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應用題考察了學生什麼
在數學上,應用題分兩大類:一個是數學應用。另一個是實際應用。
數學應用就是指單獨的數量關系,構成的題目,沒有涉及到真正實量的存在及關系。實際應用也就是有關於數學與生活題目。
圖解分析法這實際是一種模擬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針對性,數學教學中運用得非常普遍。如工程問題、速度問題、調配問題等,多採用畫圖進行分析,通過圖解,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從而根據題目內容,設出未知數,列出方程解之。
應用題考察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② 《找規律》說課稿
小學數學《找規律》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找規律》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准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間隔問題是比較常見的生活現象中隱含的規律。學生對實際生活里的原型比較熟悉,容易發現相應的規律,因而也有利於學生積累學習數學的經驗,有利於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系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系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及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
二、說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2、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3、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4、深入體驗,感受規律
5、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下面我說說我在各環節的構想:
一、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1、2、3、這三個數讓學生猜一猜後面的數,然後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後面的圖形。先學生交流,然後師指出:原來這些數、圖形排列的時候都有一定的規律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前後比較就能找到規律。
[在這里,我從學生熟悉數、形引入,讓學生猜一猜,從簡單的數字游戲中初步感受數學中規律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顯示:音樂聲中,小兔們在歡快地唱歌跳舞的場景)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問學生:在小白兔的家裡你看到了些什麼?能說給大家聽嗎?
2、交流自己獲得的信息。
3、問:你能發現這些信息之間有什麼關系嗎?
4、分層觀察,體會規律
前面的觀察可能是無序的。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圖上畫了幾組物體?每組有哪兩種?小兔子是怎樣排隊的?在小兔子中間還有什麼?(體會每兩只兔子之間有一隻蘑菇)你能數一數有幾只兔子幾個蘑菇嗎?
接著再分別觀察另外的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樹和繩子這幾組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再認真讀一讀這些數據,看圖想一想每組的兩種物體——兔子與蘑菇、夾子與手帕、木樁與籬笆、大樹與繩子的排列有什麼規律?他們的個數有什麼關系?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然後再通過全班交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在每兩只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兔子的只數要比蘑菇的個數多1;在每兩個夾子之間有1塊手帕,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
5、歸納規律
當兩個物體一個隔一個排列時,排在外面的物體比裡面的多1,排在裡面的物體比外面的少1。
[以上環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了現實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首先師指出:生活中這種現象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一起到馬路上來看一看(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題可以直接觀察,根據發現的規律得出答案。
然後激勵學生聯系實際思考、解決「想想做做」第二題「鋸木頭」的問題。
四、深入體驗,感受規律
這一環節,我開展了一個玩排隊的游戲活動。
1、先請4個男同學,三個女同學。要求:每兩個男同學中間站一個女同學。
2、再請一個女同學上來排隊,要求與上次相同。
【開展此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規律進行分析、解決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在直線上的間隔現象與封閉圖形的間隔現象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體會規律的發展變化,啟發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正確解決問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五、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一起歸納總結:通過觀察、討論、比較等方式發現了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成一行,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一個;如果排成圓圈,兩種物體的個數就一樣多。
最後布置一個實踐性作業:運用課上找到的規律,結合生活實際,做一個小小的設計。(如用彩燈布置教室,用美麗的圖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設計美觀大方的廣場,設計有創意的游戲等。)
【通過布置開放性的作業,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一、說教學內容
1、說課內容:
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8頁的例題,以及相關的練習題。
2、教材分析: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准》中「數與化數」領域的部分。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過直觀、簡單的「找規律」方面的內容,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出現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其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學習這樣的內容,可以使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發現數學規律,感受數學的探索性,以及數學的價值,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了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系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系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6、教具准備
教具:主題掛圖、教學課件。
學具:每位學生准備小棒和石子。
二、說教法
1、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2、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游戲法、動手操作、引探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咱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游戲名字叫「猜一猜」,請看:
1、出示:
你們猜一猜,下一個氣球是什麼顏色?
2、出示:
請你們猜一猜,中間應該擺上什麼水果才能使它們的排列有順序,且更美呢?
師:你們真棒!能准確地猜出問題的答案。誰來說說,你們剛才在猜的過程中,是根據找什麼而猜出來的呢?
生:找規律。
師:對!你們找到了它們的排列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師:像這樣有規律的排列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規律,就能解決很多疑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的排列規律。
(二)創設情景、認識規律
出示教學主題圖:小兔樂園
師: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一下:小兔樂園!
1、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師:請你們把在小兔樂園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組里的同學說說。
2、觀察數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每行物體有多少個,它們的排列有什麼特點?
教師依次提出教科書上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按三部分分別數一數,分別得出兩種物體的個數,然後按問題順序,根據學生數的結果,分別板書三行,顯現出各是多少。
3、比較發現
(1)師:比較每行兩種物體,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先和你的同桌說說。
(2)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發現了什麼規律,教師幫助學生把話說通順,清楚。
4、歸納規律
(1)師: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從、我們發現「小兔樂園」的情景中有怎樣的規律?
(2)學生歸納規律。
(三)理解規律
擺一擺,比一比,誰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1)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用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間擺一個石子。數數小棒的根數和石子的個數,看看有什麼發現?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桌,並與前面發現的規律比一比,一樣嗎?
(2)組織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是新知再現,對新知起到檢查、鞏固、提高的作用,對規律有著更深的理解,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
(四)實際舉例,體驗規律美
1、生活處處有規律
師: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仔細想想,先跟同學說一說,再告訴全班同學。
2、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展示生活中規律美的畫面
(設計理念: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為了鞏固新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以下幾道題:
1、小明放學回家經過一段馬路,他發現馬路的一邊有10根電線桿,且還發現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你能幫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廣告牌嗎?
2、河壩的一邊了7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栽桃樹多少棵?
3、沿圓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設計理念:前兩題是基礎鞏固題,最後一題是拓展延伸題。這樣的設計既有層次,又有坡度,對所學知識起到檢查、鞏固的作用,同時也發現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創造規律
同學們可真行!能夠找到了規律,還能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現在老師考考你們:誰能以我們班的一部分男同學和一部分女同學進行排列,並使他們排列有規律可尋?
(設計理念:運用現在的學習資源,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總結歸納
師:你能告訴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學生舉手發言)在生活中,在數學王國里,還有更奇妙的規律等著你去探索。只要同學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定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③ 生活中的間隔排列我發現了什麼
題主是否想詢問」生活中的間隔排列有哪些?「馬路上的欄桿是間隔排列的,路上的電線桿、教室裡面的課桌和走廊、尺子上的刻度,還有馬路上面的實線、虛道與車道等等,間隔排列又稱為植樹問題,是指兩種物體一個一個間隔進行排列的。像斑馬線一樣,一道白的、一道黑的、一道白的、一道黑的,而且數量都是相差1。
④ 間隔問題是幾年級學的人教版
間隔問題是三年級學的人教版。間隔問題關於相鄰兩個素數的間隔d=p}+}-p。的有關問題,其中p。是素數數列中第n個素數,容易證明,d,=1,一般地,d)2且d,為偶數.只要n取適當的足夠大的自然數,d可以取任意大的值。
小學三年級數學應用題方法總結:
間隔數問題(方法+例題),數學應用題作為小學數學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對於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因為有的同學不能把題目所給的條件綜合起來進行解答,往往會把題目中所給的條件孤立起來,只是針對其中的一個條件或者一部分條件對問題進行解答。
⑤ 植樹問題:什麼叫間隔,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間隔
樹與樹之間的一段可以叫間隔,生活中的間隔也很多,比如擺十盆花,花盆與花盆之間的 距離也 是間隔
⑥ 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怎麼講
人教版課標小學數學四年級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117頁例1、例2。
教材簡析:
第八單元的《數學廣角》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視實際問題。
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市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系就不同。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路線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劃線段圖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例2討論的是兩端都不栽樹的情形。教學中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抽取數學模型的能力。
目標預設:
1、知識與技能方面:通過探索,發現兩端都栽和兩端不栽的植樹問題的規律,並運用這一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嘗試探索、實驗、直觀演示、觀察、分析、討論等方法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發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並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1、每位同學都有一雙靈巧的小手,它不但會寫字,畫畫、幹活,在它裡面還藏著有趣的數學知識,你想了解它嗎?請舉起你的右手,請每一位學生高舉起右手,並將五指伸直,關攏。
師:現在請每位同學將五指張開,數一數,張開後有幾個空格?(4個)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空格叫「間隔」。剛才,我們把五指張開,有4個空格,也就是4個間隔。
2、舉例說出生活中的「間隔」到處可見,比如:在馬路邊種樹,每兩棵樹之間有一段距離,我們就把這一段距離叫做一個間隔,樓梯、鋸木頭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個手指之間有4個間隔,那麼,將手指換成小樹,5棵小樹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6棵呢?7棵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趣的植樹問題。
課前活動中,創設情境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利用問題情境「每位同學都有一雙靈巧的小手,它不但會寫字,畫畫、幹活,在它裡面還藏著有趣的數學知識,你想了解它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入新課。
二、揭示學習目標:(媒體出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解決哪些問題呢?
1. 能根據相關條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樹苗或計算兩樹間的距離。
2. 能利用植樹問題,靈活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實際問題。
三、探究新知: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們鎮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這種方法試一試?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 ;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1、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2、在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環節: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3、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①.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②.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③.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④. 做一做。
a、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b、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變化鞏固:
1. 做一做:118頁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說說怎麼想的,重點讓學生明確先求出間隔數,即36棵樹有35個間隔。)
2. 122頁第2題。獨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檢測反饋:課件出示(獨立完成)
1. 在一條長400米的馬路的一邊,從頭到尾每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