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戰時期日本平民在做什麼
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侵華戰爭,一度收益非淺,依靠東北地區豐富的礦產糧食,以及台灣的蔗糖和稻米,使日本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1938 年達到高峰。可是緊接著,隨著侵華戰爭已經陷入無法速決的泥潭,軍費開支惡性膨脹,在國際上由於日軍殘酷的暴行和無限的野心而日益孤立,並引起太平洋地區的英美的警覺和制裁。
中日戰爭中,日本看似力量非常強大,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還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挑戰當時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但是實際上,當時日本的國力消耗嚴重,尤其在中國投入大量的兵力和財力、物力,導致國內物資奇缺,平民百姓生活在悲慘之中,日軍參謀次長澤田茂形容當時的日本是「外強中干」。
在戰爭前,雖然日本是當時的亞洲強國,但是國內生活水平並不是很高,很多民眾連肉都吃不上。我們從影視劇以及日本人拍的照片都能看到日軍抓雞的場景,這其實是日本平民當時生活水平低下的真實寫照。不過日本總體經濟上還算繁榮,各種商業活動不僅解決了日本的就業問題,也為居民提供了諸多便利。
但是戰爭爆發後,情況立馬發生了變化。1938年,包括東京在內的很多城市已經很難打到計程車了,很多商店也開始陸續關門,經濟蕭條。隨著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投入大量戰略資源,同時遭到中國頑強的抵抗,因此日本國內國內物資奇缺,1940年,連首相的火柴都需要統一配給。
而且日本確實是缺少真正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政治家,貪心不足蛇吞象,導致了日本平民生活悲慘、日本國力貧困化,並最終使得「陸軍統帥部的首腦打贏戰爭的信念發生了動搖」。
Ⅱ 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態
民族資產階級壟斷中國經濟,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農村的地主、富農只有5%,卻佔有50%的土地。另外50%由貧下中農耕種,所以很多人沒有地種,給地主富農打長工或是打短工,長期貧窮。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
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
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另一說6500億美金。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
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1400萬壯丁被拉夫後死於飢餓疾病。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
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2)抗戰時期普通人怎麼生活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Ⅲ 長時間高烈度的戰爭中,普通人的生活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在長時間高烈度的戰爭中,普通民眾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普通人的生活透露著一種非常絕望和寂靜的現象,生活完全沒有了以往的煙火氣,每天都非常的擔驚受怕,生怕戰火波及到身邊來,給自己帶來了非常多的影響。民眾對待生活也沒有了希望和熱情,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戰爭給民眾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對於民眾來說是噩耗般的消息,是非常不願意看到的。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還會有非常多的傷亡,畢竟戰場上槍彈無眼。民眾們或多或少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也有很多人妻離子散在戰爭中逃難時走散了。以及物質生活也相當的匱乏,根本就沒有了以往高品質的日子,能吃飽已經是一件奢求的事情了。
Ⅳ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生活在一個水深火熱的環境中。
抗戰時期,受戰爭贏下,中國人民顛沛流離,大部分人民生活艱難,日常生活難以維持,還要時刻提防和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迫害,生存都是問題。紅軍也極其艱苦環境中堅決抵抗、捍衛國土,吃樹皮、吃皮帶等,全民皆兵,老百姓與解放軍共同抗敵。
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中國軍隊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4)抗戰時期普通人怎麼生活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過程: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
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數萬次對敵作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