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生活中焦慮症的孩子玩什麼游戲好

生活中焦慮症的孩子玩什麼游戲好

發布時間:2022-11-26 21:33:05

⑴ 有什麼適合兒童玩的現實生活中的游戲

1.空間方位游戲 准備:一把椅子、一隻玩具狗、一輛玩具卡車和一隻紙箱子。(沒有玩具狗可以用其他動物玩具代替) 方法:父母用講故事的形式,對孩子說:「小狗累了,想坐到椅子上去休息,你能幫助他嗎?」孩子照辦後,家長接著邊進故事,邊請孩子繼續做下去: 「小狗休息好了,想從椅子上跳下來,請你幫助,好,謝謝!」 「前面來了一隻大灰狼,小狗想躲在椅子的後面,好的,你真幫了大忙!」 「大灰狼走了,小狗要到椅子旁邊去翻跟斗,好,連翻了三個,真有趣!」 「小狗玩累了,來到椅子下面打瞌睡,呼嚕嚕、呼嚕嚕……」 「哦,他睡醒了,讓爬到卡車里,帶他去兜風吧!」 「我們先把車子開到椅子的前面,再開到椅子的後面,不錯,再圍著椅子轉一圈,真棒!」 「小狗的肚子餓了,他想看看紙箱子的角落裡是不是有吃的東西,帶上他找了一個角落,再找另一個角落,你能告訴爸爸媽媽,紙箱子有幾處角嗎? 一、 二、 三、四,四個角,對嗎?對的!噢,在最後一個角落裡有一塊巧克力,快讓小狗吃個飽。」 「啊,小狗又別出心裁,想躺在椅子面的反面曬太陽,這可難辦,你能幫他想個辦法嗎?對,只要把椅子翻過來,上下顛倒一下就行了!」 最後,父母代表小狗,向孩子表示感謝和贊賞。 意義: 讓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正確判斷不同的空間方位,掌握相應的詞彙,並且能在今後的日常生活中正確運用。 2.頭尾中游戲 利用積木、牙膏盒子、瓶蓋、棋子或撲克牌等小物品。 方法: 和孩子一起把小物品排成一長列,把它當作一列火車或長江里的拖輪,請他告訴你哪是頭,哪是尾,如果答反了,也沒有關系,只要重新確定一下即可。 你和孩子通過增減物品來使這列火車變長或縮短,使他了解頭和尾的排列並不因為中間增加了物品而改變,如果他覺得難以理解,可以在頭尾加個標志物,再做加長或縮短,反復幾次,他就掌握了! 讓孩子數一數火車一共有幾節(幾奇數物品來排列)。問他:這列火車的中間一節在哪裡?如果他找不出來,可與孩子輪流拿掉頭尾的一節。然後再拿掉頭尾,依次到剩下的一節。這就是中間的一節!再讓他數自己拿走的,數大人拿走的,一樣多,這時,你就可以告訴他:從中間的這一節往兩頭數起,都是一樣多的。這樣,孩子從親手操作中了解了「中間」這個概念是怎麼一回事。 還可以讓孩子在家裡將各種不同的東西進行排列,如扣子、木夾子、鞋子、玩具,不斷地問:哪個是頭?哪個是尾?哪個在中間? 意義: 讓幼兒掌握一排或一行物體中位置的名稱,這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很有幫助。 3.先後游戲 准備: 這個游戲可以安排在雙休日的早晨、父母與孩子談論今天將要做的事情時進行。先選擇好一些時間詞彙:首先、然後、最後、以後、以前等。 方法: 先給孩子提一些可笑的問題: 1.我們起床後,先穿鞋子還是先穿襪子? 2.我們沒有擠牙膏就可以刷牙嗎? 3.有一位小朋友首先解大便,然後再脫褲子,行嗎? 幫助孩子思考各個活動中的每一步,請他注意觀察某一步是在何種情況下出現的,例如:洗襪子,首先要泡在水裡浸濕,然後塗上肥皂,下一步是搓揉,以後是漂洗,最後是擰干,晾曬。 意義: 孩子要領會、掌握時間詞彙,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努力,開始他們對「馬上」「然後」「不久」「以後」「首先」這樣一些時間概念很難正確理解 4.創想游戲 准備:拿彩色硬卡紙剪一個圓形和一個長方條,還可以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方形、任意形若干。 方法:父母子先猜拳,決定游戲的先後次序。先取一個圓形和長方條作為道具,想像出一種東西,並且演示出來,讓大家覺得很形象,才算成功。比如爸爸的硯台和筆;媽媽的大餅和油條;孩子拿長方條頂在圓片下,說:「這是小陽傘!」三人循環進行解說和演示,每次時間不能超過或停頓五秒鍾,也不能重復已講過的東西,否則就算失誤,但孩子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只要能創想出來就算成功。 其實比賽是假、培養孩子的形象思維和創造能力是真,因此,在游戲的過程中父母要作配合,適時地給孩子暗示、提醒和啟發,讓他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⑵ 幼兒焦慮症較為常見,應該怎麼改善

焦慮症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方面的病症,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會患上兒童也不會例外,兒童焦慮症更為常見的便是感情方面的阻礙,孩子曾經經歷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繼而會通過身體方面呈現出來,針對有焦慮症的患者,家長還應當採用一些方法幫助孩子進行緩解。

兒童患上焦慮症以後,家長也不必過度心急,應當採用好幾個方面的對策,幫助孩子調整改進,用葯治療許多情況下十分必須,並且要按周期去給孩子醫治,此外其它方面的作法也是家長必須積極主動去相互配合孩子去做的,好幾個方式結合應用才可以讓孩子盡早擺脫焦慮症。

⑶ 如何緩解孩子焦慮症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性焦慮症?布蘭科建議說,玩捉迷藏游戲能有效幫助孩子適應和父母的分離。這個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玩耍中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們消失了。另外,還可在家中讓孩子先練習與父母分離,讓孩子逐漸習慣父母離開的感覺,比如讓爺爺奶奶暫時照顧一下孩子,父母離開時間也可慢慢延長。

她還說,家長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鼓勵他們學習認識周圍的世界,培養獨立性。她建議說,當孩子剛能動手時,就應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自理習慣,如自己吃飯、穿衣、刷牙、梳頭和大小便等。在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孩子犯錯不要責怪他們,否則會影響孩子學習和自立的積極性。

布蘭科強調,有些父母離開年幼的孩子時會流露出不安情緒,而孩子很善於捕捉父母要離開時流露的焦慮神色,因此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隱藏這種情緒,否則長此以往,孩子的依賴心理就更難以克服。

小兒焦慮症的症狀

身體緊張:焦慮症患者常常覺得自己不能放鬆下來,全身緊張。他面部綳緊,眉頭緊皺,表情緊張,唉聲嘆氣。

自主神經系統反應性過強:廣州海軍醫院精神專家王文亮教授指出:焦慮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經系統常常超負荷工作。患者出汗、暈眩、呼吸急促、心跳過快、身體發冷發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

對未來無名的擔心:焦慮症患者總是為未來擔心。他們擔心自己的'親人、自己的財產、自己的健康。

過分機警:焦慮症患者每時每刻都像一個放哨站崗的士兵對周圍環境的每個細微動靜都充滿警惕。由於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警惕狀態,影響了他們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響他們的睡眠。

小兒焦慮症的表現

焦慮症的在我們生活中是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焦慮的心情往往都會給我們很多的壓力,更何況是小孩,而精神科專家張晶指出兒童焦慮症有以下四種表現:

第一、期待性焦慮:每個天真的孩子都會對於一切期待很高,孩子達不到家長的預期要求,會受到家長們的責罵,擔心父母自己的學習成績,還有作業等著都往往超過孩子的接受能力,給孩子極大的壓力,也會使兒童表現出緊張、焦慮等不穩定的情緒。

第二、分離性焦慮:這是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當孩子於親屬特別是父母分離時,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失去以往的歡樂。其主要表現為心煩意亂,無心學習,甚至出現逃學、出走等現象。

第三、境遇性焦慮:對突發事件,孩子的心理難以承受,因此整天擔心災害再次降臨頭上,惶惶不可終日。但這一類孩子的症狀也會隨著時間的過去病情會慢慢的消失。

第四、環境中的焦慮:在家庭中總會一些矛盾弄得孩子哭哭鬧鬧的事發生,這樣會使孩子在一個嚴格的家庭中失去自由失去歡樂便會變的很擔心,孤僻容易引起焦慮的發生。

⑷ 家長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症

家長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症

家長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症,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寶寶的智力程度體現在這些方面,要教會孩子克服這些困難,應該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一同成為更好的人。為大家分享家長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症。

家長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症1

1、讓寶寶知道,分離後你一定會再回來。

寶寶安全感再好,留下來陪伴的成人再稱心,與媽媽分別都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對於1~2歲的寶寶來說更是如此。他需要確認,媽媽離開後一定會再回來。

短暫的「再見」游戲。你可以試著通過游戲的方式,解除寶寶心裡的擔心。跟寶寶假裝說「再見」,然後藏到沙發後面,在一段合適的時間後,冒出來讓他看見。慢慢地,延長你躲起來的時間,也就是和他分離的時間。當然最後一定是他終於找到了你!

固定的告別程序。分別時,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會非常有幫助。比如,對寶寶說:「媽媽下班後就回來了。媽媽愛你。」然後給寶寶一個簡短而用心的擁抱就可以了。熟悉的告別程序,會幫助寶寶從「媽媽在」安心過渡到「媽媽不在」的狀態。

2、別讓寶寶形成痛苦的分離經驗

因為寶寶一旦經歷過痛苦的分離,便會增強分離時的焦慮。和寶寶分別時,你的態度很重要,當你表現出很焦慮、不放心,總是抱著他不撒手時,寶寶會誤以為和其他人在一起不安全。千萬不要偷偷溜走,否則的話,他的潛意識里會埋下一個想法:媽媽可能隨時會突然消失。這會導致寶寶下次和你分離時更加依戀、焦慮。當你真的要離開時,給寶寶一個「預告」:「一會兒媽媽要出門,你和奶奶在家一起玩。

3、帶寶寶進入陌生的群體時,給他接受陌生的時間。

和一大群陌生人在一起,很容易讓寶寶感到焦慮,但因為親朋好友都是你熟悉的,所以很容易忽略寶寶的焦慮感。

帶寶寶面對一群陌生人時,請不要因為面子問題,強推寶寶和陌生人互動,或者很」放心「地把他交到陌生人手裡。多給他點時間,直到他自願從你身邊走開,和別人互動。不過即使這個時候,你仍然不能離他太遠,甚至徹底消失。也許,剛才他還願意讓別人抱著,但過一會兒他就覺得夠了,該回媽媽身邊了。隨時給他准備好可以回來的」安全港灣「。如果這一次,他被勉強和陌生人交往,下一次碰到陌生人時他會更加緊張,熟悉陌生人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

4、每日入睡和醒來時,給他學習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不管是晚上睡覺還是午睡,寶寶一旦發覺自己一個人待著就忍不住不安起來。這幾乎是寶寶每天都要經歷的最常規、最長時間的」分離「了。

媽媽可以在睡覺之前安排一套固定的流程,比如洗澡、唱歌、講故事、睡覺,這能給寶寶暗示:睡覺時間就要到了!提前知道,有助於讓寶寶放鬆。你還可以給他最愛的玩具,讓他抱著,或者播放有安撫作用的音樂。這樣,房間里的靜寂不至於讓寶寶太不安。當寶寶自己醒來,並沒有哭鬧而是安靜地待著或者玩玩具時,不要沖過去打擾他。給他一點寶貴的時間,學習獨處。一旦感覺到,即使媽媽沒在身邊,也未必那麼可怕,這會增強他自信與獨立的能力,同時,這也是為他將來更長時間地和媽媽分離做著准備。

5、給予寶寶全身心的陪伴

寶寶得到的`關注越多,渴望的東西就越少。和他一起度過時光,這些都會增加他的安全感,並讓他願意獨自消磨更多的時間。

在你離開寶寶之前,讓他把興趣投入到另外一個游戲之中,讓游戲填滿分離的時間。當你工作時,也要不時地和他說話,或走過去摸他的頭,拍拍他,或幫助他把一個五角星或三角形的積木投入到方形積木盒中。

6、拓展寶寶的生活空間

應該盡量拓寬寶寶的接觸面,讓他多接觸陌生環境。」行為脫敏法「是讓寶寶克服怯生、適應陌生環境的常用方法:當生人到來時,你可先把寶寶抱在懷里,不要急於走近客人,要用你對客人熱情的態度和友好的氣氛去感染寶寶,使他消除戒心、學會」信任「客人。

要讓寶寶及早步入」同齡小社會「,鼓勵他與年齡相仿或稍大的寶寶接觸、玩耍,特別是一歲半以後,要有意識地讓寶寶進入一個從家裡走向外界的過渡時期。讓寶寶去接觸其他寶寶,去探索自然環境,去發揮好奇心,去鍛煉獨立性,而不要過度限制或保護。

7、經常帶寶寶外出,感受大自然

寶寶對周圍環境的一切都感興趣,爸爸媽媽可以帶他到他所喜歡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盡可能讓寶寶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會。使寶寶的依戀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拓展他的依戀對象,豐富他的依戀內容,提高他的依戀水準。經常到外面活動的寶寶不太認生,通常情緒愉悅,依戀情緒也比較容易轉移。

8、給寶寶提供豐富的環境和獨立的空間

提醒爸爸媽媽要注意家庭環境的布置和各種玩具的提供。可以盡量為寶寶多提供一些玩具、圖書或畫筆,並提供機會,有意識地讓寶寶自己一個人玩。當寶寶獨自游戲時,父母可逐步地拉大與寶寶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使寶寶逐步適應與父母的短暫分離。

家長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症2

如何克服寶寶的分離焦慮

1、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安適。如果要將寶寶托給保姆或托育中心來照顧,也應該先確認替代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而且能經常陪伴在寶寶身旁,另外托育環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視。

2、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最好給寶寶一點適應的時間,建議父母先陪伴寶寶,直到他比較放鬆後再離開。當然,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准備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預告」與「預先熟悉新事物」的習慣,就能讓寶寶在未來的生活歷程中更為順利。

3、記得和寶寶說「再見」

父母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大人產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經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因為這是與寶寶建立信任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或強硬地與寶寶分開。

4、慎選臨時照顧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時間,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和寶寶都信任、都熟悉的臨時照顧者,這對於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

5、帶上喜歡的物品

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寶寶則更依戀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寶寶與父母短暫分離的時候,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寶寶舒服許多。

6、帶上主要照顧者的物品

除了寶寶自己喜愛的物品之外,還可讓他帶上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如鑰匙、梳子、包,讓寶寶對父母親存在和歸來更有信心。

7、預告回來的時間

父母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讓寶寶了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

8、盡可能遵守承諾

父母要盡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即使真的無法施行,也應該及時讓寶寶了解自己的狀況,以免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9、閱讀教育

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讓寶寶在閱讀過程中增進對分離的了解和處理方式。

10、玩躲貓貓游戲

對於年齡較大、已經學習行走的寶寶,父母可和他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游戲,有助於讓寶寶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明白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父母離開還會再回來。

11、玩鬧鍾游戲

運用游戲讓寶寶適應分離,可以用鬧鍾計時,從1分鍾開始,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讓寶寶逐漸適應分離的情境。

⑸ 解決焦慮的最好方法是面對和體驗焦慮,緩解孩子壓力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多理解和包容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容易達成的目標,可以讓孩子適當的運動,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不要替孩子做任何決定,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⑹ 如何克服兒童焦慮情緒

如何克服兒童焦慮情緒

如何克服兒童焦慮情緒一:

如何消除新入園幼兒焦慮情緒

新入園的幼兒哭鬧、情緒不穩定是普遍存在的現象,2—4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他們從小在父母身邊生活長大,突然要離開家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與陌生人相處,必然會產生“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為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順利度過焦慮期,就必須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排除“焦慮”。

家長要消除自身焦慮心情

2—4歲的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生長發育特別快,但適應環境的能力卻特別差,家長對孩子突然失去自己的精心照料會感到不放心。孩子入園,家長的“焦慮期”往往比孩子更長,更為嚴重,因此要克服幼兒的焦慮,就必須首先消除家長的焦慮。家訪時,可以看出家長渴望優質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服務,他們特別關注教師的師徳、責任心、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等。家長最關心、最不放心的是教師如何照顧孩子的一日生活,孩子是否睡得甜、吃得香;對幼兒園的安全設施,綠化環境,光線、空氣流通等要求也不斷提高。為了使家長放心,就必須消除家長的憂慮,教師首次家訪時,衣著、儀表要注意符合教師的身份,要注意端莊大方,不要過分的打扮,讓家長在第一印象中就有高雅健康的教師形象,只有博得家長的信任,在以後的交流過程中就帶來方便。讓家長感到教師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孩子好,當家長向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時,要尊重家長,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接受家長合理的要求,交流到幼兒的情緒波動的種種現象時,如家長反映幼兒在家也哭鬧、情緒焦慮、煩躁不安、對自己發火、不肯上學、胃口不好、有頭疼、腹痛、遺尿、夜驚等現象時,就必須告訴家長注意幼兒可能得了“焦慮恐懼症”,這時家長不要過度的緊張,幼兒的這一反常情緒是由於孩子與家人的依戀關系受到暫時的挫折引起的,它有一定的階段性,就兒童而言,大約需3個星期左右的適應集體生活。在園的初期可以保持在家時不我待的生活方式,但過一段時間後要慢慢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作息時間,當孩子適應或,家長的焦慮就也慢慢的消除了,就可以用開朗、愉快的情緒去影響孩子。

家園共同幫助幼兒熟悉環境

幼兒是由於感到陌生才產生“焦慮”,為了消除幼兒的“陌生感“、對環境的”恐懼感“,在開學初,除了對幼兒的身體關注外,還應重視幼兒的心理需求,要按孩子的需求來安排一日的活動。首先從幼兒的特點出發,努力營造溫馨的環境,活動室的創設體現材料“優”而無害、地板軟而“安全”、設施“好”而不花巧,要吸引幼兒的視線。2—4歲的孩子喜歡擺弄柔軟的玩具,喜歡獨自玩耍,以次使其忘卻與家人分開的憂慮。開學的前幾天家長可以陪孩子來園熟悉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與老師接觸、融入新環境,家長要告訴孩子這是你以後要來上學的地方,給孩子一個心理准備,通過孩子在玩滑梯、翹翹板等游戲,使孩子從快樂中去體會到幼兒園的吸引力。

幼兒提前熟悉自己的物品及幼兒園的活動場所,來園時老師的熱情接待和關愛,驚心營造的生活環境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幼兒回家後會覺得幼兒園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在等他,繼而產生了“我想上幼兒園”的強烈慾望。幼兒預先來幼兒園適應的心理發展水平好處多,幼兒在園地的整個過程中情緒的依賴不斷地產生變化,“師幼距離”慢慢地在拉近,“陌生感”和“焦慮情緒”自然就減少了。

教師巧妙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

2—4歲幼兒要以生活為切口,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新生活,不失為孩子消除分離焦慮的一種好辦法。開學初特別注意幼兒的進餐、午休、離園等環節的情緒,部分幼兒由於情緒不穩定,早餐吃得少,應給孩子多喝水或自帶的點心,要保證有良好的午餐食慾;午休是孩子較難度過的一關,教師要結合家長交代的幼兒休息情況,允許幼兒帶自己的物品入睡,讓孩子暫時找到依戀的東西而安靜入睡。對不肯入睡要哭鬧的孩子要個別安憮,讓他暫時由老師做保護人,由於幼兒對成人的依戀性強,開始一個月最好不要老師換班,保育員與老師要一視同仁的照顧好,使孩子有與父母重逢的喜悅,這樣一來就慢慢可以沖淡他們的緊張和不快,因此在開學初,適當提前離園的時間是有一定德必要性。

總之,新入園的幼兒產生焦慮是正常的、必然的,只有我們提前做好准備,認真加以引導,用母親般的愛心去關心孩子,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去吸引孩子,孩子一定會很快度過分離焦慮期,體會到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快樂。家園聯系是十分必要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如何克服兒童焦慮情緒二:

近年來我國患有情緒障礙的兒童越來越多。兒童情緒障礙是以焦慮、擔憂、恐懼、羞怯、煩躁等情緒異常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其中,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最多。通常情況下,心理健康的兒童,都能以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對學校和老師的要求及身邊出現的每一件事情做出積極良好的反應。然而有些兒童則不願意參加班級和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常表現為孤獨、畏縮、害羞,或任性、固執、不聽話,或恐懼、焦慮、自卑、抑鬱,或學習不認真,或有攻擊行為,欺侮、虐待別的小朋友等等。有這種表現的兒童就屬於心理不健康的兒童。

兒童焦慮症的分類及表現

兒童焦慮症是一組以恐懼不安為主的情緒體驗,可通過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如無指向性的恐懼、膽怯、心悸、口乾、頭痛、腹痛等。從嬰幼兒至青少年均可發生焦慮症。兒童焦慮症包括兒童分離性焦慮症和兒童廣泛性焦慮症。兒童分離性焦慮症是指兒童與其依戀的對象分離時產生的過度的、持久的和不現實的緊張焦慮,這種焦慮可表現為非常痛苦和傷心,並可使這類兒童出現許多重要功能的障礙或缺損。兒童分離性焦慮症多發生於3~15歲的兒童,以6~11歲的兒童最為多見。該種兒童焦慮症的發病率在4~16歲兒童中為4.7%,其中以女孩為多見。兒童廣泛性焦慮症是指患兒對學習、未來以及過往行為等表現出過分的和不切實際的擔心、憂慮和關切。此類患兒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常有頭痛或腹痛等軀體不適的症狀。一般10~13歲的`患兒開始出現此病,男女差別不大。此類患兒的植物神經症狀及主訴的症狀較成人少。因此在做出診斷時應特別慎重。

兒童焦慮症的產生原因

兒童焦慮症多半是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很多父母都在孩子的培養教育上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愛心。在生活中他們對孩子極盡溺愛,在學習上他們也肯於增加智力投資。然而他們卻常常忽視了兒童的心理保健。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多數家長都對孩子的學習緊抓不舍,讓孩子參加很多課外輔導班。家長的這種態度會使孩子的情緒高度緊張,很多孩子都害怕考試得不到滿分而遭到家長的訓斥。有的孩子在考試前因精神緊張而整夜睡不好覺。有的孩子在考場上頭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無法發揮正常的水平。而孩子的考試成績一旦不能使家長滿意,家長又會對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這種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給孩子增添了沉重的心理負荷,以致使孩子過早地產生了焦慮情緒。

其次是獨生子女的生活空間狹小,接觸到同齡孩子的機會較少,加上家長的過度保護,使孩子身心得到鍛煉的機會也較少。

第三,家長缺乏相關的兒童心理衛生知識,不能正確地疏解孩子的心理障礙,在客觀上促進了孩子壓抑和焦慮情緒的形成。

第四,家庭夫妻不融洽以及孩子自身的某些生理缺陷也是一些兒童產生焦慮情緒的重要原因。

家長如何幫助兒童克服焦慮情緒呢

如果兒童有了焦慮情緒,家長也不用著急,應採取以下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這一心理障礙:

1、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是孩子發育和成長的土壤,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別重要。要想把孩子培養成自信、豁達、活潑、開朗的人,家庭的居住環境一定要整潔、有條理: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互敬互助。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大吵大嚷,更不能出現動手砸東西等不良行為。

2、要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父母要依據孩子的天性、愛好、興趣對其進行適當的指點和幫助,決不能急躁,更不能用粗魯的行為進行管教。在家中應盡力為孩子開辟一個屬於他(她)自己的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慾。要引導孩子積極參加健康的文藝、體育和公益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了解社會規范,學會怎樣與人交往。

3、要適當放寬對孩子的要求。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學習上的尖子,有些孩子只要努力了,或者父母已經盡到責任就行了。千萬不要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嘲諷挖苦,或者板著臉不搭理,這樣只會使孩子感到壓抑,或促使孩子公開和父母對抗,從而可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

4、必要時,可以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如果孩子患有焦慮症,父母應正確對待,父母和孩子都不要因此產生心理負擔,而應當帶孩子到醫院接受心理治療。心理醫生可以幫你找到孩子焦慮的原因和改善孩子焦慮的方法。父母應按照醫生的要求,給孩子以更多、更細微的關愛,及時引導孩子把消極的情緒宣洩出來。

兒童自己怎樣擺脫焦慮呢

臨床研究證明,兒童患有焦慮症與其長期不參加體育鍛煉有關。為什麼忽視體育鍛煉會產生焦慮呢?因為運動過少,血液會在人的內臟器官中淤滯,腦細胞就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應,這會使人出現疲勞、頭昏腦漲、大腦的反應遲鈍等情況。同時因為缺乏鍛煉,人的體質會下降,容易生病,這樣的話人們就不會有愉快的心情和充沛的精力。因此,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使腦細胞得到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可使大腦靈活起來。大腦有了活力,人的心情就愉快,就會使人從抑鬱中解脫出來,加之運動還能使人獲得良好的睡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因此,經常參加運動就會使人的身心保持在最佳狀態。

參加哪些運動有利於孩子擺脫焦慮症呢?心理學家認為,選擇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群體項目,可以幫助孤獨、怪僻、不大合群、不習慣與他人交往的孩子擺脫焦慮,並可使其逐漸對集體產生興趣;參加游泳、溜冰、滑雪等運動,有利於孩子克服靦腆、膽怯、自閉等弱點:參加下棋、釣魚等活動,有利於孩子克服遇事易急躁、感情易沖動和缺乏自製力等弱點。總之,只要讓孩子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運動,就會使孩子變得開朗、舒暢起來,慢慢地就可以使其擺脫焦慮和抑鬱情緒的困擾。

兒童焦慮症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但是只要弄清導致孩子焦慮的原因,調整好對孩子的態度和方法,就可以使孩子的身心變得健康起來。

;

⑺ 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戲

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戲

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戲,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的說,健康成長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父母可以多很孩子玩一些親子的游戲,可以增進之間的感情,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現在分享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戲。

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戲1

1、爬高山

游戲方式:媽媽面對面抱著寶寶靠坐在沙發上,雙手托住寶寶的腋下,讓寶寶的雙腿站在媽媽的腿上,寶寶在媽媽托舉的力量下,沿著媽媽的身體向上踩,一直到肩;稍作停頓,再把寶寶的背轉向媽媽,貼著媽媽的身體滑下來,一直滑到腳背,邊做邊念歌謠:「寶寶爬高山,爬呀爬,爬到頂啦!」暫停後:「寶寶滑下山,滑呀滑,滑下來啦……」

解讀:這個游戲對鍛煉三個月以上寶寶的腿部力量和前庭器官,以及培養寶寶的音樂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益。

提示:游戲中媽媽的身體要注意保持平衡,盡量使用腰腹及胳膊的力量。同時,如果寶寶動作緩慢,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注意保護好寶寶,以免寶寶磕碰。

2、找媽媽

游戲方式:媽媽可以先讓寶寶注意到自己:「媽媽在這里!」然後用絲巾遮住臉問寶寶:「媽媽在哪裡?」停留兩秒,慢慢再從絲巾後露出笑臉:「媽媽在這里。」大一點的寶寶會自己扯掉絲巾,媽媽可以誇張地做驚奇狀:「哦,寶寶找著媽媽啦!」對於9個月以上的寶寶,媽媽可以躲到別的房間,要讓寶寶能看到媽媽從房間里出來。

解讀:這款游戲適合4個月至5歲的孩子,對促進寶寶形成永久客體概念,以及緩解分離焦慮、消除不良情緒非常有效。

提示:當寶寶有意躲在同一地方讓人找到時,媽媽不要干涉;媽媽躲的地方也要容易被寶寶找到,如露出身體的一部分,或躲在同一地方,以讓寶寶提高興趣。

3、尋寶藏

游戲方式:在抽屜或盒子里放入一些小玩具,讓寶寶看到媽媽是如何打開抽屜或盒子發現寶藏的。重復幾次後,讓寶寶自己打開抽屜和盒子尋找玩具;對已經能夠聽懂一些提示的2歲以上寶寶,可以把玩具放在房間里某個開放的地方,如茶幾或椅子下,讓寶寶去尋找;對於4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向他提示尋找寶藏,如玩具在媽媽卧室的床頭櫃下面的抽屜里等;對於5歲以上的則可以繪制一張尋寶圖,標上藏寶地點,讓孩子去尋找

解讀:游戲對鍛煉1歲以上寶寶手眼的協調能力、培養寶寶觀察記憶能力都很有幫助。

提示:如果寶寶一時找不到寶藏,一定要智慧地幫助他完成任務,譬如媽媽走到玩具旁做尋找狀,以吸引寶寶注意藏寶地點;當寶寶找到玩具,應及時鼓掌加以激勵。

4、過家家

游戲方式:可以選擇家庭場景,也可以選擇幼兒園或其他場景。當寶寶扮演某個角色時,父母就扮演與之對應的角色。如果媽媽扮演寶寶時,可以表現寶寶平時的弱點,如不肯吃飯等,觀察寶寶的反應;又如寶寶害怕打針,可以讓寶寶扮演醫生,媽媽再現寶寶原來的`情景――哭、掙扎等,通過不斷重復表演,能讓寶寶逐步消除恐懼。

解讀:游戲能幫助2歲以上的寶寶了解社會關系,鍛煉社交技能。

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戲2

和孩子玩游戲的誤區有哪些

1、急吼吼地干涉寶貝

對寶貝來說,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戲。因此,寶貝的很多做法可能讓父母感覺十分困惑,尤其當寶貝玩一些父母認為不恰當的游戲時,有的父母會急吼吼地跑去干涉寶貝,有的父母卻覺得寶貝玩游戲的小模樣十分可愛,於是拿寶貝當玩具逗樂,這些都會對寶貝產生不好的影響。寶貝雖然小,但他天生就會察言觀色。因此,父母的任何行為都會在寶貝的小腦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對寶貝產生不一般的影響。

糾正法:與寶貝建立平等的玩伴關系是親子游戲的最高境界,這樣可更好地調動寶貝游戲的積極性。讓寶貝在游戲中通過模仿與創造性地積極參與,學會以正確的方式處理事情。

2、以父母的價值取向來衡量寶貝的游戲

游戲是寶貝學習的最佳方式,也是培養寶貝良好性格與行為方式的最佳訓練方法。父母不要以自己的價值取向來衡量寶貝的游戲行為,人為地限制寶貝的游戲方式,或為了讓寶貝「學」到「知識」而強迫寶貝玩不喜歡的游戲。

糾正法:正確的做法是,應讓寶貝充分發揮他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做游戲的主人。當寶貝在游戲過程中確實出現無法解決或可能對他產生不良影響的問題時,父母才有必要介入,並對寶貝加以引導。

3、違背寶貝的年齡特徵開展游戲

不同年齡段的寶貝,對不同的游戲有著不同的興趣與熱情。比如,故意讓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讓它發出響聲,一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游戲也會引起寶貝的強烈興趣,這是1歲左右寶貝樂此不疲的游戲。但如果與2、3歲的寶貝玩這個游戲,他們就會覺得索然寡味,這么大的寶貝可能對玩具更感興趣,並喜歡用玩具作為道具來延伸他們的游戲。

糾正法:父母應該引導不同年齡段的寶貝盡可能玩出適合他們的游戲,這樣才能使他們感興趣,也有助於發展寶貝的智力和想像力。

4、認為良好的游戲習慣無關緊要

良好的游戲習慣,會對寶貝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讓寶貝學會遵守游戲規則,合理安排游戲時間等等,這些良好游戲習慣的建立是寶貝理解社會行為規則的最佳途徑。

糾正法:比如,玩具玩完了讓寶貝自己收拾好,並物歸原處;游戲時間要有節制,不能沒完沒了地讓寶貝玩,更不能因為玩而影響吃飯、睡覺等。

5、總是剝奪寶貝獨自游戲的權利

有的時候,寶貝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一直需要有人陪著,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即便幾個月的寶貝,他們也會自得其樂地玩著自己的小手小腳,體驗獨自玩耍的樂趣。

糾正法:在開展親子游戲的同時,父母要盡可能利用機會鼓勵寶貝獨立游戲。當寶貝不哭不鬧自己玩耍時,不要打擾寶貝,給他一點屬於他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6、在寶貝需要幫助時袖手旁觀

游戲是寶貝自己尋求答案的最佳途徑。當寶貝熱衷於游戲活動時,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特別的要求。這時,父母不要因認為寶貝的游戲活動毫無意義而忽視他或限制他,而應盡量幫助他們,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寶貝弄臟衣服或出現別的問題而約束他們。

糾正法:為寶貝提供各種各樣的游戲材料,如小紙片、種子、泥土、小剪刀、積木、水、沙、顏料、空紙盒等,讓他們開動腦筋去游戲。當然,給寶貝提供幫助需要掌握一個度。比如,當寶貝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時,父母要給寶貝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只有當寶貝確實不能解決時再給予一些幫助。這樣,可讓寶貝在各種活動中體驗生活,學會思考。

⑻ 捉迷藏除可克服孩子分離焦慮外,還有什麼作用

波蘭華沙大學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在短短4個月內就會和別人玩捉迷藏游戲,6個月內就能玩好這個游戲。為什麼種族,邊境,那麼多孩子不約而同都喜歡捉迷藏?為此,要知道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對象是永久的。這個概念意味著,即使對象不被識別,它仍然存在。人們認為孩子們喜歡捉迷藏的原因是,某些東西消失後,對神奇的再現感到興奮和驚訝。

如果不重視和治療分離性焦慮症,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性焦慮障礙呢?玩捉迷藏游戲有助於孩子們與父母分離。這個游戲讓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消失了。

⑼ 兒童分離焦慮症怎麼辦

善待3-6歲孩子的分離焦慮兒童情商樂園的專家認為:這是孩子與父母特有的分離焦慮的情緒,家長大可不必為此煩惱,但作為父母一定要善待寶寶的分離焦慮,如果父母與寶寶沒有處理好分離焦慮,寶寶就會不自信,不善於探索,很難適應新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情商專家建議:和寶寶玩躲貓貓的游戲。這個簡單的游戲會讓孩子知道:東西(包括你)走了以後還會回來的。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對分離有所准備要表揚孩子在你不在他身邊時的良好表現。讓你的孩子知道你為他已有獨自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比如說,當我洗碗做飯時,你能自己玩,我感到非常自豪。這樣會增強他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當你的孩子依附你時,自己不要感到不安。你不安的情緒會毫無保留的傳染給你的孩子,讓他感到和你分離是非同小可的。不要給予混淆的信息。當你握著他,輕拍他,或撫摩他時,不要讓他離開。這樣會使他迷惑到底是留還是走。可以對孩子說讓媽媽抱抱,然後我們說再見。不要使孩子養成把生病當成一種尋求特別關注的機會。不能允許孩子在生病時做一些平時不能被接受的事,但應認真而細心地給予照顧,情緒平衡安定,不要增加焦慮因素。總之,自信心、適應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的培養是解決分離焦慮的有效渠道,寶寶的自信心、適應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情商特質都是後天培養形成的。而情商(EQ)對整個人生的幸福與否、成敗得失及解決分離焦慮的情緒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情商樂園的課程都是為了提高寶寶的自信心、獨立性、好奇心、規則感、專注力、情緒控制能力、適應能力、同理心、合作溝通這九項關鍵特質。而情商特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並將是其從事一切學習的基礎。

⑽ 開導和緩解孩子焦慮的十二種方法

玲玲,就讀大班的小女生,在學校只要遭受一點點指責就會眼眶泛紅。從小班開始便常常擔心自己做錯事或是說錯話,也不太敢跟同學玩,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在一旁默默地玩。最近,玲玲變得越來越不敢說話了。

淳淳,就讀中班的小男生。媽媽表示因為某次午睡前,幼兒園的小朋友起鬨要去尿尿,遭到老師的大聲責罵,淳淳受到了驚嚇,之後連續尿床好幾天。最糟糕的是淳淳變得十分頻尿,一個上午有時跑廁所十幾次。原本個性就容易擔心的淳淳,變得越來越神經質,更加擔心生活上的小細節。比如:媽媽幫淳淳脫下衣服後,淳淳會問她衣服有沒有放好,放在哪裡了,並不時地檢查或詢問,讓媽媽深感煩心。

小愛,就讀小班半年的小女生。剛入園時,每天在校門口與媽媽淚眼汪汪地上演「十八相送」,持續了大約兩個月。入園後,小愛時時刻刻粘著老師,不敢主動去玩玩具,只要稍稍對她有些要求或是講話大聲一點,便立刻留下兩行清淚,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長時間。

上述孩子的問題雖然在醫學診斷上有著不同的名稱,但不論是哪一種診斷,這些孩子還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過度焦慮」 「神經質」「缺乏安全感」。通過與父母的會談,以及跟孩子互動的過程,都可以看到這些孩子的內心有著許多不安全感與莫名的焦慮感。而面對孩子的焦慮,父母不是過度保護,就是指責、批評,反而使孩子的焦慮更加嚴重。那麼父母該如何協助焦慮症孩子呢?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

能夠直接說出自己的感覺是減輕焦慮相當有效的辦法。當孩子出現焦慮時,不要急著幫孩子解釋或是處理問題,先試著鼓勵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感覺與想法,這樣的過程在心理學上稱為「情緒凈化」。平日在家中可以運用家庭會議的方式,鼓勵孩子說出心中的擔憂;也可安排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感覺。此外,個性較壓抑的孩子,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表達出來。

增強孩子的勇敢行為

當孩子面對害怕的事物表現出勇敢的行為時,父母不應該視為理所當然,而是要毫不吝嗇地立即給予鼓勵;當孩子面對陌生情境表現出退縮、害怕時,父母應堅持要求孩子待在這種環境中學習適應,而非以離開的方式降低焦慮;當孩子願意待在陌生情境中與他人打招呼或是主動探索環境時,父母要立即稱贊孩子有禮貌、勇敢的行為。對於孩子所表現出的種種行為,家長都要給予正面的回饋,比如:「你真是個勇敢的孩子。」「不用擔心,你很快就會習慣的。」「你真棒,真有禮貌。」如此,孩子就會漸漸不再過度依賴父母,並對自己有信心。

避免過度保護或指責

面對孩子的焦慮,父母通常會有兩種典型反應:一是過度保護,當孩子害怕時,就幫孩子移除害怕的事物,直接保護孩子。這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或許是一種處理方式,但過度保護4、5歲以上的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習慣依賴成人,失去自我成長的機會。二是指責,面對孩子的焦慮,父母經常隨口說:「這有什麼好怕的,你真是膽小沒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意識會認定自己是一個膽小的孩子。因此,過度保護或言語指責是不恰當的處理方式。

無條件的接納與保護

當孩子感到不安、莫名擔心時,很需要成人溫和、堅定的接納與保護,並安慰孩子害怕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嘲笑、指責孩子的擔心是多餘的。對孩子的接納,並不只是言語的表達,更重要的是非語言的訊息。當孩子擔心時,抱抱他,靜靜地陪在他身旁聽他說話,讓孩子相信自己有力量面對擔心、害怕的事物,讓孩子清楚地感受到你的愛與接納,進而產生安全感,然後就能漸漸消除焦慮的情緒了。

多讓孩子處於正面的情境中

平日里多讓孩子和勇敢、開朗的孩子相處,藉此讓孩子有良好的模仿對象;多和孩子一起參與活動,增加孩子正面的情緒經驗。當孩子的生活充滿正面的情緒經驗時,負面情緒將消失無蹤。

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面對困難而不會處理時,失敗的挫折經驗會讓孩子的自我控制感降低,隨後便可能產生焦慮,並開始逃避,不肯面對困難。此時,父母和老師需要逐步和孩子討論面對困難時,如何調整緊張的心情。因為有效的解決方法,才能有效降低孩子的挫折感與焦慮感。平日里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假設性問題的解決方式,比如,家長可以問孩子:「如果有同學和其他同學說,不要跟你玩,你會怎麼辦?」藉由平日的練習,讓孩子有更佳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聯結法

此技巧是將害怕的情境與喜歡的情境進行聯結。比如:若孩子怕黑暗,不敢一個人上廁所時,你可以試著和孩子在黑暗中玩捉迷藏游戲,讓孩子對黑暗產生有趣的感覺,產生新的力量。

系統減敏感法

由易至難、循序漸進地讓孩子直接面對害怕、擔心的事物。大班的平平相當害怕黑暗,不敢自己上廁所,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總是要媽媽陪他走到洗手間幫他開燈,如廁後,再陪他回卧室,否則就不上廁所。如果你是平平的媽媽,你會怎麼辦呢?可試試下面的方法:

(1)只陪孩子去洗手間,但在離洗手間較遠的地方等他,請他練習自己開燈、如廁,若孩子做到了,即給予贊揚。

(2)只陪孩子去洗手間,但不在洗手間外面等他,讓孩子自己開燈、如廁,然後關燈、回卧室。

(3)只陪孩子走到距離洗手間較近的地方,讓孩子自己開燈、如廁,然後關燈、回卧室。

(4)最後,孩子學會不怕黑,不需要大人陪伴,就能自己一個人如廁,而且會覺得自己很勇敢、很棒。

洪水法

鼓勵孩子直接面對害怕的事物,不逃避,當孩子面對害怕的事物,發現並未發生令人擔心的可怕後果時,便能有效降低無謂的焦慮。比如:害怕巨響的孩子,父母可以准備許多氣球,跟孩子玩戳破氣球的游戲,讓孩子習慣突然的爆破聲。又比如:安安只要看不見媽媽,便開始擔心媽媽會發生意外,於是每隔半小時就會打電話給媽媽,確認媽媽的安全,這讓媽媽深感困擾。經過討論,組織安安玩了一個「媽媽不見了」的游戲,要求安安半小時之內不要打電話給媽媽,而且若能忍耐一個小時不打電話,媽媽便會安全出現在安安面前,再由一小時漸漸拉長到兩三個小時。漸漸地,安安會發現即使不打電話給媽媽,媽媽還是會安全回家,並不會發生意外。反復練習後,安安漸漸不再擔心媽媽的離開了。

放鬆練習

焦慮通常會引起生理的焦慮反應,包括肌肉緊張、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而這些生理的緊張狀態,往往會導致焦慮感升高。放鬆練習是通過深呼吸的方式,鬆弛肌肉的緊張度,降低焦慮感。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兩種放鬆方式:

(1)漸進放鬆法:先局部練習手、腳、額頭、臉、下巴等部位,用力收緊,然後放鬆,讓孩子區分放鬆和緊張的感覺,之後再慢慢擴展到全身放鬆。

(2)冥想放鬆法:通過想像讓孩子學習放鬆。比如:讓孩子想像自己是個機器人,全身僵硬,之後又變成泥娃娃或棉花人,全身軟綿綿。

激將法

運用誇大法或激將法,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擔心、害怕是不必要的。比如大班的小新害怕小雞,逛夜市時,快走到賣小雞的攤位就開始哭鬧。這時,小新的父母總是給予安慰,並且趕快離開現場。因此,小新過度怕小雞的狀況始終無法改善,而且越來越神經質。經過討論,小新的父母決定改變策略:當小新接近小雞攤位時,父母便開始誇大小新的焦慮,要小新做出誇張的害怕表情,並把小雞形容成世界上最壞的惡魔,會把人吃掉,沒有任何人能對付小雞。突然,小新笑了出來,覺得這真是太誇張了,並決定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偷看一下小雞到底有多可怕。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小新已不再害怕小雞,原本退縮、神經質的個性也改善很多。

父母的情緒穩定度

研究指出「神經質」是遺傳性相當高的性格特質。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高焦慮孩子必然有個高神經質的父母。如果家長是高焦慮、高標準的人,無形中便會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將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而當孩子焦慮時,家長也比較不容易協助孩子妥善處理。在臨床上,常常覺得孩子的問題容易處理,較難處理的是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因此,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保持正面、彈性、樂觀的穩定情緒,是協助孩子情緒發展的不二法門。

閱讀全文

與生活中焦慮症的孩子玩什麼游戲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