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楊絳先生: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裡,這樣生活更安寧
文|幸福娃
盧翎曾說:「讀楊絳的文字,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那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
楊絳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楊蔭杭是江浙聞名的大律師。
從小她嗜書成命,中英文書都拿來看,因而她命中註定與「書」有緣。
1932年進入清華大學,一為讀書,二是碰到了一生摯愛錢鍾書,並從此相濡以沫,白頭偕老。
楊絳先生面對世間的煩擾,她的應對方式是: 「最高級的懲罰就是沉默,最矜持的報復就是無視。少在爛事上糾纏,少為不值得的人生氣,讓自已活的高貴一點。學會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行。這個世界看似紛繁復雜,其實本質,卻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
「生活是晨起幕落,日子是柴米油鹽。平淡的過著,簡單的活著,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也不給自己找麻煩,風來聽風,雨來聽雨,人生百味,隨意就好。」
這樣的生活狀態讓人羨慕,隨心地活著。這段話,看似平淡,實則深刻,大道至簡。
不得不感嘆,這得有多深厚的生活底蘊,才能提煉出如此獨特精僻,而又耐人尋味的文字。
每一次的閱覽,宛如在洗滌塵世喧囂,舒心地享受片刻的安寧,喜歡先生這樣的狀態「高貴的靈魂,簡朴的生活」。
如果我們能拋開執念,是否也可以青燈古佛,熱情又冷情,有對象熱烈時盡情熱烈;無對象時可以冷情面對煩擾,長長的思念淡淡的情,輕輕淺淺何時休。
我們總是為了太多遙不可及的東西去奔命,卻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過就是燈火闌珊的溫暖,和柴米油鹽的充實。
享受生命的狀態,就是每一刻都很珍貴,把每一天都過得精彩。不要和重要的人,計較不重要的事;不要和不重要的人,計較重要的事。
不為難自己,不勉強他人,不和周圍的人和事過不去。不爭,自然平安;無欲,自然清閑;心寬,一切釋然。
「當你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間百態。」
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就是現在鄉村田園生活,它不但代表了中國社會的活態,而且蘊藏著文明變遷的時代密碼。
以自然為師,回歸本真,從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品讀農耕文化的生態智慧。
在城市鋼筋水泥林立中,我們早已習慣了在車流中穿行、在喧囂的人群中忙碌地奔走,卻難以找到為自己留下的一片凈土。
不管這一年裡,賺的錢是多是少,經歷的事情是好是壞,請記住,如果這一年你很健康,那就是最好的一年。
因為健康的就是幸福的。
心外無物,唯有自己,身在無間,也可心在桃源,此心安處即吾鄉。
㈡ 楊絳:人活一世,為的是什麼呢
故人笑比庭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我為何而來,又因何而去?人世間,我的存在是好是壞?我對世界而言又有什麼意義?
關於生與死的探討一直存在,我們不斷追尋生活的意義,就像楊絳先生,逝世前仍留有一份意味深長的感慨:人活一世,為的是什麼?
情深幾許
楊絳先生本名楊季康,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堪稱一代才女。她是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精通多國語言,她翻譯的《堂吉訶德》是最受大眾認可的一版,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在舞台上活躍了60多年,經久不息。楊絳先生溫和典雅,知書達禮,這樣的女子本該是盛世嬌花,在陽光雨露中舒展自己的榮華,只可惜這卻是一廂情願罷了。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亂世之中楊絳先生也只能夠隨波逐流,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顛沛流離,歷經坎坷。
從此之後,他們沒有生離,只有死別,相依相伴,白頭到老,或許這就是我們一直求而不得的愛情本相吧。
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腆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楊絳先生擁有最美滿的婚姻,既有相濡以沫、相愛相知的愛人,又有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的女兒。
㈢ 楊絳:苦過才是生活,熬過才是日子
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裡面說:「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浮沉人世間,起落悲歡處,多的是柴米油鹽的瑣碎,人情往來的無奈,還有雞毛蒜皮的辛酸。
好的人生,都是從苦裡熬出來的。當你看清了這個事實,你的心就會敞亮很多。世事無常,人情變換,苦是生命的常態。生活這條路上,我們每個人都過得磕磕絆絆。世人慌慌張張,只為碎銀幾兩。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
路遙說:「在這平凡的世界裡,也沒有一天是平靜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哪個成年人,不曾在一個個疲憊不堪的夜晚,想過一萬次放棄,又在第二天清晨強打精神,咬牙堅持。生活從來沒有奇跡,每個人都在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你,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人的一生,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關鍵在於熬。人活這一世,沒有誰比誰更容易,只有誰比誰更能熬。熬不過去,苦就成了檻;熬過去,苦就是財富。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楊絳既非聖人也不是偉人,是什麼讓她牽動著全國人們的心?」
有個回答,刻在了我的腦海:「楊絳用她一生的行為回答了我們:那就是面對人生苦難的淡定與從容。」其實,過好一生沒有什麼技巧,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她一樣,慢慢熬。當你熬過所有的苦,餘生皆是坦途。
㈣ 楊絳的生活准則有哪些
楊絳長壽秘訣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心靜如水,隨遇而安;生活規律,修身養性;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這二十四個字看似非常簡單,但其實非常難做到。楊絳長壽秘訣首先便是要心靜如水、隨遇而安。無論遭遇什麼樣的事情,楊絳都可以保持本心。早年在清華大學求學期間,楊絳雖然有著眾多的追求者,但她還是全部拒絕了,只願意選擇那個與自己心心相印的人。晚年楊絳雖然經歷了愛女以及愛人的相繼離去,但是她卻沒有因此而頹廢下去,反而是將自己的思念之情寫成了書,藉此紀念他們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楊絳長壽秘訣第二點便是生活規律、修身養性。楊絳先生一直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她喜歡健身,而且非常注重飲食的營養均衡搭配。此外,楊絳先生的生活起居也都非常有規律。楊絳長壽秘訣第三點就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在她的眼中,自己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別人的生活都與她無關,過好自己便可以了,並不用特意的去爭什麼。
㈤ 楊絳的個人生活
不打擾父親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父親就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
勇敢說穿高底鞋
楊絳在北京出生,還不到100天,就跟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後根,而是位於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後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答:「要!」 。
懂事撿飯粒
楊絳六歲,進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裡。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