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汕尾市哪裡比較熱鬧
你好
汕尾市瞎管汕尾城區,海豐縣,陸豐市,陸河縣,在這里幾個市縣裡面屬海豐繁華,尤其是夜生活,相當豐富。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② 汕尾特色小吃有哪些
咸蝦姑
到汕尾必吃的一道菜是蝦蛄。蝦蛄學名叫管蝦,也叫琴蝦。蝦目蟹足,狀如蜈蚣,觸角兩對,第一對較長,呈鐮刀狀,體蒼灰色,尾節紅色。春季是蝦蛄的盛產期,這時的蝦蛄,肥大鮮嫩,肉中含有一條蛋黃,稱為「紅心蝦蛄」,最好吃。
菜稞
汕尾的稞類有很多種包括豬腸稞、重糕稞、菜頭稞、薯粉稞、油炸稞、鼎溜稞、升煽稞、鴨藍稞、銅盤卷、發稞、菜包稞、碗仔稞,還有各式各樣的稞條湯,糯米丸、尖米丸等。真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擂茶
入夏以來,汕尾市的鄉村圩鎮,時興吃擂茶。每當親戚朋支來訪,熱情好客的海陸豐農民,便立即動手製作擂茶招待,倍感親切。
擂茶,也叫咸茶。盛夏吃擂茶,能消暑止渴,生津潤肺,又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寒冬吃擂茶,可促進新陳代謝,卸寒保暖。
菜茶
來到汕尾,不能不試汕尾特色食物——菜茶!雖稱為「茶」,卻極有口感,因為它是將多種切碎的食物如乾魷魚、蝦乾、叉燒、臘腸、菜、炒米等先放入碗內,然後再倒入茶,立即成為一碗美味又飽肚的菜茶。
茶混雜了多種材料,味道非常特別,過去的菜茶,其實就如其名一樣,是菜和茶的組裝品,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就被豬骨湯所替代了,但也只是換湯不換葯,所以名字也就依了傳統。
牛肉丸
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製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漿,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鍾,隨後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鍾,撈起牛肉丸。
薄餅
其樣並不如其名,並不是平時在廣州所吃的那種各種餡料的薄餅。
汕尾的這個薄餅與KFC的北京雞肉卷相似,薄餅皮把餡料捲成一卷,餡料分甜與咸。甜的餡料是麻花之類,鹹的就是蝦、干魷魚、芽菜之類一起經猛火炒熟,火氣很夠,味道很濃。一般在清明時節才有。
坑螺
坑螺,是陸河縣山區有名的土特產。其形體稍長,尾尖、殼硬、暗褐色,活像一個園椎體。其嘴亦為腹,腹足異常發達,生活在深山小溪之中,晝伏夜出,喜愛水源潔凈之處。平時吸附在水中的石縫或石塊上,以石頭上的微生物和小型藻類等水生植物為食料。一般個體略比手尾指大小,便可撿而煮食,大者有如拇指。
炒米粉
在其他地方吃炒米粉吃得多了,可是總沒有吃到家鄉的那種味道,一樣的價錢卻有不同的味道,說不出來具體的不同,相信試過才能知道。
油焗麻魚
鰻魚,海陸豐俗稱麻魚,稻穀香里的鰻魚切好後,用鹽腌制,加入姜絲與油上鍋焗制。鰻魚經油焗後,自身的脂肪也基本被吊出,滲入魚肉里去,整件鰻魚充滿魚油香而無油膩,魚肉的鮮嫩得以保持。沒有任何多餘的材料,只需發揮鰻魚本身的香甜,什麼叫做原汁原味,這就叫做原汁原味。
公平牛肉脯
汕尾公平特產的牛肉脯並不是大家經常吃到的牛肉脯哦,味道獨具特色,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格,美味分享,營養豐富,頗有南亞口味。酒友,旅行,送禮佳品信得過;開封可食,無須冷藏。口味與眾不同,吃過讓你回味無窮!
③ 廣東汕尾市陸豐縣和陸河縣有一種植物,客家方言叫它為「貨老麻」。它被用來煲湯。請問它的學名是什麼
蕁麻。
貨老麻即蕁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四棱形,分枝少。葉片近膜質,寬卵形、橢圓形、五角形或近圓形輪廓,裂片自下向上逐漸增大,三角形或長圓形,上面綠色或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柄密生刺毛和微柔毛。
蕁麻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福建、廣西、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中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於海拔約100米或500-2000米的山坡、路旁或住宅旁半蔭濕處。
(3)陸河縣哪個地方有夜生活擴展閱讀:
蕁麻雌雄同株,稀異株,雄花序近穗狀,纖細,生上部葉腋,長達8厘米;雌花序近穗狀,生下部葉腋,較短,纖細,稀縮短成簇生狀,小團傘花簇稀疏地著生於序軸上。雄花無梗或具短梗,在芽時直徑約1毫米,開放後徑約2毫米。
瘦果卵形,雙凸透鏡狀,長近1毫米,頂端稍鈍,熟時變灰褐色,多少有疣點,果梗上部有關節;宿存花被片4,在基部合生,外面疏生微糙毛,內面二枚橢圓狀卵形,與果近等大,外面二枚狹卵形,或倒卵形, 伸達內面花被片的中下部。花期6-8月,果期8-9月。
④ 陸河的春節風俗是什麽
1、洗腳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洗腳的場面都十分熱鬧,大人會一邊講這個習俗,一邊親自示範,小孩們半信半疑,嬉笑著挽褲腿,照著大人的方式洗一遍腳。「洗腳洗得高,來年運氣好」。
2、祭灶
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除夕夜再把灶神接回來。祭灶時要把關東糖融化,塗在灶王爺嘴上,讓灶王爺別說壞話。
3、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塵之日,全家齊動手,打掃房屋,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4、做豆腐
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5、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六割年肉」,就是說從這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天是大集市日,周邊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家裡有豬的開始殺豬,沒豬的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來。
⑤ 葉氏有哪些人物影響力
葉劍英:廣東省梅縣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早年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後參加北伐戰爭、領導廣州起義。解放後,曾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
葉挺
葉 適: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禮部侍郎,著有《習學記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葉適
葉 欣:上海松江人,清代著名畫家,為「金陵八家」之一。
葉 燮: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清代文學家,長於詩論,著有《原詩》等書。
葉 紫:湖南益陽人,現代小說家。作品有《豐收》、《山村一夜》和《星》等。
葉仁遇:宋代著名畫家,所繪題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風俗田家景物。葉夢得:宋代吳縣人,著名文學家,官至戶部尚書,著有《石林春秋傳》、《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詞》、《石林詩話》等書。
葉子奇:龍泉(今屬浙江省)人,明代學者,著有《草木子》四卷。
葉紹袁: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文學家,著作有《葉天廖四種》等。
葉子奇:龍泉(今屬浙江省)人,明代學者,著有《草木子》四卷。
葉清臣(1000─1049) 北宋名臣。字道卿,長洲人(今蘇州市)。天聖二年(1024)榜眼。歷任光祿寺丞、集賢校理,遷太常丞,進直史館。論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為仁宗採納,仲淹等得近徙。同修起居注,權三司使。知永興軍時,修復三白渠,溉田六千頃,實績顯著,後人稱頌。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皇祐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東都事略》有傳。《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葉正簡(1107--1195),字子昂,號誠美,為廣東南海大圃顏峰村葉氏始祖。妣梁氏、朱氏,俱封一品夫人,生七子:長子芾(元泳,又字元章)、次子蕡(元實)、三子蓁(元成)、四子荂(元榮)、五子藻(元明)、六子葵(元洙)、七子萍(元泗)。現後裔衍派東莞、南海、新會、台山、鶴山、新寧、花縣、恩平、開平、三水、番禺、順德、增城、從化、龍門、惠州、新安、中山、粵西、廣西、海南和海外等地,有數十萬之眾。
葉向高: 葉向高,字進卿,號台山,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於明熹宗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親葉朝榮官至養利知州。葉向高於神宗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進編修,升為南京國子監司業,改左中允。後被召為左庶子,充皇長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後改任吏部右侍郎。
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他如《夜書所見》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嘉興界》寫江南水鄉景色,頗饒風味;《田家三詠》寫田家的生活片斷,平易含蓄,詞淡意遠,耐人尋味。另外,周密《齊東野語》載其詠史詩《漢武帝》一首,頗盡諷刺揶揄之能事。
葉夢得:(1077~1148)宋代詞人。字少蘊。蘇州吳縣人。紹聖四年(1097)登進士第,歷任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玲瓏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
葉夢鼎(1200—1279),字鎮之,號西澗,浙江寧海東倉上宅人。本姓陳,六歲出繼母族,改姓葉。少從學於鄭霖。及長,復從學鄞縣趙逢龍,天資穎悟,讀書過目成誦;南宋紹定五年(1232)入太學。嘉熙元年(1237)以太學上舍試入優等,初授信州軍事推官。後曾在袁州、吉州、隆興等處任地方官。景定三年(1262)升兵部尚書,兼任國史編修及實錄檢討。次年,調任吏部尚書。咸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葉芝春,生於北宋咸平初年(公元998年-1042年),原籍江西省饒州市(舊稱江南路豫章瓦屑壩),1023年間任淮南路馬部軍副都指揮使,麾兵駐蘄水縣石橋鎮(今羅田縣石橋鋪村),其家眷隨軍定居於此;後任涇原路行營馬步軍副部指揮使,1042年春征戰西夏戰死。戰後,仁宗皇帝嘉其忠,追封為兵部侍郞。
葉高標(1593-1641),廣東惠州府海豐縣(今陸河縣)人,是明末一位廉潔忠介,勇於諫諍,殉身職守的清官,被時人譽為」諫議名卿」,官至戶部待郎,掌管全國糧草,崇禎帝亦給予職任最為清要的最高評價,並特贈他為太常寺少卿。對海豐有很大貢獻。
葉富(1848-1880) 葉富,原名貴富,字夢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九龍司(今香港島),祖籍廣東東莞水南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葉憲祖:明朝著名劇作家,少入太學,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知新會縣,因平海盜有功遷大理寺評事,轉工部主事。因建魏忠賢生祠不肯督工,不肯趨附魏忠賢被革職,遂歸里講學。崇禎三年(1630)起補南京刑部主事,出守順慶(今四川南充市),又擢辰沅(今湖南沅陵縣)備兵副使。以鎮壓苗民起義功轉四川參政,再改廣西按察使,因疾未赴。
葉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清朝中後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漢陽人,官至兩廣總督擢授體仁閣大學士。英法聯軍時不戰、不守、不議和,被俘往印度絕食而卒。
葉兌:元末明初名儒。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獻計,建議"北絕察罕,南並張士誠,撫溫台,取閩越,都金陵"之方略,稱"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數年之後,朱元璋削平天下,其攻取次第略如其計,事如當年諸葛亮隆中對一樣。
葉茂才:明朝官吏。與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並稱"東臨八君子"。
葉啟元:(1873~1949年)又名神勛,南安金淘人,。少時,到英國教會創辦的泉州惠世醫院當職工。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惠世醫院舉辦的第二期醫生班。英籍院長白瑜純,見其為人誠實,聰穎好學,推薦他入醫學班。在五年學程中,啟元勤奮鑽研,成績優異,通曉內外各科,尤擅長外科手術及小兒科。畢業後,留院任醫師。
葉李:(1242—1292)字太白,一字舜生,號亦愚,杭州富陽慶護里(今環山鄉)人。少聰慧,性耿直。20歲入太學讀書,與朱清相友善。南宋末年因反對投降派被流放。清朝乾隆帝評價:「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為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以降元。」
葉仁遇:宋代著名畫家,所繪題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風俗田家景物。葉夢得:宋代吳縣人,著名文學家,官至戶部尚書,著有《石林春秋傳》、《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詞》、《石林詩話》等書。
葉芸來:廣西人,太平天國將領,在據守安慶與湘軍奮戰中,不幸城失人亡。
葉恭綽: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初任湖北農業學堂及方言學堂教習。曾擁護袁世凱稱帝,後在國民黨中任職,著有《遐庵江稿》、交通救國論》等書。
葉望:字世賢,雁門太守,漢末時為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歸隱,人稱「樓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僑居丹陽之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清臣,字道卿,宋蘇州長洲人,其父葉參終至光祿卿。清臣自小聰敏好學,異於常人,善作詩文。天聖二年(1024 年)舉進士,策對擢第二。宋代進士以策對擢高第,自清臣始,初授太常寺奉禮郎,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朝後為光祿寺集賢校理通判。後擢升為起居舍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在位期間,推薦任用了范仲淹、狄青、張亢、韓琦、田況、富弼等一大批賢臣能將,他曾說:「臣以為不患無人,患有人而不能用爾。」人稱其 「天資英邁,遇事敢行,奏對無所屈」。老年上書仁宗,論天下事,陳《九議》、《十要》、《五利》,皆當世可行之策略。有文集120卷。其子均為集賢校理。
葉康直,字景溫,元朝建州人,擢進士第,知光化縣令。頗有政績,受民擁戴。該縣多為種竹之民,房舍皆為竹編之屋,常有火患,康直教民用陶瓦蓋房,杜絕火災,為政以利民與否為准則,當時豐稷為谷城令,亦受民愛,當地歌謠有「葉光化,豐谷城,清如水,平如衡」。後從陝西進提點刑獄轉運副使,五路兵西征,康直領涇原糧道承受,內侍梁同以軍餉缺乏妄奏,神宗怒械康直欲殺之,王安禮力諫,康直得歸故治。元延佑(約1315年)初加直龍圖閣知秦州中書舍人,後因拒外侵有功,進寶文閣待制陝西都運使,因病請知毫州,帶領百姓通塞拓澤,「民獲田數十萬畝」,召為兵部侍郎,卒年64 歲。
葉伯巨,字居升,明朝寧海人,通經術,以國子生授平遙訓導。洪武九年(1376年)星變異常,明太祖詔求直言之人進諫,伯巨上書提出:以少封諸王,除掉亂國禍源,削減王權,以絕漢晉之弊。主張法制,以法定刑,使治有所依,民有所則。並循序漸進,治理戰爭創傷,達到國家興盛,民富兵強。
葉映榴,字炳霞,清江南上海人,清順治十八年(1662年)進士,國子監博士,累遷至禮部侍郎。吳三桂叛贛南,北路絕,映榴與同行官員守拒險要,安撫流民,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授湖廣糧儲道,常常為便民之舉而與上級官員力爭。
葉一源,字九江,唐松陽人。幼有志操,能詩書,習騎射。唐高祖克長安,一源兵千餘,間道趨太原。高祖使典機要。後從太宗平高麗,單騎陷虜,中流矢陣亡。
葉升,明朝安徽合肥人,原為左君弼手下將官,歸明後,先後以右翼元帥,指揮僉事等職從征江州、吳地、明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論功行賞,授僉大都督府事,又同征西將軍湯和以水軍取四川、浙江等地,二年後出任都指揮使鎮守西安。
葉天士(1667-1746 ),清醫學家。名桂,字香岩,江蘇吳縣人。世代以醫為業,葉天士自幼聰穎好學,繼承祖傳,成為名醫,聞哪裡有名醫善治某病,就千尋百訪,屈身求教,拜人家為師。不拘一格,集眾人之長,成一家之學。
葉一棟:吳城鎮西庄葉村人(當時屬於新建縣),清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居鴻臚寺卿(鴻臚寺是掌管朝會、賓客、禮儀等事的一個機構,鴻臚寺的正卿叫鴻臚寺卿,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詳見《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有記錄的作品有:《重修望湖亭記》、《楷書聖母皇太後萬壽頌冊頁》等
葉大經,字伯常,號封川,宋寶慶二年(1226)丙戌進士,歷官二十餘年,廉明清正,宋咸淳時期,升授八閩制置使,德佑二年(1276)丙子,時元兵大舉入侵江南,文天祥因受元軍主帥伯顏扣押,受其恥辱,逃回宋營後心中憤懣,將軍隊分境內四鎮,固守抵抗元軍,以精兵駐福建益江東,而輕廣域,不報制置使。
葉允仁,吳縣(江蘇蘇州)人,明末醫學家。嘗著《傷寒指南書》 六卷,敘述張仲景陰陽大論,六經脈證,察色視證,六經傳變要領,並詳論各類傷寒之別;辯明痙濕喝脈證及六經治例的傷寒證治與鑒別等內容。汪琥評其書以為與蘊要相類,比節庵六書明備。
葉衡,字夢錫,宋婺州金華人,紹興十八年(1148 年)進士,初知臨安府於潛縣,該縣戶籍混亂,富戶隱漏,稅賦困難,葉衡定為九等,按貧富程度納賦,成為諸縣之間最安定富庶的縣。政績受到朝廷重視,擢升常州知事,後累升遷,官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皇帝經常同他商討國事,後因進言宋文宗清除朝中黨患,得罪金邦彥等人,受讒罷相,62 歲時去世,受贈資政殿學士。葉衡負才足智,兼悉軍事,由縣令而至宰相,不足10 年時間,提升之快,令當世人刮目。
葉一源,字九江,唐松陽人。幼有志操,能詩書,習騎射。唐高祖克長安,一源兵千餘,間道趨太原。高祖使典機要。後從太宗平高麗,單騎陷虜,中流矢陣亡。
葉法善(616—720)字道元,括州括蒼(今浙江麗水松陽)人。唐代道士、官吏。有攝養、占卜之術,歷高宗、則天、中宗朝五十年,時被召入宮,盡禮問道。睿宗時官鴻臚卿,封越國公。他無病而終,享年105歲。
葉宗留(1404-1448),慶元(今浙江省慶元,位浙閩邊界龍泉縣南)人。明代礦工起義首領。
葉憲祖(1566年-1641年),浙江餘姚人,晚明著名劇作家、戲曲家,是吳**代表人物。字美度,一字相攸、號六桐、桐柏、解園居士、紫金道人等。
葉稚斐,名時章,字稚斐,號牧拙生。江蘇吳縣人。清代戲曲家。
與李玉、朱素臣等友善。善著傳奇,因作《漁家哭》譏諷土豪,一度入獄。高奕《新傳奇品》評「漁陽三撾,意氣縱橫」,作傳奇8種,現存《琥珀匙》、《英雄概》二種。
葉堂,中國清代作曲家。號懷庭,字廣明,一字廣平。蘇州人。生卒年不詳。清唱崑曲,造詣頗深,創葉派唱口,一時成為習曲者准繩。葉派唱曲藝術由清傳入民國,綿延不絕。尤工音律,乾隆五十四年(1789)與馮起鳳合訂《吟香堂曲譜》,選錄《牡丹亭》、《長生殿》近百折。又3年,集畢生精力整理、制譜的巨著《納書楹曲譜》問世,更為時人所重。
葉霖,字子雨,號石林舊隱。江蘇揚州人。清同治、光逵(1862-1908)年間名醫。嘗為門人論四時陰陽伏氣之理,撰成《伏氣解》一卷。又深研《難經》,謹考經文,尋其意旨,旁采群籍,質以諸賢箋釋,撰成《難經正義》六卷。此時西醫學說已傳入我國,故詮釋內臟部分,雜采西說為證,以正其義。另撰有《脈學》、《痧疹輯要》,並增補參訂王邦傅《脈訣乳海》、張鶴騰《增訂傷暑全書》等。門人甚眾。
葉弘(字志廣,號南越),葉正簡第七子葉元泗之孫,東莞塘廈大坪村人,南宋祥興二年(1279)南宋行軍都統。現存葉弘古墓石碑「宋都統葉公墓」,建於元朝武宗年間(1308-1311年)。
葉琛(字廷獻),東莞茶山京山村人,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進士,福建莆田知縣(阮通志作知府),升工部主事。
葉廷會(字以嘉),東莞德生橋(又名舊橋,今莞城公園路,已被水泥鋪蓋)人,明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呂柟榜進士,南京戶部主事,歷廣西兵備副使,以清謹著,卒祀鄉賢,東莞縣志有傳。
⑥ 聽說汕尾 陸河縣現在很亂是不是真的
我就是陸河人,可能我只是個學生,所以覺得不亂,很和平,山好水好空氣好,而且能去遊玩的景點挺多。這幾年陸河變化很大,道路維護的很好,交通越來越方便,環境衛生是做的最好的方面。陸河人我覺得都不窮,這里被稱「小香港」。陸河雖然是個小縣城,很漂亮,不過也是個沒什麼名氣的地方。
你可能聽錯名字了,因為陸河的隔壁就是陸豐,之前的陸豐很亂吸毒的多,現在的陸豐不知道怎樣了。
陸豐的隔壁也有個海豐,我那海豐的朋友也經常被問「你們海豐那邊是不是很亂?」,然而陸豐的鍋,陸河、海豐,不,背!
(對陸豐沒有好印象,我的表姐之前就是在陸豐染上毒的,幸虧戒了,戒了好多年,萬幸)
⑦ 陸河有好什麼好玩的景點
商賢家廟位於縣城老區吉康街商,是彭氏宗祠,用於紀念彭祖而建,屬於市級保護重點單位。祠內雕龍畫鳳,收藏有眾多名家真跡,藝術品味極高。彭氏子孫在海外人數眾多,是彭氏後裔尋根問祖的旅遊勝景,商賢家廟文化氣氛濃厚。
瑞龍庄園位於汕尾市陸河縣上護鎮樟河榜榜響,省道S1932線旁,美麗的螺河河畔。區內旅遊設施配套,項目齊全,建有三星級賓館及別墅群,有城樓瞻勝、關聖喜客、鳳亭雙秀、後宮聽濤、半島小築、庄園疊翠、鳳竹鉤影、清潭印月等十八處小景點,是一處集綠色生態、休閑度假、娛樂健身、會議培訓等項目於一體的現代化旅遊庄園。
白水寨瀑布
九廳十八井位於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寶山桐樹下村,是該村彭氏十四世祖騰輝公於清道光年間修建。大屋座北向南一字擺開,很有氣勢。房屋結構嚴謹,工藝精湛。當時為防護械鬥,南端築圍牆,牆外水溝寬且深,並且圍牆槍眼星羅密布;飲用水井設在天井裡,由東向西屋開門設內走道,一可調兵遣將,二可便於生活用水。據傳,此屋自動工之日起,足足建造了二十餘年之久;尤其是流傳兄弟合作的鐵事,是流傳千古的典範。
白水寨瀑布位於螺溪鎮南和村,距螺溪至五華公路2公里處。溪水從淘金流出,至此處直落2級石階,飛流直下,落差近200米。站在觀瀑處,耳邊水聲隆隆,水花飛濺,令人油然而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在當地也享有「小廬山瀑布之稱」。每年吸引上萬遊客、學生來此觀瀑、野炊、繪圖、攝影、習作。
南萬紅椎林生態公園
鷹嘴峰風景區:老鷹嘴又名鷹嘴峰、鷂婆嘴,地處陸河縣城近郊,距縣城3公里,景區峰巒疊嶂、樹木蔥蘢、怪石群簇、形態各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了許多奇觀。上鷹嘴峰、下鷹嘴峰,因遠遠望去猶如兩只仰天長嘯的蒼鷹雄姿展翅欲飛的神奇姿態而得名,這兩只大雄鷹全是大石頭堆徹而成。
南萬紅椎林生態公園位於中國最大的紅椎林母林采種基地——南萬紅椎林自然保護區內,是陸河縣綠色走廊景點之一。公園內有留傳距今約1.6億年被譽為「活化石」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有成片百年紅椎樹林,有350年樹齡6人難以合抱的紅錐樹王。公園以森林生態旅遊為特色,以山水閑情為主題。
共光景區
共光旅遊風景區:共光村是中國青梅之鄉 梅園又稱青梅園、梅花園、青梅村、梅花村、世外梅園、香雪谷、共光青梅旅遊風景區等,轄區面積約9平方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6.7公里,全村共種植青梅5500多畝,人均擁有青梅近5畝,每年舉辦攝影大賽;青梅節;梅花節;每年廟會。梅花期在春節前後開放,每逢花期,漫山遍野,梅花盛開,飄香四溢;青梅成熟初夏(4月-5月)讓遊客感受在青山綠水之間感受到梅香。
東坑尖山寺位於汕尾市陸河縣東坑鎮高樹坪村南面,層林掩映,山巒朝拱,風景優美,遠眺陸河縣城之景。該寺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文物古跡。「文革」後期,陸豐縣委高峰書記曾批示撥款重修尖山寺。
⑧ 汕尾陸河的獨特的客家文化
豐富的旅遊資源
陸河是個純粹的客家縣,又地處潮汕方言區,長期演變出獨特的客家風情。在民間藝術方面,既有故事、笑話、諺語、俗語、歇後語、傳說、山歌等口頭文學,又有腰鼓舞、秧歌舞、踩高蹺、舞獅、耍龍、撐景、搬地景、木偶戲、雜技魔術、八音牌子等文化表演項目,還有國畫、油畫、木雕、泥塑、扎花燈、根書等民間文藝美術創作。客家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如擂茶、打米程、做糍粑、釀黃酒、釀豆腐、腌鹹菜,還有扎頭糕等二十幾種糕點小吃品種,頗富盛名。
民風民俗具有濃厚的山區客家特色。山區節日活動較多,且與農事有關。如農歷七月「立秋」插完田,農家人為慶早造豐收和完成晚造種植任務,以宰雞鴨,做糍粑,謝神明,答謝親友互助;有的地方「冬至」搭稈棚,做糍粑,為耕牛儲過冬飼料,感謝老牛的辛勤貢獻。在慶新春鬧元宵活動中,有組織醒獅隊、曲藝班,過鄉入村賀歲拜年,增強村民團結與友誼的;有山區青年男女盪鞦韆、坐翻天車,男青年比賽「走神」,表現山區彪悍與頑強的;有鄉村農婦精心製作一米多高的「米程崗」、「景」供奉神明,以展示自己聰明與靈巧的;有表現山區人智慧的河田、螺溪、河口、黃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還有南萬鎮的「唱象歌」、「跳象舞」。其中較有特色的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河田出「景」。「景」者美麗奇特的景觀也,又名「高台飄色」,歷史悠久。
陸河地靈人傑,歷來人才輩出。明代曾出現葉夢熊、葉高標等朝廷一品官員。建國後,涌現出一批政界、軍界、文化界、企業界傑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謝非,現任某大軍區中將、副司令員誕生在這里,著名書畫大師賴少其也在這里成長,馬來西亞甲板大王彭雲鵬先生祖籍也在陸河,全縣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達30多萬人。
陸河自然景觀奇特,群山起伏,層巒疊嶂。其中南告峽谷風景區,不僅有上鷹嘴、下鷹嘴,如兩只蒼鷹昂天長嘯,而且下面有石榴花石、獅子石、蝙蝠石、麒麟吐火等奇特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三門寨」瀑布,一橫排三瀑布,高達四、五米,十分壯觀。峽谷河床中有一石洞,名為「巨石含珠」,洞中有一圓珠如排球樣大,水沖石轉,永不停息,但看得見而取不出,是一絕奇觀。
螺溪鎮書村河的「旱崆」,是一個奇特景觀。水從上游浩浩奔來,到了「旱崆」突然消失,而水從怪石嶙峋的「旱崆」底下流過,隔幾百米後才見蹤跡,趣者以石擊之,聲響如鼓。
特殊的地質地貌使陸河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全縣共八個鄉鎮,五個都有溫泉。較大的要數上護下隴溫泉和河田湯子里溫泉。上護溫泉屬碳酸鈉鈣型,溫度44℃至56℃;河田溫泉為硫磺質的,溫度較高。兩處水質都較好,常浴可治療慢性關節炎、心肌炎及各種皮膚病。
記載陸河客居悠久歷史的有民居九廳十八井、圍籠屋、商賢家廟、五星宗祠、「三世一品」祠,清代雍正年間的時雍樓、參城的古城堡;印證客家人尋求精神寄託的有尖山寺、聚雲寺、廣德寺、回龍寺、石船庵、南慈庵等佛教名剎。
陸河革命歷史遺跡不少。新田圩天主堂是1925年3月和10月周恩來兩次率革命軍東征時住過的舊址,又是大革命時期1927年5月召開海陸豐、汕頭、惠州地委及各縣黨組織、農會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總指揮部的地方。有1929年激石溪「紅軍醫院」舊址;有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義一部(即紅二師)駐地激石溪「三江口」舊址;有1930年成立的海陸紫縣委、縣蘇維埃所在地——激石溪高崗子舊址。
1949年2月河田解放,3月邊縱司令部、東一支司令部、江南地委、陸豐縣委先後進駐,河田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解放廣州的指揮中心。
陸河縣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縣。據了解,新田鎮橫隴管區有部分居民既講客家話又通曉「福佬」話。陸河先民原居黃河流域,歷史上由於災荒,而分批南遷,先後抵達古龍川、福建汀洲以至江西。他們的生活風俗習慣大多保留著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閩粵福佬人習俗之影響。而傳統節日愴們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現將陸河節日風俗分述一二。
過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陸河人過年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節前准備、三十下午祭祖、除夕吃團年飯、守歲、燒鞭炮(開門炮)、初一吃齋、初二開年、初三關送窮鬼、初四回娘家、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十五過月半(鬧元宵)。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謂之「入年價」,三下午,各家用最肥大的閹雞、豬肉、蛋品、米 米反 酒類到本宗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 。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思想影響,保留著極其鄭重的敬祖禮節。從古及今,誰也不敢怠慢,一代一代地傳上來。祭祖歸來,合家圍坐一桌吃團年飯、圍爐守歲,共敘天倫之樂。正月初一早,每個家庭都要鄭重其事地選好開門時辰。最早在春歲除夕十一時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時上四刻,打開大門後點燃串炮,這正是炮竹一聲除舊歲之意,也預示新的一年開始。說到「燒串炮」,則追溯到「燒青竹驅邪祟」的傳說。有史載:李畋居山中,鄰人仲叟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於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熱爆破,發出「噼!噼!啪!啪!」之響聲,鬼祟乃驚遁,至晚果安然無事。後人高誤以為爆竹可以驅邪祟,遺俗相傳至今日。
初一吃齋之俗與宗教有密切關系。客家地區以肖民間信佛道首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一些影響,延而習之,即形成了一種地方風俗習慣。初一早起,家中主事者則虔誠地嗽口洗面,鄭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頂禮膜拜,拜畢全家共吃第一餐齋。至初二日民間謂之「開年」,此時重新殺雞鴨,是日天未亮就食「開年飯」。
「初三窮鬼日」。正月初三,這天即把家中、門外堆積的爆竹紙屑或其它垃圾污物全部清掃,俗稱「送窮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歡迎家人到來。此俗,如今已不盛行。
「初四回娘家」。經過自農歷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連一個余月的緊張活動,家庭主婦,至初四日方稍為有閑暇,帶著禮品回娘家(轉外家),住上幾日,最慢於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遺俗,稱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則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不回,須待到十一日了。因當地稱初十日為「小天穿」,不利於外出。
正月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顧名思義,人日即人的生日。據傳天地初開,萬物滋生。一日生雞、二日生狗、三日生豬、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這是萬物出生中最靈的一天。陸河人在這一天上午要煮「七樣菜茶」為主吃。「七樣菜」即蒜子、芥蘭菜、荷蘭豆、脈子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家庭較富者則外加以蝦仁、魷魚、香菇加油炒熟,然後用上好幼茶(綠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缽內,擂茶。七樣茶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飯,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這種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熱散寒,驅邪扶正,沁人心脾,為客家人世代相傳的,中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美食。
客家擂茶,源遠流長,待另一章再作專題介紹。
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農村習慣叫做「開燈日」。有何出處待考中。這一天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即把山間廟中的「王爺」、「帝爺」等用轎子抬回村裡來,安放在已預先搭好的帳篷屋裡,這種屋叫「燈棚」。燈棚門口貼著大紅對聯,內容大多是贊美吉利之詞。
迎神當天,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聚集在燈棚前准備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帶香火,提著燈籠,按排列順序整好隊伍。帶頭者為迎神主事,他提著「籮格」和大燈接著是打頓子銃的人(外地稱三靶連銃),接著是十幾面以至幾十面旌旗,抬神轎、打鑼鼓的,最後是參加迎神的群眾。三聲頓銃,隊伍便浩浩盪盪地出發了。一路上炮聲隆隆,鑼鼓喧天,旌旗招展,火火閃閃熱鬧非凡。把神迎至燈棚前幾十張八仙桌上擺滿祭品,非常豐盛,拜畢,迎神即告結束。午間,燈棚前的戲台上或演木偶或演漢劇,四鄉八里村民雲集此處興致勃勃觀看演出。
下午,按慣例,去歲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須在燈棚做丁酒,即為添丁進喜,此俗現在只有個別鄉鎮的村寨流行。
正月十五鬧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變叫元宵節,俗稱「正月半」。這一天,陸河農村、城鎮居民的食物以「菜包米飯」為主。一大清早,家庭婦女則要動手准備做米的菜料。一般人家均以鮮大蒜莖搗碎、豆腐丁拌勻調味為餡,米反坯則採用白米粉下鍋調適當水,加火烹熟,謂之「烹坯」。最後家庭主婦邀請鄰里嬸嬸們包將起來。做好的生米反,再下鍋蒸熟。清爽可口香氣襲人的「菜包米反」出籠了。此米反多食不膩,越食越想食。當地流傳這么一句「唔怕媳婦做一晝,不用家倌嘴一扭」。陸河這一地道風味小食遠近聞名,來陸河者都想親口嘗一嘗。更有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台同胞回到故鄉,必要飽吃幾頓。
正月十五日,按過去習俗,農家必做三件事:一是到竹林里砍一根濃綠出尾的竹尾,插在雞棲上;二到麥地里挑四穗最大的麥穗,插在大門上方兩側。所做一切,是農民們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意。
入夜,男女老幼,乘著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燈棚觀看花燈、鬧元宵。通常,花燈會形式多樣,五彩繽紛。其集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民族性於一體,深受群眾歡迎。諸如嫦娥奔月、雙龍戲珠、八仙過海、西遊記、謎燈、走馬燈等等。真謂是燈棚處處樂聲悠悠,人聲鼎沸通宵達旦,火樹銀花不夜天。
在陸河縣,不管是縣城還是鄉鎮山村的酒樓大排檔,人們都可以嘗到產自深山小溪的風味美食--坑螺。
坑螺,當地人們又稱石螺,是陸河山區的著名特產。它的外殼堅硬,色澤暗黑,體形略長,腹便發達。生活在陽光充足而水又潔凈的山間小溪之中,晝伏夜出,平時大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塊或卵石之上,具有兩棲本領,以石頭的微生物、小型藻類以及苔蘚類水生植物為主食。
坑螺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風味美食。它的肉質十分爽脆,味道極為鮮美,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糖苷等營養成分,並且既無泥味又無苦味,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山區特產,因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食用石螺以手指般大小為佳,食用坑螺的方法多種。最上乘的食法,以鮮炒為宜,通常用清水浸養坑螺一天左右,使其排出污垢,然後鉗掉螺尾,將螺體洗凈,配以姜、蒜、辣椒等一同放入油鍋中用猛火爆炒,再加上些少白酒、薄荷略燜一下,即可食用。用坑螺煲湯還可以配以排骨和少量酸鹹菜,期味道則鮮美清爽利口,還可將坑螺蒸熟後挑出螺肉,配以佐料,用以煲湯,用以醮食。如把凈體坑螺配以溪黃草用慢火煲湯,則又另有一番風味,不但可以品嘗到風味獨特的靚湯,而且具有清肝明目,除濕祛熱之功效。
在我國博大精湛的壇壇茶藝中,「客家擂茶」可說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它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千百年來,流傳民間,名聞中外。如果到客家作客,熱情的主人招待你的,首先便是客家擂茶。當主人笑吟吟地奉上一杯(碗)香氣的擂茶後,再慢慢同你聊天,讓你慢慢品償擂茶的滋味。擂茶入口,甘醇味美,清香爽口,再喝幾口,滲入心脾,十分暢快,主人見你喝得舒暢,便一勺勺替你加添,殷殷情意,你會感到心滿意足,不亦樂乎。
擂茶製作很獨特,但客家人都有熟練的擂茶功夫,猶其是客家婦女,人人都是擂茶的能手。每個客屬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砵和擂棍。擂砵多是陶制的,口徑約1.5尺,內壁刻有精緻的細紋,外形美觀,擂棍長約2尺,用上等砵子樹或油茶樹干做成。擂茶的時候,首先將上好的茶葉如老幼茶、蓮子心茶等配上炒過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擂砵,手握擂棍,有節奏地旋轉擂動。擂呀擂,直至將砵內茶料擂成粉末,然後加進少許(適量)食鹽,沖入開水,便成一杯(碗)香可口的擂茶了。一杯(碗)擂茶奉上你面前,你會感到一股撲鼻清香,初飲一口,你會感到口舌生津,齒內留香,再飲一口,神清氣爽,五內俱暢,慢慢品償,其樂無窮。擂茶有多種配製方法和用途,不同的配料,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擂茶料中,加上少許胡椒粒(或胡椒粉),便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胃寒體弱,畏寒夜尿頻密的老人,飲上幾次後便能醒胃禦寒,精神煥發,長飲可益壽延年。擂茶當中,還有炒米子茶、炒飯茶等,製法簡便,只要把青菜、暇米、花生炒熟,同茶葉擂末,加少食鹽,沖泡成茶,投飯進食,不但香甜美味,還可解渴充飢。
隨著時代的進步,客家擂茶的配料也越來越進步。現代擂茶除了選擇上好的茶葉、花生、芝麻等主要原料外,還可隨不同季節和需要,加進不同的配料。例如春夏季節,天氣濕熱,擂茶常配上一些鮮艾葉、薄荷葉、布驚葉、苦茶等清熱去濕解暑之品;秋天天氣乾燥,擂茶料中配上白菊花,金銀花等潤燥之品;冬天天氣寒冷,擂茶料中加入玉桂或桂皮,肉桂子,胡椒等暖胃禦寒之品。也可因各人身體情況,配上適合的茶料,製成多種擂茶,使人飲了擂茶,提神醒腦,預防疾病。
客家擂茶可以防病,並非虛言,相傳三國年代,劉備帶兵南下至湘中,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不少將士染上瘟疫,威脅將士生命,劉備心急如熱窩中的螞蟻,四處求醫問葯。百醫不得其解,當時有位客家婆婆,見此情勢,受惻隱之心的驅使,向劉備獻出其祖傳擂茶秘方,眾客家鄉親獻出擂砵、擂棍,為將士泡製客家擂茶,分派眾將士飲用,不幾天,患病將士痊癒,無病將士,個個健康,客家擂茶成了劉備軍中的靈丹妙葯,流傳至今。
如今,請客人喝擂茶,已經成為客家人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婚嫁壽宴、新居入伙、朋友來訪、添小孩,兒女高考中榜、請謝師宴等都以擂茶招待賓客,大碗敬,小碗添。甚至冤家和解,也以擂茶款待,握手言歡,和好如初。擂茶成為客家人社交活動的重要飲料。正如民歌所說:「道旁羊屋兩三家,見客擂茶旋點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是淮水是天涯。」
⑨ 汕尾陸河有什麼好玩的
1.火山嶂 (地點:河田火山嶂)
2.神象汲水(地點:南萬神象山與南告水庫風景區)
3.謝非故居(地點:河口...)
4.白水垂簾(地點:螺溪白水寨瀑布)
5.十三連寨(地點:上護十三寨瀑布群)
6.鷹峰映翠(地點:河田鷹嘴峰)
7.上護溫泉(地點:相信大家都熟悉吧!)
8.陸河公園(地點:呵呵!更加不用我說了...)
9.螺河風光(地點:縣城一江兩岸景觀工程----正在修建中...)
10.激石飛流(地點:新田激石溪)
11.紅椎遺林(地點:南萬紅椎林公園)
12.南進探幽(地點:水唇鎮南進)
13.東坑梅林(地點:東坑鎮石塔村)
14.獅子山嶂(地點:河口鎮獅子嶂)
15.人文學府(地點:河田中學學校)
16.燕子銜岩(地點:上護燕子岩)
17.客家圍屋(地點:水唇墩子寨圍龍屋)
18.民居菁華(地點:河田九廳十八井老屋)
19.游樂世界(地點:樟河瑞龍庄園)
20.觀天奇峰(地點:指的是觀天嶂)
21.昂塘古樓(地點:河口鎮)
22.五星宗祠(地點:螺溪鎮)
23.參將遺府(地點:新田鎮)
24.尖山寺廟(地點:東坑鎮)
25.長梅漂流(地點:南萬鎮長梅河長坑村)
26.商賢家廟(地點:縣城河田鎮的老墟中心地帶)
27.下壩白鶴(地點:縣城河田鎮北邊的下壩村,就在火山嶂下)
28.烏凸凌雲(地點:陸河縣西南的新田鎮)
陸河有很多地方可以玩
⑩ 請問普寧在那裡
普寧在廣東的東部,在汕頭的旁邊,屬於潮汕地區,大部分講潮汕話,也有講客家話的
以下是從網上搜到的
一、城市--普寧市
市名:普寧市 拼音:PuNing Shi
經緯度:地處北緯23度5分至北緯23度31分,東經115度43分至116度21分之間
郵編:515300 代碼:445281 區號:0663
方言:主要為潮州話,南陽山區附近幾個鎮說客家話。
市政府所在地:市人民政府駐普寧市流沙鎮北街道
普寧市是廣東省由揭陽市代轄的縣級市,是我國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揭陽市西南部,東毗汕頭市潮南、潮陽2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汕尾市陸豐、陸河2縣(市),西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榕城區,地處東經115°43′10〃——116°21′02〃,北緯23°05′40〃——23°31′48〃,市境東西最長距離50公里,南北最長距離38公里,市界線周長約206公里,全市區域總面積1620平方公里,折243萬畝,其中耕地38.4萬畝,佔15.8%,山地144.7萬畝(指林業用地,不含僑場),佔59.6%,市區規劃控制區157平方公里,建成區22平方公里。總人口2092206人(2003年末)。
普寧是「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紡織服裝是該市的主導產業,另外一個支柱產業是醫葯。2007年普寧市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71.95億元。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普寧市境內主要河流有榕江、練江和隆江三大水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南部為大南山山地,西南部為峨嵋嶂山地和南陽山丘陵,東北部為鐵山、洪山的低矮丘陵,中部為寬廣平原,在平原與丘陵之間有台地分布,全市諸山為蓮花山脈向東南延伸的支脈。市境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氣溫高,夏長冬暖春來早,年日照時數在2000小時左右,每天平均約6小時,陽光充足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21℃——22℃之間。夏季長達半年以上,一般在4月份開始到10月中旬方見秋意,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夏季氣溫高而無酷暑,在氣溫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氣溫28℃左右,日最高氣溫≥35℃的酷熱天數,每年在3天以內。冬季時間短,一般在每年12月份到次年1月份,這一段時間里,本區受冷空氣控制,降水量小氣溫相對較低,但極少有嚴寒。最冷的1月份,日平均氣溫仍>13℃,高於氣象學以日平均氣溫≤10℃為冬季的標准,到2月份雨季開始來臨,氣溫回升草木萌生,雖然仍有寒流的威脅,但已經是一派生機勃勃的難過早春景象。1959年—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為2101.5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1973年為3165毫米,最少的2004年為1233.3毫米,累年相對濕度平均為82%。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紡織基地
在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普寧已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改革開放以來,普寧利用僑鄉和市場優勢,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特別是近年來襯衣生產形成規模發展。目前,全市共有紡織服裝企業20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年產值超100億元,已形成集短纖、紡紗、織造、印染、後整理、輔料、成衣、設計、生產、銷售、出口於一體的系統產業集群,呈現企業集聚、門類集聚、人才集聚、品牌集聚、市場集聚「五大特點」。巨大的市場潛力為「會展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體制創新和技術改造,普寧紡織服裝集群迅速發展壯大,呈現出產業鏈條兩頭延伸、集聚地縱向拓展、生產門類綜合發展的特點,以襯衣、T恤、內衣、毛織、睡衣為代表的系列服裝走在國內同行前列,普寧擁有「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襯衣第一市」、「時尚襯衣的王國」、「襯衫製造專家」等多項美譽,主導了流行趨勢,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中葯材基地
普寧種植中葯材的歷史悠久,早在明清年代,普寧人民就有種植中葯材的習慣,特別是南陽山區的船埔、後溪、梅林等鄉鎮,葯材的種植很早就形成了較大的規模。據統計,普寧盛產葯材達400多種,其中陳皮、烏梅、碎骨補、山葯、山枝子、澤瀉、佛手、枳殼、青皮、葛根等味正氣純,是當地名優特產。中葯材貿易隨產而生,普寧中葯材市場源遠流長,據資料記載,在解放前已是非常鼎盛。民國時期的《汕頭日報》便刊登了普寧梅林葯市是葯材「小國際市場」的信息。
改革開放以來,普寧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大力培育葯材產業、培育市場,並形成了較大規模的中葯材專業市場。該市場是全國首批八個國家定點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是廣東省內經過國家食品葯品監督局批準的兩個專業中葯材市場之一。市場於1997年7月被國家首批批准為八個全國定點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1998年9月建成並交付使用,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擁有三層為一單元的鋪面300餘套,攤檔式鋪面120間,葯材經營戶405戶,市場內環境優越,配套齊全。市場是粵東最大的葯材集散地,市場日均上市品種1000多個,年貿易成交額14億元以上,中葯材銷售已輻射到全國18個省市,且遠銷日本、南韓、東南亞、港澳、北美等國家和地區。另外我市西葯和中成葯批發企業近74家,醫療器械經營企業11家,醫葯工業企業7家,其中廣東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四年後,由康美葯業投資建設的一座華南地區最大型的現代化中葯物流港將在廣東普寧市建成,年配送中葯50萬噸的能力將促進中葯流通業升級。普寧的醫葯產業也正呈現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現已成為普寧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2007年,普寧葯材市也獲得「中國中葯名城試點城市」稱號。
三大產業總況
全市有工商登記的各類市場72個,總面積56萬平方米,境內中葯材、紡織品、服裝、卷煙、蔬菜、水果、水產、副食品、糧食、汽車零件十大專業市場,萬商雲集萬物涌市,輻射全國聞名海外,其中流沙服裝專業市場是全國文明市場和全國百強集貿市場,普寧中葯材市場是國家批準的全國首批8個中葯材定點市場之一,是一個以生產基地為依託的傳統中葯材集散地,是南葯走向全國、全向世界的最大窗口,是全國中葯材市場一顆明星。1994年,全市社會總產值100.4億元,國內生產總值50.1億元 ,財政收入3.0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7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5%、52.8%、67.9%和67.6%。 目前全市有工業企業5000多家,已形成了服裝、食品、機電、化工 、塑料等支柱行業。
普寧第三產業發達,商貿活躍。水果、布料、服裝、葯材等十大專業市場萬商集萬物涌市,輻射全國117個城市,年集貿成交額50億元以上。普寧投資環境優良。市區流沙位於324國道、省1930線、安前線的交匯處,市內公路四通八達。電力、電信建設突飛猛進。全市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 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4座,火力發電廠3座,電網覆蓋率100%。全市實現了電話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目前,已擁有程式控制電話12萬門,通信能力居全國百強縣(市)第九位。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普寧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漢時隸屬南海郡揭陽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隸屬潮陽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3都,取「普遍安寧」之意首建置普安縣,初始縣治設於戎水都(今汕頭市潮南區貴嶼鎮境內)。至萬曆十年(1582年),將普安縣改稱普寧縣,又將普寧縣洋烏、戎水2都劃歸潮陽縣管轄,萬曆十四年(1586年)縣治遷於厚嶼(今洪陽鎮)。清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個村、貴山都西半部93個村以及洋烏都尾段45個村劃歸普寧縣管轄,在明、清兩代普寧縣隸屬潮州府,民國時期隸屬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在流沙鎮成立,新中國成立後,普寧縣先後隸屬廣東省潮汕專署、粵東行署、汕頭專區專員公署、汕頭地區行政公署、汕頭市,1950年3月1日將惠來縣的南陽山區505個村、陸豐縣的大坪鄉以及揭陽的九斗、烏石村劃歸普寧縣,1952年普寧縣駐地由洪陽遷至流沙鎮,1958年12月惠來縣並入,1961年3月惠來縣析出。1993年4月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71號文)批准普寧撤銷縣建市(縣級),隸屬揭陽市管轄,2003年撤銷黃沙、南陽2個鄉和石牌鎮分別並入船埔、梅林、里湖3個鎮,尤以崖澗野生素心蘭花聞名,花開時節香溢四野,「鐵嶂蘭芬」為舊時普寧八景之一,鐵山是普寧的「鎮山」,現「鐵山蘭」為普寧市城徽。現管轄流沙東、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5個街道,占隴、軍埠、下架山、大南山、雲落、高埔、大坪、船埔、梅林、里湖、梅塘、燎原、大壩、赤崗、洪陽、南溪、廣太、麒麟、南徑19個鎮,後溪1個鄉以及馬鞍山、大坪、大池3個農場,下轄518個行政村和46個社區居委。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216.81萬人,主要民族為漢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極少數因婚姻和工作調動定居於本市的壯、朝鮮、瑤、黎等28個少數民族共400多人。
普寧是著名僑鄉,從遠昔紅頭船漂洋過海的年代起,海外僑胞心繫故園,熱心家鄉事業的赤子之情便代代相傳,不僅為家鄉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物質支持,也為普寧了解世界、走向世界鋪設了虹橋,現全市有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83.5萬人遍居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涌現出方方、庄世平這樣傑出的國家僑務工作領導者。旅外僑胞中大多業有所成,有大批工商界巨子、政壇人物以及名人學者,他們不僅為僑居之地繁榮做出貢獻,愛國愛鄉之情也源遠流長,僅改革開放以來,僑胞累計捐資就達6億多港元,在家鄉興建了大批公益事業,還投資逾3億美元在家鄉興辦實業,為普寧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編輯本段]水果之鄉
由於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土地肥沃,具有發展水果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普寧是著名「水果之鄉」,全市已有高值優質水果基地3.53萬公頃,水果生產名列全國水果總產值百強縣(市)。水果栽培歷史悠久,果農栽培經驗豐富,水果品種資源特別是優稀名貴品種繁多(共有30科64類286個品種)。全市水果種植總面積3.51萬公頃,年產量15.8萬噸,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青梅之鄉」、「中國蕉柑之鄉」、「中國青欖之鄉」和「中國青梅種植資源基地」,2006年3月經農業部發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批准,普寧市被認定為「南亞熱帶青欖名優基地」。
[編輯本段]僑鄉及教育
普寧市是潮汕有名的文化之鄉,素有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人文素質較高,普寧黨政在加速經濟建設的同時,優先發展教育,積極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五年來,全市教育總投入在12.25億元以上,其中投入校舍建設資金4.16億元,新建、改建校舍263所/次,總建築面積66.5萬平方米,在普寧,「最漂亮的建築物是學校」已成現實。目前,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734所,教職員工1.89萬人,在校中小學生40.72萬人,還有中等師范、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專、廣播電視大學、潮汕學院各一所,教育結構合理。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普寧市是廣東省革命老區,境內分布有眾多歷史文物、古跡和革命文物遺址,經發掘管理,現查明全市有:古文化遺址13處、古墓葬8處、古建築11處、名勝古跡7處、古碑刻18處、革命遺址39處、革命紀念建築物5處、革命烈士墓6處、館藏革命文獻遺物200多件。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北回歸線在此經過,並受海洋暖溫氣流調節,四季如春素有「水寨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和景點豐富,以山水風光、天然溫泉、潮人文化、革命跡地、宗教寺廟等名勝古跡為特色,構成了普寧特有的自然、人文旅遊景觀。普寧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八景」,這些勝跡都在故稱洪陽的周圍,八景中現只有培風塔、南岩、雲石岩尚存,培風塔在洪陽鎮烏犁村西,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七層平面八角形,塔身高36米,為磚石框架貝灰三合土結構,塔內有內轉石階120級,建築甚有特色。境內盤龍閣、馬嘶岩、雲石岩、白水岩、浴龍岩、樟崗岩、圓通庵等古剎名寺,無不山清水秀、古木參天。古鎮洪陽(普寧故城)佔地面積四萬平方米,全國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德安里——提督府是目前保存完好的特大型清代建築組群,清代抗英禁毒、虎門銷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也完好無損,周恩來同志在流沙主持召開的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八一」紀念館,彭湃烈士夫婦居住的「白馬仔石屋」,徐向前元帥早年住過院的大南山紅軍野戰醫院舊址,大詩人郭沫若題字「流沙人民公園」內的「紅宮」,是遊人留連忘返的名勝地。此外,雅飄的鐵山蘭,煙霧飄渺的雲石樵徑,水天相連的大南山秀色,市區新河兩岸景點,多處天然溫泉,令遊客心曠神怡。
[編輯本段]道路交通
普寧市地處粵、閩、贛陸路交通樞紐,具有優越的投資環境,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揭普高速、普惠高速、國道324線,省道236線、238線在市區交匯,市區西距省會廣州市400公里,東距汕頭市60公里,北距揭陽市區40公里,全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168.3公里,公路密度7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7公里,國道45.1公里,省道102.9公里,縣道201.1公里,鄉鎮道路762.5公里。水泥公路延伸到各鎮(鄉),基本實現,通往各鎮(鄉)道路基本上實現水泥化,形成以市區為中心,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主軸,縣道為基幹,延伸到各鎮(鄉)村莊的交通網路。
[編輯本段]地方特色
普寧豆乾
普寧豆乾在燎原鎮光南村做,是元末明初,由陳友諒軍師何野雲(人稱虱母仙)傳授的。有「夜出萬官」之稱,今村民多有製作。選用優質大豆作主要原料,經過磨漿、除渣、煮漿、結晶、包塊、壓塊、煮熟等一系列工序製成。
「獅頭」油甘
油甘學名余甘,揭陽各地均有產,普寧為主產區。獅頭油甘是其中良種,其果大,形扁圓,狀似獅頭,果皮晶亮而略透明,肉厚核細,質脆味甘。汕甘可鮮食,可鹽漬,也可製成涼果,鮮食時先酸澀而後甘甜,食後齒頰余甘,回味無窮。
普寧竹蔗
普寧竹蔗是指著名的洪陽竹蔗,盛產於普寧洪陽地區,歷史悠久,後來擴種到南溪和廣太地區。普寧竹蔗其皮薄,色嫩綠,肉質酥嫩,汁多渣少,清甜爽口,榨汁飲味極佳,咀嚼之味尤雋永。常食能清熱潤燥,下氣生津,為果蔗珍品
[編輯本段]二.圖書——《普寧》
簡介
《普寧》是納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國讀者廣泛注意和歡迎的小說。它描述一個流亡的俄國老教授在美國一家學府教書的生活。他性格溫厚而怪癖,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的嘲弄,妻子也離棄了他。他子然一身,只得沉溺於故紙堆,鑽研俄羅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學聊以自慰;時時刻刻回憶往事,流露出一股濃重的鄉愁。納博科夫把俄羅斯文化和現代美國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詼諧而機智地刻畫了一個失去了祖國、隔斷了和祖國文化的聯系、又失去了愛情的背井離鄉的苦惱人。
作者簡介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一八九九年四月一十三日,納博科大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一九四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上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