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昆蟲的棲息環境是怎樣的
昆蟲分布極廣,適應環境的能力特別強。除少數生活在海洋上的黽蝽外,它們多生活在地面、土壤、淡水、污水、鹹水中以及動植物的體內外,甚至溫度高達55℃的沙漠中。例如冰雪上的跳蟲,冷凍機廠內管道中的水蠅,原油中的石油蠅等。雖然昆蟲的生活范圍包括赤道到兩極,但它們大多隻棲息在樹上和草叢里。
2. 甲蟲生活在什麼環境里
甲蟲一般生活在潮濕的環境里。
相關說明
甲蟲和其它的昆蟲一樣,身體分頭、胸、腹三部,有六隻腳。它們最大的特徵是前翅變成堅硬的翅鞘,已經沒有飛行的功能,只是保護後翅和身體。飛行時,先舉起翅鞘,然後張開薄薄的後翅,飛到空中。翅鞘的顏色花樣多變化,有發金光的,有帶條子像虎紋的,有帶斑點像豹皮的,也有的是雜色圖案。有些甲蟲的翅鞘連在一起,後翅退化,不能飛了,如步行蟲。
甲蟲的大小差別很大,小的像尨毛蕈蟲只有零點二五公釐長。最大的像天牛,有二十公分長。雄的甲蟲通常較雌的小。甲蟲的頭部有一對觸角,觸角的形狀,長短不一,大都分為十到十一節。有棍棒狀,鋸齒狀,念珠狀,絲狀,腮葉狀,膝狀等。
雄的觸角比雌的發達。口器的構造適合咀嚼,也有的適合吸食汁液。腹部通常有十節,身體外部有硬殼,前翅是角質,厚而硬,後翅是膜質,但有的節退化或變形,所以只能看到八或九節。
3. 昆蟲的生活在哪些環境中
昆蟲的生活能力很強,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它們的身影。無論是乾旱、潮濕、嚴寒、還是炎熱,都有分布。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昆蟲是熊蟲,所有那些條件它都能適應。
4. 昆蟲的生長環境生活處所
陸生昆蟲在環境太熱時尋找一個陰涼潮濕的處所。如暴露在陽光下,它使自己處於體表受熱面積最小的位置。如太冷,昆蟲留在陽光下取暖。許多蝴蝶在飛行前需展翅收集熱量。蛾在飛行前震動翅或抖動身體,並藉毛或鱗片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層空氣絕緣層保住體熱。最適於飛行的肌肉溫度是38~40℃(100~104℉)。在嚴寒時,身體結凍是對昆蟲最大的危險。在寒冷地區能越冬種類稱為耐寒昆蟲。少數昆蟲能忍受體液中出現冰晶,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細胞內含物可能並未凍結。但大多數昆蟲的耐寒意味著阻止冰凍。抗凍作用部分是由於集聚了大量的甘油作為抗凍劑;部分是由於血液中的物理變化,溫度遠在冰點之下而仍不凍。防乾旱包括堅硬的防水蠟以及擴大貯水的機制。水生昆蟲除了步足發生顯著的變化而適於游泳外,主要適應性變化在於呼吸。有的升到水面呼吸。蚊只利用呼吸管末端的最後一對腹氣孔吸氣。龍虱在鞘翅與腹部之間有一貯氣室。呼吸空氣的昆蟲在體表的毛間形成空氣層,作用如鰓,使它能從水中取得氣,延長潛水的時間。水中的昆蟲幼蟲直接從水中得氣。搖蚊幼蟲整個表皮層有豐富的氣管。毛翅目(Trichoptera)和蜉蝣目(Ephemeroptera)幼蟲有氣管鰓。大型的蜻蜓幼蟲鰓在直腸內,水從肛門進出提供氧氣。 昆蟲種類這么多,因此,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場所必然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有些昆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能的表現很有研究價值。可以說,從天涯到海角,從高山到深淵,從赤道到兩極,從海洋、河流到沙漠,從草地到森林,從野外到室內,從天空到土壤,到處都有昆蟲的身影。不過,要按主要蟲態的最適宜的活動場所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五類。
(1)在空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大多是白天活動,成蟲期具有發達的翅膀,通常有發達的口器,成蟲壽命比較長。如蜜蜂、馬蜂、蜻蜓、蒼蠅、蚊子、牛虻、蝴蝶等。昆蟲在空中活動階段主要是進行遷移擴散,尋捕食物,婚配求偶和選擇產卵場所。
(2)在地表生活的昆蟲:這類昆蟲無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飛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躍。有些善飛的昆蟲,其幼蟲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一些寄生性昆蟲和專以腐敗動植物為食的昆蟲(包括與人類共同在室內生活的昆蟲),也大部分在地表活動。在地表活動的昆蟲占所有昆蟲種類的絕大多數,因為地面是昆蟲食物的所在地和棲息處。這類昆蟲常見的有步行蟲(放屁蟲)、蟑螂等。
(3)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料。由於它們在土壤中的活動和對植物根的啃食而成為農業、果樹和苗木的一大害。這些昆蟲最害怕光線,大多數種類的活動與遷移能力都比較差,白天很少鑽到地面活動,晚上和陰雨天是它們最適宜的活動時間。這類昆蟲常見的有螻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蟲)、蟬的幼蟲等。
(4)在水中生活的昆蟲:有的昆蟲終生生活在水中,如半翅目的負子蝽、田鱉、龜蝽、劃蝽等,鞘翅目的龍虱、水龜蟲等。有些昆蟲只是幼蟲(特稱它們為稚蟲)生活在水中,如蜻蜓、石蛾、蜉蝣等。水生昆蟲的共同特點是:體側的氣門退化,而位於身體兩端的氣門發達或以特殊的氣管鰓代替氣門進行呼吸作用;大部分種類有扁平而多毛的游泳足,起劃水的作用。
(5)寄生性昆蟲:這類昆蟲的體型比較小,活動能力比較差,大部分種類的幼蟲都沒有足或足已不再能行走,眼睛的視力也減弱了。有些寄生性昆蟲終生寄生在哺乳動物的體表,依靠吸血為生,如跳蚤、虱子等。有的則寄生在動物體內,如馬胃蠅。另一些昆蟲寄生在其它昆蟲體內,對人類有益,可利用它們來防治害蟲,稱為生物防治。這些昆蟲主要有小蜂、姬蜂、繭蜂、寄蠅等。在寄生性昆蟲中,還有一種叫做重寄生的現象。就是當一種寄生蜂或寄生蠅寄生在植食性昆蟲身上後,又有另一種寄生性昆蟲再寄生於前一種寄生昆蟲身上。有些種類還可以進行二重,或三重寄生。這些現象對昆蟲來說,只是為了生存競爭的一種本能。 蛻皮生長
昆蟲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體形會逐漸變大,它們表面的外骨骼和皮膚就會被逐漸變大的軀體脹破。慢慢地,幼蟲的「外套」開始脫落,新生一層更大、更堅硬的表皮。幼蟲經歷多次蛻變,才能成長為成蟲。
地下生長
多數昆蟲的幼蟲非常脆弱,所以它們要在相對安全的地方才能長成成蟲。例如,金龜子的幼蟲就是在地下生長的,它們會在地下待好幾周,直到長成成蟲後才到地面上活動。
水中生長
有些昆蟲的幼蟲適於在水中生存,例如雌蜉蝣把卵產在水面上,卵經孵化成為幼蟲,幼蟲便一直在水中覓食、生長,它們可以在水中生活1年多,直到離水登陸後變成成蟲。 昆蟲的種類不計其數,它們面臨危險時採取的自衛方式也多種多樣。有的具有保護色,有的有警戒色,還有許多昆蟲能將自己變成其他形狀用心,或在外觀上模仿一些具有不被攻擊特性(如具有毒素)的動物(如:有一種毛蟲身上的斑紋看似馬蜂,蜂蠅也是藉助類似馬蜂的外觀躲避天敵),藉以避開敵害。
保護色
有些昆蟲經常混入與自身體色相近的環境中進行覓食等活動,即使敵害靠近,也很難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例如,蝗蟲經常混入與自身體色相近的草叢中,在那裡毫無顧忌地鳴叫,但很多捕食者卻很難從中發現蝗蟲的蹤跡。
警戒色
有些昆蟲從不需要偽裝自己,而是用它們艷麗的體色警示其他動物不要靠近。例如,許多飛蛾體色都呈紅、黃等艷麗的顏色,但它們卻並不是可口的獵物。
斑點
有些昆蟲自身具有「尖利」的武器,但當敵害靠近時,它們不會主動出擊,而是用身上醒目的斑點向那些獵食者發出警告:不要去招惹它們,否則後果會很慘。
許多昆蟲的翅膀上都長著有利於偽裝的翅斑,例如很多蝴蝶和飛蛾的翅膀上都長有眼狀翅斑,在遭遇敵害時,它們就會把翅斑亮出來唬住對方,趁機逃生。
有毒的身體
有些昆蟲經常以一些有毒的植物為食,並把毒汁儲藏在體內。它們的身體會呈現出幾塊黃色或黑色或顏色組合(如黑黃、黑紅等)的斑紋,以此警告捕食者:它們有毒,最好不要以它們為食。
擬態
某些動物在形態、斑紋、顏色等特徵上模仿另一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物體,藉以保護自身,免受侵害的現象就叫做擬態。例如,枯葉蛺蝶的翅膀像枯葉,竹節蟲的身體像竹節等。
夜間覓食
有些昆蟲的幼蟲為了躲避危險,經常在夜間覓食。例如,玉帶鳳蝶的幼蟲為了避免被其他動物吃掉,白天藏在隱蔽的地方休息,夜間則外出覓食。
鱗片
蝶與蛾的翅膀上覆蓋著色彩斑斕的鱗片,這些鱗片是由它們被壓平的毛發形成的。鱗片一片片地緊密相連,交織成蝶和蛾的美麗翅膀,便於它們飛行。
飛行
大多數昆蟲具有高超的飛行技術,藉助飛行選擇適宜的生存環境,尋找食物和同伴,遇到危險時快速逃生。在飛行前,昆蟲會先活動控制飛行的肌肉,然後快速起飛。 昆蟲的求偶行為非常奇妙,有的以氣味求偶,有的以舞蹈、發光或送禮物的方式求偶。一旦雌雄蟲交配後,雌蟲就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產卵,卵又要經歷多次變化才能變成成蟲。
氣味求偶
有些昆蟲靠氣味求偶,例如雌性橄欖油蝴蝶在求偶時散發出一種濃烈的氣味,吸引雄蝶;雄蝶循著氣味找到雌蝶,與其交尾。
發光求偶
有些昆蟲在求偶時會發出一種特殊的光,例如雌性螢火蟲會蟄伏在草叢中,並發出微弱的光;雄蟲發現後,會用一種更明亮的閃光來回應,等待雌蟲發光的變化以確定求偶是否成功。
舞蹈求偶
有些昆蟲會以舞蹈的形式向異性同伴求愛。例如,蝴蝶有時會跳舞求偶,它們翅膀上的鱗片可以反射一種特殊的光,使它們的舞姿更有魅力,從而吸引異性同伴的注意。
產卵
多數昆蟲都會採取各種措施保護自己的卵。有的昆蟲把卵產在地下,使卵避開危險;有的昆蟲把卵產在食物旁邊,這樣卵孵化後幼蟲就不必為覓食發愁了。 昆蟲幼蟲的孵出通過不同途徑。如蛾、蝶類動物咬破卵殼而出;蚤有孵化刺,用刺在殼上切一縫;有的推掉卵殼上的卵蓋而出卵。幼蟲孵化時能吞入空氣,以便用力掙出卵殼;在孵出後到表皮硬化前,繼續吞氣,擴張自身。表皮一旦硬化,便不能再長,只有通過一系列蛻皮,在蛻去舊皮,長出較大的新皮之際才能長大。蛻皮時,體形可能驟變。多數原始的無翅昆蟲,如衣魚,在長大為成蟲的過程中身體結構幾乎沒有變化,稱為無變態昆蟲。而蚱蜢(直翅目Orthoptera)、蝽(異翅目Heteroptera)和蚜蟲(同翅目Homoptera),起初體形不變,直到最後才變成有翅的成蟲,生殖器也發育成熟,稱不完全變態。高等的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屬於全變態,幼蟲完全不像成蟲;幼蟲經一系列蛻皮,變化較小,然後變蛹,再變為成蟲。幼蟲的形狀多種多樣,可分為5型:蠋型(蛾、蝶類動物)、蠐螬型、衣魚型(蛃型)、叩頭蟲幼蟲型和蛆型。蛹分為被蛹(附肢不同程度地緊貼在體上)、離蛹(附肢不緊貼在體上)和圍蛹(本質上是離蛹,但被幼蟲皮所形成的囊包圍)。蛻皮和變態都受激素的控制。蛻皮是由腦中的神經分泌細胞產生的激素發動的。這種激素作用於前胸的一個內分泌腺--前胸腺,前胸腺產生蛻皮激素,作用於真皮層,刺激生長和形成表皮。變態同樣受激素控制:在整個幼蟲階段,腦後有一個小腺體叫咽側體,分泌保幼激素。只要血液中有保幼激素,正在蛻皮的真皮細胞產生幼蟲表皮。至最後一齡幼蟲時不再產生保幼激素,於是昆蟲變態成為成蟲。在全變態昆蟲中,蛹在有極少量保幼激素的情況下發育。滯育雖然在任何蟲期都能發生,但在蛹期最為常見。在溫帶,許多昆蟲以蛹期越冬。
除了發育時形態的變化外,許多昆蟲成蟲有多態現象。例如:工蟻和後蟻,工蜂和後蜂均不同;白蟻有兵蟻、繁殖蟻和持續的幼蟲;蚜蟲成蟲則有無翅和有翅之分;有些蝴蝶有引人注目的季節兩態性。這些差別可解釋為:每一種的每個成員的基因中都有發育成不同型的能力,由於環境刺激引起特定的發育途徑。激素或許是控制這些變化的環節。多數昆蟲營有性生殖。蝴蝶的視力很重要,雌蝶的色澤在飛行中能吸引同種的雄蝶。蜉蝣和有些蠓的雄蟲成群飛舞吸引雌蟲。某些雌甲蟲的部分脂肪體形成一個發光的器官吸引雄蟲。雄蟋蟀和蚱蜢發聲吸引雌蟲,雄蚊則被雌蚊飛行時發出的聲音所吸引。但最重要的是氣味。大多數雌蟲分泌信息素引誘雄蟲,雄蟲同樣地也能產生吸引雌蟲的氣味。
交配和產卵需要適當的溫度和營養。一次受孕,終身產卵。交配、產卵期間對蛋白質尤其需要,鱗翅目的成蟲只吃糖和水,幼蟲時貯備下必需的蛋白質。溫度和營養常影響激素的分泌。產卵時通常需要保幼激素或來自神經分泌細胞的激素。沒有這些激素,則生殖中斷。這些現象在冬季見於馬鈴薯甲蟲。少數昆蟲雄蟲罕見,由雌蟲進行孤雌生殖。溫帶的蚜蟲在夏季只產生營孤雌生殖的雌蚜,胚胎在母蚜內發育(胎生)。某些癭蚊幼蟲的卵巢中卵母細胞能在孤雌情況下開始發育,幼體破壞母蟲體壁逸出,這叫幼體生殖。
5. 蟲子一般生活在什麼環境,土壤里還是草叢里
如果說的是昆蟲,那麼分布極為廣泛,幾乎各種環境里都有,是世界上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動物.土壤里,草叢里,水裡......都有.如果是指廣義上的蟲子,分布同樣廣泛.如有些寄生蟲(蛔蟲,血吸蟲等)就可以在人體內生活.
6. 昆蟲都生活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昆蟲的歷史悠久,且種類繁多。但是,這么多種類的昆蟲,都生活在哪裡?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的?昆蟲們的生活地可以說是遍布天涯海角,從高山到峽谷,從海洋到沙漠,從草地到森林,從野外到室內,從天上到地下,到處都有昆蟲的身影。在天上飛的昆蟲
昆蟲界中,有一些種類的昆蟲是在天上進行活動的,它們大多選擇白天在空中飛翔。它們的成蟲都具有較發達的翅膀,這是可以在空中飛的必要條件。這些會飛的昆蟲們在空中的主要活動是進行遷移擴散、尋捕食物、進行婚配求偶和選擇產卵場所等。如勤勞的小蜜蜂、會蜇人的馬蜂、可愛的蜻蜓、令人討厭的蒼蠅、蚊子和翩翩飛舞、擁有漂亮色彩的花蝴蝶等。不管是益蟲還是害蟲,它們都用各自的特色點綴著這個地球,它們就是自然界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地上活動的昆蟲
相對於在天上飛的昆蟲,在地上遊走的小蟲子們似乎就不會顯得那樣招搖了。它們有些沒有翅膀,有些長了翅膀卻不能飛,只能爬行和簡單地跳躍。一些寄生性昆蟲和專以腐敗動植物為食的昆蟲,還有一些和人類共處一室生活的昆蟲,大部分都在地上活動。而且在地上活動的昆蟲占所有昆蟲種類的絕大多數,因為地面是昆蟲獲取食物的所在地和棲息處。生活在地上常見的昆蟲有步行蟲、蟑螂等。許多會飛的昆蟲的幼蟲期和蛹期也是在地面上度過的。土壤是舒適的家
有些昆蟲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物為食料,毫無疑問,這類昆蟲在土壤中生活。因為它們在土壤中的活動以及它們對植物根的啃食行為,使得它們成為農業、果樹和苗木的害蟲。這些在土壤里生存的昆蟲最害怕的就是光,長時間的土壤棲息環境,使得其中大多數種類的昆蟲活動和遷移能力都比較差。所以白天為了安全起見,很少會鑽到地面上活動,只有晚上和陰雨天它們才會出來活動。這類常見的昆蟲有螻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蟲)、蟬的幼蟲等。清清水中游有一些在水中生活的昆蟲,它們的生活可真是些多姿多彩。它們可以在清清的溪水中玩耍,日子過得不亦樂乎。但要時時小心水裡捕食它們的動物,一不小心,有可能就成了人家的美餐。這類昆蟲有半翅目的負子蝽、田鱉、龜蝽、劃蝽等,鞘翅目的龍虱、水龜蟲等。有些昆蟲並不是一生都在水裡生活,它們只是幼蟲時期在水裡生活,如蜻蜓、豆娘、石蛾、蜉蝣等。那麼,這些在水裡生活的昆蟲,為什麼不會被淹死呢?原來,這些昆蟲體側的氣門已經退化,而位於身體兩端的氣門發達或以特殊的氣管鰓代替氣門進行呼吸。還有一些種類有扁平且多毛的游泳足,這樣可以起到劃水的作用,如水面滑行冠軍水黽,它就可以輕松地在水面上滑行,而且也不用擔心腳會沾濕。
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