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圓在生活中的應用
首先,根據幾何學,周長相同時,圓的面積比其他任何形狀的面積都大,相同數量的材料要做成容積最大的東西,就是做成圓柱形。自來水管、煤氣管、下水道井蓋等,就是這一原理的應用。
其次,圓周上的每個點到圓心的距離是一樣的,這個原理被用到汽車輪胎上,使得汽車能夠平穩行駛。
再次,從力學角度講,圓形四周受力是一樣的。蒙古包就是應用這個原理,蒙古包的頂是天穹式,呈圓形,木架外邊用白羊毛氈覆蓋,因為他是圓形,立在草原上,大風雪阻力小 ,地震也不容易變形 。
Ⅱ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它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
生活中物體是圓形的有:車輪,轉盤、易拉罐、窨井蓋、蒙古包、有些鏡子、各種球杯子口等等。
因為圓是幾何圖形中最普通、最實用,而又最完美的圖形。它很有特性,如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圍成圓的面積最大,又如圓柱的側面受力最均勻,力的構造最穩定。
把車輪做成圓形,車軸定在圓心,是因為圓形易滾動,而且車輪上各點到車軸即圓心的距離都等於半徑,當車輪在平面上滾動時,車軸與平面的距離保持不變。
圓有這樣一個特性:圓心到圓周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這個相等的距離,叫做半徑。也就是說:「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都是相等的。」因此,人們把車輪做成圓形的,並使車軸通過圓心,當車輪在地面上滾動時,車軸離開地面的距離就總是等於車輪半徑那麼長。
這樣行駛起來才會平穩,如果這只車輪變了形,不是圓形的了,車緣到輪子圓心的距離不都是相等的,那麼這種車子走起來,一定會上下顛簸,還怎麼能更好地前進呢? 當然,把車輪做成圓的,還因為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
圓形,是一個看來簡單,實際上是十分奇妙的形狀。古代人最早是從太陽、陰歷十五的月亮得到圓的概念的。在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曾經在獸牙、礫石和石珠上鑽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像圓。到了陶器時代,許多陶器都是圓的。圓的陶器是將泥土放在一個轉盤上製成的。
當人們開始紡線,又制出了圓形的石紡錘或陶紡錘。古代人還發現搬運圓的木頭時滾著走比較省勁。後來他們在搬運重物的時候,就把幾段圓木墊在大樹、大石頭下面滾著走,這樣當然比扛著走省勁得多。
約在6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輪子——圓型的木盤。大約在4000多年前,人們將圓的木盤固定在木架下,這就成了最初的車子。
會作圓,但不一定就懂得圓的性質。古代埃及人就認為:圓,是神賜給人的神聖圖形。一直到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才給圓下了一個定義:圓,一中同長也。
意思是說:圓有一個圓心,圓心到圓周的長都相等。這個定義比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約公元前330-前275年)給圓下定義要早100年。
任意一個圓的周長與它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π=3.1415926535……但在實際運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如果用C表示圓的周長:C=πd或C=2πr。
《周髀算經》上說"周三徑一",把圓周率看成3,但是這只是一個近似值。美索不達來亞人在作第一個輪子的時候,也只知道圓周率是3。
魏晉時期的劉徽於公元263年給《九章算術》作注時,發現"周三徑一"只是圓內接正六邊形周長和直徑的比值。他創立了割圓術,認為圓內接正多連形邊數無限增加時,周長就越逼近圓周長。
他算到圓內接正3072邊形的圓周率,π= 3927/1250。劉徽把極限的概念運用於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之中,這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是一項重大的成就。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在前人的計算基礎上繼續推算,求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數精確值,他還用兩個分數值來表示圓周率:22/7稱為約率,355/113稱為密率。
在歐洲,直到1000年後的十六世紀,德國人鄂圖(公元1573年)和安托尼茲才得到這個數值。如今有了電子計算機,圓周率已經算到了小數點後五萬億位小數了。
Ⅲ 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的
陰溝蓋:因為只有圓的蓋子不可能掉下去。
鍋和爐灶:因為圓形的鍋底和圓圈的火焰可以均勻加熱。
輪子:圓形滾動阻力最小,最平穩。
硬幣:美觀,攜帶方便(有稜角則容易劃傷)。
Ⅳ 說一說圓在生活中的應用。
圓在人的生活當中是最普通最實用的。有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土木建築等方面都可以見到園的形象。圓的有關性質被廣泛應用。
如圓型的車輪在地上滾動阻力就小。糧倉和蒙古包作成天穹式,在大風雪中佇立小再大的地震也不會變形兒,頂上又不積雨雪,非常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