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共情是什麼意思(7招教你學會表達共情)
不會共情,你可能連女朋友都找不到;
不會共情,溝通最後變成了爭吵;
不會共情,你總是那個出力不討好的人;
不會共情,你總是成了話題終結者
......
生活中,無論是對待初次相遇的陌生人,還是最親密的愛人,處處都需要共情。
如果拿捏的好,會讓別人感覺到舒服,願意與你親近,也願意打開心扉與你暢聊。
共情可以說是人際關系的助推器。共情是解決一切矛盾、沖突與危機的核心。無論是國際談判專家,還是危機處理專家,在溝通中都運用到了共情的技術。
那麼,什麼是共情呢?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且相應做出回應的能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很少有覺察,所以共情顯得尤為困難。我們通常會用那些自動化的反應去應對別人對我們的回應,並把它解讀為批評、指責或貶低,然後用攻擊性的語言進行回擊,這往往就引發了人際關系中的很多問題。
如何去學習表達共情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他的《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中總結了7個關鍵步驟。通過每一個步驟的學習,我們可以掌握表達共情的方法。
當我們提出一些限定性的問題,對方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或者這個提問本身已經隱含了答案時,這個對話就很難進行下去。
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想想對方願意表達什麼,會提出什麼樣的需要,並且對對方充滿了好奇,這樣才可能打開話題。
比如說在咨詢中,有一位來訪者說他很容易憤怒,咨詢師就可以引導他說,對你的憤怒,能具體說說看嗎?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你比較容易憤怒?是什麼觸動了你,讓你如此的憤怒?
這樣就可以幫助來訪者理解他的憤怒,究竟是什麼引發了憤怒?他是如何做出自動化反應的?這些憤怒的體驗是否跟早年成長經歷中某些場景相關聯?這就會促成來訪者的思考與反思。
開放式的提問,是把控制權交給對方,讓對方講他願意講的內容。
你是否注意到,當特別激動時,我們的語速會加快,我們的聲調會提高。這時,我們會處在一個完全自我的狀態,會無意識地屏蔽外面的信息,那麼溝通就很難進行下去了。
把節奏放緩,能讓我們的想法跟得上情緒,就像往產生情緒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鎮靜劑。情緒被觸發時,我們的意識就會變窄,這會讓我們失去思考的能力。
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的語速通常比較緩慢,這本身就會帶領來訪者把節奏放慢。當來訪者激動地講出一連串最近發生的故事時,咨詢師需要敏銳地抓住其中的某個點,展開討論。也許,在某一個瞬間,來訪者就會獲得領悟與修通。
在爭吵時,如何才能讓節奏慢下來呢?當感覺到自己的憤怒指數開始飆升時,我們可以馬上按下暫停鍵,讓自己離開爭吵的現場,等降溫以後,再回來繼續討論。或者進行深呼吸,讓緊綳的肌肉放鬆,然後告訴對方,我收回我剛才說的話,嘗試換一種更溫和或者更具建建設性的表達方式。
通常來說,憤怒的背後是因為我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當我們能夠把談話的速度慢下來時,理性就戰勝了情緒,這時,我們就可以嘗試用結構性的表達方式,准確地說出自己的需要。
當咨詢師在跟來訪者作出分析和反饋時,假如咨訪關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來訪者還沒有對咨詢師產生信任,過早的進行分析會讓來訪者產生阻抗,甚至會引發憤怒。
回到前面開放式的提問,有經驗的咨詢師用這樣的提問方式,會引導來訪者進行自我分析,展開自我探索,嘗試去了解自己。其實這個過程,就是讓來訪者自己說出咨詢師想要說卻沒有說出來的話。
咨詢師作為一個「活人」,當然會在咨詢過程中帶入某些他個人的部分,甚至會被來訪者帶入到他慣常的人際關系中,「活現」他與別人的溝通互動模式。此時,如果咨詢師用評判性的語言對來訪者作出反饋,這就重復了來訪者與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間的互動方式。
有時,來訪者內心有一些東西,無法用自己的語言組織好並且表達出來,咨詢師會嘗試幫助他去表達,澄清他那些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
這時,盡量不要用特別確定的語言去表述。我們其實無法完全了解一個人,而只能嘗試去共情他的感受。比如,用「也許」、「似乎」、「可能」、「或許」等等這些具有一點猜測的詞語,來表達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或者說「你讓我感覺……」等等。
當然,假如我們說了一些帶有評判性的語言,也不用太過緊張,我們可以這樣來跟來訪者進行工作:「我剛才說的這段話,是否讓你感覺到自己被批評,讓你覺得很不舒服?你不舒服的地方在哪裡?」這些問話就會帶領來訪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共情是痛著你的痛,悲傷著你的悲傷。為什麼說每個人都天然地具備共情的能力呢?神經生理學認為,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處神經組織叫鏡像神經元,它會讓我們對別人的情緒情感產生共鳴。
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頭腦也被訓練得非常強大,讓我們更喜歡用頭腦去思考,而往往忽略了身體的感受。這讓我們的身體感知外部的刺激時變得越來越遲鈍,越來越麻木,共情也就變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嬰兒早期就是通過身體去感知外部的環境,他因此對身體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刺激都非常敏感。可以想像一下,假如一個嬰兒,感受不到自己的飢餓,他就無法用啼哭的方式去尋求滿足,嬰兒可能就無法存活下去。而我們成年人經常會工作到廢寢忘食,久而久之,我們對身體的飢餓感,也就越來越不敏感,可能就會患上胃病。
所以,除了頭腦,身體是接收外部訊息的重要途徑。在咨詢中起最關鍵因素的是咨詢師這個人,專業的咨詢師就是一面鏡子,他會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身體感知到的,用語言反饋給來訪者。此時,來訪者就會感覺到她被理解、被看見、被共鳴到了,這樣共情也就發生了。
共情,可以擴展我們的視角,幫助我們暫時脫離當下的情景,去探索與當下情境類似的場景:這樣的情境是否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發生過?當下的情景是否只是過去的重復?
當我們用一個鳥瞰的視角去看待過去的經歷時,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有些行為在不斷地重復,我們可能就找到了一種固有的思維或者行為模式。
那麼,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去打破這個固有的模式,而其中關鍵的部分就是區分過去與現在。比如我們見到自己的領導,總是感覺到非常緊張、害怕,同樣的場景,是否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出現過?原來,父親非常嚴厲,在他的面前,我不能說錯話、做錯事,我不敢靠近他,害怕受到他的批評和指責。
當我們把這兩個場景同時呈現出來時,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害怕權威,是因為受到了跟父親之間的關系模式的影響,我們把跟父親早期的互動模式移植到了當下。當我們能夠區分過去和現在時,我們就可以把心靈中背負的那個嚴厲的父親放下了。
過去那些創傷經歷,也許是我們不願意提及、不願意麵對的,但它卻一直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生活和人際關系。它就像一個沉重的包袱,拖得我們精疲力竭。擺脫過去的限定,才能獲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共情會讓我們與他人開啟一段不一樣的旅程,在旅途中我們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在咨詢中,咨詢師也會進行自我暴露來表達共情。比如來訪者對於自己某一個行為表現出過度的自責和內疚,而大多數人也都會有這樣的行為,也就是說這個行為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來訪者所獨有的,咨詢師可以說出自己在同樣情境下的反應。
咨詢師需要參與到來訪者的故事中,體會那個被父母拋棄的小孩的絕望,感受在牆角哭泣的女孩的無助,感覺到自己被誤解後的憤怒,同時,咨詢師更需要一個抽離的能力,能夠讓自己在這樣的故事中自由穿梭。
在意象對話中就經常會採用這種敘事的方法。比如父母沒有留下一句話就突然地離去,自己有許多想要跟父母表達的東西來不及說,這時,咨詢師會允許來訪者把那些沒有說的話講出來,去表達哀傷,就像當著父親的面一樣。這樣,那些未完成的願望,就在這里得到了滿足,也就此可以畫上一個句號。
前面提到了自我暴露,當然這個自我暴露是有目的性的,是以不傷害來訪者、對來訪者的領悟有幫助為目標的。
假如咨詢師在咨詢關系中進行自我暴露,將自己的情緒、情感過多地帶入到咨詢中,這可能會對來訪者造成困擾甚至傷害。咨詢師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脆弱,讓來訪者看見,作為一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但另一方面,假如咨詢師呈現了這個脆弱,也可能讓來訪者感覺到更加無力:你如此脆弱,你怎麼能夠幫助我?
這也是咨詢師需要去做體驗的原因。清楚地了解自己,也就能夠在咨詢過程中保持清晰的邊界。在咨詢中有更多的覺察,他就能更清楚哪些東西是來訪者帶來的,哪些是自己身上固有的。咨詢師利用這些反移情去工作,而這個反移情就是區分來訪者與咨詢師自己的工具。
共情讓我們成為了對方故事中的某一個人,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到他的故事中,讓他有機會提升生命能量,改寫故事,改變人生。會共情的人,自帶陽光。
Ⅱ 學會表達共情
共情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更需要精心培養。要學會用共情來助人,而不是害人,有七步指南可以幫助我們掌握:
1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的答案,要麼是,要麼否,溝通會就此擱淺,相互的理解也不會再有進展。而開放式的問題什麼答案都有可能,會真正能收集到客觀的信息,並進行溝通。是真心對他人的看法感興趣。封閉式問題就像是把他人關在門外,而開放式問題能幫助我們看到無限的可能性。
2 放慢節奏。情緒激烈時無法表達出共情,諸如憤怒和恐懼等負面情緒,對新陳代謝的需求很高,會造成一種強烈的生理喚醒,當各種激素都在分泌,肌肉收緊的時候,會伴有感知焦點的收窄。具體的說我們只能看見自己的憤怒和恐懼,其他細微的情緒就會被無視。其實我們是因為情緒而「失明」,變得只關注於戰斗還是逃跑來應對這個局面。因此,幫助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對情緒進行遠觀,也是對他們表達共情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3不僅急於出評判。不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給某些行為做出總結或者是分類,人的個性在不斷改變,不斷進化,因此,只關注當下時刻的體驗就好。
4關注你的身體感受。作為一個心理幫助者,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可以收到對方身體的信息,並作出相應同步的反應,也叫做生理同步。因此要特別注意監控自己的軀體語言,避免激發出對方強烈的情緒反應。
5了解過去。尊重他人的過去,也要注意自己的過去,因為此刻發生的問題,很有可能是基於過去某個未曾解決的沖突。了解自己並發展對過去沖突的覺察,是培養共情能力的必經之路。
6讓故事充分展開。每個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講,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時,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不是主導,而是參與,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讓自己完全參與到故事中,盡己所能去幫忙。並感恩自己也能成為這段經歷的一部分。
7設定邊界。在心理治療和日常生活里設定合適的邊界至關重要。要保持自己的抽離狀態,並不是說對他人不在乎,而是為了能給對方客觀的回應。知道什麼時候進入是必需的,什麼時候離開才是對關系最好的。
Ⅲ 如何表達共情
同情與共情的區別:同情是憐憫他人;共情是理解他人。 共情需要我們與受害者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自己感受的悲傷中走出來,這樣才能保持鎮靜,更好地理解受害者。理解受害者之後,要帶著對每個人每個情境的獨特性的尊重,給予回應。所以共情需要在情緒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你要先從悲傷、恐懼和憤怒的情緒中先走出來一點。只有這樣,你才能找到自己情緒的平衡點,才能試著去理解。
所以,共情包括兩步:①理解受害者的想法;②付諸行動 共情最持久的特徵:集中注意力,關注焦點。
表達共情的方法:
①使用開放式問題(而非限定式問題):尊重別人的回答
因為封閉式問題可能會自帶答案,回答問題的人要去思考我要不要反駁問題裡面自帶的答案。例如:你晚自習為什麼一直說話?如:如果選擇順從性答復,「嗯!是我的錯。」要麼選擇戰斗性答復,「我沒說,我問同桌題呢……」要麼心有不服,拒絕回答。這樣看來,封閉式問題無論怎麼回答,雙發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溝通。
開放式問題則不同了,「我發現你最近的學習狀態不是很好,我們坐下來一起聊聊影響你狀態因素吧?」這個問題中就沒有自帶答案。開放式問題是在表達共情,當你問開放式問題的時候,表明你想從對方那裡了解信息並進行溝通,且真心實意對他的看法感興趣。「相當於你先交出控制權,允許他人把你引領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努力把談話帶到一個指定的方向上。」
②放緩節奏:讓情緒得以緩和之後再行動
熾烈的情緒表達不出共情,這點我深有體會。比如課堂上兩個學生因為爭論問題而發生語言沖突演變到課間的你推我搡,如果老師也怒火沖天的解決問題只會兩敗俱傷,還可能將問題擴大化。大量的時間用來進行情緒內耗太可惜了。所以給他們冷靜的時間,寫一下如在這場爭論中我贏了會怎樣?輸了又會怎樣?節奏放緩能讓我們的想法跟得上情緒,進而在產生情緒的情境中加入鎮靜和歸因。心理學研究,共情在過熱(過冷)的環境里是無法生存的。就像植物需要光照和陰涼的均衡一樣,共情在極端條件下也會枯萎。
心理學家認為,在生理喚醒水平很高的情況下,會伴隨有感知焦點的收窄。換言之,我們只能看見自己的憤怒和焦慮,其它細微地的情緒都被忽視或無視。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對情緒進行遠觀,是你對他們表達共情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③不要匆忙做出判斷:不要急於給對方貼標簽
開學初我們經常會去向別的老師打聽這屆畢業生的前世今生,有的孩子頭帶光環,有的孩子身貼標簽。特別是有的孩子是「戰爭販子」,如果他和別的孩子發生沖突,我們會想當然的認為是他的過錯,這就是標簽。一個人被別人下了某種結論,往往就會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一樣。一旦一個人被貼上了某種標簽,就會使這個人的行為向所貼的標簽內容方面發展。學生正處在成長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形成,其判斷力、獨立性也很差,隨時可能會被老師的不良言行所左右。我們老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究科學方法,不要借機貶低學生的品質和能力。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允許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
④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 通過生理同步,關注自己的感受即可了解他人的感受
給別人充分的機會去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不去控制和引導交流。 就是遇到事,不急著選邊站,不馬上得出結論,承認自己確實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對不清楚的部分,提出疑問,直到把事情搞清楚為止。只有共情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全面」的理解。 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但這不等於我們一定要支持他,我們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場,允許自己對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
⑤向過去學習:觀察當前的沖突是否讓自己回憶起了過去的某些痛苦
在沖突中學會反思,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會出現驚人相似的歷史巧合,我們能做的是在沖突中不斷反思,在生活中不斷修正讓自己過的更好。
⑥讓故事充分展開:讓自己參與到故事中,盡自己所能去幫忙,並感恩自己也能成為這段經歷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講,每個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發展。藉助共情,我們能異常精準地判斷出他人需要走多快或走多慢。共情會把我們帶上一段旅程,有時路途會很艱難,讓人疲憊不堪。在有些地方,我們甚至需要停下來,休息下,找准我們的方位,確認下路標。」
⑦設定邊界:保持分寸感,保持自己的抽離狀態,才能給對方更好的回應
生活中也是同樣,即便再親密無間的關系,兩個人都應該是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分離的個體。在共情的指引下,我們清楚什麼時候介入是必要的,什麼時候離開才是對關系最好的。與學生談話時,為了共情我們經常說起一些自己過去的經歷,我們應該有所選擇,做一個有影響力的老師。
Ⅳ 如何表達共情
共情,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理解和感受他人的處境、想法、感覺和思維的能力。共情能力是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心理咨詢與治療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共情的能力,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是一個人的情商高低的體現。」共情「的能力,是指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情感和處境,並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感受和思考的能力。共情是人類最高級的情感,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核心技術。共情的能力是一種高級的情緒智能,它是一個人情商高低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發現,當我們與別人產生分歧的時候,如果我們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問題,那麼,我們就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
Ⅳ 共情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共情指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1、咨詢師藉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2、咨詢師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系,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3、咨詢師運用咨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
(5)生活中如何表達共情擴展閱讀:
共情,是看透別人的內心和靈魂、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緒的能力。你的共情能力越高,說明你越能對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這種能力有先天遺傳成分,也受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
注意事項:
1、咨詢師視角需要轉變,務必要從求助者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問題。
2、共情的基礎不是有與求助者相似的經歷和感受,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及其問題。
3、表達共情不能一視同仁,而是因人、因事而異,視情而定。
4、表達共情應把握時機,共情應該適度,才能恰到好處。
5、表達共情要善於實現咨詢師一求助者之間的角色轉換。
6、表達共情還應善於使用軀體語言,注重姿勢、目光、 聲音、語調等表達。
7、表達共情應考慮求助者性別、年齡、文化習俗等特徵。
8、咨詢師應不斷驗證是否共情,得到反饋後要及時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