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侗族春節的風俗習慣
侗族春節有吃「年更飯」,「年茶」,搶「頭水」,「祭拜祖先」,「行年」等風俗。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邊境,他們過春節,有大年和小年之分。
侗族稱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紀念姑婆的節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後,年邊要回家探親團圓。
農歷三十過大年,除夕晚上,送舊迎新,燈火通宵,高高興興吃「年更飯」。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門、吃「年茶」。
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婦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並以後(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們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裡有白泡沫為最吉祥。姑娘們用這一擔水給客人和家裡的人煮上香噴噴的油茶,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搶「頭水」當全寨響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聲時,後生們就飛快地挑起水桶,手舉火把,沖向井台,打上一擔水飛速地挑回家。因這是新年的第一擔水,所以叫「頭水」。侗族人把搶來的「頭水」奉為吉祥聖潔之物,家家戶戶都遵守古老的習俗只搶一擔水。
挑回來的「頭水」,要專門貯放,不能用來洗東西。只能做飯、炒菜,姑娘、媳婦們把「頭水」煮沸,沖上糯米釀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貴客。據傳:吃了頭水煮的飯、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災。
新年初一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們開門的頭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採摘映山紅,採回家中,把一枝最美麗的映山紅插到雞籠上,獻給雄雞,以示報答雄雞啼叫司晨之恩。
春節期間,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鄉客」,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獨特年俗。
2. 侗族的飲食習慣
侗族有「侗不離酸」、「侗不離魚」的飲食習慣,食油茶、黑糯米飯和「臘也」(合攏飯)。
3. 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還有習俗
侗族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綉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侗族好客習慣侗族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月也」村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社交活動農閑鬥牛集體娛樂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青年男女社交和談情說愛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習俗
宗教信仰與節日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梁均屬崇拜以女姓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薩歲廟」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
侗族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歷七月間)較為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民族之間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
侗族家裡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苦酒和腌制多年酸魚、酸肉及酸菜款待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主人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生誕婚喪之日都要不同規模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後十天內選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祝賀孩子周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吃周歲酒)
4. 水族人 生活習慣
1、水族飲食習慣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食酸辣調味,有「無菜不酸,無辣不食」的習俗。
2、水族建築習慣
水族傳統的房屋結構,大多屬於「人樓居,梯而上」的古越人茆榫「干欄」式建築遺風,由「依樹為巢而居」演化而來。傳統的桿欄住房,在平整地基之後,先用2米來高的粗大柱頭修建穩實的承重平台,搭上厚實的樓板之後,才在其上架立高層的木排房架。
3、水族耕種習慣
水族種植水稻有悠久歷史,形成眾多十分濃厚的稻作相關習俗。水族歷法以稻作物候為依據,水族的卯節與端節,就是因稻作種植與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節。
4、水族待客習慣
水族重酒、重煙而輕茶。客人來到,要盡力招待,普通客人待以葷菜,重要的親友殺雞鴨招待,貴賓則殺小豬款待。入席之後,先用筷子蘸一滴酒點在桌子上,表示先敬奉祖宗與神靈,然後再享用。以雞頭、鴨頭敬客,是水族重要的禮節。交杯酒、肝膽酒是待客敬酒難得的禮儀。
(4)榕江生活習慣有哪些擴展閱讀
水族的節日風俗:
1、端節,水語稱「借端」,意為吃端,是新年開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聚會親友的年節。2006年,「水族端節」、「水族卯節」,分別被列為國家級、貴州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額節,意為吃額,是荔波縣永康、拉交地區水族的年節,除了沒有跑馬活動之外,過節的時段與內涵與端節相似。
3、卯節,水語稱「借卯」,義為吃卯,在夏收夏種結束之後的水歷9~10月間(對應陰歷5、6月)分四批過節,是預祝稻作豐收與人口增殖的重大年節之一。
5. 盤點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侗族是當今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侗族人口為兩百九十萬左右。我們都知道,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文化,那麼侗族都有哪些民俗習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侗族的民俗習慣都有哪些吧!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種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已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侗族的風俗習慣吧!
月也和攔路歌
「月也」,侗語,意為集體出訪做客。侗族傳統交際聯誼活動。時在農歷正月和八月。「攔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時唱的歌,多用於「月也」場合。
「月也」時間長短由內容決定,參加人數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領,集體到某友好村寨拜訪。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時,乙寨眾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時用日常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設置重重路障,雙方擺開歌陣,對唱攔路歌。主隊用歌提問,客隊用歌回答,答對一次撤除一個路障。如答錯,客隊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隊就盡撤路障,迎客入寨,參加豐富多彩的聯歡活動,如演侗戲、唱侗歌、舞龍舞獅、賽蘆笙,等等。「月也」結束,主寨又集結隊伍歡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攔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別情依依,表現了同胞之間的團結友愛情誼。
定親茶
龍勝縣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贈信物,確定戀愛關系,送過訂親茶,才正式向社會公開。男方要准備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請舅爺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親人向言方父母介紹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況,女方家裡人也介紹女青年的情況。此後,男女雙方都要恪守諾言,不能隨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興旺、被本寨鄉親公認為最幸運的人擔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帶上一應禮品前往女家。睡到雞叫頭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鬧醒,起來打粉腸油茶,姑娘們吃飽喝足,才放新娘出門。引路郎要機智靈敏,能說會道,不怕詰難。姑娘們越鬧得歡,越證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親屬就越高興。喝粉腸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們牽腸掛肚,心連著心。
打油茶
侗族飲食習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葉、包穀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與糍杷、黃豆、花生等配製而成。吃時加姜絲、蔥花、胡椒粉、魚腥草等佐料。還有打蝦米、魚崽、粉腸、豬肝、瘦肉等葷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規矩。打油茶時,主、客圍坐火塘,主婦負責烹調、送茶。第一碗必須端給貴客或長輩。主人說聲請,客人方可飲用。連喝4碗,是表示對主人的最大尊敬。農歷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時,更興喝油茶,要連喝15碗,邊喝邊對歌。油茶能提神、祛風濕、防治感冒、增進食慾,有很好的保健、醫療作用。
花炮節
侗族傳統民俗節日,也是一項競技性體育活動。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傳說來源於100多年前的一次款會活動。當時為使款會增加排列氣氛,放了三聲鐵炮。一聲炮響,綁著紅布條的鐵環沖上雲天,鐵環落下時人們競相爭論,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現在以村寨為單位組織搶炮隊,各隊抬著炮具、獎品、禮物在圩鎮遊行一周,再依次進入炮場。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興旺,第二炮是恭喜發財,第三炮是五穀豐登。司炮員點燃土炮,鐵環沖上高空,隊員們緊盯鐵環,縱躍搶接,到手後即傳給隊友或機敏地越過圍搶人群,沖出圈外,就算勝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動結束後,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蘆笙,跳舞。入夜,篝火處處,唱侗戲的,自由對歌的,一片歡聲笑語。
送春牛
侗族傳統習俗,時在農歷立春日。這天,家家修整、打歸牛欄,用嫩草、糯米酒飯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麵糊紙,做成牛頭,用灰布綴以棉絨做牛身,上掛一朵大紅花。2人提著書有立春二字的大燈籠引路,2人合舞春牛,緊隨後面是一群桃擔荷鋤的青壯年,邊走邊表演各種耕耘動作,如驅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蟲等,舞姿簡朴粗獷,很有生活氣息。
換燈帶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雞叫第3遍,引路郎將新郎家的燈籠掛在新娘房門上,連催3次,新娘依依不捨地走出房門。隨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燈籠的草繩,掏出早已編好的花絲帶繫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經相連。青少年,在這天集體祭掃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輩墳墓,緬懷先輩業績,開展革命傳統教育,舉於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清明時節,春意盎然,城市人們喜歡趁此良辰佳日,遠足踏青,尤其愛上堯山,賞花,登攀,或進行野餐。清明節的傳統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6. 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有哪些習俗
侗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用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已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習俗
侗族家裡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後十天內,選其中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進行祝賀。孩子周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的吃周歲酒)。
食俗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羅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於宋代。
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腌魚、腌豬排、牛排及腌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腌魚以入冬最佳,腌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制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節慶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
新婚節: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架橋節: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
7. 日常生活中好的習慣有哪些
1、洗手、勤洗手、飯前洗手。從外面回到家中勤洗手。感冒咳嗽的時候,更要注意勤洗手。如果打噴嚏,用手遮擋,一定要記得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