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歸園田居中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對於陶淵明,有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他是正義的化身,剛正不阿;又有些人認為他很傻,有官不做,有錢不拿,回家種地。但,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在當時那個官場腐敗,社會的黑暗,如果他一味的去追尋功名利祿,名留青史,估計歷史上也就多了一個封建社會的犧牲者。相反,他選擇歸隱避開這個腐敗的社會得以明哲保身,也屬明智之舉!使他避免成為一個遺臭萬年、遭人唾棄的人,或使他避免成為清正廉明的亡魂,他的選擇使它成為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隱士形象展現後世!
陶淵明比明朝著名官員早了幾千年,三品的官個個從翰林院的士,不曉得陶淵明?這說明陶淵明的做法不理解,說沒到陶淵明境界。,這步,承認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智者。
陶淵明也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說明他曾經也對官場抱有幻想,一去三十年,於他人生的一半啊(活到六十很不容易了)!但他還能在別人沉浸的跳出泥潭,沒別的說,說思維里與常人思維不的哲理。
他也喜歡他那「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生活。還過得「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日子不錯,的努力的生活,日子過舒服!
可惜,幾千年後的,人是表面上跟著附和陶淵明何等何等的淡泊名利,何等何等佩服他,其實理解,像我開始的說的,說他腦子有。,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理解人少之又少,很。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
根據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見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開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里沒有世俗鎖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這對於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這也是陶淵明田園詩中的經典之作。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朴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② 陶淵明 歸園田居這首詩讓你體會到什麼
詩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作者陶淵明其實寫的歸園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希望採納!
③ 《歸園田居》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歸園田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世俗的塵埃中混混沌沌,時間久了,自然就心生倦意。無意中又一次讀到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頓覺神清氣明。忍不住反復吟讀,並粗淺解讀,希望沒有誤解五柳先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唱,耐人尋味,生命智慧,盡在其中。「歸隱」可能曾經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時候暫時逃避,真正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並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從《歸園田居》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歸隱不是逃避,不是矯情,不是無奈,不是無路可走時唯一的選擇。 「歸去來兮!」一個「歸去」,富含著對故鄉、對心靈歸屬地的確認,「有四方之事」和「風波未靜」的官場對詩人來說只是「異地」,是「異鄉」,是個人精神無法生根的「漂泊地」。在漂泊中,牽掛心靈的永遠是故土田園。「田園將蕪」,自己的精神又何嘗不是近乎荒蕪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著詩人吧?否則,如何會與詩人一樣在思念中日漸憔悴? 「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源於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於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里,陶氏的「歸去」源於「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後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看,無論是庭中孤松,還是山間閑雲,田園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戀往返。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嘯,臨流賦詩。
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雖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貴,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願眼下時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獨游,無憂無慮,了此一生。 他已經確認官場的生活是耗費生命,完全應該拋棄。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啊。 所以說,他的歸隱是對官場的主動放棄之歸,是執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歲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和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託與田園,在平凡的現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任世事變遷,世態炎涼,唯我不變,所求不變,就是順應天性,放浪於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於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的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後蟬蛻而出。人生因此而圓滿。 能夠找到心靈歸屬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淵明也是幸福的`。陶淵明的幸福還在於他有個溫柔可人的妻子。《歸園田居》中並沒有刻意寫到那個可愛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卻在陶淵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現。想想,會有多少人對「不爭氣」、不求上進、不能把官做得更大進行譏諷、抱怨、責備、甚至怨恨,可是這個女人卻一聲沒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選擇,善解人意的安排家裡人歡迎辭官歸來的陶淵明,讓他感到輕松;溫酒讓陶淵明盡興,讓他感到溫暖;處理好家裡的各種事務讓他無憂無慮……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真正要做到,卻又是那麼不容易。 滾滾紅塵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找到寄託自己身心的真正的歸屬地,找到最適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淵明一樣,有一個熨貼的,知心的伴侶。 「歸去來兮!」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嗎?
種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田園,不熟悉農務。其實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他只是參與部分勞動,這話說得沒有意思。組詩第一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有「開荒南野際」之句,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其它莊稼,只好種上容易生長的豆類。這道理種過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慮運用典故的因素,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閑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草盛就得鋤,所以一早就下地了。這是紀實。但「理荒穢」三字,用得比較重,似乎別有用心。楊惲詩中「蕪穢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亂。那麼,在陶淵明看來,社會的混亂,是由什麼引起的呢?那是因為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於是天下戰亂紛起,流血無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這詩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
「帶(戴)月荷鋤歸」,說明整整幹了一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既有僮僕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麼緊張勞累,這一天也夠受的。但他的心情卻很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樣美的詩句。月光灑遍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這是多麼漂亮的畫面!另一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間勞動說過這樣的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身體雖然疲勞,卻避免了許多患害。這不但包括兵凶戰厄,也包括人群間的爾詐我虞。在勞作中生命顯得切實、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隘,草木卻長得高。天時已晚,草葉上凝結了點點露珠,沾濕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這么一件小事提出來,強調一句,好像沒有什麼必要。衣服濕了,確確實實是沒有什麼可惜的,陶淵明這么一個豁達的人,按理不應該去說它。但「衣沾」並不只是說衣服被打濕而已,而是一個象徵。從前做官,雖然不舒服,總有一份俸祿,可以養家活口,沽酒買醉。辭官隱居,生活自然艱難得多,田間勞動,又不是他這么一個讀書人所能輕易勝任的,而且這種境況還將持續下去。高蹈避世,說起來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淵明自己,也是內心中「貧富長交戰」的。只是詩人不願說得太遠、太露,以致破壞整首詩的氣氛,只就眼前小事,輕輕點上一筆。
「但使願無違」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願」,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度、自然的方式,完成這一短暫的生命。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願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並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麼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種豆南山下」,多麼平淡的口語;「帶月荷鋤歸」,多麼美的畫面。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④ 《歸園田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歸園田居》共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下:
第一首: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第二首:表達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朴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表達了田園生活的欣然自得的心情。
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
第四首:表達了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
第五首:表達了歸隱之後愉快的心情。
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⑤ 急求!!東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讀後感
陶淵明幽居於田園之中,不問世事的隱士,竟然能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成為後世士大夫的精神歸宿,您能談一談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嗎? 陶淵明在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詩歌可以說每一首詩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的,並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唐宋這么多的田園詩人應該說他們所創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田園美色道不得,只因陶潛詩在前。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 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的時期。他在彭澤當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麼他掛冠歸隱以後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親們的關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個「願」一般人理解為回歸自然之願,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願望就是豐收的願望。我認為只要能夠豐收,那麼衣服打濕了沒有什麼關系,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於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裡老是放著一把無弦琴,就是沒有琴弦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弦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 陶潛,不可避免的也是他那個時代的產物。東晉,是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漢末的長期戰亂,全國人口從亂前的五千萬,銳減到了不足一千萬。老百姓需要修生養息,東晉的統治者奉行的是老莊的「無為而治」。文人士大夫,崇尚清談。那是一個難有作為的時代。陶潛掛冠,是他的清高風骨。假如陶潛生活在當代,還是依舊飲酒不問事,早晚也會被撤職的吧?他的自得其樂,也好比「黃連樹上吹笛子」,苦中求樂。多少也是萬般無奈,卻能安然處之,一般人,如何能學的到呢?
⑥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朴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後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並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見《冷齋詩話》)
⑦ 讀《歸園田居》其一的人生啟迪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常見的是第三首.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立苗卻稀稀疏疏...
⑧ 讀《歸園田居》其一的人生啟迪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常見的是第三首.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立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願」更蘊合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
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人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
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陶淵明創作了大量田園詩,開創了田園詩派。與中國文學史上前前後後諸多的田園詩人相比,陶淵明最大的特色就是親自參加了農業耕作,並在詩中真切地表達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參與農耕的詩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詩也涉及農耕,但並非專寫此事。在這幾首詩中,以這首《歸園田居》(之三)與另一首《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最為人稱道。
初看,此詩平淡無奇,淡到幾乎看不見詩,但卻得到人們的欣賞並廣為傳誦,原因何在?主要就在於,陶淵明的視角是詩人的,不是普通農夫的,他所表達的是只有詩人耕作才會產生的感受,不同於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樸厚悠遠的詩的神韻,在平平常常的敘說中,寫出了一個寧靜而豐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們不妨從他對農耕的態度講起。
詩作開頭兩句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開篇十分自然樸素,詩人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況是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面對這種情況,詩人是什麼態度呢?地地道道農夫的態度,很可能是要焦慮的,或者乾脆放棄了,而詩人卻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蕪,他還要精心侍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大早就起來去清除雜草,直到月亮出現在天空才扛著鋤頭回去。為了這長得稀疏的豆子,詩人還要在草木叢生的狹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間的露水打濕了衣裳。讀到這里,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么做值得么?詩人最後道出了種豆之意,原來豆子的豐茂與否,並不是他特別掛心的,衣服被沾濕更是小事一樁,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對於他整個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願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他的意願究竟是什?這首詩沒有說,我們可以從詩人其他的詩作中看出來。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雲:「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雖然一年過去到底種了多少地,收獲有幾多,詩人從不曾考慮;可是在農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讓他心神舒暢。因而,他吟詠不輟,虛掩柴門,甘心做個耕作於隴畝之間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詩人並不計較,關鍵在於他能在農事中得到樂趣,覺得做個農夫挺不錯。
⑨ 如何評價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這首詩
《歸園田居》依次運用了比喻、白描、抒情的藝術手法,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詩人回歸之初的內心體驗。
一、比喻美,形象貼切
回歸田園,是詩人適性之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回到與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園,詩人內心充滿舒暢愜意的美感,真是見山山含笑,見水水有情。這種美好的感受,作者借貼切的比喻來表達。
1、逃離「塵網」「樊籠」之美
詩作中有以下幾處運用比喻的句子:「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其中「塵網」「樊籠」兩個喻詞,形象地再現了官場污濁黑暗、關系錯綜復雜、束縛人性的特點。
「塵網」後一句中的「三十年」,則是對自己十三年官宦生涯的一種誇張性寫法,既寫受「樊籠」煎熬之久,又寫受「塵網」蒙蔽之深。今天終於掙脫「塵網」、沖出「樊籠」,身心的舒展無與倫比,重獲自由的喜悅,寓於對官場極度厭惡的貼切比喻之中。
2、回歸「舊林」「故淵」之美
「羈鳥」「池魚」兩個詞,是詩人的自比。籠中鳥也好,池中魚也罷,它們都離開了自己生存的空間,失去了飛翔與暢游的自由,它們對「舊林」「故淵」的思念,出於本性,發自內心。「舊林」「故淵」,即詩人所謂的「丘山」,它們是廣闊的山林江河,是無際的田野、靜靜的村莊,是不受約束、無需做作的精神上的自由呼吸。
可以說,本詩中的幾處比喻,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它們既是對黑暗官場深惡痛絕的控訴,又飽含對自由生活的熱烈謳歌。一般而言,敘說原因的語句在詩歌創作中容易流於呆板,但此詩中由於詩人恰當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這「原因」的敘說充滿了靈性,蘊含了鮮活的美感。
二、白描美,淡遠深邃
陶詩的美,美在樸素淡雅,不加雕飾而詩意雋永,其成功的秘訣得益於白描手法的運用。白描本是一種繪畫技巧,指僅用墨線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畫法。後來用以指文學創作上採用簡練樸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華麗詞藻與渲染烘托的筆法
1、屋舍環境之美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一句,用簡筆勾勒出屋舍概貌:宅院不大,佔地也有十畝左右;草屋不多,也有八九間供居住使用。「八九間」「十餘畝」這枯燥的數字,一經詩人感情的浸染,就使詩句活躍起來,其中包含著鄉間生活的散適、淡泊及詩人對簡朴生活的滿足。
屋舍主人一年四季該是多麼的自在,盡可極視聽之娛,享口福之樂。「蔭」「羅」兩個動詞既繪出了樹木綠蔭覆蓋、排列有序的生長狀態,「又將無生命的事物寫得情意綿綿,讀起來顯得格外親切」。
2、村莊氛圍之美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裊裊的炊煙中,有農人家庭的溫暖,也有詩人內心的安閑。「曖曖」有模糊、不清晰之意,與「遠」字相呼應;「依依」一詞寫出了炊煙輕柔、緩慢上升的姿態。這兩個疊字簡練而巧妙,將遠近村莊的恬靜與詳和烘托出來,給人一種迷茫淡遠的美感。
詩人遣詞造句取之於田園生活,用之於內心感受的表達,把讀者帶入天人合一的精神脫俗的境地,「在寧靜的鄉村氣息和天籟梵音中,給人以恬憩的精神慰藉和心靈的安養」,和諧之美油然而生。
三、抒情美,提示主旨
1、「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這句話初看好似在寫庭院干凈、房間充余,但只要我們稍一留意,聯系前面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追求,就不難理解詩人看似漫不經心的抒情之筆:遠離了官場的應酬和世俗雜務的干擾,如今的生活是多少清靜、閑暇,內心又是多麼空明澄凈。
2、「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是詩人直抒胸臆、揭示主旨之句:重返「自然」,心情如出籠之鳥,無以形容。「自然」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主題,是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標。
詩人受了十三年官場生活的折磨,今天終於過上了有尊嚴、無矯飾的適合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恬適、純朴、隨性的田園之中,那種欣喜與快慰又怎能一語道盡。
這結尾一句,乃是直表心曲的關鍵之處。在「自然」狀態下生活,「既不醉生夢死,也不求身外之功名,而是善待自己的生命」,這是「守拙歸園田」的詩人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原詩:
《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 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釋義: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盪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於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9)歸園田居得到哪些生活啟示擴展閱讀: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歸園田居》(其一)無疑是一首優美的田園小夜曲。它貼切的比喻、寫意的白描、真摯的抒情,就好比這一個個靈動的音符,讓這支曲子充滿了輕松迷人的色彩,而作者本真的生活態度、隨性自然的人生追求,才是合成這支曲子的主旋律。
生命因真實而美麗,詩篇因真純而流芳百世,這就是《歸園田居》(其一)藝術魅力之所在。
⑩ 《歸園田居》你體會什麼
我體會到田園生活是多麼美好自在
,作者嚮往熱愛美好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