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時為什麼睡在大街上
解放軍指戰員艱苦奮斗的精神和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的態度贏得了民心,解放軍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因此國民黨統治必然被推翻,1949年的美國《生活》雜志刊登了一幅解放軍解放上海後,很多戰士睡在馬路邊上的照片,照片標題為「國民黨統治時代結束了!」
『貳』 1949年看到外灘街頭睡滿解放軍戰士,榮毅仁明白:國民黨回不來了
榮毅仁從沒想到自己會在上海的街頭看到這樣的景象: 從南京路到外灘漢口路老市政府,外灘街頭睡滿了和衣而眠的解放軍戰士。這一幕讓榮毅仁徹底明白,國民黨回不來了,故事還要從新中國黎明前的上海戰役開始講起。
1949年五月九日, 陳毅和粟裕下達淞滬戰役的作戰命令, 解放上海正式拉開了序幕。上海戰役是新中國黎明前的最後戰斗,難度也可想而知。
五月二十三日,當人民解放軍向上海市區發起全線進攻時,陳毅將軍特意給各軍軍長打電話,他在電話中強調: 「你們馬上要攻打市區了,一定要把軍政全勝,一定要把人民的損失減到最低程度。」
陳毅將軍說:「上海之戰好比瓷器店裡打老鼠,既要捉住老鼠,又不能把那些珍貴瓷器打碎。」素玉也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我們打上海的指導思想是:既要打一場城市攻堅戰,而又不能把城市打爛了,要爭取把上海基本上完整的接管過來。」
這兩句話直接將上海戰役的困難講了出來。作為有著「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既是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經濟中心,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在共產黨成功解放南京,杭州等重要城市之後, 上海就成了國民黨的負隅頑抗的最後據點。
此時, 上海對於國民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反過來,上海對於共產黨來說,同樣重要,如果上海不能夠成功解放,就相當於給了國民黨喘息的機會,對於後面解放全國來說十分不利。
解放上海和解放其他地方不同,不僅僅要做到軍事進城,還要做到政治進城。毛主席曾經指出: 「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 所謂的要文打,就是要以實際行動展現人民軍隊良好的形象,不能讓上海城裡的老百姓怕解放軍。
解放軍在解放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時候,執行入城紀律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雖然不大,但是紀律執行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解放軍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針對之前紀律時出現的問題, 總前委和第三野戰軍前委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紀律以此實現「文打上海。」
第三野戰軍在丹陽集訓的時候,陳毅將軍特意強調: 「我們野戰軍,到了城裡不準再『野』,紀律一定要嚴!」 嚴格遵守政策紀律,明確當前形勢任務的教育很快在各部隊都進行了普及。
在反復闡明解放軍入城後,一舉一動都關繫到全黨全軍在國內外的影響後, 解放軍戰士們在和敵軍作戰的同時十分注意自身舉動在上海百姓心中的影響。 也正是因為如此,解放軍才能夠獲得那麼多老百姓的支持,才能夠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
1949年5月27日,在經歷了十六天的炮火之後,上海終於迎來了最終的解放。解放上海的槍聲停歇後的第一個早晨起來,上海南京路上睡滿了人民子弟兵。繁華的南京路,是舊上海熱鬧的地方, 也是外國冒險家的樂園中最為顯著的地標。
如今,上海得到解放,已經今非昔比了。 繁華的南京路也不是燈紅酒綠, 鶯歌燕舞的地方,而是人民安居樂業,當家做主的地方了。
留守在上海租界的宋慶齡女士聽到街道外的炮火聲逐漸停息,她走到街上,想看一看外面的情況。出門之前, 宋慶齡已經做好了心理建設, 她覺得自己或許會看到浮屍遍野的殘忍景象。但是,當她繞過小巷,穿過街角來到上海大街上的時候,她被一排一排在大街上睡著的數十萬的解放軍愣住了。
雖然解放軍戰士們睡姿各異,鼾聲如雷,看上去卻隊列有序,端正無比。此番景象給宋慶齡的心中帶來了很大沖擊,一種復雜的情緒在她的心中彌散開來。解放軍戰士連睡覺都能夠保持整齊有序的隊形,實在叫人佩服。 作為國民黨重要領袖的妻子, 宋慶齡不得不承認,國民黨的失敗是必然的。
上海的天空還下著綿綿細雨,解放軍戰士們作為剛剛那場上海戰役的勝利者沒有沖到百姓家中趁機搜刮搶奪, 反而衣不解帶地睡在街頭。 而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不想驚擾到上海的市民們而已。
陸仁生是第三野戰軍新華社前線分社攝影組的組長。 那天他走上街頭,想看看大戰過後的解放軍戰士們。他一走的南京路就看到了睡在屋檐下的解放軍戰士們。這樣的畫面實在是叫人感動,陸仁生的眼眶也逐漸模糊。
他很快就端起相機,調整好光圈速度, 用盡他所學的攝影知識記錄下了這兩排戰士當街和衣而眠的景象。 景象被相機記錄下,寫進了 歷史 里。洗好的照片被交給二十軍五十九副師長戴克林,經過上級的審查同意之後, 陸仁生的照片在五月二十八日被刊登在上海的《解放日報》。
陸仁生把這張照片取名為《夜宿街頭》。照片一經發布就引來了國內外無數人的驚嘆和各大媒體的爭相報道, 就連曾經大肆炒作「中共軍隊搜查美國駐華大使館」美國之音都對這張照片做了報道。
《夜宿街頭》很快就出現在很多報紙的顯目位置,沒有人會想到勝利方竟然露宿街頭,盡管露宿街頭,也還是不忘記軍容軍紀。
英國著名的將軍蒙哥馬利在看到人民解放軍露宿上海街頭的照片之後,不禁對人民解放軍感到敬佩,他說: 「我這才明白了,你們這支軍隊為什麼能夠打敗美國武裝起來的蔣介石數百萬大軍。」
年輕的民族資本家榮毅仁當時正准備從上海遷往香港。可是,在他親眼目睹了睡在南京路上的人民解放軍之後,他就改變了去香港的主意。「國民黨回不來了。」榮毅仁看著眼前熟睡的人民解放軍,不由自主地說了這句話。有這樣的政府做保障, 怎麼會擔心國家未來的發展呢?
於是榮毅仁決定留在內陸, 為新中國在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而事實也證明了,榮毅仁沒有辜負自己說的話。抱著自己的努力,為新中國做出了許多貢獻,尤其是在工商方面。
筆者在前面寫到,人民解放軍在解放南京時,執行政策紀律出現了一些問題。 這才讓陳毅將軍對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之後的言行舉止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月二十一日夜裡,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渡江寨也正式開始。兩天之後的凌晨,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五軍先頭部隊渡江成功之後, 攻入國民黨政治中心南京。 當鮮紅的革命紅旗飄揚在南京總統府上空時,南京迎來了解放。
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徹底覆滅。 正當大家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 一些不令人愉快的報道出現在了西方媒體中。
「攻入南京城的中共軍隊搜查美國駐華大使館,嚴詞盤問美國大使引發爭執」這樣具有爭議性的報道被美國之音,英國bbc等西方媒體發布,他們對報道的內容大家渲染,誇大陳詞。不少人在看到這些報道之後, 對於人民解放軍都產生了很不好的印象。
產生這些報道的原因是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五軍先頭部隊因為不了解南京情況,誤入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房子里去了。 解放軍在結束與敵軍對戰之後, 總是要考慮到戰士們的基本生活問題。
仗打完了就要盡快給戰士們安排好一些的住宿環境,第三十五軍的一位營長謝寶雲在帶人為部隊安排食宿的時候,無意間闖入了南京西康路,美國駐華大使館。恰好趕上司徒雷登剛剛起床, 司徒雷登看著出現在自己家的陌生人, 對著謝寶雲破口大罵。
兩人這才發生口角,爭吵起來。之前軍委頒布外事紀律的時候,謝寶雲不以為然,並沒有認真學習, 導致他認為司徒雷登所居住的大使館以及大使館內所有的東西。 都是屬於人民的。
闖入美國大使館,還與美國大使發生了口角爭執。這已經上升到了外交層面。這件事情很快被毛主席知曉,他十分震驚。中央軍委之前已經有針對性地發出了有關於解放南京之後外交工作的八條指示,照理來說, 這樣的事情是能夠完全被避免的。
在了解到事情原委之後,毛主席在為軍委起草致總前委的電報中寫道: 「三十五軍到南京,第二天擅入字圖雷登住宅一事必須引起注意,否則可能引出大亂子。」
誤入美國駐華大使館的事情很快在全軍引起了高度重視。陳毅將軍還親自趕到南京檢查部隊違反外事紀律的情況。在這件事情發生幾天之後,南京城在那些西方各國的外交官和媒體眼中發生了大變化。 解放軍的戰士不但沒有在闖入外國使館, 反而還不斷為居民做好事。
「南京街頭,解放軍紀律嚴明,對人態度和藹,不拿老百姓東西,還為居民做好事。」就連司徒雷登也不得不承認: 「中共軍隊紀律嚴明,士氣高漲……對民眾秋毫無犯,雖然隨處借東西,但總是如數歸還或照價賠償。」
誤入美國駐華使館的風波這才逐漸平息下來。這件事情也為後來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做了提醒。在進入上海之前,十萬大軍在臨近上海的江蘇丹陽進行最後的調整集訓。 總前委就在這個時候制定了《入城守則》, 守則中有一條就是不能進入民宅。
《入城守則》是解放軍進入上海城之際,陳毅將軍命令全軍通讀的守則。其目的就是要解放軍戰士明白, 嚴格遵守政策紀律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解放上海之前, 陳毅將軍和其他領導就不得不考慮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解放上海之後我們的部隊應該住在哪裡?歷來軍隊入了城,打了勝仗都是往老百姓家中一住。那時候的軍隊和現在大不相同,長期在軍隊中行軍打仗不免會養成一些不良習性,往老百姓家中住,會給老百姓帶來很大的影響。
陳毅將軍又聽說故事後有仁義之軍在入城之時堅決不進老百姓的房子, 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稱贊。加上之前南京城裡的風波,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不入民宅」就成了《入城守則》中的一條規定。
不能進入民宅,解放軍的住宿就成了問題。解放軍戰士們多年來跟隨著部隊行軍打仗, 早已經適應了各種艱難困苦的環境。 他們並不是不願意睡在街頭,只是部隊中還有在戰爭中受傷的同志。
有人就問: 「遇到下雨,有傷員怎麼辦?」 面對這樣的提問,陳毅將軍十分堅定地說道: 「無條件執行,說不入民宅就是不入,天王老子也不行!」 《入城守則》是用來規范解放軍戰士在進入上海之後的行為的,其中包括了很多條令。
比如部隊攻入市區後,不擾市民,不入民宅;騾馬輜重和伙房不進市區,指戰員用鋼盔盛飯就餐;任何人都不私受饋贈,不私取公物等等這些條令十分細致 ,涉及到解放軍進入上海後生活的邊邊角角。
雖然也有人性情直率的人對這份《入城守則》有不理解, 但是解放軍中的絕大部分戰士都是十分認可的。即使有人心中不滿,在實際執行的時候,也並沒有違反條例。
在人民解放軍真正進入上海之後, 上級領導幹部首先帶頭遵守《入城守則》, 為下面的戰士們做好榜樣。我軍與國民黨軍的作戰的時候,軍長,政委都是蹲在馬路邊進行指揮。
言必信,行必果。 這是人民解放軍對於上海市民的承諾,也是對自身行為的約束。盡管與敵軍打仗已經足夠讓我們的人民子弟兵感到疲憊,但是為了城中百姓, 他們還是選擇了用嚴格的要求約束自己, 而不是放縱自我。
所有的勝利都不是偶然, 而是所有因素累加在一起的結果。冒著細雨,當街而眠是尊重也是愛護。人民解放軍能夠做到將百姓視為兄弟,老百姓才會更加愛護這支軍隊。如今,我們在和平年代再回望當年的事情,心中唯有感激與敬佩。
『叄』 1949年上海剛解放的時候,飛機航線,火車,輪船這些還在運行嗎
1949年,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不久,「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又響徹了大江南北。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向國民黨殘余部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5月12號,第三野戰軍發起了上海戰役。
身經百戰的陳毅將軍,遇到了他軍旅生涯中的最特殊的一個戰役: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存這座中國最大城市的建築、工廠、電力、交通等設施。而陳毅所面對的又是這樣的情況:蔣介石親自督陣的20萬守軍;遍布市區內外的3000個美式碉堡,4000個鋼筋水泥永備工事,一萬多野戰衛星工事,兩萬多顆地雷。國民黨軍城防司令湯恩伯吹噓這樣的陣地「比斯大林格勒還強固33%」。陳毅將軍形象地把這場戰役比喻為「瓷器店裡打老鼠」。
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上海市解放後,不驚擾上海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頭。
不打壞瓷器又要打到老鼠,那隻有將老鼠調出來打。所以,上海戰役一開始,粟裕將軍創造性地採用了雙層鉗形攻擊的方法合圉敵人,第三野戰軍採取各種策略,將市區的守敵調到了外圍,不使其收縮市區,從而逐步殲滅,創造了戰爭的奇跡。隨後,解放軍採取多路「快速躍進,勇猛穿插,迂迴包圍」的戰術,從西、南兩側,向市區突進,將敵人分割包圍在街巷之中。24號午夜1點,我三路解放軍在這里勝利匯合,蘇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區宣告解放。
5月27號中午,面對吳淞口依然頑抗的國民黨守軍,解放軍為了不影響全市的生產生活,在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改用政治攻勢,從內部瓦解敵人。敵軍很快繳械投降。
1949年5月27號,上海宣告解放。歷時15天的上海戰役,殲敵15萬3千人,這個大城市基本上完好無損。
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後,模範地執行黨的城市政策,為了避免驚擾市民,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廣大市民的衷心愛戴。
上海解放當天,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管會正式成立,陳毅任主任,粟裕任副主任。第二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上海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陳毅等在慶祝上海解放大會上。前排從左至右:張鼎丞、陳毅、饒漱石、粟裕、宋時輪。
『肆』 解放初期的衣食住行狀況
一、衣::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逐漸變化。
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但是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以前人們一件衣服穿的時間較長,解放初期開始追求服裝的樣式和花色。
二、食:從吃飽吃好到營養風味。
解放前人們因為經濟情況,只求能夠吃飽肚子解放初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
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三、住:從「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
解放前,住的一般都是大雜院,水泥房,家裡老老少少擠在一個屋子裡,傢具不齊全,沒有什麼功能。
解放後,個人已成為購房主力軍,喬遷之喜降臨到越來越多百姓頭上。我國住房消費的快速增長,預示著享受型消費時代的到來。
四、行:從足不出戶到出行暢通。
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解決了人們的出行問題。
(4)上海解放人民如何生活的擴展閱讀: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伍』 中國解放初期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還嚴重束縛著農業生產力。長期戰亂和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遺留下來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農業減產,工廠倒閉,交通梗阻,物資奇缺,物價飛漲,投機猖獗,民生困苦,失業眾多,國民經濟嚴重衰退。
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
成就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提高70%左右,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為開展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三年中,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
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網-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簡析、網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陸』 上色老照片:1949年解放前夕的上海,遠東大都市的市井生活是怎樣的
1949年解放前夕的上海到處是外國人的影子,中國的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
1949年,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後不久,“打遍長江,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響徹全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對國民黨殘余勢力發動了猛烈的進攻。5月12日,第三野戰軍發動了上海戰役。1949年5月27日,解放軍解放了上海。讓我們回到70年前,看看解放前夕的上海。
上海,在近代中國被稱為“十里洋場”。自鴉片戰爭以來,租界、外國人、股票、高樓這些新事物造就了它的繁華,也造就了它中國第一大城市的聲名。一百多年以來,無論是外灘璀璨的燈火,還是南京路熙攘的街井,無不折射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榮辱興衰。1949年5月27日,在上海建立第一個外國租界地一百多年後,它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1949年5月前後的上海街頭:穿著西服的男人,停在十字路口的汽車,以及女演員格洛麗亞·卡森代言的力士香皂。
1949年2月1日,一名婦女在船上做飯。船是她的家。男人們上岸工作,她在船上為家人准備午餐。
上海的難民把整個水道都塞滿了。
國民黨士兵在上海外灘守衛補給,等待撤離上海的指示。
現代書法家、國民政府高官離開上海,在右任。
1949年8月,國民黨被打敗後,一群被俘的國民黨軍隊走在上海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