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明朝皇帝是否有壯族血統
明代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在桂林牯牛山下西外街,曾修建了一口形似八卦的大井,取名叫聖母池;池邊矗立起了一座氣派的祠廟,叫慶元伯祠。這座祠廟不是一般人所修建,而是由當時的弘治皇帝朱{右樘下令建成。可見,這個祠廟里祀奉的不是一般人物,它祀奉的是弘治皇帝生母的父母,即弘治皇帝的外公和外婆。在祠外,當時還立了一塊碑,叫《孝穆皇太後父母誥封碑》。碑高186厘米、寬73厘米。直至今天,在這件歷經五百多年的石碑上,文字還清晰可見:
奉天承運皇帝制日:德積於先者,大則慶延於後者,豈為天道福善之足征,抑亦國家報功之有典也。咨爾李公乃朕聖母孝穆皇太後之父,韜光嶺海,篤行鄉邦,久著賢稱,丕膺景右,是生聖母配我先皇,誕育眇躬君臨天下,顧發祥之有,自可恩禮之無申,茲特追封爾為推誠宣力武臣、持進光祿大夫、柱國、慶元伯,謚端僖,立祠致祭,用昭積累之厚,允慝慰報之情。精爽如存,尚其歆鑒。
制日:國家推恩外戚,必原其始生。既穹秩,以封其身,又寵號,以表其配。蓋褒德旌善之典,古今帝王之所同也。爾唐氏乃朕聖母孝穆皇太後之母,秉德勤儉,賦性柔嘉,積慶深長,致生賢淑,贊天成化,敦本垂祥,是用,封爾為伯夫人。國渥方殷,綸光遠被。冥靈式慰,永播鴻休。弘治三年閏九月初十日
從碑文來看,弘治皇帝朱右樘的外公姓李,被賜封為推誠宣力武臣、持進光祿大夫、柱國、慶元伯,謚號端僖;外婆姓唐,被封為伯夫人。伯,是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的一種,是表示官員、貴族或有功人員、才能之士的地位、待遇的一種尊號,一般這些爵位只封給功臣及外戚,光祿大夫、柱國一類的勛號也是如此。得了封號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都可以享受特權。說起弘治皇帝的母親孝穆皇太後,她的坎坷經歷很是令人同情。她悲劇的一生,要從廣西說起。
據明史《孝穆皇太後傳》載,弘治皇帝的母親姓李,本是廣西賀縣一瑤族土官的女兒,成化年間朝廷到廣西征蠻,在大藤峽之役中,她被擄掠進宮,當了一名宮女。因其聰慧靈敏,又通文字,被分配守護皇宮的藏書館。偶然一天,成化皇帝朱見深來到了藏書館,在與她交談中,發現她既聰明又有文化,對她產生了好感。不久後,她有了身孕。這件事終於被受到皇帝專寵的萬貴妃知道了,頓時妒火中燒,派人去要她墮胎,被派去的宮女回來向萬貴妃慌稱李氏不是懷孕,只是肚子里長了瘤子,從而瞞過了萬貴妃。於是李氏被謫居安樂堂。後來,李氏生下了孝宗(弘治),萬貴妃發現了此事,派太監張敏去溺殺嬰兒,張敏害怕東窗事發受牽連,連忙把孩子藏匿他室,每天哺以蜜糖粉餌。早已被廢的吳皇後就住在西內宮的安樂堂附近,她知道後,悄悄地把孩子接到了身邊親自撫養。
一天,太監張敏在給成化帝梳頭的時候,成化帝對著鏡子嘆氣說,.「人快老了,還沒有兒子。」張敏連忙跪伏在地上誠惶誠恐地說:「奴才死罪,萬歲已有兒子了。」皇帝感到很突然,問在哪裡,張敏嚇得直磕頭,說:「奴才說了馬上就會死,萬歲當為皇子作主。」旁邊有個叫懷恩的太監也跪下磕頭說:「張敏所言都是事實。皇子偷偷地養在西內宮,今年已經六歲了,一直隱藏不敢讓人知道。」成化帝頓時大喜,當天就到了西內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子。當使者到時,只見李氏抱著皇子哭泣說:「兒這一去,我就活不成了。兒看見穿著黃袍有胡須的人,就是你的父親了。」小皇子身著小紅袍,乘著小轎被簇擁到了皇帝的面前,他披著長長的頭發,張開雙臂投進了父皇的懷抱。成化帝把他抱在膝上,撫視良久,悲喜交加地流下了眼淚,說:「是我的兒子,像我。」這天是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的五月十四日。就在小皇子身份公開兩個月後,李氏就去世了。宮中傳聞說李氏是自縊而死,也有人說是被萬貴妃害死的。不久,太監張敏也隨後自盡身亡。李氏死後,被追封謚號為「恭恪庄僖淑妃」。這就是弘治皇帝的母親,一個廣西瑤族女子悲慘而又傳奇的身世。
② 明代皇帝簡介
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1328~1398)中國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後定居濠州(今安徽鳳陽)。朱元璋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17歲時 ,因 朱元璋像(藏於故宮博物院)
父 、母 、兄皆死於瘟疫而孤 ,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於淮西一帶。
明惠帝(建文)
明惠帝(1377~1402) 明惠帝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允炆。1398~1402 年在位。年號建文。明太祖孫,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立為皇太孫。性仁厚,曾奉太祖之命,參照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條,天下皆頌其德。朱元璋死,以皇太孫即位。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典章制度,銳意復古,詔行寬政,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 ,興辦學校 ,考察官吏,任用賢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民情。採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實行削藩,並下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更定內外大小官制,以加強中央集權。先後削廢周、齊、湘、代、岷五個藩王,又陳兵河北,意在圖燕。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清君側誅齊、黃為名,舉兵反叛。四年,燕軍渡江,攻陷京師(今南京),他在宮中自焚而死。一說他由地道出逃,改換僧裝,流浪各地。
明成祖(永樂)
明成祖(1360~1424)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棣。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
明仁宗(洪熙)
中國明朝皇帝。即朱高熾(1378年-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後。徐達外 明仁宗昭皇帝孫。 自幼端重沉靜,因體胖而行動遲緩,明太祖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壬午(二十一)(1395年11月4日)被冊封為燕世子,後守衛北平。成祖即位後於永樂二年四月甲戌(初四)(1404年5月12日)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十五)(1424年9月7日)即位,次年改元為洪熙,登基後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永樂朝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明仁宗隨父征戰多年,知道創業很難,重用戶部尚書夏元吉,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輔政,採取了一系列減少國家開支的措施,對國力的恢復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在位期間,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對開封、山東等地賑災免糧。用人,行政均得後人稱善。他一即位,即決定將首都遷回南京,以免漕運的巨大花費。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後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於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臟病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於欽安殿,廟號仁宗。葬於明獻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熾雖廟號「仁宗」,但延續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時生殉5名妃嬪。
明宣宗(宣德)
明宣宗(1398~1435) 明宣宗章皇帝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瞻基。1425 ~ 1435年在位。年號宣德。明仁宗長子 。即位初 ,漢王朱高煦反叛,率師親征,抵達樂安(今山東廣饒),高煦出降,平定叛亂。任用累朝元老蹇義、夏元吉和楊士奇、楊榮、楊溥治理朝政,並能納諫,政治較為清明,官吏各稱其職。對宦官控制較嚴格。改革科舉制度。派胡概、葉春巡撫南畿(今南京)、浙江,是為巡撫設立的開端。宣德三年(1428)北巡,擊敗蒙古兀良哈部,邊境稍安。在位期間,繼續推行仁宗的與民休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減免災區田賦,開倉賑飢 ,並且注意節儉,國力較強盛,史稱仁宣之治。
明英宗(正統/天順)
明英宗(1427~1464) 明英宗睿皇帝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祁鎮。1436 ~ 1449年, 1457~1464年在位。年號正統、天順。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初大事權歸皇太後張氏,以累朝元老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的各項政策, 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正統元年(1436),遣侍郎何文淵、王佐,副都御史朱興言督兩淮、長蘆、浙江鹽課,欽差巡鹽自此始。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私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景泰二年(1451)被釋回京,軟禁於南宮。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發動兵變,迎英宗復位, 改年號天順。殺抗擊瓦剌的功臣於謙等,重用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政治更加腐敗。他在位期間,土地兼並嚴重,內有葉宗留、鄧茂七農民起義,外有異族侵擾,英宗政治上未有任何建樹。但廢除了殉葬制度,終明以致清朝,都不再有殉葬之事。
明代宗(景泰)
明代宗(1428~1457)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祁鈺。1450~1456年在位。年號景泰。明宣宗次子。明英宗弟。英宗即位後,封王。正統十四年(1449),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獲(見土木之變)。九月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文等主持防務,立朱祁鈺為帝(即明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景泰二年(1451)英宗被釋回京,被代宗軟禁於南宮。次年,廢太子見深,立己子見濟為皇太子。在位期間,任用 於謙等人,安定社稷,勵精圖治。派人分行天下,考察官吏。重視農業生產,詔天下鎮守、巡撫督課農桑,減賦息民。多次擊敗瓦剌,後瓦剌入貢,邊境得安。八年,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迎英宗復位,發動奪門之變。廢為王。以親王禮葬金山。明成化十一年(1475),追謚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憲宗(成化)
明憲宗(1447~1487) 明憲宗純皇帝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見深。 1464~1487年在位。年號成化。英宗長子。初名見磑。正統十四年 (1449),英宗被扣留在瓦剌時,以皇太後命,立為太子。景泰三年(1452),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復立為皇太子,改名見深。即位後,彌補英宗的過失,恢復朱祁鈺的皇帝尊號,謚為景。昭雪於謙冤獄,同年,毀錦衣衛新獄。重用外戚萬安入閣參與機密事務。當時外患紛起,連年戰亂,憲宗寵信太監,使其監督軍務,提督京營,並操縱官吏任免,致使宦官專權現象愈加嚴重。並置西廠,命太監汪直主持,屢興大獄,殘害忠良及無辜平民,加重民怨。成化十八年 (1482),因群臣屢諫,始罷廢西廠。當時社會動亂, 階級矛盾激化,有荊(今湖北荊沙市)、襄(今湖北襄樊市)流民起義,後爆發了廣西瑤民起義。憲宗專寵萬貴妃,揮霍無度,加深了明政治的腐敗。
明孝宗(弘治)
明孝宗(1470~1505) 明孝宗敬皇帝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佑樘。明憲宗第三子。1487~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即位後努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逮捕侍郎李孜省、太監梁芳, 罷免外戚及黨羽。裁汰傳奉官,罷免右通政任傑、侍郎蒯鋼等千餘人,論罪戍斥。革除法王、佛子、國師、真人封號。處死妖僧繼曉。任用賢能,提拔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名臣參與機密事務。提倡直言進諫,多次修省,求直言,並令講官進講直言勿諱。注意節儉,減免供用物料,節省各種費用。孝宗勤於政事,多次減免災區糧賦。禁止廷臣請托公事,禁宗室、勛戚霸佔土地,侵奪民利。重視司法,令天下諸司審錄重囚,慎重處理刑事案件。弘治十三年(1500)定《問刑條例》。十五年,《大明會典》成。執政期間,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統治階級內部亦較穩定,外患平定,史稱弘治中興。
明武宗(正德)
明武宗(1491~1521)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厚燳。1505 ~1521 年在位。年號正德。明孝宗長子。即位之初寵信宦官劉瑾等 明武宗毅皇帝人,使劉瑾掌司禮監,丘聚、谷大用提督東、西廠,張永督十二團營兼神機營 ,各居要職, 擅權跋扈。排斥正直大臣劉健、謝遷等。戶部尚書韓文因上疏請誅劉瑾手下爪牙「 八虎 」,被革職,一大批官員被廷杖或下獄。擴大太監權力,下詔命各鎮守太監參與處理刑名政事。正德三年(1508),置內行廠,由劉瑾指揮,用法更加殘酷兇狠,屢興大獄。五年,劉瑾以謀反罪被誅, 又寵信江彬等人。 他淫樂嬉遊 ,建豹房,縱情聲色。大興土木,因擴建皇莊,掠奪人民土地,激起反抗。多次出行,沿路騷擾,人民逃匿山谷。正德十四年,因群臣諫阻南巡,廷杖大臣100餘人,死11人。在位期間,社會矛盾激化,爆發了劉六、劉七農民起義,統治集團內部,安化王朱寘鐇、寧王朱宸濠起兵反叛,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
明世宗(嘉靖)
明世宗(1507—1566) 明世宗肅皇帝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厚熜。1521--1566 年在位,年號嘉靖,明憲宗庶孫,興獻王朱佑杬嫡一子,母蔣氏。謚號「欽天履命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明世宗是明武宗的堂弟,本來與皇位無緣,他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弟弟,就藩湖廣安陸。明武宗是明孝宗的獨子,繼大位後荒淫無度,31歲即早逝,且無子嗣。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時在湖廣安陸府、年僅15歲的朱厚熜匆忙赴京繼位(1521年),次年改元嘉靖。從16歲登基,到60歲去世,嘉靖皇帝在位45年,是明朝實際統治時間第二長的皇帝(最長的是他的孫子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明世宗是一個頗具爭議的皇帝,有人說他英明神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說他昏庸無能,痴迷於煉丹。但是,不能否認,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幾年確實是有所作為的,即便是後期常年痴於修道,他也並沒有完全不理會朝政。明世宗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總而言之,明世宗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個無能的皇帝。
明穆宗(隆慶)
明穆宗(1537~1572) 明穆宗庄皇帝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載垕。1567 ~ 1572年在位。年號隆慶。明世宗第三子。即位後,力圖革除弊政,對朝廷不合時宜的政令進行修改, 召用世宗朝因直言進諫而獲罪的大臣,釋放兵部主事海瑞出獄,為冤死的人平反昭雪。懲辦方士,罷齋祭之禮及各種例外采買,減免賦稅,與民休息。任用禮部侍郎張居正為吏部左 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參與機密事務,為隆慶至萬曆初年的改革奠定了基礎。在位期間,明王朝軍事力量較強,隆慶二年(1568)調戚繼光北上防邊,整頓防務,加強對京師地區的防衛。五年,韃靼部俺答受封並入貢。同年,與蒙古諸部互市。自此,穩定了邊塞地區。他喜愛遊玩揮霍,常怠於政事,以致嘉靖以來的統治危機未能從根本上緩解。內閣首輔之爭不息,財政匱乏現象嚴重,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廣東、陝西等地先後爆發了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
明神宗(萬曆)
明神宗(1563~1620) 明神宗顯皇帝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翊鈞。1572 ~1620 年在位。隆慶六年(1572)六月即位,以次年為萬曆元年。即位初,朝事主要依靠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張居正從事改革,使明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有所振興。萬曆十年(1582)朱翊鈞親政後,追奪張居正官階,逐步廢止其改革措施。他晏處深宮,不常視朝,聲色犬馬,荒廢政事;又大肆兼並土地,溺志於財貨。萬曆二十四年起,派遣大批宦官充任礦監稅使,到全國各地開礦征商,瘋狂掠奪,不斷激起農民起義和城市市民階層的反抗。萬曆中期以後,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危機日益加深,黨爭與宮闈之爭相互糾結。後期,神宗荒怠益甚,朝中齊楚浙黨鼎立,職守盡弛,上下解體。神宗初年比較重視軍務,在張居正的影響下,曾兩次親臨教場檢閱軍隊。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間,先後贏得平定國內叛亂和援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勝利。此後即不問邊計,對建州女真弄兵塞外,蠶食疆土不以為意。努爾哈赤於四十六年攻佔撫順,挑起後金與明之間的戰爭。神宗則力主撻伐,次年,明軍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慘敗,此後明對後金取守勢,無力進攻。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神宗 3 次下詔增派遼餉,加重了對內地人民的剝削,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葬於定陵。
明光宗(泰昌)
中國明朝皇帝。即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長子,明朝第十四位 明光宗貞皇帝皇帝,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史稱明光宗。 朱常洛的母親是王恭妃。明神宗朱翊鈞寵愛鄭貴妃,有意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有明一代傳統以立長子為太子,為此神宗與群臣爭論達15年之久,這就是著名的「國本論」。直至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極力諫爭和慈聖皇太後的支援下,朱常洛被冊立為皇太子。出閣讀書時,正值寒冬,太監不給太子生火取暖。朱常洛凍得渾身發抖,講官郭正域怒斥太監,太監們才給他生火。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朱翊鈞駕崩,朱常洛在八月初一登基,年號泰昌,是為光宗。他在登基前的七月廿二日及廿四日,兩次發內帑共計一百六十萬兩,賞賜在遼東前線防軍,緩解薩爾滸之役後前線的困境。光宗在其短暫執政生涯中,特別重視內閣和東林黨的地位。 光宗是一個好色的皇帝,鄭貴妃向他進獻8位美女(據《明史》,《明史紀事本末》說是4名),意圖取悅他。光宗照單全收,「退朝內宴,以女樂承應」,「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由於淫慾過度,八月初十日就病倒了,太監崔文升進以瀉葯,連瀉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廷臣紛紛議論,是為著名的「紅丸案」。光宗自格里歷1620年8月28日(泰昌元年八月初一日)至9月26日在位僅二十九天,死後葬慶陵。
明熹宗(天啟)
明熹宗(1605~1627)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由校。1620 ~ 1627 年在位。年號天啟。明光宗長子。即位後令東林黨人主掌內閣、都察院及六部。天啟二年(1622)詔復張居正原官,錄方孝孺遺嗣,給予祭葬及謚號。寵信宦官魏忠賢,使其入掌司禮監並統領東廠。任由魏忠賢與乳母客氏勾結,把持朝政。天啟五、六年間,屢興大獄,誣殺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並毀天下東林講學書院。六年,命顧秉謙等人修《三朝要典》, 為魏忠賢等歌功頌德。在位期間,土地兼並劇烈,苛捐雜稅繁重,社會矛盾激化。天啟七年,農民起義爆發,後金勢力壯大,佔領遼陽,攻取沈陽,進逼寧遠(今遼寧興城),明代統治瀕臨潰滅。明熹宗也許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絕對是一個好工程師。其在木工製作方面的造詣簡直出神入化!
明思宗(崇禎)
明思宗(1611~1644)
中國明代末代皇帝。 即朱由檢。 1627 ~1644 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天啟二年(1622)封為信王。七年,其兄熹宗朱由校病死,以無子遺詔傳位由檢。八月即帝位,改明年為崇禎元年。天啟以後,明朝統治階級全面腐朽,社會生產凋敝,滿洲後金政權日益強大,農民起義方興未艾。為了挽救明王朝的滅亡,他力圖振作,先後起用袁崇煥、孫承宗等督守遼東,又以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等鎮壓農民起義。增派三餉,增加田賦以籌措軍餉,因而加重了農民負擔,又大大加深了整個社會的危機。朱由檢性格多疑,剛愎自用,馭下苛刻寡恩。在位期間,頻繁更迭閣部臣僚,誅殺督撫大吏。崇禎三年(1630)以「 謀叛罪 」枉殺抗清名將袁崇煥後,日益倚仗宦官,政治更為腐敗。此後滿洲貴族軍隊多次越過邊牆深入河北、山東等地,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主力的農民起義更是日興月盛。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攻克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今景山),明王朝滅亡。
③ 古代的廣西省有沒有皇帝出見過
有很多讀者認為,廣西歷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皇帝的;也有很多讀者認為,廣西歷史上有出現過皇帝,比如蕭鸞、儂存福、儂智高、洪秀全、陳開、甚至李宗仁等。
五、陳開
陳開,是廣東天地會首領、廣東人,是一個典型的太平天國、洪秀全模仿者。他在廣東發起天地會起義,後一路向廣西發展,也跑到桂平學習洪秀全建立起一個國家大成國;也學洪秀全不稱皇帝而稱鎮南王,也學洪秀全分封東南西北諸王:平西王、平東王、定北王;也學洪秀全改桂平為秀京定為國都。陳開領導的大成國巔峰時期,曾占據半個多廣西,但是陳開畢竟沒有稱皇帝,所以也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④ 明朝皇帝列表及在位年表 明朝皇帝列表及在位年表介紹
1、第一位:太祖朱元璋,在位時間:1368年-1398年。
2、第二位:惠宗朱允炆,在位時間:1399年-1402年。
3、第三位:成祖朱棣,在位時間:1403年-1424年。
4、第四位: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1425年。
5、第五位:宣宗朱瞻基,在位時間: 1426年-1435年。
6、第六位:英宗朱祁鎮,在位時間: 1436年-1449年、1457年-1464年。
7、第七位:代宗朱祁鈺,在位時間:1450年-1457年。
8、第八位:憲宗朱見深,在位時間: 1465年-1487年。
9、第九位:孝宗朱佑樘,在位時間: 1488年-1505年。
10、第十位:武宗朱厚照,在位時間:1506年-1521年。
11、第十一位:世宗朱厚熜,在位時間:1522年-1566年。
12、第十二位:穆宗朱載垕,在位時間:1567年-1572年。
13、第十三位:神宗朱翊鈞,在位時間:1573年-1620年。
14、第十四位:光宗朱常洛,在位時間:1620年。
15、第十五位:熹宗朱由校,在位時間:1621年-1627年。
16、第十六位:思宗朱由檢,在位時間:1628年-1644年。
17、第十七位:安宗朱由崧,在位時間:1644年-1645年。
18、第十八位:紹宗朱聿鍵,在位時間:1645年-1646年。
19、第十九位:文宗朱聿鐭,在位時間:1646年。
⑤ 歷史上有那個朝代的皇帝逃難到過廣西
1、元代的元惠宗。他是元明宗的長子,1330年他的母親被殺,他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同年來到廣西靜江路(今桂林)。1332年十一月,其弟元寧宗逝世,太皇太後卜答失里下令立歡貼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鐵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次年六月才離開廣西桂林回大都(今北京)繼位。
2、明代的明昭宗。明昭宗朱由榔(1623年—1662年),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榔到達梧州,仍恐不安全,又經平樂府(今桂林市東南)逃到桂林。 二月十五日,永曆帝由桂林逃奔全州,十二月初五日再次遷駐桂林。 1648年逃亡柳州,直至 昆明,緬甸,1661年底被吳三桂 俘虜,最後於公元1662年06月1日被 吳三桂 絞死。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聖裔邁來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察合台汗國境內,天歷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不久後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後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於上都。
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南明第四位皇帝,明神宗之孫,明光宗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襲封桂王。1646年—1662年在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
朱由榔倚仗大西軍余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後來吳三桂攻入緬甸,緬王將其獻與吳三桂。1662年6月在昆明被絞死。終年40歲。在位16年。死後廟號昭宗,謚號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葬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永曆陵
⑥ 明朝有哪個皇帝是廣東人
明代的外藩入朝為君的只有燕王--永樂帝、祁王---景帝、興獻王--嘉靖,這是正統
南明中唐王在福州即位為隆武帝,之後戰敗被俘。此前曾下詔讓他身在廣州的弟弟即位,但是同時還有廣西的桂王即位。唐桂兩系就此大打出手,幾乎讓降清名將李成棟一鍋端了。後來李成棟民族自尊心復發,叛清歸明,擁立的也是桂王。那麼唐王弟的地位就不好說了
⑦ 明朝王陽明生活在哪位皇帝在位期間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47年—公元1487年)
王陽明(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中國浙江餘姚人。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上承孟子,中繼陸九淵,而形成為風靡時代中後期並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對我國明、清以至近現代的儒學有較大影響,且波及日本、朝鮮等國,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正確評述王陽明學說,是中國思想史和中國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⑧ 明朝都有在哪裡稱帝,遷都至哪裡
明朝太祖朱元璋、建文皇帝以及明成祖朱棣都是在南京稱帝的,明成祖朱棣統治後期把首都遷到北京,從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皇帝都在北京稱帝的,一直到崇禎皇帝為止。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8)明朝哪個皇帝生活在廣西擴展閱讀
北京失陷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而兩個南明政權為爭奪正統地位互相攻伐。
1646年,清軍攻佔浙江與福建,魯王逃亡海外,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絕食殉國,鄭芝龍向清軍投降。朱聿鍵之弟朱聿鐭在廣州受蘇觀生及顧元鏡擁立,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⑨ 介紹一下明朝的各位皇帝,要詳細地
中國西漢宮殿 。位於今陝西西安西北約3千米處。位於當初漢都長安城西南部。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惠帝即位後,開始成為主要宮殿。
據記載,未央宮宮城四面各闢一門,東、北兩門外築有闕樓,稱東闕、北闕。諸侯來朝,進出東闕;士民上奏,入詣北闕。為利用龍首山丘陵作地基建造。宮內還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等殿,又有殿閣32處。未央宮考古工作開始於1956年。據勘探,該宮平面為方形,周長8千米多,面積約5平方千米,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7左右。前殿居全宮正中,其夯土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北端最高處15米。在前殿北邊發掘宮殿遺址多座,其中一座出土鐫刻文字的骨簽數萬片,可能是工官官署或所屬衙署。發掘證明,未央宮毀於西漢末年戰火
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全面積72萬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寬52米的護城河所環繞,城牆高10米,可謂是「城高池寬」。在故宮城樓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稱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精美角樓。故宮開四門,座北朝南,南門為午門,即正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整個院落分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後寢」。「前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為主。「後寢」是皇帝及後妃、未成年的子嗣們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為主。除此之外,故宮內還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樣、用途不一的大小宮殿。據說當年紫禁城共有宮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夠多吧!打個比方說吧,如果一個嬰兒從哇哇墜地開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間,等他住遍所有房間後已經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啦!
如此大規模的建築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宮自1407年開始籌建,至1420年完工,歷時十餘年。施工中徵集全國著名工匠10多萬名,民夫100萬,所用的材料也都是來自全國各地。自故宮建成後先後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執政。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1912年清帝退位。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首次對外開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多次對故宮進行修繕,使它更加壯麗輝煌。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好,先介紹到這里,呆會兒我再為大家做詳細講解。
現在我們來到了故宮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廣場,這里即是皇家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太和殿廣場基本呈正方形,整個院落平坦寬闊,氣勢非凡。北有太和殿,南為太和門,東為體仁閣,西為弘義閣,面積達3萬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積的1/24。整個廣場可容納近7萬人,為什麼要在此處設這么大的廣場呢?一是顯示皇家的威嚴;二是起到震懾的作用,您想想,如果官員人等站在這么大的廣場中,面對高高在上的皇帝及庄嚴雄偉的建築,不得不由衷感嘆自己的渺小及皇帝的偉大,既便心存異志,也只好無可耐何地拜於皇帝腳下。當然,皇帝也不傻,他也知道在他殘酷的統治下,某些人會有些「想法」。不過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辦法」。你想進來刺殺,我就鋪它個橫七豎八。你想躲在暗處,我讓廣場無樹無花。說到這兒,您會問,什麼叫橫七豎八?是皇帝派人把闖進宮中的刺客殺個橫七豎八,人仰馬翻嗎?不是,刺客從地上是跟本進不來的。這「橫七豎八」是指皇帝怕有人從地下挖洞進來刺殺,故下令將廣場地面上橫七層、豎八層地鋪了十五層方磚,看誰還能挖地洞?剛才我還說過「廣場無樹無花」,對吧?各位看看,整個廣場除有些大缸之外,真的沒有樹,沒有花。那皇帝為什麼不在這么重要的地方裝點一番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植樹、種花,雖然景色美好,但失去了庄嚴肅穆的氣氛;第二,皇帝怕在大典中有刺客藏在樹上或花叢中對自己下黑手,所以在整個廣場周圍不植樹,不種花。但卻擺了一些大缸,這是何用意?請朋友們猜猜看…..那些大缸不是養魚用的,而是為存水而設。大家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大殿都是木結構的,萬一失火,後果不堪設想,怎麼辦呢?只好存些水,以解燃眉之急。故宮中共設水缸308口,其中鋶金銅缸18口。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冬天很冷,如果水缸內的水結冰,怎麼辦呢?這真是有點「替古人擔憂」了。請各位往下看,每個大缸下都有一個石基座,一邊開小孔,這就是相當於北方農村原來燒土炕用的「灶眼」,到了大風降溫的時候,上面蓋蓋兒,並加蓋棉被保暖,下面用文火加熱,這樣水溫不冷不熱,既不會因為太熱而蒸發,又不會因太冷而凍冰,於是這些大缸便成為宮中最有效的消防器材了。
好!這里可以拍下遠處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個影,過一會兒,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太和殿。
太和殿丹陛的講解地點(丹陛下不遠處)
太和殿座落在八米多的三層漢白玉基座之上,庄嚴肅穆。在每一層基座的邊緣都伸出很多小龍頭,那些小龍的名字叫「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它們的作用是什麼呢?其實,它們是大殿的排水系統。如果您仔細看會發現每個龍頭的嘴裡都有一個小孔,即噴水孔,三層基座之上共設小龍頭1142個,每當下大雨的時候,雨水便從1142個龍頭嘴裡的小孔內排出,非常壯觀,為宮中一景,被稱為「千龍吐水」。
太和殿(在太和殿丹陛之上)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內級別最高的建築,只有皇帝舉行盛大典禮時才使用,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大殿的傑出典範之作。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20年,當時叫奉天殿。後來,該叫皇極殿。清順治皇帝登基後,重修三大殿,並將皇極殿改為太和殿。「太和」的意思是:宇宙間的一切關系都可以得到協調的意思。後來在康熙年間又經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太和殿的規模。太和殿高35米,東西長64米,南北寬33米,面積為2377平方米。它面闊十一間,進深5間,規模為紫禁城內大殿之最。裝飾用的彩繪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殿頂形式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就連大殿正脊上的吻獸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總之處處顯示「第一」,那是皇帝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體現。
大殿內的陳設簡單而又富麗堂皇,地上是「金磚漫地」,皇帝的九龍寶座位於二米高的楠木高台上,皇帝升座後,頗有居廟堂之高,君臨天下之威風。寶座前陳設有寶象、仙鶴、香亭等物品,都取其美好的寓意,大殿中間有6根蟠龍金柱,直通殿頂,殿頂設蟠龍藻井,井內蟠龍口銜一個銅胎中空的水銀球。這個球被稱為軒轅鏡,一般懸掛在皇帝寶座的上方,意思是說在位之皇帝是軒轅皇帝正宗的皇位繼承人,而不是假冒偽劣者,倘若真的是冒牌貨,據說軒轅鏡就會掉下來砸他的腦袋。有沒有害怕被砸的假冒偽劣皇帝呢?有,他就是竊國大盜袁世凱。他登基時為了防止被砸,故意把寶座往後移動了,不信大家可以仔細看一看。
(在露台前銅龜及銅鶴之間)
看完了太和殿內景,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殿外的陳設。在太和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隻烏龜,各有一隻仙鶴。它們取龜鶴延年之意,象徵江山社稷萬代相傳。此外,東側還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計時工具。西側設有嘉量,是古代的計量器具。這兩件陳設象徵皇帝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公正無私的,對天下百姓都是坦誠、平等的。
在古代,舉行各種大典都有要選良辰吉時,到了吉時皇帝才能升寶座。那麼皇帝在何處等待這歷史性時刻的來臨呢?走!現在咱們就去看看!
五、中和殿及保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