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毛南族生活在哪些地方

毛南族生活在哪些地方

發布時間:2022-12-20 22:02:21

Ⅰ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什麼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使用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和漢族、壯族人交往,所以絕大多數毛南族人都通漢語和壯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毛南族地區緊靠雲貴高原東麓,溶岩遍布,青山連綿。中部是茅南山,東北部是九萬大山,西北部是鳳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區,林木蒼翠,屬亞熱帶氣候,適合於農耕畜牧。

Ⅱ 毛南族有哪些傳統文化與習俗

毛南族婚姻的程序與禮節
締結婚姻程序與禮儀。這方面,近代以來受漢、壯族影響較深。同時,也不乏民族傳統觀念與禮儀。一般包括如下階段:
提親。無論採用哪種擇偶方式,都需要男家委託正式提親。內容包括口頭的及索回女子生辰八字合計是否相剋,並施巫術檢測吉凶。
相親,即「落典」。在提親成功的基礎上,凡男女雙方索不相識的,父母及中介人約定一個時間、地點讓當事人會面。屆時,男女雙方在同伴陪同下,以一定距離窺視對方的相貌、言談舉止。中介人則往返其間徵求意見。最後,中介人平舉兩只手掌(掌心向上)伸向雙直呼:「儂(弟妹統稱)呵,你中意不中意?看上了送典來!」旨在請他們投放表態錢。如果一方或雙方都不送錢,抑或極少,婚事就此告吹,家長不再勉強。若他們放的典錢多且利落,表示兩廂情願,可以定親。原來相識的男女,家長們分別征詢過了即可定奪。
此後的婚禮還有23個程序內容,主要環節類同漢族的「六禮」(即所謂的納采、問名、納征、請期、親迎等),又有許多特別儀式。
毛南族的飲食習俗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廣西山區,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
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
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之習。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餚,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毛南族喜歡的酸食品很多,其中以"腩醒","瓮煨","索發"為最普遍,稱為"毛南三酸"。
"腩醒": 把豬、牛肉切成薄片,用生鹽粉拌勻咬透,留兩三天。用香糯蒸熟,放在簸箕里涼冷,與肉片揉搓均勻,放在壇里壓緊密封。三個月後便可用。
"瓮煨":為了能隨時吃到酸食品,家家戶戶還有一種特殊的鹽水壇。毛南話叫"瓮煨",可腌制多種瓜菜。
"索發": 把洗清的釘螺用豬油干炒,待透熟發香後,趁熱倒入壇里,然後密封。三個月就可以揭蓋吃用。毛南語叫"索發"。
除了"三酸"外,還有酸辣椒、酸蕃茄、酸蘿卜等。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並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梁、玉米釀制。但近年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的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餚。 推薦閱讀:錫伯族民俗文化
毛南族飲酒習俗
毛南族人好飲酒,也自釀酒。釀酒的原料甚多,糯米、粘米、玉米、小米、高梁、地瓜、南瓜、都可以釀出美酒來。所釀之酒度數不高,一般為20至35度。廟節一般在農歷五月,此時插秧已結束,必須祈求天神給予風調雨順,同時還要祭祀飼養牛的創始人「三界公」。屆時,各村都要殺一條菜牛進行祭祀,並給耕牛飼糯米飯團和粉蒸肉。祭祀在三界廟前舉行,由「鬼師」主持,並要舉行「椎牛」的儀式。毛南族人多禮好客,吃飯時無論客人大小,都被邀請與主人家長輩同坐。吃飯時如無酒招待,會被認為失禮。客人入席後,先用手指或自己人子、蘸酒灑地,表示先敬主家祖先,並祝願主家萬事如意,而後主客碰杯互祝飲酒。毛南族過去盛行早婚,兒子幾歲就由父母代為定婚。婚禮有「送典」、「穿耳」、「踩門」、「認親」等等程序,其間也少不得酒。例如認親,女方由姑嫂或女伴陪同到男家,男家要辦兩三桌席請舅父母、叔伯等近親來,與姑娘見面。在結婚的時候,賓客到達,帶隊的人要先到主人家屋檐下的一張安放有迎親神龕的桌子旁,賂神敬酒,然後才能進屋。結婚時不拜堂,但要拜祖先和長輩。

Ⅲ 毛南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

毛南族習俗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和漢族、壯族人交往,所以絕大多數毛南族人都通漢語和壯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傳說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兩代從山東、湖南、福建等地遷到廣西的。早在11世紀漢文典籍中就出現了毛難的稱呼,是沿用地名而約定俗成的族名,先後還有"茆灘"、"茅灘"、"茅難"、"冒南"等稱謂。 毛南族人自稱為"阿南",其意為"這個地方的人"。1986年6月,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稱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頑強、不畏艱辛、富於進取,不論生活的多麼艱難,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學校學習,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較高,有一支數量可觀的本民族的知識分子隊伍。 毛南族地區有三寶: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飼養菜牛的歷史,有"菜牛之鄉"的美稱。此外毛南族人還善長竹編、石雕、木雕等工藝製作。 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毛南山區,人們會用色香味俱全的"毛南飯"招待您。"毛南飯"是毛南族人民的特有食品。做法是用水泡竹筍煮熟,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和生薑,混合烹煮後再加人南瓜苗、南瓜花及適量辣椒、油、鹽。由於它以天然的蔬菜瓜果為主,因此色美、味佳、營養豐富。 毛南族有71萬多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河池、南丹、都安等縣。其中,居住在環江的毛南族,數量約占毛南族總人口的80%以上,環江縣素有"毛南之鄉"的稱號。 毛南語稱花竹帽為"頂蓋花",用竹片在半徑一尺的竹帽上編織八九十個圖案,密密麻麻,看不見洞眼,不透光,不漏水。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愛情的信物,也是毛南族饋贈親友的禮品。 毛南族男女都喜歡穿藍色或青色大襟、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邊,留著發害,愛戴手鐲,胸前佩銀、玉等飾品;特別喜歡戴花竹帽。 毛南族聚居區氣候較為炎熱,又盛產竹、木,所以住房一般是竹頂木牆,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陽台用來晾曬農產品;下層用來關牛、馬、雞、豬等,同時也放置些雜物。住房有干欄建築特點。 毛南族最愛唱歌,曲調十分豐富,有"比"、"歡"、"排見"、"耍"、"朗"五種類型。語言朴實,節奏歡快。一般為同聲二部重唱。按內容分,有"引歌"、"神話歌"、"禮俗歌"、"史歌"、"苦歌"、兒歌和情歌。 毛南族無論走到哪裡,遇上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本族人時,相互間都稱為"華記"表示親呢,就如有的民族相互稱"老表"一樣。 傳說古時候,毛南族的祖先為逃避一場災難,躲到一座叫"華記"的大山上,開荒種地,經歷了苦難,又享受了快樂,他們認為能夠生存下來,主要是靠了'嘩記"這座大山的保護。後來,毛南族人民為尋求善良和友誼,不論走到哪裡,只要碰上和自己年齡相仿的本族人,都開口稱為"華記"。 "廟節"是毛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主要是祭祖神靈祖先。由老人從夏至數起數到辰日即是節日。到時家家蒸五色糯米飯,並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樹枝上,向天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為了表達對耕牛辛勤勞作一年的慰問,給它餵食一團糯米飯和粉蒸肉。婦女們手提裝有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的竹籃,攜兒帶女回娘家共慶。男女青年則相約到野外山林中對歌、玩耍,尋找意中人。 毛南菜牛 由於毛南族山區缺少耕地,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見縫插針開墾面積很小的"雞窩地"之外,就是利用滿山的青草來發展家庭飼養業。 家家都養菜牛,專供食用,不作勞役,成為毛南族的特產,暢銷國內及港澳市場。菜牛都是圍欄圈養,牛圈乾爽 、避強光、很清靜,夏防蛀蟲,冬防受凍。對剛入圈的 牛要細心觀察其習性和喜吃什麼飼料,有時要在草上灑鹽水以增加食慾。同時對病牛有一套民間草葯療法,很多人家的園子里都種有草葯。 除喂草之外,還喂玉米、 高粱、飯豆、紅薯、南瓜等雜糧,並煮熟拌潲餵食。這是圈養階段。 第二階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滿骨架。這個階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來,草葉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頭牛每天吃60公斤左右。中午和晚上還要各加喂10公斤雜糧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第三階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給大量嫩青草外,還要加喂泡發的小米及黃豆漿。 經40多天的攻膘,連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樑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來。待膘滿肥壯才宰殺挑肉上市出售。肉呈粉紅色,瘦中夾肥,層次 分明,鮮嫩紋細,肥而不膩,煎燉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牛肉中的上品,凡是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毛南石雕 毛南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群山懷抱,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住的干欄樓,底層的干欄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進入樓內的台階是石條;干欄樓的 房基和山牆是整齊的石塊;甚至門坎、曬台、牛欄、豬 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為了美觀,他們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鳥蟲魚等圖案。這些東西在市場上出售一般都很搶手。 石雕藝術的水平,主要表現在石墓的雕飾上。在毛南族地區的鳳凰山有個古墓群。這里的石墓柱擎著重檐石樓閣,上刻武士揚鞭催馬、姜太公柳蔭垂釣、儒生窗前著書,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龍 盤繞,柱礎上有花卉動物裝飾。墓頂有石雕的大仙葫蘆、太陽、雲水、麒麟等,有的高達4~5米,彷彿是給 活人建的宅第。兩墓柱之間靠里,是巨形墓碑,碑兩側 刻有大幅輓聯,聯邊雕刻著鳳凰、畫眉、仙鶴、蝙蝠、游魚、梅花鹿、仙桃、蒼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 圖案,以象徵吉祥、長壽、寶貴、有餘、厚祿、清廉等祝願和贊頌。 毛南族石匠藝人歷來重視精雕細刻,用心琢磨,反對粗製濫造,圖快省工。老師傅們要求徒弟每天鑿下的石粉末不得多於一牛眼杯,否則所出的活不能列為工藝 品,可見毛南族石雕工藝品的精美細膩。 毛南「放鳥飛」 在毛南族眾多的節俗中,正月十五"放鳥飛"最具特色和奇趣。傳說過去毛南山鄉有位老法師,他有個心靈手巧俊美出眾的獨生女兒,擅長以竹篾和菖蒲葉編百鳥,人稱"小鳥姑娘"。 她與一小夥子相戀,准備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師想考驗一下未來女婿的本領,在除夕 那天讓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種子,本該撒谷種(小米),但小夥子一著急,錯撒成了糯稻種。老法師令其把種子全部撿回來,省得糟踏了。這下可難住了小夥子,小鳥姑娘看到此情,讓未婚夫回家把他們倆人過去編的百鳥都用籮筐裝來。 姑娘對著編的百鳥吹了口氣 ,又對小夥子說了幾句悄悄話。小夥子把百鳥帶到山上 ,這些鳥很快便飛出去撿回了所有的糯種。小夥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種。老法師一看高興了,說:"過年讓我們父女倆好好團圓團圓。正月十五再送小鳥姑娘去你家成親。"從此,便有了"放鳥飛"的節俗。 春節即將來臨時,家家戶戶預先採好菖蒲葉。除夕那天,用菖莆葉編"百鳥","百鳥"的空腹中裝入泡好的香糯,飯豆及芝麻餡等,然後上鍋蒸或煮熟。出鍋 後,把"百鳥"用細繩拴在一根長甘蔗上,架掛在堂屋香火前。"百鳥"有鷓鴣、山雞、燕子、鸕鶿、畫眉等 。 這天,給家裡的小孩每人一個"鳥"來解饞;出嫁並生育了的媳婦要回娘家領"鳥",希望孩子將來象小鳥般活潑可愛。香火堂前,還擺上供品,有紅米飯及果品 ,意在祈願百鳥不吃莊稼,保證福來糧豐,瓜果累累。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鳥",入鍋再蒸煮,入夜,以"百鳥"當飯,謂之"放鳥飛"。"放鳥飛"時,毛南人總忘不了重溫那"放鳥飛"的傳說。 毛南「南瓜節」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獲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 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 。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中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 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於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 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 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 "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

Ⅳ 毛南族在什麼省份在哪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貴高原的茅南山、九萬大山、鳳凰山和大石山一帶,而廣西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帶山區更是被稱為"三南",素有「毛南之鄉」之稱。

Ⅳ 毛南族的儺文化是怎樣的毛南族的兩大文化瑰寶是指什麼

毛南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生活在雲貴高原東南麓、廣西西北部的唯一的一個毛南族自治縣環江縣,目前毛南族的人口是5萬多人。毛南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當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產生了兩大文化瑰寶,一個是儺文化,被當地人稱之為肥套,另一個是毛南族女性通過巧妙的編織手段用當地特有的竹子編成了精美的草帽,當地人稱之為頂卡花,又叫花竹帽。

毛南族婦女編織的花竹帽,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之久,每一個當地的女子要出嫁首選的嫁妝便是花竹帽。花竹帽的材料是用當地盛產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編制而成,手藝精巧的當地婦女會在花竹帽的頂端編出各種各樣精美的花紋,再塗以不同的顏色,使得一頂小小的帽子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花竹帽最大的實用價值是用來遮擋風雨的。

Ⅵ 誰有關於毛難族的資料請速回

【民族概況】

毛南族也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難山為中心的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一帶,下團六圩是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毛南族人口數為107166。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

毛南人使用毛南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由於長期和壯族、漢族雜居,多數人能講壯語和漢語,通用漢文。

【歷史】

從宋代開始,在漢文史稿中記載,今廣西環江縣境內先後有「茆灘」、「茅灘」、「冒南」等地名。嶺南百越支系有地名與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後,稱為「毛難族」。八十年代根據本族意見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毛南族是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 據記載,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區在唐貞觀年間為思恩縣地,屬嶺南道環州管轄;宋代曾為撫水州屬地;元代屬慶遠路管轄。明正德元年思恩縣玫屬河池州。清代,思恩縣屬慶遠府。光緒年間,在毛南族聚居地區設置「毛難甲」。「甲」之下劃分上、中、下三「額」、「額」設「總團」。「額」之下以設「牌」,設有「牌頭」,一般管轄10戶。為了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斷起來斗爭。在抗日戰爭中為打擊日寇、解放戰爭中抗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藝術】

毛南族聰明、勤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的文化藝術。毛南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相當豐富,真實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象《盤古的傳說》、《三九的傳說》、《太師六官》、《頂卡花》、《七女峰》、《恩愛石》等為毛南族人民世代傳頌。毛南族民歌也別具有一格,內容豐富。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兩句之後有一尾音「羅海」,故又叫「羅海」歌。在喜慶嫁娶節日對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賀歌,謂之「歡」。由一人獨唱、敘述歷史故事和祖先來源的敘事歌,則以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首,合若干首為一組,叫做「排見」。同時還流行「毛南戲」,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斗爭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愛情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傳統劇目。

毛南族的編織和雕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所編織的竹器,工藝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頂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織出精緻的花紋圖案,非常美觀。所雕刻的木質假面具,形象生動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龍、鳳、麒麟、仙鶴、壽松和幾何圖案花紋,深為附近各族人民贊賞。

在環江縣中南的南木村,世傳銀器絕技,所打制的銀手鐲、銀項圈、銀麒麟、「五子登科」帽飾,花紋朴實優美,做工精細,頗受姑娘們喜愛。

【節慶】

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在陰歷的「分龍」日前兩天開始舉行,主要是祭祀神靈與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遠道的親友都趕來參加,隆重而熱烈。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累累,祈望五穀豐登。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葯熬水飲濁,或用這些草葯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獲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里。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我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於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這種風俗實際上是出於對老人的一片愛心,很符合群眾的道德及傳統觀念,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民居】

毛南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群山懷抱,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住的干欄樓,底層的干欄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進入樓內的台階是石條;干欄樓的房基和山牆是整齊的石塊;甚至門坎、曬台、牛欄、豬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為1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最大的也不超過百戶。住房一般是瓦頂泥牆,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並於前面建有曬台,下層關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保持「干欄」建築的特點。

【飲食】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高粱、小米、紅薯、南瓜為輔。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喜愛腌制酸肉,酸螺螄、酸菜,是待客的傳統佳餚。毛南族人民多禮好客,吃飯時不論客人大小,都邀其與長輩同座,並以自己最好的飯菜招待。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

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之習。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餚,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並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粱、玉米釀制。但近年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的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餚。

【生活習俗】

服飾與附近的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及滾邊褲子,留辮梳髻。戴手鐲、銀牌等飾品,尤其喜歡戴花竹帽。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有「不落夫家」和「轉房」等遺俗,寡婦再嫁也受到種種限制,現在,已基本改變。人死實行土葬,請道公「念經送葬」。

在節日里,毛南族喜歡用開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習慣,在火塘上擺置一口鐵鍋,進餐時大家圍攏在鐵鍋的周圍,將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後蘸配料下酒,這是毛南族民間最常見的宴請形式。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

【宗教信仰】

毛南族信仰道教和佛教,崇拜多神,迷信活動也較多。

【社會經濟】

毛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重巒疊嶂間,耕地狹小。但他們勤勞、勇敢,充滿智慧,人們惜土如金,有「土能生黃金,寸土也要耕」的俗諺。在毛南族地區,層層梯田,波光鱗鱗,漣漪無邊,宛似飄帶,無比壯觀。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從事農業生產,較早地使用了鐵器。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鐵制工具仍較簡陋,農田翻土主要使用腳踏犁,收割稻穀一般使用禾剪,效率都很低。土地佔有已相當集中。據土地改革時的統計,在環江縣玉環鄉,只佔人口總數3.8%的地主、富農,卻佔有耕地總面積的36.1%,而占人口總數53.4%的貧雇農,僅佔有耕地面積的18.7%。毛南族地區地主多自己經營土地,剝削僱工,以雇短工較多;所雇長工,具有嚴格的人身依附關系。同時還存在高利貸剝削,地租率一般為60~70%,高利貸的年利率高達100%,剝削極為殘酷。為了彌補生活的不足,毛南族人民還兼營各種副業。他們飼養的菜牛,曾遠銷上海、香港等地,頗有聲譽。

解放後,1952年實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毛南族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能夠和其他民族一樣平等地參政議政。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都發生了飛躍,普遍實施科學種田,精耕細作,畝產水稻由過去的25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毛南菜牛」由於採用科學飼養方法,產量大增,出欄率上升,經濟效益大大提高。毛南族地區被稱為「牛糧之鄉」,飲譽四海。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毛南族山鄉的發展前景喜人。

閱讀全文

與毛南族生活在哪些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