舊危樓里;也因為同出同進,形影不離,親如手足;還因為他們同是進步美術團體"一八藝社"的最早成員,人們稱呼他倆是"西湖邊上兩兄弟"。
兩兄弟不但用功畫畫,還勤奮讀書。他們住的危樓就在尼姑廟"善福庵"的上方,廟里住著70多歲的老尼姑,天不亮就起來誦經,每當木魚聲聲、香火裊裊之際,兩兄弟也就起床掌燈晨讀了。自定早課兩小時,吃完早飯,然後到校上課。
張眺愛讀西方哲學、文論,可染愛讀中國古籍、畫史。在張眺影響下,可染又讀了不少世界文學名著。那時,可染和張眺都學油畫,西湖國立藝術院的主導思潮是後期印象派,他們在畫風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響,但總覺得還有不足。張眺思想敏銳,評古論今,可染以他少時拜師習國畫為底蘊,從原來不會畫素描、油畫,到後來名震全校,這樣,兩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綽號:一個叫"張理論",一個叫"李藝術"。
「兩兄弟」作為林風眠校長親自主考的學生,李可染考前,得張眺之助,輔導他油畫,竟一發而中,破格錄取。張眺落榜,經一再申訴得以入學。他倆相互激勵,學業進步得快。
三十年代初,兩人都參加了"一八藝社"的進步美術活動,引起了當局注意和防範。一天,可染從圖書館回到住室,房門洞開,書刊、畫頁散亂滿地,床被、墊褥全都大翻個。李可染一看,連自己的筆記本也給抄走了。張眺已被關押進了陸軍監獄。
可染多次探監。第一次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後來又送了衣物。可染最後一次探監時,見張眺人瘦下去了。但張眺很樂觀,隔著鐵窗欄桿低聲說:"你放心,我天天和獄友擠肩、撞膀子,鍛煉身體,我還跟一個獄友學俄文……"
可染求救於林風眠先生,林先生出面作保,張眺終於獲釋出獄,但沒有在學校露面,而是去了上海。後來他和田漢,同為左翼文藝運動領導人。又到了蘇區,曾任蘇維埃教育部長,但不幸在左傾路線下蒙冤罹難。當可染得知此情,已是半個世紀前發生的悲劇性往事了。
八十年代,可染依然深深地懷念當年"西湖邊上的兄弟"張眺,他說:"在張眺同志教育影響下,我初步認識了中國社會和它的前途,初步認識了文藝上的正確道路。這對我一生都起了很大作用,是我終生不能忘記的。"
▲抗戰
1938年,抗戰初期,持調色板的李可染在武漢
1932年秋,杭州"一八藝社"進步美術活動遭禁,可染在林風眠校長關愛下,悄悄離開西湖返回家鄉。九一八事變,激盪著愛國青年的熱血,此時可染所在的徐州民眾教育館,以及他在那裡兼課任教的徐州私立藝專,成了抗戰宣傳活動的中心。
李可染在民教館里創辦了抗戰宣傳室;同時創辦了黑、綠兩色石印的抗戰畫報,把抗戰宣傳室的活動內容,演化為更活潑、更通俗的形式,向廣大觀者群散播開去,在人們的心田裡撒下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種。
李可染人物抗戰宣傳畫,是在九一八以後、七七事變之前開始的。1938年,他參加會聚武漢的文化大軍是一個轉折點,那年他由孤軍作戰匯入有領導、有組織的抗戰宣傳活動大潮。直到1942年前後,他才重新開始中國畫的創作、研究。這位後來飲譽中外的當代山水畫大師,在青春年月里,曾如此激昂地投身於抗戰宣傳畫創作活動,大規模地、忘我地作畫,持續10年之久。他先後完成的牆上壁畫、布上宣傳畫、多種形式的宣傳畫,難以精確統計,少說也有200餘幅。這對世界美術史說來,也算得上是一種罕見的、特殊的文化現象。從中可以窺見,作為愛國的藝術家,他胸中跳盪著一顆怎樣熱烈的中國心。
早年徐州民教館陳列的宣傳畫,有油畫、水彩、水墨、炭筆畫……多種工具、形式、題材和品類。其中引人注意的是《甲午海戰--九一八,日本侵華史》,以史實性照片、圖片為貫穿線,配以漫畫、宣傳畫,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蓄謀已久的侵華野心和罪行。
「八一三」以後,徐州民教館以它固定的抗戰宣傳室為活動中心,又演化出新的分支:"抗戰文藝宣傳隊"和"抗戰宣傳畫巡迴展"兩種流動形式。李可染發起和組織、領導了徐州私立藝專的學生,邀集美術、戲劇、音樂界的朋友,聯合走了街頭,那時全國都在沸騰著抗日救國的洪流。
抗戰宣傳畫激發了青年李可染的創造活力,他構思敏銳,落筆大膽迅捷,一個人創作起稿,同時就有7位學生緊跟著上色、書寫美術字標題。這樣畫在大幅面白色竹布上的宣傳畫,完成了上百幅,由青年學生們張舉遊行,協同抗戰文藝宣傳隊,在城鄉巡迴展示。兩支人馬:一支且唱且舞,演出街頭話劇,另一支就在近處場地,舉辦抗戰宣傳畫展。文藝宣傳隊演出到哪裡,巡迴畫展就在哪裡出現,互為配合,相得益彰,轟動城鎮,觀者如潮,收到極好的宣傳效果,成為喚起民心、齊心抗戰的響亮號角。
這項自發、自為的宣傳活動,持續到1937年七七事變。當時,兵家要地徐州已是炮聲隆隆,硝煙彌漫,南北通途斷絕。可染為謀求機會,持久深入地從事抗戰宣傳,繞道西安,向著武漢轉移。
在由武漢經長沙、桂林、輾轉重慶的途中,常常由美術開路,畫筆打先鋒,可染是最得心應手的畫家之一。宣傳畫出現在城鄉牆壁上,戲劇演出隊、歌詠隊隨後便出現在街頭。控訴日本侵略軍破壞和平的家園,號召送棉衣給前線,呼籲援助挨餓受凍的難民同胞,反妥協、反投降、反對做順民當漢奸,歌頌抗戰英雄,成為宣傳畫的主旋律。其中一幅《敵人被打得焦頭爛額了!》由李可染所作,他筆下鬼子兵的狼狽相成為敗北日軍的典型形象。許許多多街頭演劇隊,化裝鬼子兵,竟不約而同地以此畫中的形象為藍本,其造型特點之鮮明,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從師
1950年,李可染與恩師齊白石在北京齊宅合影
1947年,經徐悲鴻先生引薦,李可染終於有幸拜齊白石為師
齊白石是近代大寫意花鳥巨匠,又是金石篆刻巨擘,但在當時,他的革新思想一再遭到守舊勢力的反對,走著他的"寂寞之路"。他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寫意畫就十分欣賞、推崇,後來多次在可染畫作上題寫畫跋,高度評價可染的創造精神。白石老人曾為李作《耙草歇牛圖》題跋,老人寫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間以後繼起高手。"一語道破可染藝術的最大特點:不但精於勤,而且深於思。
李可染在齊師身邊10年,每天為老人磨墨理紙,看齊師作畫。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筆不畫,但他認真學習了齊師的作畫態度,用筆運墨之法,還有構思之奇偉,以及大膽獨創的精神。
齊白石曾贈可染一枚構思奇巧的印章"樹下童子",即樹下一人。白石老人贈印時,對可染講了兩句古語:"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納履。"印章取其"不須整冠"、以潔身自好為做人本色之寓意。
1957年,可染訪問德國期間,97歲的白石老人溘然長逝,可染未能及時趕回奔喪,未盡弟子之誼,成為他終生遺憾。
李可染拜齊白石為師,同時也求教於黃賓虹。
他第一次求教黃賓虹,是帶了自己大約20幅作品去的。黃師見了可染筆下的那氣質厚重、筆墨渾化的水墨鍾馗,大為欣賞,興奮之極,當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鍾馗打鬼圖》送給可染。可染因禮厚太重,敬辭未受。師生結緣,一見如故。
黃賓虹精於畫史和鑒賞。他品評藝格高低,重要藝術標準是"純全內美",一反輕薄浮華之氣。黃賓虹70歲以後,山水藝術大成,最後形成其渾厚無比的畫風。這一點,促進了可染以"厚重"為核心的審美觀迅速成型。
1954年,李可染赴江南寫生。那次,他前往黃師家,住了六七天。黃師用裝在牆上的小滑輪將自己的藏畫一一掛起給可染看,並一一品評,整整觀賞了兩天。可染見黃師因眼患白內障,戴著墨鏡,仍然摸索作畫,每日勾山水畫稿,堆積成摞。有一天,到了晚上,黃師還在燈下一口氣勾了七八張山水輪郭,這使可染十分感慨,喟嘆"前輩老師用功之勤苦,實非我等後輩可及"。
黃師作畫之勤,與齊師比肩,黃師對可染的厚愛,也與齊師等量。此次在黃師身邊,黃師每日選一幅當天畫稿送給他。可染臨行告別,黃師親送可染上路,走了很遠,又以自書楹聯相贈,作為紀念。誰知這竟是親聆黃師教誨的最後一課。次年,黃師辭世。
▲寫生
1956年夏,雁盪山寫生途中,在深山和采葯農民在一起。後排右二背草帽者為李可染先生
奇險的蜀道、江城的朝霧、嘉定樂山大佛、夕照中的重慶山城、萬縣瀼渡橋,是1956年李可染最關鍵一次長途寫生的重點景觀。這次寫生,歷時8個月,春季由北京出發,冬季始歸。
��可染曾久居山城,重慶有許多美術界朋友,只要打個招呼,川省沿途都會有人熱情接待。但既是誠心誠意來寫生,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避免應酬分散了時間,也盡量不驚動朋友們,免得干擾各自的工作計劃。此行,偕同研究生黃潤華,始終以步代車,沿途作畫。江上之行,露宿在木船甲板上;山路之行,就擠進騾馬店、小客棧。餐宿簡朴,途中很是艱苦,寫生作畫,雖不能"每發必中",空跑路無景入畫的情況也是有的,但天天專注於一,總的收獲很大。
有一天,寫生之後,年近半百的李可染和二十幾歲的黃潤華都疲憊不堪,睏乏萬分,只好借宿在路邊席棚客棧里。先生患有失眠症,好不容易剛剛入睡,一陣鑼鼓,越敲越響,睡意一下子趕跑了。鑼鼓敲近,驚天動地,年輕的黃潤華也吃不住勁了。想到下半夜不好過,天不亮還要起身趕路畫畫,先生這才同意打電話給四川美協。著名版畫家吳凡半夜接走了師生二人,真是一次不平凡的接待啊!想當年,可染先生任教重慶國立藝專,年輕的吳凡還是學生。他深知可染師品質為人,溫和地嗔怪老師,早該通知來川行程,免受鑼鼓之苦。此後染師每次見到吳凡,總要提到那四川鑼鼓的威力,自嘲自笑。
��然而,如此的鞍馬勞頓之苦並不影響李可染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他的後半生、將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畫的革新探索中,他先後10次到祖國各地寫生,實踐著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國壯麗山河中去"的創作信條。所到之處,他必觀察探索自然景物風雨陰晴朝夕變幻之奇,完成了數百幅山水寫生畫稿。以此為標志,他的山水畫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筆墨意境獨樹一幟,在國內外發生了重大影響。
▲澄懷觀道
1979年春天,李可染在畫室作畫
1984年,可染題寫"澄懷觀道"四字,作為自己美學思想的總結和追求。"澄懷觀道",借用六朝山水畫家宗炳語,並賦予了新的含義。宗炳一生"棲丘飲壑,三十餘年",好山水、愛遠游,歸來將所見景物繪於壁上,卧以游之,謂"澄懷觀道"。自贊其至美、至樂之境,曰:"撫琴動操,令眾山皆響。"
��李可染以此四字,概括自己70年求藝悟道的真諦。他從現代視角,透析東方文化本源,展示中國畫跨世紀的前景,升華了對山水畫與自然天籟和現代人生活互相關系的美學思考。
李可染關於現代山水藝術價值的再認識、再評價,促成了他的一系列山水新作的誕生:《山林之歌》、《夏山滴翠》、《千山響杜鵑》、《林茂鳥競歸》、《雨後瀑聲喧》、《家在崇山茂林煙霞里》、《人在萬木蔥蘢中》,這些有聲有色、聲色並茂的山水畫,不僅開拓了雄邁的精神境界,而且形成了新的藝術語言體系,新的表現技巧。
��他晚年自創"密林煙樹法",使墨體塊、強逆光的山水,瘋然改觀。茂林、夕陽、瀑布、飛鳥、歸鴉,自然萬象……悠然於一片蔥蘢煙雲之中,結構成渾化無極的綠色音響的世界。
��澄懷觀道,大道圓通,一體運化,萬籟奏鳴,正是李可染大師終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
[編輯本段]畫作故事
▲《萬山紅遍》
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於2007年5月28日的中國近現代畫拍賣會上,李可染的《萬山紅遍》經過熱烈競投後,以35,040,000港元高價成交,打破畫家作品最高成交價世界紀錄。
李可染於1962年至1964年間,以毛澤東《沁園春 • 長沙》中的名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為主題創作了七幀畫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觀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當中的《萬山紅遍》高131 厘米,寬84厘米,為此系列作品中較大的一幀,甚具收藏價值。此作畫功獨特,扣人心弦,充分體現李可染山水畫藝術精華,實為難得之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舉國歡欣,人民對新的生活充滿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澤東詩詞成了不少藝術家的創作題材,故此以毛澤東詩詞為題的畫作不計其數,「萬山紅遍」更是當時最為歡迎的名句之一。該時候許多畫家繪畫秋山紅葉,被美術史家稱之為「紅色山水」,「紅色」亦被賦予紅色政權統治中國的政治含義和時代特徵。
此畫以巨碑式豐滿構圖,用了大量得自故宮內府的硃砂,通紅一片,在謐靜中包含無限喜悅。作家為了突出「紅」字,運用大量濃密硃砂點,使畫面效果格外強烈,視覺魅力非凡,並以濃厚的墨色為底,形成冷暖對比,層次豐富;林間的白牆、山上的飛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襯托,極具氣勢,成了畫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澗則為庄嚴壯觀的畫面增添了動感。

『叄』 李可染的生平介紹

李可染概述
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師牛堂,江蘇徐州人。原名李永順,曾用別號三企。擅中國畫、美術教育,是中國山水畫大家。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

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大師
李可染自幼習畫,深受潘天壽、林風眠影響,並師從齊白石、黃賓虹學畫,曾在多所藝術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寫生,並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李可染先生生平簡介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於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師范科學習。1929 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研習西畫。1943 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1946 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於畫壇的「李可染學派」。他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1989年12月5日卒於北京寓所,享年82歲。 .
李可染先生往事略集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平民之家,取名永順。父親是貧農,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魚為生,後來又做了廚師。母親是城市貧民。雙親均不識字。李可染的藝術世界充溢著大自然的萬籟音響,而這個萬籟奏鳴的世界在他童年時代已經潛入了他易感的心靈里了。
小時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聲音,是一個沿街賣藝求乞的盲琴師奏出的悲涼琴聲。此後,每當聽到那悠長的、凄心楚楚的曲調,他便怦然心動,幾乎落淚。常常,他暗隨琴師,聽他拉琴,默記弦音,深夜始歸。11歲的可染從此諳識不少民間曲調,還自製了一把小胡琴,並拉得一手好琴。
42歲那年,李可染畫過一幅現實題材的寫意人物畫《賣唱圖》。這幅畫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畫中顯得尤為特別。"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為女孩伴奏的盲琴師顫動的手指觸動著琴弦,似正傳出聲聲不斷、如泣如訴、萬分悲涼的琴聲。那種真情實感,當是畫家揉進了自己童年時代久已潛存的心音。 13歲那年,小學放暑假,可染在城牆垣道玩耍。靠城牆有一片園林建築,名曰"快哉亭",後室有幾位文人長者在作畫。他順城牆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觀看。從此一連數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著,戀戀不舍。一位長者見他對畫如此入迷,感嘆道:"後生可畏!"畫師們招呼他進去看畫,從此可染便成了老畫師們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著小桶到井邊汲水,研好墨,等著看長者作畫。回到家裡,他竟能把所見全幅山水大意背臨下來,這使畫師們大為驚訝,催促孩子拜山水畫家錢食芝為師,原來這里是"集益書畫社"活動的場所。
李可染正式拜師後,錢食芝為這個小學徒畫了一大幀山水,並寫了數十行跋文。附詩雲:"童年能弄墨,靈敏世應稀。汝自鵬捕上,余慚鷁退飛。"錢食芝預感這個少年弄墨的童子將會如同大鵬展翅,相較之下,自己則如同鷁鳥冉冉倒飛了。1929年,對於22歲的李可染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個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學歷,報考西湖國立藝術院首屆油畫研究生。由於他現場所作的巨幅人體油畫,畫風雄厚大膽,被慧眼識才的林風眠校長破格錄取。其實,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筆,還是同時前來報考的山東青年張眺臨陣教給他的。
可是,到了課堂上,他有點傻眼。他拿起從未曾拿過的炭條准備畫素描,卻不知從何下手。他自愧畫拙,總是扣放畫板,待教授來課堂指導時才翻正過來。畫板一角寫著一個"王"字,原來那是"亡"字的密碼暗示,暗示自己,畫不好素描勿寧死。"一八藝社"時期的青年李可染。1929年攝於杭州西湖"善福庵"住房前。左為摯友張眺,右為李可染,中為陳唯岑。
李可染的患難兄弟,就是那個臨陣教他油畫的青年張眺。張眺長可染五歲,與可染同時考入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部。因為他倆都是高個頭、穿長衫、留頭發;因為都是窮學生,同住在月租最廉的破舊危樓里;也因為同出同進,形影不離,親如手足;還因為他們同是進步美術團體"一八藝社"的最早成員,人們稱呼他倆是"西湖邊上兩兄弟"。
兩兄弟不但用功畫畫,還勤奮讀書。他們住的危樓就在尼姑廟"善福庵"的上方,廟里住著70多歲的老尼姑,天不亮就起來誦經,每當木魚聲聲、香火裊裊之際,兩兄弟也就起床掌燈晨讀了。自定早課兩小時,吃完早飯,然後到校上課。
張眺愛讀西方哲學、文論,可染愛讀中國古籍、畫史。在張眺影響下,可染又讀了不少世界文學名著。那時,可染和張眺都學油畫,西湖國立藝術院的主導思潮是後期印象派,他們在畫風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響,但總覺得還有不足。張眺思想敏銳,評古論今,可染以他少時拜師習國畫為底蘊,從原來不會畫素描、油畫,到後來名震全校,這樣,兩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綽號:一個叫"張理論",一個叫"李藝術"。
「兩兄弟」作為林風眠校長親自主考的學生,李可染考前,得張眺之助,輔導他油畫,竟一發而中,破格錄取。張眺落榜,經一再申訴得以入學。他倆相互激勵,學業進步得快。
三十年代初,兩人都參加了"一八藝社"的進步美術活動,引起了當局注意和防範。一天,可染從圖書館回到住室,房門洞開,書刊、畫頁散亂滿地,床被、墊褥全都大翻個。李可染一看,連自己的筆記本也給抄走了。張眺已被關押進了陸軍監獄。
可染多次探監。第一次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後來又送了衣物。可染最後一次探監時,見張眺人瘦下去了。但張眺很樂觀,隔著鐵窗欄桿低聲說:"你放心,我天天和獄友擠肩、撞膀子,鍛煉身體,我還跟一個獄友學俄文……"
可染求救於林風眠先生,林先生出面作保,張眺終於獲釋出獄,但沒有在學校露面,而是去了上海。後來他和田漢,同為左翼文藝運動領導人。又到了蘇區,曾任蘇維埃教育部長,但不幸在左傾路線下蒙冤罹難。當可染得知此情,已是半個世紀前發生的悲劇性往事了。
八十年代,可染依然深深地懷念當年"西湖邊上的兄弟"張眺,他說:"在張眺同志教育影響下,我初步認識了中國社會和它的前途,初步認識了文藝上的正確道路。這對我一生都起了很大作用,是我終生不能忘記的。" 1938年,抗戰初期,持調色板的李可染在武漢 1932年秋,杭州"一八藝社"進步美術活動遭禁,可染在林風眠校長關愛下,悄悄離開西湖返回家鄉。九一八事變,激盪著愛國青年的熱血,此時可染所在的徐州民眾教育館,以及他在那裡兼課任教的徐州私立藝專,成了抗戰宣傳活動的中心。
李可染在民教館里創辦了抗戰宣傳室;同時創辦了黑、綠兩色石印的抗戰畫報,把抗戰宣傳室的活動內容,演化為更活潑、更通俗的形式,向廣大觀者群散播開去,在人們的心田裡撒下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種。
李可染人物抗戰宣傳畫,是在九一八以後、七七事變之前開始的。1938年,他參加會聚武漢的文化大軍是一個轉折點,那年他由孤軍作戰匯入有領導、有組織的抗戰宣傳活動大潮。直到1942年前後,他才重新開始中國畫的創作、研究。這位後來飲譽中外的當代山水畫大師,在青春年月里,曾如此激昂地投身於抗戰宣傳畫創作活動,大規模地、忘我地作畫,持續10年之久。他先後完成的牆上壁畫、布上宣傳畫、多種形式的宣傳畫,難以精確統計,少說也有200餘幅。這對世界美術史說來,也算得上是一種罕見的、特殊的文化現象。從中可以窺見,作為愛國的藝術家,他胸中跳盪著一顆怎樣熱烈的中國心。
早年徐州民教館陳列的宣傳畫,有油畫、水彩、水墨、炭筆畫……多種工具、形式、題材和品類。其中引人注意的是《甲午海戰--九一八,日本侵華史》,以史實性照片、圖片為貫穿線,配以漫畫、宣傳畫,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蓄謀已久的侵華野心和罪行。
「八一三」以後,徐州民教館以它固定的抗戰宣傳室為活動中心,又演化出新的分支:"抗戰文藝宣傳隊"和"抗戰宣傳畫巡迴展"兩種流動形式。李可染發起和組織、領導了徐州私立藝專的學生,邀集美術、戲劇、音樂界的朋友,聯合走了街頭,那時全國都在沸騰著抗日救國的洪流。
抗戰宣傳畫激發了青年李可染的創造活力,他構思敏銳,落筆大膽迅捷,一個人創作起稿,同時就有7位學生緊跟著上色、書寫美術字標題。這樣畫在大幅面白色竹布上的宣傳畫,完成了上百幅,由青年學生們張舉遊行,協同抗戰文藝宣傳隊,在城鄉巡迴展示。兩支人馬:一支且唱且舞,演出街頭話劇,另一支就在近處場地,舉辦抗戰宣傳畫展。文藝宣傳隊演出到哪裡,巡迴畫展就在哪裡出現,互為配合,相得益彰,轟動城鎮,觀者如潮,收到極好的宣傳效果,成為喚起民心、齊心抗戰的響亮號角。
這項自發、自為的宣傳活動,持續到1937年七七事變。當時,兵家要地徐州已是炮聲隆隆,硝煙彌漫,南北通途斷絕。可染為謀求機會,持久深入地從事抗戰宣傳,繞道西安,向著武漢轉移。
在由武漢經長沙、桂林、輾轉重慶的途中,常常由美術開路,畫筆打先鋒,可染是最得心應手的畫家之一。宣傳畫出現在城鄉牆壁上,戲劇演出隊、歌詠隊隨後便出現在街頭。控訴日本侵略軍破壞和平的家園,號召送棉衣給前線,呼籲援助挨餓受凍的難民同胞,反妥協、反投降、反對做順民當漢奸,歌頌抗戰英雄,成為宣傳畫的主旋律。其中一幅《敵人被打得焦頭爛額了!》由李可染所作,他筆下鬼子兵的狼狽相成為敗北日軍的典型形象。許許多多街頭演劇隊,化裝鬼子兵,竟不約而同地以此畫中的形象為藍本,其造型特點之鮮明,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1950年,李可染與恩師齊白石在北京齊宅合影
1947年,經徐悲鴻先生引薦,李可染終於有幸拜齊白石為師
齊白石是近代大寫意花鳥巨匠,又是金石篆刻巨擘,但在當時,他的革新思想一再遭到守舊勢力的反對,走著他的"寂寞之路"。他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寫意畫就十分欣賞、推崇,後來多次在可染畫作上題寫畫跋,高度評價可染的創造精神。白石老人曾為李作《耙草歇牛圖》題跋,老人寫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間以後繼起高手。"一語道破可染藝術的最大特點:不但精於勤,而且深於思。
李可染在齊師身邊10年,每天為老人磨墨理紙,看齊師作畫。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筆不畫,但他認真學習了齊師的作畫態度,用筆運墨之法,還有構思之奇偉,以及大膽獨創的精神。
齊白石曾贈可染一枚構思奇巧的印章"樹下童子",即樹下一人。白石老人贈印時,對可染講了兩句古語:"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納履。"印章取其"不須整冠"、以潔身自好為做人本色之寓意。
1957年,可染訪問德國期間,97歲的白石老人溘然長逝,可染未能及時趕回奔喪,未盡弟子之誼,成為他終生遺憾。
李可染拜齊白石為師,同時也求教於黃賓虹。
他第一次求教黃賓虹,是帶了自己大約20幅作品去的。黃師見了可染筆下的那氣質厚重、筆墨渾化的水墨鍾馗,大為欣賞,興奮之極,當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鍾馗打鬼圖》送給可染。可染因禮厚太重,敬辭未受。師生結緣,一見如故。
黃賓虹精於畫史和鑒賞。他品評藝格高低,重要藝術標準是"純全內美",一反輕薄浮華之氣。黃賓虹70歲以後,山水藝術大成,最後形成其渾厚無比的畫風。這一點,促進了可染以"厚重"為核心的審美觀迅速成型。
1954年,李可染赴江南寫生。那次,他前往黃師家,住了六七天。黃師用裝在牆上的小滑輪將自己的藏畫一一掛起給可染看,並一一品評,整整觀賞了兩天。可染見黃師因眼患白內障,戴著墨鏡,仍然摸索作畫,每日勾山水畫稿,堆積成摞。有一天,到了晚上,黃師還在燈下一口氣勾了七八張山水輪郭,這使可染十分感慨,喟嘆"前輩老師用功之勤苦,實非我等後輩可及"。
黃師作畫之勤,與齊師比肩,黃師對可染的厚愛,也與齊師等量。此次在黃師身邊,黃師每日選一幅當天畫稿送給他。可染臨行告別,黃師親送可染上路,走了很遠,又以自書楹聯相贈,作為紀念。誰知這竟是親聆黃師教誨的最後一課。次年,黃師辭世。
奇險的蜀道、江城的朝霧、嘉定樂山大佛、夕照中的重慶山城、萬縣瀼渡橋,是1956年李可染最關鍵一次長途寫生的重點景觀。這次寫生,歷時8個月,春季由北京出發,冬季始歸。
可染曾久居山城,重慶有許多美術界朋友,只要打個招呼,川省沿途都會有人熱情接待。但既是誠心誠意來寫生,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避免應酬分散了時間,也盡量不驚動朋友們,免得干擾各自的工作計劃。此行,偕同研究生黃潤華,始終以步代車,沿途作畫。江上之行,露宿在木船甲板上;山路之行,就擠進騾馬店、小客棧。餐宿簡朴,途中很是艱苦,寫生作畫,雖不能"每發必中",空跑路無景入畫的情況也是有的,但天天專注於一,總的收獲很大。
有一天,寫生之後,年近半百的李可染和二十幾歲的黃潤華都疲憊不堪,睏乏萬分,只好借宿在路邊席棚客棧里。先生患有失眠症,好不容易剛剛入睡,一陣鑼鼓,越敲越響,睡意一下子趕跑了。鑼鼓敲近,驚天動地,年輕的黃潤華也吃不住勁了。想到下半夜不好過,天不亮還要起身趕路畫畫,先生這才同意打電話給四川美協。著名版畫家吳凡半夜接走了師生二人,真是一次不平凡的接待啊!想當年,可染先生任教重慶國立藝專,年輕的吳凡還是學生。他深知可染師品質為人,溫和地嗔怪老師,早該通知來川行程,免受鑼鼓之苦。此後染師每次見到吳凡,總要提到那四川鑼鼓的威力,自嘲自笑。
然而,如此的鞍馬勞頓之苦並不影響李可染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他的後半生、將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畫的革新探索中,他先後10次到祖國各地寫生,實踐著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國壯麗山河中去"的創作信條。所到之處,他必觀察探索自然景物風雨陰晴朝夕變幻之奇,完成了數百幅山水寫生畫稿。以此為標志,他的山水畫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筆墨意境獨樹一幟,在國內外發生了重大影響。
1984年,可染題寫"澄懷觀道"四字,作為自己美學思想的總結和追求。"澄懷觀道",借用六朝山水畫家宗炳語,並賦予了新的含義。宗炳一生"棲丘飲壑,三十餘年",好山水、愛遠游,歸來將所見景物繪於壁上,卧以游之,謂"澄懷觀道"。自贊其至美、至樂之境,曰:"撫琴動操,令眾山皆響。"
李可染以此四字,概括自己70年求藝悟道的真諦。他從現代視角,透析東方文化本源,展示中國畫跨世紀的前景,升華了對山水畫與自然天籟和現代人生活互相關系的美學思考。
李可染關於現代山水藝術價值的再認識、再評價,促成了他的一系列山水新作的誕生:《山林之歌》、《夏山滴翠》、《千山響杜鵑》、《林茂鳥競歸》、《雨後瀑聲喧》、《家在崇山茂林煙霞里》、《人在萬木蔥蘢中》,這些有聲有色、聲色並茂的山水畫,不僅開拓了雄邁的精神境界,而且形成了新的藝術語言體系,新的表現技巧。
他晚年自創"密林煙樹法",使墨體塊、強逆光的山水,瘋然改觀。茂林、夕陽、瀑布、飛鳥、歸鴉,自然萬象……悠然於一片蔥蘢煙雲之中,結構成渾化無極的綠色音響的世界。
澄懷觀道,大道圓通,一體運化,萬籟奏鳴,正是李可染大師終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
畫作故事
《萬山紅遍》: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於2007年5月28日的中國近現代畫拍賣會上,李可染的《萬山紅遍》經過熱烈競投後,以35,040,000港元高價成交,打破畫家作品最高成交價世界紀錄。
李可染於1962年至1964年間,以毛澤東《沁園春 • 長沙》中的名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為主題創作了七幀畫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觀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當中的《萬山紅遍》高131 厘米,寬84厘米,為此系列作品中較大的一幀,甚具收藏價值。此作畫功獨特,扣人心弦,充分體現李可染山水畫藝術精華,實為難得之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舉國歡欣,人民對新的生活充滿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澤東詩詞成了不少藝術家的創作題材,故此以毛澤東詩詞為題的畫作不計其數,「萬山紅遍」更是當時最為歡迎的名句之一。該時候許多畫家繪畫秋山紅葉,被美術史家稱之為「紅色山水」,「紅色」亦被賦予紅色政權統治中國的政治含義和時代特徵。
此畫以巨碑式豐滿構圖,用了大量得自故宮內府的硃砂,通紅一片,在謐靜中包含無限喜悅。作家為了突出「紅」字,運用大量濃密硃砂點,使畫面效果格外強烈,視覺魅力非凡,並以濃厚的墨色為底,形成冷暖對比,層次豐富;林間的白牆、山上的飛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襯托,極具氣勢,成了畫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澗則為庄嚴壯觀的畫面增添了動感。
印章印語
《可貴者膽》——一九五四年出外寫生用此印語。以自勉一九八六年,歲次丙寅書於師牛堂。"膽"者是敢於突破傳統中的陳腐框框。
《所要者魂》——一九五四年出外寫生前鐫用此印語。 一九八六年 丙寅四月 可染於師牛堂"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是我打出來前刻的兩方印章。"膽"者是敢於突破傳統中的陳腐框框,"魂"者,創作具有時代精神的意境。
《為祖國山河立傳》——祖國河山壯麗,理應精心描畫。一九八六年,歲次丙寅四月書吾山水印語可染。
《廢畫三千》——自勵印語 一九八六年 歲次丙寅 可染於師牛堂怕畫壞是沒出息的。只要用心畫,畫壞了沒有關系。我有一方圖章,叫做"廢畫三千",就是鼓勵自己不要怕畫壞。因為怕畫壞,就墨守成規,不敢突破,總在自己的老圈子裡轉,這是一種惰性的表現,是很難進步的。(李可染自釋)
《孺子牛》——魯迅先生聯語雲 俯首甘為孺子牛 此語給我們啟發教育 吾因此開始畫牛 並名我畫室為師范牛堂 今逢魯迅先生誕辰百年紀念 寫此以志敬仰 一九八一 可染並記
《七十始知己無知》——50年代,我幾次外出寫生,背著學生的畫具,每天跋山涉水,行程數萬里;力求創造有現實生活氣息、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新山水畫。現在不知不覺已是七十以外了,我總結了一下,刻了一方圖章"七十始知己無知",意思是天地之大,萬物之廣,道理之深,自己所學所知,微不足道。總結自己,七十生涯,深感無知,要從"零"學起。(李可染自釋)
《峰高無坦途》(贈周恩聰)——此吾七十總結印語 書贈恩聰同學共勉 一九七八年 可染
其他作品有:《可貴者膽》2、3,《所要者魂》2、《語不驚人》等。
畫作話語及主要作品
《一葉知秋》——立軸、設色彩本,67×37cm
四十年代,李可染轉向中國畫創作時,他的人物畫創作表現出更成熟的個人風格,充分地反映了他藝術個性中瀟灑放逸的性情。這種風格特色一直保持到晚年,成為其藝術審美表現中與山水畫雄渾厚重審美趣向對立統一的一個重要的互補因素。
題句:"正問秋消息,一葉落中庭。"
郭沫若題:"梧桐是秋之精神,清爽二字盡之。"
《萬山紅遍》——1962年鏡框、設色紙本,69×45cm
以硃砂繪萬山紅遍詩意圖,此幅為開篇之作,作於1962年。以後兩年又有創作,目前已知的"硃砂山水"作品僅有五件,分藏在私人及美術機構。從藝術上講這類特別山水創作是李可染從"寫境"躍向"造境"的創新,渾然燦爛,極為感人。
題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清漓勝境圖》——1977年、152×128cm
江山明澄似鏡,兩岩景物和江山舟楫皆入影成雙。參差錯落的房舍,茂鬱林叢,還有奇形怪狀、千變萬化的山峰,好像故意排列在江水兩岸,任人觀賞。畫家用宏大布局,把灕江最令人傾倒的景物一攬子鋪展於畫面上。在筆墨方面,畫家避虛就實,刻劃具體,提高遠景的能見度,以強調此地空氣的清澄。線條凝重沉著,墨色充足飽滿,使秀美的灕江穩重而不飄,十分耐看。
《孺子牛圖》(1983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師牛堂,寄情,白發學童,彭城李氏,可染印信 68×111cm)
「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無華,氣宇軒昂,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
《松下觀瀑圖》(1943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李,可染,學不輟 79.9×47cm)
《洗桐圖》(1944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三企,可染,一塵不染 65.5×37.2cm)
《棕下老人》(1945年94.4×43.5cm)
《午困圖》(1948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可染,莫名其妙,有君堂 71.3×34.3cm)
《人在梅花中》(1961年鏡心、設色紙本,70×45cm)
《魯迅故鄉紹興城》(1962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李可染 62.3×44.6cm)
《萬山紅遍》(二)(1964年136×84cm)
《昆侖山色》(1965年 紙本水墨設色立軸 鈐印:可染,寄情,河山如畫 67×45cm)
《陽朔》(1972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可染 69×95cm)
《山頂梯田》(1974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可染,李 51.3×38.7cm)
《井岡山》(1976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李,可染 129×81cm)
《雨中灕江》(1977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李,可染,河山如畫 71.2×48.7cm)
《清漓帆影圖》(1979年立軸、設色紙本,60×96cm)
《牧童短笛圖》(1980年立軸、設色彩本,69×45cm)
《潑墨山水》(1981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可染,日新,李 68.7×45.9cm)
《牧童歸去夕陽紅》(1984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李,可染,孺子牛,李下不正冠,陳言務去 69×58.5cm)
《煙江夕照》(1987年68.5×103cm)
《百重泉》(1987年109.6×60.2cm)
《密林煙樹》(1988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鈐印:李,可染,陳言務去 76.5×50cm)
《草原放牧》(1988年77.5×102.5cm)
《雨勢驟然晴》(1988年 紙本水墨設色立軸 鈐印:白發學童,李,可染,師牛堂 82.7×52.2cm)等。
李可染先生藝術隨筆
生活與藝術相比,生活是基礎,任何事情要想干好都要先打基礎,為什麼一些人的山水畫形成公式化。主要是脫離生活,脫離真實,沒有感受。憑自己想當然去畫,畫來畫去必然形成一種固定的公式。
一幅畫怎樣才算好,我告訴你一個「五字訣」,很容易記:「氣」「寒(含)」「北(筆)」「風(豐)」「大」。
「氣」指氣韻,一幅畫的氣韻最為重要,是統帥,是靈魂,「六法」中第一條、最重要,就是講氣韻生動。
「含」指含蓄,畫面含蓄至關重要,好畫給人以深思,回味無窮,象撞鍾一樣要有餘音,要給觀眾留有想像的餘地。好文章不能劍拔弩張,好畫也是如此,要有深度,不是簡單的表象,而是含蓄無盡的感覺。
「筆」指筆墨,是創作的手段、方法,任何好的作品,好的構思,好的意境都需要用好的筆墨手段表現出來,這是基本功的一部份。
「豐」指豐富,一些人畫畫草率行事,這樣不好。畫家要對觀眾負責,也要對自己負責。要給人以精神享受、給人以教育、發人深思,使人久觀而忘返,這就必須畫面豐富、「耐看」。黃賓虹的「積墨法」就有這種感覺。豐富不一定就非是繁筆,簡筆畫也能達到豐富的效果,只是更不容易。藝術要追求豐富,片面強調洗練到了簡單、草率的程度是不行的。初學更是如此,千筆萬筆不嫌繁嘛。
「大」指「大氣」,有人畫畫給人以「大氣」之感。有人畫畫給人感覺拘謹「小氣」。這是由畫家的修養、性格等因素所定。能做到「大氣」不容易。范寬那樣的作品歷史上少有,大氣,是中國畫的好傳統。這五個字很容易記,但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五字訣」,要有生活基礎,要有多方面的修養,長時間苦學苦練,才有可能做到。

『肆』 畫家有哪些名人

比較著名的畫家名人有畢加索、梵高、達·芬奇、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吳昌碩、黃賓虹、蔣兆和、李可染、傅抱石等。

畢加索:

『伍』 李可染的生平簡介都有啥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代表畫作有《灕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代表畫集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牛》等。

更多李可染資料可網路李可染http://ke..com/view/16770.htm

『陸』 李可染有哪些品質、事跡

李可染,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平民之家,取名永順。父親是貧農,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魚為生,後來又做了廚師。母親是城市貧民。雙親均不識字。
李可染擅畫山水、人物、牛,兼工書法,並長期致力於中國畫創作和教學。其山水畫創作善於疏流導源,古為今用,融合中西,尤其是把西畫中的明暗處理引進中國畫,使之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傳統的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作品意境開闊,筆墨深厚,氣韻生動,格調濃重、質朴、凝煉,融文學性、音樂性和造型美於一爐。代表作有《杏花春雨江南》、《巫峽百步梯》、《萬山紅遍》、《雨後青山半入雲》、《清漓勝境》、《陽朔》、《革命搖籃井岡山》、《黃山人字瀑》、《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等。

李可染的作品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20世紀50年代,北京榮寶齋就經營他的作品,以4尺3開為例,牧牛圖每件約60元左右,山水70元一件,這一價格一直保持到「文革」時期。1979年後,李可染的畫作價位大幅攀升,同樣尺寸的牧牛圖約7000~8000元一幅,山水1~1.2萬元一幅。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書畫進入國際拍賣市場後,李可染的作品價位再度上揚,1983年,他的《茂叔賞荷》在香港蘇富比以8.5萬港元售出。1986年,他的《暮韻圖》在香港佳士得以12萬港元成交。而後幾年,李可染極少出手作品,市場幾乎無貨。步入上世紀90年代後,國家禁止李可染作品出境,這使本來就供不應求的李可染作品價格急劇上升。1990年,他的《煙江夕照》在香港佳士得被拍至110萬港元。1995年,他的《清漓風光》在北京翰海被買家以242萬元競得,令海內外藏家刮目相看。1999年,他的《九牛圖》在北京太平洋創下了330萬元的佳績。1999年,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他的《萬山紅遍》(2.8平尺)又一舉奪魁,成交價高達407萬元,創造了當時李可染作品拍賣的最高價位,也創造了中國畫單平尺最高價位,頓時震動了整個書畫界及拍賣市場。2000年,在北京榮寶拍賣會上,李可染的作品又爆奇聞,他同一題材的《萬山紅遍》(3.1平尺),在多位買家的激烈競投下,價格一路大飆升,最後在501.6萬元的價位上一槌定音,使李可染作品的拍賣價和中國畫單平尺價又創新高。近年來,李可染的作品不論畫幅大小,均大受歡迎。2002年,他的《蒼岩飛瀑》在北京華辰取得143萬元的成交價格。2003年,他的《丹崖風帆圖》在上海崇源以176萬元拍出。同年,他的《千岩競秀》在中國嘉德又以330萬元成交。2004年,李可染的作品在市場上更是勢不可擋,呈現「井噴」行情。如他的《九牛圖》在北京翰海以550萬元拍出;他的《河山入畫圖》在香港蘇富比被拍至703.8萬港元。而在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他的精品力作《井岡山》被買家以1100萬元的「天價」競得,使李可染作品首次躍過千萬元大關。2005年,他的《灕江勝景圖》在北京榮寶又以616萬元的價格成交。筆者認為,造成李可染作品高價位走勢其原因有四:一是名氣大。李可染在近現代中國畫壇上曾經被冠以無數的美譽、頭銜,其聲名可謂首屈一指,婦孺皆知。二是質量高。李可染的作品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三是個性強。李可染作品個性鮮明,面目獨特,風格自我,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四是數量少。李可染的作品存世量在2000幅之內,市場上流通只有800幅左右,所以物以稀為貴。現李可染的作品行情與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等人處於第一層高價位的行列。

一、耳聰
李可染的藝術世界充溢著大自然的萬籟音響,而這個萬籟奏鳴的世界在他童年時代已經潛入了他易感的心靈里了。
��小時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聲音,是一個沿街賣藝求乞的盲琴師奏出的悲涼琴聲。此後,每當聽到那悠長的、凄心楚楚的曲調,他便怦然心動,幾乎落淚。常常,他暗隨琴師,聽他拉琴,默記弦音,深夜始歸。11歲的可染從此諳識不少民間曲調,還自製了一把小胡琴,並拉得一手好琴。
��42歲那年,李可染畫過一幅現實題材的寫意人物畫《賣唱圖》。這幅畫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畫中顯得尤為特別。"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為女孩伴奏的盲琴師顫動的手指觸動著琴弦,似正傳出聲聲不斷、如泣如訴、萬分悲涼的琴聲。那種真情實感,當是畫家揉進了自己童年時代久已潛存的心音。

二、啟蒙
13歲那年,小學放暑假,可染在城牆垣道玩耍。靠城牆有一片園林建築,名曰"快哉亭",後室有幾位文人長者在作畫。他順城牆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觀看。從此一連數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著,戀戀不舍。一位長者見他對畫如此入迷,感嘆道:"後生可畏!"畫師們招呼他進去看畫,從此可染便成了老畫師們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著小桶到井邊汲水,研好墨,等著看長者作畫。回到家裡,他竟能把所見全幅山水大意背臨下來,這使畫師們大為驚訝,催促孩子拜山水畫家錢食芝為師,原來這里是"集益書畫社"活動的場所。
��李可染正式拜師後,錢食芝為這個小學徒畫了一大幀山水,並寫了數十行跋文。附詩雲:"童年能弄墨,靈敏世應稀。汝自鵬捕上,余慚鷁退飛。"錢食芝預感這個少年弄墨的童子將會如同大鵬展翅,相較之下,自己則如同鷁鳥冉冉倒飛了。

三、一字銘
� 1929年,對於22歲的李可染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個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學歷,報考西湖國立藝術院首屆油畫研究生。由於他現場所作的巨幅人體油畫,畫風雄厚大膽,被慧眼識才的林風眠校長破格錄取。其實,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筆,還是同時前來報考的山東青年張眺臨陣教給他的。
��可是,到了課堂上,他有點傻眼。他拿起從未曾拿過的炭條准備畫素描,卻不知從何下手。他自愧畫拙,總是扣放畫板,待教授來課堂指導時才翻正過來。畫板一角寫著一個"王"字,原來那是"亡"字的密碼暗示,暗示自已,畫不好素描勿寧死。

四、兄弟

"一八藝社"時期的青年李可染。1929年攝於杭州西湖"善福庵"住房前。左為摯友張眺,右為李可染,中為陳唯岑。
李可染的患難兄弟,就是那個臨陣教他油畫的青年張眺。張眺長可染五歲,與可染同時考入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部。因為他倆都是高個頭、穿長衫、留頭發;因為都是窮學生,同住在月租最廉的破舊危樓里;也因為同出同進,形影不離,親如手足;還因為他們同是進步美術團體"一八藝社"的最早成員,人們稱呼他倆是"西湖邊上兩兄弟"。
��兩兄弟不但用功畫畫,還勤奮讀書。他們住的危樓就在尼姑廟"善福庵"的上方,廟里住著70多歲的老尼姑,天不亮就起來誦經,每當木魚聲聲、香火裊裊之際,兩兄弟也就起床掌燈晨讀了。自定早課兩小時,吃完早飯,然後到校上課。
張眺愛讀西方哲學、文論,可染愛讀中國古籍、畫史。在張眺影響下,可染又讀了不少世界文學名著。那時,可染和張眺都學油畫,西湖國立藝術院的主導思潮是後期印象派,他們在畫風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響,但總覺得還有不足。張眺思想敏銳,評古論今,可染以他少時拜師習國畫為底蘊,從原來不會畫素描、油畫,到後來名震全校,這樣,兩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綽號:一個叫"張理論",一個叫"李藝術"。
��"兩兄弟"作為林風眠校長親自主考的學生,李可染考前,得張眺之助,輔導他油畫,竟一發而中,破格錄取。張眺落榜,經一再申訴得以入學。他倆相互激勵,學業進步得快。
��三十年代初,兩人都參加了"一八藝社"的進步美術活動,引起了當局注意和防範。一天,可染從圖書館回到住室,房門洞開,書刊、畫頁散亂滿地,床被、墊褥全都大翻個。李可染一看,連自己的筆記本也給抄走了。張眺已被關押進了陸軍監獄。
可染多次探監。第一次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後來又送了衣物。可染最後一次探監時,見張眺人瘦下去了。但張眺很樂觀,隔著鐵窗欄桿低聲說:"你放心,我天天和獄友擠肩、撞膀子,鍛煉身體,我還跟一個獄友學俄文……"
�可染求救於林風眠先生,林先生出面作保,張眺終於獲釋出獄,但沒有在學校露面,而是去了上海。後來他和田漢,同為左翼文藝運動領導人。又到了蘇區,曾任蘇維埃教育部長,但不幸在左傾路線下蒙冤罹難。當可染得知此情,已是半個世紀前發生的悲劇性往事了。
��八十年代,可染依然深深地懷念當年"西湖邊上的兄弟"張眺,他說:"在張眺同志教育影響下,我初步認識了中國社會和它的前途,初步認識了文藝上的正確道路。這對我一生都起了很大作用,是我終生不能忘記的。"

『柒』 李可染的事跡

生平簡介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於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於畫壇的"李可染學派"。它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既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1989年12月5日,在中國畫壇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一代宗師李可染因心臟病猝發,在北京寓所里溘然長逝。
活動年譜
��1907年,出生於江蘇徐州,排行第二,原名永順。童年酷愛戲曲繪畫,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畫戲曲人物,博得鄰人圍觀。
��1914年,入私塾。窮巷無良師,兩年無所得,惟常在堂上寫字畫畫,塾師寵愛,不加阻止。
��1916年,喜用大筆練字,曾據記憶仿徐州書家苗聚五,寫大幅"暢懷"二字,因傳書名。兩三年間,求寫春聯者不絕。同期喜畫水墨鍾馗。
��1917年,10歲,始入小學。圖畫老師王琴舫見他聰慧好學,贊曰:"孺子可教,素質可染。"遂給他取學名可染。
��1920年暑假,游徐州城垣,俯瞰快哉亭,見集益書畫社室內數位老畫師正在作畫,急趨窗外伏觀,一連數日,戀戀不舍。由此得登堂入室,拜徐州畫家錢食芝為師,正式啟蒙書畫,習王石谷一派山水。
��1923年,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普通師范科,學習圖畫、手工兩年。此間,得見吳昌碩真跡。在學校一次紀念會上,聽康有為演講,言數年來周遊全球,確認中國唐宋繪畫為世界藝術高峰,激發可染立志獻身繪畫藝術。
��1925年,畢業創作以其王石谷派細筆山水中堂名列第一。劉海粟校長為之題跋。是年回徐州,在第七師范附小和私立徐州藝專任教至1928年冬。
��1929年,22歲,越級考上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部研究生,得林風眠校長賞識。春季入學,師從林風眠、法籍油畫家克羅多(Andre Claouodot)二位教授,專攻素描和油畫,同時自修國畫,研習美術史論。同年,杭州"一八藝社"成立,李可染加入"一八藝社",為最早成員。
��1930年,杭州"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首次在杭州舉行。同年,西湖國立藝術院改制,取消研究部,並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李可染在該校教授研究室任助理員,半工半讀。
��1931年5月,杭州"一八藝社"在上海舉行習作展,魯迅為展覽寫《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可染作品始受注意。
��1930年至1932年期間,"一八藝社"成員先後被迫離校,李可染得林風眠先生暗中保護,給予路費資助,離開西湖,回到徐州。
��1932年,創辦"黑白畫會"。據李可染1980年擬《傳略提綱》手稿:"是年創作大幅鍾馗,後入選南京第二屆全國美展,報紙刊載專文介紹,評價甚高。"
��同年,再次應邀到私立徐州藝專任教,兼任徐州民眾教育館美術幹事。與同事開辟抗戰宣傳室,創作展示《日本侵華史》,創作大量抗日愛國宣傳畫。創辦石版《抗日畫報》,積極從事愛國宣傳活動。
��1933年冬,26歲的李可染在徐州舉辦了他的首次個人畫展。
��1937年,領導、組織徐州藝專學生創作抗戰宣傳畫將近百幅,畫在大幅竹節上,巡迴展覽。
��1938年,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美術科,從事抗戰愛國宣傳畫創作活動。
��1939年,為表達國仇家恨,完成宣傳畫《是誰破壞了你的快樂的家園?》
��1940年,住金剛坡下的賴家橋,與理論家蔡儀同室,相互切磋藝事,共同探討新藝術理論。由抗戰宣傳活動轉回中國畫的創作和研究。
��1941年,郭沫若先生為李可染作題畫詩二首,一為五律《題水牛圖》,一為七律《題峽里行舟圖》。
��1942年,開始水墨寫生,作牛圖,從而寄託愛國情懷。他在《自述》中說:"1941年後,文委會的工作告一段落,我有較多的時間恢復對中國畫的研究。當時我住在重慶金剛坡下家民家裡,住房緊鄰著牛棚。一頭壯大的水牛,天天見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間吃草、喘氣、啃蹄、蹭癢,我都聽得清清楚楚。記得魯迅曾把自己比做吃草擠奶的牛,郭沫若寫過《水牛贊》。世界上不少有貢獻的科學家、藝術家都把自己比作牛。我覺得牛不僅具有終生辛勤勞動鞠躬盡瘁的品質,它的形象也著實可愛,於是以我的鄰居作模特,開始用水墨畫起牛來了?quot;
��是年,徐悲鴻先生偶見李可染水彩風景畫,贊賞之至,寫信附親筆水墨畫《貓圖》贈之,用以交換可染水彩風景畫一幅,是為兩畫家訂交之始。
��在重慶參加當代畫家聯展,其參展作品水墨寫意畫《牧童遙指杏花村》為徐悲鴻先生訂購。同時期,古典寫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畫《風雨歸牧》等作品問世,獲好評。
��1942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畫形態古典期(1942-1953)的開始。
��1943年,應重慶國立藝專校長陳之佛邀請,任中國畫講師至1946年9月。在此期間,致力於中國畫教學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圖。對民族傳統,提出 "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並以此為座右銘。
��是年,遷居國立藝專宿舍,屋後竹林生發幼竹,伸展入畫室,嫩葉新綠拂於案旁。古人有雲"何可一日無此君耶。"遂自命畫室為"有君堂"。
��作《公蔭觀瀑圖》、《執扇仕女圖》、《擬八大山人》、《仿石濤》等畫。
��1944年,在重慶舉辦《李可染水墨寫意畫展》,徐悲鴻作序,老舍撰寫《看畫》一文,品述推崇。老舍先生在文中寫道:"大約在五年前吧,文藝協會義賣會員們的書畫,可染兄弟畫了一幅水牛、一幅山水,交給了我。這兩張我自己買下了,那幅水牛今天還在我的書齋兼客廳兼卧室里懸掛著。我極愛那幾筆抹成的牛啊!"由此可知,李可染擅山水,喜作水墨牛圖,大約30年代已見端倪。據徐州藝專老學生回憶,染師早在徐州家鄉已默諳此道。
��1945年,與林風眠、丁衍庸、倪貽德、趙無極等舉辦《現代繪畫聯展》。
��在昆明舉辦《李可染水墨寫意畫展》。
��作《放鶴亭》、《棕下老人圖》等畫。
��1946年,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先生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
��1947年,執弟子禮於齊白石。拜師後,白石老人作《五蟹圖》,題句雲:"昔司馬相如文章橫行天下,今可染弟之書畫可以橫行矣。"
��白石老人1947年在李可染《耙草歇牛圖》上的題句是:"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間以後繼起的高手。"
��在李可染的《牧童雙牛圖》中,白石老人又題句說?quot;中國畫後代高出上古者,在乾嘉間,向後高手無多。至同光間,僅有趙撝叔,再後只有吳缶廬。缶廬去後約二十餘年,畫手如鱗,繼缶廬者有李可染。今見可染畫多,因多事饒舌。"
��1954年,李可染首次長途寫生畫展出時,年逾90的白石老人,乃持杖親監展廳看畫,並給予嘉許。
��白石老人對李可染的愛重賞識可見一斑。
��同年春,從師黃賓虹。帶畫請教,黃師盛贊其水墨鍾馗,並當即出示珍藏六尺元人《鍾馗打鬼圖》欲贈之,可染因禮重敬辭未受。
��同年,在北平舉行首次個人畫展。徐悲鴻撰寫《李可染先生畫展序》,品評可染繪畫"獨標新韻"及"奇趣洋溢,不可一世,筆歌墨舞,遂罕先例。"
��1948年,在北平舉行第二次個人畫展。徐悲鴻收藏其《撥阮圖》、《懷素書蕉》等寫意人物畫近10幅,現藏於徐悲鴻紀念館。
��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任中國畫副教授。
��同年,為《人民美術》創刊號撰文《談中國畫的改造》,指出發展中國畫的前景。當年《人民美術》第五期又發表了他到大同雲崗石窟考察後撰寫的《雲崗石刻印象》一文。
��1951年,隨同中央美術學院全體師生參加土改,創作新年畫《工農勞動模範北海游園大會》等作品。
��1952年,再次到雲崗石窟考察。又參加中央文化部組織的炳靈寺石窟考察團赴炳靈寺考察,沿途參觀龍門石窟、西安碑林等大型石刻,為漢代藝術沉雄的氣魄所震撼。
��1954年,為變革中國畫鐫"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方印章。上半年首次長途寫生,歷時三月余。同行者有畫家張仃、羅銘。9月19日,在北京北海悅心殿舉行三畫家水墨寫生畫聯展,引起強烈反響。
��是年夏,於江南寫生途中,逗留西湖,在黃賓虹家待了六天,看黃師作畫,向黃師求教。又訪京劇藝術家蓋叫天,交流學藝心得。
��這一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畫形態的轉型期(1954-1965)的開始。
��1956年,再次長途寫生,歷時八個月,行程數萬里,作畫近二百幅。從"對景寫生"發展到"對景創作"。代表作有《魯迅故鄉紹興城》、《萬縣》、《江城朝霧》、《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峽百步梯》等。返回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大禮堂舉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作品觀摩展"三天,對美術界影響至深。
��1957年,與畫家關良同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歷時四個月。柏林藝術科學院為兩畫家舉辦聯合畫展。德累斯頓精印大幀李可染山水畫作品數卷。
��1958年,觀摩齊白石遺作展並發表《談齊白石老師和他的畫》。
��1959年,赴桂林寫生。
��9至10月,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主辦以《江山如此多嬌》命名的《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畫展》,先後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廣州、重慶、西安等八大城市巡迴展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四十周年。
��同年,捷克斯洛伐克為其在布拉格舉辦《李可染畫展》,出版《可染畫集》捷克文、英文兩種精裝版本。
��1960年,李可染提出"采一煉十"的主張。意即,采礦是艱辛的,冶煉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勞動,真正的藝術創造必須兼有采礦工人和冶煉家雙重艱辛和勤奮。
��1961年,李可染山水畫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畫教學體系,李可染中國畫藝術走向成熟。此後三年,冬季到廣東從化、夏季到北戴河從事創作,許多名作如《魯迅故鄉紹興城》、《黃海煙霞》、《鼎湖飛瀑》、《暮韻圖》、《鍾馗嫁妹圖》等都在這一期間完成。
��1962年,作《黃山煙霞》、《灕江》、《萬山紅遍(一)》、《五牛圖》。
��1964年,作《清漓天下景》、《萬山紅遍(二)》、丈二巨幅《灕江》、《巫山雲圖》、《山下水田》等。
��1966年,"文革"開始,被迫停筆。通過書法磨練基本功,純化人格力度。勤奮不輟。
��這段時間為李可染山水畫的豐碑期(1979-1989)積蓄了雄厚精進的創造力。
��1969年,下放湖北丹江口乾校,為時二年。
��1972年,按周恩來調令返京,重新致力於中國畫創作,為民族飯店作大幅《灕江》。
��1973年,作6米巨幅《灕江勝境圖》,歷時三個月完成。又作《樹梢百重泉》,作為國禮贈送友好國家元首。
��1974年到1975年,"四人幫"發動"批黑畫、反擊資產階級黑線回潮"運動。李可染名作《陽朔勝境圖》被指為《黑畫》,橫遭批判。原陳列於公共場所的李可染力作一律禁展。
��李可染身受迫害,但仍堅持習字,自創"醬當體",筆勢格局,重如碑拓。
��1976年,"文革"告終。同年,為日本華僑總會作大幅《灕江》、《井崗山》圖軸。
��1977年,作《井崗山》、《襟江閣》、《清漓風光圖》等。
��1978年,作《黃山人字瀑》、《楓林暮晚》。6、7月間,在武漢東湖為湖北省美術家、輕工局山水畫班講學。
��1979年春,《美術研究》復刊號第1期發表《談學山水畫》,以李可染在武漢講課紀要為基本內容,整理成文。這是李可染山水畫創作實踐系統而全面的理論總結。
��同年,作《灕江邊上》、《蘭亭圖》。
��這一年是李可染山水畫形態豐碑期(1979-1989)的開始。
��1981年11月,出任新成立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
��1983年10月,出訪日本,在東京、大阪舉辦《李可染中國畫展》,展出40年代以來代表作共82件,出版畫展圖錄(日文版)。吳作人為畫展寫序,品評李可染繪畫:"藝術天地至廣,而於山水匠心獨運。峰戀隱顯,雲煙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嵐影樹光,以墨勝彩,創境界以推陳。"
��1984年,《江山無盡圖》獲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榮譽獎。
��1985年10月,江蘇徐州市修復李可染舊居,李可染捐贈其本人歷年書畫墨跡珍品40件,連同李可染學生、傳派畫家贈畫,長期陳列,供研究觀賞。
��是年,作《水牛贊圖》,畫跋中雲:"回憶當年郭老與吾同住在重慶郊區金剛坡下,吾始畫牛,郭老寫此詩,共三十六行,盛贊牛之美德,並稱之為國獸,益增我畫牛情趣".跋文追記了"吾始畫牛"的新起點。
��在經歷了一系列精神震盪和內心思索以後,構思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屬於未來的一方印章"東方既白",預言現代中國畫躋身世界藝術之林的前景。
��1986年5月,"李可染中國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盛況空前。這是李可染在世近70年筆耕生涯的最後一次展覽,展出作品202件。展覽全面反映了李可染革新中國畫歷四十餘年的艱苦裡程,體現了早、中、近期不同階段的藝術造詣、風格演變與開拓性貢獻。
��李可染總結自己的藝術生涯時說:"假如我的作品有點成就的話,那是我深入學習傳統、深入觀察描寫對象、深入思考、深入實踐的結果。人離開大自然、離開傳統不可能有任何創造"
��"我不依靠什麼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個苦學派。"
��又說:"現在我年近八旬,但我從來不能滿意自已的作品,我常想,我若能活到一百歲可能就畫好了,但又一想二百歲也不行,只可能比現在好一點。無涯惟智,事物發展是無窮無盡的,永無涯際,絕對的完美是永遠不存在的。"(《李可染中國畫展》前言,《我的話》)
��1987年,為黃潤華、張憑、李行簡在日本舉辦聯合畫展寫《"苦學派"畫展前言》,提出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問題。
��7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李可染通訊院士榮譽稱號。
��1988年,捐贈作品《雨過瀑聲急》,以義賣所得4萬美元贈予國際修復長城、拯救威尼斯委員會。
��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舉行"著名國畫藝術大師李可染先生為中國藝術節基金會捐款儀式",表彰畫家捐款10萬美元,促進中國藝術事業發展。
��12月5日上午10時50分,心臟病猝發,溘然長逝,享年82歲。

『捌』 中國近代的著名畫家有哪些

吳昌碩:近代畫家。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原名俊,字昌碩,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身長金石書畫,無一不精,作品氣魄雄渾,蒼勁鐵骨,為中國畫壇一代巨匠。

齊白石(1864~1957):現代書畫家、篆刻家。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為木匠,27歲拜當地文人為師,學詩書畫印。57歲後定居北京,賣畫治印。60歲後,「衰年變法」重視創造,融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技法於一爐。所畫花鳥蟲魚蝦蟹,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朴,色彩鮮明熱烈,闊筆寫意花卉與微毫畢現的草蟲巧妙結合,神態活現。

張大千(1899~1983):現代畫家。原名權,改名爰,字季愛,號大千,齋名大風堂。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1917年留學日本,在京都學染織。1919年回國後從曾熙、李瑞清學書畫。1941年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

徐悲鴻(1895~1953),現代畫家,江蘇宜興人。曾留學法國。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代表作:《九方皋》、《愚公移山》。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

黃賓虹(1865~1955),浙江金華人。名質,字朴存,擅長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50歲以後,他的畫風逐漸趨於寫實。80歲以後,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李可染(1907~1989年),室名師牛堂,江蘇徐州人。自幼習畫,先入上海美專師范科,杭州西湖國立藝專研究生班,師事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學習油畫,深受潘天壽、林風眠影響,並師從齊白石、黃賓虹學畫。擅山水、重寫生,並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傅抱石(1904~1965),現代山水畫大家,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便是他與關山月合作的傑作。原名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江西南昌人。傅抱石在山水畫上成就巨大。他還擅繪水和雨,獨創「抱石皴」法。他的人物畫也自成一格。

關山月(1912~2000),生於廣東省陽江縣。關山月的山水畫立意高遠,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幹如鐵,繁花似火,雄渾厚重,清麗秀逸。其代表作有《俏不爭春》、《綠色長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連牧居》及與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等。

林風眠(1900~1991),原名鳳鳴,廣東梅縣人。林風眠早年創作以油畫人物為主,兼畫水墨山水、花鳥。其繪畫廣泛吸收古典藝術、印象主義、野獸主義藝術的營養,並加以消化,同時又研究中國傳統美術和民間藝術。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間》、《生之欲》、《人類的歷史》等。

劉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於江蘇常州。對中國畫、油畫、書法、詩詞和藝術理論都有精深造詣。國畫創作博取傳統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寫生,擅山水、花鳥、走獸,喜作潑墨潑彩法。畫風豪放奇肆,蒼莽勁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

李苦禪(1899~1983),原名李英、李英傑,字勵公,山東省高唐縣人。當代傑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他的作品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輩的技法,並融中西技法於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花鳥大寫意繪畫方面發展出了自己獨到的特色。他經常以松、竹、梅、蘭、菊、石、荷花、八哥、鸕鶿以及雄鷹等等作為題材作畫。代表作有《盛荷》、《群鷹圖》、《蘭竹》、《芙蓉》等。

黃胄(1925~1997),原姓梁,名淦堂,字映齊,河北省蠡景人。主張以速寫起家,在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兩次大量臨摹古代精品。以大批新意境、新技藝,展示出筆墨流暢、氣度澎湃的佳作,給中國畫壇開一代新典範。代表作:《洪荒風雪》、《載歌行》、《豐樂圖》、《歡騰的草原》、《牧馬圖》。

『玖』 李可染是哪個朝代的

李可染(1907.3—1989.12),江蘇徐州人,中國現代著名中國畫藝術家;1923年入上海美專,1929年入國立西湖藝術院,1943年任重慶國立藝專講師並舉辦畫展;1946年應聘任北平國立藝專副教授;拜齊白石、黃賓虹先生為師;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研究陸軍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曾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代表作品有《萬山紅遍》、《灕江山水天下無》、《杏花春雨江南》、《山城朝霧》、《看山圖》等。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這個。

閱讀全文

與李可染生活在什麼年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