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如何將佛法融合到生活中

如何將佛法融合到生活中

發布時間:2023-01-10 05:45:09

Ⅰ 如何讓大乘佛法很好地融合於現代社會生活

《佛教對現代社會的作用》~這個題目很大,我這里出一個提綱,樓主自己用心做完這一篇文章吧。 第一章:佛教的出世人生觀與自省意識和危機意識 (摘要)現代社會的種種生存與社會問題與人們欠缺「自省意識」和「危機意識」有關…… 第二章:佛教的菩薩精神與入世的人文關懷 (摘要)大乘佛教的本質是菩薩道的履踐,是在個人與社會的互動中、在集體漸進式的人格完善過程中建設高尚的心靈家園(凈土),從而體悟「無住涅盤」的真理,而不是迅速超脫的企圖與行為…… 第三章:佛教的辯證的真理觀與科學精神 (摘要)佛教的般若學的要義乃在於成就一種徹底開明的心境,能夠開放地接受一切新鮮事物而又不固執,這實際上是培養一種真正的科學精神,特別是人本的科學精神…… 第四章:佛教法相學與認知模型 (摘要)佛教的法相學(瑜伽學、唯識學)乃在於建立一種「唯相」的認知模型。「唯相」的意思是認知的基礎應是感官知覺,而不是經過概念思維後的物質概念…… 第五章:佛教教育與素質教育 (摘要)佛教教育是對我國現代教育體制的補充。佛教教育中涵蓋了倫理道德教育、歷史文化、國學、哲學、邏輯思辨、心理素質訓練、愛國主義教育等等多方面的綜合,可以看成是一種綜合素質教育的捷徑…… 參考文獻: 《太虛大師佛學精品》 《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

Ⅱ 如何將佛法修行落實於生活中

凈空法師---一個真正修行人,天天發現自己的過失,天天認真改過,改過就叫做修行。如果我們一天都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換句話說,你這一天沒修行;一年都沒有看到自己的過失,你這一年也沒修行。





凈空法師---工作、生活與學佛

1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我們的本分;在自己本位上,處處要替別人著想。

2 譬如我們做生意,自己經商,一定處處竭盡心思為顧客著想。我們賣的東西一定是貨真價實,不會讓他人吃虧上當。

3 我們東西買進來賣出去要用心,要對得起人,要對得起社會,對社會要有貢獻。能利益大眾,這就是菩薩,這個商人就是菩薩商人。

4 我們做工,這些產品也一定要真實,決定不能偷工減料,這是菩薩工人。

5 乃至於家庭主婦,也要竭盡心思,對於家裡老少都要照顧得到,使他們身心能得到安穩,這是菩薩主婦。

6 我們待人接物、一切工作,事情做得圓圓滿滿,心裏面清清凈凈,這是菩薩事業。

7 佛法,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做;我們樣樣都做,樣樣清凈,樣樣不執著。

8 學佛,由心裏面去求,也就是說修清凈心。

9 我們一切工作,無論是你家庭,或者是你事業上,你要問,於你學佛有沒有妨礙?你問這個話就外行。

10 你應當問,於你自己的清凈心有沒有妨礙?假如於清凈心沒有妨礙,那就對了,就沒錯了,不要再去問人了。

11 於自己清凈心有妨礙,我們就不做;於自己清凈心沒有妨礙,你就放心去做。

12 今天這個時代,生活緊張,壓力沉重,工作繁忙,我們用什麼方法、什麼態度來學佛?《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13 待人接物「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這一句佛號就念好了,你這個佛號念得就得力了。

14 外著相,內動心,你這個佛號念得再好,一天念上十萬聲,古人講的「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你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佛號念得多,沒效果,不得力。

15 念佛求什麼?求一心不亂。你是二心、三心,見色聞聲,心都亂了,這怎麼行?念得再多也不行。

16 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這是真正的精進念佛。說二六時中不間斷,我們聽了這句話,就不要死在這話里頭;死在這話里頭,那就錯了。

17 你聽了這句話,好!從現在起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什麼事也不要做了。有沒有這樣的人?有,那是福報特別大的人。他不需要工作,有人供養他,這像一般閉關念佛,那是有大福報的人。

18 你現在天天要工作,天天要為生活奔波,好,你也拚命在念佛,一天到晚都在念佛,又想著還要工作,結果是佛沒念好,工作也沒做好,世出世法樣樣都不是,這就錯了!

19 古來這些凈土宗祖師在佛前發願,信願持名,除了睡覺吃飯之外,這個功夫不間斷。在家同修有許許多多工作,當你工作的時候,要把念佛放下,專心辦事。

20 「一心不亂」,不能錯解了。「一心不亂」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心,就是專心。

21 我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亂,要把它運用在社會上,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這才管用。

22 你一面開車,一面「一心不亂」念佛,好了,出車禍了;如果這樣念佛的話,念佛這個法門會被整個社會批評,會被整個社會揚棄,為什麼?不合人情。

23 大家都學佛了,整個社會癱瘓了,這還得了嗎?你學佛了,你家裡人也不要吃飯了,你的太太、兒女天天挨餓,他們一定到外面宣傳:千萬不能學佛,學佛不得了,都變成神經病!所以一定要懂得這道理。

24 做什麼事情都專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亂」。

25 吃飯就一心不亂地吃飯,穿衣就一心不亂地穿衣,接待客人就一心不亂地接待,世出世間法樣樣圓滿,念佛對於整個社會才有貢獻,大家才覺得佛法這是真正需要的。不能搞錯了,這句話聽錯可不得了。

26 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心。我們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把佛號放下;工作做完了,專心念佛,把工作放下。這樣,你佛也念好了,工作也做好!

27 諸位一定要明了,你能把佛號放下,辦事的時候心地清凈、一塵不染,這辦事還是念佛。

28 「我一心不亂地在辦事,沒念佛!」你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所以,二六時中真的沒有間斷,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能搞錯了。

29 一面工作,一面在念佛,兩頭都不好,事情沒做好,佛也沒念好。自己還以為自己很精進,「我這一天的佛號沒有斷」,其實你兩面都沒有得到。

30 用勞力而不用思考的,這個工作可以念佛;凡是用思考的,須要用精神專注的,決定不能念佛。

31 再跟諸位說,念佛要「念念相繼,無有間斷」,念念是什麼?是覺念、正念、清凈念。

32 「阿彌陀佛」這句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阿」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我樣樣都覺而不迷,就是阿彌陀佛。

33 我不念這句佛號也是念佛,我覺而不迷,樣樣都覺而不迷。處事待人接物,統統不迷、不邪、不染,一句佛號也不念,這個人叫真念佛。

34 咱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提醒自己覺正凈,提醒自己!

35 念佛貴老實,不夾雜、不間斷。這不間斷,要很自然地叫它不間斷,不是勉強的。勉強,你就做不到。

36 工作的時候,我們把整個精神貫注在工作上,我的工作做好;工作放下來之後,佛號就提起來,這樣叫不間斷。

37 否則的話,你這佛沒念好,工作也沒做好,兩方面都塌掉。所以,你會用心的話,是樣樣都圓滿、樣樣都做好,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38 在我們工作的時候,需要用思考的,我們就把佛號放下,認真去做事情,事情做完了,我們要恢復念佛。

39 念佛最重要是心裡有佛,口裡不念沒有關系,心裡念。口裡念累了,口就可以休息,心裡頭不能間斷。

40 再跟諸位說,我們讀經也是念佛,我們讀《阿彌陀經》、《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這還是念佛,因為經上講的統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念凈土三經,或者念凈土五經、念《往生論》,那個統統叫念佛。

41 你可不能念別的經,你說我念《華嚴經》、念《法華經》、念《金剛經》,那不是念佛,那是夾雜了。那個經上沒有講阿彌陀佛,沒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諸位要搞清楚。

42 我們口念,念累了,我們換換,我們來看經。看經還是念佛,可以調節我們的生理,使我們做到不疲不厭。這方法隨著我們自己適時適中地去運用,念佛才會念到法喜充滿。

43 現代人生活相當忙碌,念佛法門非常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這個法門不但適合各種根性,也不妨礙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修起來方便,也比較容易成就。

44 修念佛法門,只要一句彌陀念到底,不要斷煩惱就能成功,你們想想,八萬四千法門,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更方便,比這個更容易?

45 這個法門要用起來,真的二六時中可以不間斷。為什麼?坐在這里可以念,站著也可以念,走著也可以念,躺在床上睡著也可以念。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不間斷,行住坐卧都不妨礙,你一面工作,還可以一面念佛,它不礙你工作。

46 如果是用頭腦、用思惟的工作,你的工作一放下來,佛號就提起來了,功夫還是不間斷。

47 真正到功夫成熟了,縱然用頭腦想別的事情,佛號還是不間斷。真正功夫純熟,事事無礙,那是高等的了,不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

48 我們現在只好在工作上需要思考時,先把佛號放在旁邊;事情一做完,我們要馬上提起佛號。這個方法,誰都能做得到,不管什麼人都行!

Ⅲ 慈誠羅珠堪布講怎麼把佛法融入到生活

慈誠羅珠堪布講怎麼把佛法融入到生活
顯密雙運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是吉美林巴(也即智悲光尊者)撰著的一個方便法門。
一、何謂佛法融入生活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經常做義工,捐贈財物、獻血、捐獻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導的種種行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雖然我們不能斷然否定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裡沒有慈悲利他心和出離心,這樣的愛心與慈悲心外道也有,社會上的好心人也有,這只能算是做好事,而不是佛教特有的行為。
要想將佛法融入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佛法,如果心裡根本沒有佛法,那拿什麼去融入到生活當中呢?
根本沒有辦法。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見,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樣才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整個生命輪回當中,我們最大的三個問題是:
第一,貪欲心,貪財、貪名、貪所有世間的東西,終日為名韁利鎖所捆縛,這都叫做貪欲心,這是我們流轉輪回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第二,自私心,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損人利己,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第三個更嚴重的,就是執著,對任何事物,都患得患失,執持不放。
正是因為這三個禍害,才讓我們流轉輪回無法解脫。而對治這三個問題的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
貪欲心的對治,是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可以斷除或控制貪欲心;
自私心的對治,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減少或消滅自私心;
執著的對治,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以後,包括貪欲、自私、執著在內的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所以證悟空性是最關鍵的。
禪宗經常講放下、放下,怎麼樣放下呢?暫時對生活生起一種厭煩心,悲觀厭世、脫離生活,躲到山裡去修行,這不是放下,只是暫時的逃避。真正的放下,是從根本上知道這一切都如幻如夢,故而沒有任何執著與掛礙。
我們必須知道,對任何一個世間的有漏法,無論錢財、名聲、地位還是人,只要有執著,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執著越大,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越大,甚至痛苦已經超越這個東西原本給我們帶來的幸福,這是肯定的。要斷除世間所有的痛苦,首先就要斷除執著。
有些印度外道不知道這個道理,也沒有去尋找其中的因由。只是盲目地認為,輪回可以直接斷除,只要把身體毀掉,就可以成就。所以他們赤身裸體、自我虐待,甚至做出跳樓、自焚等極端行為,這些都是沒有找到輪回與痛苦根源的錯誤觀點所導致的。
凡夫一致認為,痛苦來自於外界的人、物或其他事物。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痛苦源自於外界,這誰也無法否定,但真正的痛苦根源並不在外面,而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歸根結底,就是執著。
但斷除執著很難,尤其是用顯宗的保守方法去斷除,就更難了,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更好、更快捷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密宗所講的證悟空性的方法。
二、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不過,即使證悟了空性,外表上也要隨順眾生。
蓮花生大士曾雲:「縱使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也即是說,見解要開放、高妙,但行為一定要保守、謹慎。
開放的意思是說,在證悟空性以後,包括殺盜淫妄、聞思修行等善惡之行在內的任何事物,都是虛幻而不真實的,不存在善惡、好壞、高低、左右等分別,沒有任何阻礙,全都是一片空性、一片虛空、一片光明。我們以常識所創造的各種規矩——無論佛教還是其他宗教制定的戒律、規矩、規定、法則,都已經煙消雲散。對這種人來說,就沒有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他們已經超越了這些約束,所以見解是很開放的。
但如果行為和見解保持一致,就會出問題。雖然對真正的成就者本身,不會有什麼問題。無論在藏地、漢地還是印度,都曾有數之不盡的成就者的行為超越了一切約束。甚至為了打破約束,他們還會採取強制且極端的手法。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為,就是一種超越約束的手段。但其他眾生卻不會理解這些放盪不羈、無拘無束的行為,為了保護眾生的根基,護持其他眾生的心或情緒,所以行為必須要保守。
蓮花生大士還說:「外表應當實踐經部儀,細致取捨因果有必要。」哪怕內在具備密宗的境界,但外在的行為,也應該按照小乘佛教的別解脫戒來行持,這樣細致取捨因果非常有必要。
但見解卻萬萬不能保守,否則就是執著,所以見解要開放。這是蓮花生大師在寧瑪巴的無上密法大圓滿中的要求。
其實,除了寧瑪巴以外,所有藏傳佛教對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這樣的。
三、一舉兩得之殊勝法門
很多人在聞思,也聽了《入行論》、《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以及《大圓滿心性休息》等很多非常殊勝的論典,大家都很虔誠,也在根據自己的能力盡量地斷惡行善,精進聞思修,可在將佛法落實到行為方面,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雖然通過聞思,可以建立起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想明白很多問題,哪怕沒有修,但與其他完全不學佛的人比起來,觀點還是完全不一樣。但聞思的功效也僅止於此,真正的落實,還是要靠修行。
不過,對大多數佛教徒來說,專職修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比較虔誠的修行人,每天嚴格地修持佛法的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三四個小時,剩下的二十幾個小時,都會被世間瑣事所困。如果不能將佛法融入到生活中,我們的絕大部分時間就會浪費掉。反之,如果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為正法所攝持,將會有很多益處:
第一,不會造業;
第二,生活會更有意義;
第三,會更加開心、幸福與充實,生活質量也會逐步提高。
我們曾經專文探討過《如何將病苦轉為道用》,與《如何面對幸福和痛苦》(也即《修行與生活》見《慧燈之光》),這些都是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法。在這篇文章中,將介紹如何把包括吃住行卧等等在內的所有行為都轉為道用。
行為是什麼?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包括吃、住、行、卧在內的一切活動,無論思想的活動還是身體的運動,都叫做行為。
通過發願,而把一切庸俗、平凡且與菩薩道毫不相關的行為轉為菩薩道,就是行為轉為道用。
如果懂得如何把行為轉為道用,平時也能落實到生活上,則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同時,積累很大的資糧,這不需要另外花費時間,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時,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鳥之功,所以很重要也很有意義。
四、具體方法
在《入行論廣釋》與《華嚴經》中,也專門講了很多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參考。
此處介紹的行為轉為道用法門,既有顯宗的方法,也有密宗的方法,故而稱為顯密雙運的行為轉為道用。
每天從早上醒來開始,到最後晚上睡覺,如何將一天所有的行為都轉為道用呢?
(一)蘇醒
早上剛剛從夢中醒來,一睜開眼睛看到世界的時候,該怎麼發願呢?
平時我們從睡眠中醒過來的時候,都是迷迷糊糊、睡眼朦朧的,既沒有觀點、也沒有發願,匆匆忙忙洗漱完畢,就趕去上班了。但修行人卻不應如此,而應首先意識到,從夢中蘇醒過來,類似於從虛幻的境界中醒過來;從深度睡眠中突然醒過來,則如同從不知不覺的無明狀態中醒過來,來到眼睛所見的新世界當中,這與證悟空性,抵達佛的清靜剎土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相似,所以我們要發願:「祝願一切眾生能從無明黑暗中蘇醒過來,最終成就佛的果位。」這樣僅僅依靠發願,就能積累很大的資糧。
這些機會每天都有,但我們卻從來沒有這樣發過願,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方法,所以把機會都浪費了。
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清晨。雖然一開始不太熟悉,只要堅持一兩個星期,就會習慣成自然,以後每次從睡眠中醒過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這樣發願。
同時還要發誓:「我今天一定要過成有意義的一天,我今天的生命一定要做到有價值。」意思是說,自己當天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盡量行善斷惡、聞思修行等等。
(二)起床
起床與佛陀從法身狀態中幻化出化身與報身去度化眾生,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相似,所以我們要發心:
「願一切眾生能夠得到法身,並從法身中顯現出報身和化身去度化一切眾生。」
(三)穿衣
穿衣服的時候應當發願:「願天下所有眾生具有慚愧心。」如果沒有慚愧心,就會不知羞恥、無惡不作;有了慚愧心,就能自覺地尊重因果、護持戒律,而不會造作惡業。
(四)系腰帶
系腰帶的時候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的善根都能夠雙運。」所謂雙運,也即智悲雙運、福慧雙運、世俗諦和勝義諦二諦雙運。願一切眾生都能於世俗諦當中行善斷惡,於勝義諦當中證悟空性,行持如幻如夢的善根,修持智慧與方便雙運的資糧。
(五)坐
坐任何地方,無論坐地上還是坐沙發,都與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一座之間證悟佛果有點相似,所以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獲得金剛座。」
經過菩薩十地末尾,最後在一座間證悟佛果,就是獲得金剛座。
(六)進門
無論上班進辦公室的門,還是回家進自己的家門,進門的時候都要發願:「願一切眾生能夠進入解脫之門,進入解脫之城。」解脫之城,也即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清凈佛剎。
(七)入眠
進入睡眠狀態,與十地末尾斷除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一切意識,斷除所有念頭,進入無念的智慧狀態而成佛,也即從十地的最後一個瞬間進入第十一地也就是佛地比較相似。
尤其在《佛教的物種起源》(見《慧燈之光》)中講過,密宗認為,每天從夢中蘇醒,經歷白天的工作與生活,再到晚上入眠,也是一個輪回。這個24小時的輪回,與無始以來流轉至今的大輪回過程完全一樣,只是時間較短,只有24小時而已。所以在睡眠之前我們要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法身的果位!」這樣發願以後,就能把入睡的行為轉化為菩薩道。
(八)做夢
因為我們的現實生活,也和晚上的夢境完全一樣,是如幻如夢的,所以有夢瑜伽基礎的人在做夢的時候,也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能證悟一切法如幻如夢。」
在寧瑪巴的六中陰修法,噶舉巴的那若六法,以及格魯巴的密集金剛等修法中,都有夢瑜伽修法。通過夢瑜伽修法,就能在做夢的初級階段,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做夢。
在夢瑜伽中知道自己在做夢並不難,意義也不是很大,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做夢的同時要知道,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也像夢境一樣虛幻不實。
但這些修法對還沒有修加行,至少連數量上還沒有完成一遍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的基礎還沒有打好。
(九)做飯(生火)
《密宗概要》(見《慧燈之光》)中講過,我們看到的不清凈現象,源自於我們自己的無明,如果無明不存在或者斷除了,地水火風空五大種的真實本質,是佛的壇城。無論看到什麼樣的火,其本質都是白衣佛母。
在煤氣爐一打開,火燃起來的時候,首先在火的中間,觀想一個吽(>)字,吽字再變成金剛空行母,也即五部佛當中屬於金剛部的空行母。身體黑色,一面二臂,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並以右屈左伸的坐姿端坐於蓮花墊上,身上的裝飾,是像金剛薩埵一樣的報身佛裝飾,與密宗其他空行母不同的是,金剛空行母的嘴巴是張開的,並要將她的舌頭觀想為十方三世一切佛舌的總體。
在做飯之前,先要在煤氣爐旁准備一點沙子,然後觀想自己從無始以來身口意所積累的所有罪業,都集中於自己心臟當中的藏文黑色(2))字,然後在肚臍下再觀想火的種子(<))字,足心觀想風的種子(;))字;此字產生風,從而點燃肚臍下的火種子字,燃燒的火焰經過身體往上竄,將心口的(2))字往上推動,並從鼻孔排出,這時觀想(2))字變成蠍子進入沙中,與沙子融為一體,然後盡力念誦嗡啊吽,同時觀想沙子和罪業通過嗡啊吽的力量轉化為甘露。之後念幾遍咒語:「嗡班雜爾扎嘎卡卡卡河卡河,沙爾哇巴幫達哈那剛目格日業梭哈」,並用拇指和食指抓一點沙子扔到火里,其間觀想自己無始以來的罪業通過咒語的力量轉化為甘露,融入到金剛空行母的口中,從而消除業障。之後念三遍百字明,念的時候,要具備四對治力,其後再念:「嗡班匝爾墨」,同時觀想金剛空行母回到法界當中,就像佛從法界當中顯現色身度化眾生,事業結束之後,又融入法界一樣。打一個世俗的比喻,就像請一個人出來吃飯,之後送客回家一樣,最後是迴向。
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懺悔方法,其中有觀想、有念咒、有四對治力等很多方便,觀想也不復雜。每次做飯的時候若能這樣觀修,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佛以前,我們做飯炒菜的時候,會殺雞宰魚,所以做飯的行為是罪業;學佛以後,我們不再殺生了,做飯的行為不是罪業,但也不是行善,只是無記的做飯炒菜而已;現在學會了這個方法,從此以後做飯炒菜都可以變成菩薩道,這多有意思啊!
(十)走路
本來走路有三種情況——善、惡、無記。區分的界線,在於走路者的動機。如果是為了放生等善事而走路,則走路是善法;如果為了偷東西、殺生而走路,就是罪業;既不是為了行善,也不是為了造惡,只是單純地走路,或是為了趕去上班等等,就是無記法。
如何將無記的走路轉化為菩薩道呢?
印度的恆河很長、也很遼闊,其中有數不清的沙子,所以釋迦牟尼佛經常用恆河沙數來比喻很大的數量。
首先觀想一塵中有恆河沙數的佛剎,走路的時候,觀想自己在轉繞成千上萬恆河沙數的佛剎,這樣就能將走路的行為轉化為道用了。
(十一)穿新衣
穿新衣服,特別是穿名牌新衣服的時候,可以念誦咒語:嗡梭巴哇悉朵沙爾哇達摩梭巴哇悉朵吭。即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意思。同時觀想衣服也是空性,然後從空性當中產生一個供品的種子字(Q)),然後再觀想種子字變成天人的衣服,先供養自己的根本上師,然後再供養本尊,之後才是自己穿著,這樣穿衣服也可以積累資糧了。
《俱舍論》中講過,人間再名貴的衣服,也無法與天人的衣服相媲美。顯密都認為,即使真的將衣服供養上師、本尊,他們也不會穿。但一切法都要觀待因緣,都從緣而起。而緣起的關鍵,就是自己的心,也即是說,一切善惡都源自於造業者的動機。僅僅心裡觀想供養根本上師與諸佛菩薩,還是可以得到真正供養的福報,可以積累資糧。
既然連穿新衣服也可以變成菩薩道,這樣不是很有意義嗎?
(十二)洗澡
很多人每天都洗澡,但只是將身體洗干凈而已,現在我們要設法把它轉為菩薩道。
從凡夫不清靜的角度來說,水就是液態的物質,但以八地菩薩來看,水的本體卻是五方佛母之一的瑪瑪格佛母。
沐浴的時候,首先觀想瑪瑪格佛母的種子字(2))。之後再將(2))字觀為水的佛母——金剛佛母,然後念誦咒語:班雜爾扎革新當革日梭哈,同時祈禱金剛佛母,加持自己能清靜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然後觀想金剛佛母化為甘露融入洗澡水,之後再洗澡。
同樣,過河的時候,也要把整條河的水作相同的觀想。
《生起次第修法》(見《慧燈之光》)中解釋過,之所以密宗不直接觀想本尊,而是首先在蓮花座墊的日月輪上,觀想一個種子字,再把種子字觀想為本尊手裡的法器,然後法器發光,最後才變成本尊,是為了快速消除我們從投胎、出生、成長直到死亡階段的不清靜現象,種子字是消除投胎時阿賴耶識上的習氣,然後每個環節都用不同的方法來快速抹掉、刪除。
如果沒有人解釋,大家會認為密宗不但充滿了深厚的神秘色彩,而且無比殘暴、色情下流,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凶惡的憤怒金剛,其內涵也充滿了智慧和慈悲,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兇殘與色情。因為很多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即使密宗修法見效十分快捷,如果沒有灌頂,也不能聽、不能修,甚至連密宗的法本都不能看。因為此處介紹的不是很深,所以還不算違背密宗要求。
(十三)吃肉
1、前提
以前我們的吃飯不但與菩薩道沒有任何關系,而且還可能和惡趣有關,因為我們的飯食,往往是以傷害其他眾生的生命為代價的。
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中明確指出:肉食我過去沒有開許,現在不開許,未來也不開許。並宣講了很多肉食的過患:吃肉非常影響慈悲心的誕生與成長等等。
但我們也不能因為吃肉不好,就將吃素和學佛完全等同起來,說不吃素就不能學佛,這樣很多人就不能學佛了,就會中斷這種人的善根,佛也沒有這樣要求,所以我們還是要顧全大局、從長計議。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不走極端,這是佛對我們的要求,否則將欲速則不達。
很多不了解的人以為,密宗可以開許吃肉,因為很多密宗修行人在吃肉。其實,密宗經典和大乘顯宗經典基本上一樣,根本沒有開許可以把肉當成食品來吃。大圓滿是這樣,時輪金剛更是這樣。時輪金剛甚至把肉食的過患講得比一般大乘顯宗經典所講的還要嚴重。
但對剛剛學佛的人,要求不能太高,只要他們能做到自己不點殺,不吃活的生命,就已經不錯了。很多佛教徒在吃素的過程中,也會遭遇家人、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會造很多口業,從而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克服困難堅持吃素當然很好,實在萬不得已,密宗也有一些對肉食者有用的方法——通過咒語的力量,把吃肉的罪業減輕,同時還可以利益一些眾生。

Ⅳ 如何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到生活、工作中去呢

融入可以,佛法能去除煩惱,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忍怒,不要說他人過失,我們要有寬容心。遇到問題可以換位思考,從他的角度看他這樣作的想法。有得比有失,得到的比會失去不要把物質看的那麼重。不要看到別人什麼的就替別人煩惱
。其實佛學有很多做人的道理

Ⅳ 現代人如何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

我們不管在古代也好或者現在也好,基本需求是一樣的,我們都有負面情緒。因此佛陀教法是在不同時空都有適切性,是一切利益與安樂的來源。行走坐卧不離佛法,心裡默念佛的訓示,行事遵照佛的教導,時時勤習經文,處處勸人為善。


我們修佛不管念誦經典或打坐,主要是修觀內心,不論是位在寺廟或山洞裡、在城市或家庭,主要是必須要修心,修慈心、悲心、安忍、寬恕等。我想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可以每日生活中引用,特別是接觸人群時必須修耐心、寬容、寬恕及慈悲心。身為大乘者,我們最重要的教法是要培養菩提心,菩提心即是覺醒之心,覺醒之心是基於慈心和悲心。慈心是慈愛一切有情眾生。我們都有某種程度的愛心,這愛心是有限的,基於自私心,我們喜歡或愛某某人是因為那個人是朋友或是親戚等等。但是我們在說的是慈愛於所有的眾生甚至對於自己敵人在內。當我們慈愛所有時就了解大家都有痛苦,因此我們希望他們脫離痛苦,這就是悲憫心。所以我所說的是不論什麼時代,古代也好現代也好,沒有人想要苦,每一個人都希望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其方法就是改變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能夠不被煩惱控制,且能轉化煩惱,這樣才能找到究竟真實平和與快樂。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經常做義工,捐贈財物、獻血、捐獻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導的種種行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雖然我們不能斷然否定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裡沒有慈悲利他心和出離心,這樣的愛心與慈悲心外道也有,社會上的好心人也有,這只能算是做好事,而不是佛教特有的行為。


要想將佛法融入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佛法,如果心裡根本沒有佛法,那拿什麼去融入到生活當中呢?根本沒有辦法。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見,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樣才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


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整個生命輪回當中,我們最大的三個問題是:

第一,貪欲心,貪財、貪名、貪所有世間的東西,終日為名韁利鎖所捆縛,這都叫做貪欲心,這是我們流轉輪回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第二,自私心,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損人利己,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第三個更嚴重的,就是執著,對任何事物,都患得患失,執持不放。正是因為這三個禍害,才讓我們流轉輪回無法解脫。而對治這三個問題的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


貪欲心的對治,是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可以斷除或控制貪欲心;自私心的對治,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減少或消滅自私心;執著的對治,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以後,包括貪欲、自私、執著在內的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所以證悟空性是最關鍵的。


禪宗經常講放下、放下,怎麼樣放下呢?暫時對生活生起一種厭煩心,悲觀厭世、脫離生活,躲到山裡去修行,這不是放下,只是暫時的逃避。真正的放下,是從根本上知道這一切都如幻如夢,故而沒有任何執著與掛礙。


我們必須知道,對任何一個世間的有漏法,無論錢財、名聲、地位還是人,只要有執著,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執著越大,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越大,甚至痛苦已經超越這個東西原本給我們帶來的幸福,這是肯定的。要斷除世間所有的痛苦,首先就要斷除執著。


有些印度外道不知道這個道理,也沒有去尋找其中的因由。只是盲目地認為,輪回可以直接斷除,只要把身體毀掉,就可以成就。所以他們赤身裸體、自我虐待,甚至做出跳樓、自焚等極端行為,這些都是沒有找到輪回與痛苦根源的錯誤觀點所導致的。


凡夫一致認為,痛苦來自於外界的人、物或其他事物。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痛苦源自於外界,這誰也無法否定,但真正的痛苦根源並不在外面,而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歸根結底,就是執著。


但斷除執著很難,尤其是用顯宗的保守方法去斷除,就更難了,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更好、更快捷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密宗所講的證悟空性的方法。


不過,即使證悟了空性,外表上也要隨順眾生。蓮花生大士曾雲:「縱使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也即是說,見解要開放、高妙,但行為一定要保守、謹慎。


開放的意思是說,在證悟空性以後,包括殺盜淫妄、聞思修行等善惡之行在內的任何事物,都是虛幻而不真實的,不存在善惡、好壞、高低、左右等分別,沒有任何阻礙,全都是一片空性、一片虛空、一片光明。我們以常識所創造的各種規矩——無論佛教還是其他宗教制定的戒律、規矩、規定、法則,都已經煙消雲散。對這種人來說,就沒有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他們已經超越了這些約束,所以見解是很開放的。


但如果行為和見解保持一致,就會出問題。雖然對真正的成就者本身,不會有什麼問題。無論在藏地、漢地還是印度,都曾有數之不盡的成就者的行為超越了一切約束。甚至為了打破約束,他們還會採取強制且極端的手法。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為,就是一種超越約束的手段。但其他眾生卻不會理解這些放盪不羈、無拘無束的行為,為了保護眾生的根基,護持其他眾生的心或情緒,所以行為必須要保守。


蓮花生大士還說:「外表應當實踐經部儀,細致取捨因果有必要。」哪怕內在具備密宗的境界,但外在的行為,也應該按照小乘佛教的別解脫戒來行持,這樣細致取捨因果非常有必要。


但見解卻萬萬不能保守,否則就是執著,所以見解要開放。這是蓮花生大師在寧瑪巴的無上密法大圓滿中的要求。


其實,除了寧瑪巴以外,所有藏傳佛教對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這樣的。


很多人在聞思,也聽了《入行論》、《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以及《大圓滿心性休息》等很多非常殊勝的論典,大家都很虔誠,也在根據自己的能力盡量地斷惡行善,精進聞思修,可在將佛法落實到行為方面,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雖然通過聞思,可以建立起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想明白很多問題,哪怕沒有修,但與其他完全不學佛的人比起來,觀點還是完全不一樣。但聞思的功效也僅止於此,真正的落實,還是要靠修行。


不過,對大多數佛教徒來說,專職修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比較虔誠的修行人,每天嚴格地修持佛法的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三四個小時,剩下的二十幾個小時,都會被世間瑣事所困。如果不能將佛法融入到生活中,我們的絕大部分時間就會浪費掉。反之,如果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為正法所攝持,將會有很多益處:第一,不會造業;第二,生活會更有意義;第三,會更加開心、幸福與充實,生活質量也會逐步提高。


我們曾經專文探討過《如何將病苦轉為道用》,與《如何面對幸福和痛苦》(也即《修行與生活》見《慧燈之光》),這些都是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法。在這篇文章中,將介紹如何把包括吃住行卧等等在內的所有行為都轉為道用。


行為是什麼?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包括吃、住、行、卧在內的一切活動,無論思想的活動還是身體的運動,都叫做行為。


通過發願,而把一切庸俗、平凡且與菩薩道毫不相關的行為轉為菩薩道,就是行為轉為道用。


如果懂得如何把行為轉為道用,平時也能落實到生活上,則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同時,積累很大的資糧,這不需要另外花費時間,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時,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鳥之功,所以很重要也很有意義。


在《入行論廣釋》與《華嚴經》中,也專門講了很多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參考。

阿彌陀佛······

Ⅵ 如何把佛法應用到生活中

佛法離不開生活 ,要是脫離了 就不是佛法.......
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在《佛說善生經》中,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又要履行哪些職責。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繫上,我們要本著愛心和慈悲心來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准則。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愛心和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關於人際關系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財布施和法布施。所謂財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所謂法布施,就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乃至解脫生死。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要我們帶著愛心和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四種不善的語言。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欺騙他人;綺語就是以誨淫誨色的語言使人產生煩惱。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實語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這也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勢必會越來越虛偽。所以,一方面要說真實語,一方面要說利他語,如果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三是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當別人從事一些健康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時,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凡夫因為我執的關系,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於己。哪怕在家庭里,無論父母對子女,或者妻子對丈夫,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理解、彼此體諒。所以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摧殘。同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處世,那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愛心和慈悲心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四、我們有一顆什麼樣的心,對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映。
因為我們有嗔恨心,所以聽到別人的辱罵就會煩惱、會憤怒,會感到深深的傷害。而一個修行人,會將生活中的挫折當做修行的助緣。佛經記載,佛陀在因地為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體,但不起絲毫嗔心,最終證得佛果。
因為我們有貪心,即使擁有很多的財富,但還在為佔有更多而煩惱,永遠沒有滿足之時。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縱然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也能在簡朴的物質條件中發現人生樂趣。正如孔子所贊嘆的顏回那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將佛法融合到生活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