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jk羅琳的艱苦生活
全名: Joanne Kathleen Rowling
筆名: J.K. Rowling
昵稱: 朋友們都叫她「JO」,FANS們叫他「JK」,朋友開玩笑的時候叫她「JAKE」。
花名:同學有時奚落她叫「Rolling Pin(旋轉的大頭針)」和「Rolling Stone(滾石)」。
出生: 1965年7月31日,生於英國的格溫特郡的Chipping Sodbury普通醫院。
父母: 父親Peter是一名退休的飛機製造廠Rolls-Royce的管理人員,母親Ann是一位實驗室技術人員,於1990因病去逝,終年45歲。他們1963年在一列火車上一見鍾情,並結婚。
兄妹:一個妹妹,名叫Dianne,也叫Di,比羅琳小兩歲,曾經學過護士,現在愛丁堡學習法律。
配偶:1990年羅琳與一名至今未透露姓名的葡萄牙電視新聞記者簡單地結了婚,三年後,隨著女兒的出世,他們離婚了。家庭成員:只有一個女兒,叫Jessica, 生於1993年。
童年:羅琳自己說她小時候是個戴眼鏡的臉上平平的女孩,非常愛學習,有點害羞、流著鼻涕、還比較野。童年的時候,她有過兩次遷家的經歷。一次是從Yate(布里斯托爾港一邊)搬到Winterbourne(布里斯托爾港另一邊),一次是從Winterbourne搬到靠近Chepstow的Tutshill的鄉村。
學歷:畢業於法國 Exeter University (埃克塞特大學),學習法語和古典文學,獲文理學士學位。最近,獲母校授予博士學位!畢業後曾在英國曼徹斯特接受教學培訓。
處女作:她的寫作生涯是從6歲的時候,寫了《兔子》的故事開始的。主角是只兔子,叫Rabbit(羅賓特)。他得了麻疹,朋友們來看他,其中有一隻叫Miss Bee的巨大的蜜蜂。
生平介紹
J.K.羅琳(J.K.Rowling)(全名Joanne Kathleen Rowling),英國女作家,創作了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叢書。
本名喬安妮·凱瑟琳·羅琳,1965年7月31日生於英國的格溫特郡。她父親是羅伊斯羅爾飛機製造廠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員,母親是一位實驗室技術人員。羅琳小時候是個戴眼鏡的相貌平平的女孩,非常愛學習,有點害羞,流著鼻涕,還比較野。她從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6歲就寫了一篇跟兔子有關的故事。妹妹是她講故事的對象。創作的動力和慾望,從此沒有離開過她。她曾當過短時間的教師和秘書。
羅琳熱愛英國文學,大學主修的是法語。畢業後,她隻身前往葡萄牙發展,隨即和當地的一位記者墜入情網。無奈的是,這段婚姻來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傑西卡(Jessica)回到了英國,棲身於愛丁堡一間沒有暖氣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著微薄的失業救擠金養活自己和女兒。
24歲那年,羅琳在曼徹斯特前往倫敦的火車旅途中,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發小巫師,一直在車窗外對著她微笑。他一下子闖進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創作哈利·波特的念頭。雖然當時她的手邊沒有紙和筆,但她開始天馬行空地想像,終於把這個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於是,哈利·波特誕生了——一個10歲小男孩,瘦小的個子,黑色亂蓬蓬的頭發,明亮的綠色眼睛,戴著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細長、閃電狀的傷疤……哈利·波特成為風靡全球的童話人物。
作為一個單身母親,羅琳母女的生活極其艱辛。在開始寫作哈利·波特系列童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時,羅琳因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時常到住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館里把哈里·波特的故事寫在小紙片上。不過,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報。童話一出版便備受矚目,好評如潮,其中包括英國國家圖書獎兒童小說獎,以及斯馬蒂圖書金獎章獎。隨後羅琳又分別於1998年與1999年創作了《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進一步轟動世界。2000年7月,隨著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杯》的問世,世界范圍的「哈利·波特」熱持續升溫,創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話。2003年6月推出了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2005年7月推出了第六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銷售勢頭一次高過一次,形成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哈利·波特」颶風,被視為出版界的一個奇跡,而「哈利·波特現象」也成為眾多專家學者熱烈討論的話題。
在成功和財富面前,羅琳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歷過的苦難,成名後,她熱衷於人道主義的慈善活動。2000年9月,她出任「單親家庭委員會」形象大使,並捐出了50萬英鎊。2001年3月,她特地為戲劇救濟基金會——1985年由英國一群喜劇演員成立,其宗旨是促進社會公正,幫助消滅貧困事業募集資金———化名為紐特·斯卡曼和肯尼沃斯·惠斯普創作了兩本與「哈里·波特」故事相關的小冊子《神奇動物在哪裡》和《神奇的魁地奇》,將所得錢款捐助給了該基金會。2001年4月,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她又為「多發性硬化症協會」捐了25萬英鎊。
2001年聖誕節次日的節禮日,羅琳與麻醉醫師尼爾·默里(Neil Murray)在蘇格蘭的新居攜手再度走進了婚姻的殿堂。2003年3月,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名叫戴維。2005年1月,又一個可愛的小女孩麥肯齊也來到了這個家庭。如今,羅琳與丈夫以及三個孩子幸福而低調地生活在愛丁堡,在哈迷的期待中繼續寫著她的「哈利·波特」故事。
㈡ 「生活艱苦」和「艱苦生活」兩個詞語的語意重心有什麼不同。分別是什麼
「生活艱苦」形容生活條件較差、困難多,衣食住行難以為繼。「艱苦生活」則是一種艱苦奮斗的生活態度,未必是生活環境惡劣,但可以選擇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比如舊社會楊白勞生活艱苦,但你不能說他艱苦生活,因為他沒得選。說周總理睡衣補丁好多個,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這就算艱苦生活,他想穿新的也行,但他更願意享受艱苦生活。
㈢ 【女間諜的辛苦生活】的原名叫什麼 求高手指教 謝謝
女豹 女怪盜
㈣ 阿炳的艱苦生活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㈤ 「生活艱苦」和「艱苦生活」兩個詞語的語意重心有什麼不同.分別是什麼
生活很艱苦和艱苦的生活.前者是側重生活的狀態 艱苦.後者側重生活.
㈥ 閏土原名是什麼
他姓章,本名運水,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書名上加上個「運」字,大概是運氣的意思。紹興俗語閏與運同音,所以魯迅小說上改寫作「閏」,水也換作五行中的「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