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蛇為什麼在蛇籠里生活

蛇為什麼在蛇籠里生活

發布時間:2023-01-08 12:53:25

1. 蛇的捕食器官與方式

一、蛇的活動規律

蛇是一種變溫動物。它的體溫常是隨著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體內的代謝率和活動也與體溫變化息息相關。體溫高時,代謝率高,活動頻繁;體溫低時,代謝率低,活動減弱。一般地說,從春末到初冬,是蛇類活動的黃金季節,特別是在驕陽似火的夏季和天高氣爽的金秋,蛇類活動最為活躍,經常到處流竄,晝夜尋找食物,俗話說"七橫八吊九纏樹",就形象地說明了7、8、9這三個月是蛇類活動的高峰期。但是蛇類喜熱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尤其是在炎夏的酷暑,它們喜歡在樹蔭、草叢、溪旁等陰涼場所生活棲息。從秋季到冬季,隨著氣溫的逐漸下降,蛇體內的代謝隨之降低,當它的生理活動減慢到一定水平後,就逐漸進入到"冬眠"期。一般的毒蛇從11月下旬就已經開始不吃不喝,不蛻皮,相繼入洞冬眠了,這時它們往往是幾十條甚至成百條群集在位於高燥處的洞穴里或樹洞里蟄伏過冬。待到翌年春暖花開,冰消雪融時,才從蟄伏狀態中蘇醒過來,並重新開始一年新的生活。從人洞到冬眠期大約需要三個月時間,主要依賴以脂肪形式貯藏在體內的營養物質進行緩慢的補充來維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營養料。

毒蛇依其晝夜活動情況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喜歡在白天活動的,稱為晝行性蛇類。如眼鏡蛇、眼鏡王蛇等。第二類是怕強光,喜歡在白天隱伏,夜間活動的,稱為夜行性蛇類。如金環蛇、銀環蛇、烙鐵頭等。第三類為喜歡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活動的(多在晚上及陰雨白天活動,耐寒性強),稱晨昏性蛇類。如五步蛇、蝮蛇等。蛇類活動受溫度的影響要比受光線的影響要大得多。如晝行性的眼鏡蛇,在十分炎熱的夏天,經常在夜間出現;晨昏性的蝮蛇在低溫天氣,常在中午前後陽光充足時出沒,而夜間活動得很少。一般地說,蛇類活動較適宜的溫度是20-30℃之間,其活動的最適宜溫度為10-35℃。更有趣的是,生活在熱帶的蛇不單在冬季"冬眠",而且在炎熱乾旱的夏季亦需進行"休眠",動物學上稱之為"夏眠"。為什麼蛇要進行"夏眠"呢,原來,當熱帶炎熱乾旱的季節到來時,由於長時間不下雨,池塘、湖泊可能全部乾涸,蛇和壁虎、鱷魚、肺魚以及草原中的龜類等動物一樣,賴於生存的條件已變得不利。為了適應外界環境使之能繼續生存下去,它們便轉入"地下",深居簡出,不食不動,進入"夏眠"狀態,以求能度過炎熱乾旱的夏季。

二、蛇的生活習性

蛇的棲息環境因生活習性不同而有差異。如金環蛇,多在丘陵山地、水域附近活動,以夜間活動為主,魚類、蛙、蜥蜴、鼠及蛇是它的美味佳餚;銀環蛇多在水田、塘邊及低窪濕地活動,活動亦在夜間,捕食鼠類、蜥蜴、蛙類、魚類(泥鰍魚最好)以及其他蛇類;眼鏡蛇常在丘陵山坡及山腳下的灌木叢中和平原的牆基、石縫處、墳堆、向陽山坡活動,以捕食小哺乳動物、鳥類及其卵、蜥蜴、蛙類、魚類和其他蛇類為主;五步蛇多在樹旁、陰濕石隙、雜草中、溪旁石下活動,主要捕吃蟾蜍、蛙、鼠及蜥蜴為生;蝮蛇多在頹牆、廢墟及村落前後或菜地中活動,主要食物是鼠、鳥、蜥蜴、蛙、魚等;竹葉青多活動於丘陵山區溪邊及草叢灌木中,早晚活動頻繁,以鼠、鳥、蜥蜴、蛙類為食餌。總之,我國常見的各種蛇類,特別是毒蛇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是不相同的(見表1-2)。只有了解各種蛇類的活動規律和生活習性,才能把蛇養殖好,並能預防毒蛇咬傷於未然,所以必須很好了解和掌握蛇的生活習性。

三、我國十種主要毒蛇的形態

特徵及生活習性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溫暖,極適宜各種蛇類生長。其中常見的陸地毒蛇有9種,海蛇有15種。本書把15種海蛇合為1種介紹。現將這10種毒蛇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作一概述:

(一)銀環蛇又稱白花蛇、過基甲、白節蛇、銀腳帶、銀包鐵等,屬爬行綱、蛇目、眼鏡蛇科的一種劇毒蛇。體長1米左右,頭部呈圓形,稍大於頸,有前溝牙,通身背面具有黑白相間的橫紋,白色橫紋較黃色橫紋窄,約佔1-2個鱗片寬,在體部有20-30個,尾部有7-17個;腹部全為白色。背鱗平滑,有15行,背面中央一行鱗片擴大,呈六角形。肛鱗完整,尾鱗都是單行,尾端較尖細,這些特徵可與其他具有黑白相間環紋的蛇相區別(圖2-4)。

銀環蛇分布於我國的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雲南、貴州、台灣、安徽和四川等省區;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多棲息於平原、丘陵或山腳近水的地方,特別是長有稀疏樹木或小草叢的低矮山坡、墳地、田埂、路旁、菜畦等處更是它們經常活動的場所。晝伏夜出,尤以上半夜活動更為頻繁。生活的最適宜溫度是26-30℃,11月中旬開始冬眠,6-8月產卵,每次產卵5-15枚。食餌是魚、蛙、蜥蜴、蛇及鼠類。該蛇性怯,行動敏捷,容易傷害人畜,其毒液毒性劇烈,以神經毒為主。

<二)金環蛇又名鐵包金、金報應、金腳帶、黃金甲、金蛇等,它是與銀環蛇相近似的一種劇毒蛇。它與銀環蛇的區別點是:體軀較粗大,一般長1米以上;通身呈黑黃相間的少數明顯的棱骨,尾略呈三棱形,末端扁而圓鈍。黑環與黃環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23-28環,在尾部有3-5環,背鱗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一行鱗片特別大,肛鱗完整,尾下鱗片為單片(圖2-5)。

金環蛇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江西、雲南和福建等省區;國外主要分布於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和緬甸等國。常棲息於丘陵、山地和水域附近,為夜間活動,以魚、蛙、蜥蜴、蛇、蛇卵及鼠為食餌。白天常盤著身體把頭鑽在身下,怕見光線,卵生。性亦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液劇毒,也為神經毒。

(三)眼鏡蛇又名萬蛇、吹風蛇、吹風鱉、扁頭風、飯鏟頭、飯匙頭、烏肉蛇等。屬眼鏡蛇科有毒蛇。它的頭部呈橢圓形,由於它被激怒時,頭部可豎立前半身,這時頸部肋骨擴張,使頸部膨扁,而且頸背部白色眼鏡樣的斑紋異常顯露。因此而得名。身長一般1-2米,體背呈黑色或黑褐色,有個別的蛇有若干細窄的白色橫紋,蛇活動時更為明顯。體及尾部有10多條黃色橫紋,背鱗平滑,斜行。腹面色較淺,頸部腹面有兩個黑色點斑及一黑色橫帶(圖2-6)。

眼鏡蛇分布於我國的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南亞及西亞等地區。常棲息於丘陵山坡、墳堆、灌木林或山腳水邊。食性很雜,魚類、蛙類、鼠類、蜥蜴、鳥類及鳥蛋、家禽蛋類等均吃。卵生。多表現為向陽性,常於白天活動,耐熱性較強,氣溫在35-38℃的陽光下也能忍受。被激怒時攻擊性強,常發出"呼呼"聲。毒液為混合毒素。

(四)眼鏡王蛇又名過山風、山萬蛇、大眼鏡蛇、過山烏、大扁頸蛇等。頭部呈橢圓形,頸部能膨扁,前半身亦可豎立,所以有許多方面與眼鏡蛇相似,但與眼鏡蛇亦有明顯區別:如眼鏡王蛇軀體較大,全長一般在2-3米,最長可達6米;頸背沒有白色眼鏡樣斑紋、頸腹面也沒有黑色點斑及橫帶;但體背黑褐色或黃褐色具有白色鑲黑邊的橫紋約40-50個,在頭背頂鱗之後多了一對大形的枕鱗。但是在受驚時與眼鏡蛇一樣能豎起前身扁起的膨頸,發出"呼呼"聲,並向前方攻擊(圖2-7)。

眼鏡王蛇分布於我國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台灣、貴州、雲南等省區。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及南亞各國。常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林木中、水旁或岩縫樹洞內,能上樹。白天活動,捕食蛇類、蜥蜴等。卵生。母蛇有護卵習性。眼鏡王蛇性兇猛,常主動攻擊人畜,其毒液的毒性為混合毒,主要屬於神經毒。

(五)蝮蛇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狗屎朴、灰鏈鞭、爛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頭呈三角形,有頰窩,吻鱗明顯,鼻間鱗寬,外側緣尖細,背鱗明顯,全長約60-70厘米。背麵灰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八字形斑,顳部有一鑲黑色邊的細白眉紋,軀干背面斑紋較大,一般有2行深褐色圓斑,左右交錯排列,有的有深淺相同的橫斑。或有分散不規則的斑點,體側有一列棕色斑點,腹麵灰白或灰褐色,雜有黑斑(圖2-8)。

蝮蛇分布很廣,我國東南沿海水網地區、東北平原、黃土高原、秦嶺山地,新疆及內蒙古草原,到處都有它的蹤跡。平原、丘陵、山區等各種環境都可以生活。常棲息於墳堆、草叢、亂石堆及田野上,多盤曲成團,如狗屎樣。屬於北方類型的蝮蛇,耐寒性強。以蛙、鳥及鼠類為食,也能吃魚類、蛇類及蜥蜴。卵胎生。產出的幼蛇吃蜈蚣等節肢動物,其毒液具混合毒。

(六)蝰蛇又名圓斑蝰、古錢窗、金錢豹、金錢斑等。體長約1米左右,頭較大,略呈三角形,與頸部有明顯區別,體粗壯而尾較短,頭背面被著起棱的小鱗片,體背棕灰色,頭背有三塊圓斑,體背也有三個縱行大圓斑,背脊一行圓斑與兩側交錯排列,圓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鑲以黃白色邊。腹麵灰白色,有3-5行近於半月形的深棕色斑(圖2--9)。

蝰蛇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省區;國外分布於緬甸、泰國、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常棲息於平原、丘陵或山區,活動場所是田野、或在龍舌蘭和仙人掌等植物下盤捲成團,日夜都有活動,以鼠、鳥、蛇、蜥蜴及蛙類等動物為食。卵胎生,產領較大,一般一條母蛇能產仔30條左右,多者可達63條。行動遲緩,受驚擾時常發出"吁吁"聲,其毒液的毒性以血循毒為主。

(七)五步蛇又名尖吻腹、蘄蛇、白花蛇、棋盤蛇、放絲蛇、吊燈撲、百步蛇、懶蛇、翹鼻蛇及聾婆蛇等。體長1-2米,有的在2米以上。頭部明顯呈三角形,吻端尖而向前上方翹起。在鼻鱗和眼前窩之間有3個小鱗片,上唇鱗7片,下唇鱗11片,眼前鱗2片,眼後鱗1片,眼下鱗1片,較長。前顳鱗2片,後顳鱗4-5片,體鱗有棱,在頸部22或21行,體中部21行,肛前17行,腹鱗157-171片,尾下鱗62-60對,在前方的單列。肛鱗單片,體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正中有一行20多個方形的大斑塊,兩側有八字形暗褐色大斑紋,頂端在背中線相接。眼後到頸側,有黑色帶狀條紋,腹部黃白色,有明顯的念珠斑(圖2-10)。

五步蛇分布於我國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省區;國外僅越南北部有此種蛇。常生活於山地、樹木較多的落葉堆或岩隙間、山路邊,草叢中亦有棲息,白天多盤卷不動,頭部位於當中,吻尖向上。行動緩慢,很少活動,一旦受到驚動,則猛烈襲擊。常於陰雨天氣活動。如不受驚擾,一般不會主動咬人。捕食以鼠、蛇、鳥、蜥蠍、蛙類為主。卵生。因其毒腺大,毒牙很長,屬管牙類,而且毒性強,毒液為溶血性毒,人被咬後如不能及時治療,常有生命危險。

(八)烙鐵頭又名龜殼花蛇、老鼠蛇、惡烏子、金錢豹、筍殼斑、吊樹貓、蘄蛇蓋、野貓種等。體長約0.7-0.9米,最長可達1.3米。頭部明顯呈三角形,頸細,形如烙鐵,故稱烙鐵頭,頭背都是小鱗片,體細長,尾長而末端細,有纏繞性。體背面為淡棕色或棕褐色,背脊上有一行暗紫色波狀紋,腹面淺褐色,散以深棕色細點(圖2-11)。

烙鐵頭分布於我國的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浙江、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甘肅、四川、貴州等省區;國外分布於越南北部及緬甸北部。常生活於丘陵及山區的灌木、溪邊、竹林或住宅區附近,亦可隨柴木搬動而進入室內。以鳥及鼠類為食,常於夜間活動,卵生。毒液以血循毒為主。

(九)竹葉青別名刁竹青、小青蟲、紅眼睛、青竹蛇、青竹標、焦尾巴、綠牙蛇等。體長0.5-1米,頭部呈明顯三角形,頭背面被小鱗片,眼睛紅色,體背和兩側都是鮮綠色,腹面為淺綠色,體側各有一條黃色、白色或紅白兩色的縱線紋,尾背和尾端都為焦紅色。尾巴較短,具有纏繞性(圖2一12)。

竹葉青主要分布於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國外分布於越南、緬甸、泰國、印度等國。常生活於海拔150-200米的山區溪邊及草叢中,山區的竹叢、稻田及住宅旁的瓜棚雜草中也有發現。晝夜活動,夜間活動頻繁,以捕食青蛙、蜥蜴、鳥類和鼠類為生。卵胎生。其毒液為血循毒。

(十)海蛇海蛇科與眼鏡蛇科一樣,都是具有前溝牙的毒蛇。世界上已知有50多種海蛇,我國15種,廣西沿海所產的海蛇有青環海蛇、環紋海蛇、淡灰海蛇、平頦海蛇、小頭海蛇和海蝰6種。

海蛇由於終年生活於海水中,所以它們的形態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腹鱗退化,體圓柱形,尾側扁,鼻孔朝上,有鼻瓣,體長小者0.5米左右,長者約3米。除扁尾海蛇外均為卵胎生。每胎產蛇仔數因蛇種不同而異,一般在2-20條之間(圖2-13)。

海蛇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山東和遼寧諸省區的海洋沿岸近海區。特別是半淡半鹹水的河口帶,每逢雨季河水猛漲,夾帶大量的有機物的河水沖人海水中,此時魚群集中於人海河口,以魚為食的海蛇隨之增加。海蛇在繁殖時期也常到海河口產仔,進行魚類捕撈時應提高警惕,當心被海蛇咬傷。海蛇的蛇毒均為神經毒。

怎樣找蛇

平時,我們看見許多捕蛇能手,僅帶著一些簡單的工具到野外覓蛇,可是回來時簍里卻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蛇,莫非捕蛇者具有一副能夠看穿土層的"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從蛇洞里把蛇抓出來。事實確是這樣,捕蛇能手完全可以憑借他們的豐富經驗,能准確無誤地知道何處是"蛇家";蛇洞裡面住著什麼蛇,大約有多少條,是大的還是小的,甚至有的還可以講出是公蛇還是母蛇。那麼奧秘在什麼地方呢?

一、根據蛇的生活習性找蛇

為了求生存,蛇類要喝水、捕食小動物,還要有藏身的地方,而不同種類的蛇,往往對這三個條件各有特定的要求的,它們的生活習性也各有差異。例如愛吃鼠類的眼鏡蛇,分布的地域較寬,常出沒在近水、容易找食的地方;以鼠、蛙、鳥、蜥蜴等為食的眼鏡王蛇,多生活於山區森林地帶,熱天的晚上愛蟠踞在溪澗的岩石上守捕小動物;而銀環蛇最喜歡吃泥鰍、黃鱔等,所以常棲息於平原及丘陵地帶多水之處。當天氣轉冷進人寒冬以後,銀環蛇等紛紛遷居到山上深洞中去越冬。

此外,蛇類躲藏的洞穴也有差異。如眼鏡王蛇居住的洞穴,洞口直徑一般為5-10厘米,垂直深度約70-80厘米,長約150-400厘米;而眼鏡蛇和銀環蛇等,由於它們可以用頭拱或身體彎曲擠壓等辦法在疏鬆潮濕的地方自建"家園",所以蛇洞小而淺;又因它們沒有腳和爪,因此大多是利用樹根旁的土洞、獸穴等加工而成。而絕大多數的蛇類都是向老鼠"借屋"的,它們鑽進洞後先把"房東"吃掉,然後把這洞據為已有。只有了解各種蛇類的生活習性,覓蛇就不困難了。

二、怎樣識別蛇洞

自然界中有許許多多的洞穴,有蛇洞、老鼠洞、野獸洞等,如何進行識別呢,捕蛇能手認為,因為蛇類總要在洞外活動的,所以必然在洞的四周留下許多蛛絲馬跡,正因為有了這些蛛絲馬跡,因此就可看清洞中的"廬山真面目"了。

(一)蛇糞 因為蛇的糞便總是拉在洞外,它的糞便有股特殊的腥嗅味,有經驗者只要嗅到這股臭味,就知道這附近肯定有蛇。新鮮的蛇糞有的像雞糞,有的像老鼠糞,顏色為淡黃色或黑褐色;舊蛇糞稍乾燥、發硬,顏色變得淺淡一些。同時還可以從糞便的殘留物中幫助判斷是什麼蛇拉的糞便。因為蛇糞中常夾有鼠毛、鳥羽,如果吃魚的話,還有魚鱗等不能消化的殘留物,捕蛇能手就是根據什麼蛇進食什麼食物,拉出什麼樣的糞便來辨認蛇洞內藏有什麼蛇的。

(二)蛇皮 蛇是要經常蛻皮的,而且總是蛻於洞外的草叢、石頭之間。什麼樣的蛇就蛻什麼樣的皮。例如眼鏡蛇蛻的皮比較厚實,上面還有許多淺褐色斑;銀環蛇蛻的皮皮薄似紙張,像蟬翼一樣,顏色淡淡的,近似米黃或白色。不同蛇類它們的鱗片式樣也不一樣,如銀環蛇在背部正中有一行鱗片特別擴大,呈六角形,可是眼鏡蛇就沒有此種特徵。假如在蛇洞外面揀到一張潮濕、柔軟的蛇蛻,這是剛剛蛻下的新蛇蛻,說明蛇就在附近不遠的地方。

(三)洞口的光滑程度 蛇的洞口總是光溜溜的,這是因為它們在進出時,使用自己的身體反復摩擦的緣故。假若仔細觀察,或許還可找到一些脫落的鱗片。但鼠洞則不然,鼠洞口總是粗糙不平,甚至留有爪印或遺留有鼠毛,這么一對比,就能把蛇洞和鼠洞區別開來。

(四)蛇洞內藏蛇多少的辨認

確定蛇洞內有蛇以後,如果須辨認裡面藏有多少條蛇,蛇是大的還是小的,只要從洞口外蛇糞的多少和蛇蛻的粗細就可加以辨別。有經驗的捕蛇者,甚至還可根據蛇蛻的情況,可推斷是雄蛇還是雌蛇。因為雌蛇和雄蛇的尾部長短和頭部的大小是有區別的。

捕蛇的方法

一般人由於對蛇類有"談蛇色變"之感,所以不敢逼近它,更不敢捕捉它。但是只要在捕蛇前對蛇的棲息環境及活動規律做到心中有數,捕時能"慢步輕腳,眼明手快,膽大心細,動作穩妥",就能把蛇捕住而不致被咬。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把毒蛇捕住.下面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葯物抓蛇法

捕蛇前先用雲香精配雄黃擦手,然後用雲香精、雄黃水向蛇身噴灑,蛇就發軟乏力,行動緩慢,此時再用木棍、木杈壓住蛇的頸部,用左手按柄,右手捏住蛇的頭頸兩側,再抽出按柄的手去捉住蛇的後半身,然後再將蛇裝入布袋或鐵籠內保存。此法適合初學捕蛇者用。但不十分可靠,可以試行。

二、壓頸法

壓頸法是一種最普通的捕蛇法(圖4-1)。當蛇在地面爬行或盤伏時,用一種特製的蛇鉤或一般的木棍、竹棍悄悄地從蛇的後面壓住蛇的頸部。若一下子壓不住頸部,可先壓住蛇體的任何一個部分,使其無法逃脫,這時可用一隻腳幫助壓住蛇體的任何一部分,使其無法逃脫,再用另一隻腳幫忙壓住蛇體後部,然後把工具向前移壓至頭頸部,左手按柄,右手捏住蛇的頭頸兩側,再抽出按柄的手捉住蛇的後半身,放入布袋或加蓋的竹籠內即可。

如果蛇處於高低不平的地面或位置不適於壓頸,也可用蛇鉤將蛇鉤至適當的地方,然後按壓頸法捕捉。

要是從蛇籠、蛇箱、蛇窩或蛇洞中捕捉蛇,可先用蛇鉤把蛇鉤出來,或用餌料引蛇出洞。蛇餌配方如下:咖啡50克,胡椒15克,雞蛋清3個,麵粉30克,混合攪勻成粘團,放在洞口等地方引蛇出洞。當蛇聞到芳香氣味後就會出來尋食,然後再按上法進行捕捉。

三、夾蛇法

為了避免直接用手接觸毒蛇,確保生命安全,可設計一種特製的蛇夾,柄較長,夾口向內略呈弧形,從蛇的後面向頸部夾起。將蛇身先放人容器內,再把頭頸連同蛇夾一起放入容器底部,准備好蓋子,當松開蛇夾並從容器取出時,立即把蓋子蓋好。用此夾蛇,蛇夾口的大小應與蛇體大小相適應,太大或太小都不易控制。(圖4-2)。

四、套索法

假若看見毒蛇在亂石、地面或草叢中盤踞著,可用此法捕之。利用此法捕蛇,雖然比較麻煩,但卻穩當不易被咬傷。在捕蛇前,先用一根長約十米的竹竿,將中間的竹節打通,穿上一條具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的細塑料繩或細鐵絲,做成一個活動的圈套。捕蛇時,用手拿著竹竿和繩索的一端,從蛇的背後,先將活套對准蛇的頭部,然後迅速套住蛇的脖子,並立即拉緊活套,即可捕捉到蛇。但活套不要拉得太緊,以免使蛇的頸部受傷,或窒息致死(圖4-3)。

五、釣蛇法

此法宜用於毒蛇經常出沒的地帶。在竹子生長的地方,可先去掉一部分竹子枝葉,或把竹子拉到地面上固定,使之成為一把弓箭的樣子。然後用細繩子吊上大魚鉤,魚鉤上鉤著活蛙,再把這些細繩子系在竹枝頭上。當毒蛇見到這些活蛙時就會吞食,在吞蛙進肚的過程中或在食物下肚後,只要稍有掙扎,就會拉開竹梢在地上的固定點,由於竹的機械性彈力作用,使竹子向上彈開,這時魚鉤就能釣住毒蛇。這種方法與釣魚的原理相同。

在無竹子的地方,也可打上竹木樁,然後再將有鉤的繩子繫上,以活蛙作誘餌,便可進行釣蛇(圖4-4)。

六、蒙罩法

此法適用捕捉性格兇猛、活動能力較大的毒蛇,如眼鏡王蛇、滑鼠蛇等。當人們接近眼鏡王蛇時,它常豎起頭頸,"呼呼"作響,有時還會主動攻擊人,此時可用斗笠、草帽、衣服、麻袋、蓑衣等向蛇頭甩去以便蒙住蛇的頭部,並順勢用手壓住或用腳踩住蛇的身體,再設法抓住頭頸部,並迅速放入蛇籠中。如果毒蛇受到驚擾,捕捉時應分外小心,最好有兩個人協同捕捉,即由一人用草帽等蒙住蛇頭,再用長棍子壓住蛇身,另一人可用長棍挑開草帽等物,並迅速壓住蛇的頭頸部,然後兩人共同把它捉住。

七、光照法

晚上捕蛇,用手電筒強光照射某些怕光的毒蛇,如金環蛇、銀環蛇等。當毒蛇遭受強光照射後,常會龜縮蜷成一團,此時可用其它工具進行捕捉之。

八、網兜法

此法適用於捕捉運動較快或在水中游動的毒蛇或海蛇。具體做法是:用一根長約2米的竹竿,在其頂端綁一個鐵環,然後把長筒形的網袋或麻布袋的袋口張開,掛在鐵環上。捕蛇時用網袋猛然迎著蛇頭迅速一兜,使蛇進入網袋內,並立即搖動網柄,使網袋在袋柄上纏繞一圈,這樣毒蛇再也不能逃脫了。然後再將網袋口對准蛇籠口,倒進籠中,同時迅速把籠蓋蓋好。

九、挖洞法

挖洞法適用於捕捉冬眠季節的蛇。捕捉穴居生活能力很強的蛇,也可採用此法。捕蛇前首先要尋找蛇洞,識別蛇洞,並了解洞里有沒有蛇,以及有什麼蛇。一般地說,可以從洞口、蛇屎和蛇蛻等幾個方面進行鑒別。通常蛇類都喜歡在丘陵、山地、墳墓、荒坡、田埂或塘邊的鼠洞內冬眠;洞口大多朝南或東南方向,能曬到太陽的地方。洞口平滑而光亮,洞外還可見到蛇屎、蛇蛻及脫落的鱗片之類,蛇屎中常雜有鳥羽、鼠毛,新鮮者色黃而稀,還有一種特殊的腥臭味。還可根據蛇蛻進行辨認。

挖洞時要注意蛇洞有無叉道,若有支洞應一一進行堵封。一般先挖主道,再挖支道,當看見洞里有蛇在那裡盤伏時,就用蛇夾夾住或用蛇鉤鉤出,同時立即將捕捉來的蛇投入蛇籠內加蓋蓋牢。

十、煙熏法

在挖洞捕蛇時,如果遇到蛇洞支道很多,而且又很深,考慮無法採用挖洞法捕捉時,可使用煙熏捕蛇法。這種方法既省力又省時,對捕捉洞穴中的毒蛇可首先考慮使用此法。具體做法是:先把主洞口扒大一些,並把其餘的洞口堵塞緊,然後把點燃的柴草塞入主洞口內,再用紙扇、竹笠、草帽等把火煙吹進洞內。柴草燒光後將灰盡扒出來,再鋪上一層干泥土,以免蛇爬出來時被燒死或燙死。同時需將一半洞口堵住,餘下一半用稀泥糊上,大約經過15-30分鍾,由於蛇在洞內忍受不住煙熏的刺激,不得不往外爬,等到蛇頭穿破稀泥伸出來時,立即用手或鉗夾把蛇頭夾住,再用力把蛇拖出來。但是必須捉醒的是,有時洞里的蛇因忍受不住濃煙的刺激,拚命往洞口外沖出來,因此要倍加小心,要事先准備好木棍或其它捕蛇工具,一見毒蛇沖出,就要迅速將蛇壓住、捕捉。如果有時一次熏不出來,可再進行煙熏多次,直至把蛇熏出來為止。

捕蛇工具及捕蛇注意事項

一、捕蛇常用的工具

(一)蛇叉鉗 江西省進賢縣李渡鄉衛生院最近設計了一種蛇叉鉗。蛇叉鉗長1米左右,由柄把、柄、第一道關節、第二道關節、第三道關節和鉗組成(圖4-5)。第一、二、三道關節在活動時,能使叉鉗張開或關閉,由於鉗的兩葉內緣有鋸齒,可以加強鉗對蛇體的固定作用,因此這種叉鉗既方便又實用,極安全,值得推廣應用。

(二)蛇叉 利用一根有叉的棍棒,長約1-1.5米,叉口大約成60度角,角端釘有堅固而又具有彈性的橡皮膠帶,當卡住蛇頸時不會損傷蛇體(圖4-6)。

(三)套索 取一根長1米左右的竹竿,將中間的竹節打通,穿上1根具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的塑料繩或細鐵絲,成為一個活動的圈套(圖4-7),

(四)網兜 用1根約2米長的竹竿,在其頂端綁一鐵環,把長筒形的網袋或麻布袋掛在鐵環上即成(圖4-8)。

(五)其它捕蛇工具 捕蛇工具還有很多,如蛇鉤、木叉和木棍等(圖4-9)。

二、捕蛇的注意事項

不論採取什麼方法捕蛇,都必須確保安全,防止被毒蛇咬傷。為此必須注意:

1.做好個人防護 捕蛇時應該頭戴大沿草帽,身穿長袖衣服和長褲,腳穿高統靴或帆布鞋及厚襪等,還應戴好橡皮手套。

2.隨時攜帶急救葯品 捕蛇時身旁一定要備有抗蛇毒血清、胰蛋白酶、蛇傷急救包、結扎用的帶子和各種治療蛇傷用的中成葯或草葯等,這樣有備無患,能確保安全。

3.使用捕蛇工具 不管是捕蛇初學者或是捕蛇老手,捕蛇時都應使用捕蛇工具,不要徒手捕捉。同時捕蛇工具應事先檢查好,保證堅固耐用,防止折斷。

4.及時將毒蛇裝好 蛇捕到後要及時裝入鐵籠或布袋內。在將毒蛇放人籠內時,切實記住一定先放蛇身,最後方將蛇頭放人,同時要把籠蓋蓋好,袋口扎緊。在扎袋口或提口袋時,應先把口袋抖動幾下,使蛇集中於袋底下,這樣可以防止蛇突然爬出來咬人。

5.掌握捕蛇要領 初學者最好先以捕捉無毒蛇開始,等掌握要領後,才能捕捉有毒蛇。在捉蛇時,要學會膽大心細,做到眼尖、腳輕、手快、切忌用力過猛和臨陣畏縮。群眾在捕蛇時有句口訣:"一頓二叉三踏尾,揚手七寸莫遲疑,順手鬆動脊椎骨,捆成纜把挑著回"。意思是說,當發現毒蛇時,先悄悄地接近它,然後腳一頓,造成振動,使蛇突然受驚游動,趁勢下蹲,迅速抓住蛇頸;立即踏住蛇尾,用力拉直蛇身,松動脊椎骨,使它暫時失去纏繞能力並處於半癱瘓狀態,再將蛇體卷好,用繩扎牢蛇頸和蛇體,然後放入容器中或用棍棒挑出來,這種方法是捕蛇老手的經驗總結。

6.及時醫治 在捕蛇過程中,一旦被毒蛇咬傷也不要驚慌失措,只要認真對付,及時搶救和處理,是不會發生生命危險的。必要時還需住院治療,以免發生意外。

2. 蛇為什麼在家裡

1.主要是人類活動破壞了蛇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導致野生動物出現在人類活動的區域,自然可能會導致野生的蛇類出現在家裡。
2.蛇怕具有刺激性氣味的物質,因此在家門口、窗戶上等可能導致蛇進入的區域撒上雄黃或者掛上大蒜,就可以有效預防蛇類進入家裡

3. 蛇籠有蛇還會進蛇

蛇籠有蛇蛇就不會再進入:蛇是一種特別滑的動物,:它不會去抽熱鬧。

4. 蛇是怎麼生活的它的巢穴是怎麼形成的

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

它們棲息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在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風和日麗的天氣,偶爾也會出來曬太陽,有時也會進食。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蛻皮時,蛇的新舊皮之間會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助於蛇的蛻皮。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像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於樹幹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出夜伏居多,因品種而異。

5. 為什麼一群蛇會在一個洞里

集群交配或者群居冬眠。
許多蛇類都有集群交配的情況,比如北美的一些束帶蛇會在集體冬眠蘇醒後集群交配,形成壯觀的「蛇球」,此外南美洲的綠水蚺,分布在我國的鉛色水蛇,中國水蛇等也會出現集群交配的現象,還有一些海蛇,如灰藍扁尾海蛇等,在繁殖季節也會集群在海中游泳,場面相當奇幻。這種集群的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繁殖期雌性釋放的性外激素吸引了附近的雄蛇,或者是本來就在一起冬眠,天氣回暖就一起出洞了。
不少蛇類都有集體冬眠的習性,它們會聚集在某個洞穴中一起冬眠以提高成活率,天氣回暖後常常一起出洞。比如北美分布的幾種響尾蛇就有集群冬眠的習性,這也方便了捕蛇者一次從一個蛇窩里捕到大量的響尾蛇。

閱讀全文

與蛇為什麼在蛇籠里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