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到書中的知識和生活結合在一起
想要將書中的知識和生活結合到一起,就要做到學以致用,例如你學了一道數學題,那麼你在買菜的時候可以做出一些設想,把數學中的理論運用到買菜這件事上。
但如果你學的是一道語文方面的知識,在生活中並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那麼你可以寫一篇讀後感或者日記記載下來,如果條件允許有充足的時間,你也可以寫一篇長篇小說,以此來體現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當然如果你學的是體育運動方面的知識,那你就必須身體力行的去實踐,例如你學習了一套運動理論,告訴你如何去跑步,那麼你就要嘗試著奔跑,看看是否有成績。而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要抱著懷疑,的態度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失誤,避免受傷。
有些東西理論上是一回事,實踐又是另一回事,而且有些東西還不一定適合你,你只有真正事業才知道是否能夠運用自如。
在這里有些東西你還得取捨,把那些看似有用,卻對自己無用的東西捨去,因為你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
而在取捨這方面,也得通過實踐來檢驗是否是雞肋,不能全憑主觀臆斷,從一開始就否認一件事,在有足夠經驗和基礎的情況下才能如此,而且即便這樣還有失誤的可能。
② 怎麼把書中學到的知識實際運用到現實中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困境,看了很多書,報了很多學習班,學習的時候覺得挺好,但書看完了,學習班也結束了,可知識沒有留住,沒有變成自己的知識。時間一長,自己看過的書和看過的知識都隨風而去,漸漸消散了。
我自己也遇到了這樣的困擾,想要改變,卻尋不得章法。後來我讀到了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書中有一個方法叫做:便簽法。我經過應用之後,發現自己能夠把書中的一個點,一個聚焦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變成了自己的能力。最近我讀了《小強升職記》把自己的工作效率提升了50%。其實一本書,如果有一個能夠幫助自己的點,就是賺的,就是值得的。接下來我來講一講,便簽法的應用。
一、什麼是便簽法首先你需要准備的是: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簽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普通便簽紙接下來按照步驟進行操作:1.你要確定自己讀的是致用類圖書,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閱讀。3.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對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4.拿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的書頁。5.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張A1便簽,寫下來貼在對應的書頁。6.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今後可以怎樣應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簽上,貼在相應位置。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下,用便簽法來讀書到底有什麼好處。
二、便簽法的好處
便簽法的應用前提是,閱讀是致用類書籍。致用類書籍是能讓我們提高某項能力的書籍,比如提高財商、學習能力、精力管理等等。便簽法幫助我們從以前錯誤的學院派學習變成了致用類學習。還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嗎?一個學期學習一本教材,從第一頁學習到最後一頁。這樣的學習習慣就造成了我們成年人讀書大部分人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必須要求自己叢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
但你想想,閱讀書籍的目的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同樣都是閱讀提高溝通能力的書籍,有的人是為了更好的跟陌生人交流,有的人是為了更好的跟愛人溝通。目的不同,閱讀一本書的重點也就不盡相同,所以要求自己整本書都認真閱讀也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精力。正確的做法是保持快速的閱讀速度,然後遇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識慢下來,認真閱讀並且產生思考,制定下一步的行動。
讀書之所以能夠把時間變慢,把時間變得更加有意義,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產生思考。便簽法的第二張便簽,就是為了讓我們不斷地思考,思考之前有沒有經歷與書中說的一樣。在我們努力回憶自己經歷的時候,就是新知識與舊知識的不斷碰撞。這不斷碰撞的火花,就是我們的整個思考過程。
思考在尋找之前相似經驗的時候,其實也在做另一件事。就是新知識以後的應用場景。在我們現有大腦的構造下,相同、類似的場景、知識都是歸在同樣的文件夾下的,你在思考的過程中找到了類似的應用場景,就意味著這個知識點能夠在今後被你所應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看的書,自己用起來不順,或者不知道怎麼應用,基本上跟沒有看書是一樣的。因為沒有應用得知識早晚會消散掉,就好像沒有結構的散沙。
③ 方法|讀了很多書,如何結合自己的實踐學以致用
有朋友問:
學以致用應該是大部分人的痛點,包括我自己,現在也仍然做的不夠好,一直在學習和探索中。
目前我的看法:
並不是所有知識都可以學以致用。
對知識,我簡單分為兩類:
可應用知識又可以分為兩類:
不同類別的知識,我這樣做:
比如概念、原理、法則……這類知識,可以讓我們懂得更多道理,形成一些理念,成為更深入思考的基礎,所以是有必要學習的。
這類知識 適合進行理解、記憶,無法直接應用,變成行動 。
這類知識常常有清晰的步驟、流程,只要看懂了,就可以馬上模仿著用起來,很快成為自己的技能。
比如很多朋友都在尋找好的時間管理方法,看了些書,聽了些經驗,學到很多種好方法,仍然覺得無從下手。每天花好多時間記錄、總結,感覺很麻煩,很快就不想做了。
《小強升職記》 就是很好的一本書,介紹一套簡潔又科學的時間管理體系,幾種工具、幾張表格,就可以搞定一切。方法只要照做就好,每天花上十幾分鍾做好計劃、總結,生活變得井井有條,很容易長期堅持。
這樣的知識,最好辦法就是馬上用起來,行動起來。而不是試圖記住它,記住方法並不能讓自己發生改變,有行動才能。
這類知識常常是一些經驗的總結、一些想法,沒有很具體的步驟,或者方法很個性化,並不適合所有人直接套用, 需要記錄下來,思考如何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變成行動,從而讓自己發生改變。
比如時間效率管理專家張萌,在 《人生效率手冊》 中介紹,大學時制訂並完成了著名的 「1000天小樹林計劃」 ,每天早上5點到學校小樹林里學英語3個小時,無論寒暑,堅持1000天,將英語成績從很差提升到非常優秀。
這個方法激勵了很多人,也想模仿,那麼,是不是我們也一定要找個小樹林,每天5點起床學英語呢?不是。
這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思考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地點、每天學習的時長、學習方法、學習內容……等等,從而制訂出最適合自己情況的、具有可行性的計劃。
很多朋友說:
個人建議 多學習一些思考模型、工具,找到適合自己的,會比較容易把方法落實為行動。
比如《這樣讀書就夠了》中介紹的 RIA便簽法 ,分三步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行動:
R——閱讀書中知識片段;
I——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片段;
A——聯系自己實際,寫出下一步自己可以怎麼做。
類似的工具有很多,共同點是:有固定的思考模式,記錄方法、聯系自己實際、思考下一步行動。
學會方法,照做即可。
學以致用並不僅限於從書中閱讀到的知識,聽過的課程、別人分享的工作經驗、優秀的學習方法…… 從任何途徑,我們接收到的比自己目前更好的方法、理念,都需要在學習之後學以致用,才能起作用。
推薦王世民的 《學習力》 一書,中心思想就是:用什麼學什麼,功利性學習。書中分類講解多種類別知識、技能的學以致用建議,方法非常詳細,讀後受益良多。
最後的建議:
好方法很多,有好的就先用起來,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就會看到效果。
不要總在尋找好方法,從不運用方法、從不行動。
選用的方法最好簡單些,越簡單越容易堅持用下去,變成自己的習慣和技能。
④ 如何將書本應用到實踐-我的成長過程
發現自己確實常常看了很多書,看完之後腦子里好像還是一團漿糊,我以為思維導圖可以幫我,根據書的重點,書的框架來立一個結構,畫一個大的框架圖,也就是思維導圖,囊括書里的大小框架,搭建起整個系統。 畫了幾張思維導圖之後,無論是圖書的思維導圖還是講座的思維導圖,一方面發現要把思維導圖畫的完美,也就是要寫上很多細節和完整,如果給別人看的話,需要方方面面的仔細和排版,還是多少需要一點學習的,而且似乎對於我來說,效果意義並不大,效果不佳。這是為什麼呢?
我發現從我的角度來說,並不需要那麼全面,用得到地方能夠再詳細點記錄是我更想要的,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我需要畫好幾張思維導圖。一張是全書的目錄和框架,然後是某幾張我覺得重要的章節思維導圖,可能在某章節中,有些重點對我來說特別有益,然後在基礎上深入。這樣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思維導圖的不平衡,某些細節內容會多,細。而有些思維導圖內容一筆帶過,這樣導致思維導圖很不好看,自己看著也不舒服。那麼該怎麼辦呢?
其實早在15年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拆書幫,那時候也看過半本左右的拆書幫的書籍內容,但是發現有點枯燥,然後感覺也是無法與我的實際應用相結合,也就扔下了。漸漸的發現,自己看的書,深究起來真的不少了,可是為什麼好像腦子里依然是一團漿糊,依然我的生活過的亂七八糟,一塌糊塗呢,為什麼閱讀之後似乎沒有帶給我什麼改變呢?
今天重看了一遍拆書幫,似乎有些明白,或者說我之前的疑惑得到了一定的詮釋,重點在於怎樣將書上的內容和我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在得到APP的時候其實我也多次發現,大咖們都鼓勵我們多發表多留言,在每篇文章的結尾,大咖們也會提問,提一些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去回答。可是我發現,這些問題我都給不出答案,有極少的東西可以給出答案。原因一方面是在於思考的深度和剖析的可能還不夠,還需要再深入。另一方面,是生活閱歷的不足,可能經歷的事情較少,無法從中提取相關經歷。
解決的思路呢,應該是在積累生活積累人生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某些問題。
可是我閱讀的書籍裡麵包括很多方面的東西,比如溝通,比如親密關系,比如職場生活,比如生存成長,比如親子教育,比如人際交往。其實能夠跟我生活產生鏈接的東西還是不少的。那麼我該怎麼做呢?
其實答案在拆書幫里得到了解答。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不從自己的生活入手,從書籍入手。在閱讀書籍的時候,看到某個觀點,某項內容,可以跟自己發生鏈接。那麼用便簽法。
首先,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看到的內容。
其次,回憶自己的過去和 現在,如何和這個觀點發生鏈接,也就是說過去我曾經使用過類似的觀點來指導生活嗎?或者是我經歷的什麼事可以用這個觀點來指導我的生活。
再次,將來,我應該如何運用這個觀點來指導我的生活。感覺說的還是有點抽象,可以自己模擬場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情景下,可能可以怎麼用。
然後再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堅持用,如何改變自己ID生活!
over 比心 :-D❤❤❤
⑤ 閱讀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閱讀即是一種技能,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過程。而詞彙是語言表達意義的主要單位,在 語言學習 中有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詞彙,就不能傳達任 何東 西。當然在閱讀過程中,詞彙對獲取 語言信息 的作用是 至關重要 。我們不但可以通過閱讀有趣的外文小說或感興趣的專題輕松地擴大詞彙量,還可以通過大量閱讀鍛煉從不同的角度思維的能力。大量的閱讀還可以豐富我們的 大腦 ,增長知識與見識,提高自身修養。由此可見見大量閱讀,是很重要的。
記得採納啊
⑥ 你平常是怎樣讀書的,請談談你的讀書實踐
閱讀書籍,最重要的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做到這點,靠什麼呢 就靠動腦思考.怎麼"動腦"呢 我想具體應當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窮究道理徹底".朱熹說:"讀書之法,讀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讀誦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傳."在這里,"思量"是指動腦筋思考問題,"道理徹底"是指要真正懂得,真正理解.有不少同學閱讀的時候,只看不思考,只大聲閱讀,不動腦筋,所以收效甚微.
二,理清文章思路:閱讀自然科學著作的時候,要搞清楚書上的每一個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從思路中 去學習科學的思維規律和思想方法.讀文學作品要搞清作者文章的線索,思路,不能只追求情節和 結果.每學完一個章節或一個問題,合上書,認真回味一下作者的思路是大有好處的.
三, 能提出問題:閱讀時的問題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自己不同意書上的見解,提出問題;一類是由於自己知識,經驗不足,看不懂而提出的問題.不管是哪類問題.不懂腦筋是提不出來的.如果善於動腦提出問題,又能帶著問題深入去閱讀有關的書籍,進一步去思考,閱讀的收獲一定會更大.
四, 能獨立回憶,准確表達: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以後,要認真地回憶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自己都理解了嗎 有什麼主要收獲等等.還可以把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今後進一步研究解決.
當然,閱讀有沒有動腦筋,最重要的還要看閱讀後能不能把收獲用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之中.凡是動腦筋閱讀的同學,很快就能把人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轉化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並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變得越來越聰明.
兩方面很重要
1、你自己讀書的方法。
《身體素質好壞跟理解能力、讀書好壞的關系》身體素質好壞跟理解能力、讀書好壞沒太大關系。要看你怎麼想,有的人身體好,但他們把他哪去耍去了,有的人身體不好,只有自己一個人看書,結果,前面的學習不好,後面的好了,這不用問。
當然,身體好的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來學習研究了。
理解能力並不是個什麼神秘或了不起的東西,比如學習,你看書的時候只要用心,考慮問題深入、有條理,擅於思考、並且有方法,並且效率高,得到的結果就是學習好了,也就是理解能力高的表現
而有的人在看問題思考的時候根本不願意深入,想當然,不做考證,埋著頭沖,結果就是錯誤百出,時間一長造沒了研究的心思,更沒了認真研究學習的習慣:有的人甚至就是大條條的,根本就不想思考,就像燕子掠水,只在表面掠過,他永遠也不知道水下是什麼
理解能力只是一個一面學習一面總結方法後形成的一個習慣罷了,沒什麼了不起的
2、你身處的大環境。如果你身邊的人都是一些不求上進,整天玩耍的人,那你肯定會受影響;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在看書學習,那你也不會偷懶了。
所以你身邊的人是前者,遠離之;如果是後者,融入之。
3、還有一個,如果你的老師天天把你們的時間佔有了,講一些他自己認為應該講的東西,而你自己卻有很多東西不熟或根本不明白,你必須拋開老師的東西,自己琢磨了
⑦ 怎樣把積累閱讀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其實積累閱讀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我們在積累閱讀的知識的時候,我們也知道我們在生活中很多都會遇到,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是我們積累的知識有可能只不過是書上的而已,也沒有把它很好的聯想到現實的生活裡面,所以在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聯想一下你自己有沒有看到相對的一些知識點,在發現有可能會遇到的話,你就去好好的去回憶,這樣的話就能夠運用了。
⑧ 怎麼樣把書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上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非常有道理的!只要你學到書中的知識記在心裡了,自然而然就用到生活上了,比如講話,做事,哪怕是你走在路上一個外國的朋友向你問路,你就可以很輕松的用外語告訴他們,這就是知識的強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