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憫農這首詩歌寫出了當時農民怎樣的處境
憫農二首
作者: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以上引自網路
主要還是講述了當時的社會最底層的農民,被各種土豪鄉紳,惡官一同剝削壓榨,民不聊生,朝廷也不能體察真正的民情,從而縱容,更加劇了百姓水生火熱的生活。
『貳』 憫農其一詩意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
詩意: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誰又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注釋: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意 .........
春天種下一顆種子,秋收時可以收獲萬顆子粒。四海之內並無閑置荒蕪的田地,可是仍有農夫餓死。《憫農》一
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台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 國內由於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麼的辛苦。
《憫農》二
李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穀子;栗粟。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穀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
『叄』 憫農古詩其一描述了農民怎樣的生活
憫農這古詩抒發了對廣大農民的同情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不是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是有血有肉、意蘊深遠。它所來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源的社會制度。
「四海無閑田」,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知,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道「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肆』 憫農其一的意思是什麼
白話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原文:
《憫農》【作者】李紳【朝代】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寫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
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
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