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沉思錄問題集合(開啟自己美好生活的鑰匙)
1.什麼是學習的正向反饋?
2.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3.如何實現財務自由?
4.為什麼要在生活中建立儀式感?
5.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
6.什麼是創業之心?
7.如何成為閱讀的高手?
8.上大學有什麼用?
9.如何才能知道做到?
10.人生道路的選擇為什麼如此重要?
11.番茄工作法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12.中國的房地產投資怎麼樣?
13.如何進入心流的狀態?
14.如何理解少即是多?
15.什麼是廣告?
16.疫情過後我的生活應該如何重啟?
17.人為什麼活著?
18.有本事的人是什麼樣子?
19.什麼是好的演講?
20.營銷是個什麼東西?
21.成熟的標志有哪些?
22.如何取悅自己?
今天花時間整理了,我之前寫沉思錄的問題。過了一個月回頭看還是有值得復盤回味的地方,大致是有三個種類,在我十足的好奇心之下,居然對自己問了這么多問題!
第一個是關於我的人生存在的意義;
第二個是如何通過學習去做更好的自己;
第三個是如何讓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的變現。
這段時間,我和我的父親交流的比較多,一般都是深夜長談,我們除了父子關系,更多的是知己,朋友之間的感情。他指出了我身上最大的兩個毛病,一個是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太懂得如何拒絕別人,另一個則是我是一個容易相信別人的人(容易把別人的話太當真)。
我覺得是也不是。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一般我對自己要好的朋友沒有那麼多戒備,對陌生人倒是很有警惕性。不過這兩點我想了一下,還是多多少少有那麼一點點。情商還的更上一層樓才好,不僅要做學問(邊學邊問),還要接地氣的走入到實際生活中切身體會。與人打交道是一門大學問,還需要多多磨練。
Ⅱ 讀沉思錄有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讀沉思錄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沉思錄》時,總感覺它不是有某種體裁的書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戲言自語,一開始覺得很乏味,可是在讀完第一章時卻發現:這都是我們明白的道理,可我們卻沒有遵循,這本書正是告訴我怎麼樣實踐它。
從這本書中,我發現了我作為一個青少年,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所應該做的、不該做的、該忍耐的、該發泄出來的……我從中懂得了:人與人要相互體諒,不要因為一點小事鬧翻;我們要遠離奢華的生活,因為我們不賺錢,花的都是父母的錢;我們要學會忍耐,學會避讓,因為憤怒就是在摧殘自己……像這樣的道理,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我想,如果我們想做好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雖然有些有點難,但是難做不等於不能完成,我們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才能更進一步,才能再次升華。
《沉思錄》這本書在幫助我前行,引領我探索人生的意義,找到自我的價值,雖然我們難以改變周圍的世界,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沉思錄》,書如其名,引人沉思。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心中充滿了好奇,同時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氣,聞到了書中濃濃的書香味,就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手中的書。我喜歡讀書,書似一片寬廣深遂的海洋,讓我這艘無知的小船在裡面闖盪;書似一架華美的古琴,給我帶來沉澱下來的真諦之曲。而,《沉思錄》顯然是經典中的經典。
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的意義,也翻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馬可·奧勒留是一位的「帝王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面受過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青年時代起即三度出任執政官,並在40歲(161年)時成為擁有全權的皇帝。但是,他堅持同養兄維勒斯一道繼承皇帝之位,形成羅馬帝國的歷第一次由兩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權力的皇帝共執朝政。他為帝國夙興夜寐地勤勉工作,作為體恤民情的法律實踐者,他頒布大量法令,作出諸多司法決定並從民法當中刪除不合理的條款,作為統帥,他為平定兵患*而風塵僕僕征戰四方,並最終死於軍中。利用辛勞當中的片暇,他不斷寫下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從而著就了永懸後世的《沉思錄》。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歷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
《沉思錄》是馬可?奧勒留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該書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記載了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他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他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了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並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朴實卻直抵人心。
美國報人兼專欄作家費迪曼教授在《一生的讀書計劃》一書中,力薦《沉思錄》這本書,他寫道:「《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郁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庄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這是該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再怎麼懊惱後悔也改變不了已成的事實;而將來是未知的,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專心地享受現在。有一個信徒問佛祖釋迦牟尼:「您常常教我們活在當下,那究竟怎麼做才算活在當下呢?」佛祖說:「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如此而已。」這看似簡單,試問,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幾個?就談談我身邊,我們習慣於吃飯的時候交談,全然淡化了飯菜的美味;我們有時在聽課時發簡訊,結果既沒聽清講課內容也沒在簡訊上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我並不是回憶過去或者展望未來有什麼不好,而是說,過於沉醉過去或未來可能會妨礙一個人現在的努力與行動。只有當過去的經驗值得借鑒才需要回憶,只有未來的夢想對現實有意義才值得展望。而活在當下是我們享受快樂人生的秘訣,抓住現在則是我們創造美好將來的途徑。
另外,這本書也引發了我們許多的關於死亡的思考,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去思考死亡的意義,以及如何讓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更精彩。要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就得從個人的修養著手,無論是品德修養還是業務素質,都需要不斷地自我提高。個人價值的實現要辯證地看。一是為了全局利益而犧牲局部利益或個人利益。這種顧全大局精神體現了一個人價值的社會性。二是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個人價值的實現不是無條件的,而受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如恩格斯指出:人的「慾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滿足的手段」。而這些手段並非每個人都能具備。這就是說,個人價值的實現是具體的,要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三是有些個人期望值太高。如果把不可能的事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缺乏了實現的前提,自然就難以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確立自己的價值追求時,也要從自身和社會的實際出發。
最後,當我合上《沉思錄》時,突然想到:這本書應該算是馬克·奧勒留的反省筆記。我們為什麼不學學馬克皇帝,每天思考一下今日得失,記錄一點心靈的體會,及時地改正自己的過錯,把過失和錯誤消滅於萌芽狀態。沒有反省難有進步,只有每天反省並改進一點自己的工作,才有可如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沉思錄》是一本語錄體作品,極似中國的《論語》,思想之光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火花,充滿浩然正氣和深遠大氣,讀起來令人冷靜,發人深思。《沉思錄》並非一本「快餐式」的心靈雞湯,而是初讀可能會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無味,但細讀之後卻直達你心靈深處的書。
讀《沉思錄》,猶如與一位智者或禪者的對話,讓人靈魂高貴,精神凈化。
「人總是想退隱鄉間、海濱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對這種退隱生活十分渴望。可這種想法只是多見於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則有能力決定何時隱退到自己的內心。只有隱居到人的內心,一個人才能收獲最多的平靜和最少的煩憂,尤其是如果他內心思緒萬千,只需凝神內視,即可立刻回復平靜。我確信寧靜正是心靈深處井然有序的表現。不斷地隱退到自己的心靈深處吧,這樣你就可不斷獲得新生。」每次讀到這段話,我就更加明白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境。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在以金錢和名利為代表的諸多慾望無法滿足而感到煩躁不安的滾滾紅塵中,只要我們能「退隱到自己的心靈深處」,守護心靈的凈土,歷練內心的從容,收獲內心的平靜,解除自己內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我們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卻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所羈絆,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我們不必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和痛苦,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亦不必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恐懼於將來的裊裊迷霧,不爭名奪利,不沽名釣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利所動,不為名所惑。抓住「現在」,珍惜當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去快樂迎接嶄新精彩的每一天!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你將是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正是對該段話的穿越時空的遙相呼應。我們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頭懸利劍,如臨深淵,慎獨慎微,勤於自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報國之舉,常勵奮進之志,常懷律己之心,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凈,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那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部的信念。」「要像屹立於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巋然不動,馴服著它周圍海浪的狂暴。」人必須有信仰。人生有了信仰才會擁有前進的動力,才會擁有奮斗的目標,才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只有堅守信仰,堅定信念,我們的人生才能綻放耀眼的光芒,人生才能更加美麗輝煌!
《沉思錄與智慧書》是一本記錄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講述了人生哲理、為人處事方法等。對我們今後學習、生活、工作都有很大指導意義。要達到書中所說境界,樹立良好心態非常重要。心態就是你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自己遇到事情的態度,針對同樣的人和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態,從而採取的行動也不一樣。有這樣一個公式:成功=100%的心態+0%的方法。這個公式說明了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具體而言,要樹立五種心態。
1、積極心態。
就是凡事主動去想、去做,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去應付,做到志向遠大,不斷進取,永不滿足於現狀。要思慮周全,想在前、干在前,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積極就是要永遠樹立一種陽光心態,凡事要多看積極面,看正面,不要因一時一刻挫折而恢心喪氣失去鬥志,要學會正確面對人情冷暖,不消極不消沉永遠保持工作激情、昂揚向上的鬥志。另一方面,樹立積極心態還要保持強烈的危機意識,「人生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凡事從長遠考慮,注重自身成長和提升,確立明確目標,並且內心有強烈的願望去實現它,主動找機會去學習,自覺地去行動,始終堅信自己所追求事業必定會成功。
2、歸零心態。
任何人都要抱著從零學起的態度,認真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要因為取得一點小成績自以為是,無論你做得多好,取得了多大成績,都要不斷心態歸零,不斷回到起點,力求把基本的事情做得更好,同時要不斷虛心向別人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不斷成長,從成功走向更成功。
3、平常心心態。
就是能平淡的心情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面對自己的升降去留、面對人生的各種各樣的失敗與挫折······平常心也決不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而是要擺脫世俗煩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要適應平淡生活,尤其是功名利祿更應順其自然,即古人所講「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4、感恩心態。
要常懷感恩的心。要多想那些值得感謝的人,想那些值得感謝的事。對於周圍的人要心存感激,你今天所擁有的一切,與他們有很大關系,你的每一點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他人的配合和幫助。對於每一天都要心存感激,這一天給你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經歷和體驗。多講感恩的話。我們所有的感恩之情不要只藏在心裡,要經常在不同的場合將這種感激之情公開說出來。多做感恩的事。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要做到三個感恩:感恩於父母,是父母孕育生命把我們帶到這個世上,撫養成人;感恩於朋友,是朋友曾經給予我們人生路上許多幫助;感恩於組織,是組織為我們提供了人生成長的平台。
5、同理心心態。
就是要懂得換位思考,就是要善於站在別人立場上去考慮問題,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別人。而理解是和諧相處的基礎。否則,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待問題,對他人的看法就會產生很多誤解和成見,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的分歧,對立和沖突。對於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這往往沒有對錯之分,而是由於每個人所站的立場不同而造成的。善於換位思考,遇事善於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去考慮一下,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才能做到「求同存異」,才能跟不同特點的人都做到友好相處。
《沉思錄》是古羅馬哲學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個人哲學思考錄,沒有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包含了太多發人深省之處。首先,是他堅持一切為善的觀念,將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觀照內心,挖掘自己內心善的源泉。筆者生處亂世,常年鞍馬勞頓,遭遇的困難和痛苦自不是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如此境地仍能堅信善念,可謂胸襟博大。
其次,堅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沉思錄》里,始終貫穿了作者對自己靈魂的解剖和告誡:「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再有「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那麼教導他們,容忍他們。」奧勒留認為理性動物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
再而是恬淡,自足,堅持自己的勞作。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贊揚的人那樣勞動,而是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不做沒有靈魂的機械勞動者,也不為虛浮的榮耀而違心處事。
以上三點正是我從此書中習得並覺得值得推崇的價值觀。作為一個理性的社會人,就應該學著擁有寬廣的胸襟,心胸寬廣,才能有容人之度;學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我們總是能夠輕易得原諒自己所犯的錯誤,而對他人的失誤斤斤計較。這似乎是一種常態,卻不是人際交往的正確態度。換位思考,用原諒自己的心去體貼對方,怕是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了。恬淡、自足、堅持自己的勞作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實干精神,實實在在地去做。在其位謀其職,能做細微之事,亦能擔當重任。
在家庭生活中,這三條同樣適用。特別是婦女同志在一個家庭中扮演著各種角色:女兒、媳婦、妻子、母親。每一個角色都不是那麼的簡單,只有學會謙遜包容、秉承仁愛善良、堅持辛勤勞作、懂得平靜自足才能在四個角色中不停轉換,游刃有餘,和諧共存。
回歸書籍本身,作者用簡單,平鋪直敘的語言一一闡述了自己心中對個人德行,人的解脫和對社會的責任。作者生處亂世,常常自省以達內心的平靜,尋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是古代前人的自我哲學思考,朴實卻直抵人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去汲取,去傳承。
溫總理說:「這本書每天抬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每天都在讀。」果這句話我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我也象暖總理一樣將這本書作為我的案頭書,天天都在讀,地天都在凝聽一位智者道話: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他軍功赫赫,作為天子,他關懷庶民,普修慈悲機構,甚至出賣私家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績,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重視實際、崇尚感性的性情相符合。由於《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我感悟:《輕思錄》是一原用靈魂、用智慧寫成的書。己能夠通功單眼望世界,然而有個逝世角就是本人,所以瞅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可能幹到的,唯有居心靈往審閱從前,去反費過返。而檢查自人,取自己對話素來就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它需要相對真摯、平跟的口態,需要超常、決盡的勇氣。在這利《重念錄》里,作者佳似一個異樣嚴格而又溫和的我站在鏡子後面,告誡鏡子面頭的自彼,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賴的亮證。這不是簡略的心坎獨紅和情感傾訴,這是大家與自己的接聊這是結剖靈魂對自己入言告誡。
我感悟:如《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皆是相互聯結的所以在人的構造中重要的准則就是友好的本則,每集體都要對自己的同種友愛,意識我們來自共一本源,趨勢統一目的,要有團聯合作的精力,都要作沒有利社會的行動。 這恰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實正領有的。
我感悟:息替青多年我們正處在英姿颯爽、暮氣沉沉的大惡時候,我們有一腔暖血,卻缺少生涯的歷練。所以,我們須要《尋思錄》這樣一標智慧的書,去輔助咱們掌握豪情、把握盼望、掌握方向,教會從爾束縛,找到本身價值。
人們互相鄙視,又互相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
沒有一個人會如此幸運,以致在他臨死時身邊沒有對他的死會感到鬆快的人。假設他是個好人、一個智者,最後不也是會有人心裡這樣說嗎:讓我們最終擺脫這位老師而自由的呼吸吧,確實,他對我們任何人都不嚴厲,但我想他是默默地譴責我們。這就是對一個好人所說的。而在我們的情況中,有多少別的原因使許多人希望擺脫我們!!如果,在生活中甚至我如此努力地為之謀利、祈禱和關心的同伴也希望我離去,希望也許從中得到一點好處。那麼一個人為什麼要執著於一種較長的塵世間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認為最好的東西的快樂。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
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東西,同樣,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東西。
如果你同時有一後母和親母,你要對後母盡責,但你還是不斷地回到你的親母身邊。生活有時就象你的後母,哲學是你的親母,在它那裡你得到安寧。
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東西。
幸福在於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義務。
假如人們殺死你,把你切為碎片,詛咒你。那麼這些事情怎麼能阻止你的心靈保持純凈、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個人站在一泓清澈純凈的泉邊詛咒它,這清泉絕不會停止冒出可飲用的泉水,如果這個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將迅速地沖散它們,洗滌它們,而不會招到污染。
與持有同樣原則的人一起生活。
在來自外部事物的打擾中保持自由。
不同無知的人作無謂的交談。
當什麼人的無恥行為觸犯你時,直接問自己,這世界上沒有無恥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嗎?這是不可能的。那麼別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無論什麼事情對你發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恆中就為你預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恆中織著你和與你相關聯的事物的線。
想像一下所有悲嘆或不滿於一切事物的人,他們就像是一隻做犧牲的豬那樣掙扎和叫喊。
每個人愛自己都超過愛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視別人關於他自己的意見,卻更甚於重視自己關於自己的意見。這是多麼奇怪啊。
Ⅲ 《沉思錄》讀後感
【篇一:《沉思錄》讀後感】
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為我們凈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並不了解它的本意。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溫總理的枕邊書,這是柯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不是尼採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不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如果說,神和道德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都是人類慾望的救贖之路,那麼,神不過是基於道德而產生的一個具象的實體。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寫到:「人們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實在是小看他們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氣挑戰自己內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己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們被神靈擦亮眼睛,最終想改變的只是自己。他們和賽內加一樣,試著藉助自己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終究如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那樣,無法成功。於是,他們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們,無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偉大的神明背後,其實便是宏偉的道德,在幾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贖角色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斗的一生,而戰斗的終極目標,不過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篇二:《沉思錄》讀後感】
一本充滿平靜的書,一本凝結智慧的書,一本拷問心靈的書,這就是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帝王馬克·奧勒留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沉思錄》。「《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郁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庄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國的費迪曼如是評價。的確如此,在時隔兩千年的今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作者內心對話。
用靈魂去思考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讓人漸漸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於應付,沒有時間安靜下來細細思考。作為古羅馬的帝王,奧勒留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遭遇水災、地震、瘟疫、飢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思考,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他就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時常自省,對鏡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誡與提醒。因此,貫穿在書中最為明顯的是一種隱忍的恬淡,和對人的命運的深刻洞察。有人說,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漸漸疏遠,信仰漸漸缺失,一切都流於世俗。我認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將是一劑良葯。這種思考不是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而是一種深層的思考,是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如同長途跋涉需要小憩,我們在行進的過程,身體的勞累可以通過睡眠緩解,然而心靈的勞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為驛站。哪怕幾分鍾的沉思,也能讓源自靈魂的潺潺溪水洗滌浮世塵埃。
用靈魂去生活
奧勒留認為,事物不能拂亂靈魂,「外部事物使你煩躁不安,那麼請你注意,使你心情煩亂的並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願意,你是很可以將它打發掉的」。在生活中,我們容易被外界影響,讓我們躁亂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來者不善」。我認為,「不善」的並非事物,而是內心無法抑制的「不善」。人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不是眼睛能夠做到,唯有用心靈。當繁瑣的事物壓來,你是否消極低落?當生活的不公襲來,你是否怨天尤人?奧勒留會告訴你,當你低落,當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所謂「看破紅塵」,便要退隱,尋找山林,尋找海濱。他們放棄了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肩負的責任。奧勒留教給我們,怎樣用恬靜、自然、美好的態度去對待一切。其實要相信,我們的心就是一個寧靜去處,我們可以挖掘靈魂的力量,既獲得平靜,又擔負責任,並且讓這種平靜更好地為擔負責任而服務。所謂「大隱隱於市」,當俗世的煩囂和肩負的重任都不能讓我們煩惱退縮,我們便懂得了用靈魂去適應生活,改善生活,我們便懂得善用靈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靈魂去創造
奧勒留在後期很少待在羅馬,大多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里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正如我們知道的,奧勒留並不像一般的隱者那樣逃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他從不怠慢社會歷史賦予一個羅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個人所負有的責任,難道我會不樂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於此世間而應該負有的責任嗎?」奧勒留對於使命,對於責任,是積極的。在靈魂與外界使命、責任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他要用寧靜之心、關懷之心創造出一個有愛的帝國。當我們懂得如何用靈魂去思考,如何用靈魂去生活,我們要勇於承擔責任,學會如何用靈魂去創造,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為人類創造未來。要從周圍人們身上汲取優良品質,熱忱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為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要時刻不忘自己作為社會一份子的本分,致力於整個社會的利益,熱愛自己的使命,並為之努力;要抱有創造的心態,不斷審視自己,完善人格,加強責任,讓生命脫離庸碌無為。
【篇三:《沉思錄》讀後感】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贊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麼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麼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著,時刻等待著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現在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著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著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己臃腫的身體拚命往窗里擠動……
Ⅳ 送給朋友《沉思錄》的意義是什麼呢
《沉思錄》送給喜歡的人的原因:
一、喜歡一個人,要表達自己的心意,送他《沉思錄》,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二、喜歡一個人,送他《沉思錄》,其實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三、送對方《沉思錄》,就是希望彼此的感情更加進一步。
四、自己送他《沉思錄》,是希望對方能夠覺得自己是有品位的、有思想的。
《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對愛情的追求渴望。
《沉思錄》經典語錄:
一、精於計較的人,並不是真的聰明,虛懷若谷的人也不是真的糊塗。
二、每個人都只活於當下,而當下是一個無法被分割的點。人生的其他部分要麼就是既成的過去,要麼就是未定的將來。
三、如果你能敏銳地觀察,你就能明智地調查和判斷。
四、人才要放對地方,否則就會長成歪才。
五、青春是用來戰斗的,不是用來享受安逸的,只有死人才不會感覺累。
六、沒有一樁不幸的事,不可由於勇敢承當而變成為幸事。
七、不要期望成為其他任何人,而要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才是你能夠掌控的事。
八、不做跳蚤人生,不做自我設限,不做坐井觀天。
九、 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正是一個擁有一顆完善的、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的標志。
十、向內看。善的源泉是內在的。如果你肯發掘,它便會不斷地噴涌。
Ⅳ 沉思錄讀後感範文5篇
馬克.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
沉思錄 讀後感 1
讀《沉思錄》時,總感覺它不是有某種體裁的書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戲言自語,一開始覺得很乏味,可是在讀完第一章時卻發現:這都是我們明白的道理,可我們卻沒有遵循,這本書正是告訴我怎麼樣實踐它。
從這本書中,我發現了我作為一個青少年,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所應該做的、不該做的、該忍耐的、該發泄出來的……我從中懂得了:人與人要相互體諒,不要因為一點小事鬧翻;我們要遠離奢華的生活,因為我們不賺錢,花的都是父母的錢;我們要學會忍耐,學會避讓,因為憤怒就是在摧殘自己……像這樣的道理,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我想,如果我們想做好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雖然有些有點難,但是難做不等於不能完成,我們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才能更進一步,才能再次升華。
《沉思錄》這本書在幫助我前行,引領我探索人生的意義,找到自我的價值,雖然我們難以改變周圍的世界,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沉思錄讀後感2
人與人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之所以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就因為他們分得清楚這兩種概念——「理性化與情緒化」。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兩種概念都是必備的,因為,人之常情難免會有一些小情緒或者是過於理性化地行事。但是,這兩種概念只能以二選一。
情緒化:人之常情之中是會有一些情緒的。比如說,你和另外一個人在有矛盾的時候,你的心其實是十分不服的,因此,你罵出了一些難聽的臟話,大聲吼叫,而不像理性行事的人清楚、沉穩地向對方說出你想表達的東西,同時也會帶一些大一點的聲音。換而言之,從另外的一種角度來看,情緒化,是一種思維不清晰,腦子混亂的症狀,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沒有一個清醒的頭腦與理性的概念,有再大的怒氣也都比不過有理性思想而說話的人。情緒化也有另一種概念,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證明:就像劉備錯伐吳的例子,在那時,關羽命喪吳國,畢竟是在當年幫助劉備脫離心理困境的知己——關羽,被自己的敵人殺死了,當然總有一股怒氣沖上心頭。這時,劉備猶豫了,因為在左有諸葛亮曰:北伐征魏,殺去漢室之愁;而在右有張飛言:東征伐吳,早忘桃園之誓。而在這次,劉備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東征伐吳。就因為他太急於復仇了,太情緒化了,而諸葛亮給出的建議是理性的,先聯合吳伐魏,到時候一舉殲滅吳國,這不是比這樣意氣用事有效多了嗎?
理性化:理性化行事的人是比情緒化意氣用事的人好多了,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人的腦子里要是一有理性,就說明了你的頭腦清醒一些,說出的話也就有條理一些,比如說 辯論 賽,你拿出一些論據就有可能說服別人。但是,需要說出來的是,人要是太理性化了必定會物極必反,因為太理性化的話,別人就會厭倦,因此,人要做隨機應變的人,這樣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沉思錄讀後感3
「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沉思錄》就是一個君子——奧勒留,思想匯聚 成語 言的集錦。書中匯集了社會和個人倫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誠實,平衡的中道,溫和的堅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一切都看似矛盾的思維內容,卻在奧勒留的筆下協調統一,在他的著作中獲得一份寧靜和諧。
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編結其中一根線,到最後我們最終無法弄斷它。因為有了習慣,我們才不會被一陣什麼風吹跑。或許,《沉思錄》中每一句話就是一根線,擰在一起,就成就了無數人思考的習慣。也許正因為如此,《沉思錄》成了無數人的枕邊書,直至我們敬愛的溫總理。
奧勒留說不僅把自己視為一個羅馬公民,也把自己視為一個世界公民。他的哲學思想與其說是尊重人,看重人,不如說是尊崇人的理性和責任。《沉思錄》與其說一本著作,不如說更像是靈魂的低語。
閱讀《沉思錄》,我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閱讀的,也不知何時結束了這本書的閱讀,因為一直在枕邊,只是今天閑暇時無意中發現每一頁上已經都標有記號,由此證明我都已讀過,但絕對不是每頁都只讀一次。讀這本書,可以隨時拿起,隨時放下,一次能讀多少就讀多少,不必一次讀完,也不必按順序讀。因為人的思維本來就是散漫的,對於生活在喧囂城市中的我們,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天中能有多少時間能讓自己深入思考,能讓自己從繁忙中抽出屬於自己的寧靜。《沉思錄》就有這樣一種魅力,它能幫助讀者進行一種精神和德性的訓練,閱讀時能感受到一種從純凈心靈中汩汩流出的美。
我們都是自己靈魂的主宰,生活的目的不同,掌舵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我們都追求乘風破浪的力量,也尋求喧囂中寧靜的港灣。《沉思錄》是對我們看不透的生活的梳理,奧勒留給予我們整理生命的方式。
沉思錄讀後感4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
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
這部黃金之書以庄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如書中有一篇是這樣說的:「有一種人,一旦做了好事,就當作是對別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賬簿上。還有一種人雖不至於如此,可在心裡人就把別人當做受惠者,覺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種人呢,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好事。這樣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結出的葡萄,並不因為自己的果實要求什麼報酬。」
奧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沉思錄讀後感5
古羅馬思想家愛比克泰德在他的《沉思錄》中寫道:「與人交往要小心。對你在與誰交往這件事,要留心在意。」他之所以強調與人交往要小心、慎重甚至要有所警惕,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層含意。
一是交友要慎重,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他說:「人類善於模仿他人。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接受他人的興趣、觀點、價值觀以及思維習慣。你與他人交往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且總有一種會發生。或者你變得像你的同伴一樣,或者你讓他們改變思想觀念,與你一樣。就像一塊未燃燒的煤接觸到一塊正在燃燒的煤,或者前者使後者熄滅,或者後者點燃前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是年輕人常常遇到的杯具。我的主張是:讓有影響的人影響你,這是交友之道;讓你去影響有影響的人,這是成功之道。
二是交友要選擇,絕不能隨波逐流。他說:「不要因為有些人對你友善,你就應該與他們在一起消磨時光;也不要因為他們找到你,對你或你的事感興趣,你就應該與他們交往。讓誰當你的朋友、同事或鄰人,一定要經過選擇。所有這些人對你的命運都會產生影響。世上到處都是令人愉悅的、有才能的人,關鍵在於,只結交那些能夠提升你,能激發你身上最大優點的人。」這就是說,你與什麼人交往,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對待孩子,做父母的不要過於在意其學習考試成績,但一定要關注其與什麼人交往,經常在一起玩耍的好朋友是誰。
《左傳》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高貴而有理想的人,是不會隨隨便便交朋友的。我認為,有些人越是想結識你,越表明他們根本不值得你去結交。只有那些不想結識你的人,才值得你去用心結交。交友不如己,不如不交,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攀高枝的勢利。
三是交友要警惕,對同事有保持戒心的必要。中外歷史表明,越是了解你的人,越是你身邊的人,關鍵時刻越容易背叛甚至出賣你。世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拉布呂耶爾說:「跟敵人相處,應該時刻想著有朝一日敵人會成為朋友;跟朋友相處,應該時刻想著有朝一日朋友會成為敵人。」圭恰爾迪尼說得更偏激:「只要你不輕信任何事,不輕信任何人,你就不會犯錯誤。」
我以為,我們與人交往不能懷疑一切,草木皆兵,那樣會活得很累很累,但保持警覺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人說距離產生美,與人交往特別是與下屬交往,保持適當的距離,有助於樹立你的權威,保持你的神秘,展示你的魅力。兩個人好得穿一條褲子,無事不談,無話不說,最終你將咽下自己釀成的苦酒。
相關 文章 :
1. 沉思錄讀書心得
2. 經典哲學《沉思錄》讀後感1000字
3. 關於黨員讀書心得體會範文5篇
4. 《頂碗少年》讀後感400字5篇
5. 季羨林夾竹桃讀後感
6. 關於黨員讀書心得體會6篇
Ⅵ 沉思錄裡面有一句話是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
表達態度: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而不於()
巴金爺爺是一個(樂於奉獻、熱愛生活(工作)、積極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