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活是指什麼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活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8 04:54:53

㈠ 星雲大師《禪修的開示》

禪凈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佛學很多的內容浩瀚無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禪凈、中觀的空、中道,這是人間的佛教。說到禪,歷代的祖師們,參禪都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身心,獲得現在身心的自在,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滿足了。所以禪者是最有人間性了。

凈土也是一樣。凈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凈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也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凈土對現在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凈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禪凈雙修,更能契合人間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世生活中幸福快樂。有時候,有些人太重視物質的生活,流於世俗熱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時候,遠離人間,到深山裡面去,一個人獨處,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對世間生死疾苦,不知關懷。人生太過熱烘烘,太過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圓融。

所謂中道,是中觀的般若智慧,有了這種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則。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從因生,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不會隨便怨天尤人,會去追查原因。「有」的現象,是由於「空」理。「不空」就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了空間,我們怎麼能在這里聚會?沒有虛空,宇宙萬有如何建設?「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間佛教是過著一種有物質,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質、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內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頭的世界。不是盲從,一味往前沖,沖得頭破血流,也要懂得回頭是岸。人間佛教有擁有的,也有空無的;有群居的,也有獨處的。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調和起來,使人間成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為佛光山所訂定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覺得肯給人的,肯服務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結緣,肯給人歡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間所給我們的教導。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坦白說,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讓佛教落實在我們生活中,讓佛教落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佛在哪裡?在我的心裡。凈土在哪裡?在我的心裡。眼睛一閉,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沒有離開我。

如何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今天的社會、人間,我們每個人的負擔沉重,對於家庭、事業、親人的種種責任,緊緊地壓迫著我們。假如我們現在擁有了人間佛教,就擁有了整個宇宙大地,處處都能幸福安樂,就能如無門禪師說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能夠擁有了心內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擴大我心內的世界,人間所有一切眾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離開不了我們的心。如何建立我們內心廣大無比的世界,唯有不斷的修行實踐,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禪修法門的開示

有人問我:什麼是禪?禪是什麼?禪原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啊,禪是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大自然,禪是我們生活的藝術,是一種幽默,禪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如自性啊!禪是什麼?就等於我們在家庭桌子上擺一盆花,有了花,我們客廳里的氣氛就不一樣了;禪好像是一幅畫,如果我們的客廳里掛一幅畫,客廳里就更加美麗呀!禪好像你很美麗,再有一點花粉化妝一下,會更美麗;禪好像我們吃的味素,吃的鹽,你放到菜裡面,菜就會更好吃了。所以禪原來跟我們這么密切,就像我們家裡的一盆花,一幅畫,會把我們的人生帶到更高層的境界,更超越、更解脫了。

禪不是佛祖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自己所有的財富、自己所有的寶貝,只是我們不知道,我今天想把禪告訴大家,告訴各位,尤其在香港這樣忙亂的生活裡面,有了禪,會給我們定力;在這種是非、迷失的社會裡面,有了禪,很容易讓我們找到自己;在現在的生活裡面,經常的感受到苦惱、煩悶,有了禪會給我們智慧、給我們安寧!禪原來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我們不能認識我有這個寶貝,那我現在就用各種方法,讓大家來認識自己所擁有的禪心。原來這個禪,他是有彩色的,好像這個花,有紅色的、綠色的、白色的,有了彩色,就會美麗。在佛經裡面說: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你懂得,一花、一草、一木,無限的生機,無限的內容,無限的因緣。那個一朵花,一片葉子,都是宇宙世界所有的力量集中合和而成的。

你看,一朵花,是由陽光、水分、空氣、肥料,結合了宇宙萬有,才結合成一朵花。所以,這朵花的彩色,你要懂得,原來宇宙不是我心外的呀!是我心內的,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從顏色上,可以看得出來。不但禪是由彩色,禪也有聲音的,我們可以用靜下來的心,聽到禪的聲音。什麼是禪的聲音?經典裡面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小河的流水,溪溪有聲;你家裡的自來水,叮叮嘀嘀的聲音,如果你能懂得,那就是諸佛如來在跟我們說法呀!

汽車的聲音,飛機的聲音,工廠的聲音,媽媽打小孩子的聲音,甚至人和人相罵的聲音,殺豬、殺雞叫的聲音,你懂得,那個裡面都有無限的禪味呀、無限的警覺。王陽明先生是一個佛教徒,他是學禪的,有一天帶領學生到外面去教學,在街頭,看到兩個婦女在吵架,一個婦人罵對方:「你呀不講天理呀」;另外一個說:「你呀,不講良心那」。王陽明先生聽了後,就和學生們說,你們來聽,他們是在講道啊!在講禪呀!學生們說:老師,還是呀,他們在相罵呀?老師就說了:「講天理、講良心,不是講道,在講什麼呢?」學生們聽老師說,這也對呀!但是老師補充說:「講天理、講良心,要求自己的,就是講道;要求別人的,就是相罵呀!」我們要來認識禪,禪裡面沒有別的、沒有東西。禪就是自己,頂天立地,直下承當。我們平常要從靜的當中,從定的當中慢慢來聽到禪的聲音,禪的呼喚!禪不但有色彩,有聲音,還有香氣的。比方說:心香一柱,遍暖十方,心香一半,供養大家。所謂禪,就是心。心香一柱靜中禪,靜的當中,可以參出自己是什麼;禪也有味道,經裡面講:「禪悅為食」。你如果在禪裡面感覺到忘我的歡喜,在禪裡面如果超越了對待的解脫。「禪悅為食」呀,禪可以當飽的。過去虛雲老和尚在廣東,他一坐,多少天,多少月。在禪裡面他也能飽餐。禪不是一定要我們老僧入定,眼睛閉起來,不動、不作、不說。禪也有動作的,所謂擔柴、運水無非是禪,行、住、坐、卧,都可以參禪那,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切都可以有禪的呀!你懂得禪,所謂:參禪何需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也涼!參禪不一定要在山水安靜的地方,只要你心能夠安然、安靜,就是在大火裡面焚燒,火都是很清涼的。

有一個寺院,在長河邊上,面對滾滾江水,信徒就來問老禪師:怎麼樣能讓江水、船,在我的眼前、心中消失?老禪師朝右面的侍者看一看,你回答他的問題呀。右面的侍者把窗戶關起來,這不是沒有船了嗎?老禪師又看看左面的侍者,左面的侍者窗戶都不用關,把眼睛一閉,不就是沒有船了嗎?老禪師更徹底,眼睛一閉,不動,不動心,世界又能耐我何呢?所以紛擾的世間,種種變化的社會,我們生存的環境裡面,總是給人牽著鼻子走。假如有了禪,能夠不動心,外面的榮辱毀譽、是非煩惱又能怎麼樣動搖我呢?

有一個人,用了一個瓶子,養了一隻小鵝在裡面,小鵝慢慢長大,沒有辦法出來了,就拿來問南全禪師:「不要把瓶子打壞,怎麼能讓小鵝出來呢?」問話的是培休宰相。南全禪師聽了以後,就大叫一聲:「培休」。培休聽了以後,就答應了一聲:「哎!我在這里」。南全禪師就哈哈一笑,說:「你不是出來了嗎?」就是說:「為什麼把你很解脫的心,跑到瓶子裡面,關閉起來呢?」想到我們在世間上,被很多的金錢、愛情、人我是非,束縛的緊緊的,動彈不得;每天在這些東西裡面感覺很煩惱,你為什麼不把你的心出來,當下就解脫呢……

在士、農、工、商當中,有一種人,很煩惱,每天有錢,有洋房,有汽車,有事業,就是有煩惱。就去找一個老禪師問:怎麼辦呢?老禪師用四張紙寫了幾個字,把紙捲起來,告訴他:「你現在不要看,明天早上起來,打開第一張,中午下班回家打開第二張,到了下午上班打開第三張,下班回家後,打開第四張」。這個人第二天早上起來,打開第一張一看,寫了兩個字:「上山」。於是,他就起來上山,看到山裡面那種寧靜,樹木、鳥叫、花香,他就大叫,原來大自然這么美麗,我都不知道呀!好快樂啊。中午回到家裡,打開第二張,上面寫了兩個字:「微笑」。吃中午飯時,看到家裡人好多,吵呀,鬧呀,他只好裝著跟大家微笑,煩惱也減少了一些。吃過飯以後,就去上班了,在辦公室裡面,打開第三張,上面寫著:「愛語」,就是講好話。他只好跟同事說:你很好啊,很能幹呀,大家都很歡喜。大家歡喜,他也得到一些安慰。下班以後,打開第四張,上面寫著:「到海灘,在海灘上寫兩個字--煩惱」,到了海灘,寫了兩個字「煩惱」,這時海灘正在漲潮,寫完的「煩惱」兩個字,海水一沖,「煩惱」沒有了,他就悟到:「原來一切放下就會快樂!」老禪師講的就是:人要和大自然接觸,人生不能失去歡喜,要微笑。人生要散布歡喜給人間,不是金錢能解決的。要講好話,要微笑,下班以後,到海邊,縱然有煩惱,讓海水給埋葬。你放下,就自在。有了禪,就很逍遙、自在!

參禪要有五種心來參:

第一種,要帶著大心,廣大的心來參禪。所謂的大心,就是你住在家,家是我的;香港,香港是我的;我在這個世界上,世界也是我的,這個心就大起來了。

第二種,就是老婆心,我這幾天住在這里,大家都打電話關心我,愛護我,這不就是老婆心嗎?

第三要有喜心,人生沒有什麼難過,一定要參禪,先把自己歡喜起來。有了禪,什麼時候都很快樂,士、農、工、商,所求如意;就是生病了,假如平常有一點禪味的話,病中都很安然、快樂!

第四要有愛心,有愛心才能參禪。

第五要有喜舍心,這次大陸水災,香港人捐助了好多錢,香港人有愛心,香港人最有資格參禪。

參禪怎麼個參法,我把禪的修法--毗盧七支修法傳授給你們。學密宗,要富貴的人;參禪什麼人都可以修,沒有錢不要緊,也不需要非得在寺廟里參禪,甚至也不需要有什麼固定的場所。參禪第一要兩個腳要盤起來,一個在上,一個在下,這個叫作單盤,兩個腿在上叫雙盤,也不一定要雙盤,單盤就行。但是如果兩個腳都在下面交叉,這個不行;腿盤起來才精神集中,意志統一,念頭才不往外跑,才能回歸,慢慢這個心就容易找到。

第二,脊背要直,不必依靠到椅子上,也不必彎曲。下巴要收起來,上下垂直就好。

第三,兩肩要平,不要有高低。

第四,舌頭要頂在上鄂,嘴唇要把它暋起來。

第五,頭要正,眼睛要垂下。

第六,兩個手要結三昧印在胸前,當然,把兩個手放在膝蓋上,也是可以的;在寒帶的地方,把兩個手綉起來,也很好。

第七,坐下來後,讓心息慢慢收起來,不讓它往外跑;呼吸時,吸氣要到丹田,慢慢的再呼出來,最好要慢慢的,越慢越吸,越能減少煩惱。

心好像猿猴一樣,跳呀,跳呀,你要用禪定,用一個正見的問題,把心扣在上面,就等於把猴子扣到,但是它還是要跳呀、蹦呀,不過跳跳、蹦蹦,逐漸就會溫順了,甚至最後,把繩子解開,它也不跑了;這時心就能聽話了。你在早晨起來,不要下床,坐五分鍾;晚上睡覺,不要立即躺下來,在床上一般坐五分鍾。有一個小墊子,墊在下面。夏天不要貪涼,不要坐在窗口,不要有冷風吹。牛仔褲、西裝、短褲、短裙,都不適合參禪,凡是有束縛身體的東西都應該把它解開,要寬松的衣服,坐禪比較好。你如果每天坐五分鍾,甚至吃過飯,也沒有時間休息,你在那裡坐五分鍾,比你睡兩小時還受用。有時間,十分鍾、二十分鍾更好了。這樣子坐,你說我不會用心呀,不會參禪,不會用功,至少這叫健康禪,身體會健康。你至少會體會到寧靜裡面的曠大,寧靜裡面的安樂,進而會做到明心見性,真正的坐禪也不是很難吶;你觀光明,讓光明不要在頭腦里解散,觀佛像,讓佛像樣子不要變化,想一個問題:念佛是誰?父母沒有生我之前,我是什麼。當然你不懂,但你一直參,一直問,問、問、問……會有一個豁然大悟時刻的來臨。

會打坐,一坐下來,世界都是我的,宇宙都是我的,都在我的當下。坐的妙味,如一位禪師說:「老僧一柱香,能消萬斤糧」。有一個賣豆腐的人,一直想往參禪是什麼味道?到禪堂裡面坐了一支香,開始參禪了,大家不講話,都是坐在那裡,他就東看西看,這是干什麼呀?但是看了一會兒,沒什麼好看的,自己的心也就靜下來了,一支香就是一個小時。過後,他就告訴人:「參禪好啊!好啊!好的不得了」!有人問他:「有什麼好呀?」他說:「我想起來了,三十年前,有個老王,買了我十塊豆腐,錢還沒有給我,我忽然記起來了。」當然,參禪不是豆腐禪,不過從豆腐禪裡面,也可以想到:連三十年前的豆腐都能記起來,再參下去,人在父母沒有生我之前,什麼是我?還不能找到嗎?所以,我們用疑可以探禪,用思想去參禪,用問去學禪,用心來悟禪。

㈡ 間的佛教

人間佛教是近代大乘佛教思想的一種。和以往傳統上認為佛教是所謂的「屬於僧侶的佛教」、「山林的佛教」相反,人間佛教亦著重於「居士(在家眾)的佛教」,並且積極走向人群。「人間佛教」是印順導師從太虛大師在民初倡導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現狀而做出的思想推進,後來由證嚴上人、星雲大師等近代法師實踐。

[編輯] 人間佛教的思想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為人說法、在人間入滅(涅槃)。他的一生離不開人間。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佛是已經開悟的凡夫(指一般人);凡夫是未開悟的佛。」佛教的許多道理,並非虛幻而不實際的。很多的道理是可以應用在現代人類的生活中,而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所以,人間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視利他而非自利;更注重度生(照顧活著的人)而非度亡(超度已去世的人)。

人間佛教有以下六個特點
人間性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幾乎都在人間度過,他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而非一個虛擬的神靈。所以佛教應該要更貼近人的需求。
生活性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是離不開日常的生活的。他在經典中明白的告訴人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做人處事,佛法不只是出世間法,尤其大乘佛教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幫助他人的佛教。
利他性

佛教強調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佛教是講求救度眾生的,所以不僅要自利,更要利他。所以佛教徒也常常行慈善事業,就是一種「利他」思想的表現。
喜樂性

在佛教的思想中,釋迦牟尼佛長久以來即發願要使一切的眾生離苦得樂。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樂。所以佛教當然也要讓所有的人們得到快樂,遠離痛苦。
時代性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2500年前,但是到現在他所說過的教法仍然存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仍然正確而清楚的指引著人們。所以佛法是可以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以不同的方式契合人們,與人們相對應。
普濟性

佛陀一生都希望能救度一切的眾生,不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他是沒有例外而普及的對待一切眾生。

[編輯] 人間佛教的影響

人間佛教的思想由太虛大師提倡之後,後來有印順導師、星雲大師等人繼承。印順導師可以說是中國人間佛教的先驅者之一。而星雲大師自1948年來台灣之後,便以許多貼近當時人們的喜好或者潮流的方法傳播佛教,例如以電視、廣播、組織佛教歌詠隊……等。而後台灣的佛教也因為這些法師的提倡,更走入在家眾,也更貼近人們的需求。

現今台灣推行人間佛教的道場及團體有:
星雲大師所創的佛光山及國際佛光會
證嚴法師所創的慈濟功德會
聖嚴法師所創建的法鼓山

這些道場或者團體除了專心於弘法外,也全力投入慈善事業。除了增進大眾對佛教的觀感外,也為社會貢獻更多的心力。

㈢ 佛教「人間佛教」思想的源流是什麼,當今時代如何認識

星雲法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青年於佛光山體驗『過堂』

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一)

所謂『人間佛教』,不是哪個地區、哪個個人的佛教;前文所述,人間佛教就是佛陀的教法,是佛陀為人說法的宗教。佛陀降誕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法利生在人間,三藏十二部經典等,都是為人而說;就是大乘佛法的凈土觀,所謂娑婆即凈土,煩惱即菩提,心凈國土凈……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佛陀的教示,以人為本,不離開人間,成道也必須在人間完成。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切法無非真理,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陀滅度後,弟子們將佛法弘傳各地,成為亞洲世界的共通文化,到了現今二十一世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宗教之一。

佛教東傳中國,到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六四),正式派遣博士弟子蔡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將月氏國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沙門請回洛陽白馬寺,於此,從皇帝由上而下,佛教就正式在中國傳揚開來。

從東漢到現在,佛教在中國歷經二千多年的流傳,從傳入、融和到本土化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學、語言、藝術、音樂、建築等面向的影響深遠,並且進一步弘揚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成為東亞文明的基石。

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恢宏的效應,中國佛教繼承大乘、小乘佛法的人間性格與積極入世的精神,並予以發揚光大,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無不生活在佛教深厚的文化內涵當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原因。

雖然歷朝佛教時有興衰更替,但僧信二眾秉持人間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注重利生的事業,擁護國家政治的領導,關懷社會大眾,福利群生,建設中華文化。從歷代高僧大德身上,處處可以看見人間佛陀的示現、人間佛教精神的發揚。他們有的輔佐皇帝擔任國師,有的西行取經從事翻譯、文化交流的工作,有的創建叢林、訂立清規,或開鑿石窟、植樹造林、開設碾米廠,施設無盡藏、修橋鋪路、提供避難所、從事僧侶救護、施診醫療、教育講學、傳戒住持正法等等,無一不是人間佛教的闡揚。今天,我們要繼往開來,也必須本此精神,所以本章就歷史面向作一縱覽,期能收到以古鑒今之效。

一、人間佛教的生活行儀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成了覺者的佛陀,也不能離開衣食住行的人間生活。在五乘佛法中,人天乘入世生活的需要,到聲聞乘的出世思想,在大乘菩薩道之下,把人天、聲聞、緣覺融和起來,就叫做菩薩道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人間佛教。

這里就從衣食住行等生活行儀,講述佛教東傳中國後發展的概況。

所謂『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重要的大事。從現今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里,可以看見佛教帶來的深遠影響。好比我們常吃的蔬果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伴隨佛教東傳,從西域絲路引進的外來品種。例如:大麥、蕎麥、扁豆、豌豆、茄子、哈密瓜、葡萄、西瓜、石榴、西紅柿、胡瓜、胡桃、胡蘿卜、菠菜、波羅蜜等,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假如沒有這許多蔬食,中國這么多人口,在生活上,你說又要增加多少不便嗎?

除了蔬菜,中國人早齋吃粥的習慣也與佛門文化有關。經典記載吃粥有消食、除飢、益壽等多種利益,逐漸成為百姓早齋的飲食之一。甚至為了紀念佛陀成道,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寺廟道場就會烹煮臘八粥分送給社會大眾。延續至今,臘八節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也是全球華人重要的節慶之一。像佛光山海內外道場,每年這一天分送的臘八粥,就不只百萬碗以上。

禪茶一味 喝茶融入儀軌

再者,中國人吃茶也與古代叢林茶文化的推動有關。像客堂奉茶是待客之道,一般僧眾集合飲茶叫『普茶』;特別是,禪僧打坐最怕昏沉疲倦,茶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成為僧侶合適的飲品。

更進一步的,喝茶被融入到禪堂的儀軌、生活中,好比禪堂清規中的儀節、職務等。像禪宗『趙州茶』等膾炙人口的公案,可以看出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透過禪者的點撥,提升到不同的境界,可謂貢獻甚大。

今日,享譽世界的名茶,許多也都與僧人有所因緣。例如:江蘇洞庭山『碧螺春茶』,福建武夷岩茶的『大紅袍』,杭州玉泉寺的『龍井茶』;還有西雙版納的『普洱茶』等,最初都是出自佛門的茶種。

像西藏人士他們多以牛羊肉食為主,沒有普洱茶來幫忙消化,生活也難以生存。全國種茶的地方,大多靠近寺院的名山大川,供應全國人的飲茶,『禪茶一味』,就這樣的跟文化結合在一起。

乃至唐朝鑒真大師把茶帶至日本,成為日本茶文化的始祖;宋代榮西禪師到中國留學,回到日本極力宣揚飲茶等等;也可以說,透過佛教,日本吸收了中國文化並且發展了自己的『茶道文化』。佛門僧侶對茶文化的發揚與中華文化的傳播,實在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此外,佛教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之一,是素食文化的實踐與推廣。最早,佛世時為順應當時社會習俗,僧眾托缽乞食,除了不揀精粗,也隨順信徒供養的方便而食用,並沒有葷素的分別。

及至佛法東傳中國,由於托缽乞食在地理、氣候上不易適應,安居一處弘法利生成為常態,寺院於是設置庫房、廚房,自炊自食。中國佛教倡導素食,是為了實踐慈悲的精神,再加上儒家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思想影響,素食於是成為中國佛教日常習慣和修持生活的特色。佛儒的文化結合,成為現在世界素食的良好生活習慣,人間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論。

佛教雖然沒有反對肉食,但主張不殺害生命,充分體現慈悲平等,生命一體的精神,與現代提倡環保、護生的理念相呼應。

食文化說過之後,我們再說衣的文化。

中國服飾在魏晉南北朝以後,受到佛教與中亞文化的影響很大,不論是衣服樣式或色彩選用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與改革。從代表中華文化的唐朝時期婦女的裝扮,就可以看到佛教與中華文化融和的成果。

好比唐朝婦女喜愛穿著來自西域的大紅石榴裙,這類似於佛教飛天圖像的『飛天髻』,以及由釋迦牟尼佛的發髻演變而來的『螺髻』,都是當時宮廷婦女喜愛的發式之一。此外,瓔珞原本是佛菩薩頸項上的裝飾,也隨佛教傳入中國,成為婦女與樂技喜愛的配件。還有,來自印度的『忍冬紋』、『蓮花紋』以及『八吉祥紋』等,也都是來自佛教的紋樣。

特別是一直到現在,中國僧侶穿著的長衫、大袍(海青),甚至偏袒右肩的袈裟,都來自於印度,成為漢服的代表,可謂現代僧侶保持了傳統的中華文化。

再說到住。佛教崇尚自然,修行人大多澹泊物慾,喜愛與自然為伍;佛世時,因為印度天氣炎熱,弟子們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有的比丘在山間結集而居,便能安度終生。但中國有些地方天寒地凍,在大雪飄飄的天氣里,哪裡能到處去居住呢?因此就有了寺院的建設。

中國最早的寺院是東漢永平年間的鴻臚寺(白馬寺),本來是官方接待貴賓的官署,但因為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僧人駐錫很久,後來國家的賓館『寺』,就成為中國僧侶居住修行的道場。

不但『寺』,後來中國佛教在建築又增加,如:『院』、『庵』、『講堂』等多種名稱,都是佛教的居處。甚至佛教的寺院建築的巍峨庄嚴,成為中華文化建築的特色,影響皇宮的建設也參照了佛教宮殿的樣式,乃至中國農村許多排列式的房屋,也是受佛教僧侶群居一地的影響。

後來,中國寺院有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中國佛教就有了典章制度,歷代的皇朝受佛教規范的影響,對於居住規章也有許多的改良。

這許多寺院,除了有集民間大眾的力量興建而成,也有由皇朝敕建;例如,金山江天禪寺、南京的棲霞古寺等,因為敕建的殊榮,成為國立的寺院,大多規模弘大,氣勢不凡。另外,在斷崖山壁開鑿而成的洞窟寺院,遍於中國西部、北部,為邊陲地區的民眾,帶來心靈的慰藉,這也是中華文物的寶庫。

總之,佛教發展至今,寺院建築已產生多元風貌,為人間增加了許多彩色;凡此適應時代需求而作的改變,都可以看出人間佛教的弘傳軌跡。

說到行,更是佛教重視的文化。因為早在佛世時代,如印度僧侶次第乞食,比丘們走路,眼看前方,心不外馳,雙臂放平自然擺動,步伐穩重均勻,徐徐而行。

在中國,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注重行、住、坐、卧之間都要合乎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鍾、立如松、卧如弓』,來展現一位修道者由內而外相行儀上的庄嚴正派。

尤其,佛門特別注重排班的行儀,寺院僧團舉凡早晚課誦、殿堂進出都要排班。除了重視走路威儀,也特別講究要隊形的整齊劃一。經由這種排班訓練,培養對空間、時間的敏銳度,不必爭先恐後,這也是人間佛教必要的修行。

說來,現在更應該恢復這種排班的文化,特別是現在社會推擠、不排隊、公共場合大聲講話,甚至喧嘩呼叫等;如果能倡導這種中國佛教的輕聲慢語,行走威儀,排班的次第,講究生活教育,加上中國傳統士大夫的溫文儒雅,我們社會就會更詳和有序。

中國佛教自禪宗一花開五葉,五家七宗之後,宗派多了,規矩也多了,鍾板號令行儀也就更講究,晨鍾暮鼓,各家也都有一定規矩。比丘們出外參學,從這個寺院到那個寺院掛單,彼此寺院拜訪問候,以及各個寺院的種種紀念日,諸山寺院也都依叢林規矩行儀,互相往來而不失禮。

生活即修行 佛門禮儀盡現

人間佛教對於生活即修行的重視,完全表現在五堂功課與三餐飲食,佛弟子們行儀如禮的節度中,也因此能獲得信徒的恭敬尊重。所謂『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這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淵源於佛陀的行儀教化所致。好比宋代大儒程頤在目睹定林寺眾僧入堂,威儀濟濟的行世,發出『三代禮儀,盡在斯矣』的贊言,則是佛門禮儀受到肯定的最好明證。可以說,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生活,受佛教這許多影響。所以,中華文化、人間佛教都與佛陀遙相呼應。當今的教界,特別是佛教的僧侶,對於人間佛教這種致關重要的義理,不能不認識它。

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人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是人的生活所需,人間佛教要也顧念人的需要,有很多的規章、格式、規律,這些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說已經水乳交融不容分割。所以,我們更要重視中華文化人間佛教的發展,應該讓它回歸到佛陀的懷抱,這是當今佛教徒所應該努力從事的工作。

㈣ 凈因法師:什麼是人間佛教

凈因法師:什麼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定義
人間佛教由太虛大師提出,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那麼經過趙朴初居士、星雲大師、印順法師等等的推動,已經成為香港、台灣、大陸、澳門佛教界等等華人地區推崇的佛教的重要實踐形式之一。
人間佛教的研討會、論文已經無數,換句話說,對人間佛教的研究是相當多的,其中對人間佛教的定義也相當不少——
具有代表性的認為,佛教等於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
凈因法師對這種定義有所保留,他認為佛陀的教化不僅是對人間的,也可以對天人、地獄、大菩薩。
對不同類型眾生的教化,它的內容、方法、側重點應該是不同的:對人的教化可以叫人間佛教;對天人的教化不應該叫人間佛教,應該叫天人佛教;對鬼神的教化可以叫鬼神佛教。
什麼叫人間佛教?就是對人的教化。
人間佛教的定義必須搞清楚,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我們才會轉移第二個、第三個進行討論,就是說什麼叫人間佛教的「體」和「用」,只有「體」和「用」把它結合起來,才能就是說更好地全面地了解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體」
「體」就是「本體」,或者是它本質性的東西。
凈因法師認為「體」應該是人間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佐證,把各種各樣人間佛教表述的現象去除,不管你用什麼手段,個人修行也好、社會服務也好,那麼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無論是什麼樣的形式、實踐,人間佛教最終要的就是「離苦得樂」,這種人間佛教的形式,從某種嚴格意義上講,不僅僅是太虛大師所提倡的現在的人間佛教,其實從釋迦牟尼佛就已經開始了。
佛陀在不同的場合反復的強調,他說他一生的教化是圍繞兩個方面來進行的:
第一個,就是讓人們了解生命是痛苦的,所以你不要抱怨,勇敢地面對。
第二個,生命的痛苦是可以解脫的,也就是說生命痛苦的解脫,也就是解脫以後就是「離苦得樂」,其他的都是圍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的,所以說早期佛陀在世的時候,其實他強調的就是對人間的教化,解決的是人的問題。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難道就沒有人間佛教了?
凈因法師不認同這個觀點並以《六祖壇經》為案例來解釋。
六祖惠能大師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這一偈頌是說,你要修習佛法,必須在人間,換句話說,佛法它是針對人間的教化,通過人間來體驗佛法的教化,它的偉大,所以在禪宗裡面,最能體現人間佛教的概念。
南傳佛教有沒有人間佛教?
凈因法師認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有問題的地方就需要佛的教化,最後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
中國之所以在一百年前提倡人生佛教,是因為佛陀的教法與人的生活離得太遠,然後整天注重於經懺、做佛事,為死人服務。
不是鬼神的佛教,而是為死人服務,沒有為活人服務,那麼這個已經遠離,佛陀的本懷——「離苦得樂」。
它的主體是活著的人,南傳佛教它的教化就已經在社會上,所以它不需要提倡。
因為我們缺少,所以我們要提倡,所以我們提倡人間佛教,不代表說我們人間佛教已經做好了,卻是做的不夠,人家不提倡是因為人家已經有,不需要提倡,它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規律。
所以總的一句話,無論佛陀時代,還是中國的古代,還是南傳佛教,還是當下我們強調的人間佛教,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以人為本,解決人的問題。
最終讓人們離苦得樂,這應該是人間佛教的本懷,也是說人間佛教的終極目標,也可以說人間佛教的「體」。
在這種大的前提之下,然後我們對人間佛教再去了解,用什麼方法達到離苦得樂,這一個應該說是人間佛教的「用」,就是表象。
人間佛教的「用」
「用」,它就是一種針對不同的問題,你用什麼方法去化解。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和文化,他們化解問題的方法可能也不同。
比如說,古代人有問題,然後由於文化的差異,他可能有一套方法,形成了我們祖師大德的一種佛教。
今天的人跟古代的人面對的問題,基本的問題貪嗔痴是一樣的,但是還有很多人的心理的問題,比如說,憂鬱症、各種情緒、壓力,工作壓力等等。
現在的人是比較特殊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所謂的人間佛教,實有一種問題解決的功能,也就是說佛陀的句話,講的是教化眾生的方法 ,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古人教化的方法一上來就是「聽聞」後來可以用寫字、寫書,後來敦煌用藝術、壁畫,再到後來,元朝、明朝的時候,運用的是戲劇、唱頌等。
今天教化人們的方法根據我們的特點,可能應充分利用網路、手機,那麼網路、手機傳播的方式不同,內涵、表現形式就應該不同。
寶蓮禪寺針對這樣的一個問題,近年來已經開始重點轉向手機弘法、網上弘法,致力於開發有關這種沙畫、動畫、動漫等等之類的這一種弘法的新的形式。
那麼人間佛教的「體」就是希望人們能夠真正的了解佛陀的本懷,或者佛陀的知見,或者說「離苦得樂」——這種最核心的要素。
要了解佛陀教化的本旨,就是要求人們直接地切入到佛陀所說經論裡面去,也就是回歸佛教的原典,然後向原典學習,深入經藏。
為了鼓勵人們深入經藏,寶蓮禪寺現在就是做「精品課程」,「精品課程」的製作是個佛典資料庫,就是把從古到今對某一部經,某一部論,古人、現人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最好的表述方法,匯集到一個網上,供人們參考。
所謂的精品,它不但是最齊全的、集大成的知識,而且它的表述是准確的,在海量的資料中選出最有效的方法,然後供人們去學習,這應該是了解佛陀的本懷,使人們最後盡快的離苦得樂。
用現在高科技的方法,這樣的話,凈因法師認為,人間佛教,其實它本身表現了一個最終的目的——
一個是終極的目標——「離苦得樂」,然後是達到「離苦得樂」的方法。
第二點人間佛教其實還飽含一種時代性,古人要想了解這種佛陀的本懷,可能會有一些方法,在今天,化解煩惱的方法,可能又有點不同,因為煩惱的表現形式不同,那麼化解之道應該有所不同,這恐怕是人間佛教的時代性,恐怕也應該涵蓋在人間佛教裡面。
所以凈因法師認為,人間佛教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發展的概念,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今天我們談「實踐佛教」的過去跟現在,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是未來,對過去跟現在進行檢討,那麼講法的內核(體)跟它的表現形式(用)有所了解。
然後用適應現代化的或者適應時代的手段,方法去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這一種佛陀的教化,與化解人們的煩惱,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

㈤ 為什麼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人們可以接受,而釋永信的入世人們就很排斥呢。

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是本著「心即是佛」這一宗旨去度化世人,勸誡人們要種善根,結善緣,存大愛,助人助己。並沒有要求人們一定要去入教,也沒說一定要人們去信奉他。而釋永信的行為把常人的貪、嗔、痴、慢全占遍了,還談什麼用佛法普渡眾生,他連自己都渡不了,怎能渡人?另外,出家在家不過是修佛的形式,出家為僧,在家為俗而已,無論什麼形式都不會影響弘揚佛法。人們所排斥的不是入世說,排斥的是釋永信那種褻瀆佛門的行為和邏輯思維。

㈥ 怎樣簡短的介紹星雲大師和他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釋星雲1927-),俗名李國深,農歷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國際著名佛學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
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創辦九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著作等身,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居功至偉!

㈦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會主席慈惠法師、各位法師、各位教授、各位嘉賓、各位發表論文的同學們:

佛光山是提倡人間佛教的,所以剛才主席說,在1990年開始這一天,我們舉辦青年的學術會議,以「人間佛教」為研究的主題,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高興的。我最近幾天都在軍中說法,回來時,大會主席慈惠法師邀請我發表主題演說。學術的主題演說,必須作些研究;我也沒有時間去准備資料,他們對我說:『您已提倡人間佛教幾十年了,應該說說您的心得。』「人間佛教」,不但早在我心裡,在我的行為里,也時時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機會把我心裡對人間佛教的一點看法,向大家提出,談談「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間佛教」為主題,對於人間佛教的思想應該有所了解,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間佛教呢?

我們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為主。佛陀為什麼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為什麼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間成道呢?再深入來看,佛陀為什麼不在過去時間、未來時間成道?而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說,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間為主的。人間的佛陀,他所展現的人間佛教,具有下面六個特性:

一、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處處都有教導,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系,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四、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五、時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結緣。雖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並且已經證入涅槃,但是佛陀對於我們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了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的模範。

六、普濟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濟性。記得過去梁漱溟先生,他從佛教的研究,慢慢轉入儒家。他認為佛教的人間性不夠,所以當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請他演講時,他在黑板上寫了「此時、此地、此人」。他說:『我為什麼走入儒家,就是為了這六個字。講時間,佛教談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們生命當下的現世很重要。佛教講到空間、地方,說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諸世界,世界雖然講了那麼多,但我們相處的這個世界,需要我們去凈化它。佛教講到眾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眾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無量無邊的眾生中,以人最為重要。』太虛大師在梁氏演講之後,作了一個說明,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重在現世的普濟。空間上,佛教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也是重視此界的普濟;佛教講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但也是重在人類的普濟。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表示他不是神。《維摩詰經》則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眾去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練、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諸道中,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法華經》中曾以「人身難得」的譬喻,來贊嘆生為人的可貴。經上說:「黑夜裡有一隻盲眼的龜,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闇黑無邊,只有一根木頭,這根木頭有一孔,這只瞎了眼睛的烏龜,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剎那,找到那個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難、希有。《阿含經》中也說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這些都是意謂人身的難得,人間的可貴。

我有一次在美國三藩市,舉行家庭普照。有一個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我們在家的佛教徒,叫我們了生脫死,我們不想;叫我們成佛,我們也沒有動念過,因為成佛是好遙遠好遙遠的事;了生脫死,也是件好渺茫好渺茫的事。我們現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夠過得比別人更好一點,比別人更高一點,那就好了。』我聽了以後,感觸很多,我們的佛教一直偏離了人生。過去關閉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漢的佛教、個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間性,讓許多有心入佛門的人,徘徊在門外,望而卻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眾生的方面,要加強力量。

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間,是小行大隱的時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隱晦的時代。到了六百年以後,是大行小隱的時代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顯的時代。一千年以後,是密主顯從的時代,──教為主,顯教為從的時代。到了今天是人間圓融的時代。不論是小乘的、南傳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國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間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時代到現代的佛教,融合起來,統攝起來。

以中國佛教的發展來說,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四大菩薩為主:觀世音、文殊師利、普賢、地藏王。這四大菩薩之中,觀世音、文殊、普賢是示現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薩是現出家相。為什麼這些菩薩,大都出現在家相呢?原因是過去的出家眾,具聲聞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較濃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較樂觀、積極、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懷。像太虛大師他自己亦謙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說我是比丘吧!不敢當,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成佛,但願稱我為服務眾生的菩薩。菩薩不是泥塑,供養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間活躍,有覺悟,有度眾個性的大有情。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所以,太虛大師一生提倡「人間佛教」,最後就歸納到菩薩學處,學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的旨趣。

我們人人要有一個目標,追求往生凈土,在西方有極樂凈土,在東方有琉璃凈土。其實凈土不一定在東方、在西方,佛教的凈土到處都是。彌勒菩薩有兜率凈土,維摩居士有唯心凈土,我們大眾說人間凈土。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凈土,而要寄託未來的凈土?為何不落實於現實國土身心的凈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來呢?所以,在我們本山對於具有某種護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時候,由本山為他頤養天年,不一定要兒女來養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後,到西方極樂世界,讓阿彌陀佛來補償他,對他說:『你對佛教很好,我來養你,給你往生。』以佛光山來說,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寺廟道場,要給予信徒的信念──我這里就是西方凈土,我就能給你安養。所以,我所認為的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的,生活重於生死的,利他重於自利的,普濟重於獨修的。

不管佛教有小乘、大乘,有顯教、密教,不管它怎麼分,應該要有人間性,這是很適合時代的潮流。不僅承繼傳統,而且是時代所趨,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的一道光明。過去最早期以聲聞趨向大乘,我們稱為正法時期;後來以天乘之天道思想來趨向大乘,我們定為像法時期;以人乘佛教來趨向大乘,可以說是末法時期。既然是末法時代,如太虛大師所說,末法時代提倡人間佛教更為重要。我現在就以「什麼是人間的佛教」,作幾點說明,我提出六點意見:

一、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

我們知道佛教分為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人天乘的佛教,重於入世的;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於出世的。我們常講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再有聲聞緣覺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薩道。我們要以菩薩為目標,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把人我的關系,看成是分不開的,是一致的。自利也是充實自己,並且要能普渡眾生,我也能夠得到自利。這五乘佛法調和起來,就是人間的佛教。譬如,我今天要到台北去,台北是我學佛的目標,那邊是一個凈土。我現在坐火車經過台南、台中、新竹,我可以在台南不下車,台中不下車,新竹不下車,直往成佛的目標;但你不能不經過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說,你要成佛,可以直接實踐大乘人間佛教的法門。但是也不能不經過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的佛教來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

今天有位軍校校長問我:『請你具體一點說,佛教對於國家、社會能提出什麼貢獻?』我說:『三藏十二部的聖典,都可以有益於國家社會。』簡單的說,只要一個五戒,就可以治國平天下。各位都知道,五戒就是不要亂殺生,不要亂偷盜,不要亂邪婬,不要亂說謊、不妄語,不要亂吃 *** 性的東西、不飲酒。

不殺生,對於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不偷盜,對於他人的財產,我不去侵犯,財富就能自由。不邪婬,是對於他人的身體、名節不侵犯,身體、名節就能自由。我不說謊,對於名譽、信用就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也就不會受傷害。不飲酒,我不去吃 *** 的東西,對我的身體健康不傷害,對於我的智慧不傷害,我也不會亂來對他人傷害。如果一個人能夠持五戒,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能奉持五戒,這個國家必定是個安和樂利的國家、社會。

我們只要到牢獄里去作一番調查,就可以了解凡是作姦犯科,身陷囹圄的人,都是犯了五戒的人。譬如殺人、傷害、毀容,就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佔、搶劫,就是犯了偷盜戒。妨害風化、破壞家庭、重婚、 *** 、拐騙,乃至於販賣人口,都是犯了邪婬戒。詐欺、恐嚇、倒會,就是犯了妄語戒。所謂飲酒戒,除飲酒外,包括吃鴉片煙、嗎啡、吸速賜康、強力膠等毒品,會讓自己恍恍惚惚,這是侵犯自己的智慧,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如果人人能夠受持五戒,那麼牢獄里就沒有犯人了。甚至今天一般的信徒,如果把信仰升華一點,不要淪為民間之信仰,只是拜拜,祈求長壽、發財、家庭富貴、名位高顯、身體健康等,只要受持五戒,不必去強求,也會有福報的。

比方說:不殺生而放生,怎麼不長壽呢?不偷盜而布施,怎麼能不發財呢?不邪婬而尊重,家庭怎麼會不和諧呢?不妄語而誠實,名譽、信用怎麼會不好呢?不亂吃而懂得養身,身心怎麼會不健康呢?一個五戒,對於我們個人、社會、國家,就有這么大的關系。所以什麼是人間的佛教,五戒十善就是人間的佛教。其實十善也是五戒的再擴大罷了!比方說,身業修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口業修持不妄言、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業修持不貪、不嗔、不邪見。有了邪見,思想錯誤,自害害人,一生都痛苦不堪。不邪見,佛教稱為慧學,最終的目標就是在啟發自性智慧,破除邪見。

三、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我常覺得我們中國佛教為什麼會衰微?因為佛教徒沒有佛法,沒有實踐佛法。佛教要我們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們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徒心目中沒有真正接受佛教。管你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好,如果沒有佛法,那與世俗又有什麼不同呢?

有人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都跑到我們家裡的佛堂來,每個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廳都讓給了觀世音菩薩,把菩薩供奉在那裡。為什麼?因為觀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進每個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個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讓大家心悅誠服,恭敬供養。

佛教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染上悲觀的色彩。佛教徒見了面,開口閉口就說:『人生苦啊!苦啊!無常啊!無常!』。佛教有喜樂的性格,有歡喜的精神,所謂喜無量、悲無量,要把歡喜布滿人間。講苦,是讓我們認識苦的實相,如何來解脫苦惱,得到歡喜,才是佛陀說苦諦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終的目的。佛說諸行無常,無常很好,無常可以變幻,壞的可以變好;不幸的命運,因為無常,它會否極泰來,時來運轉另有生機;因為無常,所以命運不是定型的。我們如何來散布歡喜的種子,讓舉世之間都能得到佛法,大家都在幸福美滿歡喜中過日子。

有時候,物質上的生活這么豐富,像台灣經濟成長,一切繁榮,也不一定能解決人的痛苦。金錢多、物質多,帶給人的煩惱也很多。佛法的歡喜,是要我們從法喜、從禪悅、從真理中去體會內心的自在,內心的安樂。如果我們民間的信仰,只是建立在貪的上面,向菩薩、一切神明要求貪取,要平安,要富貴,要家庭美滿,要長壽,中獎券,這種以貪婪為出發點的宗教層次,並不高尚。我們應該把信仰建立在「舍」的上面,信仰宗教是奉獻的,是犧牲的,是利眾的。人間佛教的利他性格,應該具有這種慈悲喜舍的精神,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

四、六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六度是人間的佛法。我到美國去弘法,雖然美國不是佛教國家,但我感覺美國人士,有人間佛教、大乘菩薩的性格與精神。比方拿布施來說,美國人很肯布施,上教堂,多多少少都會樂意捐助的。社會有什麼事情,都會歡喜的盡一點心力。尤其美國人見到你,就給你一個微笑,給你親切的一聲招呼:『Hello!How are you!』、『你好!』到處都是這樣,這就是布施。一個笑容,一句問好,都是在實行布施,容貌的布施,語言的布施,他們把布施融會在生活裡面。

持戒,美國人是很守法的,戒律就是守法。他們是法治的國家,但不一定要在法院中講法。在馬路上遇到紅燈,沒有車子、警察也不會隨便搶越馬路的。路上只要是一個Stop的記號,他就不會過去,會停一下再通過。排班、排隊,也是如此。我們有一次在夏威夷,有不少人去參觀夏威夷的土風舞,我們出家人跟觀光團,也到了那個地方。那個守衛管理的老先生,他手一指,叫那些人離開那邊大樹下蔭涼的地方,那個地方要給出家人坐,沒有一個人有第二句話,個個都乖乖地到那邊去。為什麼?在美國宗教是受尊重的,同時大家也尊重法制,因為你負責管理,我要尊重你服從你。有時候人多了,守衛來不及把人分配到這邊坐,那邊坐,就把路口弄條繩子圍起來,指揮大家坐在這邊,或坐在那邊,管他各國的國王、州吏,各州的州長、議員,這一道繩子一拉,個個都守法地站在那裡。為什麼?這個繩子就像征法律,不能逾越過去的。法律的尊嚴、神聖,已和美國人的生活、思想融合為一體,老百姓守法,國家自然是個法治的國家。

相反地,開發中的國家是什麼情形呢?不要說一條繩子,就是一道牆,他都要想盡辦法爬過去。所以,守法就是戒律,守法與否,關系一個國家的形象,也關系一個國家的進步、富強,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法制的觀念。

談到忍辱,美國人士也很能夠忍耐。忍,不是你罵我,我不回口;打我,我不回手,算了,忍一口氣罷了!這些都不是忍。忍,是擔當;忍,是有力量的。忍,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犧牲,是一種忍辱負重。美國人工作的時候,難道他不辛苦嗎?他在忍受辛苦;排隊,依序不超越,這也要忍。所以彼此互相忍讓,社會就能井然有序,不會有脫序的現象。

說起美國人的精進也是眾所皆知的。美國人積極、奮發、努力。我們以為美國好像天堂一樣,其實美國人很勤勞,對工作認真不偷懶,不苟且,敬業精神正如佛教所講的精進。佛教說精進,有所謂的四正勤--「未生善令它生起,已生善令它增長,已生惡令它斷除,未生惡令它不生。」美國人的不斷研究、突破,精益求精,因此使它成為世界強國。

禪定:有時候,我們在美國的街上看不到人,大人小孩都在家裡。講話,小小聲,不吵鬧人。坐火車,都是一副悠悠然不計較的樣子,這就像禪定一樣。

智慧:有人說美國人好笨,兩塊錢一個,跟他買六個,十二塊錢,他算不出來,要兩塊加兩塊加兩塊再加兩塊……哦!是十二塊。其實美國人並不笨,中國人機巧,有時巧得過頭,變成投機取巧。美國人笨拙、呆板,可是他不隨便亂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他們研究科技,能夠發達精確,做任何事很穩靠。

講到這里,大家也許會以為我主張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事實不然,我只是很慨嘆:我們推行大乘佛教,實踐佛法的國家,我們為什麼都那麼慳吝、勢利、自私、逃避,沒有愛心,只顧自己?所以我們要提倡人間佛教,實踐布施、利行、同事、愛語,這才是今天人間及社會所需要的佛教。五戒可以安定社會,六度可以建設國家,四無量心可以普利大眾。

五、因緣果報是人間的佛教

最近我到軍中去布教,將官們對我說軍中有一個問題,有些服役的青年認為:我去年就當兵了,他也去年當兵的,他升到班長了,我還是小兵,我心裡不平,我們兩人種的是同樣的因,同時入伍的,為什麼產生的結果郤不一樣呢?各位要知道:因緣果報,中間有一個「緣」,緣不同,產生出來的果,就不一樣。比方這朵花,多澆了一點水,多下了一點肥料,播種的地方肥沃,有和風吹拂、陽光照耀、雨水滋潤,這朵花和那朵花,就會不一樣呀!雖然同是一朵花,結果不一樣,是因為「緣」的不同。

所以,凡人常怨恨命運,恨世間不公平,挑剔家裡的成員這一個不好,朋友那一個不好,社會不好國家不公,為什麼不研究自己的因緣,究竟哪裡出了毛病?譬如我說錯了一句話,也許本來要升班長的,就因為那句話,升遷的機會就失去了。本來競爭的對手沒有你好,可是在要緊的時候,他立了一個汗馬功勞,負了一個重大責任,說了一句好話,他的緣份加強了,做了班長了。因此,在佛教講求廣結善緣,所謂「要成佛道,先結人緣」,要重視這個緣。日常生活當思一粥一飯,有多少的因緣成就;要感謝因緣,感謝大眾給我機會,讓我能參加佛教學術會議的聽講;感謝佛光山叢林學院舉辦此次的活動,一切都這么方便,這一切都要感謝呀!

我們住在家裡,早上報紙就送來,晚上電視一打開,多少演藝人員在表演。假如我們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報紙也不得看,晚上電視也不得看,那種生活多枯燥、無聊?因緣,使散居世界各地的大家和合,他們的辛苦,他們的服務奉獻,讓我過著很美好的生活,這是因緣的價值。大家給我的結緣,我應該如何回饋大家呢?要處處感恩,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

談到因緣果報,因果實在不可思議。我們看到今天社會的人士,大家不了解因果。念佛的人,諸事不順心時,就怪阿彌陀佛不保佑我,使我的錢給人騙去了,被人倒閉了;買股票沒賺錢,也怪阿彌陀佛不靈感;吃素,身體越來越不好,也怪阿彌陀佛不慈悲。信佛吃素和發財致富、強身長壽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系?因果是不能錯亂,種的是瓜,如何得豆呢?念佛拜佛,持齋吃素,是信仰上的因果,道德上的因果;發大財得富貴,是經濟上的因果;身體要健康,長命百壽,有健康上的因果;需要運動,正常的保健。怎麼可以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了信仰的阿彌陀佛?所以,今天有太多人都錯亂了因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因果。

有一個過路的人,偷一家果園樹上的椰子吃。主人說:『喂!你怎麼吃我的椰子呢?』『這怎麼是你的,它是樹上的。』『嗯!這是我種的呀!』『你種的椰子是埋在土裡的,我吃的椰子是長在樹上的。』樹上跟土裡就沒有關系嗎?這因果是不能斬斷的,因遇到緣就會產生果。「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知道因,不會隨便亂做,眾生不懼因而亂來,終致榔鐺下獄,結果好可怕!

甚至於我們的佛陀,他在生的時候,和我們常人一樣,有老病死生的現象,在因緣裡面,都不出因果的范圍,這是很偉大的思想,因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誰也逃不了因果業報。「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天是什麼?天在佛教中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今日,應該大力建設,人人有因果的觀念,因果非常科學的、是理智的。人人有了因果的觀念,就不必要警察、法院了。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導師,因果就是自己法律准則。

在我的故鄉揚州,幾十里沒有警察,幾百里沒有法院。人民都不犯罪,很少有什麼兇殺案。如果我對不起你,你對不起我,不要爭不要吵,我們到土地廟、城隍廟,燒個香,就能化解糾紛;發個誓,彼此認為這樣很公平。為什麼?因為因果會給我一個交代。現在有所謂的自力救濟,沒有辦法自力救濟,投訴無門的時候,他心裡還有一個值得安慰的因果,因果不會欺騙我們,因為「善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而已!

六、禪凈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佛學很多的內容浩瀚無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禪凈、中觀的空、中道,這是人間的佛教。說到禪,歷代的祖師們,參禪都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身心,獲得現在身心的自在,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滿足了。所以禪者是最有人間性了。

凈土也是一樣。凈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凈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也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凈土對現在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凈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禪凈雙修,更能契合人間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世生活中幸福快樂。有時候,有些人太重視物質的生活,流於世俗熱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時候,遠離人間,到深山裡面去,一個人獨處,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對世間生死疾苦,不知關懷。人生太過熱烘烘,太過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圓融。

所謂中道,是中觀的般若智慧,有了這種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則。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從因生,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不會隨便怨天尤人,會去追查原因。「有」的現象,是由於「空」理。「不空」就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了空間,我們怎麼能在這里聚會?沒有虛空,宇宙萬有如何建設?「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間佛教是過著一種有物質,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質、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內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頭的世界。不是盲從,一味往前沖,沖得頭破血流,也要懂得回頭是岸。人間佛教有擁有的,也有空無的;有群居的,也有獨處的。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調和起來,使人間成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為佛光山所訂定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覺得肯給人的,肯服務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結緣,肯給人歡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間所給我們的教導。本山提倡人間佛教,坦白說,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讓佛教落實在我們生活中,讓佛教落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佛在哪裡?在我的心裡。凈土在哪裡?在我的心裡。眼睛一閉,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沒有離開我。

如何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今天的社會、人間,我們每個人的負擔沉重,對於家庭、事業、親人的種種責任,緊緊地壓迫著我們。假如我們現在擁有了人間佛教,就擁有了整個宇宙大地,處處都能幸福安樂,就能如無門禪師說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能夠擁有了心內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擴大我心內的世界,人間所有一切眾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離開不了我們的心。如何建立我們內心廣大無比的世界,唯有不斷的修行實踐,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所謂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我僅概略地提出以上的看法: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六度四攝是人間佛教,因緣果報是人間佛教,禪凈中道是人間佛教。各位在參加「人間佛教」研討會之前,我僅以這些微意見,貢獻給大家。祝福各位!

㈧ 人間佛教的內容簡介

佛教與人生
我們生活在人間,人間有男女老少,人間有五欲六塵,人間有生老病死,人間有悲歡離合。在缺憾的世間里,我們如何獲得歡喜自在?如何發揮生命的價值?如何擁有安樂的生活?這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佛教與生活是人間佛教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主要闡述了佛教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並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導這一觀點。
該書的內容涉及佛教與信仰、生活與信仰、生活與道德、生活與修持、生活與般若、善惡是非、行為向善、人生難題、如何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語言朴實無華,深入淺出,是一本為想了解佛教的初學者編印的佛學著作。
如果你想正確地了解、認識佛教,星雲大師的這本著作,是一個適合的入門。撇開佛教而言,若你想得到一些正確人生態度的指引,《佛教與人生》也是值得推介的。《佛教與人生》中收錄的十三篇文章具體闡述了佛教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並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導這一觀點。
佛法與義理
星雲大師用大量生動的例子、淺顯通達的語言集中解讀了一些常見的佛教觀念,包括對命運、神通、知見、因緣、因果、空有的理解,以及佛教的真諦和特質。同時在佛教義理的運用上,提倡發揚慈悲胸懷和懺悔精神。對於社會讀者,有積極的教化意義。
生死與解脫
《生死與解脫》文筆清新淺顯,並大量引用佛教故事,結合現實人生解讀佛教觀念,對於一般社會讀者有較強的可讀性。從積極意義來說,有助於較深入地認識和了解佛教知識和基本哲學觀點。其人生觀落實到生活實踐要求而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一種積極有為、向善豁達的生活態度,客觀上也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宗教與體驗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2歲禮志開上人出家,1967年創建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學校、育幼院、醫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等各種機構,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的發展。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達百萬人之多。
作為人間佛教系列之一,《宗教與體驗》在一般的闡述義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佛教的另一面——修持實戰。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教也注重「解行並重」,即研究佛法不能囿於義理,還應在生活中去體悟、印證。
全書即以此為出發點,細述從古之大德、佛陀菩薩到法師自己親身修行所得的各種雙喜體驗。而諸如「結緣」、「行善」等修持諸法對於我們世俗生活亦大有裨益。讀者在翻覽此書後,或亦能嘗得醍醐滋味。
學佛與求法
《學佛與求法》作為人間佛教系列之一,主要介紹了皈依三寶的具體過程與相關禮儀,以及皈依前後所應具有的態度與體驗。全書言簡義賅,包羅了佛教在義理法學以及修持實踐各內容。法師觀機追教,或從數字著手概舉佛理,或古詩禪偈述說禪機。該書可謂是全系列中適於普通讀者啟蒙,初嘗佛法滋味的一本讀物。
人間與實踐
之所以將此套書名為《人間佛教書系》,是因佛陀出生在人間,修道、成佛、說法度眾都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陀所說,本來就是「人間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誨,無論所寫、所言、所行,心中不時繫念眾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過一甲子,畢生竭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實踐,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會彼此和諧進步。
佛教與社會
人間佛教書系列是台灣佛光星雲法師多年行腳,四處講經弘法之集結,作為該系列之一,《佛教與社會》深得「人間佛教」之「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宗旨。全書微言大義,雖涉及佛教之於道德、政治、時空等奧妙,但無不深入簡出;而論及財富、福壽之世俗瑣事亦一一細述,娓娓道來。全書不囿於弘揚佛祖普度從生之志,而是旨在更積極地促進世人樂觀處世,慈悲行事。該書可謂是讀者識得佛教,悟得「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的方便法門。
禪學與凈土
我們生活在人間,人問有男女老少,人間有五欲六塵,人間有生老病死,人間有悲歡合。在缺憾的世間里,如何獲得歡喜自在、發揮生命的價值、擁有安樂的生活?這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通過《禪學與凈土》告訴那些在生活中承受各種壓力的人們如何使生命升華並理解禪的真諦。

閱讀全文

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活是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