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現行教學的熱門話題,也是《品德與生活》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那麼,呢?就是必須讓品德與生活同行。一、教學內容生活化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點,也是品德教育的歸宿。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師必須珍視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對兒童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價值。因此,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做到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再從課堂走向生活,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讓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導學生的生活,讓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潤學生的生活。《品德與生活》教材在貼近兒童生活方面有明顯的特點。整套教材都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按照兒童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家鄉(社區)生活,以及兒童與祖國、兒童與世界等生活領域的不斷擴大為主線來設計教材的體系結構。教材從單元主題到活動主題以及每一個話題,都是兒童真實生活的再現和提升,非常有利於教學。教材的這一特點,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本校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兒童現實生活中的鮮活材料相結合,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二是聯系當地實際情況和兒童的實際生活,補充本鄉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如徐琳老師在教學《我喜歡美好的環境》一課時,抓住了我喜歡美好的環境這一主題的特點,即環境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因此,在課前進行布置,要求學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觀察、搜集、調查、分析、體驗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環境的圖片和一些污染環境的嚴重性的資料,在課中,通過這兒怎麼了這一環節,讓學生比較、想像、討論,如何改變我們的環境,如何保護我們的環境,把廢品通過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創造變為寶,更好地改善我們的環境。再如在教學《和誠實交朋友》一課時,徐老師以豆豆的故事為切入點,通過故事大王講故事的活動環節,把平時生活、學習中說謊話的故事講出來,讓學生在講、聽、議中,體驗到說謊話確實害處大。這樣,通過從生活到課堂,再從課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將教材內容與兒童現實生活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二、教學形式活動化活動是兒童認識的源泉,是兒童發展的基礎,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兒童天性愛玩、生性好動,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品德與生活》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所以,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活動化。《品德與生活》教材的活動性特點很突出,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材呈現形式,都非常強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獲得體驗,提高道德自覺性。教材的這一特點,也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過去說教式、語文式的教學方式,組織開展兒童直接參與的感受體驗活動、游戲娛樂活動、模擬操作活動、動手製作活動、表演欣賞活動、討論交流活動、作品展示活動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做,玩中思,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動中創出新的情感。如徐琳老師在教學《我喜歡美好的環境》時,在設計其中的一個環節變廢為寶時,教師不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自己去通過觀察現有廢品的特點與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該用什麼方法才能創造出新的物品。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通過讓學生課前准備、課中教師示範、自由創作、學生展示、學生評價、學生表達、教師引導等過程,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活動時間和空間,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大膽去設計與創造,達到預期效果。從中知道廢品不是廢,而是寶;我們從小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不污染環境,用心創造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又如在設計用七彩顏色畫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環境環節時,讓學生將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歡的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結果,有的學生用彩色筆畫出了美麗的圖畫,然後,進行作品展覽,給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體驗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還如在教學《和誠實交朋友》一課時,徐老師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過表演的形式,把種花、獻花、國王的話通過孩子們的表演活動再現出來,這時,教師提出國王為什麼會對雄日豎起大母指的問題,學生們從表演中看到了雄日不換種子的誠實,體驗到了誠實的行為人人稱贊,誠實的孩子更快樂。三、教學時空開放化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於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謂教學時空開放化,即是教學內容應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應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品德與生活》教學要做到開放化,至少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活動由課堂向社會的延伸,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要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二是教學活動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相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品德與生活》教材,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十分廣闊的開放空間。教材中有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師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內容,如大量省略號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等的提示語;教師教學用書也設計了大量供教師選擇的開放性活動。這些都為教師組織開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參考,保證了教師教學的開放性。如徐琳老師在教學《我喜歡美好的環境》時,在設計其中的一個讓垃圾回家的環節時,讓教師引路,先做一個示範,並主動讓學生邊看邊猜,激發學生興趣,開發學生智力,引起學生思考。在活動中,老師不規定學生幾人一組,讓學生自己根據准備的和構想的,自由組合小組,自由分工,教師也適時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中,當好學生的好幫手,解決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隨時調整學生進行合作互助地開展活動。既體現了學生的合作,又讓課堂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總之,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只有以兒童的生活背景為主線,以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為內容,以兒童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活動為載體,以兒童的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才能真正實現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的實效性。請採納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② 怎樣上好小學一年級品德課
小學品德課要讓小學一年級學生理解觀點、明白道理,教師就要講究教學方法,就要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環境。一年級學生年少幼稚,從生理和心理特點來說,他們正處於學習與游戲分化的最初階段,我認為上好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二、認真鑽研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有些教師認為,一年級品德課,內容簡單,道理淺顯,容易說得清楚,於是,不願花精力去考慮教學方案、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果教學收效甚微。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就要認真地備課,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備課?首先要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後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如教《上超市》一課我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掛圖、幻燈、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想想自己上超市的情景,讓他們暢所欲言,教學的效果自然好。由此可見,只有認真地鑽研教材、了解學生,教師才能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是上好課的關鍵。 三、加強行為訓練,促進知行統一。小學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思想品德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而且還必須重視道德行為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一年級學生是培養和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我根據「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的原則,在課堂上堅持行為規范的指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每節課進行道德行為的評論,強化道德觀念。引導學生用所學過的內容進行道德行為的評論,即進行課堂行為分析。學生的評論雖幼稚簡單,但通過這樣一評,表揚了先進,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學生明白了是與非。根據一年級小學生分辨能力低的特點,經常向他們講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以及學校中的好人好事,讓他們學有榜樣,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就能加強學生自我行為訓練,達到了品德課動情、曉理、導行的目的。 在小學品德課中,提高學生明理能力的途徑很多,只要我們科學地把握和運用,就能夠使他們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受到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③ 如何上好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
所以,品德與生活課要讓低年級學生理解觀點、明白道理,教師就要講究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環境。我認為上好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認真鑽研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有些教師認為,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內容簡單,道理淺顯,容易說得清楚,於是,不願花精力去考慮教學方案、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果教學收效甚微。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就要認真地備課,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備課?首先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後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比如教《我上學了》一課中的我將在這可愛的學校里學習、活動一句,成人看來簡單,但對不到七歲的低年級學生來講,上學是生活的轉折點,是一件大事。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有新奇,有高興,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帶有疑問。 1、如在教學《你真棒》這一課時,教師開頭就拿出一個毛茸茸的玩具對小朋友說:從現在開始我不是老師,我叫棒棒,是棒棒攝像師,大家叫我什麼?這一下子,學生的興趣立刻被調動了起來。然後,教師一邊手裡拿著玩具,一邊童趣地說:今天,棒棒攝像館要招聘幾位攝像師,由我棒棒來當主考官,通過考驗的人才有資格被聘用。話音剛落,學生的好勝心也油然而升,加上教師在後面教學當中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游戲,不僅完成了整堂課的教學目標,而且始終牢牢地掌握著學生的注意力。 2、兒童對於活動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強烈。作為一門活動型課程,《品德與生活》以低年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形作為場景,從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三個方面,為學生融入生活、體驗內化構築了寬泛的平台。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努力沖破先藉助虛構的生活故事的演繹(激情、學文本)來闡釋某一道德觀念或價值規范(明理),後聯系實際並通過虛擬的場景和情形來調節並考察行為效應(導行)的傳統的思品課教學模式,以真實性、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活動為紐帶,十分順暢地將空乏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的說教和訓誡融化為低年級學生自主的、內在的親歷習得。 二、寓教於樂,形象地講清觀點 形象生動地講清觀點,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點,而關 1、開心俱樂部在快樂中內化 所謂的開心俱樂部,指的是通過引導學生講故事、唱歌、跳舞、畫畫、吟誦詩文、編演小品劇等,使他們的親身所得在快樂中內化。如:在《我換牙了》一課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分組編演牙齒的故事,加固學生對牙齒的認識,加深保護牙齒方法的了解;在《春天來了》一課找春天實踐活動後,我設計了用自己的筆畫春天、用悅耳的歌聲唱春天、用美妙的語言吟誦春天、用自己的雙手裝扮春天的自主化活動,既深化了學生對春天、對生活的情感,又展現、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2、愛心金點子在愛心中收獲 所謂的愛心金點子,指的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舒展的思維和愛心,進行行為與價值的判斷,在道德法官與愛心使者的角色體驗中促進知與情的升華、知與行的統一。如:在《我自己會整理》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小兔貝貝的引薦下幫助小朋友解決怎樣整理書包的難題,讓學生到圖書室,給管理圖書的老師設計最佳的整理方案;在《我為家人添歡樂》一課組織學生聊天後,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暢想節日里,我們該為家人做些什麼學生在金點子中捧出了顆顆愛心,在顆顆愛心的實現中怎能沒有片片親情收獲! 3、相信我能行在自信中超越 所謂的相信我能行,是指通過拓展性的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自信中超越。如在《我為家人添歡樂》一課的尾聲部分,我通過引導學生開展給花瓣塗色彩活動,激勵他們幫家人做事情、給親人添歡樂;在《我換牙了》一課教學後,我讓學生記錄自己的刷牙情況每天早晚,做到一次畫一個☆,每個周都進行評比。學生優良的行為在激勵中實踐著,良好的習慣在自信中堅持著,健康的道德價值在過程中形成著。 總而言之,生活中的學生是一星星需要點燃的火種,是一顆顆需要激活的芽苞;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我們一定要從真實的生活源頭出發,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感官去認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驗;一定要以活動為紐帶,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思維去碰撞、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讓他們在建構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品德與生活》教學。 三、加強行為訓練,促進知行統一 小學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品德與生活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而且還必須重視道德行為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低年級學生是培養和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我們根據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的原則,在課堂上堅持行為規范的指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每節課進行道德行為的評論,強化道德觀念。引導學生用所學過的內容進行道德行為的評論,即進行課堂行為分析。學生的評論雖幼稚簡單,但通過這樣一評,表揚了先進,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學生明白了是與非。根據低年級小學生分辨能力低的特點,經常向他們講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以及學校中的好人好事,讓他們學有榜樣,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就能加強學生自我行為訓練,達到了品德與生活課動情、曉理、導行的目的。 在教學《做個小玩意》這一單元主題時恰逢三八婦女節,我就組織學生開展為媽媽獻愛心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小朋友們情緒高漲,紛紛獻計獻策,有的組決定為媽媽獻上一份精美的賀卡,有的組決定折幾朵小花最後,大家還提議今後每天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使愛媽媽這一行動不只停留在那一堂課中,而是落實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品德與生活課中,提高學生明理能力的途徑很多,只要我們科學地把握和運用,就能夠使他們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受到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④ 如何上好一年級的品生課
如何上好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
小學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天真爛漫,他們對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認識都是蒙朧的。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接受人生道理、形成良好品德的環境。教學中,教師要把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質。
我認為要想上好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請進來,是根據課題需要,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做出貢獻,有代表性的人員到學校講課,作專題報告。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時事演講,辯論賽、政治小論文。
針對學生厭學,浪費現象嚴重問題。我帶學生去貧困山區的一所學校,與學生交流,聽課,讓她們感受農村學生不容易,學習條件不好,生活環境艱苦仍然努力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慾。學生回來後感受很深。
二、認真鑽研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就要認真地備課,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備課?首先要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後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教學《上學去》一課時,我首先放了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說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著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有的學生說,「我今天很高興,但是我還不認識我的同學。」這時,我就帶領學生進行活動,一起來認識我們的同學,告訴學生要與別人認識應該怎樣說,怎樣做;我讓孩子們從同桌開始認識,然後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的去認識自己想認識的同學。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由此可見,只有認真地鑽研教材、了解學生,教師才能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這是上好課的第一步。
三、加強行為訓練,促進知行統一。
小學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思想品德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而且還必須重視道德行為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一年級學生是培養和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我們根據「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的原則,在課堂上堅持行為規范的指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每節課進行道德行為的評論,強化道德觀念。引導學生用所學過的內容進行道德行為的評論,即進行課堂行為分析。學生的評論雖幼稚簡單,但通過這樣一評,表揚了先進,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學生明白了是與非。
是啊,我想《品德與生活》這門課就是讓孩子們從課本裡面的內容能聯繫到生活中,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組織看看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能幫助學生們從生活中學,在玩中學;也能幫助學生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總之,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要切實做到「聯系社會大課堂,科學設計教學,促進知行統一」,使我們的德育工作走向成功,走進兒童多彩生活!
⑤ 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課
一、精彩導入,真正走進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現實生活 品社課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並不需要一味講大道理,教師必須實際走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去了解他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課前調查,無論是問卷還是談話,都應該在課前有所了解,課上才能有的放矢。讓學生自由結組調查、討論自己關注的某一方面問題,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匯合起來,然後各小組派代表到講台上匯報等等。課堂上的熱烈交流,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也體現了合作的樂趣。
二、注重探究,獲得科學精神、態度現代社會本身及人們對於社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於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他們在向未知和疑問的探討研究過程中,經常是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的。但是,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孩子們說說平時經常玩哪些游戲?每次都玩得開心嗎?這些游戲分別都有哪些規矩?如果碰到個別人不守規矩,大家會怎麼樣?請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我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探究、討論。游戲中的規矩就是一種規則,參加游戲的人必須共同遵守,否則,游戲就不能進行下去。同樣,人們在共同的活動中也有規則。如:公共交通的規則,體育比賽的規則,娛樂活動的規則等。這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公共交通、體育比賽、娛樂活動、公共財物會怎麼樣?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得出:沒有規則,生活就會非常麻煩。我窮追不舍,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校里能不能沒有規則?如果完全沒有規則,同學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老師們想什麼時候上課就什麼時候上課,行不行?與同學們關系最密切的學校規則是什麼?
三、加強課堂訓練,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教師要結合插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和闡明道理及觀點後,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的認識,還要讓學生運用所學道理、觀點去聯系實際,加強課堂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真偽、美醜的能力。為此,我們要精心設計和補充課後練習,讓學生認真思考、回答。設計課堂練習,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和由淺入深的原則,先找容易辨別回答的問題,再找較難辨別回答的問題,最後找難以辨別或模稜兩可的問題。如講拾金不昧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實際例子,由淺入深,設計如下練習:(1)一個同學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鋼筆拾起來交給了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學生在路上拾到一塊手錶交給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這樣學生由易到難,對所設計的練習逐一進行回答時,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錯誤觀點和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一方面要對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思路進行適當引導和點撥。在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並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現代化手段讓思品課生動起來 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以其新鮮、活潑、生動的形象,一掃傳統說教式教學導致的沉悶空氣,帶給學生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豐富想像。如:我在上「珍惜水資源」時,展示漫畫「舉不動」,表明世界人口總數2000年已達60 億;展示漫畫「垃圾包地球」、播放動畫「這樣就合法了」,表明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再播放實況錄像「在中國…….」,看人們是如何浪費水資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亂砍濫伐森林等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我們面臨嚴峻的資源、人口、環境形勢,從而落實到教學目標:我們必須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整節課,學生在驚嘆、感慨中,踴躍發言,激烈討論。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沉浸其中,依依不捨。體驗成功的思品課就像品嘗一杯醇香的美酒,聆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欣賞一幅精美的油畫,使人彷彿進入了藝術的境地,它像快樂的輕喜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現代學生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自主意識強,思維日益成熟,若再把他們看作小孩子,隨意支配,不僅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還要做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自由留給學生。
五、大力開發農村資源,採用多樣化評價方法 因地制宜,利用農村學校的自然資源,生產勞動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果園、林中,親身投入搬玉米等實踐性課堂中讓學生受到教育。把農村田間變成兒童可參與的學習空間。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在評價中,可採用綜合評價方法。①調查問卷評價。如:這冊書中哪幅畫你最喜歡,哪幅圖最不喜歡,怎麼改?②展覽會評價(師評、學生互評、自評)。如畫一幅最有創新意識的畫;製作一件最喜歡小物品(要求可以獨做,也可以合作);從自己成長資料袋中拿出最有價值的一件作品。③激勵每個兒童,自由創作作品(可由家長合作進行)。④講述參加一次實踐活動的過程。如:搬玉米、幫媽媽做家務活等。⑤到學校資源室考查知識,如找一找哪些種子是秋天的果實,哪些種子是夏天的果實,從各種樹葉顏色上分辨夏天、秋天、春天、冬天的樹葉標本。⑥測評每個兒童自身興趣、愛好。老師找准學生閃光點,最後給予描述性的、以鼓勵語言為重點的評價。
六、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語言;要求學生要愛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
⑥ 如何更好地將思想品德課與生活教學相結合
當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內容後,深深地被其內容所吸引:課文圖文並茂,語言生動,以其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引導初中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同學們認識和解決在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尤其是教材內容在編排上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它一改以往那種生硬、陳舊、傳統的說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學生,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育新理念。
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必須將學生課堂學習課本理論知識(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即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
為什麼要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呢?本人結合近一年來的新課程教學實踐和體會,認為是為了滿足如下三個需要:
首先,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是一個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同時推進的過程,而這些目標的形成離不開人的生活經驗的融入和生活實踐的鍛煉、體驗和陶冶。因此,強調聯系生活實際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促進學生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其次,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加深知識理解的需要。人的發展是理性認識不斷深化和感性認識不斷豐富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程中的理性知識即課本理論知識是學生的間接經驗,這種間接經驗的正確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價值,只有在學生的自我生活實踐中真正轉化為直接感受時,才能使學生去深刻認識,去真正接受,從而促進學生對理性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同時,從人的認識規律和認知特點來看,感性認識又是理性認識形成的前提和基礎,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掌握豐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經驗,再通過教學過程加以歸納和升華,形成理性知識,從而不斷促進課程目標生成和發展。
再次,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讓學生學會生活的需要。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落腳點,就是讓每個學生通過學習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幫助學生學習做有責任的公民,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家庭、國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適應社會,並學會過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於受社會競爭和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家長讓孩子到學校讀書只強調學習成績,考高分和進重點中學是一些家長、學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標 ,「閉門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於缺少對生活的學習和實踐,一些學生雖有滿腹的書本知識,但個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對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束手無策的狀況並不少見。生活是千變萬化的,生活是紛繁復雜的,風霜雨雪都是鍛煉,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書本中、在課堂教學中所能完全體驗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學生也應該在生活中學會生活。思想品德課只有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們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學會生活。
明確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那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去實施,才能做到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呢?本人結合自己近一年來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僅供同仁們參考,並請不吝賜教。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新課導入生活化。
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獲得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各種感官處於最活躍狀態,接收知識信息達到最佳效果;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自覺地集中學習,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所以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而導入新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學生課前緊張、恐懼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准備。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課導入生活化。以「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一課為例,我在上課前首先讓學生欣賞陳紅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讓他們在優美動聽的旋律中體會孝敬父母的感受,聽完歌曲之後,我隨即又啟發、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讓他們各自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讓學生來評評誰最孝敬父母。經我這樣一動員,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就來了,紛紛述說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後。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帶著濃濃的學習興趣與我一同進入新課教學活動。
二、創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大膽地進行探索——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大膽地進行探索。此時學生的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容易產生聯想,產生靈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容易獲得創造性的思維成果。要達到上述目的,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教師所採取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尤為重要。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徵採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同樣以「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一課為例,當師生共同進入新課學習後,師生之間就開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圍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該如何去孝敬父母」這一主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各自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從中體會孝敬父母的真實感受。在學生談的過程中,我也從中穿插講述歷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讓學生從內心真正體會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子女應盡的責任。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我還組織幾名學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親身體會此中的感受,使他們更深地認識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體會父母含辛茹苦撫養教育子女的艱辛。整堂課師生始終是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貼近生活,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益——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
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是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因此,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內在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意:創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系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學「兩代人的對話」 時,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情境:精選電影《九香》中母親含辛茹苦疼愛孩子的鏡頭,配上滿文君的歌曲《懂你》,讓學生反復看、反復聽,盡管我不說話,但學生的思維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他們一直在感動,在沉思,將平時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懷一幕幕在頭腦中閃現。此時此刻,他們的內心因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動、幸福、激動、愧疚……各種心情交織在一起。平時自己對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滿甚至叛逆都隨之煙消雲散。緊接著我讓學生探討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與父母進行溝通,學生們說了很多很實用的溝通方法。就這樣,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與父母溝通,從而盡到孝敬父母的責任。
四、運用生活化的活動,內化學生行為,使課堂走向生活——教學活動生活化。
思想品德新課程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禮儀展風采」一課為例,我依據《思想品德課課程標准》要求,以學生為本,以有利於學生發展為宗旨,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礎上踐行。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如下活動: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三軍儀仗隊在接受檢閱時的錄象,讓他們欣賞儀仗隊的颯爽英姿。然後讓學生根據他們所觀看的,叫幾名學生上來學一下,讓他們體驗一下禮儀的風采。接著聯系學校生活中的實際,作為中學生該以怎樣的禮儀來展示我們的風采。隨後讓學生分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讓他們評價一下誰最能體現我們中學生的風采。然後再進一步推廣,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禮儀都有不同的要求。接著我就讓幾名學生上來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過表演,讓學生明確待客的禮儀要求,並進一步讓他們明白禮儀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知有展現的過程,情感有渲染的過程,行為實踐有親自體驗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有利於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學生通過自己活動獲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總結出來的認識,特別可信。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分析課文得出要點,充其
量能把它記住就不錯了,此兩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讓學生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能夠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得到感受、體驗,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兩者相得益彰,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於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課前或課後,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以「網路上的人際交往」為例,我在教學這課之前,首先讓學生做了一個社會調查:讓學生去調查社會上經常上網的人,調查他們上網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如何看待上網。然後讓學生根據調查采訪的資料,寫一篇《我們如何對待上網》的調查報告。學生通過實際調查采訪,使他們認識到網路是把「雙刃劍」,更清醒地認識了上網的利與弊,從而也明確自己今後該如何去上網,充分利用網路優勢為自己所用。
⑦ 怎樣上好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
所以,思想品德課要讓一年級學生理解觀點、明白道理,教師就要講究教學方法,就要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環境。 我認為上好一年級思想品德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真鑽研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有些教師認為,一年級思想品德課,內容簡單,道理淺顯,容易說得清楚,於是,不願花精力去考慮教學方案、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果教學收效甚微。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就要認真地備課,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備課?首先要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後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教《我上學了》一課中的「我將在這可愛的學校里學習、活動」一句,成人看來簡單,但對不到七歲的一年級學生來講,上學是生活的轉折點,是一件大事。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有新奇,有高興,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帶有疑問。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掛圖、幻燈、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回憶開學第一天,校門口「歡迎新同學」的橫標,老師、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門口迎接他們,並把他們領到教室等情景,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集體生活的和諧友愛。由此可見,只有認真地鑽研教材、了解學生,教師才能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這是上好課的第一步。 二、寓教於樂,形象地講清觀點形象生動地講清觀點,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點,而關鍵是如何做到講清觀點、形象生動,千萬不要連篇累牘。要注意從兒童抽象思維不發達的特點出發,並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活動、游戲、插圖、幻燈、參觀等,把道理寓於游戲活動和感性的認識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淺出。 三、加強行為訓練,促進知行統一小學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思想品德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而且還必須重視道德行為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一年級學生是培養和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我們根據「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的原則,在課堂上堅持行為規范的指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每節課進行道德行為的評論,強化道德觀念。引導學生用所學過的內容進行道德行為的評論,即進行課堂行為分析。學生的評論雖幼稚簡單,但通過這樣一評,表揚了先進,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學生明白了是與非。根據一年級小學生分辨能力低的特點,經常向他們講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以及學校中的好人好事,讓他們學有榜樣,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就能加強學生自我行為訓練,達到了思想品德課動情、曉理、導行的目的。在思想品德課中,提高學生明理能力的途徑很多,只要我們科學地把握和運用,就能夠使他們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受到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⑧ 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課
初中思想品德
https://pan..com/s/1bu7WsQZacPIlakRmajYzRQ
⑨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質量
: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我們應該讓孩子在課堂上學到更加扎實的理論知識,也應該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學到生活中應該用到的本領,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
⑩ 如何上好品德課
一、關於學科 1、《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的課程。品德教材內容的特點(歷史、思品、生活常識的綜合運用)2、所有內容品德教科書只是提供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教材中的畫面主要是點出了每個活動展開的例子,提示了活動的過程 ,每課內容基本上都以圖片加簡要文字提示的形式呈現,很多擔任品德課的教師在第一次拿到這本僅有幾幅圖片和簡單文字表述的教材時,都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的課怎麼上?活動該如何設計呢?所以,新課標下的品德教學給老師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提前研讀教材,做到心中有數。(全冊、每個單元、每節課)4、要結合本地區、本學校以及本班兒童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或補充 二、關於學生1、你不重視這門學科學生就不重視你。 學生的漠然、無所謂、不做准備是因為老師自己出了問題。2、一節課的重要性 互相認識(記住學生的名字) 講明自己上課原則(師生達成共識) 提出自己的希望與要求(明白自己要怎樣做) 3、日常管理要求 課前准備(課課有要求、課課有檢查、課課有評價) 上課規則(學生起立、打開書本、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起立回答) 三、關於教學 (一)課前准備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課前我們要做好充分的准備,這樣在課上才能游刃有餘,更好的實現課程目標。 1、備學生,科學指導學生的課前准備。 品德與生活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要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我們在課前要充分調查分析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現狀,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和社會閱歷等,為開發利用生活資源做准備。在布置學生搜集資料時,我們的要求要明確、細致,並且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明確可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搜集,這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的去獲取相關資料。 比如在開展 「貨比三家」 主題活動之前,指導學生查找某種商品在不同的商店的價格,並做好記錄,再詢問家長,了解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在充分的資料保證下,學生交流時就有話可說,我們在活動中可以隨機進行指導,並提醒他們與人交談要有禮貌。 2、多讀書,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為了讓教學過程能順利進行,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我們在讓學生准備有關學習材料的同時,自己也應該去搜集更多的資料來作為對教材內容的補充。而且,教師通過自己課前搜集材料的過程,還能夠發現一些問題,有助於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3、准備好必要的課件 對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能過分的依賴,也不能一概地摒棄。要看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而定,每一節課都製作一個復雜的課件是不切實際的,有時只做幾張簡單的幻燈片,同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品德這門課程要以生活為基礎,有時候一些生活場景離學生的生活非常遙遠,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活生生的生活融入課堂中,使景觀更加濃縮,形象更生動,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興趣。(二)、課堂教學1、要確保教學的正准性 教學中,教師必須觀點鮮明,逐步引領學生實現對是非、美醜、善惡的辨別;要豐富自身的人文、天文、心理、歷史、地理知識和自然、生活、社會常識,逐步提升整合品德、地理、歷史、社會等知識的能力,確保知識傳授正確無誤。2、目標要具體、恰當和實用要根據不同年級的課程總目標制定每個主題活動的具體目標。具體目標的制定應以學生為本,遵循學生年齡特點,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符合學生和學校的生活實際,遵循具體、恰當、實用的原則,突出針對性和層次性。3、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激發興趣在思想品德課的導入新課階段尤為重要。它能在一開頭就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激發學習動機,因此,要根據不同課型,採用不同方法,在導入新課時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對於一些側重明理的課,一般可選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詩篇、掛圖、歌謠等,通過朗誦、演唱、看圖等引起學生興趣產生情感體驗,然後導入新課。4、精彩對話,構建活力課堂 (1)生生對話──生成教學內容的「擴充」 富有「動態生成」的課堂是一個師生、生生積極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品德教師必須改變課堂教學只關注教案得以實現的片面觀念,樹立課堂教學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擴充教學內容的新觀念。這樣的課堂需要品德教師及時「抓彩」,根據學生思維動態轉化和生成的過程來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也就是充分地以學生為本!(2)師生對話──生成學習方式的「更新」 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多給予學生探究的方法;給予學生合作的機會;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給予學生成功的喜悅。那麼在教學設計我們就應該融入這些新理念,適時「更新」學習方式。 5、課堂教學要以活動體驗為主,實現有效教學 課堂教學呈現的形式應以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合作學習和其他實踐活動為主。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組織、策劃和指導學生如何活動,如何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升華,而非單純地講解教科書。活動組織要做到「四要」。即:一要精煉,每項活動開展確保有時間;二要靈活,依據內容靈活選擇組織形式;三要實用,確保每項活動有效果,特別應注意每項活動後的提升指導;四要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找到屬於自己的任務,人人參與。6、要布置課後延伸活動。課前、課中和課後的活動,校內、校外的活動應保持連續性、完整性,因此課堂中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必須在每堂課結束時給學生布置課後延伸活動,也為下節課做出必要的活動准備。7、小組合作(1)合理分組(男女、優劣搭配)(2)每個人都是小組長、每個人都是執筆人、每個人都參與,缺一不可(3)教師全身心參與其中、指導、評價(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8、用好評價,落實行動 品德課程評價目的是為了激勵兒童的成長與進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評價關注的是每位學生的活動過程,重視兒童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和行為表現等。因此,在教學中,要善於利用評價,依傍評價,引發兒童的興趣,激發內心的需要。教學評價要做到重點突出、豐富多元、及時持續課堂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反饋和鼓勵,適時引導他們抓住自己進步的每一個動力;評價要持續,將評價貫穿於日常活動之中,不能滯留在某一課時或某一階段。四、關於課後 做好總結、鞏固提高。 在課堂教學實踐後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時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的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1、反思成功之處
一堂課下來,總會感覺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師生的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及時詳細得當地把這些成功之處記錄下來,為以後教學作參考。 2、 反思不足之處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認知方式的不同,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復雜性和不可預料性,加之教師對其估計不足,一堂課下來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失誤之處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為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 3、 反思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間思維情感的不斷碰撞,教師思維的活躍性往往因此得到激發,產生一些瞬間靈感,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完善了教學設計。
品德教學要把構築學生幸福感、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做為最高境界。依此追求,學生學習興趣高,參與面廣,體驗感悟深刻,思維狀態活躍,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不斷增強,在活動實踐中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規范,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的品德課堂就是自主的、有效的,也是受歡迎的。總之,只要我們教師有一顆靈動細膩的心,一雙善於捕捉智慧的眼睛,時時關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顧及到學生的健康成長,便能構建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