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更好地使用新教材的技巧:
一、理解教材的定義
教材就是教科書(課本),但是,教師用書、練習冊、磁帶、多媒體光碟,甚至卡片、掛圖也屬於教材的組成部分。另外,根據課標的定義,教材就是英語課程的核心學習材料,包括網路、電視節目、報紙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的一部分。
二、英語教材的特點
教材結構一般有warming-up, pre-reading ,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language supporting , task 等,條條框框都很清楚;而現在的教材,給大家的印象是--這些板塊不明顯了。實際上是把語法放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出現。 其實,現在教材的編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多研究、多反思、多收集案例。
三、教材的作用
教材就是「聖經」嗎?其實一切要從實際出發,也就是說教材有可能起消極作用,也可能起積極作用(受編者條件和水平的影響)。所以現在很多學校強調校本教研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使用的教材實際上是把龐大的語言系統壓縮到一點點,再把一點點拿出來給學生。這一點點是不是最核心、最基礎、學生最需要的呢?如果對教材處理不當,只能是照本宣科,對學生和教師成長都不利。所以在使用教材時要有效地進行取捨,也就是說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四、重視課前備課。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的,它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因此,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整合於教學之中,這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如何落實三維目標呢?我認為:在備課前,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然後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具有可操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要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備課的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過程。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五、靈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首先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和教學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重視教學有效性。
1、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教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善於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3、在課堂中傾聽。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於傾聽。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善於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4、課後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謂課後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後,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後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後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並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總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歸屬與落腳的地方,新課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但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境界,卻還有無數個「結」等待著我們去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持之以恆地貫穿於課堂內外。通過課堂實踐的磨礪,真正走出課堂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有效」的和諧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使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有所得、有所獲,為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注入後勁。
❷ 如何專業的使用語文教科書
一、對教材進行有效的重組
有效的重組教材,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聯系的文本組織起來有效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於開展比較性閱讀、探究性閱讀、合作性學習等學習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有利於促使學生加強記憶和深入思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為教師教學的有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和學生的發展實際,突破現行教材以單元編排的局限,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學實效。(1)以主旨相似作為重組依據。從思想文化內涵上的交叉點和聯系點出發,在語文教材中為課文文本找出其他的類似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按主題整合,並進行有價值的分類。這樣的整合使原本散亂的單篇教學呈現出了新的格局,在一個較小的平台上解決了語文教學零敲碎打的弊病,為初中語文學習呈現的嶄新格局。(2)以題材相似作為重組依據。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整合同冊書「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王維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別詩。(3)以體裁相似作為重組依據。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已經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和《滿井游記》編為第六單元,還可與《桃花源記》(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核舟記》(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等文章進行比較,進一步了解「記」是古代一種常見文體,可寫景可記事,還可說明和議論。(4)以作者作為重組依據。一個作家的風格自有其穩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長及作品產生過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打上時代的烙印。因而對同一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會使學生領悟到知人論世的重要性,以培養其正確的思維方式。
二、對教材進行有效的整合
整合教材是指在有效的使用語文教材的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依據,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建立有機的聯系,使語文課程更加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增強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增強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首先,要關注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語文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若能因勢利導,那麼語文課堂將會充滿活力和魅力。正如陳鍾梁先生所說:「語文教學需要『雜交』,教學也是一種生態,遠親繁殖有利於培育良種。」只要教師用心而且有一定能力,學科間的溝通融合就會變成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其次,語文學科要與生活相聯系。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溝通課堂內外,聯系教材與生活。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均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才能激活學生記憶倉庫中的素材,才能增強學生生活體驗對語文學習的推動作用。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可與校園生活聯系;而《背影》《我與地壇》等就可與家庭生活對接;而《唐睢不辱使命》等則可以與社會生活呼應。在進行教材與生活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努力突破狹義課程教學的局限性。
三、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延伸
(一)利用背景資料豐富教材資源
老師的每一堂課都是創造,不能局限於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學生提供或讓學生去查找、搜集相關材料的機會。利用背景資料可以激發學習情緒,渲染課堂情緒,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克隆」,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克隆」的資料。在課上讓學生展示相關資料,加深對克隆知識的了解。使學生對當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這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無形中還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根據教學目標挖掘教材資源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拓展延伸教材必須立足於教材本身的開放性,以教學目標為重要保證,一切圍繞目標教學。以教材為活動框架,搭建學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八年級下冊課文《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都藉助「美味」傳遞出了豐厚的飲食文化,而且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到民間采風去」。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教材帶領學生去探究本民族、本地區的精神內涵,搞一次《舌尖上的重慶》綜合實踐活動。這樣的語文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樂於參加,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思,挖掘潛能,培養綜合能力,對學生的影響極大。
❸ 如何使用教材
教材的使用要有創造意識,把握好教材的彈性,根據教學實踐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重組、取捨、再創造,使教材更適合自己及學生。
❹ 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中小學美術教材(初中版)
一、 對美術教材的認識
什麼是教材,教材是教師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的、供學生選擇和處理的、負載著知識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教科書,視聽、電子教材以及來源於生活的現實教材),是可供學生閱讀、視聽和藉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師教學的基本材料,又是學生認識世界的媒體。
《美術課程標准》從幾個層面詮釋了美術教材的性質,幫助我們對教材進行重新認識。
1、 美術教材在美術課中的地位——「美術教材是美術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系。」
2、 美術教材的定位——「完整把握《標准》精神,科學建構教材的框架。
3、 中小學美術教材的特點——「具有基礎性、趣味性和開放性」。
4、 教師要樹立新的教材觀
二、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第一:瀏覽教材,了解教材。
第二:梳理教材。 把教材內容進行梳理,理出頭緒。分幾大部分,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第三:吃透教材。 教材傳達給我們哪些信息,要教什麼,怎麼教,學生如何使用教材進行學習。
第四:補充教材,整合資源。 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現為「調整」、整合教材,變換教材中各個單元順序。
第五:把教材轉化為課程。 根據教材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根據學生認知過程,學習過程,根據完成作業所需時間及工具材料等多種因素安排課程。
三、用活教材 發揮創造性
(一)認識教材資源,利用教材資源
(二)發揮創造性思維 用活教材
1、 我們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上出有特色的課。
2. 我們鼓勵教師編寫校本教材,發揮自身的優勢,根據自身專長和學校辦學特色,編寫出本校美術教材,形成學校美術特色。
3. 我們鼓勵以「同課異構」的形式開展教研活動。「同課異構」是指面對同一課程,每個教師設計出自己的教案,不同地區的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形成多條思路,展示課例,進行交流,這是教師間相互切磋,研究「合理安排課程」的非常好的教研形式。
(三)專家的話對我們的啟發
1 .希望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對教材主題視覺因素的理解與認識要緊緊把握,能夠更深刻地對美術文化和學科問題進行引導。
2 .在演示方法、工具、步驟、意義、作用,為什麼這樣使用等方面,要能夠更貼近兒童的心理,能夠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3 .在范畫的演示方面,要盡可能的規范,板書的書寫,對材料的處理更加熟練,對教材的創造性理解與處理做得更到位。最後,希望老師們在專業上繼續努力,對美術課的理解越來越深刻。」
四、從典型課例看對教材合理有效使用和三維目標的落實
❺ 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英語教材
怎樣才能又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呢?我想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才是搞好英語教學的關鍵。 一、把握教材——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的前提 1、什麼是教材。 一提起教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學校發給學生,供課堂教學使用的課本。教材是否完全等同於課本,了解了這個最基本的問題,我想也會有助於我們准確地去解讀和使用教材。我們現在所謂的教材就是指教科書,尤其是指學生能夠購買的教科書。但是,教材本身並不局限於學生用的那個課本,比如說教師用書,練習冊,還有磁帶、包括多媒體光碟、甚至是卡片、掛圖等等,都屬於教材的組成部分。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完善,網路,電視節目,報紙,這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的一部分,他們都屬於英語課程資源,都是英語課程的核心學習材料。所以教材不完全等同於課本,凡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材料,都可以稱之為教材。 2、分析教材,有的放矢。 許多老師對過去的教材情有獨鍾,每個單元里邊的課文、對話練習、語法等等,條條框框很清楚,學生學起來輕松易懂。那麼現在的這些新教材呢,給大家的印象是單詞量過大,板塊不清楚;新詞彙到處都有,語法也比較分散,練習和活動也是混在一起的,老師們感到很迷惑。多數老師對這種新的教材編寫思路還不太認可,或者說還不太容易接受。我個人倒是覺得新教材有它的獨到之處。新課標理念下編出來的教材,為學生為教師留的空間比較大,它的彈性、它的選擇性比較多,另外,提供的資源量也比以前大,當然這個時代性更是比以前強了。還有,就是它更貼近於人文,學生不僅可以學習英語還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但是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廣博的知識,要有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等。新的事物的出現,新的要求的提出都要有一段時間的適應,而且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潛心研究,認真分析,在搞好教學的同時自己也得到豐富提升。自從教授新教材以來在知識方面我不再局限於課本,知道了很多自然,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內容;在能力方面我學會了搜集,整理,掌握了任務型學習等方法;在情感方面,和學生一起共同探討學習,共同進步,沒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總的感覺是和學生在共同成長,雖然有點艱辛但是很值得。 所以我認為一定要研究新教材,適應新教材學會處理新教材。那麼怎樣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新教材呢? 二、取捨和調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的法寶 《課程標准》對教材的使用也提出了一些相關的要求,就是「教師要善用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地取捨和調整」。對於教材的取捨與調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我們要敢於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 過去一提到教材,大家就認為教材就是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前是受條件限制我們也很少找到更多的英語資源,多數依靠手頭的教科書或簡單的實物,圖片進行教學,教材是單一的。現在我們的教學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材的版本也層出不窮,但是什麼樣的教材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作用:它是非常有用的教學材料,又能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又是非常有系統、有條理的,更好的利於教學,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材的消極作用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一套教材,不管你怎麼好,還是受一定的限制的,如:編者的水平,材料的合適度,學生的地區差異等。所以教師對於手中的教材要敢於挑戰,敢於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取捨和調整。 其次要善於取捨和調整。 教師不是教材的被動使用者,而應該是教材的積極開發者。即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基礎之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做一些內容的調整和方法的改變。對此我深有感觸。。 三、整合教材的幾點建議。 1、不要過於擔心取捨和調整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取捨的是教學材料。調整的主要是教學方法,教學順序,教學的難易度。只要符合課標要求,學生可以容易的接受就沒有問題。很多人總是放心不下舍的內容,不細講總怕考試時會丟分。其實取捨乃靈活運用也,有些東西不講無關緊要的。 2、不要唯考試中心論,過分整合,集中處理。 前面多次提到了不要照本宣科,教材至上,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教材。教學內容就像是一棵大樹的軀體,離開樹葉做裝飾不會很茂盛。我們也不能考試考什麼我們教什麼,或者把詞彙,語法等單提出來集中處理這樣都不是有效整合教材的初衷。 3、教師之間要精誠合作,取長補短,互相借鑒。 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及整合教材提出了新的挑戰。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感受與大家共享,擁有團隊意識,才可以是自己的教學水漲船高。 總之,搞好英語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基本的還是熟知課程標准,根據學生需要,大膽﹑理智﹑創新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教師也要提高教材的使用智慧,更好的搞好英語教學。
❻ 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教材,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品德教材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教材功能的轉變,它不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不是師生課程生活的指揮棒,不是指令性課程範式下的產物,而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範例,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它極具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既能以教材為載體,又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結合學生實際,適當重組教材。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新教材的板塊內容編排比較合理,但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這樣一來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大膽打破教材的框架結構,重新整合。
我曾聽過兩位教師執教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之活動主題三《法律保護你我他》。
另一位老師則對教材所呈現的內容進行適當重組,把能整合的話題內容整合在一起。教師從新買的衣服出現了質量問題引導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退貨,接著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實際中舉例說明,同時通過開設模擬法庭,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組織互相交流,深化他們的生活經驗,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他們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活動流程非常清晰,雖然沒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識一一呈現,但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更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尤其是開設模擬法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更充分的體現,同時,教師還注重了法律意識的滲透和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的學生基礎較差,教師要將新教材的內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學生接受起來就比較困難。與其如此,還不如大膽刪去一些難度大、學生接受不了的內容,或者用相對簡單的材料來替換,或者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場景、材料來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現代社會通訊和媒體非常先進,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見識是比較廣的,教師可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適時增加相關的有益內容,或讓學生在閱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可見,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讓學生有了真實有效的體驗,真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結合校班實際,適當整合教材。
品德課程強調以主題活動等實踐形態呈現,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創造性使用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根據校班實際,追求最適合自己班級的有特色的教學。
例如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去環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飛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歐洲風情、世界真奇妙五個活動主題。這五個活動主題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我先組織學生完成第一個活動主題,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關國家、人口、種族、民族和語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接下來的第二、三、四個主題內容的學習,均以旅遊日記的形式呈現。我便根據本班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個性強、富有表現力、有競爭意識等,將全班學生分為美洲組非洲組歐洲組三大組去比賽。組織學生通過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由組長組織組員分工合作,觀察、收集、調查、整理資料及設計問題答辯和貼近主題式的才藝表演等,較好地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准備。課堂上,我採用一組多種形式的研究學習成果匯報,其他組提問,教師只在關鍵處、困惑處給予點撥引導。這樣,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這些有代表性國家和地區各自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內容,從而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呈現美洲、非洲、歐洲等地的風俗習慣活動主題時,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辨,他們擁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學生通過匯報、交流、質疑、釋疑等綜合表現來相互評價,綜合評定,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興致很高,而且收獲的不僅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這也能體現品德課程的綜合性、活動性。
通過實踐,我們發覺,教師在組織實踐活動前,要准確全面地把握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指導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有效的豐富的體驗和感悟。
三、結合本地實際 ,適當增減教材。
課程標准指出,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的資源是本教材創造性使用的途徑,為了能更好地符合學生和本地的情況,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做適當增減,況且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使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我們都知道,我國城鄉差別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教材難以完全兼顧北方和南方、城鄉與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有趣的家鄉風情》之活動主題一《我喜歡過年》,講的是如何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同樣的春節,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北方人春節看冰雕、貼窗花、包餃子、趕廟會等,而我們海南春節貼春聯、放鞭炮、看瓊劇、看公仔戲、舞龍、調聲、吃年糕等,教師還可適當補充海口萬春會、府城換花節、文昌糖糕、用魚祭祀等名俗習慣簡介,引發學生對自己在城裡或在鄉村分別是如何過年的情景的回憶,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基於品德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本著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原則,選取了本地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例子及與教材主題相聯系的活動,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中得到真切的體驗。
總之,新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但並非唯一。教師是教材的實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創造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新理念倡導教師運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而教師和學生由此創造的學校資源是無限的,教師用教材教,要結合聯系生活實際,捕捉生活動態,激活教材,舍取補充貼近兒童現實生活,對學生真正有指導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使原本純而又純的書本鮮活起來。
❼ 如何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
學習過程是學生自我感知的過程.這種體驗式的過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學生自主感受中生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預設性,不僅給學生提供、設計這樣的契機,還要關注學生在自我感知過程中的動態反應,要根據學生的共性需求和個體需求適度調整教學。在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設計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在數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可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方可更好的設計好一節課,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需求主要包括學生的認知、興趣、知識與經驗的背景、學習方式等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尊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及時地對教學進度、難度進行調控,才能保證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隨時關注學生的反應。學生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皺一下眉頭,都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進行教學,而應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比如:學生已經學過哪些知識?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怎樣?復習哪些知識有利於對本課的知識建構?怎樣設計教學過程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總之,設計的導學案(講學稿)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並根據這一情況來確定課堂教法。例如,怎樣引出新知識,怎樣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去解釋一個概念,怎樣創造情景,怎樣歸納學過的知識點等等,都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經常採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原有知識發生矛盾,以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如在教江蘇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認識比》時,我問學生:你們知道人身上哪些器官存在著有趣的比嗎?如你買雙襪子,只要將襪底在拳頭翻一周,它的長與腳的長的比大約是1:1的緣故。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急想著知道人身上還有哪些比。趁著學生興趣盎然,接著我又講兩臂平伸與身高的比大約也是1:1,腳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手腕周長與頸周長的比約是1:2,頸周長與腰的比也約是1:2。學生越聽越驚奇,急想驗證是否正確。當學生驗證之後,我又說: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如警察發現了犯罪嫌疑人的腳印,就可以利用比的知識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等等。精心設置問題,引起懸念,使學生產生疑問。這樣就能激起內部已知和不知的矛盾,激起認識興趣促使學生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引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強烈求知慾,從而獲取了新知識,促進了思維發展。
教學設計分析:
教師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盡力做到數學課程生活化。也就是在數學課程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將數學課程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其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新課標強調數學課程生活化,這不僅需要體現課程內容的生活化,更需要體現課程理念、課程標准、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的生活化。新課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要把抽象的數學變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學好數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解決問題。因此,教學設計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將數學教學生活化,將學生經驗納入課堂,構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消除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縮短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使其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出新知。
❽ 如何有效的利用教材
在學生負擔日益加重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更應該以人為本,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性。一、從教學目標入手,重視課前的備課。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方向和學生的主體活動都是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來進行的。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首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 1、把握意圖,讀懂教材深人細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師能夠駕馭教學過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教學重點;只有鑽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實現「知識、能力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目標;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對教材的結構、教學程序、方法的選擇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實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才因此,教師必須鑽研課程標准,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分析教材邏輯系統,把握教材知識結構,並側重分析本節課內容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學的知識重點、能力點與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有限的教學素材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心血,蘊藏著豐富的內涵,體現著科學的哲理,給教師留出了更多的空間與餘地,給教師提供了寬松、開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編寫者意圖,讀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內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住課堂的脈搏,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這一「再創造」的過程。 2、目標合理,備課充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因此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二、從教材內容入手,靈活使用教材。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經常說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可以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 1、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例如在教學用方程法解答分數應用題時,這個知識點是本冊教材的難點,但教材出示的例題信息繁多,學生需要從眾多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後在分析、列式,在教學中,我對教材的做了比較大的調整,首先我出了一道分數的乘法應用題,學生復習以後,我改變了本題的條件與問題,在同樣的數量關系式中,所求問題發生了改變,讓學生分析解題的方法,學生自然想到了除法,再引道學生用方程法解答。這樣的設計既有利於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順利實現了知識的遷移,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鞏固、對比等一系列練習以後把例題作為了拓展練習。由於安排合理,取的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過,教師在調整和改換教材時,首先要充分「吃透」、「利用」好教材。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2、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它只能為教學活動提供一個範例,供大家參考與借鑒。要使教學活動豐富並富有童趣,使教學內容飽滿並充滿靈性。教學中,我們還注重把要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背景融合起來,努力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如在學生學習「位置與順序」之後,組織學生到校園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後」、「上下」、「左右」說一說景物的相對位置。還可以讓學生們把學到的知識用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去。教師能夠經常地、有意識地、恰當地在數學學習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強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
❾ 如何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新課程改革,使我們高興地看到了小學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回歸,語文教學不在是運用范疇的語文,更多的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了每一個學生的生命,語文課堂教學成了學生生命的有效歷程。同時,我們語文課本的許多篇目文質兼美,都蘊含著相當豐富的人文精神。而且我們現行的教材大部分給人留下了許多馳騁想像的空間,我們教師要充分抓住並合理利用這有效的空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寫作能力。
一、看插圖寫作文
學生通過觀察課文插圖,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調動自己表象貯備,在頭腦中使圖中的形象活起來,再訴諸筆端,化靜態為動態,化平面圖為立體的人和景。如課文《丹青妙手化荷花》、《桂林山水》的課文插圖,畫面形象生動,先引導學生細致觀察,通過想像,在寫出文章;然後和課文內容對照,讓學生自己去彌補想像的缺陷。在經過一定階段的訓練後,可啟發學生脫離原課文的約束,進行再創造性的想像。
二、結合教材擴寫
擴寫,就是把課文中寫的比較概括、簡略的情節,經過大膽想像,擴充具體,豐富內容。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只寫小女孩悲慘的死去,沒寫她的父母對他的關心和疼愛,甚至還寫到,「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到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難道她的爸爸真的如此冷酷無情,不通事理,一點疼愛女兒之心也沒有嗎?當然不是。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想像:小女孩深夜不歸,她的爸爸媽媽心情會是怎樣的?會怎樣想?怎樣說?怎樣做?小女孩的爸爸怎樣頂風冒雪深夜尋女?第二天早上當爸爸找到了已經凍餓而死的女兒時會是怎樣的情景?以《深夜尋女》為題,把這一感人的情節擴寫出來。再如《峽谷歷險》一課中年僅五歲的兒子把自己的體力發揮到了極限,救了父親,而他幼小的身軀卻冰涼;父親獲救後,撲在兒子身上,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兒子冰涼的身軀,然後是省略號。這一感人情節課文里留下了一大片「空白」。教學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想像:父親撲在兒子身上後,心情怎樣?會怎樣想?怎樣說?而兒子蘇醒後父子又是如何說的?然後以《生命的重生》或《親情無價》為題,也可自擬題目,把這一情節擴寫成一篇短文。
三、學課文後續寫
有的課文,結尾處戛然而止,餘味無窮,給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餘地,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教給他們創新的鑰匙。如《死海行》一課,結尾寫道:「在將來的某一時刻,跟前這片波濤也將凝固,化作一片鹽湖」。那時,死海就真的「死」了。教學時,可以啟發學生想像:將來的死海真的會死嗎?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不會死,那又會是什麼樣子?以《未來的死海》為題,續寫一篇想像作文。再如《窮人》一課,以桑娜拉開了帳子為結尾。可以啟發學生想像:桑娜拉開帳子後,夫妻雙方的神態、心理和語言、動作等,以《帳子拉開以後》為題,寫一段符合人物性格特點的作文。或者是想像安娜一家會怎樣照顧西蒙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怎樣?以至於長大成人後各有什麼作為?以《二十年後》或《老年桑娜》為題,寫一篇文章。
四、學課文後寫讀後感
有的課文蘊意很深,老師引導學生在品讀學文之後,應及時給學生布置小練筆,把文中的人物精神品質或蘊含的道理寫下來,成為指導上進的源泉。如《汪洋中的救護行動》,文中維克多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進行帆船比賽時,與其他人失去聯系,迷失了方向,並且身受重傷,他急中生智、堅強勇敢,敢於同困難作斗爭,這種精神品質值得學習。學生寫出自身的感受。既鞏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內化了自身。又如《李白求師》一課,李白已是「詩仙」,但仍歷經千辛萬苦堅定地求師,直至成功。他這種愛慕詩才、不自視清高的品行令人敬仰:他這種不怕困難、不畏艱苦、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堅強意志永遠值得學生們學習。要求學生對這課寫讀後感,可以從中感受李白愛慕詩才、不自視清高的品行,感悟堅強的意志、堅定地信念是成功的基石。
五、內容重新組合
內容重新組合是指學完課文後,把課文中的要點提出來,或把同類型的課文融合在一起,學生自己當作者,從新的角度,選擇材料,安排結構,組成一片新的文章。如《少年閏土》,課文中寫了閏土的外貌和表現閏土特點的事例為內容,以《我眼中的少年閏土》或《我愛少年閏土》為題,寫一篇介紹閏土的文章。再如根據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陳毅等英雄人物的共同點,以《英雄的盛會》或《笑看今朝》為題目,讓同學們想像這些英雄沒有死,而是高高興興地在一起參加英雄大會的情形,寫一篇英雄們話當年看今朝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