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浮士德追求什麼生活

浮士德追求什麼生活

發布時間:2022-11-30 11:14:30

① 歌德浮士德中五次追求指什麼

知識追求,愛情追求,政治追求,美的追求,事業追求。 《浮士德》的第一部包括「知識追求」和「愛情追求」兩個過程。博學多聞的浮士德沉湎於書海之中,但感到那些陳腐的知識對社會毫無用處,非常苦悶,幾乎自殺。這時魔鬼出現,講定帶浮士德漫遊世界,一旦他感到滿足,就是他的末日。經魔鬼引導喝了魔湯,浮士德返老還童,與少女葛麗卿相戀。葛麗卿在強大的封建勢力壓迫下悲慘死去,無可奈何的浮士德只得隨著魔鬼遠遁。這兩個過程再現了經院生活的苦悶和愛情生活的悲歡,把人的外部生活和內心世界的種種矛盾刻畫得淋漓盡致。《浮士德》的第二部包括「政治追求」、「美的追求」和「事業追求」三個過程。浮士德來到宮廷從政,但封建王朝政治腐敗,皇宮里紙醉金迷,貪污賄賂成風,財政凋敝,社會混亂。浮士德轉而追求古代美女海倫,他與海倫結合,生子歐福良,不幸夭折,海倫也化作泡影。由此浮士德領悟到古代藝術美的縹緲,決心把目光轉向現實。「事業追求」是作品的高潮,展示了世界的理想藍圖。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為帝國平定了一場內亂,獲得一塊海濱封地,他在那裡填海創業,企圖拓建一個人間樂園。在改造自然的事業中,他預想未來的自由,感到一種慰籍和滿足,因而生命達到盡頭。當魔鬼要捉取浮士德的靈魂時,上帝派天使引其升入天堂。結局與序幕遙相呼應,「人類有為」的哲學命題得到印證。

② 浮土德的人生追求經歷了哪些階段

浮土德》不是一部淺顯的作品,它既能讓你用心細品,也可以點到即止,它是一個故事,一個謎語,一個夢,一個清晰的夢……作品中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走向政治歷史大舞台的過程,其中貫穿了求知生活,愛情、政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況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土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會見了愛人,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土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土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土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他浮土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土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土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浮士德一生就是一個追求的一生,悲歡浪濤里有著樂觀的精神。魔鬼總是企圖以自己的思想干涉浮士德,使他陷入悲觀的境地,但他始終保持著一種樂觀的精神。
其實通過浮士德和魔鬼的斗爭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們的生活和行動中,一部分人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一部分人依照他人的思想生活。人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又在很大程度上依照他們的思想生活,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之一。作品的浮士德總是認為自己的思想是自己行動的主要動力,幾乎總是傾聽自己理智的要求,並且順從它,只是偶爾才遵從他人的決定,也是在判斷之後才做出的行動。
通過浮士德我們還可以看出: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是讓自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中得到提升過程。作品中的浮士德知道他追求的是自由與生存,所以他也在不斷地爭取。我們因為有了追求,人生才變得充實豐富,生命才有意義,我們在追求時首先要明白我們追求的是什麼?那種愛情、名利、享受都不該成為我們追求的對象。
生命中因為有了追求才會燦爛,有時候,追求甚至是支持生命的支柱,沒有了追求,人生形同枯槁。當然,追求的路上一定會遇到困難,追求的路不會永遠看到鮮花。無論我們怎樣的活著,轟轟烈烈也好,默默無聞也罷,我們的生命都會因為追求而變得崇高。
「在前進的路上會碰到困苦和幸福,但任何時候瞬間我都不會退卻」。這就是浮士德精神告訴我們的道理。

③ 怎樣的理解浮士德的人生追求

浮士德的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同於中國的「自強不息」精神,因為它不具備東方的樂觀進取心態,卻有絕望的悲劇意識;浮士德的拯救意識,也不同於基督教的拯救意識。基督教從原罪出發,拯救就是贖罪,最終引導人對神的絕對信仰;而歌德對人的自救是追求人的完美與神性的結合,因此它具有悲劇性,同時也具有審美性。
關於浮士德精神,在中國有個著名的注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但如果我們對它認真辨析後,我們就會發現雖然它在一定層面上體現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追求的精神,但卻以東方式的思維暗代了西方式的思考,也就是說,它抽空了浮士德精神中焦慮,絕望的悲劇意識。

④ 《浮士德》所要表達的思想意義是什麼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

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

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4)浮士德追求什麼生活擴展閱讀: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庄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浮士德畢竟是中世紀的書齋里走出來的,他身上仍有明顯的舊的痕跡。他的性格充滿矛盾,正如他自我解剖道:「有兩種精神寓於我的心胸」,一個「執著塵世」,「沉溺於愛欲之中」;一個則要「超離凡塵」,「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飛升」。

向崇高的境界飛升無疑是他主導的方面,但他那「沉溺於愛欲」,亦即貪圖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與宮廷同流合污,去干鎮壓起義的勾當。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習氣的一面。正是存在著這一面,那善良、純潔的葛麗卿及其一家成了他的犧牲品。

浮士德身上的這些陰暗面,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固有缺點,預示著這個階級必然走向反面,而與勞動人民尖銳對立。

《浮士德》全書有個主題音響:追求。這是啟蒙運動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萊辛就說過:人的可貴不在於擁有真理,而在於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個永遠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即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的體現者。

他不局限於從書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實踐中,在行動中去改造世界,這是一種為腐朽的封建社會里所沒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氣質。他一生的精神發展經受一番脫胎換骨的歷程。他追求過知識,追求過愛情和情慾,追求過美,他為了有所作為不惜與封建統治者妥協,造成了悲劇的結局。但每一次失敗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為他沒有放棄追求。

最後終於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因此在每一個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個失敗者,但在整體世界中他卻是個勝利者。書中告訴人們:前進的東西總是要勝利的,不過它是以無數悲劇為代價的。

⑤ 浮士德所理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浮士德所理解的生活並不是庫非斯特所認為的那種低級庸俗的,只是為了滿足感官的要求,浮士德把生活看作是他從事實踐的場所。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浮士德並不象靡非斯特所認為的那樣,把生活享受當作目的,而且把它僅僅看作是一種手段,看作是發展自己個性和認識現實的一種手段。

正是在這些本質的方面,浮士德與靡非斯特是根本對立的。所以我們說,他們是對立的統一,他們訂約是事物發展的必然,但他們又各有各的打算。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他們兩個訂約是由於浮士德在求死未成、求生不能時給魔鬼鑽了空子。更不能說,浮士德這么做是把自己出賣給魔鬼。歌德是完全從積極意義上去寫浮士德與魔鬼訂約的。

在歌德看來,人類是在同各種惡勢力的斗爭中發展的,人類歷史是在不斷克服矛盾中前進的。浮士德離開了靡非斯特就不會有任何作為,沒有靡非斯特,他也就沒有了促使他前進的對立面。浮士德無論在「小世界」享受人生還是在「大世界」從事社會活動,靡非斯特都跟他影息相隨,他的任何一項行動都離不開靡非斯特的幫助,即使象與海倫相會和改造自然這樣的偉大行動也不例外。

因此,浮士德與靡非斯特是不可分離的。他們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歌德正是通過這樣一種關系,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從資產階級興起到資本主義社會初期這個重要歷史階段的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斗爭。

悲劇第2部是第1部的繼續和發展。它概括了從古希臘到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近3000年的歷史;它的背景從中世紀的德國移到了古希臘的神話世界,又從那裡回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主人公浮士德在第2部里進行了各種實踐,經歷了意義重大的發展。

悲劇第2部的寫作手法也有不少獨特之處。它沒有一個統一的,結構嚴謹的故事情節,而是由許多形式上互不相關,內容上卻是緊密相連的故事組成。這里,作者運用了更多的比喻,採用了更多的神話故事,創造了更多的虛構場面。這樣作者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對各種社會問題表述自己的見解,使這部作品反映出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現實。

對於悲劇第2部的思想社會意義以及它的藝術價值,不少資產階級學者提出過非議。費希爾武斷地認為《浮士德》第2部是「不能理解的」,並寫了一篇《浮士德悲劇第三部》來諷刺歌德的《浮士德》第2部。德國19世紀文學史家赫特納認為:「《浮士德》第2部的藝術力量和藝術效果遠不及第一部」,而且這主要不是因為作者年齡的關系,而是由於「題材的性質和對它的處理」造成的。按照赫特納的意見,甚至第5幕「藝術上也是微不足道的」。這些論斷是不能使人悅服的。

歌德在《浮士德》第2部里,不僅生動、具體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在德國的衰亡,揭露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矛盾,而且預見了人類歷史本來的發展。

⑥ <<浮士德>>主要講的什麼

《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

為了人生的真義,為了體察那短暫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鮮血和靈魂做抵押;他在探求人生意義、探索理想社會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生無所息、堅韌頑強、非凡毅力和品格。

他經受了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離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

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無論是在人間或在天上,沒一樣可滿足他的心腸」,始終向上向善。這些便構成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



(6)浮士德追求什麼生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近代歐洲社會在思想上回歸古希臘審美觀思潮的力量強大,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後,人們都嚮往古希臘那種陽光明媚的生活。

也就是那種重視現世享受,重視享樂的精神生活。溫克爾曼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

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極力將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這種感性主義結合在一起,誕下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這個人物,以及歐福良這個人物的消逝,無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學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的審美觀念。

這正是看到單純的理性科學和感性審美都無法滿足當時人們需要的結果。

⑦ 浮士德的意義是什麼 他都追求什麼

以下僅為個人拙見。
《浮士德》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歌德傾盡畢生之力創作的,講了一個永遠追求的人的一生的故事。垂垂老矣的學者浮士德覺得人生沒有活好,與魔鬼簽訂了交換協議,以靈魂換新生,開始了追求探索真理之路。它是一個時代的史詩,以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的魔幻經歷,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啟迪人們永遠追求真理和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

他這一生追求真理(從追求知識到愛情,到政治地位,到和諧,到事業),
經歷了書齋生活(到博士後厭倦書卷知識)、
愛情生活(追求並得到愛情後的自私和脆弱帶給愛人傷痛,他經歷了哀傷和憂郁)、
政治生活(為了有所作為不惜與封建統治者妥協,造成了悲劇結局)、
追求古典美(追求希臘式的和諧,但最終子死妻離)

建功立業(浮士德填海造陸,造福他人,讓天使用愛火把魔鬼打敗,上天將浮士德解救)五個階段,
在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中追求真理。每一次失敗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為他從未放棄追求。

⑧ 浮士德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1. 主題思想

    《浮士德》以歐洲近代的歷史和現實為背景,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寫成的。浮士德的生命體驗,歷經追求愛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會實踐的道路。每一種嘗試,都是生命貨真價實的充滿激情體驗,但在浮士德這個理想主義者的心中,的確發現沒有什麼過程是讓他滿意到覺得生命完滿不再有欠缺的。

  2. 內容簡介

    《浮士德》是用詩劇形式寫成的,全書共有12111行,題材采自十六世紀的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浮士德原是個真實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紀(198」年是他誕生五百周年,西德為他樹立了紀念碑)。他博學多才,在傳說中人們添枝加葉,說有魔鬼幫助,才使他創造出那麼多奇跡。這些傳說後來成為文學家們經常利用的創作素材。

  3. 寫作背景

    近代歐洲社會在思想上回歸古希臘審美觀思潮的力量強大,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後,人們都嚮往古希臘那種陽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種重視現世享受,重視享樂的精神生活。溫克爾曼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極力將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這種感性主義結合在一起,誕下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這個人物,以及歐福良這個人物的消逝,無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學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的審美觀念。這正是看到單純的理性科學和感性審美都無法滿足當時人們需要的結果。

  4. 影響

    《浮士德》是歌德的畢生力作,前後經過了60年。它屬於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反映了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概括了這一階段的人類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宏偉氣魄。它訴諸形象闡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矛盾發展的辯證關系,具有深刻的哲學內容。

    《浮士德》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影響的作品之一。同《荷馬史詩》、 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被譽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學中最傑出的巨著之一; 它受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極高評價和所有進步人士的重視。《浮士德》之所以為一部偉大的文學創作,因為作者在這里通過他所塑造的極完美的藝術形象,把一個特定時代的錯綜復雜的客觀世界從多方面真實地反映出來。

  5. 評價

    《浮士德》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它是資產階級整個上升時期的歷史的藝術概括。別林斯基把它與《伊里亞特》、《神曲》相提並論,認為是「當代德國社會的一面完整的鏡子」,「是它的時代的史詩」。郭沫若稱它是「一部靈魂的發展史,或一部時代精神的發展史」。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讀書》中一篇題為《樂觀的悲劇》的文章,似乎又持一種見解,冒昧揣測,文章要意為: 《浮士德》的確是一出莫大的悲劇,這毋容置疑。然而,它表現了一種引人向上的,昂奮的「樂觀的精神」 ,因此,它算不上是一出「道地的悲劇」。

    作為美學意義上的悲劇《浮士德》,是它的時代的史詩,就如《伊利亞特》是古希獵社會的史詩,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紀史詩一樣。郭沫若稱它是一部「靈魂的發展史」 ,「時代精神的發展史,」

  6.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是德國「狂飆突進」的中堅,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他不但沒戰勝德國市民的鄙俗氣,「相反,倒是鄙俗氣戰勝了他」(馬克思)。於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⑨ 簡析《浮士德》

人為什麼活著?這是個千百年來無數人深究的問題。浮士德同樣也曾困於這道難題,但他的一生,回答了這個問題。

  《浮士德》是德國劇作家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主人公浮士德是個博士,也是煉金術士。他博覽無數,卻對人生意義感到迷茫,遂與魔鬼梅菲斯特簽訂了契約。魔鬼在他這一生中將為他服務,展現人世間一切慾望享樂來誘惑浮士德。而如若浮士德接受誘惑,安於現狀,或對某一個瞬間有所留戀,說:停留一下呀,你多麼美呀!從而放棄追求,放棄上進。那麼他的靈魂將屬於魔鬼,來世為魔鬼服務。浮士德基於對自己的能力與思想的深度,答應了這個看似近於死亡之約的協定,開始了他新的一生。梅菲斯特帶他來到女巫的居所,給他服下了一種葯水。他變得年輕,可以好好活一次了。

浮士德的一生,追求了愛情,追求了政治,追求了純粹的美,追求了事業。在這幾次追求中,梅菲斯特都不斷在誘惑他,但他從未安於現狀,每一次的追求所引發的悲劇性的結局,使浮士德不斷得到領悟。而浮士德的人格向更高品格的每一次升級,他人性中的善發揮的最強烈的部分,是在他追求愛情,純粹的美,和事業這幾部分之中。

  一、追求愛情

浮士德在開始所追求的愛情,是慾望的支配。格蕾琴是個小市民,但內心純潔,容貌美麗。浮士德看見從教堂出來的格蕾琴,心生愛慕,便想得到她。梅菲斯特促成了他們。但格蕾琴懷了孕,她的哥哥為了她與浮士德決斗,被梅菲斯特害死。此時的浮士德早已意識到自己對格蕾琴的行為是多麼可恥,他縱由了他的慾望,使格蕾琴變成了未婚先孕的少女,她淹死了剛出生的嬰兒,被關進了監獄。當浮士德見到她的最後一面時,她痛悔自己的所為,在監獄中虔誠的懺悔,拒絕與浮士德一同逃離。

盡管浮士德使格蕾琴落得這樣的下場,但他對她的愛是發自內心的。並非都源於梅菲斯特所勾起的慾望。他對格蕾琴的追求更多是發自愛情,發自內心。但格蕾琴在獄中已是心灰意冷,她的廉恥心不允許跟隨浮士德逃離。

對於浮士德的痛心疾首,梅菲斯特作為魔鬼,他並不覺得浮士德的愛有任何真實性。他認為浮士德只是在裝腔作勢,與格蕾琴之間毫無真心。人類的善與魔鬼的丑惡在這時形成了強烈對比。

  二、追求純粹的美

在浮士德追求政治時,梅菲斯特將其化裝成一個魔術師。他自己害死了弄臣,頂替了弄臣的位置。浮士德向皇帝表演魔術,而皇帝要求他召喚海倫(古希臘的美女)和帕里斯的幽靈。海倫和帕里斯都出現了。浮士德為海倫的美而著迷,在他的眼裡,海倫不僅僅是一個美女,她象徵著女性的美。在全書中,海倫也是一個象徵。她是古典文化的象徵。

但在海倫被帕里斯拐走後,浮士德十分惱火,忘記了不能觸碰幽靈幻影的禁忌。他陷入了夢境,海倫和帕里斯的幻影也回到了冥界。梅菲斯特救了他,並帶他去到了古希臘。浮士德向冥後請求釋放海倫到陽間,被釋放的海倫在梅菲斯特的促進下與浮士德結合。浮士德與海倫之結合,象徵著北方文化與古典文化的結合。他們一個是來自北方,另一個是古希臘聞名的美女。並且海倫是從冥間返陽。他們的孩子名歐福里翁。在一次玩耍中墜崖而死。海倫也隨之幻滅。這又是一悲劇性的結局。浮士德失去了海倫,但此時他對美的認識得到了提高,也就是品格的提高。這段劇本的名字為「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多少是虛幻與真實的之間。瓦爾普吉斯之夜原指魔鬼和女巫的狂歡節,在此處應是指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在古希臘的歷程。梅菲斯特追尋他所嚮往的丑,而浮士德追求的是純粹的美。二者形成對比。這時,浮士德人性中的善受到美的激發,上升到了一定高度。但他仍沒有滿足於此,此時他有了新的追求——事業。

  三、追求事業

  梅菲斯特與浮士德回到了本國,浮士德想要為人民作些事情,修建大堤,造福人民。梅菲斯特在皇帝與爭奪皇位者的一場戰斗中,巧妙的使浮士德立了功,皇帝便封給了浮士德靠海的土地。而此時的浮士德,已經100歲了。

  梅菲斯特在海上偷竊船隻,如海盜般搶劫,為浮士德賺取大筆財富。而浮士德對財富不感興趣,急於建功立業。在他的領土附近有一對老夫妻,住在一間茅屋裡。浮士德覺得這對老夫妻居住於此使他的領土並不完美,使那塊土地不屬於他,便讓梅菲斯特催促他們搬走。梅菲斯特燒死了他們,浮士德對此非常愧疚。因為他沒有告訴梅菲斯特怎麼讓他們搬走。他更強烈的憎惡梅菲斯特,更多的是憎惡梅菲斯特的惡。不久浮士德被憂愁(一個幽靈)吹瞎了眼,他把惡鬼們開墾墓道的聲音誤以為是人民在修築大堤的聲音,喜悅至想像到在大堤修築好後給人民帶來的幸福場面。他十分激動,下意識說出了「停留一下呀,你多麼美呀!」這句話。契約生效,浮士德倒地而死。

  但浮士德並沒有被梅菲斯特帶走。天主讓天使們引他飛升,入了天國。

這就是浮士德的一生。讀完之後,我不禁思考,又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為什麼要活著?浮士德的一生,在現實里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事情 ,所以這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但並不妨礙我們在現實中去比較和思考。他毫不後悔地與魔鬼簽契約,過了十分精彩的一生。在人世間的種種,能夠使大多數人沉迷其中的他都體驗了一遍。其中伴隨著魔鬼的不斷誘惑:愛情,政治(權力),事業。而純粹的美,是個意外的追求。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過這一點,所以謂之高品格的精神追求。而在文化與藝術中所存的獨特的魅力,就是那股純粹的美,給人帶來美好感受而不能佔有之美,如同劉禹錫所說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認知與追求,這種真正而純粹的美,令人沉溺。在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中,浮士德認識到了,付諸行動追求了,雖然最終沒有逃過悲劇的結局,但他就此理解了美。也就是他的高品格。由此,人性中的善因為理解了美,也上升了。

善也不僅是善良,人類居於萬物中,在肉體上看不出什麼特別。我們與動物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動物的一生只為了生存,從未思考,從無思想。而人類是不同的。思想好比我們的靈魂,一個人因有思想而活的有意義。思想便是人的特別之處,是人性中善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活著?

  因為追求善與美。

在人生道路上斬破層層荊棘,到最後,找到真正的自己,就是你一生所追求的,想要活成的樣子。

⑩ 《浮士德》五個階段及意義是什麼

《浮士德》五個階段及意義:

第一階段:知識悲劇,描寫浮士德的雙重活動。

通過浮士德從精神到肉體復活,深刻而細致地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和性格特徵,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和封建意識形態,反映了這個時期開始覺醒的知識分子的追求和苦悶。

第二階段:愛情悲劇,描寫浮士德的愛情生活。

少女瑪甘淚是歌德精心塑造的形象,是一個要求個性解放的柔弱的犧牲者,瑪甘淚的悲劇十一處追求個性自由和幸福愛情的時代精神和傳統道德之間的尖銳沖突造成的悲劇,悲劇表現了浮士德既渴望精神自由也追求官能享樂的矛盾,表達了浮士德既想獲得愛情,又想擺脫慾望的痛苦抉擇。

第三階段:政治悲劇,描寫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通過這幕戲,歌德展示了整個德國封建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腐朽和資本主義世界金錢勢力的泛濫,表達了通過思想啟蒙為德國尋求出路的願望。

第四階段:美的悲劇,描寫浮士德對美的追求。

這是歌德對社會改革途徑的一種探索,但是由於脫離社會現實,以審美啟蒙變革社會的理想終究破滅。但古典的美促進民族文化的建立,起到教育人民的思想啟蒙作用。

第五階段:事業悲劇,描寫浮士德理想的部分實現。

表達了浮士德永不停歇的進取精神,但浮士德事業的成就是建立在伇使他人的基礎之上,同時浮士德事業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掠奪性。

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同時又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

(1)他不斷的追求知識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強不息、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精神,即 「浮士德精神 」。

(2)浮士德又有貪圖享受、安於現狀的一面,這就構成了浮士德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慾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在這樣「靈與肉」,「善與惡」的辯證發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類復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

(3)這個巨人形象還是一個時刻變化的形象:最初的時候,人的庸俗性還更多地留存在浮士德的身上,然而,隨著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誘下的一次次失敗與悔悟,浮士德終於擺脫了舊的自我,在為征服自然和為人類造福中得到了快樂和滿足。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他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他前進的動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點,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繼續前進。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他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他前進的動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點,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繼續前進。

(4)浮士德這個形象是當時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因而具有很大的象徵性。就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濃縮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體驗。

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種精神的象徵,這一形象揭示出人類自身存在的追求和發展必須通過現實的社會生活才能進行,並得以實現的真理。

閱讀全文

與浮士德追求什麼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