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原生家庭生活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原生家庭生活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3-01-22 05:53:26

㈠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一、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狀況、貧富程度,以及工作性質、處事方式等,都會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朵拉陳《走出原生家庭創傷》中提到,任何父母對子女並非出於滋養和愛護的言行舉止,或者任何父母讓子女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恥的做法,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原生家庭之傷」。



二、原生家庭之傷的四種類型:

1、身體之傷

我們上一代許多家庭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都遵循著「不打不成器」的規則。我們回想下自己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被家長打的經歷。

許多家長認為,「打」是改正孩子不良行為最有效的手段。這種情況下,家長一般會事先和孩子約定好規則,如果孩子違背規則就會受到體罰。家長的目的是教育孩子,達到教育目的就會停止。

更可怕的是另外一種——身體虐待。在這里,沒有事先約定規則,打孩子是父母為了發泄自己的憤怒情緒,沒有由來,父母越憤怒,孩子被打得就越嚴重。

除了身體虐待,父母對子女的生理需求不聞不問,甚至惡意忽略,也是一種身體之傷。

身體之傷極大地破壞了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他們長大以後,會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或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體。



2、言語之傷

兒童時期,如果父母說我們是槽糕的、沒價值的、不堪的,那麼慢慢地,我們也逐漸相信了自己確實是糟糕的、沒價值的、不堪的——只有這樣,幼小的我們才可以適應父母的世界。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內化現象」 ,即我們相信了父母口中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並且把這些負面評價在內心轉換為自己的信念。

長此以往,我們很容易妄自菲薄,對自我的評價會越來越殘酷且刻薄,我們會屈服於父母帶來的傷害,並且扭曲了我們對自我與世界的認識。


3、性之傷

《中毒的父母》一書的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把父母施與的性侵害稱為「終極背叛」。因為,性之傷具有損害孩子所有寶貴天性的毀滅性,它玷污了親子關系間最重要的信任,也觸碰到了人類道德的底線。更可怕的是,因為性之傷天然的隱蔽性和禁忌感,孩子無處可逃。

比如前段時間熱播的《摩天大樓》中的鍾美寶的弟弟顏俊從小就遭到父親的虐待和侵害,以至於後來得了精神病。

除了直接的性侵害,性之傷還包括對孩子 性邊界 的侵犯。很多時候,孩子已經有明確的性別意識了,父母還是把孩子當做「無性別生物」對待。比如10歲的男孩在洗澡的時候,媽媽突然推開浴室門進去拿東西,父母在孩子面前裸露身體等,都是對孩子性邊界的侵犯。

性邊界經常被侵犯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很可能會出現這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父母經常的跨界行為而對性產生恐懼心理;另一種是和父母一樣漠視自己和他人的性邊界,對性產生無所謂的心理。



4、 情感 之傷

(1) 情感 忽視

小時候,我們父母大多是照顧我們的生活起居,但不懂得如何關懷我們的 情感 和情緒,甚至會用言語和行為懲罰我們的 情感 需求。這便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錯誤信息: 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很多父母都會說:「我這是為你好。」但是他們卻沒有真正了解過孩子的 情感 需求。久而久之,我們就變成了 「假性孤兒」 ——我的父母可能愛我,但我感受不到。


(2)過度控制

小的時候,父母會限制我們不能看課外「閑書」,不能和成績不好的人交朋友,偷看子女的日記,規定子女的穿著,不準孩子質疑和挑戰父母的決定與想法等等。長大後,父母還是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

在過度控制的家庭中,「失敗」和「問題」彷彿從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剔除了。但是,到我們成年才發現,這樣會抑制我們發展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導致我們面對復雜的 社會 是,缺乏承擔責任的能力和勇氣,也沒有足夠的信心與人社交。很多人因此變成「啃老族」。


(3) 情感 敲詐

情感 敲詐 是中國親子關系中最常見的心理操縱術,父母一方面以受害者的姿態在道德和良知層面上指責、攻擊子女;一方面理由子女的內疚感迫使子女順從和滿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父母說:「爸媽生你養你不容易,你怎麼還不去做XXX?」「你不好好努力學習,對得起父母在外面辛辛苦苦賺錢嗎?」

在聽到父母對我們說「都是因為你,所以我才······」時,作為兒童的我們會真的認為父母的不順、衰老和貧窮是自己造成的。


(4)被迫捲入父母的婚姻

很多父母明明婚姻十分不幸福,卻以想給子女「一個完整的家」為由勉強撐下去,其實這是對子女更大的傷害。這會造成子女長大後對親密關系的極大不安全感。目睹父母家暴是另一種被迫捲入父母婚姻狀況所造成的嚴重創傷。這會讓我們產生難以擺脫的無力感和恐懼。



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父母珍視孩子如同自然的禮物。他們明白, 孩子的自我價值與生俱來,孩子不必去做任何事情來「爭取」父母的愛。 在健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體驗 「真我」。

但施與原生家庭之傷的父母卻不懂得珍視兒童的天然特質,甚至予以否定、漠視。


三、原生家庭對我們生活的負面影響

被迫帶上「面具」

面具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假我」,來代替真我適應原生家庭環境,漸漸地,會讓我們模糊假我與真我的界限。

「面具」的代價:毒性羞恥感

在這毒性羞恥感的影響下,有人聽到異議就要猛烈回擊;有人無法面對自己的失誤,需要找個「替罪羊」,或者乾脆在錯誤中產生的後果面前一走了之······

毒性羞恥感還會帶來逃避情緒、失去信任、習得性無助等影響。



四、原生家庭之傷的根源

未能完成的家庭成長、過渡失敗的家庭權力、長久累積的創傷電量是原生家庭之傷的根源,原生家庭之傷的源頭遠超出個人和家庭的范圍。原生家庭之傷,既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環境的餘孽。



五、我們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之傷

1、哀悼,幫助我們走出喪失之痛

「哀悼的五個階段」:否認、憤怒、不甘心、悲傷和接納。

剛開始,我們會否認,會盡力抑制與原生家庭之傷相關的回憶和感受,因為這樣不需要思考,也不必做出改變。但當否認不再起作用之後,我們會對父母的行為產生憤怒,即使我們明白父母並不是有意去傷害我們。

憤怒是你和你的家庭走出世代相傳的創傷電量的最好動力。越是憤怒,你越是拒絕成為個人、家族和 社會 傷害的幫凶,拒絕創傷電量的世代傳遞。

在一段時間後,我們會進入一種與命運討價還價的「不甘心」階段: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經歷那麼多原生家庭之傷帶來的苦難?為什麼我不能夠像沒有遭受過傷痛那樣,從容、自信地生活?

因為不甘心,我們開始刻薄地對待自己和他人,做出許多徒勞的努力。但這樣的不甘心,其實只能夠給我們帶來虛假的改變命運的希望。原生家庭之傷帶來的喪失是不可挽回和逆轉的。

此刻的我們便會陷入深切的悲傷中,這樣的悲傷意味著,我們開始承認和接納原生家庭之傷帶來的永恆喪失。

在原生家庭之傷的癒合道路上,哀悼會一直伴隨著我們。也有可能,在你感到已經可以接納現實時,生活中一件不愉快事件的發生,又讓你重新回到了否認的階段……



2、重新開始自我成長

勇氣、毅力、同理心,再加上對自己的誠實,是我們在重新成長之路上的最佳伴侶。

我們要認識到父母創傷電量的傳遞下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正面它,在日常的生活中識別它,並且要解決它。要客觀面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辨別自己腦海中的批評之聲,並且在內心為自己重建溫柔而堅定的聲音,促進自我發展,鼓勵自我成長。

在面對腦海中出現的批評之聲時,我們可以假設:如果現在遭遇到此情景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孩子(或者未來的孩子)、我的愛人、我的摯友,那麼,我會對他說什麼呢?


3、尋找愛與滋養的能量

愛與滋養能量是我們在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缺陷、失敗和痛苦後,還能夠對自己充滿愛護、關心、同情和理解的能力。

找到你的愛與滋養的能力之後,你就既能夠無條件地接納和承認自己的過失與缺陷,也能夠約束和鼓勵自己去追求長久的幸福快樂。


4、感悟真我的力量

愛與滋養能量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好父母」。在這樣的「好父母」的庇護下,我們知道自己不管做什麼樣的事情,展現什麼樣的性格,體驗到什麼樣的情緒,都能獲得源自內心的理解、支持和愛護。

真我,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的那樣,是以內心的真實體驗為源動力的自我,它是我們最誠實的、最精準的自我感悟,它能夠帶領我們過上最適合自己的生活。


5、拋開毒性「面具」

毒性羞恥感帶來的面具,則是非常固定和死板的,我們就「是」我們的面具。

當意識到自己是在「扮演」而不「正是」不同的角色時,我們就發現自己有很多選擇的餘地。不論這些角色多麼重要,我們的真我永遠是獨立的、自由的、流動的,我們必須要對自己百分之百地誠實,才可能更好地承擔扮演這些角色的責任。


6、走出「永恆的受害者」模式

我們現在是成年人了,我們可以為自己爭取權利,有能力自己塑造自己的生活。我們再也不是那個弱小無助的孩子了。

雖然原生家庭之傷塑造了我們的過去,但是卻永遠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我們有權利,也有能力過上比現在更好的生活。

作為成年人,我們完全有力量去建立和堅持自己的邊界,勇敢地追逐理想中的生活,合理地表達情緒和需求。


7、離開原生家庭

離開原生家庭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生活中不再依賴原生家庭的照料,二是在 情感 上不再需要原生家庭的准許。

在生活上和 情感 上都成功地離開了原生家庭後,我們能夠感到,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只屬於自己,而不再屬於父母。我們對自己的生活享有最高的權利,也對自己的人生擁有最多的責任和義務。

如果,我們還依賴於父母的照料,那麼我們只能被父母的態度、想法和行為推著往前走,根本不能做到真正的獨立。

我們要和父母設立心理邊界,和父母平等相處,要時刻告訴自己和父母,現在我的生活只屬於我自己,只有我能對自己的生活作出決定。

在父母越界的時候,我們要反復提醒他們,強調邊界的重要性。



最後,雖然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挽回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找到根源,認識其背後的原因,以此為契機,更好地審視自我,認識自我,讓自己重新獲得成長。

原生家庭已是過去式,我們更應該著眼於當下,開啟新的家庭成長周期,與伴侶建立 健康 的親密關系,打破創傷電量時代相傳的「魔咒」,掌握愛的能力,不把原生家庭的傷痛傳給下一代。

㈡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很多人,因為原生家庭的遭遇,會產生「角色恐懼」。 常見的角色恐懼有兩種,1、恐懼成為「丈夫」、「妻子」的角色;2、恐懼成為「父親」、「母親」的角色。 如果一個人恐懼成為「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往往是因為父母的感情很差,導致對婚姻不信任。認為一旦結了婚,就會重復父母的經歷。 ——「我害怕遇到父親那樣的伴侶,害怕經歷母親的婚姻,害怕養出自己這樣的孩子」 他們內心對婚姻有非常悲觀的預期,拒絕步入婚姻。所以在另一半想要和自己結婚時,往往會找借口推脫。而伴侶看到他不願意和自己走下去,就會認為「他不愛我」、「他不想和我有未來」,心態失衡,患得患失。 另一半內心的安全感就會喪失,感受不到確定感,進而會在感情里發脾氣、鬧、逼迫對方向自己妥協,或是消極應對。感情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因為對方不想和自己結婚,往往會發生分手的危機,多年感情慢慢坍塌,彼此錯過。 更嚴重的是:恐懼成為「父親」、「母親」的角色。 如果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不被愛、被父母拋棄、被父母冷落,等等,就可能會導致不敢成為父母的角色。 因為他害怕孩子重復自己的經歷,也恐懼自己做不好這個角色,產生逃離的行為。 一旦有了孩子,內心往往會很慌亂,壓力爆發。女性在這種情況下會表現出對孩子的疏離、冷漠,並對伴侶有非常負面的情緒; 男人可能出現出軌的行為,用出軌來逃避責任,緩解自己內心的恐懼。在妻子孕期出軌,就會對妻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而且,即使有了孩子,這類人也會對孩子很冷漠。因為他的這種角色恐懼,讓他沒法坦然得愛孩子、和孩子正常相處,很容易形成角色恐懼的一方不愛孩子的局面。 另一半會感受到家庭是自己一個人在維系,而且伴侶對孩子的排斥會衍生成對家庭的逃離,最終,孩子會重復他的經歷,形成代際傳承。 生活中,遇到了這兩種情況,無論是你還是伴侶,都需要進行原生家庭的療愈,破除自己內心的角色恐懼。 當你的內心能真正接納自己的角色時,才能擔當好自己的角色責任,成為負責任的家庭成員。也能把一個家庭的痛苦斬斷,去過自己真正想過的人生。

閱讀全文

與原生家庭生活對自己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