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莊子》寫了什麼,戰國時期道家莊子所寫的著作
《莊子》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如何告別焦慮,活得自在改變自己,用新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當我們拿到莊子這本書的時候,翻開第一篇第一句話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這句話主要講的就是如何超越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發生改變。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是通過改變去適應社會的,沒有哪一個人逆自然發展而生活,他們都是受到了社會上一些事情阻礙,也就是所謂的碰壁,然後慢慢的改變自己,去適應大家都習慣的這個空間。所以如果想要很好的生活,那麼你改變方向一定要是對的不能夠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沉迷,如果想要在高空飛翔的話,那麼全部靠自己,接下來將從不同角度給大家好好講講莊子這本書到底講了啥。
對於莊子這本書,你要是什麼更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2. 莊子的人生觀,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莊子作為中國傳統文明中最偉大的精神領袖之一,其深邃、樂觀、豁達、汪洋的人生哲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的奇葩。而洋溢在莊子哲學、文學著作中的樂觀精神所表現出的人文關懷, 早已成為當代國人人文精神的典範。莊子人生觀蘊涵著許多積極的思想因素, 如注重人的發展和完善的思想 , 主張人與自然合一, 反對人為物役的觀念, 對 生死和名利的豁達情懷, 渴望達到理想人生境界的恢宏精神等。
這對於當代大學生調整 心態 ,構建多層次的和諧關系, 塑造理想人格, 追求完美人生境界, 擁有健康樂觀的人文精神世界, 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莊子人生觀思想中的積極因素
莊子認為,要真正實現人格的完善、獨立和自由,就必須掙脫人身對物質的依附關系 ,過平易恬淡的生活 ,不因所謂人生的輝煌騰達而 改變自己高潔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變得庸俗不堪;並且,還必須在此基礎上 ,順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於天地之間, 從而達至內在與外在、天與人的和諧圓融的人生最高境界。
( 一) 反對物役, 追求人格獨立。
莊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 他意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 現實的苦難, 人間的不平和強者的卑劣都是「人為物役」的結果。莊子認為 , 許多人 為過於膨脹的慾望所迷惑, 狂熱地追逐名利, 一生為「外物」所役所累, 成了名和利的奴隸。庄 子認為這些人猶如「以侯之珠 , 彈千仞之雀」( 《庄 子?讓王》) , 得到的十分微小, 損失的卻是 人 之所以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傷害或扭曲。
因而這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 是可悲的。莊子認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滿足 , 而 不 是 對身 外 的 物 質 財 富 的 占 有 。 庄 子 一 生 極 力 推 崇 至 人 、神人、聖人以及真人的理想人格的 精神世界 , 其實質就是追求一種樂觀、豁達、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莊子告誡人們 : 生當亂世, 人慾橫流, 要做一個真正的人 、理想的人、有價值的人 , 一定要保持獨立、自主 的人格尊嚴, 而只 有 追 求 「平 易 恬 淡 」的 質 朴 生 活 , 做 到 無 知 、無 欲 、無情 , 超 越 一 切 束 縛 和 制 約, 遨 游 於 無 限 廣 大 的 宇 宙 , 才可能維護人的尊 嚴、保守人之為人的本質和獨立人格。
這種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特點,也就是庄 子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和人生目標。
( 二) 順應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
莊子所說的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確界定的一種 「天人合一」的境界。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 人與天地萬物之自然合為一體,人與我、人與物的分別,都已經不存在。因此,人應該返樸歸真, 回歸自然的本真狀態,才能保持人性的完美, 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莊子看來人的天性是一致的 ,人如無知無欲,就能保持本性的淳樸的生活 。 莊子在 談到真人時說:「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 ,不謨士。」真人應不失常態、常情、常理, 回歸自然本真, 保 持自然
本色。莊子認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員 ,人只有回歸自然, 在自然中人的靈魂才能得 到凈化,人的思想才能充實,人才能感到幸福 。人也只有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才能身心愉悅。其《天下》中「漠無形,變化無常, 死與生是把個人融於宇宙, 從而達到我即世界 ,世界即我的完美境界。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莊子所追求的理想生存狀態,莊子確信人的生命與宇宙萬物本身 是息息相通的,認為人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 中要順應自然天性, 發展自己, 但又不能隨心 所欲, 妄自尊大, 強作妄為, 否則將要受到自然的懲罰。
莊子的這種「天人合一 」是可貴的,它在精神上將「人」從俗世提高到 「道」與「天」的高遠 境界,從而體現出一種向上的、清靈的、積極的人生, 而不 是向下的、令人窒息的、拘束灰暗的人生。
( 三) 超越現實, 追求人生境界。
「逍遙」是莊子人生哲學中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它是莊子不滿黑暗現實的羈 絆而提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與社會理想。莊子主張超然物外、無拘
無束、絕對自由地生活在社會上。莊子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庸俗地活著,而在於逍遙絕塵地神遊。這些精神的遨遊是絕對自由的。在莊子看來, 自由是一種超凡脫俗的狀態, 一種妙 不可言的境界。莊子的自由理想就是要「乘天 地之正, 而御六氣之辯 ,以游無窮」(《逍遙游》) , 「乘夫莽眇之鳥, 以出六極之外, 而游無何有之鄉」(《應帝王》) 。莊子把達到這種自由境界的人稱為神 人、真人或至人。
顯然, 這種自由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達到的。而莊子式自由的魅力也正在於其不同凡響的特徵,這種 魅力誘使人去追求, 因為 在 庄 子 那 里,自由面前人人平等 ,每個人都 可以通過 「心齋」與「做忘 」的修養方式 ,從自己內心徹底排除利害觀念和心智活動,從而 達到 「無功」、「無名」到 「無己」的人生境界,努力成為真人、至人、神人,從而體驗到自由帶來的狂放的灑脫和深長的意味。
總之,莊子人生觀思想的實質就是關心個體存在的問題,其出發點和歸宿旨在幫助人類擺脫人生的困境,倡導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精神的超越。莊子人生觀思想揭示了莊子對人性、人生態度、人生意義及價值的思考與探索, 反映了莊子對人文精神的積極關注和追求。盡管莊子人生觀思想具有歷史局限性, 存在著消極的一面, 但是對莊子人生觀思想的揚棄,用其積極思想來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 特別是在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建構中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莊子人生觀的積極思想對當代大學生 人 文 精神建構的現實意義
( 一) 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建構的現狀。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對自身的關注, 對人的生存意義、價值的思考,對自身的尊嚴和權利的重視,對人生的終極關懷。其實質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其核心是如何做人,體現人的終極關懷,顯示人的終極價值。具備高尚的人文精神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當 代大 學生的必然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一樣都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缺乏人文精神, 大學生個體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限制。反之 , 具備這種素質 ,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質 , 大學生就可以擴大生 存空間 , 獲得更多的機會 , 實現人生的目標, 實 現人生的理想,超越自我,最終實現人生的價值 , 抵達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文精神是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來,高校注重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在探索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 培養的方法、手段和途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 效果。但從當前的現狀看,在高校中仍存在著 人文陶冶較弱、專業教育較窄的傾向,大學生 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了忽略,致使大學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狀況較為嚴重,如部分學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磨練,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 礙;少數學生行為不文明,道德觀念淡薄, 缺乏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也有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 , 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缺乏人 生理想、缺乏成才的動力。大學生精神上的壓力與心靈的苦悶與日俱增,從而導致校園暴力、大學生自殺率和犯罪率的上升已到了嚴重的程度。
( 二) 莊子人生觀的積極思想對建構當代大學 生人文精神的現實意義。對於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現狀,莊子人生觀的積極作用表現出極為強大的改造和回歸作用,它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大學生的人生境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大學生開闊坦盪胸襟,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當代大學生正處於社會變革及市場經濟迅 猛發 展的社會環境中 ,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和 發展壓力。一方面 ,市場經濟物質利益的極大誘惑,使少數大學生心態浮躁,不能安心學習, 狂熱地追逐名和利;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面 對學習與就業、人際交往與情感等諸多壓力, 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在現實生活中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反差,產生心理焦慮,誘發各種心理、生理疾病,甚至輕生。
大學生如何擺脫人生的困境?莊子用自己 的 人 生實踐展示了一種擺脫人生困境、進行精 神自救的方法 ,那就是超凡脫俗、笑傲人生。莊子對精神世界的大膽探索,對逍遙境界的執著追求,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給人們一種精神安慰。莊子崇尚寵辱不驚的處世態度, 這種態度既是一種淡泊名利、持 守節操的高貴品德, 又體現出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他引導人們從更高、更廣的角度來看待物質利益和眼前 得失,不要為聲名、財貨這些世俗的物質利益 而喪失了自我,擾亂寧靜的心靈,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莊子所闡釋的人生理論及實踐方法有助 於啟發大學生思考人生、開拓人 生、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有利於使大學生開闊胸襟,拓展 視野,在順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態 ,從容坦盪地對待人生歷程中的成敗得失,從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盡管大學生無法迴避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但只要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坦盪的胸懷,大學生就能在任 何情況下從容自如 ,處亂不驚,臨危不懼, 不會為榮辱所困擾, 被禍福所左右, 保持操守,成為獨立不移、品格高潔的現代人,始終如一地向理想人格邁進。
2.有利於大學生樹立和諧觀念,達到自由全面的發展。
現代社會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如資源枯竭、森林面積減少、空氣污染等, 以及由此引 發的人類自身的發展問題, 迫使人們不得不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人的改造對象, 人改造自然 ,從而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 同時,自然也是人類生存的家園,人以它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環境前提。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莊子反對物質享受的快樂建立在統治和 征服自然基礎上的, 主張順應自然, 謀求人與自然的 和諧, 從而達到「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的理想生存狀態。這正好與現代社會 進步要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相符。
莊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對於解決現代人所面臨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復雜難題, 深刻 反思傳統發展模式, 尋求新的發展途徑, 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這一思想也為大學生個體的 和諧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理想的模式, 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它既有利於大學生個體順乎本性地發展,避免外物或群體 對個性的壓抑和束縛;又引導大學生遵循必然, 追求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與配合,利他與利己的統一,避免私慾膨脹、損人利己,以自我為中心,從而為個體或群體的和諧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式。
3.有利於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 追求人生完美的境界。
莊子認為仁義禮智等道德是 「道」喪失以後的產物,不是最完美的道德,他希望人們跳出以 冀名望利為動機的仁義之舉,摒除道德生活 中的形式主義和虛偽現象,將體現「道」之特性 的「抱朴守真」作為價值取向,努力超越當時世俗的社會道德。通過主體的不懈努力,以實現道德上的升華,趨近「上善 」、「至善 」的道德境界。可以說, 加強道德修養,提高道德素質是 大學生發展和完善的需要。
綜上所述 ,世人只能在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而這種社會關系又有特定的准則要求個 人遵守,社會道德便是其中最為普遍、最為基本的行為准則。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必需的道德素質, 才能為社會所認 同和接納,以取得扮演特定社會角色的資格,從而成為具備人的本質的真正的人。同時,加強道德修養,提高道德素質也是大學生個人發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目標。可以說,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道德素質的提高伴隨著大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而一個人成才的過程也蘊含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實現。薄弱 、自理自控能力。
3. 莊子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莊子(約前369年一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
蒙城)人,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代表
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後世將他
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做過蒙城漆園,史稱「漆園傲吏」,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當時諸
侯混戰,天下大亂,他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所以不久便辭官隱居。他布
衣草鞋,糝湯野菜,潛心研究道學。莊子家境貧寒,曾向監河侯借過糧食。
楚威王聞境內莊周是有學識而賢德的人,就遣使備千金厚禮來到漆園,請庄
子為楚國宰相,但為莊子所拒。莊子晚年常垂釣於濮水、渦水,游於濠梁觀
魚,與魚鳥共樂,甘於清靜閑居的生活。
背景鏈接
春秋時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百姓生活十分艱難,而統治者卻荒淫
無道,殘酷壓榨百姓,階級對立異常嚴重。社會的變動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變
動和活躍,各種思想派別應運而生。春秋時期就已經形成的諸侯卿大夫養士
之風,到戰國時期更加盛行,大批文人墨客匯聚到各國都城,議論社會局面
,闡述政治理想,暢談人生追求。
戰爭使得奴隸大量逃亡,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莊周就正
處在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當時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冶鐵,煉鋼技術有
了改進,新的工具廣泛用於農業和手工業,由此帶動了商業的發展。經濟的
發展給文人學士提供了物質保證,社會變革則提供了社會實踐論題。《莊子
》的形成,同其他諸子書一樣,也是這個變動時期的產物。
4. 莊子在生活上的態度及政治上的主張是什麼
生活上莊子認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
在政治上,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君臣也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