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樣才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你提的這個問題不禁讓青春君陷入深思,的確,人一輩子那麼長,如何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答案,但可以分享一點感受:
人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於跌跌撞撞中,慢慢掌握一些東西,理解一些東西,通過做事情,去了解道理,進而嘗試新東西。
漸漸地明白:哪些事情,離自己的心意更近,哪些事情,離自己的心意很遠。
那些天賦秉異的人,這一探索過程,相對簡單。往往,那些天賦,那些擅長的事情,成為努力的方向,進而成為人生的閃光點。
有些大牛,更是在人生中,不斷突破自己的興趣點或極限,成為各方面皆有突出成就的"奇才"。
而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在瑣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則是不那麼有趣,甚至是有些枯燥的過程。
很多人看待"自己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往往從"時點"的角度,想要一個"結果",但我覺得,也許從時空的角度去考慮,更貼切。
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其實是一個"過程",過程中的"答案",也時常變化。
年輕的時候,經歷的事兒少,懵懵懂懂,很想知道,自己一輩子想/該做什麼。彷彿只要知道這個答案,才能安下心來,去專心做那個事情。
可現實是,年少的時候,經歷的事兒少,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常常"以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過之後,才發現事實遠非如此"。
遇到這樣的境況,有一個簡單的做法,"去找到一個離自己心意比較近的事情,開始去做"。有可能,你會遇到一個比較容易做的選擇;也有可能,你需要下很大的決心,放棄一些或者很多東西,才能做出選擇。
我也遇到,剛畢業的年輕人,說,"我真的不知道對什麼感興趣",或是"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那也不難,不拿父母一分錢,包括打小存的"壓歲錢",從父母家搬出來。先試試半年之內,不找父母要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不去父母家"混吃住混照顧"。
當你知道,人生還有"生存"(糊口掙吃住)這回事兒的時候,你就不會矯情地"東想西想",而是開始行動,去掙一頓"飯錢"叻。
而在身體力行做事的過程中,我們會積累很多感受/念頭,慢慢去覺察這些感受/念頭,去發現思考自身的優勢,去找到自己更擅長做的事情。在三到五年內,通過不斷行動,去經歷、覺察、思考,漸漸地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年輕的時候,想要的東西,都偏具象:
可能是,你敬重/喜歡的人的一個贊揚;
可能是,升職加薪,是獎勵給自己的一頓海吃,或是一次旅行;
甚至是,在忙得跳腳的大城市,找個愛人,買個小車,買套房子,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在深圳打拚的過程,沒經歷過這些比較具象的目標。更多的是,做事情,無論大小,希望做到自己當下能做的最好;彷彿每次交付出來的,都是自己的一份賬單;後來發現,過程足夠努力,結果往往不會太差。沒有樹立遠大目標的我,看起來,一般人有的,我也有了。
年輕的時候,也有做錯事挨批的時候,常常"皮實"地想,"是哦,他說得很對,我當時怎麼沒有想到?" ,或者對"無厘頭"的批評,不以為然,不往心裡去。還記得,畢業後第一次挨領導當眾批評時,竟然沒覺得尷尬,屁顛屁顛去改的樣子。若干年後,大家吃飯聊天,那位領導還說,"你還真的是心大"。我想,其實他想說的是,"臉皮厚"的意思吧。
具象化的目標,看似很難,其實也沒辣么難。目標達成多少,與慾望大小相關,無非是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更高的收入,等等。學會覺察自己的慾望,會避免自己在某個具象的目標上走得太遠,而忽視生活里同樣重要的東西。
在實現這些具象化目標的過程中,或階段性目標完成後,我們享受到的樂趣會越來越少,生活慢慢開始變得無趣,於是,自然而然,我們會去尋找新的目標。
這個過程,像極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如果真實面對自己,去回想走過的五年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我們所追尋的東西,本質上,跟那些需求,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於,底層的需求動力,排序都驚人地一致。
當然,我們完全不用"杞人憂天"式地擔心,過程中的"迷路"。因為偶爾迷路或是走失,都是正常的,生活會用"失去"的傷痛,讓你知道什麼對你而言,是重要的。這樣,下一次,你就學會了,不去錯過那些對你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
那些你沒有投入時間精力的,或多或少,必然會錯過,或失去。比方說,工作狂,長期沒時間陪家人,可能最終失去家庭;比方說,不顧一切的掙錢,為了錢什麼都敢做,可能會失去友情親情,甚至自由。
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在"歡樂"與"痛惜"之間,我們會慢慢學習,並不斷修正對每類事情的"投入度"。漸漸的,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工作、事業、愛情、家庭、友情、健康、愛好,似乎缺一不可。
當然,每個人心中,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這些東西的重要性排序,並不相同;而這些排列組合,隨著時間的流逝,通過那些努力、付出、行動,構成了每個人,不一樣的"我想要的人生"。
也許,我們一輩子找尋不到,那個所謂"真正想要的生活"。只是在追逐,一個又一個想要的目標(所謂求"不得");或是在"痛失"中,學會"安住當下的擁有"。
幸福感與否,幸福感的高低,永遠取決於"你想要的vs你所擁有的"之間的距離,或是那種迫切,或是那份從容。
無論怎樣,當耄耋之年,回望人生路,我們終會知道:自己究竟"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
希望那個時候,我們不會後悔,在每個關鍵時點,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因為,是那些選擇及努力,如珍珠般,串起了我們的人生。
B.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1、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想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必須要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只有目標明確了,才能更加有動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C. 你們心中渴望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如何才能實現
不少人都認為理想的生活就是看遍世間的美景,吃遍天下的美食。可往往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每個人一直都在抱怨和忙碌的路上,不停的治癒又進行自我鼓勵。因為人必須要有目標,才會對未來充滿動力。只有相信自己的理想就在前方,才會更為努力加油。要在該拼搏的年紀努力拚搏,才能夠在退休時跟自己心愛的人一起去旅遊吃很多好吃的。
總的來說人的理想必須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年少的時候一定要多存一些錢。因為路在自己的腳下,想怎麼走完全取決於自己有沒有規劃。只要一直在路上拼搏,肯定能過上自己心目當中的理想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用堅持不懈和努力來實現自己內心當中的願望,才可以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D. 好奇心,正在影響著我們的大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常說,一念動三千,我們一個小小的念頭,可以對我們周邊產生很大的影響。
之前,有研究人員對猴子做了一個相關的實驗:只要猴子能觸碰到牆上的按鈕,它就能吃到香蕉。猴子驗證過一次以後,就不停地被這樣訓練著吃著香蕉。
經歷無數次以後,實驗的結果是,只要這個猴子的大腦中閃過這種按鈕的念頭,它就能吃到香蕉,顯然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
再比如,很多人特別怕狗,每次路過狗的身邊,都會遠遠地繞過去,生怕它會咬你。
有一次,A和B一起走過一條狗的身邊,突然這只狗跳起來就想咬B。B覺得很奇怪,問道:「為何它只咬我,不咬你呢?」
A回答說:「你剛才路過它身邊時,頭腦中是否在想著,如果你敢咬我,我就用腳踢你。」B說回應說:「是啊,你怎麼知道的?」
據相關研究證明,狗是我們人類最好的動物朋友之一,比較通人性,它會洞察到我們大腦中的念頭。所以,B被狗欲咬的行為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這說明我們大腦中的念頭有多重要,影響會有多深遠。
我們人類從原來的石器時代,發展到了現在的手機時代,我們的大腦一直在進化。那麼,這是否就能說明我們的大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發展下去呢?
我們都知道,大腦內部的神經連接越多越緊密,越緊密越聰明。
看下圖,第一張是我們人類出生時的大腦,第二張是我們7歲時的大腦,第三張則是我們15歲時的大腦。
從圖中可以看出,為何我們15歲時的大腦比7歲時的連接少了呢,也即15歲時反而沒有7歲時聰明了呢?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經常會問大人:「這是為什麼?那是為什麼?」,每當看到一些新奇的事物,他們的小腦袋中總會浮現出N個為什麼。
我們大人則經常會漫不經心地回答:「沒有那麼多為什麼,你還小,等你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類似的回應,會讓孩子慢慢失去好奇心,以後就不再多問了。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中,這種現象很常見。那是我們大人在告訴孩子不要用腦,讓孩子們不再「好奇」。
愛因斯坦曾說過:「E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即我們不要一直去學事實是什麼,這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用大腦去學習思考。
他還說過:「I am neither clever nor esoecially gifted. I am only very,very,curious」即我不是一個很聰明或者有特別天賦的人,我只有一個特質,那就是非常非常好奇。
如果一個人缺乏好奇心,他就不會去想,不會去思考一些別人未曾想過,或者想都不敢想的問題。
我們人類才從石器時代發展到了現在的手機時代,就是因為有了好奇心,有了想像,有了演化的結果。
那麼,如何學習擁有或者保護好奇心呢?
第一,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東西。
愛因斯坦曾說過,藝術與科學的源頭是體驗神秘。如畫畫、一個科學課題,就是好奇心加上想像力的神秘體驗。
這就如我們挖出了存在我們大腦中的新礦產,挖到了寶藏,如此,你會不開心嗎?
第二,學會和孩子一樣游戲。
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那些四五歲或者七八歲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可以一個人,或者幾個小夥伴在一起,玩各種想像中的游戲。
把手中的玩具當作游戲中的工具來使用,口中念念有詞,不停地講述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是那麼興奮,那麼有感染力,那麼的開心!
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改變,是一種好奇心帶來的創造。當我們成年後,這種體驗會越來越少。
第三,學會自由探索。
比如,在安全的環境下,不要給孩子設限或做過多的安排。孩子喜歡玩什麼,就讓他玩什麼,給他一個空間可以自由探索。
比如,孩子喜歡看書,大人不一定非要讓他看四大名著。只要書的內容是健康的,都可以讓他自由選擇。
當孩子問問題時,不要輕易打斷他的「為什麼」,可以和他一起通過查資料、上網等方式共同來尋找答案。
在這過程中,他的自信心也會慢慢被培養起來。自信來自知識,不是學位,自信是讓我們的想法實現。
2019年已經到來,在新的一年裡,不管你對什麼擁有好奇心,都可以去勇敢嘗試和實現。
對這個大千世界充滿好奇,那就背上行囊去旅行吧;
對迷人的音樂充滿好奇,那就去聽聽音樂會,或者學門你喜歡的樂器吧;
對已有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有些厭倦,好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學會轉變吧。
好奇心,就算不能改變世界,也能改變自己……
好奇心,讓自己得到快樂,減少煩惱……
好奇心,讓自己可以看見最美的世界……
E. 什麼的村莊 什麼的念頭 什麼的設計 什麼的生活 什麼的人群 什麼的興趣
寧靜的村莊 可怕的念頭 完美的設計 美滿的生活 擁擠的人群 濃厚的興趣
F. 2022,一起創造我們理想的生活環境!
2021年11月25日,聖誕節,出門去吃飯,兩天沒出門,彷彿到了一個冰冷的世界,外面飄著零星的雪花,一陣陣冷風吹來不禁哆嗦了幾下,這是我經歷的2021年最冷的一天。頭腦被冷空氣包裹,顯得格外清醒,以至於腦袋裡的每一個念頭都很清晰的看到:又到一年歲末,這一年不容易,還好有一個好結局,值得慶賀一下。
我是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浪漫的現實主義者,當我無法很好的區分和掌控它們時,它們就掌控了我,創造了各種讓我意想不到的生活情景,以致最後我都見怪不怪,不在預設什麼結果,充分體驗了「無常」的真理。在跌宕起伏的心路上,時而昏沉,時而亢奮,時而憂愁,時而奮進,時而沮喪、彷徨,更多的是堅守遠方。
這一年,財富和事業都沒有多大的進展和收獲,對自我的認知更深了一層,人最大的財富是了解自己,實現自我。我如此清晰看到自己深層的弱點,與它搏鬥耗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在我沖破了它的禁錮,獲得了心靈更大的自由,我知道後面我可以創造的更多,我所做皆因我喜歡做。
我不再熱衷於做計劃,計劃總不如變化,不如順著生活的洪流,在每一個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同時不忘欣賞身邊的風景。
2020,2021都很平淡,但很不平凡,心靈的洗禮和升華時刻都在發生。2022開始,我會不一樣,我會擁有不同的生活態度,我會更多的走出去,我會更主動,我會更大膽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我會擁有更堅實的步伐去自己理想的方向,不再對某些人懷有依賴和期待,我相信自己可以創造自己想擁有的一切。
天雖然冷,但心是熱的,生活的洪浪無法沖垮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我將繼續在教育和公益兩個行業前行,期待2022年,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努力讓我們生活的軟環境更好!
聖誕歌響起來了,新年也就不遠了,你在,我在,我們在同一個世界,祝福你我!!!
G. 理想的簡單生活:越簡單,越幸福
去年看了日本山下英子暢銷書《斷舍離》之後,我就開始用減法過日子。學會割捨和放下,離不開的東西越來越少,對物質的依賴變少之後,我發現自己活得更自由更開心。
擁有過多,果然會造成心裡和身體不必要的負擔 。
最近,我看了法國生活美學大師─多明妮克.洛羅《理想的簡單生活》,也是一本提倡「斷舍離」,鼓勵大家過簡單的生活,享受簡單帶來的美好和輕松。
多明妮克.洛羅一開頭就點出了現代人的盲點:「絕大多數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攜帶了沉重甚至是超重的行李廂。」我們是否要思索,為甚麼我們身上背負的行囊那麼沉重?
不管是丟不掉的包袱,還是作繭自縛的困綁,多明妮克.洛羅認為多數人的問題出在猶豫不決和不斷積聚。
她說:「要達到簡單的境界,必須做出選擇,但有時做選擇十分困難。很多人終其一生被困在成噸的物品中,他們並不珍惜這些物品,也用不著它們。只因為他們無法決定該如何處理這些物品,但也不考慮把它們送人、賣掉或扔掉。他們放不下過去、祖先和記憶,卻忘記現在,也想不到將來。」
究竟是甚麼因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這么復雜?要滿足自己所需,最少需要多少東西呢?
「把簡單當作生命的統一原則,下決心只保留最低限度的物品。」多明妮克.洛羅旅居日本三十餘年,她觀察日本因為地震海嘯天災頻仍,日本人被迫選擇這樣的生活,他們以能夠逃難時方便攜帶為標准來揀選個人財物。
有時,我們不妨想像自己的房子若因火災全毀,如果把必須購買的物品重新列出一份清單,你會買的必需品是哪些東西呢?絕對不會再買的東西也列出清單,藉此把「真正的需要」和「過多的慾望」區分清楚。
或許,我們可以從整理自己的衣櫃開始。我想,如果一個女人可以把自己的衣櫃搞定,整理其他角落應該就得心應手了吧。
多明妮克.洛羅認為「人們在購物時,其實是在購買自己的一部分。」物品反映你的個性品味,也代表你的形象。你擁有的不必多,但每一樣都要代表你個人獨特的味道。想想,打開塞滿衣服的衣櫃,卻沒有一件適合自己穿,是不是很奇怪呢?
雖然常有人說,女人的衣服永遠少一件,但大部分的人其實是不了解自己的風格或買錯衣服。
「你的衣服與你講同一種語言嗎? 衣服不僅要合身合用,還要能反映我們的內心。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甚麼樣子、你的想像、你的決心、你的怪念頭和你的生活方式,這些都能從你的穿著看出來。你還來不及開口,衣服就滔滔不絕地談論你了。」
多明妮克.洛羅在書里,點醒許多女人的問題所在:「我們每天都會面臨很多選擇,做選擇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獨一的人格。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微小細節已逐漸形成你現在的形象。
穿著打扮受到我們的性格影響,它們與我們的鏡子、我們的家人、我們的親友,甚至偶遇的路人交談。衣櫃應該要反映我們最純正根本的風格。」
「所謂美麗,就是讓人看著舒服。」選擇什麼樣的穿著打扮,讓人感覺舒服,自己也覺得自在,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穿著的精神能深入體內,如果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內外能保持一致,我們會立即感受到某種和諧。相反的,不合身的衣服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不得體的打扮,會給別人錯誤的印象。
「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里,我們只穿衣櫃中百分之二十的衣服,其餘的衣服不是不喜歡、不舒適,就是材質已老舊。」多明妮克.洛羅說的一針見血,卻也柔聲安撫,讓人看了會心一笑。
「每個女人都曾經買錯衣服,錯置的衣服穿在身上反而破壞美感。放棄不合身、老舊的、不知道為甚麼從未穿過的衣服。為了不切實際的幻想而買的衣服、買錯的衣服、在沮喪或脆弱的心情下一時著魔買下的衣服,統統都要舍棄。想想每天打開衣櫃,就必須看一遍掛在里頭滿心不喜歡的裙子,還不如把它扔了,一了百了。」
經過自己精挑細選,留下來的衣服更具價值,也更好搭配。最後,多明妮克.洛羅還幽默的問讀者:你應該擁有的衣服是什麼呢?
答案是:「真正」的衣服。
哈哈大笑之後,多明妮克.洛羅循循善誘的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風格、唯一的風格、自己的風格,讓我們感到舒服自在。牢記感覺自己衣服得體、優雅自信的時刻,別人也能感知我們的感覺。」
「跟著時尚流行,企圖模仿別人,很容易迷失自我,風格才是屬於自己的。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擁有自己的風格。最理想的是,根據你自己的形象和想展現給別人的形象,來做出決定。」
我想起我綁了十多年的辮子,平常也很喜歡寬松的布衣和長裙。常有人問我,為何這么喜歡吉普賽民俗風?還是我的原鄉真的在邊疆地區?
其實,我會做這樣打扮,純粹是因為頭發是自然卷,把頭發綁成辮子比較好整理;穿著寬松的衣服,則是因為我的個性不拘小節,比較不喜歡受到束縛的緣故。
讀者看到的我,永遠綁著兩條辮子的邊疆姑娘,正好也反映出我的個性和價值觀,而我自己也很喜歡這樣的風格,才會持續十多年而不厭倦。
正因為我找到自己的風格,對衣物的選擇就簡單很多,也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我很認同多明妮克.洛羅的觀點,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空間,就住著什麼樣的人。看到一個人的穿著打扮,生活的居所,十之八九就可以了解他的品味。
「花時間弄清楚你喜歡甚麼,這樣才能弄清楚你自己喜歡過甚麼生活。培養自己對所見之物評估的能力,隨著組成你物質世界的元素越來越接近你的真實需求和最具個性的品味,心中的寧靜感將日益充盈。」
衣櫃的風格,是你內在思想的衣飾。從篩選衣服建立自己的品味,到整理自己的居所,其實道理都是互通的。
只保留你喜歡的物品,其他的都沒有意義。
「只保留你喜歡的物品,其他的都沒有意義。」別讓俗氣過時的東西侵佔你的空間,丟掉無用或很少用的東西、拒絕那些用起來不方便的東西,只擁有絕對必需之物。如果有些物品不能讓我們的生活真正愉悅,把它們長期留在身邊只會讓我們無精打采、增加心理負擔。
家,應是一個人休息、補充能量和元氣的地方。對我而言,理想的居所只需要最少的維護、整理和勞動付出,卻能給人舒適、自在和放鬆的生活。看到多明妮克.洛羅所寫的這段話,我好感動,彷彿把我心坎里的話都掏出來了。
「珍視它、打掃它、懷著敬意住在裡面,用住宅守護你最珍貴的財富--自己。」
「只要我們遷居新家,就會把自己的個性帶給這所住宅,它就像我們的衣服、我們的外殼。我們向世人展現的,往往決定了我們的本質。然而很多人並不確定自己的品味,也無法肯定甚麼東西會帶給他們真正的滿足。只有創造一個符合內心渴望的環境,我們才能找到內在自我和外在自我之間的聯系。」
人,都是脆弱,有盲點的。一不小心,就會掉入同樣的習性循環,囤積不必要的東西。多明妮克.洛羅在書里,做了幾個簡單的提醒:
◎絕不接受你不想要的物品
◎丟棄物品或者把物品送人時,不要有罪惡感。
◎把今年一次也沒有用到的東西清理掉。
◎「整理」不是把東西重新擺放,而是重新淘汰選擇。
◎告訴自己,簡單化不是清理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清理對我們幸福無益的東西。
◎仔細審查每件物品:少一件物品意味著節省清潔一件物品的力氣。
◎不時問自己:「我為甚麼要留著這個?」
◎不要受過去評估錯誤而買下東西的束縛,清理掉就是改正錯誤。
◎告訴自己,為了自己的幸福,你要把所有讓你不舒服的東西丟掉,哪怕是有感情的物品。
◎時常改變,能保持住宅的生命力。
減低物質的慾望,減少到最低需求,但你擁有的東西,包括你的穿著打扮,都是最適合你、最常用、會讓你開心自在,自然也會散發愉悅美好的能量給周遭的人。
以前,我很不喜歡打掃,看了多明妮克.洛羅《理想的簡單生活》,打掃變成一種鍛煉甚至是愉快的事。或許,我依然無法變成一個有條不紊的人,偶爾也有一些小混亂小懶惰,工作忙碌時也常累積到自己看不下去了,才來個痛快的大掃除。
《理想的簡單生活》啟發了我,也改變了我。我把多明妮克.洛羅書里的兩句話,寫在日記簿提醒自己:
「我們的內心深處都需要條理,雜亂無章的代價是,生活中有太多我們不需要的東西。很多東西不值得留著,為了一所塞滿無用物品的房子擦洗除塵,是在揮霍時間和精力。」
「當我們把周圍一切變得井然有序,同時也把自己變得井然有序。清空一個塞滿雜物的抽屜,或是整理一個櫥櫃,每一個整理和簡化的想法都讓我們堅信,生命中有一些事是能夠被我們牢牢把握的,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待著我們。」
越簡單,越幸福。拿起掃把,打掃自己的靈魂吧。
H.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創造你想要的生活
這本書還有一個別名叫《矽谷禁書》,它在早期的時候受到美國教會和政商各界精英的極力抵制,在1933年被列為禁書,直到2003年70年之後才重見天日。那麼為什麼它會受到禁止呢?原因就是當時教會,包括精英界的一些人在試了書里的方法後,發現它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他們害怕普通人得知了秘密之後,也學會這樣的方法並一發不可收拾。於是這本書就成了上流社會小范圍傳播的一本著作。
當它重新公眾於世時,美國的商界特別是矽谷的精英中,很多人都讀過這本書,並且通過閱讀這本書獲得了自己人生第一桶金,成為了百萬富翁甚至是億萬富翁。
那這本書到底神奇在哪?其實對於精通東方文化的人而言,還是挺好理解的,簡單而言就是世界由心而生,精神力可以創造你想要的生活。你的內在是什麼樣的頻率,外在的世界就有相對應的顯化。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專注點,想像自己想要的生活。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掌控者,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思想的轉變,進而改變自己的言行和習慣,調整性格,從而走向人生成功之路。
書的主要宗旨就是強調思想的重要性,包括潛意識的重要性,讓我不禁想到《心之力》,其實都是一樣的。整本書從各個角度去解釋了,潛意識機制是如何影響我們人生的。同時也解釋了因果機制的運作模式,心智先行,行動是念頭的落地工具。這其實跟種子原則也是一樣的,你種下什麼種子,產生對應的結果。
疫情之下重新慢讀了一次這本書,起到了加強鞏固自己信念的作用。不管現在的狀況如何,我們都可以在這個抗疫過程,放下焦慮和不安,安住當下,多關注自己的內心,利用這段時間去做准備,重建自己的內在,調整自己的願景或者未來藍圖,通過冥想去創造自己理想的人生畫面。
I. 你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你什麼樣的想法你樣的念頭,你該面對的必須去面對。這就是自我的修行修心,這就
波浪要強於波浪。 不要在海灘上被海浪拍打。 長江的後浪推動前浪,並且每浪都比另一浪強。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戰斗是誰更有能力,誰可以在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 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可以倖存,您不會與之抗爭,也不會努力工作,結果只能存在,因此您只能仰賴他人。 我們都聽到過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一個人比你更好,而是一個比你更好的人仍在努力工作,那為什麼不這樣戰斗呢? 我從來沒有害怕過晚開花的人,但是我卻害怕生活中的平庸。
在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之後,孩子出生的環境也很好。 他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並體驗更多奇妙的事情。 他可能會因為缺乏錢而無法忍受飢餓和寒冷,而且他早已看到了社會的黑暗,他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你有能力滿足他所有合理的要求。 事實證明,家庭較富裕的孩子比家庭較貧困的孩子更自信,長大。 當然,如果您的學業有問題或太愛溺愛,並導致他傲慢而霸氣,那是另一回事。
恐怕將來我甚至都不敢生病,我什至不想從夢中醒來。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錢絕對是不可能的。 也許您會說「錢是膚淺的」,甚至偷偷地罵那些「寧願坐在寶馬里哭而不願騎自行車哭而不願笑」的女孩。 但是您知道嗎,如果您沒有錢,這可能並不可怕,如果您不努力就不努力,那就很糟糕。
J.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怎樣通過努力實現
有一句話叫做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就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夢想,都有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有些是永遠也不會實現的,而有些是可以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的,但是我們每個人的慾望也是無窮大的,當你實現了自己想過的生活,也許你會憧憬更美好的生活,這種心理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產生動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會讓我們難以變得真正的快樂。
對於我來說,我想要的生活其實很簡單,我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實現財務自由,不要為了房子和車子而過著十分累的生活,當我能夠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我一定會吃好吃的,玩好玩的。生活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我們卻不得不去為之努力,這一切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能過的更好一點。
實現財務自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特別是在大城市裡的人們,所以我並沒有選擇長期待在一線城市,而是在大城市裡闖了幾年後選擇回到了家鄉,在這里房價並不是十分恐怖,我能夠住的很好,也能夠吃的很好,我只想過著平凡的日子,但是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平凡的生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
正因為我想讓自己平凡的生活過的精彩一點,所以我需要努力去工作,去賺錢,同時照顧好自己的家人,讓他們能夠幸福健康的陪在我的身邊,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過著還算充實的生活,不要為了生活而去奔波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