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生活方式有哪些構成因素

生活方式有哪些構成因素

發布時間:2023-03-03 15:51:21

『壹』 生活方式可以怎麼形容

生活方式:也就是你對生活的態度,你持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的。

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這些方式相關的方面。可以理解為就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與社會條件下,各個民族、階級和社會群體的生活模式 生活方式

2 基本概念
不同的個人、群體或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價
價值觀念制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徵的體系。除這一規范表述外,亦有在下述兩種情況下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①限指日常生活領域的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徵。這是狹義的生活方式含義,相對來說前者則為廣義概念。②僅指個人由情趣、愛好和價值取向決定的生活行為的獨特表現形式。在這個意義上相當於生活風格的概念。

3 研究歷史

生活方式原屬日常用語。19世紀中葉以來,開始作為科學概念出現在學術著作中。K.馬克思、F.恩格斯在創建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時,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兩個概念同時提出。他們指出,在社會生產的每個時代,都有「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頁)。馬克思、恩格斯還在其他著作中多次使用這一概念,用以揭示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過程,從中闡述了有關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生活方式研究成為各國學者關注的對象。50~60年代,美國等西方學者主要針對西方社會中人們急劇變化的價值觀念和各種人生理想沖突的現實,試圖通過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問題的研究尋求解決各種價值沖突的答案。7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主要關注的課題是新技術革命將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哪些變化,如何建立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同一時期,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社會學家對生活方式做了大量的、系統的研究,涉及生活方式理論體系建構本身,並對各領域、各階級、各階層的生活方式,城市和農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意義,生活方式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生活方式指標體系的建立,乃至構建生活方式社會學等問題,做了大量的經驗研究和理論探索。
中國學者對生活方式的研究始於80年代初,學者們結合中國的社會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實際,對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各領域的問題,做了不少有益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出版了數量較多的論著,並由《中國婦女》雜志社、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發起,相繼召開了幾次全國性的生活方式學術討論會。

4 構成要素
生活方式是生活主體同一定的社會條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徵的復雜有機體,基本要素分為生活活動條件、生活活動主體和生活活動形式3部分。
生活活動條件
在人類歷史的每個時代,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都規定該社會生活方式的本質特徵。在生產方式的統一結構中,生產力發展水平對生活方式不但具有最終的決定性的影響,而且往往對某一生活方式的特定形式發生直接影響。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成為推動人類生活方式變革的巨大力量。而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以及由此而決定的社會制度,則規定著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活方式的社會類型。當代世界上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與此相適應,也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主義生活方式價值目標的提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政治法律、思想意識、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也從不同方面影響著生活方式的具體特徵。如居住在不同氣候、山川、地貌等地理環境中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就具有不同的風格、習性和特點;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背景,又使其生活方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對某一社會中不同的群體和個人來說,影響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有宏觀社會環境,也有直接生活於其中的微觀社會環境。人們的具體勞動條件、經濟收入、消費水平、家庭結構、人際關系、教育程度、閑暇時間佔有量、住宅和社會服務等條件的差別,使同一社會中不同的階級、階層、職業群體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明顯的差異性。
生活活動主體
生活方式的主體分個人、群體(從階級、階層、民族等大型群體到家庭等小型群體)、社會 3個層面。任何個人、群體和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都是作為有意識的生活活動主體的人的活動方式。人的活動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特點,在相同的社會條件下,不同的主體會形成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的主體結構中,一定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觀對人們的生活活動起著根本性的調節作用,規定著一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方向;社會風氣、時尚、傳統、習慣等社會心理因素也對生活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成為影響生活方式的深層力量。個人的心理與生理因素以特有的方式調節著人們的生活活動和行為特點。生活方式的主體在生活方式構成要素中具有核心地位。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個人的價值選擇在生活方式形成中的規范和調節作用日益增強,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明顯的主體性。
生活活動形式
生活活動條件和生活活動主體的相互作用,必然外顯為一定的生活活動狀態、模式及樣式,使生活方式具有可見性和固定性。不同的職業特徵、人口特徵等主客觀因素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模式,必然通過一定典型的、穩定的生活活動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生活方式往往成為劃分階級、階層和其他社會群體的一個重要標志。

5 基本特徵
生活方式作為內涵豐富的復雜概念,具有4個不同的特性。
①綜合性和具體性。生活方式同生產方式相比,在范疇特性上的區別:生產方式是在社會形態的層面上表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運動規律,屬於客體范疇,主要涉及的是物質生產領域;生活方式既可從社會形態的層面上表述為社會生活方式,也可從不同群體和個人的層面上表述為群體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屬於主體范疇,從滿足主體自身需要角度不僅涉及物質生產領域,也涉及物質生產活動以外人們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更廣闊的領域。它是個外延廣闊、層面繁多的綜合性概念。任何層面和領域的生活方式總是通過個人的具體活動形式、狀態和行為特點加以表現的,因此生活方式具有具體性的特點。
②穩定性與變異性。生活方式屬於文化現象。在一定的客觀條件制約下的生活方式有著自身的獨特發展規律,它的活動形式和行為特點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歷史的傳承性。在人類歷史上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中雖然相繼更替了幾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但該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特點卻一直延續下來,成為該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重要標志之一。生活方式的穩定性使它在發展中往往具有對新的、異體的生活方式的排斥傾向。但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又必然隨著制約它的社會條件的變化或遲或早地發生相應的變遷,這種變遷是整個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方式的社會變遷在一般情況下採取漸變的方式,在特定的社會變革時期則採取突破方式,並表現為某種超前性。
③社會形態屬性和全人類性。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生活方式總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則具有階級性。比如,在奴隸社會存在奴隸和奴隸主兩大階級的生活方式;在封建社會,存在農民和地主兩大階級的生活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又具有非社會形態的全人類性的特點:a.人的生活方式不僅具有滿足社會需要的社會屬性,而且具有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和種的蕃衍的自然屬性的特點;b.在同一民族中,不同的階級、階層有著共同的語言、地域、經濟生活、文化傳統,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形成各階級、階層共有的民族性;c.各國之間的交往,又使人類的生活方式形成著共同的規范、准則;d.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接近,促使各國、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形成越來越多的趨同性。這種超越社會制度的共同屬性,使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在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借鑒成為可能和必要。
④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人們的生活活動,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一定的產品和勞務的消費水平,這些構成了生活方式的數量方面的規定性,一般可用生活水平指標衡量其發展水平;對於某一社會中人們生活方式特徵的描述,也離不開對社會成員物質和精神財富利用性質及它對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大小的測定,表現為生活方式質的方面的規定性,一般可用生活質量的某些指標加以衡量。把生活方式的數和質的方面的規定性統一起來,才能完整地把握某一生活方式的范疇屬性

6 基本分類
對生活方式可從多種角度作類型學分析。①按主體的層面不同可劃分為社會、群體和個人三大類型的生活方式。社會生活方式是該社會全體成員生活模式的總體特徵。人類歷史上出現的不同社會生活方式類型有原始社會生活方式、奴隸社會生活方式、封建社會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主義社會生活方式等。群體生活方式包括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各職業集團,以至家庭生活方式等龐大體系。個人生活方式從心理特徵、價值取向、交往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角度可分為:內向型生活方式和外向型生活方式;奮發型生活方式和頹廢型生活方式;自立型生活方式和依附型生活方式;進步的生活方式和守舊的生活方式,等等。某一社會、群體、個人生活方式是該社會中生活方式的一般、特殊和個別的表現形態。②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領域,可劃分為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③按不同的社區,可分為城市生活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兩大類。在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占很大比重,城市生活方式是絕大多數居民人口的生活方式;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農村生活方式仍占優勢。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將在發展中國家得到相應的發展。④按時代特徵,可分為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傳統社會生活方式。⑤按主要經濟形式,可分為自然經濟生活方式、商品經濟生活方式。

7 地位作用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礎和發展過程的起點,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就談不上人們的生活活動。但是,如果沒有人類滿足自身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的生活活動即一定的生活方式,也就沒有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整個社會的發展就不可能。人類社會的歷史表明,生產力越發展,科學技術越進步,人們生活的空間和時間也就越擴大和增多,人們的主體性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增強,生活方式在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生活方式的研究,對於豐富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加強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家來說,建立新型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事業本身的價值目標和總體效益,它對於保障社會的協調穩定發展,促進每個人的個性全面、健康發展,以及合理地組織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8 現實現狀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國際化,"生活方式"一般指人們的物質資料消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閑暇生活方式等內容。它通常反映個人的情趣、愛好和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生活方式是人的「社會化」一項重要內容,決定了個體社會化的性質、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層和不同職業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於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又會反作用於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總之,生活方式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因此,社會生活方式是通過一個人的思想意識與心理結構的形成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對社會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即世界觀的基本傾向。
即生物生活的方式。指要求一定的棲息場所、棲息方式,活動類型等的行為(behaviour)以及營養的種類、攝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repro- ction)等所有的生活習性的總合。各種生物種間常具有特有的生活方式,諸如自由生活、附著生活、寄生生活、浮游生活、集群生活等,每表現出一定的類型。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並不完全一樣,通常在發育階段的表現常是特殊的。所謂種的生活方式實際是指整個生活史的生活方式的總體形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更強調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於是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它,把它置於與世界觀和價值觀相仿的地位。生活方式對人們的消費以及社會的時尚有著巨大的影響。時裝或時尚報刊上,這個詞的出現頻率要略高於其他報刊。
一個人的著裝,與他(她)的生活方式高度相關。得體的著裝其實就是與其生活方式相適應的著裝。天天要上寫字樓的白領們得穿西服打領帶,要穿套裙穿絲襪;戶外活動多的人就會穿休閑服穿牛仔褲;需要出入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人才需添置夜禮服。
時代在變,家居觀念在變,生活方式的改變也非常明顯,金質生活成為非常主流的生活方式。金質生活是形容注重品味和質量的日常生活習慣的修飾性名詞,屬於人們心理對生活感知范疇,其內容可以是獨特的個人愛好、事業觀念、感情觀念、生活品質觀念、精神追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同時也包括在居住、服飾、飲食、旅遊、體閑、體育運動、事業追求方面的金質要求。金質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的產生與品牌商業行為緊密關聯,最初時金牌衛浴提出「品鑒金質人生」的品牌口號,打造「金牌設計、金牌工藝、金牌品質、金牌服務」的金質標准,倡導金質生活,隨著推廣的深入,金質生活為人們所了解和熟悉,成為一種主流的生活方式。
學會去發現身邊的美好,創造美好,擁有美好,維護美好,然後把它們整理好,不斷追求,不斷完善、完美。追求金質生活是一種追求品位、舒適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博雅的情懷,更是一種靜水深流的境界。金質生活強調品味、品鑒,注重外觀和內涵的統一協調,它不僅僅只是表象的金質,而且是自然內涵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對生活要有一種成熟理性的思想認識。居家生活重細心,家裡的房子不一定很大,但陳設一定很合理。裝修不一定很豪華,但一定很舒適。穿著不一定是名牌,但一定很得體很乾凈。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猶如瓷器,有的裹著華麗的外衣,有的素雅而毫不起眼。生活朴實自然,心靈自然也會追求精緻高雅。

9 生活方式管理
世界衛生組織對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過如下總結:
健康 = 60%生活方式 + 15%遺傳因素 + 10%社會因素 + 8%醫療因素 + 7%氣候因素[1]
由此可見生活方式管理是新興起的個人健康管理中一個重要策略。健康生活方式是需要培養的,培養的主動性在人們自己。生活方式管理的觀念就是強調個體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生活方式管理是通過如下手段達成:
1. 教育 傳遞知識,確立態度,改變行為。
2. 激勵 通過正面強化、反面強化、反饋促進、懲罰等措施進行行為矯正。
3. 訓練 通過一些列的參與式訓練與體驗,培訓個體掌握行為矯正的技術。
4. 營銷 利用社會營銷的技術推廣健康行為,營造健康的大環境,促進個體改變不健康的行為。
生活方式管理核心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較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人們自己制訂一系列的健康計劃,由執行者靠毅力自覺執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生活方式管理方法正在發生變化,移動生活方式管理工具如多C,Fitbit等為人們提供了便利,使得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變得有趣和有動力。

10 十種錯誤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得當,能增強人自身的健康度,在一次對932名的調查中,得出的結論卻是驚人的:
危險方式1:極度缺乏體育鍛煉
在932名被調查者中,只有96人每周都固定時間鍛煉,68%的人選擇了「幾乎不鍛煉」。這極易造成疲勞、昏眩等現象,引發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
危險方式2:有病不求醫
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人在有病時自己買葯解決,有1/3的人則根本不理會任何錶面的「小毛病」。 許多上班一族的疾病被拖延,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一些疾病被葯物表面緩解作用掩蓋而積累成大病。
危險方式3:缺乏主動體檢
932人中,有219人從來不體檢。
危險方式4:不吃早餐
隨著工作節奏加快,吃上符合營養要求的早餐已經成為辦公室白領的奢求。被調查者中,只有219人是有規律、按照營養要求吃早餐的。不吃早餐或者胡亂塞幾口成為普遍現象。
危險方式5:與家人缺少交流
有超過41%的辦公室人群很少和家人交流,即使家人主動關心,32%的人也常抱以應付的態度。在缺乏交流、疏導和宣洩的情況下,辦公室人群的精神壓力與日俱增。
危險方式6: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中
在上班時,超過7成的人一年四季除了外出辦事外,幾乎常年窩在空調房中。「溫室人」的自身肌體調節和抗病能力下降。
危險方式7:常坐不動
被調查者中,有542人的工作習慣是一旦坐下來,除非上廁所,就輕易不站起來。久坐,不利於血液循環,會引發很多新陳代謝和心血管疾病;坐姿長久固定,也是頸椎、腰椎發病的重要因素。
危險方式8:不能保證睡眠時間
有超過6成的人經常不能保證8小時睡眠時間,另有7%的人經常失眠。
危險方式9:面對電腦過久
31%的人經常每天使用電腦超過8小時。過度使用和依賴電腦,除了輻射外,還使眼病、腰頸椎病、精神性疾病在辦公室群體中十分普遍。
危險方式10:三餐飲食無規律
有超過1/3的人不能保證按時進食三餐,確保三餐定時定量的人不滿半數。

『貳』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該注意什麼

人多吃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食物,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要吃得太多。科學飲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在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堅持鍛煉,改善心臟和血液的循環系統,幫助人體新陳代謝,預防不良疾病。

久坐和不良姿勢會使我們的四肢僵硬。通常注意姿勢,盡量避免駝背。如果你必須久坐,每30分鍾站起來休息一次。每天運動後用泡沫軸放鬆,每晚花20分鍾按摩身體放鬆,這樣你可以睡得更好。你也可以做一些瑜伽練習來幫助你的身體放鬆。多吃水果和蔬菜的人可以降低患癌症和心臟病的風險。把水果和蔬菜放在最容易看到和接觸的地方,提醒自己多吃水果和蔬菜。你也可以把它們切成小方塊,作為零食,而不是餅乾和會讓你發胖的零食。

『叄』 影響或決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

主要的肯定是自己的生活習慣了和一些生活中的不良嗜好了,像一般的講的最多的就是吸煙和喝酒了,這個對生活的影響還是非常的大的,還有就是自己可以積極鍛煉身體增加自身免疫力,這樣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更棒也是能夠影響到自己生活的。不過只是一個是正面影響一個是負面影響而已。

『肆』 什麼是社會生活方式包括哪些方面

所謂社會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生產力是指人類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包括如下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尤其是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後兩者即所謂生產資料。其中,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標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同時產生的,也即是說,只要一種生產力一經形成,必定有一種生產關系同時形成。這是因為,生產力的形成以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為前提。而要讓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由誰支配;二是在第一個問題已經明確的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以一種怎樣的方式結合起來。前者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後者即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姑且命名為「勞動方式」。這兩個問題一旦解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便順利地完成結合,生產力也就立即形成了。另一方面,盡管這兩個問題從表面上看去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但從本質上看,它們所反映的恰恰是人與人的關系。因而這兩個問題一旦解決,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中的相互關系也即生產關系也就立即形成了。所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同時產生的。

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西周晚期已經出現鐵器,到春秋時期,其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這表明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為什麼新的、與之相應的生產關系並沒有同時產生,仍停留在原有的生產關繫上,而直到戰國時期才出現新的、與之相應的生產關系呢?這是因為生產力雖然和生產關系同時產生,但並不是說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同步質變。生產力水平可能發生質的提高,具體表現在勞動者素質提高了、生產工具改進了、勞動對象范圍擴大了。但這時,生產資料很可能仍歸原先的社會集團所有,勞動者與生產資料還是以同樣的方式結合起來,也即是說,生產關系可能也可以不發生改變。比如說,工業革命使得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並沒有改變,反而更加鞏固。反過來,生產力水平可能沒有發生質的提高,但生產關系可能也可以發生改變。比如說,17世紀,生產力水平仍處於鐵器和人、畜、自然力動力時代,但英國卻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一種生產關系容納的生產力釋放完畢之時,生產關系便發生質變,但很可能這時的生產力並沒有發生質變。也即是說,並非一定要等到生產力發生質變時,它才發展到原有生產關系容納不下的地步,生產力自身量的積累也完全可以突破原有生產關系的范圍。反過來,生產力發生了質變,它也很可能沒有達到突破原有生產關系范圍的地步,因為這種生產關系還可以容納得下更多的生產力。有時,恰恰是新生產關系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從而促使生產力發生質變或加速這一過程。總之,生產力的質變不決定生產關系的質變,二者是不同步的。這是已為歷史證明了的鐵的結論。

雖然生產力的質變不決定生產關系的質變,但我們卻經常聽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樣的命題。那麼,何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呢?這是指生產力水平決定生產關系性質。馬克思有一句名言:「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有些人教條式的理解這句話,因而鬧不懂,為何手推磨就一定要產生封建生產關系,而蒸汽磨就一定要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呢?我們說,手推磨或蒸汽磨既是一種具體的生產力,又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標志。這句話是要表明生產力水平對生產關系性質的決定作用,而決不是說具體的生產力是具體的生產關系的函數或反函數。溫度達到零攝氏度時,水就由固態轉化為液態;溫度達到一百攝氏度時,水就由液態轉化為氣態。水的溫度決定水的狀態。但決不是說,具體的溫度是具體的狀態的函數或反函數。因為顯然,倘若我們不採用攝氏溫標,而採用熱力學溫標的話,那麼上述規律就變為:溫度達到273開爾文時,水就由固態轉化為液態;溫度達到373開爾文時,水就由液態轉化為氣態。無論是零攝氏度還是273開爾文,都是一定溫度的具體量,是一定水平的具體標志,它們的具體數值與水的狀態沒有必然聯系。

既然如此,那麼生產力水平又是如何決定生產關系性質的呢?這需要結合經濟史資料進行具體分析。也即是說,在不同歷史時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同的,無法就這個問題給出一個超歷史的回答。

在具體分析之前,很有必要先搞清楚「生產關系」這個范疇的真實內涵。對於生產力的要素和結構,人們往往沒有太多疑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准確地說出生產關系的要素和結構的。生產關繫到底具有哪些要素?這些要素之間是什麼關系?它們誰又是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傳統理論將生產資料所有製作為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照此推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應該是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所有制。但是,我們又經常聽到或看到一個截然相反的觀點,即認為僱傭勞動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所以,很多書籍在談到現代資本主義的變化時,總忘不了說一句:「但是,現代資本主義雖然發生了某些變化,它們的本質依然沒有改變。」而得出這個結論的最主要依據就是僱傭勞動制度沒有任何改變。這就讓我們困惑了,難道生產資料資本家所有制和僱傭勞動制度是同義語嗎?恐怕不能輕易下這個結論吧?

但是,上述矛盾也給了我們一個如何解決生產關系的要素問題的啟示。據此,我認為,生產關系若從狹義上定義,是指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再生產環節中的相互關系。從廣義上說,它還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勞動方式(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其中,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方式集中表現為剝削制度。按照一般觀點,在人類經歷的三個私有制社會中,所有制和勞動方式(剝削制度)的演變過程依次是:奴隸主所有制和奴隸佔有制、封建主義所有制和土地出租制、資本家所有制和僱傭勞動制。

生產關系的這三個要素之間是什麼關系呢,尤其是所有制和勞動方式之間是什麼關系呢?它們二者誰又是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呢?我們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為例來做一番歷史考察。在這之前,我想首先說明一點,即我所考察的內容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歷史上的出現,而不是它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結構的主體在歷史上被確立下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如何起源的呢?根據歷史資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從小商品生產者中分離出的商人階層,定期向小生產者收購生產品,並運到市場去銷售,這種商人成了包買主」。由於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的作用,小生產者中必有一部分人因經營不善而缺乏資金,因而他們「為了購置必要的生產資料,往往必須求助於包買主」。這樣,包買主在收購他們的產品的同時,「貸給他們現金、工具、原料等」。於是,小生產者開始喪失經濟獨立性,逐漸與包買主形成依賴關系,出現了新型的「小生產者」,「即為包買主生產商品,領取『報酬』的雇傭工人」。另一方面,價值規律的作用也導致一部分小生產者富裕起來,他們積累了較多資金,擴大了生產規模,因而開始僱傭他人(工人)進行生產,成為了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由此產生。

不難看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根源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存在。不論這些小生產者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如何分化,其中必定有一部分人掌握著生產資料。也即是說,生產資料所有制從一開始就是明確的。在這個前提下,掌握生產資料的小生產者就開始對在商品競爭中被「淘汰」的另一部分小生產者或其他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進行剝削,而這種剝削不再採取出租生產資料並收取租金的方式,而是演變為了僱傭勞動制度。顯然,所有制的確立是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產生的前提,但二者並不構成因果關系。有人會以這樣的論證來反駁我的觀點,說如你所言,生產資料資本家所有制無疑是歷史鏈條中第一個被確定下來的環節。隨之產生了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社會集團即資本家,並相應產生了與這個集團在經濟利益上對立的社會集團即雇傭工人。兩大社會集團一經形成,他們的相互關系以及剝削方式就確定了。這個論證有兩個問題:一是它仍然只能說明所有制的產生在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的產生之前,而無法得出二者存在因果關系的結論;二是它偷換了概念。我說的是所有制是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產生的前提,而不是說資本家所有制是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產生的前提。事實上,在所有制確立的情況下,生產資料所有者對勞動者的剝削方式還是未知的。而正是由於他採用了僱傭勞動制這樣一種剝削方式,他的社會身份才由一般小生產者變為了資本家。也僅僅是到這時,這種所有制才獲得了自己的新形式,即資本家所有制。同樣是土地所有者,他可以採用土地出租的方式剝削勞動者,也可以採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勞動者,甚至採用奴隸佔有的方式也未嘗不可啊。雖然採用何種剝削方式是由其他客觀因素決定,而並不是任由土地所有者隨心所欲的,但其決定因素決不是土地所有制。相反,歷史的事實恰恰是當他們採用了一種剝削方式後,他們才由一般的土地所有者變為相應的剝削者,這種土地所有制也才獲得了相應的形式。

生產資料所有制除了可以從形式上分類外,還可以從性質上簡單劃分為公有制和私有制;同樣地,勞動方式也可以從性質上劃分為非剝削方式和剝削方式。我們已經知道,勞動方式形式決定所有制形式。那麼,所有制性質和勞動方式性質之間是什麼關系呢?不難看出,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方式的性質必然是非剝削的;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方式的性質必然是剝削的。因為,公有制意味著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而剝削意味著一部分社會成員擁有生產資料,而另一部分社會成員沒有生產資料,否則,剝削便無從產生。因而,公有制與剝削完全矛盾。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所有制性質決定勞動方式性質。

那麼,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究竟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還是勞動方式呢?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很多人會舉出這樣的例證:在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資本家就在生產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工人處於被支配地位;在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勞動者之間就是互助合作關系。但是,在地主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地主也處於支配地位,農奴也處於被支配地位。總之,在私有制條件下,在生產的物質條件和人身條件分離的情況下,物質條件所有者必定處於支配地位,人身條件所有者必定處於被支配地位。換言之,社會成員之間的這種分裂以及由此決定的相互關系與採取何種私有制形式無關。有人立刻會說,那不一樣。在資本家所有制的條件下,這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雙方是資本家和工人;而在封建主義所有制的條件下,這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雙方則是地主和農奴。這是人們在生產環節中的兩種不同的關系。這很好解釋,這些人所說的不過是狹義生產關系形式,它當然是由所有制形式決定的。但正如我前面指出的,所有制形式本身又是由勞動方式形式決定的。事實上,同樣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為什麼一會兒關系雙方是資本家和工人,一會兒又是地主和農奴了呢?他們的身份是從哪來的呢?並不是從所有制形式中來,而恰恰是從勞動方式形式中來的。勞動方式形式決定了他們的身份並最終使得勞動方式本身的前提——所有制獲得了自己的形式。上述例證雖然似乎表明了一定的因果關系,但它非但不能說明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反而恰恰證明了所有制性質決定勞動方式性質並進而決定狹義生產關系性質(支配與被支配或互助合作)的道理。

有人也許還會有這樣的疑問: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東方社會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土地歸國家所有,而農村公社共同佔有和使用土地。也即是說,這樣的社會是不存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難道說這些東方國家都沒有剝削嗎?這就涉及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問題了。如果這些國家的土地公有制真的意味著土地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話,那麼就不可能存在一部分社會成員剝削另一部分社會成員的情況。但問題是,這些國家的所謂「公有制」採取了國有制的形式。國家是總地主,是土地的最高的和唯一的所有者。這就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在社會基層組織——農村公社中,社員之間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剝削關系;二是國家作為唯一所有者理所當然地剝削沒有任何生產資料而只能從國家手裡獲得土地佔有權和使用權的公社從而是每個公社社員。國家並不是全體社會成員的集合,也不是全體社會成員的自治組織,而是一個從社會中分離出來並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權力機構。因而,國有制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全民所有制,並且還不是集體所有制,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自然人的聯合體——的所有制。國家在依靠生產資料的壟斷剝削公社成員後,就將榨取的剩餘勞動分配給其代表的統治階級成員,其中包括自身屬於公社成員的村社村長等人。因而這些社會基層組織的管理者也以獲得薪俸的形式分享了剝削所得即無償佔有了他人勞動成果。事實上,國有制本身就意味著對公有制的背叛。因為公有制是民主制上層建築的天然基礎,而國有制的主體——國家卻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可以斷定,國有制是在私有制和公有制之外的一種新性質的所有制,它決定了勞動方式的性質將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剝削方式。

結論就是:第一,所有制是某種形式的勞動方式產生的前提條件或基礎,但二者並無因果關系;第二,某種形式的勞動方式形成後,便產生相應形式的所有制和狹義生產關系。勞動方式形式決定所有制形式並進而決定狹義生產關系形式;第三,所有制性質決定勞動方式性質並進而決定狹義生產關系性質;第四,生產資料所有制本身是生產關系的前提條件或基礎。從形式上看,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不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而是勞動方式;從性質上看,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又主要體現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由於區分不同生產關系的標準是它們各自形式上的差異,因而我認為,勞動方式是較所有制更能體現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的要素。

在廓清了生產關系的組成要素和內部結構之後,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生產力是如何決定生產關系的?在前面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起源時,我們曾經談到這種生產關系產生的根源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存在。那麼,毫無疑問,生產力的發展要導致這種生產關系的產生,必定要先導致小商品生產者的產生。也即是說,生產力是通過一系列中間因素而作用於生產關系的。不難看出,小商品生產者產生的條件是私有制的存在和商品交換的產生與發展。而這兩個條件又源於社會分工的擴大。社會分工表明勞動專業化,它導致個體勞動的出現。在這種勞動方式下,生產工具實際上已經歸於勞動者個人所有,私有制由此萌芽。另一方面,社會分工的擴大使得自給自足愈發不可能,交換便隨之發展起來。當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產生貨幣。貨幣逐漸成為社會財富的象徵,有了它,便可以方便地交換任何商品。這時,就出現了專門為獲取貨幣而進行的生產即專門的商品生產。於是,從原先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者中分化出了小商品生產者。從上述分析來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起源是生產力通過社會分工這一中介而作用於生產關系的結果。

實際上,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都始於社會分工的擴大所導致的新生產關系的產生。在第一次社會轉型中,社會分工的擴大「一方面使人們能夠生產出略多於維持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和個體家庭成員每日的勞動量。吸收新的勞動力已成為一項迫切需要,於是俘虜不再被殺掉,他們變成了奴隸。」同時,社會分工的擴大還導致了私有制的產生,從而加劇了社會階級分化。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剝削制度,即通過對奴隸本身的佔有來佔有其全部剩餘勞動和一部分必要勞動的剝削制度——奴隸佔有制便誕生了。在這里,勞動者第一次和生產資料發生分離,勞動方式也第一次表現為了剝削制度。在第二次社會轉型中,社會分工的擴大導致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奴隸的價格變得昂貴起來。因而使用奴隸勞動的成本提高,變得無利可圖了。這時,奴隸主覺得最好的經營方式莫過於讓勞動者「自願」為自己勞動,而不需要通過在奴隸市場上購買奴隸來增加勞動力。而要想讓勞動者「自願」為自己勞動,就必須給予勞動者一些「好處」。比如,不能再像對待奴隸那樣侵犯勞動者的必要勞動,要讓勞動者在一定程度上獲取自己的勞動成果,以及給予勞動者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等。於是,隸農制便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開來。

生產力要通過社會分工作用於生產關系,它首先要作用於社會分工本身。這一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呢?根據「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這一過程可能是通過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的擴大來實現的。由於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標志是生產工具,所以,這一推測實際上是表明了生產工具的進步導致了社會分工的擴大。乍一看,很有點像是這么回事。生產工具進步了,出現了新型生產工具,勞動變得復雜化和專門化了,社會分工便很自然地隨之擴大了。但是,新型生產工具並不一定是新出現的生產部門所使用的生產工具,事實上,這種新型生產工具大量地表現為原有生產部門的生產工具的升級換代。這種情況下,勞動並不會專門化,社會分工的擴大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我認為,上述推測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論證過程有問題。社會分工源於勞動專門化,而勞動專門化的根源不像通常想像的那樣在於生產工具的專門化,而是在於勞動對象的專門化。是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導致新生產工具和新生產部門的出現,從而導致社會分工的擴大。也即是說,新生產部門的出現首先是由於出現了新的勞動對象。為了在勞動中作用於這個新的勞動對象,我們必須使用符合這個勞動對象性質和特徵的新型生產工具。二者的結合導致了一個新生產部門的出現。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本身表明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但若由此得出「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導致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的結論也是不適宜的。因為這無異於成了「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導致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的同義反復。從歷史上看,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是通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實現的。而人類之所以要進行這兩項活動決不單純是出於所謂「探索慾望」,而是現實需要。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現實需要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知道,人類的慾望雖然具有無限性,但在一定時期內,在既有慾望沒有滿足的情況下,是不會產生下一個慾望的。所以,一個新需求產生的條件必然是既有需求已經很好地得到了滿足。而這意味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且歸根結底賴於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我們不妨舉一個例子。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滿足了人類將竹簡、絹綢、羊皮作為書寫材料的需求,也催生出了人類尋求更便捷的書寫材料的慾望。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了科技試驗,經過艱辛探索,發明了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意味著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和新生產部門的出現,從而意味著手工業部門內部的社會分工的擴大。在造紙部門誕生以後,人類便再次利用科學技術改進生產工具,實現造紙部門生產工具的升級換代。這又更多、更快、更好地滿足了人類的慾望,也同時催生出了新的慾望,比如對不耗費木材、盡量節約資源的書寫材料的需求。於是又在更高一層次上展開新一輪循環。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分工擴大的最終根源;二是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擴大——生產力發展」這一無限螺旋上升的循環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生產力要通過科學技術作用於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又要通過科學技術作用於生產力。科學技術本身雖然不是生產力,至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但它在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

生產力的發展不但會導致新生產關系的產生,還會通過代表新生產關系的階級的革命活動將這種生產關系提升到社會經濟結構的主體地位。政治革命的本質是生產關系革命。拿資產階級革命來說,它的本質就是要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主體地位。但是,資產階級為實現這一目的而採取的革命形式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有人認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實質內容是土地革命,是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要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農民土地私有制。但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理由何在呢?據他們說是因為地主佔有大量土地,而廣大農民無地、少地,因而生產力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可是即使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農民土地私有制,在允許土地買賣的條件下,土地所有權還是會自發的集中,也即經過一段時間後,仍然會產生少數人佔有土地、而大多數人沒有土地的情況,這又怎麼辦呢?事實上,根據我們前述的結論,封建土地所有制並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本質,真正本質的東西是租佃制。資產階級革命既然要達到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地位的目的,就勢必要廢除封建生產關系,或至少使這種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結構中降至次要地位。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變租佃制為僱傭勞動制。資產階級沒有任何理由反對土地集中,他們反對的僅僅是封建性質的租佃制。

可是從歷史上看,某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確實存在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問題。這如何解釋呢?我認為原因如下: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的擴大並進而導致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於是在手工業部門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可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要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地位,就必須使這種生產關系滲透到農業中。由於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完成這個任務的難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英國,社會人口大多數是自耕農,因而通過土地買賣條件下的土地所有權的自發集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很輕易地就滲透到了農業中。那些在經濟競爭中獲勝,掌握了大量土地並開始僱傭他人勞動的自耕農就變為了農業資本家。一些貴族地主也隨之採取僱傭勞動的剝削方式,或將土地出租給農業資本家,轉而收取資本主義地租,他們成了新貴族。這就決定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兩個特點:一是革命主要將不採取土地革命的形式;二是革命不可能進行得很徹底。而在法國,社會人口大多數是佃農。土地兼並主要是通過官僚地主和貴族地主收購破產農民或沒落貴族的土地完成的,因而大多數情況下,地主階級仍然會沿用租佃制的方式剝削佃農,而沒有必要採取新的剝削方式。要打破這種局面,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滲透到農業中,必須先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農民土地私有制,做到耕者有其田。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也即土地所有權的重新分配過程。這個過程結束後,佃農便都變為了自耕農,這樣,通過土地所有權的再次自發集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便可順利地滲透到農業中了。因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也就必然具有了不同於英國的兩個特點:一是革命的實質內容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是革命的關鍵。誰解決了這個問題,誰就是革命的領導者,誰就會獲得占社會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因而就能奪取並掌握政權;二是革命決無妥協的可能,它是一定要進行到底的,並且一定要採取急風暴雨式的大規模階級斗爭的形式。所以,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在個體小生產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中,資產階級革命無須採取土地革命的形式;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中,資產階級革命必須以土地革命為根本任務。但是,盡管這兩種類型的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所採取的形式不同,它們的農業部門卻最終都會發生土地所有權集中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農民階級將因為被改造為農業工人而徹底消滅。這雖然不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卻是資產階級革命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之一,因而可以作為我們判斷一個國家的革命的性質是否是資產階級革命以及這場革命是否成功的標志。

不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農業部門的滲透是發生在革命前還是革命後,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這種滲透以土地自由買賣為前提條件。但是,土地買賣並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決定因素。相反,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土地買賣若是進行得過早,會對這個國家產生致命的影響。中國是一個典型例證。在中國,由於允許土地買賣,所以當生產力水平提高,出現除補償必要勞動和供地主揮霍享樂以外的剩餘產品時,人們往往不會將這部分剩餘用於其他生產部門的投資,而是再用來購買土地,將土地當作最好的「生息手段」。同資本積累一樣,這實際上是一個地租地產化的過程。這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中國由於沒有新的產業投資而阻滯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成長;二是土地買賣不可避免地導致土地兼並現象嚴重,從而加劇了階級矛盾,引發農民起義,推翻舊王朝再重新建設,因而永遠是一個只有量變、不見質變的國家。封建制度「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長期延續。而歐洲正是由於不存在土地買賣,因而便利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手工業部門的出現。當這個萌芽成長到一定階段後,轉而允許土地買賣,又從而便利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農業部門的滲透,也從而確立了這種生產關系的統治地位。歐洲「後發優勢」的全部秘密就在這里。

社會生產方式是全部歷史的基礎,因而生產方式理論也就成為了唯物史觀的基礎。以這個理論為基本參照系去觀察社會現象,我們就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東西。

『伍』 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

生活方式是生活主體同一定的社會條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徵的復雜有機體,基本要素分為生活活動條件、生活活動主體和生活活動形式3部分。 在人類歷史的每個時代,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都規定該社會生活方式的本質特徵。在生產方式的統一結構中,生產力發展水平對生活方式不但具有最終的決定性的影響,而且往往對某一生活方式的特定形式發生直接影響。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成為推動人類生活方式變革的巨大力量。而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以及由此而決定的社會制度,則規定著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活方式的社會類型。當代世界上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與此相適應,也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主義生活方式價值目標的提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政治法律、思想意識、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也從不同方面影響著生活方式的具體特徵。如居住在不同氣候、山川、地貌等地理環境中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就具有不同的風格、習性和特點;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背景,又使其生活方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對某一社會中不同的群體和個人來說,影響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有宏觀社會環境,也有直接生活於其中的微觀社會環境。人們的具體勞動條件、經濟收入、消費水平、家庭結構、人際關系、教育程度、閑暇時間佔有量、住宅和社會服務等條件的差別,使同一社會中不同的階級、階層、職業群體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明顯的差異性。 生活活動條件和生活活動主體的相互作用,必然外顯為一定的生活活動狀態、模式及樣式,使生活方式具有可見性和固定性。不同的職業特徵、人口特徵等主客觀因素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模式,必然通過一定典型的、穩定的生活活動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生活方式往往成為劃分階級、階層和其他社會群體的一個重要標志。

閱讀全文

與生活方式有哪些構成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