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孔子晚年在哪裡生活

孔子晚年在哪裡生活

發布時間:2022-12-26 23:26:05

Ⅰ 孔子的晚年是什麼樣的

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

魯國政府給孔子較好的生活待遇,尊他為國老,但不授予任何官職。孔子的弟子冉有、子貢、子路、子游、子夏、宓子賤等則相繼任職。

孔子的心依然不能平靜,他試圖用自己的影響力來參與統治。他告誡告誡(jiè):警告;勸告。魯哀公說:

「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執政的季康子來看望孔子,請教政治。孔子說:

「政者,正也。您帶帶頭端正自己,誰還敢不走正道?」

季康子又問:「如果殺掉無道之人,來親近有道的人,您說如何?」

孔子冷冷一笑,說:「您執掌國政,哪裡用得著殺人?您要自己善良,百姓就會善良。君子的德行是風,小民的德行是草,草順風而倒。您對百姓莊重,百姓就會敬重您。您孝敬長者,慈愛幼者,百姓則忠心耿(ɡěnɡ)耿。您提拔有能力的好人,教育無能之輩,百姓就會要求上進。您如果不貪財,就是獎勵他們的偷竊行為,他們也不願去偷。」

孔子不理會季康子的感想,用熱烈的語調繼續說:

「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喲!多麼崇高啊,唯有天最高大,唯有堯能效法天。堯的恩德浩浩盪盪,百姓都無法用言辭來稱頌他。他的功績多麼偉大啊,他的學說多麼光輝啊!」

孔子頌完堯頌禹。孔子說真是挑不出禹的毛病。季康子見話不投機,匆忙起身告退。

子游出任武城宰,用禮治邑。孔子帶著弟子前去參觀,聽見百姓在練習彈琴唱歌。孔子說:

「殺雞焉用牛刀?」

子游解釋了一番。孔子笑著對弟子們說:

「小夥子們,他說得對,我剛才是開玩笑罷了。」

車進武城,孔子見老朋友原壤叉開兩腿坐在地上,說是在等孔子。

孔子說:「你小時候不孝悌(tì),長大了又無出息,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

說著,孔子用拐杖敲敲原壤的小腿。

孔子對季康子的規勸並沒發生作用。季康子想要攻打臣服魯國的顓(zhuān)臾(yú)。孔子將冉有和子路叫來問詢。冉有推說是季氏要攻打,我們是人家手下之臣罷了。

孔子不高興地說:「冉有啊,古人說過,盡自己的力量去任職,做不好就辭職。有危險你不自持,要傾覆你不扶助,那又何必有你呢?君子最討厭那種不承認自己貪心還一定強詞奪理的人。國家分崩離析尚且不能守住,還策劃大動於戈打內戰。我擔心季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終於潛心考慮最後的工作。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沒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沒有人了解我啊!不怨天,不尤人,我不恥下問而學通了道理。知我者大概只有老天了!君子擔憂到死而名聲仍不被稱頌啊。我的道不能行,我留給後世什麼呢?」

孔子整理著禮樂。他曾問樂於萇(chánɡ)宏,學琴於師襄(xiānɡ)子,聽《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愛和別人一起唱歌,唱得好就再唱一遍。自從回到魯國,他對樂曲進行訂正,使得《雅》和《頌》各得其所。可惜,孔子整理的這部中國最早的音樂典籍未能流傳下來,留下的只是歌詞——《詩經》,共三百零五篇。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為什麼不學詩呢?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近則事奉父母,遠則事奉君主,還可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在晚年,迷戀《易經》。一部竹簡,牛皮繩被他看折了三次。人稱「韋編三絕」。

孔子說:「如果增加我幾年壽命,五十歲時就學《易》,可以避免大的過失了。

孔子將虞(yú)、夏、商、周四代的歷史檔案經過刪節整理,編為被稱作《書經》的《尚書》,以此光大遠古聖君的業績。

孔子做的最用心的一項事業是編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此書根據魯國的歷史檔案修訂。他有感於當時的亂世,將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之間長達242年的歷史,以自己的觀點予以修訂。孔子將王公大夫作為他的審視對象,或貶抑,或聲討,以所謂「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達到警世的目的。孔子做得非常認真,字斟(zhēn)句酌(zhuó),使精通文辭的弟子子夏在整理時感到竟無一字可改動。

後來繼承儒學的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用修訂史書的方法貶斥他深惡痛疾的君不君、臣不臣的亂世亂臣。但這本是天子的職權,孔子取而代之有僭(jiàn)越之嫌。後人是「知」還是「罪」,孔子只能聽天由命了。

孔子將他的方法稱作「述而不作」,即傳述古籍而不是創作。經孔子整理的「六經」,《禮》和《樂》已失傳。其餘的《詩》、《書》、《易》、《春秋》,作為儒家的經典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必讀書,深刻而長久地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

有個守城門的人,稱孔子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ɡ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子的人格經長時間的修養,已達聖賢的境界。他平常和一般人來往時,謙虛溫恭得近乎不善辭令似的。

可是,一到宗廟或朝廷,孔子的談吐卻是頭頭是道,唯辯而謹敬。

和上大夫們談話時,孔子的態度是誾(yín)誾中正的樣子;和下大夫們說話時,是侃侃和樂的樣子。

進入公門時,必恭敬地鞠躬如也。

奉君命去迎接賓客時,必謹謹慎慎地進退如儀。

孔子用膳,有定量,盡量吃那容易消化的食物。酒量雖無定,但都能適可而止。

吃東西時,不和人說話;夜晚,就寢後也不說話。

遇有朋友或弟子們逝世時,沒有親人料理喪事,孔子便自動地去照料。

孔子70歲這年,他的獨子孔鯉(lǐ)先父親死去,年僅50歲,留下孔仍這個幼子(孔仍字子思,受教於孔子的弟子曾子,寫出後代儒生必讀的《中庸》)。孔子將兒子簡單地葬了。

令孔子非常傷心的是,第二年顏回也死了,年僅41歲。孔子得知,放聲大哭,連連叫道:

「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他敏而好學,聞一知十,從來不遷怒於人,不重復已犯過的錯誤,深得孔子的器重。孔子認為他有宰相之才。也許因為家貧生活清苦,顏回身體一直較弱,不到30歲頭發全白了。孔子曾說:

下一年,從衛國傳來消息,擔任蒲邑宰的子路為了救護主人孔悝,在爭奪君位的混亂中被殺。臨死,他還記著「君子死,冠不免」,將被砍斷的帽纓系好,不借被斬為肉泥。

孔子聽說後,老淚縱橫。他吩咐將家中的肉醬蓋上,不忍再看。

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年邁的孔子身心已不能支持。他悲哀地說:

「我衰弱得多厲害啊!很久很久了,我不再夢見周公。」

公元前481年春天,叔孫氏手下有個叫鉏(jǔ)商的車夫,在魯國西郊大野的一次狩獵狩獵:打獵。中,獵獲了一頭異獸。因人人不知是何物,就請孔子來辨識。孔子一見,大吃一驚;頓時淚流滿面。

孔子說生:「這就是麒(qí)麟(lín)呀!在唐虞(yú)那種太平盛世麒麟域和鳳凰才會出現。如今天下無道,怎麼會有麒麟呢?」

麒麟是能體現孔子「仁」的思想的祥瑞之獸。它生有獨角,角為肉柱,有角而不用以傷人。它有馬的足蹄,蹄聲宏亮,行走有規有矩,從不踐踏活物。它不群居不結伴而行,不入陷阱,不罹(lí)羅網,聖王當道才顯現於世。

麒麟的出現和死去,在孔子看來並非吉兆,此事就應在自己身上。他嘆息道:「吾道窮矣!」於是扔下手裡的筆,不再編寫《春秋》。

在生命的最後日子,孔子貧病相交。

這位偉大的英哲溘然長逝溘然長逝:忽然死亡。,享年七十三歲。這一天是公元前479年周歷4月11日。

孔子死後,弟子們將他安葬在魯國都城北泗(sì)水之濱的曲阜,服喪三年;然後灑淚分別。子貢則在墓旁修築草廬,足足守了六年。有一些弟子和親友念念不舍,依傍孔子墳墓定居者有一百多家,後來這里就叫孔里。冢(zhǒnɡ)旁有一塊空地,成為魯國的讀書人舉行鄉飲、鄉射之所。城中孔子的故居,辟做廟堂,內藏孔子的遺物和禮器,儒生們在裡面學習禮樂,歷時四百年,直到漢初,這廟里從未斷過弦歌之聲。後來到這里謁吊這位偉大的哲人的遊人越來越多,遂於周圍廣植松柏,刻石立碑,漸漸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陵園,人稱孔林。

Ⅱ 孔子的學堂(上)|第一章·晚年在魯國(006)

從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去魯之衛,到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冬,從衛國返回魯國,孔子結束了14年游歷不定的生活。孔子回到魯國後,從政之心已淡,致力於刪詩書定禮樂,教徒。

樂正是指調整樂曲的篇章。《雅》、《頌》是《詩經》中兩類不同的詩的名稱,也是指雅樂、頌樂等樂曲名稱。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後,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

《史記》記載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意思是,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寫了《彖辭》《系辭》《象辭》《說卦》《文言》等。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致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弄斷了多次。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論語》的記載與《史記》的記載稍有不同。

「加」通「假」,給予、增加的意思。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論語》的記載,似乎孔子是在不到五十歲的時候說的這話,但從整體上來看,似乎《史記》的記載更好理解。

晚年的孔子似乎也有郁悶的時候。有一次,孔子跟端木賜(子貢)聊天。

在這里,孔子似乎確實有點道家的意味了。莊子是被認為繼承了老子的思想的。在《莊子·知北游》里,莊子曾經說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孔子也已經達到「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的境界,他也不想說話了,但他的弟子端木賜(子貢)說,老師您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孔子甚至想移居海外。有一次,孔子就曾跟仲由(子路)說過:

這次,大概孔子又有點郁悶了,想移居夷人之地。

九夷是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陋,粗野、閉塞,不開化。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君子不會覺得這些地方閉塞落後。」

孔子時代,周朝分封的眾多諸侯國,稱為諸夏。諸侯國之外的地方,被認為是閉塞落後,愚昧不開化。周朝時把東西南北的非周朝人,稱為夷人(東)、蠻人(南)、戎人(西)、狄人(北)。孔子是想到東方去,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的濱海地區。

孔子的回答,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在君子面前,無所謂陋或者不陋,是一視同仁的;二是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麼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後來,唐朝的劉禹錫在其名篇《陋室銘》中,引用了「何陋之有」,是取前一種意思了。原文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晚年的一天,孔子想起自己周遊列國十四年的經歷,有點傷感。十四年的顛沛流離,既吃盡了苦頭,也增長了學問。而那些曾以跟隨孔子的弟子,特別是在陳國、蔡國時受難的弟子,也一個一個離他而去。

公元前489年,在陳國絕糧的時候,當時跟隨他的學生有仲由(子路)、端木賜(子貢)、顏回(子淵)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魯國以後,仲由(子路)、顏回(子淵)等人先後去世了,此刻都不再門下了。

晚年的孔子,孤獨、寂寞。

但是,晚年的孔子,仍然為國家大事操勞。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七十一歲時,齊國大夫陳恆,又叫陳成子、田成子,殺死齊簡公,奪取了齊國政權。孔子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

《左傳·哀公十四年》的記載是這樣的:

三子即指季孫、孟孫、叔孫「三桓」。「三桓」專政,魯政在此三家而不在魯公。從大夫之後,孔子曾任過大夫職,但此時已經去官家居,所以說從大夫之後。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以後,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哀公說:「你去報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後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國君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願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三桓」專權,已讓孔子不可忍;陳成子殺死齊簡公,這在孔子看來也是「不可忍」的事情。盡管他已經退官家居了,但他還是鄭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訴了魯哀公,當然這違背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戒律。他的請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裡一定是很抱怨,但又無能為力。

晚年的孔子,精神確實有點不是太好了,甚至已經預感到時日無多。

唉,我已經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都沒有夢見周公了。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始祖,是西周禮儀制度的制定者,開創了西周四百年的繁盛。西周建立後,武王封周公為諸侯而建國,建都曲阜。因為成王年幼,周公便輔佐他,而是讓周公的兒子伯禽到了其封地。

孔子一生以周公為榜樣,致力於以禮樂來教化人民。到孔子時代,「禮崩樂壞」,禮儀規范不再受到尊重和遵守。孔子的一生中,時時以周公為榜樣,也許連做夢也夢到做出了像周公那樣的業績。但在孔子晚年的時候,孔子精氣神已大不如前,甚至連做夢也夢不到周公了。

自己做夢夢不到周公了,鳳鳥也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八卦圖了。孔子說,我要死了,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

鳳鳥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傳說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出現過,它的出現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代,黃河中出現過龍馬背負八卦圖景象,它的出現也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

孔子為了恢復周朝的禮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但到晚年,也沒有人重用他,周禮的恢復似乎已經成為泡影。孔子感嘆,可能不會再出現聖明的君王了,我也不會再得到重用了,我的理想也不會實現了。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季,四月十一日,孔丘死了。

《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說:

哀公致悼辭說:「上天不善,不肯留下這一位國老,讓我一人居於君位,使我孤零零地憂愁成病。嗚呼哀哉!尼父,我失去了律己的榜樣。」

子贛即端木賜(子貢),說:「國君恐怕不能在魯國善終吧!他老人家的話說:「禮儀喪失就要昏暗,名分喪失就有過錯。』失去意志就是昏暗,失去身份是過錯。活著不能任用,死了又致悼辭,這不合於禮儀,自稱『一人』,這不合於名分。國君把禮與名兩樣都喪失了。」

孔子活著時你不徵用他,死時卻說這樣的話,子貢對魯哀公有一大肚子的意見。

那麼,在弟子們的眼裡,孔子是什麼形象呢?

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尚書·皋陶謨》記載說:「行有九德。……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大意是:態度豁達,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謹慎;性情溫和而又有主見;行為謙遜而又嚴肅認真;有才幹但不馬虎;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而又能剛毅果斷;行為正直而態度溫和;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剛正而不魯莽;勇敢而又善良。」《禮記》引《曲禮》也說:「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意思是,人啊,為人處事在恭敬,神態要像若有所思般端莊穩重,說話時態度安祥,言辭合理、審慎,這樣就能安定民心了。

這就是孔子吧。

Ⅲ 孔子家住哪裡

孔子

概述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身世 孔子其人 坎坷的政治生涯
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年譜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傳》(曹堯德 宋均平 楊佐仁 著)

音頻(ram格式,如未安裝realplay,請下載RealPlay G2)

孔子身世
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其人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坎坷的政治生涯
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游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註:因所引資料有矛盾之處,以上兩段所述事件可能在先後順序和時間上有誤,請確知者指正)
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開始辦學,到去齊國求仕之前,約7、8年時間。這一階段他的的門徒還不大多,但是辦學有成效,在社會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名聲。在這一時期,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6歲的顏路(顏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歲的子路。子路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
第二階段:自37歲(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遊列國之前。這一階段共計18年的時間。這18年中,孔子雖然有4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但並沒有停上授徒。這一階段是孔子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他的教育經驗越來越豐富,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所收的弟子越來越多。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他的學生中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孔子的威望已經樹立起來。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跟隨他周遊了列國,一部分從了政。
第三階段:自68歲(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到他去世,共5年時間。這時,他雖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魯哀公、季氏最終並沒有任用他。他雖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時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他把精力集中到辦教育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了。這一時期他的學生也很多,並培養出了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這幾個人後來大都從事了教育事業。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對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也沒有停止過教育活動。他在衛國、陳國先後住了數年的時間並沒有從政,弟子就在身邊,師生之間不可能不進行學術研討。他帶著弟子到列國去周遊,本身就開闊了這些學生的眼界,他們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練。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對於當時政治,尤其是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對於儒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孔子的高尚師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孔子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
學生們對老師非常崇敬,當有人誹謗孔子時.學生們站出來為孔子辯護,捍衛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其情感之深,勝於父子兄弟。
孔子死後,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於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於已「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於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於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於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准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於歸魯。
孔於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於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於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桓,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於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弔,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ca>

Ⅳ 孔子生活在什麼時期

孔子生活於春秋末期。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魯國陬邑人。

孔子少年時生活貧困,早年做過委吏與乘田的小官,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中年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五十歲時做魯國司寇,後又周遊列國,推行其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

孔廟

孔廟即孔子廟,是紀念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分布著2000多座孔廟,其中中國國內1600多座,而國內保存較好的孔廟只有300餘座,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

自漢代以後,各地祭孔活動延續不斷,在各地逐漸建成孔廟。

Ⅳ 孔子生活在哪個朝代

以下是孔子的生平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 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禮記》是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論說或解釋禮制的文章匯編。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注,於是地位上升為經。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容。

Ⅵ 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諸侯國

你好

司馬遷在《史記》專門將孔子列為世家,其中明確記載孔子在魯哀公時期回到魯國直至去世。

Ⅶ 孔子晚年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前在哪個國家

孔子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 國、蔡國、楚國。孔子回魯國前住在楚國。供參考。

Ⅷ 孔子簡介!!!

孔子簡歷:

一、艱難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歲的著名勇士「叔梁紇」和16歲的純情少女「顏征在」)相愛,他們沖破禮法的種種制約勇敢地結合在一起。由於他們的結合不符合禮法,故稱「野合」。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誕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內「尼丘」山的一個山洞中(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歲時,父親叔粱紇去世,享年69歲。其正妻施氏大權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兒麻痹症而殘疾,備受歧視。19歲的孔母顏征在無法在孔家立足,帶著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內闕里,過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受人歧視的艱難生活。

15歲時,孔子立志做學者。

17歲時,年僅33歲的孔母顏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會的歧視心力交瘁而死。

二、青壯年時期

19歲時,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賜鯉魚表示祝賀,故孔子為其子取名為鯉,字伯魚(伯表示排行老大)。

20歲時,孔子開始當「委吏」,管理倉庫。第二年,孔子開始當「乘田」,管理畜牧。

27歲時,孔子開始創辦私人學校。此後,孔子擁有了較高的聲譽。

35歲時,魯國發生內亂,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魯昭公,魯昭公敗逃。孔子離開故鄉到了齊國。第二年,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第三年,齊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謀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

三、政治上的輝煌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時,擔任魯國首都的市長「中都宰」,政績卓著,四方則之。

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門。後升大司寇,並代理宰相。夏天孔子隨魯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谷。孔子識破了齊國劫持魯定公的陰謀,並逼迫齊國歸還了侵佔魯國的土地,取得了魯國外交史上最輝煌的勝利。

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大治。

第四年,為鞏固魯國中央政府的權力,削弱三桓的勢力,孔子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欲拆毀三桓都城的城防。三桓中,孟孫氏和叔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墮都。兩家墮都後,三桓中的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拒絕墮都,並得到孟孫氏的暗中支持。墮三都的重大行動半途而廢。

第五年春季,齊國因魯國任孔子為大司寇而大治,恐其強盛,故採用美人計,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魯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只好離開魯國到國外尋求機遇。

四、周遊列國

公元前497年,55歲時,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這年春天,孔子到達衛國。十月,孔子受諂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師徒又遭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7歲時,孔子返回魯國。五月,魯定公死,魯哀公立。

59歲時,孔子見不能得到重用,又離開魯國,再次來到衛國。孔子與衛靈公政見不一,只好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於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60歲時,孔子經過鄭國到陳國。在鄭國首都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時,孔子離開陳國前往蔡國。

62歲時,孔子離開蔡國往葉。後又離葉返蔡。

63歲時,在陳蔡之間,孔子師徒被圍困絕糧,許多弟子因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到達楚國,楚君欲重用孔子,並欲封500里地給孔子,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只好離楚返衛。

67歲時,孔子夫人亓官氏死。

68歲時,孔子在弟子們的擁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錢迎孔子回歸魯國。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至此結束。

五、晚年生活

孔子回到魯國後,很受尊敬,享受國老的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

69歲時,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

70歲時,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去世。

72歲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衛國的政變中遇害。

公元前479年,73歲時,孔子去世。魯哀公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守墓六年。以墓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該為孔廟。

(8)孔子晚年在哪裡生活擴展閱讀:

人生觀念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Ⅸ 孔子是什麼時期的人出生在哪裡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也就是說,孔子是在公元前551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生的

Ⅹ 孔子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分別過著怎樣的生活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辛苦,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小的時候很窮,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路(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景公想封孔子為尼溪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險。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閱讀全文

與孔子晚年在哪裡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