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怎樣確定喜歡什麼樣的生活

怎樣確定喜歡什麼樣的生活

發布時間:2023-02-14 05:11:49

㈠ 怎麼樣才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你提的這個問題不禁讓青春君陷入深思,的確,人一輩子那麼長,如何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答案,但可以分享一點感受:
人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於跌跌撞撞中,慢慢掌握一些東西,理解一些東西,通過做事情,去了解道理,進而嘗試新東西。
漸漸地明白:哪些事情,離自己的心意更近,哪些事情,離自己的心意很遠。
那些天賦秉異的人,這一探索過程,相對簡單。往往,那些天賦,那些擅長的事情,成為努力的方向,進而成為人生的閃光點。
有些大牛,更是在人生中,不斷突破自己的興趣點或極限,成為各方面皆有突出成就的"奇才"。
而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在瑣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則是不那麼有趣,甚至是有些枯燥的過程。
很多人看待"自己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往往從"時點"的角度,想要一個"結果",但我覺得,也許從時空的角度去考慮,更貼切。
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其實是一個"過程",過程中的"答案",也時常變化。
年輕的時候,經歷的事兒少,懵懵懂懂,很想知道,自己一輩子想/該做什麼。彷彿只要知道這個答案,才能安下心來,去專心做那個事情。
可現實是,年少的時候,經歷的事兒少,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常常"以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過之後,才發現事實遠非如此"。
遇到這樣的境況,有一個簡單的做法,"去找到一個離自己心意比較近的事情,開始去做"。有可能,你會遇到一個比較容易做的選擇;也有可能,你需要下很大的決心,放棄一些或者很多東西,才能做出選擇。
我也遇到,剛畢業的年輕人,說,"我真的不知道對什麼感興趣",或是"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那也不難,不拿父母一分錢,包括打小存的"壓歲錢",從父母家搬出來。先試試半年之內,不找父母要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不去父母家"混吃住混照顧"。
當你知道,人生還有"生存"(糊口掙吃住)這回事兒的時候,你就不會矯情地"東想西想",而是開始行動,去掙一頓"飯錢"叻。
而在身體力行做事的過程中,我們會積累很多感受/念頭,慢慢去覺察這些感受/念頭,去發現思考自身的優勢,去找到自己更擅長做的事情。在三到五年內,通過不斷行動,去經歷、覺察、思考,漸漸地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年輕的時候,想要的東西,都偏具象:
可能是,你敬重/喜歡的人的一個贊揚;
可能是,升職加薪,是獎勵給自己的一頓海吃,或是一次旅行;
甚至是,在忙得跳腳的大城市,找個愛人,買個小車,買套房子,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在深圳打拚的過程,沒經歷過這些比較具象的目標。更多的是,做事情,無論大小,希望做到自己當下能做的最好;彷彿每次交付出來的,都是自己的一份賬單;後來發現,過程足夠努力,結果往往不會太差。沒有樹立遠大目標的我,看起來,一般人有的,我也有了。
年輕的時候,也有做錯事挨批的時候,常常"皮實"地想,"是哦,他說得很對,我當時怎麼沒有想到?" ,或者對"無厘頭"的批評,不以為然,不往心裡去。還記得,畢業後第一次挨領導當眾批評時,竟然沒覺得尷尬,屁顛屁顛去改的樣子。若干年後,大家吃飯聊天,那位領導還說,"你還真的是心大"。我想,其實他想說的是,"臉皮厚"的意思吧。
具象化的目標,看似很難,其實也沒辣么難。目標達成多少,與慾望大小相關,無非是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更高的收入,等等。學會覺察自己的慾望,會避免自己在某個具象的目標上走得太遠,而忽視生活里同樣重要的東西。
在實現這些具象化目標的過程中,或階段性目標完成後,我們享受到的樂趣會越來越少,生活慢慢開始變得無趣,於是,自然而然,我們會去尋找新的目標。
這個過程,像極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如果真實面對自己,去回想走過的五年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我們所追尋的東西,本質上,跟那些需求,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於,底層的需求動力,排序都驚人地一致。
當然,我們完全不用"杞人憂天"式地擔心,過程中的"迷路"。因為偶爾迷路或是走失,都是正常的,生活會用"失去"的傷痛,讓你知道什麼對你而言,是重要的。這樣,下一次,你就學會了,不去錯過那些對你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
那些你沒有投入時間精力的,或多或少,必然會錯過,或失去。比方說,工作狂,長期沒時間陪家人,可能最終失去家庭;比方說,不顧一切的掙錢,為了錢什麼都敢做,可能會失去友情親情,甚至自由。
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在"歡樂"與"痛惜"之間,我們會慢慢學習,並不斷修正對每類事情的"投入度"。漸漸的,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工作、事業、愛情、家庭、友情、健康、愛好,似乎缺一不可。
當然,每個人心中,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這些東西的重要性排序,並不相同;而這些排列組合,隨著時間的流逝,通過那些努力、付出、行動,構成了每個人,不一樣的"我想要的人生"。
也許,我們一輩子找尋不到,那個所謂"真正想要的生活"。只是在追逐,一個又一個想要的目標(所謂求"不得");或是在"痛失"中,學會"安住當下的擁有"。
幸福感與否,幸福感的高低,永遠取決於"你想要的vs你所擁有的"之間的距離,或是那種迫切,或是那份從容。
無論怎樣,當耄耋之年,回望人生路,我們終會知道:自己究竟"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
希望那個時候,我們不會後悔,在每個關鍵時點,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因為,是那些選擇及努力,如珍珠般,串起了我們的人生。

㈡ 如何確定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都丟失了自己。跟隨著大眾的腳步,家長期望的腳步,當我慌張的前進時,根本沒有空餘的時間思考,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的夢想理想是什麼。我本來以為這些東西我都有,我有興趣愛好,我也有曾經的夢。可是當我如今停頓下來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我已經沒有勇氣沒有資本去追夢,甚至於對興趣愛好也不那麼興趣了。吃飽每一頓飯,睡好一天覺,就是莫大的安慰,但是這並不增加任何的幸福感和開心,僅僅是生理需求的滿足罷了。前一陣子很流行微幸福(好像最近什麼都跟「微」扯上了關系),說要關注生活中細小的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確實如此,我們的生活就是由很多微末細節的事情組成的,學術點說,什麼不都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拆開了都是一樣。也沒有多少人有多少宏大的理想與目標,但是我們又偏偏不滿足於這樣的細微末節,我們又偏偏想證實點什麼給自己看,給別人看。這樣一來,那些細微的喜悅就不算什麼了,它僅僅是生活的點綴而不是我們的核心,我一直以來都想找一個中心思想去活著。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明白,之所以人會經常空虛做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找尋刺激和新奇,不過是因為我們都需要一個目標一個支撐點一個信念,才能活得安好。突然想起來革命的時候,也許人們僅僅是因為一個共同的理想——創建新中國,不再被壓迫。所以才有那麼多人能夠不顧一切去犧牲,只是為了心中的信念。也許現在我們會覺得他們可笑,甚至於有些蠢和盲目崇拜,只是因為現在太多人只是為自己而活並不能體會到那種大家齊心協力的美好所以才會覺得他們不可理喻。反饋到現實的例子,也許是這么多人為什麼那麼喜歡打DOTA或者魔獸的原因,表面上說是娛樂是玩,可是更深層次的,是一種滿足,不管自己是領導者還是跟隨的小兵,這是一個團隊,換句話說,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種集體榮譽感讓很多人流連忘返。玩的也許不是游戲,而是身在一個團隊里奮鬥打拚,顯然現實工作中也有很多是這樣的組合,但是工作更多的是功利是我要掙多少工資來填飽肚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那麼這樣的團隊就不純粹,不如游戲中有時候根本我不需要搶這件裝備,我只是玩的開心,拿著槍和大家一起上戰場的感覺很好罷了,而現實並不給我們提供這種環境或者廝殺之後瞬間的成就感,所以很多人會在游戲裡面不斷地滿足自己的這種心情以至於讓自己不那麼孤獨。
「 真正意義上的失敗,就是你慢慢麻木,慢慢消失,慢慢變成一滴水,慢慢變成一絲空氣,慢慢變得平庸。而且你不甘。」
這句話能很好地解釋目前的空虛感和無助迷茫感。不是環境的問題也不是個人的問題。任何環境都沒有錯。有人說你不適應現在的環境你不習慣現在的生活。是的,有些人在新的環境裡面過的很開心很充實,有條件好的公寓每天能自己做飯吃,有很多的實驗很多的書需要去學習去看,有愛的人每天能有所期盼,所以很開心。可是然後呢?然後找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忙但是也有假期,買得起房開得起車,讓親人都富足。再然後呢?也許我真的很貪心,99%的人大抵都是這樣的生活,可是我還是不甘心,我還是覺得不夠。確實,我是被寵壞了,因為於我而言該有的一些東西我都有了,即便現在沒有將來十幾年也終將會有,沒有人需要我去解決溫飽的問題,也沒有需要我去解決世界和平的問題。可是就我看到的,太多人都在渾渾噩噩的活著,即便成功的很,名利富貴都有,又或者什麼都沒有還在努力拚搏,可是我始終不滿足於這些,不想讓生活禁錮自己的腳步。目標,是想要成功的人給自己定的,我需要的,是一種信仰。我不渴望成功,不渴望虛榮,不渴望別人看著我過的比別人好然後羨慕嫉妒恨,也許真正需要我關心的,並不是所謂的物質條件,而是內心的需求和渴望。物質條件,我們都可以通過切實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定好每一個階段的目標來一點點實現,它並不要求你想太多,不關乎你要什麼不要什麼,這是每個人都必經的一個階段,我知道這些過程我都無法避免我也必須努力去做,而剩下的呢?也許當我忙起來之後,就不會有時間想這些問題了,但是我又是一個相當鑽牛角尖的人,我需要一個出口一個解脫,我一定要問題有一個答案,當我為一個工作奔忙我能掙到一份體面的工資我每天回家之後有心愛的人可以共進晚餐相擁而眠,可是人生除了這些就沒有其他的么?對,這確實是我想要的生活,而這僅僅是表象。其實這些已經足夠幸福,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這個目標,但是除了這些呢?我們的心裡 難道不應該存在一個一直以來不滅的希望么?這已經不僅僅是理想能解決給與的東西了。如果沒有一個軸心,就好比。革命一定要勝利這樣的中心的話。如何能讓自己時時刻刻滿足於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其實做什麼過什麼日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找到那種中心,讓自己能夠在無論什麼情境下都覺得自己不是在做無用功都是在好好地活著覺得在腳踏實地地感受這個世界。也許是我涉獵的知識還不夠多認識的世界還太小,所以才會有這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但是這確實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尋求的解答。我並不覺得這些思考是無用的。人在某些階段總是要停下來想好一些東西,這比看急功近利的成功學要來的有益有效得多。 而我現在也不需要通過旅遊來舒緩身心想清楚這些事情,旅遊只是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是一種享受一種炫耀 一種在路上的自我滿足感。但是人生不可能一直都在別人的路上,我們終究要走自己的路。所以安靜下來,好好思考並不是一件完全沒有必要的事情。
話說回來,當我陷入這個怪圈之後很久,我都在試圖通過和不同的人對話來獲取想要的結果。把自己的負能量很多的傳給了別人。但是快樂的人始終快樂,覺得無謂的人始終覺得無謂。批評有。安慰有。建議有。但是我都有一種能力把他們一一否決。其實都是聽進去了的。只不過因為消極懶惰的因素佔了太多才導致什麼都不想去做不想去採納。說白了就是自己本身很慫,但就是不願意認慫。沒有勇氣改變又不想一成不變。轉回來。其實同學說的一句話很對「在規則里獲得最大的自由,有選擇的權利」 這更多的是一種職場生活的追求。但是每個人又何嘗不是生活在各種規則里。我們需要玩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游戲,而游戲規則里的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完成名利的追逐,證書的追逐。這些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我們的工具。不在不斷地考試和考核學習中失去自己,而是自己有選擇的去准備需要圍繞自己生活中心思想去做的東西,它們才能變得有意義,不是負擔,而是途徑。最後的一切還是流於俗套。作為一個科學的唯物主義者,可以解釋生活的現象。但是不能給生活一個中心。這就需要精神的力量或者說一種心態,去把握好現在在做的每一件事賦予他們意義。所以才會有,對於同樣一件事,一個人會愁眉苦臉,另一個人則精神煥發。既然我們都是凡人,擺脫不了宿命,就只能盡可能地實現該努力奮斗的物質條件,只不過在過程中,比別人更有思考更能把握從而才能做一些對自己有利乃至於對社會有利的事情。

㈢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1、找個時間停下來,問問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你要做的是找個時間,堅定地放下手中那些逼迫著自己停不下來的事,好好地想一想,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你敢嗎?
問問自己現在是你想要的生活嗎?如果不是,那麼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你有了一個大概的方向,那麼很好,接下來的步驟可以較清晰。
即使想了很久也找不到目標的人怎麼辦?沒有目標的人有個情況是明確的,那就是你不想再這樣生活下去。
那麼你要做的事情比已經有清晰目標的人多一個步驟——尋找自己的方向。
2、把你在第一步確定的你想要的生活設為目標,確定你為實現這個目標,要優先考慮的事情。
對於已經有明確方向的人來說,可以先根據你在上一步驟確定的目標,確定你應該優先考慮的事情。比如怎麼做才會讓自己達到那種狀生活狀態呢呢?橫亘在你面前的有什麼困難?
而沒有找到答案的人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去尋找發現你更喜歡的事情,通過接觸更多的事物去發現更適合更喜歡的事情,找到你喜歡的生活方式。
3、根據第二步寫下的優先考慮的事情,擬定一些可行的步驟。
確定好優先考慮的事情以後,接下來就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步驟了。
已經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的人,根據已知要優先考慮的事情去設定實現或者解決的步驟,並以此為各階段小目標。
而還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人,這個階段設定的步驟是從自己什麼的事物或者較感興趣的東西入手,逐步去觸碰那些自己從來沒嘗試過的事情,發現自己可能喜歡的生活方式,發現自己想要努力成為的樣子。
4、把這些步驟再細分為更小的步驟,安排進你的日常生活里,一步一步來實現。
確定了優先考慮的各步驟以後,再將每一個步驟化成更小、更容易實現的步驟,程度是讓你能夠完成一定量但不會感覺到負擔很大。把這些小步驟穿插安排進你的日常生活里。確保每天完成一項,或每個星期完成4到5項,這個星期就開始行動。
可能你的生活離不開現在的工作,一旦離開你可能就餓死了,或者你現在的生活還需要依靠他人,沒有辦法一下子把你的生活轉變過來。但就像老話說的那樣,時間就像海綿,擠擠還是有的。所以只要我們仔細去尋找認真去規劃,就能發現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時間和資源。盡最大的可能找到可以改變的方法,並且把它安排到你的計劃表裡。也許這些事情很小,但它能夠讓你感覺到希望,水滴不在小,假以時日,水滴石穿。

㈣ 如何才能選擇出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進化論定製廣告

大家好,我是 Taka~

2017年就快要結束了,估計現在很多人都在被你的計劃完成了多少刷屏了吧。對於很多人來說,每到年底,都是一次回顧和重新選擇的時間。

像 Taka 最近就收到很多的選擇問題,考研黨在沖刺的時候會開始懷疑自己,這個選擇真的對嗎,要是考不上怎麼辦?應屆生更加掙扎,到底要出國還是就業,第一份工作應該怎麼選擇?

工作的人呢,也在糾結選擇:明年要不要換一份新的工作?北京買不了房,要不要換一個城市去生活?戀愛的那個人真的值得依靠嗎?

每個大大小小的選擇組合起來,就構成了你的生活。

其實不僅是大家,Taka 自己並不是一個很果斷的人,也經常陷在選擇的陷阱里。

之前要畢業的時候,父母其實有規劃好一條路,出國讀一個適合女孩子的專業,然後回來在父母所屬的公司找一份安安穩穩的工作,幫我在那個三線小城市買房買車,再找個知根知底的伴兒,大概未來幾十年父母都不用擔心了。

這條路沒問題,我有時候也會想想那些同學回家後安靜平淡的生活,但是那時候我剛剛經歷了畢業期近一年的掙扎和迷茫,並不喜歡那個要讀的專業。

總有一種念頭,想要脫離父母的安排,自己去外面看看,找一找真正喜歡的東西,完全獨立的做一個選擇,並且無論結果好壞都願意自己承擔。

後來帶著父母的反對,誤打誤撞來了北京,也找到了一個能發揮自己想法和能力的工作。回頭看看當時的那個選擇,絲毫沒有後悔,也因為那次的嘗試,能夠開始經濟獨立,真正感受到完全掌控自己生活的那種力量感。

但我知道,這只是一個例子,還是有很多人在面對工作,生活,戀愛的時候,不知道怎樣做出好的選擇,想要改變又面臨很多困難,陷入迷茫和糾結之中,一不小心還會掉到自己挖的坑裡。

為什麼我們無法選擇?

在你做出一個選擇前,往往藏著很多你還沒意識到的陷阱。

路徑依賴

你無法做出選擇,是因為存在路徑依賴的問題。

當你一旦進入了某個路徑(不管是好還是壞),就可能會產生路徑依賴——就像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生活慣性的力量和大腦省事的習慣讓你不斷自我強化,難以再選擇跳出來。

因為我們的選擇是有沉沒成本的,你過去時間,精力甚至感情的投入,都會影響未來其他決定,很難再做出其他的選擇。

比如,面對一位不合適的戀人,你會想,我都和他談了三年了,如果就這么結束了那三年不就白白浪費了嗎,於是你不敢選擇分手,但其實你知道,越拖下去越會浪費更多的時間。

對於很多人,大學的專業可能是父母給定的,也可能是隨便選的,自己並不喜歡也不適合。4年後,覺得其他的內容自己也不會,在畢業的時候就下意識不選擇除這個專業以外的工作,然後繼續在痛苦和不喜歡的糾結里浪費時間。

這就是路徑依賴。

想要完美的選擇,害怕犯錯

你無法做出選擇, 是因為你害怕犯錯,並且害怕承擔錯誤的責任。

Taka 曾經說過自己上次租房子的經歷,一直在兩個房子中反復糾結,然後去徵求家人朋友的想法,家人聽完我各種優缺點分析一通之後,只給了我一句建議:你想選哪個選哪個, 選個自己喜歡的,選錯了過一年再換就行了。

當初我這么糾結難以決定,其實就是覺得一年的時間太漫長,害怕犯錯,想要選出最好的那一個,但其實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最好的選擇。就算選錯了又怎麼樣,損失一點押金我還可以再換一個。

在你過度關注眼前的選擇的時候,往往會放大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你還能想起來自己3年前某一次糾結的選擇么?Taka 連大學專業怎麼選的都快忘了,而且現在也做的是和那個專業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工作。

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和焦慮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你會面臨的不確定也越來越多。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對於大多數普通人,在上大學之前,除了高考選擇學校以外,基本上不會有太多關於選擇的糾結。

一方面是很多時候家長來承擔了選擇的主動權,另一方面是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可選空間,所有事情都被規定好了。

比如上學,考試,升學,參加興趣班,或者報補習班,穿校服,千篇一律地發型打扮,日子就這么一天天的重復到乏味,也沒有什麼對未來的不確定和模糊。

但是在大學/工作之後,突然發現自己面對著無數選擇的可能,小到穿什麼衣服,畫什麼妝,吃什麼飯,大到選擇哪個城市,哪個對象,哪種職業,換份工作,一天24小時怎麼度過都是你自己決定的,都是模糊和不確定的。

而這種不確定,就會讓你開始焦慮和恐懼,因為想要逃避這樣的痛苦,所以你可能會用認知閉合的方式來減少壓力。

比如想找到一個喜歡的事情,然後一輩子做下去就不要變了,比如想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就放心了,比如趕快結婚就能夠獲得幸福了。

事實上,因為未來有這種不確定性,生活才會有變化和改變的可能。連看電影被劇透你都憤怒地想打人,幹嘛要趕著讓自己的生活被劇透掉。

面對糾結,如何做出合適的選擇?

精簡選項

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認為有選擇比沒選擇要好,但不意味著選擇越多就越好。

有學者做過一個著名的社會學實驗,在超市的試吃攤位上擺出不同口味的果醬讓消費者選擇。其中第1組有6種不同的果醬可以選,而第2組有24種風味各異的果醬擺在前面,你猜,消費者在哪個攤位購買了?

事實上,第2組的試吃人數比第1組的更多,他們往往會嘗試不同的口味——但是在最終購買的時候,購買了第1組的果醬的人數是購買第2組人數的6倍。

就像過度思考會導致行動癱瘓,太多的選擇也會導致我們無法做出決定。

在面對大量選擇的時候,我們要根據內心的所想,盡量精簡選項,會更容易做出決定。

嘗試相信你的直覺

其實這一點聽起來有點好笑是不是。我們可能用盡了各種工具,到處咨詢,搜集資料,明明從各種層面上都有一個最理性、原則上最優的選擇,但有時候內心就是有一種不甘心,有一種不願意, 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想要選擇另一條路。

比如明明這個戀愛在朋友家人看來各種合適,就等著安安穩穩過兩年結婚了,但是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不太對。

比如大家都羨慕我的工作,我現在的發展和環境也很好,但心底總是冒出出國學習一些新東西的念頭。

這都是 Taka 身邊發生的故事,她們跟我說,之前在面對一些重大決策和環境改變的時候,選擇聽從自己的內心聲音,包括和明明合適但不相愛的戀人分手,包括放棄穩定的工作去探索一直喜歡的東西,雖然身邊人都不太能理解。但是幾年後回頭,才發現自己完全沒有後悔,做出了自己從心的選擇。

其實直覺並不是一種沖動,是一種經驗性的認知。是你在無意識中,大腦根據大量過去的信息、細節、情緒、經驗,快速做出的決定。

心理學教授 John Bargh 在研究中建議我們:面對不確定性大,影響因素復雜,重要但非生死攸關的選擇上,可以嘗試聽從直覺的判斷:比如換工作、搬家、買車、買房、一些商業決策。

但在一些細節的選擇上,比如房屋的大小、價格的比較、決策的執行上,可以更多運用理性分析和推理。

回饋分析法

在你做出選擇的時候,可以試試用回饋分析來判斷。

回饋分析法經過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大力推廣被大家熟悉,其實他更多是用來發現優勢,堅持了十幾年。

但是 Taka 嘗試把這種方法用在重大選擇上的也覺得同樣有用。

方法很簡單:當你每次做重要決定或者重要行動的時候,寫下你期望發生的事情。在9-12個月之後,將實際的結果和你的期望做對比。

使用這個方法是因為我們總有種馬後炮的錯誤偏見:人對損失的厭惡,遠遠比對獲得的喜歡更大。

比如,在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過一段時間心裡會有些後悔,比如早知道就去讀研了,工作好累,早知道就不去旅遊了,錢存著買房......

事實上,我們在做選擇的那一刻,是無法預估未來的。用回饋分析法來評估你的選擇,能夠更加客觀和真實,把你的實際結果和當時的預期進行比較,當你發現你獲得了一件一件自己希望獲得的東西時,才能了解這個選擇是否正確。

快速試錯,探索可能的自我

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這都只是第一步。我們之前也說過,不要等到一切都准備好了再開始,不要在尋找完美的方法和計劃上浪費時間。

對於成年人來說,試錯學習才是更加有效的方式。

在有限的時間里去搜集資料,去咨詢那些和你經歷非常相似的人,最後自己去嘗試,小步快跑不斷糾錯,做出滿意而 不是完美的選擇。

你在網上問再多應該怎麼選擇工作的問題,不如抽3個月的時間去能去的崗位實習,那比任何人的建議都有用, 畢竟沒人比你更了解你的感受。

幫你做出選擇的方法很多,但別忘記,你可以並應該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把握選擇的主動權

選擇沒有對錯,但 Taka 特別想強調一點,每個成年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並且決定自己的命運。

在面對十字路口的時候,無論你怎麼選,自己擁有選擇的主動權是基本的前提。

讓 Taka 很開心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人認可這個想法,也有越來越多的 KOL,學者,甚至品牌在發聲,希望每個人都能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出想要的選擇。

SK-II 就是其中的一個標志,她一直鼓勵大家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上次的一篇文章里我們也和大家分享過,前段時間 SK-II 新推出了改寫命運宣言瓶神仙水,還邀請了竇靖童這個極具自我風格的年輕人作為其中一個代言人。

這款宣言瓶在白色的瓶身上,用彩色塗鴉進行了全新設計,並繪制了非常有個性的宣言。其中一款宣言 Taka 非常喜歡:Destiny is a Matter of Choice——命運關乎選擇,鼓勵我們勇敢面對生活,做出自己的選擇。

上次和大家聊過這個宣言後,很多用戶也和 Taka 在分享她們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女生@雯少的留言給我印象很深刻。

這個女孩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優秀的刑辯律師,身邊的親朋好友知道了她的夢想以後,都勸她說刑辨律師工作有危險,容易被當事人報復。女生安安穩穩的過一生就好了,可以選擇更輕松一點的職業,也更容易嫁出去。

但是她始終覺得一個人的價值首先在於自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即使是一個女生,這一點也不該有什麼不同。既然選擇了要走的路,多難都會走下去。

在面對社會壓力和偏見的時候,她仍然堅持自己的內心,選擇熱愛的事業,即使面臨著各種困難,Taka 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一種堅韌的力量。

上次在文章里我說要選擇一位用戶,送她這款 SK-II 宣言瓶作為禮物,所以就決定把這份禮物送給她,希望她能成為最優秀的刑辯律師,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圖片來源:用戶@雯少

這款神仙水其實是拜託我們一位剛從國外休假回來的同事幫忙帶的,聽她說機場免稅店已經快賣斷貨了,多萌和歪歪都被種草得心裡癢癢的,所以馬上讓同事代購了回來,嗯,我自己也自掏腰包買了一套。

雖然早就知道這款神仙水的塗鴉設計很好看,但是拿到手的時候還是很驚喜!

發現手感和想像中的不太一樣,磨砂質地摸起來很有質感,瓶身上的色彩絢爛,塗鴉也很有趣。每天早上用的時候,看到瓶子上的宣言,都好像在提醒自己——不忘選擇初心。

當然,除了@雯少小姐姐,還有很多的用戶故事也很精彩。

@兔小蘿說,自己10年前上了一個三本的學校,大家都覺得成績差就不要讀書了。但是她在這種環境里依然選擇做自己,每天5點起床背英語,7點到圖書館到關門,和那群熬夜看小說看劇的女生總是不合群,也被室友排擠。

但最後14門功課均分94,拿到所有的國家獎學金,今年剛從夢想的985高校博士畢業,對她來說,曾經那個不合群的選擇,改寫了整個人生。

@北方有佳人是一個小學老師,她說剛剛才在課堂上和三年級的孩子們講,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不需要取悅別人而放棄自己的特點,無關成績,無關表現,老師喜歡你們散發的獨特魅力。

她說雖然那些小孩子也許還聽不懂,但他們眨巴眨巴的眼睛讓她覺得這是老師應該傳達給孩子們的觀念。

Taka 太羨慕那些孩子們了,小時候能碰上這樣的老師是一種幸運。

@Franky 分享了一個她學姐的故事,211的華農畢業後,她的學姐頂著壓力選擇去廣州的一個小農村,因為她夢想著未來能改變中國農業的舊模式,雖然每天的生活就是插秧,拔草,收割,打穀,但是她熱愛著這份事業。

幸運的是她現在獲得了黑土基金的支持,還開設了一個公眾號,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業最新科技的發展,也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這份改變。

還有很多的故事 Taka 無法一一分享,每次看到那些留言都很感動,即使大家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域不同,但都在走在實現自己的路上,認真、努力地生活。

馬上是新的一年,希望你們繼續加油,Taka 也隨時在這里,等待你們的好消息。

㈤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你提的這個問題不禁讓青春君陷入深思,的確,人一輩子那麼長,如何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答案,但可以分享一點感受:
人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於跌跌撞撞中,慢慢掌握一些東西,理解一些東西,通過做事情,去了解道理,進而嘗試新東西。
漸漸地明白:哪些事情,離自己的心意更近,哪些事情,離自己的心意很遠。
那些天賦秉異的人,這一探索過程,相對簡單。往往,那些天賦,那些擅長的事情,成為努力的方向,進而成為人生的閃光點。
有些大牛,更是在人生中,不斷突破自己的興趣點或極限,成為各方面皆有突出成就的"奇才"。
而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在瑣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則是不那麼有趣,甚至是有些枯燥的過程。
很多人看待"自己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往往從"時點"的角度,想要一個"結果",但我覺得,也許從時空的角度去考慮,更貼切。
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其實是一個"過程",過程中的"答案",也時常變化。
年輕的時候,經歷的事兒少,懵懵懂懂,很想知道,自己一輩子想/該做什麼。彷彿只要知道這個答案,才能安下心來,去專心做那個事情。
可現實是,年少的時候,經歷的事兒少,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常常"以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過之後,才發現事實遠非如此"。
遇到這樣的境況,有一個簡單的做法,"去找到一個離自己心意比較近的事情,開始去做"。有可能,你會遇到一個比較容易做的選擇;也有可能,你需要下很大的決心,放棄一些或者很多東西,才能做出選擇。
我也遇到,剛畢業的年輕人,說,"我真的不知道對什麼感興趣",或是"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那也不難,不拿父母一分錢,包括打小存的"壓歲錢",從父母家搬出來。先試試半年之內,不找父母要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不去父母家"混吃住混照顧"。
當你知道,人生還有"生存"(糊口掙吃住)這回事兒的時候,你就不會矯情地"東想西想",而是開始行動,去掙一頓"飯錢"叻。
而在身體力行做事的過程中,我們會積累很多感受/念頭,慢慢去覺察這些感受/念頭,去發現思考自身的優勢,去找到自己更擅長做的事情。在三到五年內,通過不斷行動,去經歷、覺察、思考,漸漸地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年輕的時候,想要的東西,都偏具象:
可能是,你敬重/喜歡的人的一個贊揚;
可能是,升職加薪,是獎勵給自己的一頓海吃,或是一次旅行;
甚至是,在忙得跳腳的大城市,找個愛人,買個小車,買套房子,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在深圳打拚的過程,沒經歷過這些比較具象的目標。更多的是,做事情,無論大小,希望做到自己當下能做的最好;彷彿每次交付出來的,都是自己的一份賬單;後來發現,過程足夠努力,結果往往不會太差。沒有樹立遠大目標的我,看起來,一般人有的,我也有了。
年輕的時候,也有做錯事挨批的時候,常常"皮實"地想,"是哦,他說得很對,我當時怎麼沒有想到?" ,或者對"無厘頭"的批評,不以為然,不往心裡去。還記得,畢業後第一次挨領導當眾批評時,竟然沒覺得尷尬,屁顛屁顛去改的樣子。若干年後,大家吃飯聊天,那位領導還說,"你還真的是心大"。我想,其實他想說的是,"臉皮厚"的意思吧。
具象化的目標,看似很難,其實也沒辣么難。目標達成多少,與慾望大小相關,無非是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更高的收入,等等。學會覺察自己的慾望,會避免自己在某個具象的目標上走得太遠,而忽視生活里同樣重要的東西。
在實現這些具象化目標的過程中,或階段性目標完成後,我們享受到的樂趣會越來越少,生活慢慢開始變得無趣,於是,自然而然,我們會去尋找新的目標。
這個過程,像極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如果真實面對自己,去回想走過的五年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我們所追尋的東西,本質上,跟那些需求,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於,底層的需求動力,排序都驚人地一致。
當然,我們完全不用"杞人憂天"式地擔心,過程中的"迷路"。因為偶爾迷路或是走失,都是正常的,生活會用"失去"的傷痛,讓你知道什麼對你而言,是重要的。這樣,下一次,你就學會了,不去錯過那些對你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
那些你沒有投入時間精力的,或多或少,必然會錯過,或失去。比方說,工作狂,長期沒時間陪家人,可能最終失去家庭;比方說,不顧一切的掙錢,為了錢什麼都敢做,可能會失去友情親情,甚至自由。
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在"歡樂"與"痛惜"之間,我們會慢慢學習,並不斷修正對每類事情的"投入度"。漸漸的,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工作、事業、愛情、家庭、友情、健康、愛好,似乎缺一不可。
當然,每個人心中,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這些東西的重要性排序,並不相同;而這些排列組合,隨著時間的流逝,通過那些努力、付出、行動,構成了每個人,不一樣的"我想要的人生"。
也許,我們一輩子找尋不到,那個所謂"真正想要的生活"。只是在追逐,一個又一個想要的目標(所謂求"不得");或是在"痛失"中,學會"安住當下的擁有"。
幸福感與否,幸福感的高低,永遠取決於"你想要的vs你所擁有的"之間的距離,或是那種迫切,或是那份從容。
無論怎樣,當耄耋之年,回望人生路,我們終會知道:自己究竟"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
希望那個時候,我們不會後悔,在每個關鍵時點,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因為,是那些選擇及努力,如珍珠般,串起了我們的人生。

㈥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一個人的生活是多種多樣的,在沒有過上一種生活的時候誰也無法確定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樣的生活,也不會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時候我們對一種生活的嚮往只是對別人的生活嚮往,而當自己去過這種生活的時候才發現這種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同,喜好的生活也不同,有的人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的人喜歡萬眾矚目的生活,而有的人喜歡安安穩穩的生活。

想知道自己屬於什麼樣的生活,首先你必須的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愛好,了解自己周圍的各種環境,只有你分析透徹這些東西,才能大概的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向。其次你需要去感受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去別人的生活中感受感受,一般來說你所交的朋友就是你有所好感的一類人,而他們的生活很有可能就是你所喜歡的生活,當你真的處在生活之中的時候,這一切你都是知道的。最後你需要去了解各種生活,知己知彼你才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從你了解的各種生活的細節再對應自己的性格好好的想一想,想想未來你生活的樣子換句話說想想你在那種生活下是否是你想要的。

有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去想去琢磨,看待問題需要遠一點,不能只著眼於眼前。自己所完美的生活其實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當你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出自己的生活,我相信那種生活一定是你自己最滿意的生活了。

㈦ 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你提的這個問題不禁讓青春君陷入深思,的確,人一輩子那麼長,如何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答案,但可以分享一點感受:

人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於跌跌撞撞中,慢慢掌握一些東西,理解一些東西,通過做事情,去了解道理,進而嘗試新東西。

漸漸地明白:哪些事情,離自己的心意更近,哪些事情,離自己的心意很遠。

那些天賦秉異的人,這一探索過程,相對簡單。往往,那些天賦,那些擅長的事情,成為努力的方向,進而成為人生的閃光點。

有些大牛,更是在人生中,不斷突破自己的興趣點或極限,成為各方面皆有突出成就的"奇才"。

而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在瑣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則是不那麼有趣,甚至是有些枯燥的過程。

很多人看待"自己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往往從"時點"的角度,想要一個"結果",但我覺得,也許從時空的角度去考慮,更貼切。

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其實是一個"過程",過程中的"答案",也時常變化。

年輕的時候,經歷的事兒少,懵懵懂懂,很想知道,自己一輩子想/該做什麼。彷彿只要知道這個答案,才能安下心來,去專心做那個事情。

可現實是,年少的時候,經歷的事兒少,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常常"以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過之後,才發現事實遠非如此"。

遇到這樣的境況,有一個簡單的做法,"去找到一個離自己心意比較近的事情,開始去做"。有可能,你會遇到一個比較容易做的選擇;也有可能,你需要下很大的決心,放棄一些或者很多東西,才能做出選擇。

我也遇到,剛畢業的年輕人,說,"我真的不知道對什麼感興趣",或是"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那也不難,不拿父母一分錢,包括打小存的"壓歲錢",從父母家搬出來。先試試半年之內,不找父母要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不去父母家"混吃住混照顧"。

當你知道,人生還有"生存"(糊口掙吃住)這回事兒的時候,你就不會矯情地"東想西想",而是開始行動,去掙一頓"飯錢"叻。

而在身體力行做事的過程中,我們會積累很多感受/念頭,慢慢去覺察這些感受/念頭,去發現思考自身的優勢,去找到自己更擅長做的事情。在三到五年內,通過不斷行動,去經歷、覺察、思考,漸漸地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年輕的時候,想要的東西,都偏具象:

可能是,你敬重/喜歡的人的一個贊揚;

可能是,升職加薪,是獎勵給自己的一頓海吃,或是一次旅行;

甚至是,在忙得跳腳的大城市,找個愛人,買個小車,買套房子,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在深圳打拚的過程,沒經歷過這些比較具象的目標。更多的是,做事情,無論大小,希望做到自己當下能做的最好;彷彿每次交付出來的,都是自己的一份賬單;後來發現,過程足夠努力,結果往往不會太差。沒有樹立遠大目標的我,看起來,一般人有的,我也有了。

年輕的時候,也有做錯事挨批的時候,常常"皮實"地想,"是哦,他說得很對,我當時怎麼沒有想到?" ,或者對"無厘頭"的批評,不以為然,不往心裡去。還記得,畢業後第一次挨領導當眾批評時,竟然沒覺得尷尬,屁顛屁顛去改的樣子。若干年後,大家吃飯聊天,那位領導還說,"你還真的是心大"。我想,其實他想說的是,"臉皮厚"的意思吧。

具象化的目標,看似很難,其實也沒辣么難。目標達成多少,與慾望大小相關,無非是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更高的收入,等等。學會覺察自己的慾望,會避免自己在某個具象的目標上走得太遠,而忽視生活里同樣重要的東西。

在實現這些具象化目標的過程中,或階段性目標完成後,我們享受到的樂趣會越來越少,生活慢慢開始變得無趣,於是,自然而然,我們會去尋找新的目標。

這個過程,像極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如果真實面對自己,去回想走過的五年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我們所追尋的東西,本質上,跟那些需求,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於,底層的需求動力,排序都驚人地一致。

當然,我們完全不用"杞人憂天"式地擔心,過程中的"迷路"。因為偶爾迷路或是走失,都是正常的,生活會用"失去"的傷痛,讓你知道什麼對你而言,是重要的。這樣,下一次,你就學會了,不去錯過那些對你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

那些你沒有投入時間精力的,或多或少,必然會錯過,或失去。比方說,工作狂,長期沒時間陪家人,可能最終失去家庭;比方說,不顧一切的掙錢,為了錢什麼都敢做,可能會失去友情親情,甚至自由。

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在"歡樂"與"痛惜"之間,我們會慢慢學習,並不斷修正對每類事情的"投入度"。漸漸的,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工作、事業、愛情、家庭、友情、健康、愛好,似乎缺一不可。

當然,每個人心中,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這些東西的重要性排序,並不相同;而這些排列組合,隨著時間的流逝,通過那些努力、付出、行動,構成了每個人,不一樣的"我想要的人生"。

也許,我們一輩子找尋不到,那個所謂"真正想要的生活"。只是在追逐,一個又一個想要的目標(所謂求"不得");或是在"痛失"中,學會"安住當下的擁有"。

幸福感與否,幸福感的高低,永遠取決於"你想要的vs你所擁有的"之間的距離,或是那種迫切,或是那份從容。

無論怎樣,當耄耋之年,回望人生路,我們終會知道:自己究竟"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

希望那個時候,我們不會後悔,在每個關鍵時點,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因為,是那些選擇及努力,如珍珠般,串起了我們的人生。

㈧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

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在之前我們的生活比較貧困,基本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是現在很多人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我認為首先就是尋找自己的興趣,其次就是想像什麼樣的生活能讓自己開心,除此之外也要尋求自己所羨慕的生活,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3.通過自己羨慕的人,來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多人之所以羨慕別人,其實是羨慕別人的生活,比如我羨慕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個作家的內心世界非常的豐富,想像力非常好,能夠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對於我來說這個作家的生活也是我想要的生活。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想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想像看什麼樣的生活能讓我們開心。其次,我們應該尋找自己的興趣,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羨慕的人的身上來尋找想要的生活。

㈨ 那你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怎麼回答

沒有統一答案,既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是絕對的。因人而已,因地制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一個人不同的年齡階段,喜歡的生活也不一樣。

我喜歡幸福美滿的生活,不需要太激烈的競爭,喜歡平靜的生活,喜歡做一份自己可以能挑選和合適自己做的工作,並且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份驕人的成績,為社會作出一定的貢獻。自己還要有一份良好的工作狀態,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最愛的人在身邊。

父母生活健康快樂,有機會可以多陪伴他們。自己還要有一至兩個知心朋友,可無話不講和無酒不歡。什麼叫做理想生活?

不用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住得太好;但必須要自由自在,不要感到有任何壓力,不要做工作的奴隸,不受名利支配,有志同道合的伴侶,活潑可愛的孩子,自己可豐衣足食,那就是自己喜歡過的生活。我理想中的生活是沒有房貸壓力,也不用為了家裡人昂貴的醫葯費發愁,同時每年還可以全家人出外旅遊1至2次,家人們每天都可在一起。

綜上所述,實際上理想的生活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解讀。就當下而言;我覺得是精神上的一種自足,認可當下,享受現有的一切。坦然面對一切。並且自己做人問心無愧。這也就是我喜歡的生活和理想的狀態!

㈩ 你會以怎樣的態度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我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雖然生活需要酸甜苦辣,但是只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不被現實生活的問題所困擾,通過不懈的努力,生活會變得更美好,自己會更加優秀。

閱讀全文

與怎樣確定喜歡什麼樣的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