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務川哪裡夜生活好玩

務川哪裡夜生活好玩

發布時間:2022-04-21 21:09:44

1. 少數民族民間小故事

1、壯族民間故事:顛公的故事

顛公家裡很窮,靠父母租種地主幾畝薄田維持一家四口人半飽生活。顛公有個姐姐叫田花,長得水靈靈的非常漂亮。

有一次田花去鄰村走親戚,路上遇見鄰村地主的駝背兒子蝦公。蝦公看見田花,以為是仙女下凡,獃獃地看,連眼睛都不眨。回家立即叫媒婆去提親。

顛公的父母不同意把女兒嫁給蝦公。後來蝦公的老子親自登門來要田花的年庚八字。田花父母不給。蝦公老子威脅說:「不願把女兒嫁給我做媳婦也行,明年你別種我的田,欠我二十兩銀子馬上還清。」田花父母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把田花的八字給了他。

田花整天哭哭啼啼,不吃不喝,說什麼寧死也不嫁給蝦公,蝦公怕逼出人命,婚期一拖再拖,定不下來。一天下午,顛公對田花說:「姐姐你別哭了,我今天就去地主家把你的八字要回來。」他父母說:「沒有銀子,想要回你姐姐的八字,比登天還難啊。」

顛公晚上到地主家,對蝦公說:「姐夫,我姐同意了,喊我來問你什麼時候去接親,她好准備准備。」蝦公很高興,留顛公在他家吃晚飯。吃飯的時候,顛公裝出很貪吃嘴很攙的樣子,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飯吃了一碗又一碗,筷子密密往盤子里夾菜。

蝦公一家人都吃飽了,他還在慢慢吃。桌上四隻盤子的菜吃光了,拿起空盤子來舔,舔干凈一隻又換一隻,舌頭舔不到的地方,用手把殘渣刮進嘴裡,油湯沾濕胸前的衣服也不顧,把盤子舔完還裝未飽的樣子。蝦公一家在一旁象看傻子耍雜技一樣。

地主婆說:「老弟,你這樣舔盤子太難看了,不飽再炒嘛。」地主公嗤之以鼻說:「窮鬼的肚子就象潲水桶一樣,有填飽的時候嗎?」顛公又不停地舔著刮盤子的兩只手,恬不知恥地說:「我舔盤子算什麼,我姐在家連炒菜的鍋頭都舔亮哩。

」地主公大驚說;「要這種媳婦簡直是敗壞門風,丟十八代祖宗的臉。」說完把田花的八字丟給顛公,厲聲說:「餓鬼,給我滾!」家丁把顛公轟出大門,顛公一陣風跑回家向姐姐和父母報喜。

3、和尚升天故事

話說唐朝年間潞洲府有位節度使,名李抱貞。當他到任時府內是銀兩空空,就連官員,兵卒的響錢都拿不出。實在是無計可施,於是有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說;當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對他是言聽計從,何不讓他出面作法,讓老百姓捐些錢物。

於是,李大人就去面見老和尚,把事由說了一同。別說老和尚真就答應了,為了消除老和尚的顧慮,李大人說我們已在法壇下面挖一個地道,等點火後你就順地道出來,保你平安無事。李大人又帶著老和尚現場實際走了一遍。

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聽說老和尚坐壇講法,紛紛來捐錢。

到了開壇說法的日子,周邊的百姓也來捐錢。幾天的功夫捐錢已達上億了!這他時辰已到只見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壇上,下面是一群小和尚法樂齊鳴。好個熱鬧!一陣後就聽有人喊;活佛現身點火相迎!忽的一聲法壇四周火光沖天,可憐的老和尚下得法壇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後法壇上只留下幾塊舍利了!眾人還真就相信活佛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決了,一條人命換來的救濟錢,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這才是;假戲真做傻和尚,隨著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當擋風牆。

2.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古代有什麼奇事或名人

歷史名人
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田佑恭
田景賢
鄒 慶
申 ?
李英才
蔡宇光
申紹伯
龔來發
申尚賢
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生也忠孝 死亦綱常--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申佑,字天錫,生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55),世居務川火炭丫(今大坪鎮龍潭村)。龍潭村申姓佔98%以上,皆以申佑後裔為榮。當地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關於申佑的故事,如「天池塘」、「來雁塘」的傳說。
據說申佑幼時即「有至性、穎異不群」,與同窗鄒慶、田太、苟祿在江邊回龍寺讀書時,老師見四人聰明好學,遂於四人名字中都加一「天」字(即申天佑、鄒天慶、田天太、苟天祿),寄予願望,四人利用課余時間挖得池塘一口,因四人名中都有「天」字,故名「天池塘」。「來雁塘」則是說江邊回龍寺一帶古時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風景優美,常有大雁棲息於上。明正統年間,江邊兩岩申佑、鄒慶、鄒?(鄒慶之子)先後中舉。時人以雁為瑞兆,附會此塘曰「來雁塘」。而筆者在龍潭寨聽到的最多、最為當地人津津樂樂道的則是申佑的三烈事跡。
其一:事親之難能可貴,申佑童年時,一天隨父親上山耕作,忽然從樹林中竄出一隻老虎,申佑父親驚惶失措、躲避不及,被老虎攔腰一口咬住,申佑雖年僅七、八歲,然而目睹父親被咬去,救父心切,竟忘了危險,手執一根木棍,毫無懼色地跑上去猛打老虎,老虎竟然震懾於申佑的稚子之威,丟下叨在口中的美食,就這樣申佑救回了父親。
其二:事師之難,申佑16歲時(即正統五年1441)考中舉人並入國子監學習,當時有祭酒李時勉因談論時事觸怒英宗皇帝,英宗下旨將李時勉下獄並帶枷示眾於國子監門口。申佑挺身而出,倡儀國子監六館學生齊聚皇宮門外,同石大用等人槌鼓請願,願意以身代替師難,英宗皇帝或許是迫於壓力,也或許是受到申佑等人精神的感動,最後開釋了李時勉。
其三:事君之難,正統十年,申佑20歲考中進士,授四川道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軍四路南犯,宦官王振調集五十多萬人,蠱惑英宗親征。申祜以御史身份隨駕出征,兵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以瓦剌軍包圍,幾次突圍,申佑都隨侍帝駕旁,為英宗擋敵開路,戰斗中,申佑捨生忘死,以致身上的鮮血都濺到英宗衣服上,然終不能脫困。最後,英宗不得不下令在群臣中選與自己相貌相似的大臣,代乘帝輿突圍。因申佑貌似宗宗,所以由他乘上英宗的帝駕,吸引瓦剌軍,掩護英宗突圍。最後,申佑死於瓦剌軍的重重追殺,時年僅24歲。而英宗雖然保全了性命,卻終被瓦剌所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古人說: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天下之三本,申佑在君、親、師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都表現出了一貫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忠孝本色。龍潭文化人申學倫老師在這樣侃侃而談說到申佑時,言辭間充滿著自豪。是的,申佑不僅是龍潭人的驕傲,也不僅是申姓人的驕傲,他更是務川縣所有仡佬兒女的驕傲,他的精神,並不僅僅是封建禮教的忠孝倫理,更是中國傳統美德成仁取義、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體現。
英宗被俘,成王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年號景泰。景泰元年,朝廷下五道敕命:一、申佑死難、特贈進階文林郎,職如故;二、申佑之父申俊(已死),特贈進階文林郎,四川道監察御史;三、申佑嫡母張氏曾孺人;四、申佑生母李氏贈孺人;五、申佑妻李氏特封孺人。景泰三年,特賜申佑子申鏈恩生(見嘉靖《思南府志?敕誥篇》)。
英宗回京後於景泰七年(1456)再次登基,對「土木之變」中死難之臣均予追封、賜譜號,但唯獨缺申佑名,對此,後世頗多不平,嘉靖年間御史簫重望在其奏疏中言及此時說:「……所以坐享太平,獲晏安全盛之業,伊誰之力也哉 奈何天順改元登極,竟忘代駕之功,通紀不掛一字,謚與蔭典不及一言,而土木堡忠臣廟渺焉無聞,公道淹沒,後之人臣,亦何樂於以忠自見者。反不若景帝即位,尚憫孤忠之死難,深憐塞草之凄愴,寵錫以敕命,連蔭二子……」,禮部尚書程敏政在其奏本議稿中亦有言:「……君子骨棄鱗介之鄉,名落封簡之牘,致有血濺帝衣,而不獲頤脂黿鼎……,國祀無聞,鄉祀無聞,里中不嘗一豆,襲蔭忘其裔……」,崇禎史部文選司郎中楊廷昭在《忠孝申御史公實跡序》中說:「……何同難之十六君俱已開國成家,告圭廟食,燔柴之夜,獨不分公一 羹乎!」那麼「於殉難十六人中獨缺其名」的原因是什麼呢?(據《明史英宗前記》所記載:死於土木之役的大臣有「英國公張輔,泰寧候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候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蓋,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啟」等十六人。)簫重望說是:「申公無親識之在朝,亦無子第之在職,英宗當國步艱難之際,倥傯喪亂之秋,申佑遠在天末……」,楊廷昭認為「近水有月,僻壤無天,非浪說也」。此二人都認為申佑出生偏遠之鄉,一無親朋好友二無後人子弟在朝為官,無人為其死難呼鳴,英宗又值國步難艱之際,倥傯喪亂之秋,故而在謚萌祀典死難之臣時忘了申佑。
這種說法雖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個人認為:申佑死難於王事,前景泰帝於戰事當年即有敕命,可見當時的官方對申佑死難之事是確鑿無疑的,並非與申佑遠在偏僻之鄉而有厚薄;而與申佑一同長大、一同讀書的好友鄒慶此時任雲南姚安軍民知府,說無親朋故識在朝為官恐怕也不成立;況且申佑作業一名御史死於王事而無褒恤,眾御史大臣以及都察院,怎會不為其鳴爭?那麼,是申佑官職太低嗎?明朝的分道監察御史與副都御史的官職基本相同,而副都御史鄧啟在土木之役戰死大臣名單中赫然有名,由此可見也不是申佑官職太低的緣故。這種種疑點說明英宗褒恤土木之役死難之臣時,獨缺申佑是有其它原因的。
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威嚴有加,尊榮無比,然而土木之役,英宗皇帝竟被異族所俘,是極有損皇帝身份的,這一段歷史,肯定是英宗的難言之隱,然而″土木之變″又是大事,史書不得不記,而這件大事件中的一個細節,卻是英宗記憶深處最不願回憶的,那就是申佑代駕死難之事。「命群中選有與聯貌相結合,妨不代聯乘輿,庶脫聯難,眾推申侍御,君貌若相似,即命以身代躬乘鑾遠馭……」(簫重望上奏疏),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申佑代乘帝輿突圍的主意是英宗自己想出來的,這種″狸貓換太子″的下下之策,反映出了當時英宗皇帝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心態,這種用犧牲別人生命換取自己性命的作法,是任何人都不恥的,這也就成了英宗以後最難堪的回憶,最不願別人提及的一段往事。而後來竟有人為英宗開脫道:″謂北征之役,張輔、王佐亦同於靖難,無匡救之功;侍駕之臣朱勇、薛綬未必非精忠,乏安全之策,且喜寧與振亦於軍中,不宜濫恤″,也就是說,死難的臣子,雖然忠心耿耿,但最終都沒能匡救英宗皇帝,況且又有太監喜寧降敵,王振伏誅,所以褒恤不宜濫施,然而事實卻是英宗天順改元登基之後,對王振並無怨恨之心,反而為王振立廟祭祀,可見這種開脫是何其蒼白無力。英宗之所以隻字不提申佑代駕死難之事,其實是怕自己在土木堡中貪生怕死的情形大白於天下。英宗不僅自己全然忘了申佑血濺帝衣、代駕之功,而且壓制下級對申佑功績的評敘,土木堡忠臣廟即是一例,這種祀祠忠臣的廟宇,一般都是經禮部審查議定,皇帝下旨修建的,何況土木之役還是英宗親歷之戰,然而就是在這座最有紀念意義的忠臣廟內,卻「獨不見申侍御忠孝名臣牌位」(簫重望上奏疏),史官也不敢妄自記錄,以致「通紀不掛一字」、「史俱缺文」。這都與英宗皇帝有極大關系,或者說,這些都是在英宗的直接授意下這樣做的。
然公道自在,天理難泯。英宗後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間,先有禮部尚書程敏政奏議草稿「後以他事,不果具奏」,後有「肖重望以一事入奏,敖宗慶以三烈稱奇,楊廷昭謂義重綱常、田西麓言榮及鄉國」,眾起而為申佑死難之事呼籲,題請特祠。此時又正值嘉靖皇帝大禮議,編寫《明倫大典》,推崇禮制,於是終得朝廷賜謚「忠節」,並於嘉靖十年(1531)由巡按御史郭弘化令思南府、務川縣分別立祠以祀之,祠名「申忠節公祠」,申佑忠魂終有所依矣。務川″申忠節公祠″座落於縣城菠蘿山簏,又名「申佑祠」,今存。祠廣20米,寬21米,四周封火山牆,有正殿、兩廂、牌樓等建築,康熙、道光年間相繼修葺。據傳,過去每屆縣官到務川上任後都要到申佑祠拜祭,每次維修,也都要抬高原建築,以昭著申佑的忠孝精神,由此可見申佑對後世的影響。
申佑對務川文化教育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務川雖為黔古邑,然而地處偏遠,明嘉靖前縣內無學,往往山行五六日到思南府就學,這使得許多俊秀之才埋沒於山區。然而至申佑登進士一舉成名,天下皆知,始有郡人田秋為務川、印江請建學宮。查嘉靖《思南府志》,思南府治二縣四司,建儒學立文廟者僅本府及務川縣。試想,若沒有被師承王陽明、官至雲南參政的李渭譽為″南畿文學宗″的申佑,若沒有申佑的千秋完節,焉有務川縣的儒學。務川教育至此大盛,修建書院,蔚然成風,先後建有敷文書院、淳化書院、修文書院、羅峰書院、培元書院等。教育的興起,為務川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據《務川縣志》載,明、清兩朝,務川共出進士、舉人83人,蔚為壯觀。而後世的仁人志士、芸芸學子亦同樣秉承了申佑成仁取義,正氣浩然,鐵骨錚錚,生死置之度外的忠臣氣節。光緒二十年(1895)康有為、梁啟超發起603名舉人簽名的「公車上書」,務川赴京會試舉人徐致和、聶樹楷、申允熙、申德渠慨然簽名,義無反顧地參加這一愛國義舉;王濟輝,務川三坑人,先任吉林臨江縣知事,大義凜然回拒日本人繪制其轄地地圖,後任桓縣知事,誓師討伐袁世凱。文化是繼承的,精神是傳承的,申佑的忠烈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仡佬人,他們為了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強大,捨生忘死,奮斗不息。
謹以申佑祠對聯一幅為本文作結。

視死如歸,七尺浮軀損土木
欲生有甚,千秋正氣壯山河
參考資料:
1、龍潭後寨道光十三年(1833)申氏族譜
2、嘉靖《思南府志》
3、《務川縣志》
4、《明史》
田佑恭
田佑恭 (1075~1154年),字子禮,宋思州務川縣人。自幼有膽識。未受任時正遇靖州(今湖南靖縣)土酋叛亂,其父奉令征討。父當行,但因病不能去。田佑恭曰:「諺有之『養子防老』,願代父而往,死無悔矣。」亂平,元符二年(1099年)授田佑恭團練使。政和間,宋徽宗召田佑恭入朝,厚賜田佑恭,拜為番部長,統領思州疆土。宋政和二年(1112年)黃陽洞酋首冉萬花聚眾叛亂犯黔州,田佑恭奉命征討,很快剿平,俘獲首領,威名顯著,朝廷擢升田佑恭成忠郎,充思州邊西巡檢。政和五年統義兵策應瀘南,解梅嶺堡之圍,智擒卜漏,平2州8縣及諸屯30餘城,拓地2000餘里。朝廷授忠義郎轉武翼郎。此後,田佑恭多次奉令出征平亂並抗擊金人入侵。身經百戰,屢建奇功,頗得朝廷信任。曾三次被召入京,朝廷賜以金帶、銀器、鞍馬等物,並擢陞官職。政和七年以功轉武翼大夫,加榮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年)授瀘州兵馬鈐轄,加忠州團練使,再加貴州(今廣西貴縣)防禦史,充成都府路兵馬都監,令利州(今四川廣元)駐扎;紹興元年(1131年)授夔州路兵馬鈐轄,遷中亮大夫;同年,復置思州,知思州軍州事兼務川縣事,因保蜀有功,加華州觀察使;三年,遷通侍大夫;十一年以累大功,遷奉寧軍承宣使,加邊郡承宣使,仍領思州事。
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初九,田佑恭因老告終,享年80。南宋進廷贈正任保康軍承宣使。其子田汝端襲爵位,以後行兩郊大禮,贈開封儀同三司、少師、思國公。黔州通判郎中於觀撰銘旌表。殮葬於務川歸義鄉西山之原,遠祖田克昌墓之側。後人感其安邊威德,於思州、珍州立祠鑄鼎,呼其祠為「少師祠」。
田景賢
田景賢(1236~1297年),田佑恭七世孫,字德孚,宋思州務川縣人。生於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自幼勤奮好學,演文習武,善與人交。16歲時,其父去世,襲父職,兼南平軍沿邊各洞宣撫使。在胞叔田應庚(宋守御使)、田應已(忠勝軍副都統)扶助下,維護社會安定,使地處四周動亂的思州,民安物阜。寶佑五年(1257年),宋朝廷嘉許。咸淳年間,又於隘頭上衙(含沿河縣客田鄉)設立巡檢司,以族人田宗恕為巡檢,加強了對元兵的防範。
德佑年間,京都臨安守衛空虛,形勢危急,謝太後下詔各地「勤王」。田景賢與播州知州楊邦憲,各率兵遠程赴臨安「勤王」。軍行至真州(今江蘇征儀縣),適遇元兵,田景賢、楊邦憲協助真州知州苗再成、守將趙孟錦與元兵大戰於老鸛嘴(俗稱黃天盪),首戰告捷。是年四月,朝廷加委田景賢為團練使,率兵入衛京都。九月又擢升為福州觀察使,仍鎮守京都。是時丞相陳宜中當國。十二月,陳宜中派屬官柳兵到元軍求降,田景賢遂率師還鄉。
景炎二年(1277年)春,元兵攻下重慶,緊迫思州,田景賢於是致表請降。元廷於思州置新軍萬戶府,以田景賢為總管。次年春,奉召朝參,授田景賢思州軍民安撫使,進爵榮祿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此時元兵已進駐鎮遠,他不顧個人進退,上書忽必烈,要求元兵進駐思州,不得騷擾百姓,元廷「從之」。是年,他將思州治所由今務川縣城遷至德江龍泉坪小谷庄。不久火夢其城,又遷徙都坪清江城(今岑鞏)。原思州領務川、安夷、思邛、邛水4縣。宋末元初,思州領地比原屬地擴大一倍。大德元年(1297年),田景賢病卒,享年62歲,安葬於龍崗之南(今岑鞏縣)。
鄒 慶
鄒慶(1408~1481年),字佑之、天慶,號止庵,務川縣江邊人。鄒慶幼時,在家鄉回寺讀私塾。同窗中、申佑、田太、苟祿、鄒慶4人最得老師賞識。老師見他們四人學習刻苦,才思敏捷,特在他們四人的姓名中加一「天」字,名曰:「申天?、田天太、苟天祿、鄒天慶」。他們四人每天在完成功課之後,利用休息時間,在學校對面挖成2畝多大的泥塘,又從河裡捉魚到塘里喂養。魚塘是四個天字輩的學生修成,人們稱之為「天池塘」。
明正統五年(1440年),鄒慶去雲南昆明鄉試(當時貴州未設考場),中庚申舉人。景泰元(1450年),授雲南省北勝州知州,為官清廉,勤於政事,愛護百姓。天順三年(1459年),升授雲南姚安軍民知府。成化二年(1466年),奉旨回鄉養老。姚安百姓依依不捨,送他銅獅1對,重20公斤;銅花瓶1對,重10公斤,以示官民之情。
明理學家、西南大儒李渭評價說:「鄒公慶,父子才美,與侍御公(指申?)埒名。鄒公為滇州郡,卓有吏治,聲稱前哲,發祥遐域,振采宇內」。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朝廷贈鄒慶中憲大夫。次年在家鄉病故,享年73歲,葬於江邊楊柳池。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思南知府洪價采士論,舉入鄉賢祠。
申 ?
申?(1425~1449年),字天錫,務川縣火炭埡人。申?天資聰穎,有膽識。少時隨父至田間,一隻猛虎突然從林中竄出來,向其父撲去,欲銜走,申?機智勇敢,持棒猛擊其虎,虎被擊痛而放口驚逃,其父倖免一死。申?勤奮好學,前往思南府城參加童試,補郡弟子員。明正統五年(1442年),申?去喜馬拉雅山昆明參加鄉試,中庚申舉人。遂進京入太學肄業。在就讀期間,祭酒李時勉,因諫政事遭奸臣王振讒言陷害入獄,帶枷示眾於國子監門。申?義憤填膺,倡議六館諸生,上疏以拯師難。六館諸生雖同性老師愛冤,但畏懼王振勢大,怕遭株連,惟申?與石大用槌鼓稱冤,伏闕不起,願以身代師死。明英宗深受感動,特赦李時勉,讓其官還在職。申?拯救師難的義舉,蜚聲於京師。正統九年,申?參加京試中甲子科進士,官拜四川道監察御史,時年19歲。在任期間,剛正不阿,膽識才略為群僚敬佩。申?學識淵博,重視培養人才,每次出巡州府,都要召集當地諸生,講授經史,答疑解惑,提高地方人才素質。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刺軍大舉入侵,邊關吃緊,告急文書紛紛來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亂。英宗在權宦王振挾持下「御駕親征」。申?以名御史身份,奉詔從征。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被瓦刺軍圍擊,潰亡過半,走投無路。在這危急關頭,申?從大局出發,為保皇上安全,穿龍衣,乘輿出征誘敵。瓦刺軍認為是英宗出逃,緊追不舍,申?遇害殉難,年僅24歲,史稱「土木堡之變」。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表彰忠烈,為申?殉國褒顯,謚忠節敕曰:「人孰無死,惟死於國事者為至榮也。特追贈其為文林郎。」並下敕命五道,推恩及其父、母、妻、子。明嘉靖十年(1531年),貴州巡按使郭弘化令思南府及務川縣立祠祭祀。
申?一生的事跡,在《明史》、嘉靖《思南府志》、道光《思南府續志》均有記載,近代出版的《中國名人大辭典》列有專條。
李英才
李英才,字育之(1605~1649年),務川縣涪洋辰溪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負笈遠游四川求學。年弱冠,考中文生,食廩餼。李英才3個胞弟,由其親自教育,均補弟子員,時人稱:「一門四秀才」。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英才39歲,赴貴陽參加壬午科鄉試,中舉人,名列二十七。時值明末,朝政腐敗,社會動盪,遂隱居不仕,立志培育子女成才。於是辦起家學,進行庭教。他有5個兒子,長子李士火昌 ,康熙八年(1669年)中己酉科十三名舉人,官四川馬湖府知府,嘉定(今樂山)州鹽法府鹽茶使;次子李火昆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歲出貢,未仕,三子李士火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戍科舉人,未仕;四子李士火奎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庚午十三名舉人,官清浪衛(今地已並入鎮遠)和思州(今岑鞏)儒學教授;五子李士火員 ,雍正元年(1723年)中癸卯科十三名舉人,官麻哈州(今麻江)學正,安順府教授。五子皆中科舉,人們譽為「一門五子登科」。
清順治元年(1644年),孫可望占據貴陽,聞李英才賢能,派使束帛加璧來家禮聘出山,共謀軍事。李英才覺可望等系烏合之眾,相互傾軋,難成大業,遂婉謝絕。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叛清,十二月佔領貴陽,遣使來鄉聘為幕僚。李英才科頭跣足,佯作狂人,厲聲拒之。自甘清寒,樂守田園。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李英才病故,享年90歲。
蔡宇光
蔡宇光(1802~1884年),號榮軒,務川縣城人。生於嘉慶七年(1802年)冬月初十,自幼勤奮,矢志向學。道光初年考取弟子員,食廩餼。後去北方,被聘為漕運總督朱澍之家庭教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參加順天府(今北京)丙午科鄉試,中「北闈」第二十八名舉人。後回務川老家,勤修學業,手不釋卷,博覽群書,亦常研醫學。咸豐年間,蔡宇光隻身北上會試,屢試不中,滯留京城。
同治三年(1864年),吏部揀發甘肅省以知縣候用。剛入省,奉命任兩當縣知縣,有政聲,升調平涼府知府。不久,遇固原兵變,平涼遭劫,蔡宇光險些喪命。省巡憫其苦衷,改委會寧縣知縣。蔡宇光辦事公道,人稱「蔡青天」。
光緒元年(1875年),甘肅省舉行恩科鄉試,調蔡宇光任監考。臘月事畢,調任金縣知縣。光緒二年,恩科會試,調京充任慈禧太後對讀官。任務完畢,同僚皆曰:「公可望美缺也。」蔡宇光曰:「窮通命也,只求兩袖清風,何損宦海。」蔡宇光在甘肅先後任官達12年,依然兩袖清風。
光緒三年(1877年),年已75歲,告老還鄉,職掌務川敷文書院(後改名羅峰書院)山長,任職5年。後閑居在家,義務給鄉民診治病情,從事民間醫葯,人們稱他「儒生義醫」。
蔡宇光於光緒十年(1884年)九月二十五日病卒於家,享年82歲。
申紹伯
申紹伯(?~1883年),字南屏,號南園,務川縣城人,清道光舉人。申紹伯幼時,家境貧寒,父母多病無力,長期依附二叔申允厚生活,以至讀書費用。申紹伯考中秀才後,叔父病魔纏身,不幸死去。家庭生活重擔由申紹伯承擔。申紹伯苦心經營,家境逐年好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赴省城鄉試,中己酉科舉人。因家中無人理料,毅然回家贍養雙親,教養子侄。
申紹伯學識淵博,深感務川歷史悠久,置縣很早,惜無人編修縣志記載縣情,他積極搜集地方史料,祖孫二人(孫申伯符)編輯《南園紀事》(手抄本)三卷,約7萬余字。他在《紀事》中說:「按務邑文事武功砰訇彪炳者頗不乏人,只以縣志千餘年失修,遂致縣籍有證可稽之名人,亦為他縣竊有,後世轉載相傳,亦竟無人揭證其非者……故余今照古著更訂,並附錄各著於後,希望後這編縣志者,有所借鑒焉」。《南園紀事》內容較豐富,涉及天文、地理、營建、食貨、職官、學校、武備、人物、藝文等諸方面,是反映務川縣情的珍貴資料。
龔來發
龔來發(1862-1995年),務川茅天人,仡佬族,於1862年3月出生在務川石江坪安家坨。半歲時,因家貧,父親無力養活他,被送給茅天大幫嶺向老二做兒子,剛滿10歲,向老二夫妻先後去世,龔來發生活無著,跑到山坡上以野果、野菜度日,過了4年「野人」生活。他習慣於赤足在山間行走。白天在外找尋食,夜間在山洞或樹下睡覺。全身長著黑毛,人們稱他為「小野人」。他14歲那年,大幫嶺向禮全缺勞力,就上山找龔來發,要他來家幹活,龔來發就到了向禮全家,從此結束了「野人」生活。龔來發在向家幹活勤勞,為人忠厚。向禮全先後生了3個男孩,年年收成也好,向禮全從內心喜歡龔來發。當向禮全年過六旬時,已是兒孫滿堂,家境較好。臨終時,給子孫留下遺言:「龔來發到我家後,我家人財兩發,他就是大家的老人,不管他活到什麼時候,都要好好贍養他。」龔來發在向家過了7代人,代代對他孝敬。村裡人家,老小都稱他「老祖 」。
龔來發一生務農,未婚。他不喝酒,不服葯,愛吸土煙,他的竹煙桿已陪伴他100多年了。吃的是粗茶淡飯,過去吃苞谷飯,晚年吃大米、苞谷混合飯。他性情開朗,愛說愛笑,尤其喜歡唱山歌。他所在的村子,三面群山環繞,森林茂密,村裡人家房前屋後都栽有大片竹林。
中國老齡委員會和93全愛老行動組委會,在1993年老人節舉辦的「中國百歲壽星排座次」的活動中,他以131歲的高齡,榮獲「中國長壽之王」的稱號,頒發了證書和「金座椅」獎杯。從此全國各報社、刊物、廣播電視台記者,紛紛前往茅天專門采訪報道。
河北省肅寧縣頤春茶廠,聘請龔來發為名譽廠長,每月贈給200元終身養老金;務川縣國營酒廠聘請為名譽廠長,每月給他200元終身養老金。他激動地說:「我一生經歷了幾個朝代,都沒有現在好,我感謝共產黨的大恩大德!」
龔來發因患肝炎病,於1995年3月12日下午1時在家中去世,享年133歲。
申尚賢
申尚賢(1909~1996年),筆名壽生,務川縣城人。6歲啟蒙讀私塾,16歲赴貴陽考入一中就讀,民國18年(1929年)去北平,考入匯文中學高中部學習。幾次考北大,國文成績優異,因數學不達標而落選。北大文學院教授為他惋惜,特收他為旁聽生。「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申尚賢積極參加北大隊伍示威遊行。除在北大聽幾節課外,成天泡在圖書館里專心讀書。1933年下半年,申尚賢開始文學創作,他的文章用筆名壽生在《獨立評論》、《國聞周報》、北大《歌謠周刊》等報刊上發表。在《獨立評論》上發表的論文、小說、詩歌等多篇,為當時的名流學者叫好。
何光渝認為壽生的這些小說,已經毫不遜色於四川的沙汀、李?人、周文,湖南的沈從文、黎錦明等人同時期的同類小說。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北平淪陷,申尚賢回到家鄉,在家鄉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和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以及提倡體育活動等等。1940年任務川中學老師,1942年,任務川臨參會議員。由於他揭露時弊,縣黨部、縣政府對他懷疑,他避居農村。1944年秋,務川中學增設高中部,又受聘任教。1947年受貴陽清華中學之聘,前往任教。解放前夕回到務川仍居住農村。務川解放後,參加革命工作,先在學校任教,1951年任縣人民政府任文教科副科長,後任民政科、農業科科長。1956~1966年連續被選為副縣長。1981~1987年被選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1981~1987年任貴州省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

3. 五十六個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是哪些

苗族: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綉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綉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或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制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制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註:硨磲音為車渠,一種蛤)
佤族: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無領短款上衣,下著黑色或青色的大襠寬筒褲,剪發,用黑、青、白、紅色的布包頭,喜歡戴銀鐲,佩竹飾,出門肩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形領緊身無袖短衣,下穿紅、黑色橫條紋的筒裙,披發,佩戴銀、竹、藤製的飾物,喜歡用竹或藤做成圈狀飾物裝飾在頸、腰、臂、腿等處。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製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
畲族:畲族男子過去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款式各異。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綉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對自然之色蘭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除此,紅、黃、黑也是畲族婦女服飾常用的顏色。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綉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
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有的身穿對襟長袖短衣,下著長裙,胸前掛一塊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個背心,下身橫圍一塊腰布,冬天用一塊方布自左肩圍裹其身,頭戴木製八角頭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歡佩戴飾物,如貝料、獸牙、羽毛、獸皮、花卉、錢幣、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裝點得五光十色。婦女刺綉享有盛名。
水族:水族男子過去多穿對襟上衣,戴馬尾帽或遮陽帽。現多穿大襟長衫,長褲,青布包頭,穿草鞋或布鞋。婦女過去多穿圓領寬袖的對襟上衣,飾以銀扣、下配百褶裙,打綁腿,穿翹尖綉花鞋。現在多穿圓領大襟藍色的寬大半長衫、長褲,系青色綉花圍腰,綰發,頭纏青布或白布帕,穿綉花鞋,盛裝時戴各種銀飾。水族的紡織和印染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聞名遐邇的「水家布」,質地細膩,紡織均勻,染工技藝純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紋樣有平紋、人字紋、斜紋、方格紋等多種紋樣。「豆漿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發明的工序復雜的獨特技藝。
東鄉族: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等。婦女多穿綉花衣服,式樣為圓領、大襟、寬袖。下穿套褲,褲筒後面開小衩,褲筒、褲腳有鑲或綉的花邊,穿用時,用飄帶扎住褲腳。喜慶節日則身穿綉花裙,足蹬綉花鞋。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時戴絲綢蓋頭。蓋頭的顏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別,少女和新婚者戴綠色,結婚一年後及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戴蓋頭時只露面孔,全部頭發都須遮住。婦女的首飾以銀耳環、銀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納西族:納西族過去是以自織的麻布或粗布為衣料,青壯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歡黑色,以表現其二元對立的宇宙觀。現在婦女服飾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永寧的納西族女子喜歡穿紅、藍、紫色且用彩色布鑲邊、釘雙排扣子的上衣,淺藍或白色衫里的雙層百褶長裙,用絲線綉五彩花邊。腰束紅、黃色綵帶,腳穿青布綉花鞋。納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飾是婦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層結構的體現,蘊含著納西族豐富的歷史和思想內涵。
景頗族: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飾在藏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裝,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頭、手、胸、腰上都喜歡佩戴用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製作的精美首飾。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坎肩多以黑、紫或鑲邊的藍色衣料縫制,腰系花紋綵帶。下穿緋紅色鑲白邊的百褶裙,套鑲白布褲筒,未婚婦女著紅色,已婚婦女穿藍色或黑色。足蹬彩雲綉花長筒鞋。姑娘梳根發辮,已婚婦女梳雙辮,末梢綴珊瑚、松石,外面戴織錦氈帽。土族婦女的傳統頭飾最講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銀耳環串在一起,長長地垂在胸前。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為刺綉、盤線。
滿族: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後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坎肩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製作精緻,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還綉有花卉圖案。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發、結辮。而婦女的發型則富於變化,不僅留發、結辮,還綰或髻等。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倍加寵愛。另外還崇尚白色,常用作鑲邊的飾物。滿族婦女擅長刺綉,服飾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頭上,到處都可看到龍鳳、鶴鹿、花草等吉祥圖案
羌族: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羊皮坎肩兩面穿用,晴天毛朝內,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長衫過膝,梳辮包帕,腰帶和綁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織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歡在腰帶上佩掛鑲嵌著珊瑚的火鐮和刀。女子衫長及踝,領鑲梅花形銀飾,襟邊、袖口、領邊等處都綉有花邊,腰束綉花圍裙與飄帶,腰帶上也綉著花紋圖案。婦女包帕有一定的講究,姑娘梳辮盤頭,包綉花頭帕。已婚婦女梳髻,再包綉花頭帕。腳穿雲雲鞋。喜歡佩戴銀簪、耳環、耳墜、領花、銀牌、手鐲、戒指等飾物。羌族婦女挑花刺綉久負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過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綠小條繩腰帶,膝下系黑藤,裹紅布包頭。婦女上穿花衣,下著筒裙,崇尚黑、藍色,發式為挽髻於腦後,戴青綠珠,飾海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環。現代布朗族服飾與早期服飾有了很大差異。男子上著圓領對襟長袖的青布衣,下穿寬腳長褲。男子頭飾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布朗族很早就會用藍靛染布,用「梅樹」皮、「黃花」根作原料,經過一定加工程序,分別染成經久不褪的紅、黃色,極具大自然的風韻。服飾的用料多為自織的土布,輔以必不可少的刺綉。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黑色或白色的圓頂帽。腰帶多為紅、綠色,長褲則多為黑、藍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則在外面掛上布或毛料面。婦女穿各種顏色和質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綉花布鞋。撒拉族婦女喜歡戴金、銀戒指,玉石、銅或銀制的手鐲,銀耳環等首飾。姑娘從小就開始戴頭巾,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著唐裝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婦女則穿右襟上衣,寬腳滾邊褲。上衣的襟邊及袖口有三道鑲邊,一寬兩窄,十分別致。毛南族衣料多為青、藍色,以銀質的手鐲、項圈、麒麟等裝扮,藍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塊綉著精美花紋的長方形圍腰,更顯得婀娜多姿。「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婦女視為精美、珍貴的裝飾品,帽頂編幾十個蜂窩眼,內襯以油紙及花布,使蜂窩眼與周圍花紋相映襯,極其美觀。防雨防曬,美化容顏,兼具實用與裝飾兩種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現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少數散居在雲南、廣西地區。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居全國平均數之首,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錫伯族: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對襟短衫。長袍的樣式是大襟右衽,左右兩邊開衩,喜歡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還喜歡穿紅、綠、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擺處多褶的連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禮服飾特別講究,面料質地優良、色澤鮮艷,製作精緻考究。並佩戴額箍、簪子、鬢釵、絹花等首飾。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則喜歡戴各色頭巾,老年婦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頭巾包頭,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綉花鞋。刺綉是錫伯族婦女必備的技能,擅長將花鳥魚蟲等圖案綉在服飾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出門喜歡背「筒帕」和「戶撒刀」。男子包頭和婦女衣飾都有著婚否的區別。未婚婦女一般穿短衣、長褲,將辮發盤於頭頂。已婚婦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並用黑布或藍布纏成高達尺許的包頭,戴各種銀飾。也有穿對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婦女的銀質裝飾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釘四顆銀紐扣,掛銀鏈,拴銀盒,還在銀盒內裝著石灰、檳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
基諾族:基諾族的服飾具有古樸素雅的風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用長布包頭,戴著花紋的竹木或銀制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鑲七色紋飾,內襯緊身衣或戴菱形刺綉胸兜。下著前面開合式的短裙,裹綁腿,頭戴披風形的尖頂帽。基諾族的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其間點綴黑紅色條。織布技術原始簡易,織出來的布不潤滑、無光澤,但卻結實耐用,深受基諾族的喜愛。
怒族: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典雅,男子的傳統服飾為交領長衫,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束腰帶,紮成袋狀,以便裝物。蓄發,並用青布或白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婦女則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衣裙上都綉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於肩部。男女都喜歡用紅藤作纏頭和腰箍。貢山一帶婦女喜用精緻的竹管穿耳,體現其獨特審美觀。
回族:由於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布製做,式樣為無檐小圓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禮拜時戴,現在以成為民族標志,平日也隨處可見。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季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過去主要為獸皮,服裝樣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服,衣邊、衣領等處都有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製作講究,外面綉著各種花紋,既美觀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寬而短的褲子,戴黑布或白布頭巾,兩端掛有綵球。婦女服飾有地域和支系的區別。通常分為衣褲式或衣裙式兩種。稱為「別列」支系的婦女上穿對襟上衣,下著及踝長的紅色條紋筒裙,佩戴耳墜,耳筒和銀項圈。稱為「梁」的支系的筒裙則是藍、紅等條紋。德昂族服飾最醒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艷麗的小絨球。
保安族:保安族男子平時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藍、灰色長褲,頭戴布制黑、白色圓頂小帽;喜慶節日喜歡穿翻領、大襟、鑲邊的黑色條絨長袍,腰束15尺長的彩色長帶,頭戴禮帽,足蹬牛皮長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領皮襖。婦女穿大襟襖、坎肩,多以燈芯絨為原料,喜紫紅色、綠色等艷麗的色彩,並鑲有花邊;一般要戴蓋頭,姑娘戴綠的,少婦戴黑的,老婦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長辮,戴彩色紗巾,節日戴紅、綠色禮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為自豪的手工藝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飾,同時還是表達男女愛情的信物和饋贈親友的禮品。其工藝精巧,外形美觀,鋒利耐用。
哈尼族: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長用藍靛染布,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青布或白布包頭。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紅河等地婦女上穿右襟圓領上衣,下著長褲;墨江等地婦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褲,打綁腿;版納和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打護腳,也有著長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銀飾,無論紐扣、耳環、項圈、手鐲和胸飾,皆用銀制。衣襟、袖口、褲腳、腰帶等服飾上,多有鑲嵌的彩色花邊和刺綉的花紋圖案。
漢族:漢族有1042482187人,佔中國人口的92%。分布在全國各地.漢族是秦漢之際在夏、商、周人融匯為華夏族體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以農業為主,部分從事現代工業、手工業和商業,創造了高度繁榮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漢族有北方、吳、湘、贛、閩、粵、客家七大方言,語音差別大。方塊漢字是統一的書面語言。漢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發達,在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各個領域名人濟濟,造詣博大精深。漢族以大米、麵粉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類,烹調技術考究。住房依地區而不同,木樑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門樓影壁,斗拱飛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徵。
獨龍族:獨龍族男子過去用一方毯批於背後、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結,下身穿短褲,惟遮掩臀股前後。女子用兩方長布,從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圍向前方。男女皆散發,前齊眉、後齊肩,左右皆蓋耳尖。兩耳或戴環或插精製的竹筒。現在獨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男女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男子出門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花毛巾,項戴料珠。獨龍族紡織手藝較發達,所織麻布線毯質地優良,色彩協調,特色鮮明。
朝鮮族: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身穿寬腿、肥腰、大襠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過去習慣戴笠,現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斕的「七色緞」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飄逸。女服則為短衣長裙,朝鮮族叫「則」和「契瑪」。喜歡選用黃、白、粉紅色衣料。朝鮮族的鞋從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鞋頭尖面蹺起的船形膠鞋,無布別具一格。
赫哲族:魚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標志。用胖頭、鮭、鯇、鯉魚等皮製成衣褲、靰鞡、腰帶、綳腿、圍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歡穿大襟長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褲子多用懷頭或哲羅、狗魚皮製成,腰上端為斜口。婦女的褲子多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各種花邊。男女都穿魚皮靰鞡,以適應狩獵或捕魚。製做魚皮服飾,先將魚皮剝下曬干,然後用特製的熟皮工具反復捶打、揉搓,直至柔軟,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為魚皮,連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線。魚皮服飾具有抗寒、抗濕、耐磨、防水、美觀等特性(註:靰鞡音同兀拉,亦做烏拉)
門巴族: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氌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氆氌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婦女還在袍外加系白色圓筒圍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脫地區男女都喜歡穿棉麻製成的衣服,有長、短兩種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長發,佩帶耳環和腰刀。婦女穿花色裙子,發辮盤於頭頂,並以紅、黃、綠等彩色的線裝飾。門巴族婦女擅長紡毛線、織氆氌和腰帶,門巴族婦女喜歡佩帶嵌有珊瑚、綠松石等寶石的銀手鐲、耳環、戒指、項鏈,胸前還掛著護身盒"呷烏"。
珞巴族:珞巴族服飾獨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氌長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長及腹部,為套頭式。背上披一塊野牛皮,用皮條系在肩膀上。頭戴熊皮圓盔和藤條圓盔,帽檐套著帶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張,帽後一塊長方形的狗熊皮垂於後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總是佩掛著弓箭、腰刀、銅銀手鐲、竹管耳環、各色串珠。婦女一般穿無領窄袖對襟上衣,以麻布為原料。下身圍緊身筒裙,裙長略過膝部,用帶子扎緊裹腿。佩帶銅和銀的手鐲、戒指、藍白兩種顏色的項珠,腰部周圍還綴有很多海貝串成的圓球。男女都赤腳、蓄發,頭發後面披散,額前齊眉。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要便於騎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褲、襯衣、長褲、坎肩、袷袢等。皮褲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襯衣、長褲多選用白布為原料製作而成,襯衣採用套頭式,青年男子還喜歡在衣領處綉有花紋圖案,五顏六色,十分漂亮。婦女多穿以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縫制的連衣裙,喜歡選用紅、綠、淡藍色。姑娘和少婦的連衣裙,袖子綉花、下擺縫花邊,十分艷麗。婦女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哈薩克傳統的手工藝術是頗具盛名的刺綉,手法有挑、貼、補、鉤、刺等,各種美麗圖案處處可見,顏色五彩斑斕。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傳統服飾,男子一般多穿套頭、寬袖、綉花邊的白襯衣,外加齊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對襟、無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長褲。農、牧民喜歡扎腰帶,行動起來比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婦女多穿寬大荷葉邊的連衣裙,顏色以黃、白、紫紅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歡戴綉花小帽和圓形平頂絲絨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婦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還加披頭巾。特別喜歡佩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首飾。男女皆穿皮鞋或長筒皮靴。牧區婦女喜歡把銀質或鎳質的貨幣釘在衣服上。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男子夏季喜歡穿綢制的套頭短袖襯衣,襯衣的領口、袖口和前襟開口用紅、綠、藍相間的絲絨綉成各種美麗的彩色圖案花邊。春秋兩季,穿長過膝蓋的長袷袢,腰束綢緞或棉布製成的三角形綉花腰帶。冬天穿毛衣、毛褲、羊皮襖等。婦女夏天穿絲綢襯衣、連衣裙等,老年婦女穿的連衣裙一般褶多且寬大,顏色單調。青年婦子穿的連衣裙色彩艷麗,胸前綉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並綴上五彩珠和亮片。婦女穿的冬裝除毛衣、毛褲、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歡穿狐皮、裘皮大衣,更顯得氣質高雅,雍榮華貴。烏孜別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註:袷袢音為掐盼)

4. 貴州旅遊最佳路線

路線:黔靈山公園——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

第一站:黔靈山公園

黔靈山公園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大型綜合性城市公園之一。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聖泉、靈猴而聞名遐邇,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譽。

美食:

絲娃娃、涼面、香酥鴨

第二站: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

阿哈湖濕地公園是在已建成的小車河城市濕地公園基礎上,整合阿哈水庫濕地申報建設的國家級濕地公園,也是貴陽首個國家濕地公園。

美食:

烤小豆腐等各類燒烤


西南線

路線:興偉石博園——雲峰八寨——舊州古鎮——夜郎洞——龍宮——黃果樹——雙乳峰——萬峰林——格凸河——馬嶺河——玉舍森林公園
1第一站:興偉石博園

興偉石博園藏品價值數十億元。旗下的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古生物化石館之一。

美食:

裹卷、碗耳糕

第二站:雲峰八寨

由雲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個屯堡村寨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軍屯駐的核心區。八個村寨分布有序,即可各自為戰又能彼此為援,堪稱軍事防禦體系的傑作。

美食:

農家臘肉、酸豇豆炒肉

第三站:舊州古鎮

舊州古鎮位於安順市之東南面,距省會貴陽8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氣候宜人。舊州古鎮被評為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美食:

辣子雞、舊州豆腐乾、特色嫩豆腐

第四站:夜郎洞

傳說夜郎王曾居住於此而得名。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溶洞群景區,也是一個水旱相結合的溶洞。

美食:

沖沖糕、裹卷

第五站:龍宮(5A景區)

是全世界水旱溶洞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獲世界吉尼斯記錄,被譽為「大自然的大奇跡」。至今,尚有很多美麗的溶洞,躲在深閨無人識。

美食:

花江狗肉、油炸雞蛋糕、蕎涼粉

第六站:黃果樹大瀑布(5A景區)

黃果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西南部安順市,年平均溫度為16攝氏度,景區內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氣含負氧離子兩萬八千個以上,素有「天然大氧吧」之稱。

美食:

油炸粑稀飯、水晶涼粉


第七站:雙乳峰

貴州雙乳峰景區位於貴州省貞豐縣城境內,兩座兀立的石峰形同女性豐滿的雙乳,被當地布依族稱為「聖母峰」,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峰」雙乳峰。

美食:

貞豐粽子、貞豐糯米飯

第八站:萬峰林

萬峰林由成千萬座奇峰組成,氣勢宏大壯闊,山峰密集奇特,整體造型完美,被不少專家和遊人譽為「天下奇觀」。

美食:

「布依八大碗」(豬腳燉金豆米、紅燒肉燉豆腐果、燉豬皮、酥肉粉條、排骨燉蘿卜、素南瓜、素豆腐、五色糯米飯)

第九站:格凸河

紫雲格凸河風景名勝區它集岩溶、山、水、洞、石、林組合之精髓,融天生門廳、洞穴人家、洞葬習俗、攀岩探險為一體,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園。

美食:

龍豆雞、紫雲米粉、酸菜粉

第十站:馬嶺河峽谷

馬嶺河峽谷景區內民族風情濃郁,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如春,晝夜溫差小,是人們尋幽、覽勝、訪古、探奇、避暑、休閑的勝地。

美食:

雞肉湯圓、興義羊肉粉、杠子面

第十一站:玉舍國家森林公園

水城玉舍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水城縣南部,公園以浩瀚的「林海」為主,在這里可以感受到純粹的大自然的氣息,可以獨享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清靜和悠閑。

美食:

烙鍋洋芋、荷葉糯米雞 、沓哨餛飩

西北線

路線:蓬萊仙界——紅楓湖——百里杜鵑——九洞天——織金洞

第一站:蓬萊仙界

白雲區蓬萊仙界集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精緻農業、旅遊觀光休閑農業為一體的農業旅遊區。漫步在田園廊道中,特色蔬菜、精品水果、香草、裸仁南瓜讓人目不暇接、垂手可摘。

美食:

黃粑、春卷

第二站:紅楓湖

紅楓湖位於貴陽市西郊,是貴州西線黃金旅遊第一站。湖邊有座紅楓嶺,嶺上及湖周多楓香樹。深秋時節,楓葉紅似火,紅葉碧波,風景優美,故名「紅楓湖」。

美食:

戀愛豆腐果、絲娃娃、牛肉粉、苗族酸湯菜

第三站:百里杜鵑(5A景區)

百里杜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園」,有「地球綵帶、杜鵑王國、養身福地、清涼世界」的美稱。

美食:

畢節湯圓

第四站:九洞天

九洞天位於畢節大方縣城54公里的貓場鎮五丫村,景區內的河谷兩岸自然植被非常豐富,氣勢磅礴的自然景觀。因其天窗洞口共有九個,因此謂之「九洞天」。

美食:

大方臭豆腐、豆鼓粑

第五站:織金洞

織金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芽、鍾旗等四十多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岩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被譽為「岩溶瑰寶」、「溶洞奇觀」。

美食:

炒蕎飯、八卦雞、畢節湯圓

北線

路線:貴陽野生動物園——桃源河——息烽集中營——遵義會址——飛龍寨——務川仡佬文化景區——鳳岡茶海之心區——湄潭景區——雲門囤——婁關山——酒城仁懷——赤水大瀑布——燕子岩——四渡赤水——丹霞谷——佛光岩——竹海


第一站:貴陽野生動物園

貴陽野生動物園以野生動物和森林景觀的展示觀賞為主線,可與部分食草動物零距離接觸,可真正感受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快樂!

美食:

腸旺面、豆腐圓子、手搓冰粉

第二站:桃源河峽谷

素有「人間仙境」、「黔中福地」之稱的貴陽修文桃源河峽谷生態旅遊區,位於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鄉境內,地處桃源河谷,是中國首創魔幻漂流地。

美食:

修文獼猴桃、奪奪粉、糖麻圓

第三站:息烽集中營

烽集中營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統局設立的監獄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所秘密監獄,由設於息烽陽郎壩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處組成。

美食:

西山貢米、陽朗辣子雞

第四站:遵義會址

位於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1935年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義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

美食:

雞蛋糕、蛋皮洋芋

第五站:飛龍寨

余慶飛龍寨景區位於余慶縣花山苗族鄉花山村水口組,傍依貴州第一大湖--飛龍湖有34個孤島和眾多半島,湖面山巒起伏,形成了「湖連谷、湖中峽、峽湖相間」的奇特山水景觀。

美食:

紅油炸糕、余慶紅金橘

第六站:務川仡佬文化景區

位於大坪鎮洪渡河,核心區九天母石是世界仡佬之源和仡佬族胞祭天朝祖的聖地。景區曾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等名片。

美食:

遵義羊肉粉、南白黃糕粑、老謝氏火烤雞蛋糕

第七站:鳳岡茶海之心

茶海之心景區位於鳳岡縣永安鎮,景區森林覆蓋率85%以上,植被豐富、物種多樣,樹木蒼翠,鳥語花香,茶園環繞,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間、茶香四溢。

美食:

蜂岩黃餃、蜂岩麻、鳳岡養生油茶

第八站:湄潭景區

坐落於湄潭縣城「虹橋對應,秀崖碧波;三面是水,四方唯茶」的火焰山,走進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就走進了茶文化高地,真正是「橫游中外絕無二景,縱覽古今只有一壺」。

美食:

湄潭紅豆腐、抄手、金家豆腐丸

第九站:雲門囤


這里碧水如鏡,湄江兩岸,峭壁凌空,怪石枯藤纏繞,這是一處以運動休閑、養生度假為特色,兼觀光、避暑、文化與自然體驗等多功能的臨水型休閑度假地。

美食:

劉二媽米皮、豆花面、鴨溪涼粉

第十站:婁關山


位於遵義與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川黔公路盤旋而過,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美食:

小籠包子、豌豆糯米飯、鍋貼餃

第十一站:茅台中國酒文化城


茅台中國酒文化城位於茅台鎮,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覽館,展示了中國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及源遠流長的國酒文化。

美食:

三把雞、喜頭擂茶、合馬羊肉

第十二站:赤水大瀑布


赤水大瀑布景區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南部,赤水河支流風溪河上游,是赤水國家級風景區名勝區的重點組成部分,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美食:

陳記豬兒粑、赤水筒筒筍、玉蘭片

第十三站:燕子岩


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赤水市風溪河西岸,由燕子岩、皇水溝、石閃坪、恆山林海等四大景點構成。景區環境封閉,森林原始,生態系統完整,地勢險峻,風景旅遊資源獨具魅力。

美食:

赤水罐罐雞、赤水河鮮魚筵

第十四站:四渡赤水紀念館

四渡赤水紀念館位於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美食:

豬兒粑、高山臘肉

第十五站:丹霞谷


中國丹霞谷深藏於綠色林海之中,是地球上高原峽谷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是鑲嵌在黔北高原上一顆璀璨的生態明珠。

美食:

丹霞野菜葷素筵、四洞溝「蟲茶」

第十六站:佛光岩

佛光岩景區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世界自然遺產地。是我國丹霞地貌面積最大,出露最齊,特色最典型的景區。

美食:

臘豬腳火鍋、赤水荔枝

第十七站:竹海


位於赤水市葫市鎮金沙溝,以浩瀚的「竹海」風光為主,楠竹遍布群山峻嶺,山風吹過,竹濤陣陣,碧波漣漪,令人心曠神怡。身入林中,如入綠色海洋,到處碧波擁翠,竹浪滾滾,讓人心醉。

美食:

鄉土酒水筵、恐龍桫欏筵

南線

路線: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孔學堂——青岩古鎮——天河潭——劍江河——平塘——荔波樟江


第一站: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孔學堂

學堂背倚大將山,俯瞰花溪河,建築面積2萬余平方米,因襲宏偉、大氣之漢唐風格,並融入貴州地域建築元素。

美食:

花溪牛肉粉、小保冰漿

第二站: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美食:

狀元豬蹄、酸蘿卜、玫瑰糖

第三站:天河潭


天河潭風景區位於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境內,兼具黃果樹瀑布之雄、龍宮之奇與花溪之秀,於一身,渾然天成;農舍水車,小橋流水,野趣盎然,清幽宜人。

美食:

洋芋耙、烤豆腐

第四站:劍江河斗篷山景區


在斗蓬山最清幽的山巔深處,有一「天池」,水質清純,終年不幹渴 。自然分為幾處出水口,形成幾條溪河的源頭,分別注入長江和珠江水系,是一個明顯的分水嶺。西南地區僅此一個天池。

美食:

都勻綠殼雞蛋、風味四酸

第五站:平塘風景區


位於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下降的傾斜面上,屬中亞熱帶岩溶喀斯特地區。平舟河片區以世外桃源般的村寨田園和河谷風光為主;龍塘片區是以山、水、峽谷、洞、林、湖、瀑、石集於一身融為一體;西涼片區以灘多湍急的峽谷、保持完美的原始森林以及幽深神奇的溶洞為主題;甲茶片區則以瀑布、竹林和亞熱帶南國風光為主 。

美食:

宋娘卷粉、壇子魚、米豆腐

第六站:荔波樟江(5A景區)


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與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相依相連。在層巒疊嶂的喀斯特地貌上,覆蓋著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河湖溪瀑縱橫交織,又有濃郁的布依、水、瑤、苗等民族風情融為一體。被譽為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絕無僅有的綠色寶石。

美食:

荔波臭酸

東線

路線:南江大峽谷——西江千戶苗寨——鎮遠舞陽河——梵凈山——大明邊城——萬山礦石公園——松桃苗王城——九龍河——沿河烏江山峽——肇興侗寨

第一站:南江大峽谷

南江大峽谷地處貴州高原中部的開陽縣,以發育典型、氣勢宏大的喀斯峽谷風光和類型多樣、姿態萬千的瀑布群落為特色,風樂旖旎,景象萬千。

美食:

開陽富硒枇杷、二塊粑

第二站: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美食:

油炸粑、炸土豆、竹筒飯

第三站:鎮遠舞陽河


舞陽河風景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所轄的鎮遠、施秉、黃平三縣境內,是我國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為一體的全方位、多層次、高品位的風景名勝區,也是貴州東線生態旅遊和風情旅遊的中心和熱點。

美食:

鍋巴粉

第四站:梵凈山


梵凈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美食:

糯米包子、鍋巴粉

第五站:大明邊城


大明邊城景區,劃分為邊城廣場演藝區、邊城市井文化區、邊城軍事體驗區、水師龍舟訓練營、水戰樂園區、大明水寨錦江漁村、大明酒庄等八大文化體驗區塊。

美食:

花甜粑、油炸泡

第六站:萬山礦石公園


萬山國家礦山公園是萬山旅遊的標志性品牌。萬山古稱大萬山(今名銅仁市萬山區),因歷史上盛產硃砂、水銀,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國內之首,亞洲之冠,故素有中國「汞都」之稱。

美食:

馬打滾、糖醋芝麻冰涼粉、紅燒板栗鴨

第七站:松桃苗王城


苗王城位於貴州省松桃苗族治自縣正大鄉境內,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是著名的苗歌之鄉,苗故之鄉,民間絕技之鄉。同時也是國家旅遊局定點扶持的村寨景點。

美食:

苗族特色菜

第八站:九龍洞


九龍洞是一個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內鍾乳石林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栩栩如生。是貴州重要的旅遊避暑勝地,自古就有「黔中各郡邑,獨美於銅仁」的贊譽。

美食:

酸扎魚、銅仁社飯

第九站:沿河烏江山峽


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2009年12月28日,國函〔2009〕152號《國務院關於發布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明確公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美食:

糯米包子

第十站:肇興侗寨

黎平肇興侗文化旅遊景區是黎平侗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核心區,是文化遺產保護地。肇興民族風情濃郁,民俗活動豐富多彩,是海內外遊客體驗侗族風情的絕佳勝地。

美食:

侗族的特色菜

5. 有誰知道仡佬族

仡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437997人。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祥地。現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 ,目前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徵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征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群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斗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與古代居住在今貴州一帶的僚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系。「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系。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系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和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里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還對當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農民進行著殘酷的剝削。
[編輯本段]【民族宗教】
仡佬族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編輯本段]【民族建築】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築,貴州北部地區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住宅樣式。其他地區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間,中間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兩邊分別是一間卧室、一間廚房。
[編輯本段]【民族服飾】
仡佬族人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編織而成;女子上著齊腰短上衣,綉著鱗狀花紋,下著無褶長筒裙,以青、紅、白三色分為三段,外罩前短後長的青色無袖長袍,頭纏青布長頭帕,腳穿鉤尖鞋。男子的服裝多為對襟短衣,頭纏青布或白布長頭帕。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大多數在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那裡地形復雜,氣候潮濕;仡佬族人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山地種植玉米,平地種植水稻,因此,這兩種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糧食。
仡佬族人習慣把玉米粉放在蒸籠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飯;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節日里或是有遠客臨門,他們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稱為「混合飯」。
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鍋辣椒湯;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種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過,最受他們喜愛的要算是骨粉與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編輯本段]【民族藝術】
仡佬族的民間文學有詩歌、故事、諺語等,詩歌多為便於傳唱的小調,分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樂器有二胡、橫簫、嗩吶、鑼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樂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橫簫各一對和其他樂器合奏,音調十分和諧動聽。嗩吶是仡佬族喜慶佳節不可缺少的樂器,用嗩吶吹出的《老灰調》、《過山調》、《過河調》、《過街調》、《迎親調》等十餘個曲牌,配合鑼鼓一起吹奏,氣氛更加熱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還以其多有技藝精良的石匠而遠近聞名。他們在石墓、石碑、牌坊、橋梁、欄桿等用品和建築上的石刻獨具特色,採石場上常常傳來他們那粗獷豪放、山鳴谷應的石工號子。
崇敬竹子
仡佬族稱竹子為「仡佬」,「仡佬」族意譯為竹族是准確無誤的。以竹來作為人名並不奇怪,但是以竹來作民族名稱肯定給第一次聽到這個意譯的人以新鮮感,哪怕這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同樣讓人感到新奇,就像冬天看到春筍出土一樣令人振奮。中國人賦予竹子很多 美德,耐寒、正直、虛心、堅韌、有廣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來作民族自稱實際上是很文雅,很有內涵的。關於仡佬族崇敬竹子的習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書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書的《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都記載有如下傳說: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貴州西部北盤江)洗滌,有一段三節長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兩足之間,推之不肯漂走。聽到筒中有小孩的哭聲。剖開竹筒,見一男嬰,抱回養大,有才有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在拋棄破竹筒的地方,生長出茂盛的竹林,後人建竹王祠祀奉。關於竹王的傳說,以及崇敬竹子的習俗,至今仍廣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間。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梅家寨的仡佬族,在生下第一個男孩時,父母要將其胎盤和一些雞蛋殼埋入竹林地下,以祈得到竹王護佑。春節,家家戶戶要到竹林去供獻竹王錢。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裝米祭祖或求豐收。有學者認為,對竹子的尊崇源於竹圖騰崇拜,而這種崇拜又源於竹子對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年節喂樹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歷三月初三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歷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系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喂你飯,結串串;喂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歷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而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腌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對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供獻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編輯本段]【民族婚禮】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在天黑前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攔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鬨笑。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裡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後「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娘家的戀戀不舍。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禮更有趣。新郎騎馬去迎親,有4個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著竹掃帚,另2人抬著酒肉禮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幾個壯漢攔路「搶劫」,把「搶」來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這點禮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門,有一群人手執木片圍「打」新郎,男方執竹掃帚要全力保護突圍。新郎跑進女方家門,馬上有「敬親酒」招待,而且新郎與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畢,新郎將新娘「抱」上馬背,新郎執韁引路而歸。
隆重的婚禮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連續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鮮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種涼拌拼盤。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的兩碗扣肉外,還得有各種烹炒的民族風味。
婚宴中,仡佬族還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將酒釀好後密封於外抹柴灰拌黃泥的壇中插上兩根竹竿,一彎一直,竹節沒有完全打通。飲用時打通竹節,直管進氣,彎管咂吸而飲,飲酒時有專門唱「打鬧歌」的歌手助興,使客人感到一片溫馨。
[編輯本段]【高台舞獅】
仡佬族的民間高台舞獅,是很受群眾喜愛的娛樂活動,具有雜技藝術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張大方桌一層層疊壘而成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總高度10多米,一個舞獅班子,少則四五人,多則15人。一般同時登台表演的是4人。兩個人扮獅子,把獅頭獅皮披蓋在全身,只露兩腳;另外2人分別裝扮成孫猴和笑臉和尚。有時還有同時出場的小獅子。「孫猴」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引大獅子逐層攀上高台,直至頂端。上攀的動作十分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與「和尚」、「小獅」與「小獅」一正一倒向上;大獅子有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動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車」等,一個舞獅班有時可連續表演四五個小時。有些動作使人屏息斂氣,怦然心動,有些動作又滑稽可笑使觀眾忍俊不禁。
蔑雞蛋與打花龍
仡佬族民間較普遍的體育游戲有打篾雞蛋、打花龍、打雞毛球、賽馬、跳筋舞、磨貓等。打篾雞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細篾編織成一個鴨蛋大的球,球內塞滿稻草或碎布舊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劃出分界線,參賽兩隊各自進入自己的半場。比賽開始,甲方用手把「蛋」拍擊到乙方場地,乙方再打過來,或用腳踢過來。蛋被打出界外,或沒有接住,或觸到了手足之外的身體部位,對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計勝負。
「花龍」是在蔑編的球中裝了些銅錢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擲時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比賽時不分隊,先由一人拋擲「花龍」,參賽者去搶接,接到手後再拋,並喊叫自己要拋「花龍」了,誰接拋的次數多,誰就是優勝者。因為爭搶激烈,又沒有固定的場地范圍和比賽時間,所以很熱鬧,也很容易看出誰最機敏,最有耐力。
崖穴葬和石棺葬
仡佬族在古代實行崖穴葬與石棺葬,近代雖然有木棺石槨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遺存,且土葬必以石壘為標志,墳頭要栽黃楊樹,墳前要栽梭羅樹、桂花樹等象徵好風水的樹木。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鑿穴兩種。人工穴分崖上鑿穴、石板鑲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磚拱穴數種。石板鑲穴又有「文書桶」、「筲箕形」、「明堂」、「響堂」、「暗槨」等形制。石板鑲穴可父子婆媳共塋。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於土墟、山頂、溪岸,也有葬於亂石叢林的。現存崖穴葬較著名的是道真縣三會鄉青球崖墓穴群。在陡峭的崖壁上開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約1.2米,寬約1.7至2.6米,進深約2米左右。穴中以石鑲嵌墓廓,排列整齊,數字多為單數,有的有7函、9函,甚至十多函。道真縣王寅亮的墓。以青石建制,墓前壁雕刻為牌坊,總體若寶塔,分3層,通高5.5米,寬6米。底層置3個墓門,上雕歷史人物、花草鳥蟲,頂檐額浮雕鳳凰。二層4柱3門,刻民俗故事。三層中間兩柱透雕蟠龍,兩側雕鳳凰展翅。雕工精緻,設計巧妙,施於壁立峭崖,疑為鬼斧神工,然所雕龍鳳草花及人物又栩栩如生,源於自然與生活,可謂技藝高超。貴州省漢、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族等民間歌曲01、《梅花》(漢族) 02、《太陽出來照白岩》(漢族) 03、《我在貴州貴陽府》(漢族) 04、《六月太陽大》(漢族) 05、《清水江夜歌》(苗族) 06、《飛歌》(苗族) 07、《好花紅》(布依族) 08、《久不唱歌忘記歌》(布依族) 09、《桂花開放幸福來》(苗族) 10、《處處蟬歌不見蟬兒面》(侗族) 11、《終日想你難開顏》(侗族) 12、《望牛山歌》(土家族) 13、《阿西里西》(彝族) 14、《月亮出來》(彝族) 15、《酒禮》(彝族) 16、《打鞦韆》(仡佬族仡佬族

仡佬年: 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准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俗稱仡佬年。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後,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並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人到齊後,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當人們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後,由首領將帶來的10隻活雞(公雞5隻,母雞5隻,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殺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辟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祀完畢後,便開始吃年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後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後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後才各自回家。 仡佬族

仡佬年: 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准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俗稱仡佬年。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後,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並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人到齊後,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當人們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後,由首領將帶來的10隻活雞(公雞5隻,母雞5隻,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殺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辟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祀完畢後,便開始吃年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後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後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後才各自回家。

6. 貴州美景推薦。最近要去貴州,不知道貴州有啥好玩的地方,請大家幫忙推薦。

以下是貴州的一些著名景點及其地址與簡介,希望能幫到你。祝你出遊愉快!

水晶溫泉
地址: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溫泉鎮水晶溫泉
簡介:水晶溫泉由遵義市綏陽縣金土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全資開發,屬雙河洞國家地質首個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3000餘萬元;目前首期投入已逾1500萬元。佔山地、水域120餘公頃分溫泉泡浴、酒店、住宿、餐飲、廣場、

紅石野谷
地址:貴州遵義赤水市大同古鎮華平河畔
簡介:紅石野谷位於赤水市大同古鎮華平河畔,紅石野谷距市區16公里,紅石野谷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紅石野谷以紅色蜂窩狀的丹霞壁畫石刻長廊為特色景觀,那如佛、如蛙、如鹿等各種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的紅石與桫欏

杉木河
地址: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施秉縣
簡介:杉木河景區位於施秉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景區以漂流、避暑度假、探險、科考為主,旅遊面積49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久別重逢、通天門、雙石並立、刀背石、高灘、犀牛飲水、無路塘、雷公灘、壇子口等。

甲茶
地址:貴州省平塘縣擺茹鎮甲茶村
簡介:杉木河景區位於施秉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景區以漂流、避暑度假、探險、科考為主,旅遊面積49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久別重逢、通天門、雙石並立、刀背石、高灘、犀牛飲水、無路塘、雷公灘、壇子口等。

掌布風景區
地址:掌布峽谷距平塘縣城64公里處.
簡介:掌布峽谷距平塘縣城64公里處,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6平方公里的景區內,集奇石、奇洞、奇山、奇水、奇竹、奇樹、奇魚「七奇」景觀為一體,地質奇觀在這里輝映。

苗王城
地址:貴州銅仁
簡介:苗王城於明洪武年間初步形成,經過石各野、龍達哥、吳不爾、龍西波和吳黑苗等苗王的長期經營,逐步成為了苗王城。苗族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夜郎洞
地址:貴州省鎮寧縣黃果樹風景區上游扁擔山
簡介:夜郎洞風景名勝區是貴州省新近開發的風景名勝區,傳說夜郎王曾居住於此而得名。景區位於貴州省鎮寧縣境內,與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石頭寨景區緊緊相連,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溶洞群景區,也是一個水旱相結合的溶

保利國際溫泉
地址:貴州貴陽保利·溫泉新城內
簡介:保利國際溫泉作為保利旗下重點文化項目,秉承集團「文化項目」的開發模式,利用貴州地域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溫泉資源,整合了美國頂級、台灣箱根、珠海御溫泉國際等國內外一流的服務機構和管理團隊,在800餘畝&nb

天邑森林溫泉
地址:貴陽市毓秀路68號佳和花園四樓(天邑森林溫泉)
簡介:天邑森林溫泉擁有不可多得的森林優勢。這里群山疊翠,綠樹環繞,林間溪流依山而瀉,或飛瀑濺玉,或泉水丁冬。在山間的木屋裡可傾聽松濤之聲,在露天的泡池可細數夜空的繁星。

雙河洞
地址: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溫泉鎮雙河村
簡介:貴州綏陽雙河(白雲岩洞穴)國家地質公園位與貴州省北部的遵義市綏陽縣,總面積3186平方千米與貴陽市、遵義市、重慶市有國道、省道相連,距離綏陽縣城42km遵義84km』旅遊區位優越

蛤蚌河
地址:貴州省福泉市蛤蚌河旅遊有限公司
簡介:蛤蚌河漂流跌宕起伏,緩、急交錯。急時,如沖浪弄潮,既搏擊在今天,又重溫舊夢,有驚而無險;緩時,任其飄盪,小船悠悠,心亦悠悠。蛤蚌河扁水,趣味無窮,情景別致。

荔波聯山灣鄉村旅遊區
地址:貴州省荔波縣駕歐鄉聯山村
簡介:聯山灣位於貴州省荔波縣駕歐鄉,是依山傍水式的布依族群居區,以聞名天下的小七孔景區和大七孔景區為依託,以山秀水美的鄉村田園風光和布依族農耕文化為特色,以大七孔庫區形成的山水景觀為靈魂

水銀河景區
地址: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水銀河旅遊景區
簡介:水銀河位於貴州的大山深處,轄於木瓜鎮水銀村,因河水清澈透亮,日光照射河面,銀光點點而得名。水銀河之美用冰清玉潔、美似璞玉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虯枝險潭、垂簾瀑洞,原生態的景觀令所至之人感嘆不已。

黃果樹漂流
地址:貴州省黃果樹風景名勝區
簡介:果樹漂流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下游6公里處。自天星橋景區星峽飛瀑至郎弓景區,漂流全程約6公里沿途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程水位落差30多米,激流險灘達12處之多,單個險灘最大落差達4米多急流直下

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
地址:貴州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龍里縣城郊
簡介:貴州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龍里縣境內』地處貴州中部苗嶺山脈中段,長江流域烏江水系與珠江流域紅河水系分水嶺地區,公園總面積60790公頃。由龍架山、猴子溝、響水河三個景區組成。

貞豐鹽海
地址: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者相鎮
簡介:貞觀寺坐落在美麗的石林旁,與聖潔的雙乳峰遙遙相望,是清光緒年間貞豐者相觀音廟的恢復重建,更名為「貞觀寺」。寺院佔地50畝,總投資3000萬元。

溪麓溫泉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城關鎮馬岔河
簡介:溪麓溫泉位於開陽縣城關鎮,距離開陽縣城12公里』距貴陽70公里。 風景秀麗,水碧如玉,集飲、療、浴、游於一體。溪麓溫泉出水口水溫約40度,有內外池。

黃平浪洞森林溫泉
地址: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浪洞鄉溫水塘村
簡介:浪洞森林溫泉度假山莊按國家AAAA級旅遊度假區標准投資興建,集溫泉洗浴、觀光度假、休閑娛樂於一體的原生態景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優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光和古樸的民族建築

劍河溫泉大池
地址:劍河仙林工商溫泉大池
簡介:劍河溫泉位於貴州省凱里市劍河縣城20公里的320國道公路旁,距天門洞風景區1公里。溫泉在山腳之下,原有溫泉眼10餘口,現存6口泉眼。泉水晶瑩清澈,每秒鍾流量10公升,各泉眼溫度不同,從38℃至50℃不等

劍河馨泉山莊
地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泉馨泉山莊
簡介:劍河溫泉位於貴州省凱里市劍河縣城20公里的320國道公路旁,距天門洞風景區1公里。

關嶺化石群
地址:貴州省關嶺縣關索鎮外環路文化中心旁
簡介: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的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公園規劃面積86平方公里,主景區094平方公里,化石分布面積200平方公里。公園主景區距貴陽188公里、安順90公里、國家級風景區

鳳囀河
地址:貴州省都勻市鳳囀河休閑度假中心
簡介:鳳囀河漂流位於都勻市沙寨鄉鳳囀河村壩組,是一個休閑度假遊玩的好地方。

貴陽大劇院—多彩貴州風
地址:貴州市紀念塔貴陽大劇院
簡介:《多彩貴州風》是貴州的大型民族歌舞詩。是一台具有整體藝術美的晚會———她的舞美非常精美、燈光非常詩畫、服裝非常絢麗、音樂非常動聽、舞蹈也非常有特色,構成了貴州山水、自然和人文的互相交融,旅遊和文化的互匯

丹霞谷
地址:遵義市習水縣三岔河鄉. 郵編:564600
簡介:中國丹霞谷旅遊度假區位於貴州省習水縣三岔河,丹霞谷距習水縣城45公里,丹霞谷景區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丹霞谷地處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九洞天
地址:大方、納雍兩縣交界的六仲河上。郵編:562400
簡介:九洞天風景區位於大方縣城西南,長約23公里,九洞天景區內的懸崖河谷長13公里,兩岸自然植被非常豐富,有著眾多野生群猴。坐船而下,可觀賞到千姿百態、氣勢磅礴的自然景觀。下游約2公里處,有九個伏流「洞口」

香火岩峽谷
地址:貴州省開陽縣禾豐鄉香火岩景區
簡介:香火岩峽谷風景區總面積35平方公里,位於開陽縣境內,距貴陽60公里。景區內峰巒壘嶂』怪石崢嶸、飛瀑流泉、蔚為壯觀。

貴州龍宮
地址:
簡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區——龍宮,位於貴州省安順市,與享譽海內外的黃果樹大瀑布毗鄰。 龍宮,有著中國最、最美麗的水溶洞等絕妙景觀,展現神奇的喀斯特地質

雲峰八寨屯堡
地址:貴州省安順市七眼橋鎮
簡介:雲峰八寨景區位於安順市區以南的十八公里處。由雲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個屯堡村寨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軍屯駐的核心區。在方圓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間,八個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當

洪渡河漂流
地址: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豐樂鎮境內楠木鐵索橋至豐樂橋河段
簡介:漂流河段全長12公里,32個灘口。灘連碧波,揮漿撥浪,有驚無險,樂趣橫生。兩岸或壁立千仞、天開一線,或回峰闊岸、河水清漣,或岸沚汀蘭、翔魚浮鴛,漁家小舟穿梭其間,大有「兩岸猿聲啼不住,千舟已過萬重山」

貴州雲台山景區
地址:貴州省施秉縣雲台山管理站
簡介:雲台山距施秉縣城北13公里,是600年前的佛教勝地。現保存有周公廟、徐公殿及諸多摩崖石刻景點。雲台山山勢獨特,雲蒸霞蔚,峰秀林茂,氣象萬千。雲台山風景區由雲台山、外營台、轎頂山及大田堖等群峰組成。

玉舍國家森林公園
地址:水城縣勺米鄉范家寨村
簡介:玉舍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南部』離市區30公里』是該地區唯一的森林公園』公園總面積50314畝』已規劃面積為12000畝』公園

天河潭風景區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天河潭風景區
簡介:天河潭風景區位於貴陽市西南郊23公里處,距離花溪13公里,風景區內兼具黃果樹瀑布之雄、龍宮之奇與花溪之秀,集飛瀑、清泉、深潭、奇石、怪洞與天生石橋於一身。是一個典型的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溶洞

興偉石博園
地址:貴州安順興偉石博園
簡介:興偉石博園創建於2004年,坐落於貴州省多種經濟共生繁榮改革試驗區—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喀斯特王國的中心地帶,是聞名世界的黃果樹大瀑布旅遊線上的一顆閃亮的明珠。總面積兩萬余平方米

7. 貴州務川傳統節日有那些特點

春節
春節,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民間俗稱過年,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從農歷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十五止。臘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稱「過小年」,正月十四稱「過大年」。
進臘月,就開始做「過年」的准備,殺年豬、熬麻糖、煮米酒(即甜酒),籌辦年貨。二十三日夜,禮送「灶神」上天,次日起打掃煙塵、清掃庭院、整理雜物家什。出門在外者,相繼歸家。三十日,具祭祀用伏紙、貼春聯、門神、年畫,或張掛錦屏條幅;接近天黑,到祖墳前放鞭炮,亮墳燈,稱「上墳」(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夜都要亮墳燈);吃飯前,具香燭紙帛、茶酒餚饌祭祖宗、敬天地,祭畢,合家歡聚吃「年夜飯」(亦稱「團圓飯」)。有以飯或食鹽水喂牛者,以示「過年不忘牛辛苦」;拜辭舊歲,人人洗腳,尊長賜「壓歲錢」,圍火守歲,塘火要旺,寓人丁興旺;忌吹火,忌往外倒水,忌喝湯,忌剩飯菜,忌打罵小孩。正月初一子時,燒清茶,禮敬天地祖宗,開大門放鞭炮,稱「燒開香」,開大門時念「財門大打開,金銀財寶滾進來」;到水井旁燃絮磁紙敬「井神」,背(或挑)水宜早宜快,稱「搶金銀水」。晨,吃米籽、湯圓,具香紙到附近土地廟出行,乞求土地菩薩保佑出行平安,有的則在正月期間外出時在路上臨時供奉;忌動鐵器,忌掃地,忌推磨舂米。是日,整作衣冠,向尊長叩拜;平輩相見,互道「恭喜發財」,親友互相拜年;新婚夫婦雙雙走拜四方親戚,稱「新客拜新年」,須「打發』』錢財。有「送銀水」、「送柴(財)」、「送春帖」者,挨戶說「吉利」,討「打發」。很多村寨玩板凳龍、耍高台獅子、打蔑雞蛋、唱花燈。
正月十四「過大年」,晚飯和除夕的「年夜飯」一樣豐盛,晚飯前的祭祀,是過年期間的最後一次祭祖,時間比往天要早,吃完天還未黑。飯後,有的地方的男性老人帶小孩去「喂樹」,即一人手持柴刀在果樹幹上輕輕砍開一點樹皮,隨口喊道:「結不結(果)」另一人將一小片肉和一點豆腐塊放進砍開的樹皮中,答道:「要結(果)」;對方又問「落不落(果)?」答:「不落(果)」;此舉近乎兒戲,卻表達了仡家人的一種心願。有的地方的小孩子們則弄來冬青葉燒「爆虼蚤」,燃一把火,將冬青葉置於火焰上,發出「噼哩啪啦」的響聲,有如將「虼(跳)蚤」放進火里燒爆之聲響,意味著要將過去殘存的虼蚤燒盡,使新的一年不再有虼蚤出現。有的地方的孩童則玩「打耗子」的游戲,即用繩系草鞋倒拖作「耗子」(老鼠),眾孩邊追打邊問答:「中柱大哥,檐柱二哥,草鞋鼻子倒拖,問你耗子落窩不落窩?」「不落窩。……不落窩要打落窩!」接著在一片喊打聲中以棍追擊草鞋,然後到主人門口討要粑粑,再到下一家,一家一家走遍鄰近村寨。
「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燈」。入夜,道路、房舍、庭院、畜圈、穀物儲藏倉庫等地,掌燈點燭,徹夜通明。預兆在新的一年裡,喜慶穗盈庭、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二、祭山節
農歷三月初三是「祭山節」。祭山節的主要活動是祭山或祭樹,因此稱「祭山節」或「祭樹節」。
每年的這天下午,仡家的男女老少(除不能行動的老人外,連嬰兒也要背著前去參加),攜帶活雞、酒、肉、飯、菜,碗筷、桌凳等用品,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山上或山腳的草坪上。下午兩點左右,祭祀活動開始;祭祀時,先由自然首領將帶來的十隻活雞(公雞五隻,母雞五隻,每年輪流由十戶人家提供)殺*死,將雞血滴在酒中,製成雞血酒,然後長輩在前,小輩在後,面對鬱郁蔥蔥的山林,跪伏在草坪上,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祈求神靈庇佑仡佬族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四季平安。
仡佬族的祭樹活動,起源於對樹木的遠古崇拜。「仡佬先民走出洞穴,在相鄰的樹與樹之間捆綁木排,離地數尺,登梯而上,以樹蔭或蓋茅草遮風擋雨……」(《仡佬之源•務川仡佬族民居演變》),仡佬先民從洞穴走到樹上,經受住了大自然的種種考驗,繁衍生息,相傳至今。是樹木在關鍵的時期給先人們提供了棲息之所,是樹木給先人們以庇護和溫暖,在仡佬人心裡,樹木是庄嚴神聖的圖騰。
「祭樹節」這天,仡家人在族中長者的帶領下,攜帶香燭、紙錢、鞭炮、糍粑、酒菜等祭祀用品,到村寨附近的古樹下進行祭拜。走到樹下,先擺放好酒菜、糍粑等祭品,然後前長後幼,依次排開,伏地叩拜。拜畢,焚香燒紙,燃放鞭炮,將酒菜撒在樹周,再除草培土。祭樹之後,各自歸去,歡聚宴飲。
三、清明節
一年二十四節氣中,仡家人特別重視清明節。清明節這天(或節前10日至節後10日),仡佬族人都要到野外掃墓、掛青。「掃墓」就是整修祖墳,包括清除雜草、培添新士等;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仡家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掃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掛青」就是將紙錢掛在竹(木)竿上,插在墳頭或墓邊,這既是對逝去親人的祭奠,也是後繼有人、子孫興旺的標志,凡祭掃過的墳墓,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特有的景緻。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後嗣的孤墳了。民間流傳的《賭錢歌》中唱道:「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生青」即是此意。有的地方的仡家人在掃墓、掛青的時候,還要供奉祭品。有的地方的仡家人在清明節期間,采來清明草,製作清明粑,供奉祖先,也自己享用。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務川,端午節又稱「端陽」,是仡家人十分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在當地流傳包粽子、插艾草、走親戚等幾種習俗。民間有「端陽不包粽,這里不痛那裡痛」的說法。人們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就採好粽葉,泡好糯米。五月初四,一邊包粽,一邊做過節的其他准備。五月初五,早晨吃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獻天地、祖靈牌位,家家戶戶門上插艾草、菖蒲、桃枝等,以期避毒驅邪求吉祥。民間傳「端陽百草皆葯」之說,有的仡家人,在端午節采來菖蒲、艾葉、千里光、葛根等,熬水沐浴,以防疥瘡。過了端午節,人們帶上雞蛋、面條等素禮開始走拜親戚,這叫「送端陽」。「送端陽」從五月初六開始,一直可以延續到月底,所謂「有心送端陽,六月都不遲」。
五、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仡家人也稱「月半」、「鬼節」、「過月半」或「燒月半」。月半是一個以祭祀為主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過年」。
「七月半,鬼亂竄」。俗傳,每年的七月十五,閻羅王都要打開冥府的大門,釋放逝去的祖先到陽間來享受後人的供祭,同時,也要釋放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人間來逍遙。因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操辦豐盛的酒宴,准備足夠的紙錢冥財,來迎接和款待這些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親人和無主孤魂。
務川仡佬族的「月半」祭祀活動在七月十四日晚進行。七月初十起,相關的准備工作就開始了,家家戶戶整理房前房後打掃屋內屋外,先祖牌位前,備香案,獻薄酒素食,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同時,一邊舂穀子,磨豆腐,殺雞宰鴨,籌辦酒宴;一邊准備「袱包」(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紙錢等祭品。這期間,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凡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不但不能打死,還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所變。十四日晚,美味佳餚准備停當,祭祀活動開始。擺好酒肉飯菜,全家老小按輩分依次到案前叩拜。拜畢,到屋外燃放鞭炮,焚燒「袱包」和紙錢。吃過晚飯(有的地方是在子時),還要到房舍附近的路邊焚燒冥錢,將摻了水的飯菜潑在燃著的火堆里,獻奉給那些無主的孤魂,仡家人把這一過程稱做「潑水飯」。
有的地方的還有放水燈的習俗。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用彩紙做成荷花狀。人們把水燈放到水裡(沒有河、水塘、水田的地方。則用一大木盆盛水,將燈放到盆里),為故祖照明。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返回冥府的故祖和孤魂野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他們引過奈何橋的使命。
六、吃新節
「吃新」又叫「嘗新」。在務川仡佬族傳統節日中,「吃新節」是惟一沒有確定日期的節日。其時間在農歷七八月間,以早稻成熟為標志。仡家「吃新」的主要內涵,一是紀念祖先「開荒辟草」之勞績;二是預慶豐收之到來。「吃新」及祭祀,曾經是以村寨為單位,在族中尊長的主持下聚族活動,現在一般多是分戶進行,失去原有色彩。
「吃新節」這天,首要的一項活動是:由各家的家庭主婦帶領兒媳和女兒,到附近的田地里採摘新糧和瓜豆。谷穗要選粒滿穗長的,瓜豆要摘長得最好的,無論採摘了誰家的(包括外民族),不但不受干涉,主人家還因為所種的糧食和蔬菜能藉此讓「開荒辟草」的仡佬先民領受祭獻,是一件既榮幸又吉利的事情。採回家以後,男主人從中精心挑選顆粒飽滿的稻穗,捆紮成稻束,懸掛在門廳兩旁,供奉在先祖牌位前的桌案上。「吃新」的餐席,以新米飯為主,還有茄子、南瓜、豆莢等時令蔬菜以及肉類。
有的地方是將選摘的谷穗放到甑子里蒸熟來祭獻,一連供五至七天,然後將它掛在家中灶旁,逐年累積,以顯示耕作的勞績。有的在「吃新」這天,要帶著新糧、新鮮瓜豆及其他祭品到田埂上向先人禱告。此時,要念叨一段長長的禱祝詞,大意是:古老前人們啊,當初你們一窮二白,連耕耙都沒有,竟然能開荒墾地,種植莊稼,飼養牲畜,讓我們今天過上好日子,後代子孫向你們的開拓精神致敬,並給你們帶來了今年的新糧和好酒好菜,你們慢慢享用,保佑來年豐收吧。
「吃新」這段時間,仡家的女婿要給岳丈家送些新糧,請岳父母品嘗,一方面表示對長輩的孝心,另一方面,岳父母也藉此來檢驗女婿的莊稼種得如何。
七、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講究的是吃,在吃的內容上,不能沒有糍粑;在吃的形式上,有用糍粑粘「香面」(黃豆、花生、黑桃仁等炒熟後混合磨成的面)吃的,有粘蜂糖(蜂蜜)吃「蜂糖粘糍粑,大人細娃笑哈哈」。仡家人雖然平時喜歡糯食,但蜂蜜卻不易多得,要想同時吃到這兩樣東西,大概也只有在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了。
「重陽」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蒸糯米,打糍粑,即使當年糯谷欠收,沒有糯米,也要向鄉鄰或親朋借一些,以保證當天能有糍粑打,所謂「重陽不打粑,婆娘(妻子)不管家」。所打的糍粑,除了自家享用,還要作為「重陽」的特殊禮品,送一些給親朋好友。
八、敬牛節
農歷十月一日,是務川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敬牛節」。有的地方也叫「祭牛節」或「牛王節」。仡佬族對耕牛的崇敬由來已久,宋代朱輔著的《溪蠻叢笑》里,就有仡佬人把耕牛作神的記載。「敬牛節」的起源較早,據說,早在仡佬先民把野牛養成家牛時就形成了。由於野牛體壯力大,很難獵獲和馴養,因此在捕前和捕後都要祭祀牛王菩薩,求它保佑捕牛馴牛利。而捕捉野牛,又以秋末最為適宜。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夏歷十月一日定為牛王菩薩的祭祀日,後逐漸演變為牛的生日。
「敬牛節」這天,要殺雞備酒,在牛廄門前點香、燃燭、燒紙錢。一是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二是為耕牛做壽,酬謝耕牛對仡家人所作的貢獻。養牛人家,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讓牛在家休息,並把牛廄收拾得乾乾凈凈,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飼料喂牛。同時,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糍粑,分別掛在牛的兩只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如果附近沒有水塘、水田或水井,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門口)讓它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然後取下糍粑,給牛吃掉。有的地方,還要放一串鞭炮,給牛披紅掛彩,表示祝賀。沒有養牛的小家,也要備辦酒、肉、香、燭、紙錢等,到自家的田邊或土裡祭祀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當當,乖乖地聽使喚,耕起地來又快又好。
仡佬族認為耕牛十分珍貴,不僅用於耕地,還用於運輸、推磨等勞作。仡家人對耕牛十分愛護。有些地方的仡家人不吃牛肉,使役時也不加鞭打。鎮南鎮桃符村,留存有清朝 「禁止殺牛碑」一塊。
除了上述節日,務川仡佬族還有「六月六曬衣服」、「八月十五人團圓」、「冬至吃羊肉」等傳統節日,但影響程度不夠深遠。

8. 什麼時候去貴州旅遊最好

貴州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個避暑勝地,一到夏天很多人都會選擇去貴州避暑,這里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地方,想要去貴州旅遊的朋友,可以了解下到貴州旅遊幾月最好,這樣也好做行程安排。

到貴州旅遊幾月最好?貴州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到貴州旅遊幾月最好?

貴州旅遊最佳季節是貴州旅遊最佳季節夏天是到貴州旅遊的好季節,從6月到9月都比較合適,貴陽每年為了宣傳貴陽的旅遊,會開展「爽爽的貴陽」活動,開始時間一般是5月初,閉幕時間一般是10月中。

貴州最有名的黃果樹瀑布四季適宜旅遊,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秋夏季,游黃果樹的最佳時間是7、8月份!此時水量豐富,氣勢磅礴。

貴州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1、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周圍峰巒疊嶂,植被茂密,峽谷、溶洞、石林石柱比比皆是,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從瀑布腳爬到山腰,山腰小道通向瀑布內的水簾洞。水簾洞長134米,橫穿瀑布而過,有5個洞廳,6個洞窗,瀑布從洞窗濺入水花,洞內滴著水,用手就能摸到瀑布,通過洞窗從內往外看瀑布、對面通向水簾洞的山腰小道、瀑布下的犀牛潭,別有趣味。

到貴州旅遊幾月最好?貴州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2、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花溪區,與鎮遠、丙安、隆里並稱為貴州四大古鎮。古鎮始建於明代,原為軍事要塞,鎮內完好地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電影《尋槍》的拍攝,使得青岩古鎮為更多人所熟知。古鎮建築依山就勢,城牆用巨石築於懸崖上,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鎮內建築精湛的石雕、木雕工藝是一大看點。

到貴州旅遊幾月最好?貴州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3、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居住著「西」氏族苗族。山坡上層層疊疊苗家木質吊腳樓,咖啡色的老房子依著碧綠的群山,白水河將寨子一分為二,河的這邊(對遊客來說進大門後的左手邊)主要是商業步行街,河的對岸(對遊客來說進大門後的右手邊)主要是俯瞰寨子的觀景台。

4、荔波小七孔

小七孔風景區位於荔波縣城南部的群峰之中,景區響水河上橫跨著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橋,故而得名。景區融山、水、林、洞、湖泊和瀑布為一體,秀美幽靜,加上濃郁的土家和瑤族風情,使得小七孔景區聲名大噪。從景區東大門進入後,就可以乘坐景區電瓶車逐個景點遊玩了。

到貴州旅遊幾月最好?貴州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現在想要去貴州旅遊的朋友,現在就可以准備准備了,上面也告訴大家到貴州旅遊幾月最好了,而且也給大家整理了貴州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這幾大景點都是非常熱門而且必去的。

9. 什麼賭注比較刺激好玩

阿依河原名長溪河,發源於貴州省務川縣分水鄉,向東北蜿蜒而入彭水縣境,經長旗壩、舟子沱、三江口,最後由萬足鄉長溪灘處注入烏江。阿依河旅遊景區是烏江畫廊旅遊黃金線上的一顆明珠,阿依河旅遊景區的開發成功必將全面帶動烏江畫廊旅遊景區的啟動,為彭水旅遊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阿依河旅遊景區從長旗壩至烏江口全長21公里,其峽深谷高,河床狹窄,礁石遍布,河水清幽而景色絕美,人行其中或泛舟江上有若陶淵明誤入桃花源,彷彿身在美妙的天堂,樂而忘返。從舟子沱乘舟而下,沿途可見各種各樣的峽谷地貌:有狀若擎天的石筍、嬉戲的猴群、庄嚴的石佛、深不可測的溶洞、貌似羅漢的石筍。整個阿依河彭水河段水體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尤以七里塘河段和兒塘河河段的水體景觀最為獨特,江面綠水清幽,兩岸翠竹環繞。

阿依河歷史傳統源遠流長,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地域風情韻味別致,為旅遊開發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竹板橋保留傳統的造紙術,傳承了蔡倫造紙工藝,展現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原始魅力,為人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竹板橋劉氏,自江西入川後,在阿依河岸生活了250餘年。他們利用河岸上的竹子手工生產草紙,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這里現有18戶人家,80餘人口,聚居在約1.50平方公里的右岸台地上,家家開作坊,戶戶有能手,農忙耕作,農閑造紙。造紙工藝復雜,據稱要72道工序才能做成1張紙,而且全用手工。其主要工序有割竹、浸泡與漂洗、發汗(發酵)、制漿、舀紙、分裝等,關鍵在採料、制漿和成型這幾個環節。風景區有很多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

竹筏連橋的故事,體現了山區人民的集體智慧。大精棒、二精棒兄弟捉虎獻身的故事,再現了人民群眾不畏強暴勇於犧牲的精神。大石筍燒焦與重慶府焚半城的傳說,表現了強烈的地緣心理。仙人足板的神話,增添了河谷風光的神秘色彩。

阿依河流域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特別是國家珍稀的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黑葉猴、五步蛇、金錢豹、藏猷猴等出沒於其間。據調查,阿依河流域有多個科屬的動物95種,鳥類63種,植物169種。而在阿依河僅各類野猴就有約幾百隻活躍於其中。阿依河有許多奇花異草,古老的樹木。如中華紋母、紅豆杉等。

阿依河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原生態景區,山上可觀自然風光,山下可賞民俗風情。岩頭壩遊客接待中心是按照渝東南民居建築風格修建的,古樸典雅,與自然山水和民族風情完美結合。

在進入阿依河風景區之前,可以欣賞到令人心曠神怡的峽谷風光--神秘的母子溪大峽谷。母子溪大峽谷具有典型的峽江峽谷風光,原始古樸,相當漂亮。河內水質清冽,有深有淺,游魚隨處可見,能與九寨溝的水媲美。這是阿依河風景區下步重點開發的美好景點--峽谷探險。

竹板橋:阿依河景區主要入口。何謂竹板橋?很早以前,當地村民在這里用竹子來做橋,讓大家過河,是民間少有的方法及工藝。後來就叫此地為竹板橋。竹板橋也是母子溪與阿依河交匯的地方。向上可游七里塘,向下可漂流至牛角寨,同時可進入母子溪探險,也可到對面觀原始造紙。

七里塘:綠水清幽,山高谷深,內有奇峰怪石,懸崖磷澗,古樹奇花,狀若擎天的石筍,嬉戲的各類猴群在兩山群居,庄嚴的石佛穩坐中岩,深不可測的幾個溶洞,內藏奇特石鍾乳,使人觀不離步。河中有純天然無污染的黃魚、鯉魚、鯰魚、團魚。竹筏游需要3個多小時。其主要景點有滴水岩(水簾洞)、豬槽灣、美女秀腿、大佛岩、老虎洞砂壩、神弓射日等。

向下要開始乘橡皮艇游覽了。沿途會體會到:艇行水上,灘塘相連,水碧山青、波光粼粼,兩岸翠竹環繞,絕壁連綿,苗家情歌回盪山谷,彷彿置身於山水畫中一般。

鸚鵡峽:前方不遠處有一個洞,在晨霧中忽隱忽現,那叫卧虎洞,裡面非常寬敞,可以擺108張桌子。叫這個名字不是因為那洞有老虎而是有著一個不同尋常的真實故事。在國民黨時期,有一個國民黨的營長因其排行老二大家就叫他二營長,其真實名字叫彭國亮,他是共產黨安排在國民黨里的地下黨員。為了工作,他就住在這個洞里。他小時有一個結拜兄弟叫冉喚堂,長大後成了貴州的一個大土匪。賀龍路過彭水黃家壩前往湖南剿匪的過程中,冉逃脫了。冉跑到彭的洞里來避難,剛好遇見其正在過生日大擺宴席。於是冉到廚房燒火,彭便跟其到廚房,趁其不備,一槍打死。此時人們才知道彭是共產黨,以後便叫這個洞為卧虎洞了。

阿依河的水是非常清澈的,因為它的上游是屬於沒有污染的山區,水質為國家一級地表水。左前方水下有一個小洞,它叫黃魚洞。這個洞深不可測,平常經常有黃魚出入,大的有8-9斤大,味道鮮美,非常好吃。遺憾的是黃魚非常狡猾,難以捕捉。

鸚鵡峽陡峭直立的岩壁被蔥蘢的樹木環繞分割成勻稱的多個層次,天氣變化時,常能看到山間雲霧繚繞,峰頂忽隱忽現。接下來便是溪水碧綠,過谷穿林,至此湍急奔突,循谷而瀉,大雨後聲若雷鳴的長灘了。

盪盪悠悠中經過了長灘來到了白泡坨,這里因為水深魚多,水面上到處起白泡泡而得名。緊接著往前看到的是叫豬下巴,兩岸奇花異草,竟相撲鼻,林木蔥郁,花木成行,溪水裡跳躍的魚兒,都無不吸引著你前往。

虹潛塘:這里全長1.5公里,為青山碧水藍天所環抱,是最佳的戲水處。水面遊艇往來穿梭,遊客歡聲笑語貫耳,更有那苗家山歌在山谷回盪。美哉!真讓人美不勝收,不想離去!

牛角寨: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虹潛塘出來,順灘向下漂,再轉過一個灣,確又是別有洞天。看錦旗飄搖中,牛角寨已近在眼前。它是集苗家民俗風情為一體的,一座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3000多平方米的苗寨。寨子四周的峰巒深含著野性原始之美。這兒遠離塵囂,卻又自成天地。有客棧服務中心,出售旅途中需要補充的各類用品;左邊是新建的苗家木樓,右邊是賓館,配備現代的洗浴設施,十分舒適暢意。在美食家燒烤區和沙壩篝火帳蓬區,都是自己動手,實地體驗野營生活。牛角寨的木樓休閑、燒烤和篝火之夜,民俗風情表演,阿依河的激情漂流,會讓你永遠記住阿依河的美麗與激情。

山有情,水有情,你有情來我有情,難時相助更有情,阿依河中有純情,種下恩愛世世情!牛角寨是體驗千年不變的美麗--彭水嬌阿依最理想的地方。

10. 現在還能去成都旅遊嗎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同時成都還被稱之為「美食之都」。所以,去成都旅遊最讓人難忘的就是那保留完好的古建築,和傳統藝術文化,以及那遠近聞名火鍋。

剛到成都就先去吃了夢寐以求的火鍋,油亮亮湯汁在鍋里翻滾沸騰。麻、辣、鮮、香,一口涮肉一口小酒真的是人間美味。在成都出除了吃之外,那就是玩了。寬窄巷子,錦里都是必須去的地方。在既有川西民居特色,又有北方胡同的寬巷子里喝上一壺大碗茶,看一場川劇,在吃上那麼點特色小吃,真的是不虛此行。


此次成都游最大的感觸就是:成都不僅是吃貨的世界,同時也是遊客的天堂。古色古香的民間藝術,既有現代的繁華,又有歷史的沉澱,真的是繁華而不失內涵,古老卻不失優雅。

閱讀全文

與務川哪裡夜生活好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