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洋里的魚類根據海水的深淺怎麼分類並請例舉幾個相關類別魚的典型的名字
冷血、有脊椎骨、有鰓和鰭是區別海洋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的主要特徵。海洋魚類有25000多種。
善於游泳是魚類又一重要特徵。而魚在海水中游泳是輕松自如、姿態台優美,令人羨慕不已。人們希望也能像魚兒那樣,在水中生活。有些魚長有像鳥兒一樣的翅膀,可以飛到水面上空,滑翔數百米。如果你有機會到中國的南沙群島海域去航行,在船頭便會不斷地有成群的飛魚飛翔兩側,就像馬車走在田野里不斷哄起成群的麻雀一樣。有些魚類生長著燦爛的七色花紋,在海水裡優雅地跳著舞步。有些魚能夠發光,為自己在黑暗中照明。
海洋魚類的生存區域遍布海水的各個層次。生活在海洋中上層的魚是人類捕撈的主要對象。底棲魚類在海底爛泥上覓食,漁民的網具不易捕捉到它們。深海底層的魚類必須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寒冷、黑暗以及食物缺乏等嚴酷的環境。有些魚從生到死整個生命周期分成海洋和內陸淡水區域兩部分。鰻魚又細有長,像蛇一樣,沒有鱗甲。但是,鰻魚實實在在是魚類大家族的一員。雌雄成年鰻在海洋里交配產卵並雙雙死在那裡。鮭魚(大馬哈魚)正好相反,它們在江河、湖泊淡水中產卵並孵化出幼魚,再游到海洋中生長。我國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烏蘇里江、興凱湖都是北太平洋鮭魚的產卵地。
海洋魚類繁殖(產卵、育幼)、覓食和越冬需要追逐適宜的海水溫度環境,而作有規律的遠距離遷徒的現象叫做"洄遊"。魚類洄遊的時間、路線和目的很有規律。魚類洄遊是成群結隊,大量成魚集中在一起,便於捕撈獲得豐收,形成"漁汛"。因此,掌握魚類洄遊規律,對於捕撈生產十分重要。
鯡魚
鯡魚又叫做鯖魚,它是重要的經濟魚類;其魚群之密,個體之多,無與倫比,可以說它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一種魚。鯡魚為什麼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鯡魚善於調劑光照,使魚體能順利地進入各種深淺不同的水層中捕獲食物的緣故。
鯡魚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在大西洋兩岸的大西洋鯡,另一種是分布在太平洋北半部兩岸的太平洋鯡。
鮮魚的密集游動,是一個十分壯麗的場面。鯡魚在集群洄遊開始前的2-3天,有少數顏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接踵而來的便是密集的魚群出現在岸邊。漁人根據岸邊水的顏色、海水的動向和竄動的魚群所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旋和嗚叫聲,就能准確地判斷出大魚群來臨。此時就要馬上安置網具進行捕撈了。
密集的鯡魚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戈l一2天後,便進入海藻叢生的淺水處進行生殖。雌魚產卵、雄魚排精。鯡魚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著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隨之開始了。因為鯡魚的產卵場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於魚群過於密集,所以上層的魚頭部和脊背都會露出水面。雄魚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變成白色膠狀的樣子。
鯡魚為什麼要如此密集而行呢? 這也是長期外界自然環境作用的結果。因為鯡魚集群十分利於它們繁衍後代和有效地保護好仔魚,同時集群又是一種集體行動,大家通力協作.便於覓食。另外,集群對於防禦敵害也有著積極作用。因為鯡魚密集成大群快速游動的線條和閃爍不定的形狀,把敵害弄得眼花繚亂,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條魚身上,即使敵害沖入魚群把密集的隊伍沖散,被吃掉的魚也為數不多。所以集群行動在鯡魚的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翹嘴鱖
翹嘴鱖又叫校魚、桂花魚、季花魚、花紉魚、胖職等。它體高、側扁,體色黃褐並有許多不規則的黑斑、褐色斑塊和小斑點。其肉細嫩、味鮮美,作為名貴魚類已久享盛名。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發現隨葬物中有鱖魚骨路,由此而知,早在二千年前的西漢末年,它就已是主要的食用魚了。
鱖的營養豐富,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9.3%,超過了鯉、鰱等魚的蛋白質含量。鱖含脂肪00.8%,無機鹽l.2%,水分78,7%,為此我國民間常做為產婦及貧血患者的滋補品。喜歡吃魚的日本人,對鱖魚更是格外垂青,譽之為「中華名鮮」和「淡水之鯛」。活的鱖魚遠銷港澳、東南亞、日本,創匯率極高。
翹嘴鱖在我國分布范圍很廣,南起廣東,北至黑龍江的所有江、河、湖、川幾乎都有它們分布,但以長江中、下游水域為多。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江南地區的鱖比同齡江北地區的鱖,生長快得多。鱖喜棲息於靜水或水流緩慢、水草叢生的湖泊。當水溫下降到7℃以下時,活動能力減低,冬季往往游到河川的深水區越冬。鱖大者體長可達80厘米,重10餘斤,但以0.5—1公斤重者味最為鮮美。 [page] 游泳最快的海洋動物——箭魚
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因其種類、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游泳速度也各不相同。1967年蘇聯(現獨聯體)《自然》雜志刊載了一份「海中動物的速度比較表」。其中鯨類:鰮鯨55公里/時,長須鯨50公里/時,虎鯨65公里/時,抹香鯨22公里/時;鰭腳類動物:海狗354里/時,海象18—20公里/時;魚類:箭魚130公里/時,旗魚120公里/時,飛魚65公里/時,鯊魚40公里/時;頭足類:槍烏賊4l公里/時,金烏賊26公里/時,短蛸 15公里/時。由這個統計表中可以看出,箭魚的游速最快。
箭魚為何具有如此高的游速?原來它有個十分典型的流線形身體,體表光滑,上頜長而尖,尾柄強壯有力能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當它飛速向前游泳時,長矛般的長頜起著劈水前進作用。以每小時130公里高速前進的箭魚,堅硬的上頜能將很厚的船底刺穿!
在英國倫敦博物館,保存著一塊被箭魚「長劍」刺穿的船底,船底木板厚50公分。
箭魚也叫劍魚,因其上頜的形狀上、下扁平,中間厚兩邊薄,如同一柄鋒利的寶劍而得名。但又因其速度快,如同離弦之箭故稱箭魚。
箭魚快速游泳的體型為飛機設計師提供了活生生的設計藍圖。設計師仿照箭魚外形,在飛機前安裝一根長「針」,這根長「針」刺破了高速前進中產生的「音障」,這樣超音速飛機就問世了。高速飛機的出現,也是仿生學的一大成功。
[page]
全身生滿棘刺的魚——刺魨
刺魨,全身長滿了硬刺,名字的本身就反映了這一事實。刺魨身上的這些刺,是由鱗片演變成的,也就是說,刺魨的鱗就是可以活動的棘刺。當刺魨身體膨大時,棘刺可以直立,棘刺基部互相聯接,形成一個連續的甲板,這些棘刺可以用來保護自己免受敵人傷害。
平時,這些刺緊貼在身體表面,順溜溜、光滑滑。一且遇到敵害或受到驚擾,刺魨就急速大口吞咽海水或空氣,使身體迅速膨脹,全身的棘刺都豎起來,,形成一個有毛刺的球體。它腹部朝上,漂浮在水面上,順著水流漂泊,敵害怎敢碰它!刺魨就是依靠這套本領來抵禦兇猛敵害的。
待險情解除,刺魨就把吞進去的海水和空氣再吐出來,棘刺林立的球形身體很快癟下去,恢復了原樣。此時可怕的棘刺也倒伏下去,緊貼身體,於是刺魨又慢慢地向水下游去。
會動腦筋的魚—鱗魨
在珊瑚叢生的南中國海的珊瑚礁中,生活著一些身體側扁,腹紹退化,體長20厘米左右,外形酷似馬面魨(剝皮魚)的魚。因為它們全身被以堅硬的板狀厚鱗故名為鱗魨。
鱗魨的眼睛生在身體背部的中央處略向前,看上去魚的頭部好似占據了整個身體的1/2,身體背部的第一背鰭前方生有一根十分粗壯的硬棘,這根粗硬的棘表面布滿了粒狀突起,而且棘的基部可以前後活動,宛如手槍可以扣動的板機,所以南海漁民又稱它們為「板機魚」。
鱗魨的口中生有堅硬、鋒利、十分適用於切割的楔狀牙齒,加上它的全身披有硬鱗,有些種類的尾柄兩側還生有銳利的棘或倒鉤;這些形態構造十分利於鱗魨在珊瑚礁中穿游和捕捉食物。
鱗魨的食物是生活在珊瑚礁中帶刺的海膽和海星。特別是長棘海膽的肉,鱗鮑最喜歡吃。長棘海膽的全身都布滿了長30厘米以上的長刺,鱗魨的眼睛生在離口很遠的頭部後方,可以說這種巧妙的適應特徵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適應性可使鱗魨在捕食長棘海膽時,不致被海膽的長棘刺傷眼睛。但鱗魨要吃掉這個全副武裝的「球刺蝟」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很好地動一番腦筋,想出巧妙的制勝之法。
長棘海膽只有口部周圍沒有棘,可算是「不設防」的區域,但它的口偏偏長在底部。鱗魨若不想出妙法,用嘴去啄食是根本辦不到的。於是善於動腦筋的鱗魨便先用口向海膽噴水,使長棘海膽在水流的沖擊下,把身體翻轉過來,這樣海膽「不設防」的口部便暴露在鱗魨楔狀利齒的攻擊范圍內。
全身是寶的魚——鱈魚
背部有三個背鰭,嘴巴上有一很小胡須,這是鱈魚的典型特徵。我國北方稱鱈為「大頭腥」、「大頭魚」,朝鮮稱鱈為「明太魚」。
鱈魚周身是寶,除肉可食用外,眼球可提取維生素B,肝可提取魚肝油。鱈魚肝油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同時鱈魚肝油對結核菌有抑製作用,所以患肺結核病的人,可長期服用魚肝油。其胰可提取胰島素,膘可制膘膠。鱈魚膘膠可治療咯血。鱈魚的骨焙焦研成粉末調成糊狀可治腳氣。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鯉魚肝是製造魚肝油的重要原料之一,為此有必要介紹一下魚肝油的小史。魚肝油作為醫葯品起源於遠古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和格陵蘭以及挪威的居民。但是其工業化生產卻遲至1847年。最初生產魚肝油的方法,是把鱈魚和鯨的肝臟置於水中,使肝油和水自動分離後,撇取其上浮的魚肝油。1848年挪威開始用水蒸汽加熱法。1880年日本採用水煮法,開創了日本魚肝油的生產歷史。
鱈魚是生活在海水下層、集群很強的冷水性洄遊魚類,其中尤以大西洋為多,故而大西洋是「鱈魚的故鄉」。鱈給北歐諸國,特別是挪威和冰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冰島人把魚腥氣稱作是「錢的香味」,冰島每年向國外市場提供的魚佔世界市場的6%。現今每10個冰島人中就有1人從事漁業生產,他們一個人的收入能養活7個冰島人。
體溫比水溫高的魚——金槍魚
金槍魚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名貴魚類;在日本、歐美一些國家非常暢銷,可以說在這些國家金槍魚家喻戶曉,就像我國人民熟悉大黃魚、小黃魚和帶魚一樣。在歐美一些國家,人們把金槍魚肉比作是「海雞肉」或「小牛肉」。美國製造的油浸金槍魚罐頭風靡全球,是國際上最暢銷的食品之一。
金槍魚的溫度為什麼會比周圍水溫高呢? 原來它身體兩側有皮膚肌肉血管網叢,經科學家周密研究,金槍魚的體溫比周圍水溫高出9℃。這種不知疲倦的快速游泳者,肌肉收縮力量是使它們體溫升高的主要原因。沿金槍魚脊柱兩側強有力的肌肉和皮膚上大量的血管網叢,表明這些部分的新陳代謝特別旺盛,因而金槍魚的魚肉似牛肉,是紫紅色的。其中血紅索含量很高,低脂而高強蛋白,所以營養價值高。
金槍魚游速快,每小時達20海里。戈特教授曾說:「今日在美洲海邊所發現的金槍魚,可能是在前晚繞過好望角的」。此事不必共有,但由此可知其游速之快。
金槍魚類遍布世界海域,是世界性海洋捕撈對象。過去一直由美、日兩國主要生產,1959年以來前蘇聯也積極開發。因為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的金槍魚類漁場都在拉美、非、亞、澳、歐各洲一些中小國家的近海和外海,所以金槍魚漁業越發展,就越和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有關。歷史上拉丁美洲反對大國海洋霸權的金槍魚之戰,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黑 鯛
提起黑鯛人們也許不太熟悉,可是只要一說「黑加吉」,沿海居民家喻戶曉。
這種魚的體態優雅,色澤索麗,在閃閃發光的體表,有著黑色斑紋。黑鯛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海產名魚。它那豐腴的精巢有鮮嫩甘美的特殊風味,在我國南方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名萊。
加吉魚分紅加吉和黑加吉兩種,紅加吉的學名叫真綢,黑加吉即黑鯛。有關加吉魚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來到登州(現在的山東蓬萊)。 一天,他擇吉日渡海游覽海上仙山(現今的長山島),在海島上品嘗了長相漂亮味道鮮美的魚之後,便問隨行的文武官員,此魚何名? 群臣不敢胡說,於是作揖答道:「皇上賜名才是。」太宗大喜,想到是擇吉日渡海,品嘗鮮魚又為吉日增添光彩,為此賜名「加吉魚」。
黑鯛是淺海底層魚類,喜棲於沙、泥底或多岩礁的淺海,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在青島近海的膠州灣,每年4—5月份,黑鯛便從外海游進膠州灣作生殖洄遊,產卵後的親魚再游到深水區越冬。當年的黑鰓幼魚,在膠州灣內索餌、肥育、直至秋末才移入深水區越冬。因此,每年春季,有經驗的漁民便在膠州灣內釣、捕黑鯛。
黑鯛的性腺在發育過程中,有性轉換現象。幼魚期為雌、雄同體,經過一次性分化之後,約達五齡時雌、雄個體便可區別開。一般說,低齡魚中雄性居多,而高齡魚中則是雌性為多。黑鯛體長一般在12—25厘米,最大可達40厘米。
黑鯛對海水溫度變化的適應性較強,其生存水溫為4—35℃,最適水溫為18—22℃。同時它們對海水的鹽度要求也不嚴格,不僅能在海水中生活,而且還能在鹹淡水中生活。
黃斑燕鰩
背鰭13,臀鰭10,背鰭前鱗25,側線位於腹側。上下頜具小圓錐牙,排列呈窄帶,胯骨.有少許細齒。胸鰭甚寬大,胸鰭中部有l條黃色寬斜帶。
暖水性上層魚類。常躍出水面,伸展寬大的胸鰭在空中滑翔一段距離。
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水水域。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
白邊鋸鱗魚
體被強櫛鱗,側線鱗30 。前鰓蓋後下角無長棘,頭頂骨棱光滑。奇鰭鰭條部和腹鰭前緣乳白色,胸鰭鱗腋部有l深紅色大斑。
暖水性魚類。棲息於珊瑚礁海區。
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熱帶海域。我國產於南海。
叉紋蝴蝶魚
體側扁而高。吻較短。體被弱櫛鱗,側線不完全。頭部有l黑色橫帶,沿體側有多條褐色縱條紋,條紋後部常多有分叉,背鰭和臀鰭鰭條部邊緣黑色。
生活於珊瑚礁盤中。體長l 30~150毫米,較常見。
廣泛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區。我國見於南海。
口 魚
體甚側扁。吻甚長,呈管狀。 口小,前位。兩頜形似鑷子的端部,形成平直的口裂。背鰭鰭棘部高,有12—13結棘。胸鰭長,鐮刀狀。尾鰭近截形。
生活在珊瑚礁海區,較少見。體長l 30—170毫米。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區。我國見於南海。
絲蝴蝶魚
體卵圓形,甚側扁。吻較長,圓錐狀。背鰭鰭條部有絲狀延長條,在其下方有1個大於眼徑的眼狀斑。頭側有l橫帶穿過眼徑。體測上部有7—8條斜線紋與腹側的9—10條斜線紋呈直角相交。尾鰭後緣截形或略凸。
生活在珊瑚叢中的美麗小魚。體長65—145毫米。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區。我國見於南海。
鏡蝴蝶魚
背鰭有粗短鰭棘14,以中部鰭棘為最長。 頭部有一較眼徑稍狹的橫帶。體側方跨側線有一卵圓形大黑斑,黑斑的三分之一位於側線上方。尾鰭寬短。
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體長一般60一120毫米。我國海南島南岸沿海習見種。
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只見於南海。
格紋蝴蝶魚
體側扁。吻尖,前端稍向前突。體被弱櫛鱗。體側鱗片的邊緣具暗色線紋,互相連結呈網紋狀。頭部有1黑色橫帶,沿背結鰭條部有1黑色縱帶,尾鰭具1黑色橫帶。
生活於珊瑚叢中的美麗觀賞魚之一。體長約50毫米左右,較少見。
分布於熱帶太平洋暖水區。我國僅見於南海。
斜紋蝴蝶魚
體側扁,呈卵圓形。體被較大櫛鱗,側線不完全。頭部具1黑色橫帶。體側前部與後部暗色斜紋斜向不一致,前部向上斜,後部向下斜,另外背鰭基部黑色縱帶與尾柄帶相連。尾鰭亦具2條黑橫帶。
珊瑚礁中的美麗小型魚類。體長80一120毫米,較少見。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區。我國見於南海。
普提魚
體長方形。兩頜牙各1行,前方各具2對大犬牙, 口角處具向前的犬齒1枚。體被圓鱗,頭部只在頰部和鰓蓋處被鱗,前鰓蓋邊緣無鱗。背、臀鰭基底均具鱗鞘。側線完全。背結12結棘。背鰭第l~4。鰭棘間與背鰭基底末端各具1深藍色大斑。
為暖水性,色彩美麗的種類之一。
分布於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我國見於南海。
伸口魚
體粗壯,側扁。 口能向前伸長呈管狀,下頜向後延長,伸過鰓蓋膜的後方。體被大圓鱗,頰部鱗2行3背、臀鰭基底鱗形成發達的鱗鞘。腹結第二鰭條延長。側線中斷。此種魚常有體色變異。
為熱帶生活於珊瑚礁海域的魚類之一。體長150毫米左右。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
白條雙鋸魚
背絡前方有一條圍著黑色窄邊的乳白色寬頻斜伸向下,經眼後緣達間鰓蓋骨後部。暖水性小型魚類,生活在珊瑚礁海區,與大海葵共生,食小型元脊椎動物,體長一般為33~94毫米。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我國見於南海。
狐籃子魚
頭的前半部上、下外廓明顯內凹。吻長呈管狀。 自背鰭前經眼至吻端有1黑色寬頻。胸部黑色,其餘部分黃色。
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常成群棲息於岩礁和珊瑚叢中。體長160—190毫米,各鰭鰭棘有毒腺,被刺後可引起劇疼。分布於熱帶太平洋中部淺水區。我國見於南海。
鐮 魚
體甚側扁而高,幾近圓形。頭短而尖。吻突出,呈管狀。牙細,尖,呈剛毛狀。眼的前上方兩側各有l骨質棘。背結有7鰭棘。 第三鰭棘延長呈絲狀。尾柄兩側元銳棘或骨板。
暖水性小型魚類,通常棲息於礁盤淺水。體長100~300毫米,較少見。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淺海。我國見於南海。
綵帶刺尾魚
牙不能活動。尾柄兩側各具1個向前棘。背鰭具9鰭棘25—28鰭條3臀鰭具3鰭棘26—27鰭條。體淡黃色, 自眼向外放射出多條藍灰色帶紋。尾鰭後半部的橫帶與體色帶紋同色。
典型珊瑚礁魚類,通常棲息於礁盤附近淺水。體長160—190毫米,較少見。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我國見於南海。
毒 鮋
眼小,背位,眼下方有一深凹。犁骨元牙。背鰭棘被以厚皮,基部具毒囊。胸鰭下方無游離鰭條。
暖水性底層魚類,常隱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間。體長一般為95~224毫米。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我國見於南海。
美鰩
尾上具結刺6行。吻軟骨癒合部短於分離部。兩頜牙多於40個。體盤前部斜方形,在吻側與眼後外側緣凹入。
為底層小型鰓類,一般體長為300毫米左右。棲息於淺海沙質底海域。常與孔紹相混雜,其不同點,本種尾部結刺為1行,上下頜牙多於奶個。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見於黃海和東海。
眼睛魚
體甚側扁,形如一眼鏡片。腹緣甚凸而薄銳。 口小,幾呈垂直狀。臀路基底長,魚小時有2絡棘,鰭條38~33; 魚大時,結棘消失,大部鰭條包於皮下,僅末端露出。腹絡細條狀。
暖水性魚類。體長一般為900~200毫米。為廣東沿海習見種類。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朴蝴蝶魚
口小,吻突出。背鰭有強大鰭棘ll報,以第四鰭棘為最長。臀鰭有強棘3報。背鰭鰭條部前下方有一鑲白邊圓形大藍斑。體側有4條鑲藍邊黃色橫帶。
棲息於近海珊瑚礁或岩石間。小型魚,體長一般50~90毫米。
分布廣,數量亦較多,為我國沿海產蝴蝶魚類中最常見種。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肩環刺蓋魚
體側有多條環形帶,肩部有小藍色環。背鰭有尖銳鰭棘12根。鰓蓋骨邊緣有鋸齒,隅角處有一強棘。腹結與臀鰭皆具強棘。
暖水性珊瑚礁魚。 體長一般300毫米左右,為蝴蝶魚類中體型較大者。我國海南島南岸海域可捕到。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的南、北回歸線問海域。我國產於南海。[page]
吸盤魚
頭背部由第一背鰭形成的吸盤較長,有橫排軟骨板22~26對。第二背結與臀鰭基底等長,有35~40鰭條。尾鰭在幼魚時尖形,到成魚逐漸為凹叉形。
一般體長220~450毫米, 最大不超過900毫米。游泳能力雖較差,但它分布遍於世界各海域,主要藉助其頭部吸附力很強的吸盤,吸附於游泳能力強的大型鯊魚或海獸身體的腹面,有時亦吸附於船底,它自己不需游泳,被帶到世界各海洋。當到達餌料豐富的海區,便脫離宿主,攝取食物。然後再吸附於新的宿主,繼續向另外海區轉移。
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域。我國沿海均產之。
比目魚
兩眼均在頭左側。有眼側深褐色,被櫛鱗;元眼側白色,被圓鱗。口大,兩側口裂等長。上下頜各具1行大尖牙。
近海溫水性底層魚類。仔魚眼對稱,在發育過程中進行變態,右眼轉至左側。變態完成後下沉海底,常側卧潛伏於泥沙中。體長一般250~500毫米,大者達700毫米左右。依季節作短距離集群泅游。在黃海和渤海產量較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
木葉鰈
兩眼均在頭.的右側。有眼側體褐色,有深色細斑;元眼側白色。體兩側均被小圓鱗。 口小,兩側口裂不等長。有眼側兩頜均無牙,無眼側各有2~3行細尖牙。眼間隔窄,呈嵴狀隆起,前後各有一小棘。前鰓蓋邊緣隱於皮下,不游離。
溫水性近海底層魚類。一般體長110~220毫米。仔魚時兩眼對稱,變態後左眼移至右側,轉為底棲生活。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page]
駝背三棱籍魨
體被多角形板狀鱗合成的骨甲所包。體的橫斷面大致為三棱形。背中棱中部的鱗板向上突出,形成一尖峰。
暖水性近海底層小魚,一般體長100一120毫米。游泳緩慢,借骨甲以自衛。
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國僅見於南海。
毛壁魚
體側扁,腹部突出。體被細絨毛狀小棘。頭大。鰓孔小,位於臂狀胸鰭基部下方。背鰭第一鰭棘頂端為一球狀穗,形成吻觸手;第二鰭棘後方的額上有一凹窩。臀鰭鰭條7根。體上及各鰭具不規則深色斜紋。
暖水性底層魚類。體長一般在110毫米以下。棲息水深可達900米。以吻觸手頂端的球狀穗誘捕小魚等為食。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僅見於南海。
少女魚
少女魚。唇厚,略隆起。鰭棘部短於鰭條部,最後鰭棘略短於第一鰭條。頭和體側具4條茶色橫帶。長20厘米。分布地區:南海、台灣海、西太平洋、澳大利亞北部海域。
四帶馬夫魚
四帶馬夫魚。俗名:花關刀。背鰭第四鰭棘顯著延長,呈長鞭狀。頭體側具四色橫帶。背鰭及尾鰭呈橙黃色。體長25厘米。分布地區:南海、台灣和日本海域。
二色擬雀鯛
二色擬雀鯛。犁骨與顎骨具牙。側線中斷,上側線幾近體背緣,下側線延伸至尾基。體前半部紫色,後半部黃色。體長5厘米。分布地區:西太平洋熱帶水域。
白星石斑魚
白星石斑魚。體黑褐色,背鰭邊緣呈白色。體側、背鰭、臀鰭和尾鰭均散布有白色斑點,但在體側的白斑相連成不規則的波浪形斑紋。體長50厘米。分布地區:南海、台灣海峽、紅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水域。
觸須蓑鮋
觸須蓑鯉。口大。胸鰭和背鰭鰭棘很長,鰭膜深裂。胸鰭鰭膜扇狀,具褐斑點。橫帶紋,尾柄無縱帶。體長20厘米。分布地區: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熱帶水域。
鞭蝴蝶魚
鞭蝴蝶魚。俗名:黑腰蝶。背鰭第四鰭條呈絲狀延長。體後上部具一卵形藍黑色大斑,斑下緣為寬白邊,後緣橘紅色。體側有6-7條藍色縱帶。體長20厘米。分布地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台灣海域、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
藍斑蝴蝶魚
藍斑蝴蝶魚。俗名:藍印蝶。體黃色,頭部具一經過眼的橫帶.體側具約20條棕色縱紋側線,側線附近縱紋間呈藍色斑塊,隨成長而顯現,尾柄具一藍墨斑,體長12厘米。分布地區:南海、台灣沿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水域。
黑斑鰓棘鱸
黑斑鰓棘鱸。俗名:黑白鰓棘鱸。胸鰭鰭條數多為17。背鰭和臀鰭鰭條部末端呈圓形,幼魚的頭和體側具6塊黑色橫斑。成體呈褐色,具極細小藍點。體長15厘米。分布地區:南海、西太平洋熱帶水域。
黑體管鼻海鱔
黑體管鼻海鱔。俗名:馬彩鰻。幼魚前鼻呈管狀,隨成長管壁呈膜狀。上下頜端須分枝並延長。幼魚體色為黑色,雄魚為天藍色;雌性為黃色。體長1.2米。分布地區:南海、台灣沿海及西太平洋。圖中是在珊瑚礁中的黑體管鼻海鱔(頭和尾)
白邊鋸鱗鰃
白邊鋸鱗魚畏 。鰓蓋骨後上緣皮膜具一紅黑色窄帶,胸鰭腋部有紫紅色大斑。後背鰭、臀鰭、腹鰭與尾鰭前緣呈乳白色。體長15厘米。分布地區:南沙和西沙群島及台灣海域,非洲東部和中美洲海域。
角箱魨
角箱魨。俗名:牛角。頭、體被甲呈五棱形,眶前棘、腰骨棘各一對。尾鰭具紫藍色圓斑。體甲黃綠色。體長56厘米。分布地區:南海、東海、黃海、紅海、非洲東部和夏威夷海域。
肩環刺蓋魚
肩環刺蓋魚。俗名:白尾藍紋仙。肩部具一藍色圓環。體側具6條藍色斜帶,幼魚多具環紋。體長30厘米。分布地區:南海、台灣沿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熱帶海區。
黑鰓刺尾魚
黑鰓刺尾魚。尾柄兩側各具一尖棘。幼魚體紫黃色,成魚暗褐色。眶前後具橙斑。體側密列橙色暗波紋。鰓孔上端經鰓蓋後緣至頰部具一黑帶。體長20厘米。分布地區:印度洋熱帶水域和太平洋中、西部熱帶水域。
Ⅱ 釣魚問題:夏天炎熱,鯉魚、鯽魚等是在深水處還是在淺水處
淺水處。
夏季經常出現的一種氣候就是悶熱,悶熱的時候,空氣流通慢,溫差小,池塘中的水上下流通緩慢,氧氣進去深水區就更慢了,這樣就出現了越往深處的水中含氧量就越低。
在深水區的魚為了吸氧,就會上升到池塘的淺層,也稱之為浮頭。所以在夏季悶熱的天氣釣魚時,不要去深水區垂釣。要把魚竿鎖定在含氧高的、離空氣近的淺水區域。或者是選在水草茂盛的岸邊。
(2)哪些魚兒生活在深水區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氣溫較高但不是悶熱的天氣釣魚的時候,釣魚人在垂釣的時候,可以在水庫和池塘的進、出水口,或者雨水的交匯處,進行淺釣。因為這些地方屬於活水,活水的流動性強,而且涼爽,常常接觸空氣,所以含氧量高。
夏季的夜晚是一天中最涼快的時候,夏季也是釣友們夜釣頻繁的季節。夜釣選點的時候就一定要沿著岸邊,晚上岸邊安靜,其次岸邊的水溫要比深處的水溫涼的快些,再次夏季岸邊存在著豐富的餌料。
再加上魚兒喜歡靠邊的特性。這就註定了,魚兒晚上會往淺處游去。所以在夏季夜釣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用短桿近釣。白天的時候溫度高,魚兒都喜歡待在深水區納涼。白天釣魚的時候,需要用長竿深釣才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釣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鯉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鯽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淺水湖帶
Ⅲ 什麼樣的觀賞魚適合生活在較深的浴缸里
有很多,金魚種的鎏金金魚可以用80的水位養,錦鯉,草金可以深水位養,蘭壽不能深水養,熱帶魚的品種就很多的,除了一些小型魚,大部分的中型魚,中大型魚都是可以深水養的,我說的深水是指60水位以及以上,不超過1米,像錦鯉那就是魚缸越深越大越好了。如果你先有缸後買魚的,一定要選對魚,不然水位不適合魚的話,魚容易出問題
Ⅳ 鮁魚是深海魚還是淺海魚,生活在多深的水域
鮁魚是淺海魚,不是深海魚。它們生活在淺海之中,深海之中的水壓非常大,鮁魚無法適應這種環境。鮁魚平時生活的海域一般比較淺,不會超過100米,有些鮁魚甚至生活在不到50米深的海中。它們喜歡在水域的中層和上層活動,只有當冬季到來時,才會到底部過冬。過冬時它們的分布深度一般也不會超過150米,不算特別深。鮁魚是我國常見的魚類之一,屬於海水魚。對海水魚的區分可以從它們分布的海域深淺這一標准進行,分布在深海的就是深海魚,分布在淺海的就是淺海魚。從這一標准來看,就可以將鮁魚分為淺海魚,它們生活的水域一般是比較淺的,很少會到深水區。深海之中的水壓是比較大的,鮁魚無法適應其中的環境。
具體來看,鮁魚分布的水域深度一般都不會超過100米,有的鮁魚則分布在不超過50米深度的地方。鮁魚分布在海域的中層和上層,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兩個水層活動,一般不到底層。而只有在冬季到來的時候,鮁魚會因為水溫的降低而當比較深處的地方過冬。此時,它們雖然分布在比較深的地方,但總體來看深度也不會超過150米,當春季到來水溫開始回升時它們又會到比較淺的地方活動。
上文已經介紹過,在水溫比較適宜的季節,鮁魚的分布深度一般不會超過100米,而且還有很多鮁魚的分布深度不超過50米。還有的鮁魚生活在河口附近,分布的水域更淺。當水溫急劇降低時,也就是冬季到來的時候,鮁魚為了過冬則會到稍微深一些的海域之中,不過一般來說也不會超過150米,大多集中在80-150米。在水溫有所回升之後,鮁魚生活的水域深度會再次發生變化,到比較淺的地方活動。
Ⅳ 草魚,鯉魚,鯽魚,雄魚,柴魚,斑魚,鬍子魚分別生活在淺水區還是深水區
鯉魚_深水區
草魚屬中下層魚。
鯽魚_棲息於水的下層
雄魚
柴魚_又叫舵魚科
棲息:棲息於岩岸礁石區或潟湖區,亦常見於潮地內。雜食性,以海藻及底棲動物為食。
斑魚又叫烏魚,烏鱧喜棲息於水草叢生、淤泥底質的湖泊、水庫、河流、河溝及池塘,內外盪等水體中。平常潛伏在水草茂密的水底,捕食或水中缺氧時才到水體中上層活動。對環境適應能力強,有輔助呼吸器官可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故耐低氧,在少水或潮濕的地帶也能長時間生存。
鬍子魚又叫鬍子鯰,鬍子鯰屬於底棲性魚類,性情溫和。它白天飽食後喜歡聚集於池底、洞穴和陰暗處,夜間四處活動和覓食。
Ⅵ 深水區有哪些魚類
深海魚
,分屬十多個科,常見的深海魚有:
石斑
、
黃花魚
、鱈魚、
沙丁魚
、鯊魚、鯨魚、三文魚、金槍魚、
海鱸
、
秋刀魚
、
海鰻
、
鮁魚
、黃花魚、
鯧魚
、
鯪魚
、
鳳尾魚
、
馬面魚
等等。
Ⅶ 深水魚與淡水魚有什麼區別能詳細說說嗎
相信大家對海底的世界一定很陌生,還得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世界,在這里生活著各色各樣的生物,目前我們國家一直在進行海底世界的探索,追求海底世界的奧妙。那麼有很多人會問深水魚與淡水魚有什麼區別?下面就由小編來為您具體闡述。
總而言之,大海作為一個聚寶盆,擁有很多未知的秘密,在大海當中,不僅有很多耐低溫,耐壓強的魚類,也有很多耐高壓的生物,它們可以在黑暗的環境當中遊走,捕食。我們人類正在進一步提高科學技術,去探索這些未知的挑戰,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一定會有所收獲。
Ⅷ 哪些魚類生活在海流中,哪些生活在河中
在海洋中生活的為鹹水魚類,在河流中生長的魚屬於淡水魚類。
河流魚類種類繁多,生活習性多樣。一些魚類的生活限於河流的干支流,另一些魚類在河流與連通的湖泊中來回遷徙,如青魚、草魚、鰱和鱅等(也稱為半洄遊性魚類)。還有一些魚類在海洋與河流之間遷徙,稱為洄遊性魚類。在海洋中生長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稱為溯河洄遊(如中華鱘),在淡水中生長但需要去海洋中繁殖稱為降河洄遊(如花鰻鱺)。
在潮間帶,黑色魚類一般生活在岩石間,綠色魚類多生活在顏色較淺的海藻間,橄欖色魚類常在馬尾藻間出沒,赤色魚類則可在紅珊瑚礁間找到。
Ⅸ 深水魚的種類--克勞森深海魚
深海魚生活在百米以下深海區域,所以對於其捕撈方式只能是遠洋深海拖網或者勾掉捕撈,然後捕撈上船,及時速凍。而且由於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所以在克勞森深海魚在零下18攝氏度的保存狀態下並不會導致營養流失,氣逆鮮度和質量可以被很好的保留,切相比淡水魚和近海魚,深海魚被當代工業污染的可能性會更低。由於深海魚含有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礦物質。如鈣,鐵,鋅等微量元素,而且還含有維生素a.b.c等,所以對人體健康具有很大益處。 「集天下美味一品,送全家健康一生」是我們全體員工的服務宗旨。我們把歐美國家驗證了上百年的健康海產品以合理的價格推向中國市場,帶給中國人民一種全新的飲食理念。隨著這些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我們看到的將是每個家庭成員健壯的骨骼、強健的體魄,聰明的頭腦。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必將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健康的飲食文化帶給人們的將是高品質的生活。
深海魚的品種主要有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魚、馬加魚、紅利魚等十多種。在餐館里見的最多的就是石斑,石斑又包含了芝麻斑、海虎斑、油斑、青斑、東星斑等等十餘種,這些魚都屬石斑類,但長像相差甚遠。東星斑是石斑里的大美女,火紅的魚鱗,帶著藍藍的小星點,產量不大,因些很名貴,大多在三、五百元一斤。老虎斑身著白色虎皮斑紋,肉質雪白細嫩,吃起來十分美味。還有些斑魚長得十分醜陋,如北方海鮮餐廳里常說的老闆魚,全身長得參差不齊,實在不堪目睹。但這種魚不好動,整日爬在水底,眼睛從不滴溜溜亂轉,顯得很沉穩,因此得名。另外,最常見得的是偏口魚,也分左口魚、多寶魚等。這類魚身材扁平,也不好看,但在水中游動時如同一隻大蝴蝶,姿態很美。海鮮池裡最名貴的魚屬蘇眉,蘇眉分大蘇眉、小蘇眉,大蘇眉體重可達八、九斤一條;小蘇眉產量極低,價格每斤可高達600—800元。海鮮餐館里還可以見得如銀槍魚、沙尖魚、黃鯽、小黃魚及銀鯧等近海產的小魚種,這些魚產量大,多見得的是冰鮮品,價格就很便宜。但它們肉質雪白、細膩,吃起來也十分美味。也因此我們能再次吃到真正鮮活的大黃魚。
Ⅹ 魚類有哪些生活習性
不同的魚有不同的生活習性,以鰱魚為例。
鰱魚是一種典型的中上層品種, 在春夏秋三個季節當中會存在於水體的中上層, 入冬之後將會進入深水區域。作為一種濾食性魚類, 鰱魚在進食過程中, 將會應用魚鰓過濾選取水中有用的浮游生物, 當鰱魚為魚苗階段時, 主要以水中的浮游動物為食;當生長到1.5cm左後之後, 主要以水體中的浮游植物為食, 比較喜歡吃草魚的排泄物、雞、牛的糞便、豆渣粉以及人工微顆粒飼料。鰱魚的餌食具有十分明顯的季節性, 在春秋時期除了浮游生物之外, 還會攝入很多的腐屑類餌料;在夏季時因為水位較低, 所以攝食量較大了;冬季鰱魚往往是少吃少動。綜上所述, 鰱魚適合在肥水中與養殖。鰱魚是一種喜高溫魚類, 最為適宜的溫度為24~30℃, 夏季的鰱魚食慾十分旺盛, 因此我國北方地區的鰱魚生長迅速期一般集中在7~9月份, 立秋之後鰱魚的食慾會逐漸下降。鰱魚本身的性格較為活潑, 喜好跳躍, 但是較為笨拙。鰱魚生活的水體需要有足夠氧氣, 如果水中缺氧會立即浮頭, 很快死亡。但是整體來說, 鰱魚的生長周期較短, 並且成活率較高, 通常情況下, 鰱魚的性成熟年齡較草魚早1-2年。成熟個體也較小, 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魚便可達到成熟。每年4~5月產卵, 絕對懷卵量20-25萬粒, 產卵期與草魚相近。在池養條件下, 如果餌料充足的話, 當年魚可長到500~800克, 三齡魚體重可達3~4千克, 在天然河流中可重達30-4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