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的生活才叫滿足
只要心靈有所滿足、有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應該是快樂的。 願望實現了,應該是快樂的。 一個人在田裡勞動,滿頭大汗, 可是他覺得很快樂,他就是快樂的; 另一個人在花園里散步,可是他覺得自己很不快樂, 他就是不快樂的。 其實,你覺得你快樂你就是快樂的, 快樂與不快樂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慰藉就是快樂。 人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 又赤裸裸的回去,不帶走任何東西, 這就預示了人的一生終究是空的。 人生就像白紙啊,自己描繪自己的命運。 既然來走了一遭, 不如就讓自己活得有意義一些, 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讓自己的生活充實。 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 人生可以很美麗,也可以很晦暗,就看你怎麼去面對了。 希望你可以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
❷ 哲學:解釋一下"滿足","快樂","幸福"在哲學意義上的區別.
1,滿足,指個人慾望的滿足,即慾望得到了慾望的對象。快樂,指個人的內心體驗,快樂是事物在人的心靈中產生主觀印象。幸福,指的是人的滿足感。2,滿足,快樂,幸福是個人主觀感受的不同表現。滿足是與對象相聯系的,快樂和幸福則不存在是否有對象的問題;快樂可以作為外部表現為人所認識,滿足與幸福卻往往不能直觀地看出來;幸福是一種滿足感,卻不同於滿足,幸福是滿足的結果,滿足卻不是幸福的前提。
❸ 幸福、快樂、滿足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我理解幸福、快樂、滿足三者相同的之處,都是表現心裡喜悅的精神感受;所不同的是,表現的力度不一樣!
第一,幸福、快樂、滿足的概念?
1幸福:
幸福、快樂、滿足三者的相同之處,都是表現人的幸福喜悅之情;但所不同的是,他們表現出的力度不一樣,以幸福為最,快樂次之,滿足為基礎。三者中幸福最難達到,滿足最容易達到,快樂則介於兩者之間。
這是因為:
(1)滿足:是暫時的最低限度的一種快樂;(2)快樂:至少在一方面受到滿足後的感受,程度隨滿足力度的多少而改變;(3)幸福:是長期處於全方面受到滿足的快樂狀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幸福、快樂、滿足三者得相同之處歸根到底都是反映心理喜悅的精神感受,不同之處是表現的烈度不一樣。幸福飽含快樂和滿足,滿足是幸福和快樂的基礎,快樂是滿足到達幸福的橋梁與紐帶。
小編寄語:俗話說知足者常樂,滿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達到的,也是幸福和快樂的使者,所以我們要懷感恩之心,做到知足常樂,那麼快樂將無處不在,幸福也會變得非常簡單,我們的生活將充滿陽光!
❹ 什麼是基本需要的滿足
是否可以這樣說,實現價值的真正動力是基本需要的滿足。由於它一直被忽視,我們確實有必要承認它至少是這類因素中的一個,並且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在摩爾的著作中詳細描述了需要的滿足和挫折決定興趣的幾種方式。
對態度、興趣、趣味、價值觀的更深入地研究是可能的,最終必然包括對於道德、價值、倫理的討論,當然,其范圍必須超越禮儀、禮貌以及其他社會風俗。習慣上將態度、趣味、興趣、甚至還有各種價值觀卻看作是聯合學習的結果,似乎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即彷彿它們完全是由機體外的任意力量決定的。然而,內在的需要和滿足的效果也在起作用。
假如我們要找到一個對人格分類有用的工具,那就需要將基本的感情需要的層次滿足看作一個線型的連續體。假如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機體需要,那麼在這些需要得到滿足的程度上每個人都能與任何其他人進行比較。這是整體的或有機體的原理,因為它根據一個單一的連續體來對完整的人進行分類,而不是根據大量的、毫不相關的連續體來將人的各個部分或各個方面歸類。
除去過份滿足以外,究竟什麼是厭煩?在這里,我們又可以發現尚未解決和覺察的問題。為什麼與某一幅繪畫、某一首樂曲、某一位婦女相處得久了會產生厭煩?為什麼與另一幅繪畫、另一首樂曲、另一位婦女在同樣時間內相處卻產生了更多的興趣和更大的快樂呢?
需要的滿足在健康情緒的產生中起了什麼作用?為什麼情緒的研究者們長期僅限於研究挫折在感情上的效果?
我們提出的論點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以所有條件相同為前提,拋開少數難以解釋的例外,以及暫時略去匱乏和約束的有益效果),不僅改善了人的性格結構,而且改善了他作為國內和國際環境中的公民與周圍的關系。這一點在政治、經濟、教育、歷史以及社會學上的意義可能是巨大的、明顯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盡管看起來荒謬),需要的挫折的決定因素是需要的滿足。這是因為甚至要到較低的優勢需要滿足之後,較高的需要才會出現在意識里。從某種意義上看,在需要尚未出現之前,是無所謂挫折的。一個勉強維持生存的人不會去奢望生活中的高級需要。幾何學的研究、選舉權、自己城市的好名聲、尊重、價值等都不會成為他焦慮的中心,他所關心的是更基本的物質。只有當一定量的低級需要的滿足使他的需要達到某一高度時,他的需要才會使他在個人、社會和智力的更廣闊范圍內感受到挫折。
絕大多數人肯定在追求他們一直欠缺的東西,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種推論,然而又肯定不會感到為眾人更普遍的滿足而工作是無益的。這樣,我們同時又學會不指望任何單一的社會改革,例如婦女選舉權、免費教育、無記名投票、工會、良好的居住條件、直接選舉等,會產生奇跡,但又不低估緩慢發展的力量。
如果討論哪種挫折或焦慮對社會更有好處,那麼為早日結束戰爭的焦慮要好於只關心自己能否活到70歲。明確地提高挫折的層次(如果我們可以談論高級挫折和低級挫折),不僅具有個人意義,而且還具有社會意義。幾乎可以說這對於犯罪感和羞恥心也同樣適用。
很奇怪,科學心理學家一直忽視這一長期為哲學家、藝術家、詩人的議論所充斥的領域。這可能是由於「所有的行為都有動機」這一廣泛公認的教條在作怪。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但這里不準備辯明。有一個鐵的事實可以被觀察到,即一經滿足,機體立即放棄壓迫、緊張、緊迫、危急的感覺,允許自己變得懶散、鬆弛、被動,允許自己享受陽光、玩耍嬉戲,或者裝飾、擦洗盆盆罐罐,允許自己觀察微不足道的事物,遇事漫不經心,往往無意中獲得而不是有意識地追求,一句話,變得相對地無目的了。需要的滿足導致了無目的的行為的出現。
物質生活的富裕使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疾病。其症狀包括厭倦感、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優越感、對一種不成熟的低水平的眷戀、人與人之間友愛的喪失等。很顯然,在任何一段時間里物質生活或低級需要的生活本身並不能給人們帶來滿足。
我們也必須面對另一種新的、由心理富裕導致病態的可能。也就是說,病的起因是由於患者得到無微不至的愛護、關懷、被寵愛、崇拜、歡迎所包圍,被膜拜到忘乎所以的地步,被推到舞台的中心位置;擁有忠誠的僕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各種慾望都能得到滿足,甚至成為人們甘願為之自我犧牲和自我剋制的對象。
勿庸置疑,我們對這些新現象知之甚少,當然更談不上具有任何發達科學的意義了。我們所根據的是強烈的懷疑、普遍的臨床印象、以及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逐漸形成的觀點:單純的基本需要滿足是不夠的,對於兒童來說,他們還必須去體驗堅強、隱忍、挫折、約束、限制等感受。換句話說,基本需要的滿足最好能被仔細地重新定義,否則它很容易被誤解為無限度的溺愛、自我剋制,無條件的應允、過分的保護以及奉承等。對兒童的愛和尊重必須至少與對自己作為家長或普通意義上的成年人應得到的愛與尊重協調起來。兒童當然是人,但他們不是有經驗的人,必須將他們看成是對許多事情不了解、對有些事情一無所知的人。
由滿足引起的另一類病症表現為可稱為「超越性病態」的東西,這是指生活缺乏價值觀念、缺乏意義感和充實感。許多人本主義者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確信——雖然他們沒有充足的依據——全部基本需要的滿足並不能自動地解決歸屬感、價值體系、生活目的、人生意義等問題。至少對某些人,特別是年青人,這是在基本需要滿足以外另外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我們要重申一個事實,盡管很少有人想到這一點:人類似乎從來就沒有長久地感到過心滿意足。與此密切相關的是,人類容易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忘記幸福或視它為理所當然,甚至忽略了幸福的價值。對於許多人來說,我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即使是最強烈的快樂也會變得索然無味,失去新鮮之感。只有體驗了喪失、困擾、威脅、甚至是悲劇的經歷之後,才能重新認識其價值。對於這類人,特別是那些對實踐沒有熱情、死氣沉沉、意志薄弱、無法體驗神秘感情,對享受人生、追求快樂有強烈抵觸情緒的人,讓他們去體驗失去幸福的滋味,從而能重新認識身邊的幸福,這樣做才有意義。
❺ 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是啥意思
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就是要自己的活動圈子,自己交朋友,想自己的事,干自己的活,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做到自我幸福啊。
❻ 生活中最讓你覺得滿足的事情是什麼
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讓我感到幸福,感到有滿足感。最讓我感到滿足感的是擁有一顆上進的心,不斷努力的進取精神,能夠讓我感到很充實,能夠讓我實現自我。
❼ 什麼叫滿足感`人有感到滿足的時候么`
滿足感是人類等生命體的需求得到實現時的感受。當人的某種需求得到實現時隨之產生的愉悅、幸福的感受,根據個體需求程度種類的不同而不同。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生理需要。本能層次的需要,包括食慾、睡眠、慾望等基本的生存條件,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時,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
2、安全需要。避免對生命構成威脅的需要。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3、社交需要。社會需要,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系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
4、尊重需要。想被人承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5、自我實現。對理想實現,發揮最大潛能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人肯定會有感到滿足的時候,當你很餓的時候,美美的吃上一頓,你會感到很滿足;當你生病,病好了的時候,你會感到滿足;當你喜歡一個人,而這個人也正好喜歡你的時候,你會感到滿足;當你努力做一件事情,並且成功的時候,你會感到滿足;當你學會了一項技能的時候,你會感到滿足。任何時候你都會體會到不同程度的滿足,有一句話說的好」知足常樂「。
❽ 知足與滿足的區別
1、境界不同。
知足,是一份智慧、一份成熟;滿足,則是一點麻木、一點無知。知足,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躊躇滿志,是「熱風吹雨撒江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冷靜與睿智。
滿足則是,「沉醉不知歸路」的茫然、無助、年華虛度。
2、主體不同
知足是主觀上能動地表達、是一種心態;而滿足則客觀性更強一些、所體現的那種心理層次也相對低一些。
知足是你心中至少需要的滿足是超過你所需要的,滿足是傾向於多一點喜悅吧,知足就是對現實的要求不過高,
覺得像這樣已經可以了。相對於滿足來說中性一點。
3、對象不同
滿足,指的是具體的對人對事;知足,指的是人的精神狀態。一個是動作,一個為狀態。
❾ 滿足的意思是什麼(滿足有哪些含義)
1.滿足,指對某一事物感到已經足夠。
2.可以分為精神、物質兩方面。
3.如:梁斌《紅旗譜》四三:「她對於過去的生活,再也不感到滿足。
4.」基本釋義:對已得到的感到足夠了。
5.完全滿意於一項慾望、渴念、需要或者要求的實現滿足好奇心。
❿ 什麼是滿足
滿足從文字上理解,指對某一事物感到已經足夠。可以分為精神、物質兩方面。性生活的滿足就是指精神上的感覺足夠愜意和舒服。達到了愉悅和興奮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